夏末最后一个台风,伴着婷的婚礼如期将至。
母女二人最后的平静生活,被一场午夜失窃打破。
应母亲要求,婷从广州出发,到香港寻找二十年未见的父亲。
途中种种让她重拾模糊的记忆。
八岁那年,在两地做水果生意的父亲忽然返港,自此杳无音信。
多年后的寻觅与重逢,父母婚姻的真相浮现。
备受打击的婷遇到在香港进修的前辈鱼生,并在他的住处借宿一宵。
久别重逢的两人,在老式唐楼中共度一晚,恍如梦中人。
今年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上,「藏龙」单元的《人海同游》让观众看到了“南国电影”的一种可能性。
影片由内而外流露着浓厚的“广味”,影片中全部的台词都使用了粤语,此外,从荔枝、牛肉窝蛋饭等广东美食,到台风这个每年夏天固有的烦恼,影片中的众多广式元素让大湾区观众倍感亲切。
电影的英文名是“Borrowed Time”,影片同时通过女主角在穗港两城之间的游走,跨过时间的樊篱,串联起分属于两代人“借来的时光”。
电影的主创也大都由广东人组成。
导演蔡杰和女主角林冬萍是多年的老友,在此前曾合作过蔡杰的短片《归省》,这部《人海同游》则是导演蔡杰的长片处女作。
十月初的釜山国际电影节上,这部影片入围了新浪潮单元并举行了世界首映。
首映之后,蔡杰导演被豆瓣网友冠以“i人导演”标签。
含蓄内敛的影像风格确实是影片给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
而在这样一部大女主电影中,女主角林冬萍的表演同样主导着观众的视角,以絮语式的亲昵表达,娓娓道出穗港两城之间的微妙情愫。
本次,和观选片会请到了《人海同游》的导演蔡杰和女主角林冬萍,与我们畅聊这部“i人专属”的新人佳作。
影片的情节性不强,无剧透风险,还没有看过电影的听众朋友也可以放心食用/本期嘉宾
/本期主持
/内容提要1:52蔡导和林冬萍跟你say hi!
釜山世界首映→平遥中国首映正式被豆瓣网友确认为i人
《人海同游》主创在釜山国际电影节4:18每次观感各不相同,像开盲盒三个演员第一次一起看全片,孙阳嘎嘎笑
《人海同游》主创在平遥国际电影展10:04广味&港味,麦婉婷的恒温区与冒险旅程油麻地百老汇旁边的水果市场,下一个香港打卡地拍广州怎么可能不拍城中村
《人海同游》剧照,广州&香港17:21英文片名Borrowed Time,借还之间的情感延宕南国都市电影,主打一个生活流片尾塑料袋致敬五条人?
倒也没有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南国都市电影《雅马哈鱼档》27:45拍了五六条,每条都完全不一样这句台词竟然来自现场「爆肚」注:广东话里「爆肚」意思是即兴发挥
《人海同游》剧照
《人海同游》剧照36:15在线等一个八号风球🌪人工台风,全剧组出动!
没有荔枝在拍摄中收到伤害
《人海同游》海报,荔枝是重要的视觉元素41:14零差评主创:黄树立&雷光夏隔离期间拍空镜,这海景房没浪费想要上帝视角,雷光夏给了我一个“菩萨视角”导演的私货:泉州南音,北角同乡会是现实依据
《人海同游》剧照50:45纪录片创作经历:现实比剧本更有戏剧性女主林冬萍:兜兜转转,是你的还是你的期待早日在银幕上看到这段“借来的时间”
《人海同游》剧照小宇宙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5fec2a2adee9c1e16d03b91b?s=eyJ1IjogIjVlOTdhYThlM2YyNzIxYzk0NWMwNTlmZCJ9喜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sound/678237147
By aplamrcn一颗饱满的荔枝,一张陈年的打口碟,一场掀起旧事的台风。
乘着八月槎被风旋裹挟而上,婷穿梭在母亲与未婚夫的家之间,驻足在家庭的残余的现在与过去之间,也游离于广州与香港这两块土地的历史之中。
她固执的探寻父亲的所在、家庭的遗痕、他处的可能,这次经历将抚平婷心里未愈的创口与困惑,还是留下新的伤疤?
镜头未曾指明方向,却好歹言出可能。
不乏观众认为《人海同游》整体过多「无意义」空镜的使用,但这一偏纪录片的导向却又在电影后半转向一场东南亚雨林的奇想,似乎风格和结构都无序而不统一。
但我认为,蔡杰拍的始终是「一个人」的故事,他的镜头做到了始终忠于婷酸涩而复杂的情感与处境。
与导演的丰富纪录片经验紧密相关的大幅空镜——城市俯瞰、荔枝树、方便面、塑料袋等,包裹住婷的沉默,作为物品痕迹与环境空间提示她的经历,催化着她的情绪。
比如对婷家家具上破损的水果标签的一个特写,作为做水果生意的父亲留下的印记,也提示着「父亲」、母女二人对父亲的情感与记忆仍渗透在这个老旧的家中,未曾释怀。
婷,一个在循序渐进的生活中温和而被动、恍惚而努力的女孩,有着缺位的父亲,关心中带着冗余的琐碎和苛责的母亲,善良的丈夫,与稍显刻薄的婆家——并不是此时的中国社会里年轻女孩罕见的处境。
生活看似平稳推进却又隐痛阵阵,尽管地毯下藏着的钥匙早已腐烂生锈,母亲却始终固执得不肯放弃破旧的老房与联系方式;她决意在原地等待一个不会归家的人,而只愿意在《模拟人生》的游戏中以女儿的名字构建新生活。
林冬萍饰演的婷像一枝柔韧的竹,熬过了年幼时被人追债、与母亲勉力维生的日子,即将迈向婚后的新生活。
上一代的纠葛似乎就要在这一代翻篇,直到我们目睹婷翻着相册情绪崩溃,才恍悟这个看似情绪冷静的人内心的诸多困顿与不安,才明白她对父亲之离去的情感与母亲一样强烈,只是从始至终隐而未言。
于是,婷看似走出了前一代的阴霾,却依旧着母亲的白裙被风旋卷回故地。
或许是在迈向人生新阶段之际终于攒足了厘清过去的勇气,她去到河之一界的香港,这个一体两面的彼岸。
有趣的是,无论是贾樟柯聚焦山西人的《小武》《江湖儿女》,还是金澄宇完全以日常沪语写就的《繁花》,我们都把方言(或语言)视作与特定地域、特定人群强绑定的重要元素。
但这种关系却在粤港的语境下却被切割错位——说着家乡话的地方不再是归处,而是异乡。
(HKIFF48的映后谈中,导演在普通话与广东话中的切换似乎又是一层现实的呼应)虽说着一口流利的粤语,婷却仍在香港格格不入。
她没有电话卡,微信与支付宝支付不再处处适用,摇动的镜头在婷的背影与空景间切换,是一个行走的异客。
她生疏地走在铃声急促的人行道上,在果栏边抓住商贩试图追索「父亲」这几十年的风尘中的一颗飘落的沙。
错位之间,是血缘的钩将婷锚定下来,同父异母的哥哥叫住婷,使她在香港短暂地找到了所在。
但这并不意味着善意的接纳,最后也是哥哥将婷推开,告诫婷香港与父亲都「不属于她」。
婷只能接收哥哥明言的恨意,只能与母亲苦苦等待几十年的父亲擦肩而过,接受这便是他们之间的缘分。
「前半日太阳有多暴烈,后半日的雨便有多凶猛,像是用半日蓄势待发,一举向日头报复,以牙还牙。
顾老师说,因为雨下得频繁,人生中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发生的。
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感觉依然湿淋淋,即便干了,也像泡了水的书本一样,纸张全荡起波纹,难以平复。
」《人海同游》又怎么不与黎紫书《流俗地》中湿热的锡都共享着「雨」的温度与意义。
每年六到八月悬挂的风球是粤港人民共享的经验,情绪与记忆被雨水一遍遍打湿又沥干,在昏黑的天、低垂的云里稀薄却又绵延不去。
有什么随着雨珠落地一同敲碎,又有什么在难得清凉的空气中步步发酵。
人在雨雾中穿梭而过,像踏入一场晕眩的梦游,又像重访记忆的迷雾。
在釜山电影节的映后谈中,导演蔡杰提及《人海同游》是更有文学性、有更多解读方法的名字,而英文名“Borrowed Time”则意在直击故事内核。
母亲在一日游中寻觅丈夫却只能失望地重返故常的生活,这是借来的一天,而婷故地重演一场寻觅与离散,又何尝不是短暂拥有了一段借来的时光。
又或许对于母女俩而言,曾经对婷的父亲短暂的拥有才是一场真正的租赁。
而八九十年代时代的台风席卷,人到底要怎么找到一个锚定的归处,我们又该怎么看待曾经拥有的人与爱,如何哀悼丧失?
风云流转之下,究竟什么才是我所有,什么才是「借来」的?
《人海同游》是大陆人视角下广州与香港的故事。
粤港有着相似的地貌、气候、语言文化背景,新世纪前后粤区比内陆地区更深受香港电影、流行音乐的影响,那是一个与相似却又更令人向往的彼岸。
八十年代前后,在香港“遍地黄金”等想象中(如电影《打蛇》的钻石山谣传、《我的大嚿父母》中抛妻别子去香港寻金觅财的康伯角色形象),沿海地区出现赴港潮。
虽未言明,但婷父抛弃妻女赴港大概是生意失败避债,或是寻求水果贩卖业更好的收益。
于是,香港作为一个曾经共享经验的异己,不再只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地,而又是夺走了至亲的处所。
对婷的母亲来说,一场失败的寻爱不曾让她死心,或许未被确认的背叛亦意味着希望的可能,她一方面放手让婷去过新的生活,自己却更执着地忽略被退回的信件,固守逐渐老旧的房子,与门垫下腐蚀生锈的钥匙,等着那个人回家。
婷虽同样对父亲的离散耿耿于怀,但她的访寻至少有了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
而电影后半婷与人类学博士看似无稽的一段重逢与雨林探险,在我看来是导演仁慈地给予婷的另一个出口。
重复的无往而归未免残忍,风旋带来的黑雨使梦境延伸,婷同旧友一同来到南国之南的雨林,与记忆中的他在想象里同游。
滚滚的雨珠落在圆硕的叶片上,婷眼睛亮亮的拨开枝杈一路探寻。
虽然终究需要回到平静而压抑的台风眼去与父亲见面、去处理陈年的伤痕,但好歹婷见到另一种探险的生活、属于世界的另一处「南方」的景色。
于是,在粤港以外,导演似乎也在思考世界性的经验。
这是我认为雨林这场戏不仅对婷的情感,也对整部电影的视角有所升华的原因。
我也很喜欢这场似虚似实的戏对「风旋」天气的氛围加成——台风天就该自由而强烈,适合幻想与远游。
早在2014年的短片《归省》中,蔡杰就讲述了一个同样叫婷、同样由林冬萍饰演的广州女孩的迁徙故事。
而在不同的映后谈与采访中,导演也多次说到很高兴能看到越来越多非大城市的导演用方言讲述来源于身边的故事,也说他对「南方」的灵感远未枯竭。
我也非常庆幸能在当下看到这样一个充满「广州」体验的,关于地域、家庭、离散的细腻叙事——所谓「广东新浪潮」最终能否形成,或许要看同区域导演的共同创作,但我非常愿意用此称呼《人海同游》,也期待蔡杰导演的之后的作品。
人海同游 (2023)6.9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 蔡杰 / 林冬萍 欧阳骏借来的时光。
广东人是作为怎样的存在?
地域本身固有的广府、潮汕、客家、海陆丰等文化相互交织,老一辈深受本土文化影响,中青代与新生代虽在大陆的普遍教育中成长,但或多或少接受来自香港以及外来的思想洗礼。
新时代的特征同样明显,广东作为外来人口第一大省,迎来了数以千万计的外省人,各地方言、习俗聚集于此地,深远地改变了这片土地。
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旧有与新生、大陆与海洋,几对矛盾间来回穿梭,广东人到底是一个整体,抑或是区隔明显的各个部分?
《人海同游》讲述的正是广东人的故事,温暖而又潮湿,必须用广东话来叙述。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过春天》,因为历史、血缘的联系,粤港之间天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感情联结。
蔡杰导演说,选择去到香港寻找未见多年的生父,对婉婷而言,是「日复一日生活的一个出口」。
正如影片中时而出现的梦境,或许也是我们经历了白天现实之后的一个出口。
梦与现实,永远是一体两面的共同存在。
让我惊喜的是英文片名「Borrowed Time」。
原来在人海里同游,我们如流水般经过浮萍,那些美好的、难忘的、遗憾的都是「借来的时光」。
《人海同游》代表了广东文艺片的新走向,是一首献给广东人的朦胧诗。
《人海同游》导演片场剧本结束第一轮《人海同游》全国路演,在过去的半个月里辗转15城。
有时已记不起自己身在何处,每每在都市商场的影厅中候场,聆听光夏老师的电影片尾曲,等待着全新的回响。
想起在不同黑暗的影厅里,观众围坐银幕前,在光影闪烁之后饶有兴趣地朝我提问。
在釜山海边、平遥县城、在鹿特丹派对和越南西贡崭新商城,又或在国内的每个熟悉城市的黑暗匣子里,那些关于电影的细枝末节,是如何泛起他们的好奇,又被他们一一拾走,变成属于他们的记忆?
如果说有念想,那便是希望自己在最后片刻可以给多一些、再多一些,和这几年的人海时光最后一别。
调研时偶遇《人海同游》一题两写集人海同游相较于英文片名BORROWED TIME的直接,许多人好奇电影为何叫“人海同游”。
记得那是剧本开发的第二年,我到香港电影资料馆去找寻文献。
一本叫做《人海同游》的书突然闯入我的视线,四字直击我心。
那是旧时香江大才子黄霑与其恋人林燕妮的散文集,当时相恋的他们每日于报刊专栏中一题两写,谈论世间男女有情之事。
目录中的标题皆耐人寻味,“男女之间”、“婚姻制度”、“上一代的痴”、“走私”等等。
后来书商将其汇集成书,取名《人海同游》。
我决定借用这个书题为电影命名。
故事里,婉婷和她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曾于人海中同游一场,她的父母、兄长、男友与旧碟友,他们在时代的海浪与台风中被推着走,失散又重逢,如此往返。
人生虽然是条单行线,靠婉婷独行串联,但不妨碍那一段段同游的历程造就她。
后来为了赶制创投海报,我随手用黑色笔写成标题,没想到竟沿用至今。
等台风、等荔枝的那几年荔枝决定使用荔枝元素来自南方生活的直觉。
我感觉荔枝的气质像这部电影、这个女孩,也像自己想象中进入历史叙事的细小切片。
我曾与剪辑师亚楠聊到,是否这部电影可以从一颗被剥开的荔枝开启?
一开始确定线索的源头,是香港的油麻地果栏。
编剧与我对那个空间过目不忘,那么庞大而陈旧一个市场,居然可以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维持一百多年,日夜吞吐着来自全世界的供港水果。
我们想象父亲家辉便是那里的其中一员,在果栏日夜埋伏,观察内部生态。
有时是小小店铺的果栏二代,向我们倾诉他们家业连接东南亚上百亩榴莲园,抑或广西一个山头柑橘林。
有时是某个老年水果商人的冷峻形象,以及无意透露出来的粤港往事。
油麻地果栏后来在广州从化郊区以荔枝闻名的村落,有一搭没一搭听村民讲着变迁史。
说到九十年代时,港商经水路来收糯米糍,当时批发价一万多一担,真是个天价。
因此整个村落的农田地都退耕,改种荔枝林。
但时过境迁,如今废弃果园一片又一片,留下每年独自结果坠落的荔枝树。
假如一颗荔枝不仅有滋味,还能藏下时代地域的密码,我便很想请观众尝一尝。
在国际版海报设计时,我和设计师管鑫决定,就做一枚腐蚀脱落的荔枝水果标签。
如果看得仔细,标签上方用英文写着“德昌记”,下方则标明“香港制造,产于1990年”,那一年,也是麦婉婷出生的年份。
《人海同游》国际版海报雨林为何会有雨林?
灵感当然不来自阿彼察邦,仅仅是想让婷去看一看,那些失落的CD封面的风景。
婷与鱼生,一个银行信贷经理,一个人类学港漂博士。
但曾经在广州某个地下打口碟店铺里,他们经由那些残缺的舶来品,打开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大约千禧年前后,那是在全世界互联网音乐来袭之前的年代记忆。
我希望他们的前情不要勾勒太细致,这个男孩就是逆光剪影的模样,保留在婷的闪烁记忆中。
少年婷与鱼生这其实是一个男孩、一种生命形态,靠近又消失在她的生活里。
身处其中的他们并未察觉,婷以为和他消失在暗巷通道只是暂别,但再度重遇时,已是多年后的港岛码头。
大家各走各路,面目全非。
女孩留在泥淖又不能说完全无趣的现世,男孩跑掉去探索向往又有些破碎的雨林。
她在他的日记见闻中,感受到某个失落的缺口。
她说她想去那些封面的风景,但都错过;他说他没特地去找寻,却发现自己每每置身那些风景。
但有时抵达了,也就是抵达罢了。
我很想给婷一段雨林时光,哪怕仅仅是一夜回响,但她至少体验过。
拍摄雨林戏时,恰巧制片人随身携带拍花絮的小DV,我借用过来,轻装上阵,和两位演员深入走进雨雾中的森林。
那一刻我离婉婷和鱼生最近,我希望以此方式,逼供他们交出最深的情感,最终我如愿以偿。
打口碟之歌一开始一直有一首属于他们的打口碟之歌。
但在临急完成制作的一个瞬间,我决定要拿掉它,就让那一分钟静默无声。
当天我和刘琪(声音指导)一同工作,电影的声音系统已趋饱满。
海浪声、风雨声、城市声、以及雨林貘声,我一边沉浸于电影后半部分的声响,一边开始觉得那首原以为完美的打口碟之歌,或许不那么重要了。
抽烟间隙,刘琪亦有同感。
忘了具体哪个片刻,我们突然迸出一个念头,电光火石般迅速改写了这场戏。
“风暴中心的台风眼,应该是最安静的片刻。
”我们迅速抽走那支歌,留下打口碟读取转盘声,紧接着雨滴打落窗户的声响,某种电影魔法似乎奏效。
重看这一段,我被他们的秘密隔绝在外,又与他们一同屏息以待,步入一段极其隐秘的时光。
最后看到了婉婷缓缓绽开的笑颜,将光夏老师的配乐敲在那一刻,一切刚刚好。
假如你曾听过Walkman CD机,那种读取唱片的猛烈转盘手感,有点像一个袭来的风球。
打口碟上的台风轨迹图红色塑料袋在创作的数年间,似乎从未放弃过剧本中那个台风。
记得创作中途那两年,临近夏季荔枝成熟时节,我便每天紧盯天气预报。
每当南海热带气旋形成时,自己会迅速赶回广州,在郊区蹲点拍台风。
这样的习惯,是纪录片拍摄养成的。
后来当然屡屡不可得,荔枝挂红季节不足一个月,哪有如此凑巧赶上台风季?
父亲离别信那个台风天荔枝树的空镜头,实际是剧组核心成员协力完成的。
我们的预算连一台像样鼓风机都付不起,更别提后期合成及场工协力。
一切土法炼钢,用手工作业的方式去达到。
那天所有人造了第一场台风,遗留下的记忆,便是被雨水与汗水淋透的黏稠体感。
但达成的开心,也是真开心。
直到正式启动香港拍摄,台风便成为不可确定的最大因素了。
我内心清楚港岛台风景象,除非自然发生,别无他法。
但似乎也怀抱一种直觉,我们会等得到。
2021年10月8日,8号风球“狮子山”登陆香港果不其然,当年10月,香港天文台一周内连挂两个八号风球。
第一个台风竟以香港地标“狮子山”命名,让我有种冥冥中的宿命感。
红色塑料袋则是偶然得到的镜头。
当天清晨天仍未亮,我便赶到北角码头。
船只已停航,码头关闭,我在码头外的临海过道,发现了那几个风中摇曳的塑料袋,将涌上地面的海水围住。
在台风中偃旗息鼓的港岛,无人知晓的角落,那个海水倒影中的塑料袋就这样被我撞见,成为这部电影的最后一镜。
我紧抱摄影机拍下了那颗空镜。
在那一刻,我独自面对这一切,毫无缘由地情绪激动。
台风来了又走,天底下并无新鲜事。
次日清晨,这个塑料袋会垂下来,被清理掉,地面海水也将被风干蒸腾,整个香港醒过来,俗世中男男女女的故事将继续展开。
然而在那一刻,我却看见那个狂风中猛烈摇曳的塑料袋。
至于它代表什么,后来我在映后交流现场听过许多的分享。
他们都说得在理,但我在剪辑时将这颗镜头打捞出来,只想和观众一同分享生命中曾有过的那一刻。
对我来说,那便是我的电影时刻。
影片的潮湿美学像旁白一样,贯穿整个故事。
潮湿的空气、黏腻的雾气和永远未干的地面,这些元素不仅仅是在塑造环境氛围,它们似乎在述说着某种抽象的情感。
随着电影的推进,这种抽象的潮湿感开始变得超越剧本本身的叙事。
《人海同游》里的旁白和诗歌缓缓道来,让人不免想到《春光乍泄》和《路边野餐》。
虽然电影中同样充满了诗意的画面和象征性的元素,但有时这些诗意的表达似乎超越了剧情本身,变得独立于故事之外。
尽管这些画面美得令人难忘,但当它们过于脱离叙事主线时,观众可能会感到一种情节上的断裂。
画面的美感和诗意或许令人陶醉,但当“潮湿”成为一种旁白,当它们不再紧密地与剧情结合时,电影的整体叙事氛围可能会受到削弱。
文:李秋萌排版:余佳妮责编:万年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在《路边野餐》中,诗歌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手段,它还是推动剧情前进的重要工具。
每一首诗、每一个隐喻都与角色的经历和内心世界紧密相连,观众通过这些诗句不仅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波动,也能跟随剧情的发展一步步深入角色的内心。
电影《路边野餐》而在《人海同游》中,虽然诗意的画面同样充满了情感和意味,但它们在叙事中的作用却显得更为独立,有时甚至显得与主线剧情有所脱节。
这种差异揭示了导演在处理诗意与叙事关系上的不同选择。
诗歌和诗意的影像,固然可以赋予电影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但它们如何与剧情紧密结合,如何在表达情感的同时推动故事的发展,这都是导演需要在创作中平衡和考虑的问题。
最终,诗歌终究是服务于剧情的,它们的力量在于能够深化剧情、提升观众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单纯地作为视觉或情感的表达工具。
诗歌的运用大家都会提到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像是《潜行者》中的诗歌运用,在《潜行者》(Stalker)中,塔可夫斯基引用了同样来自他父亲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的诗歌,进一步深化了影片的哲学内涵和情感表达。
电影《潜行者》诗句:“现在,世界收缩成一团硬结,围绕着一颗痛苦的星星旋转。
夜晚是透明的,寒冷而空洞。
”这段诗句其实对剧情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它出现在电影结尾的一个关键场景中,影片中“潜行者”带领一群人进入“禁区”,寻找心灵的真相。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关键在于他们电影里的诗歌不会直接描述环境背景的“潮湿”或“干旱”,而是通过细小的生活体验去传达,将观众带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中。
诗句中“世界收缩成一团硬结”和“围绕着一颗痛苦的星星旋转”准确地表达了角色们内心的痛苦与绝望。
这个诗句与影片那冰冷、荒凉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观众感受到角色们内心的孤独与焦虑。
通过这段,塔可夫斯基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在追求真理和意义时所面临的困境。
电影《潜行者》《人海同游》在诗意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但这种平衡并非完美无缺。
影片中的每一处景象、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南方环境与人物内心的细腻描绘。
然而,当这些细节过于注重诗意表达时,影片的现实感和叙事张力却有所减弱。
诗歌可以传达深刻的情感,但它也可能在某些时候显得叙事无力,尤其是当电影本身的情节需要更为紧凑的推进时。
电影《人海同游》《人海同游》每一个镜头都美轮美奂,但最终,电影的目的不仅仅是回忆和歌颂,更在于探索与表达。
年轻导演们应当思考如何在南方潮湿的背景下,讲述出更为独特和深刻的故事。
电影应当是对现实世界的探讨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而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回忆。
通过对情感的深入挖掘和叙事的创新表达,南方潮湿的“诗”电影有可能发展出更加多样化和充满张力的表达方式,突破目前的潮流局限,带给观众更为震撼的观影体验。
在这个南方潮湿的环境中,诗意与情感的交织无疑是一种独特的美学表达。
但如何在这种美学中找到新的叙事路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场“感官盛宴”,如何在共同的环境中探索更加饱满、浓烈的情感表达,这将是年轻导演们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也是推动南方电影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关键。
本次北影节《人海同游》安排在了百丽宫杜比厅,加上雷光夏的音乐,体感超大加分。
本场映后由沙丹主持,与主创蔡杰、女主角林冬萍、制片人莫津津进行映后对谈。
“大家好,我是电影的导演蔡杰,感谢大家在工作日晚上来看这样一部南方的电影。
”
主持人(沙丹):这是一个非常诗意的,缓慢的电影,但电影当中的表现形式非常细腻,这个电影当很打动我,看这个电影就像散文诗一样。
这部电影其实在拍摄的过程中也非常不容易,我们在映后滚字幕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电影在2017年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创投的奖励。
我觉得电影在2023-2024年才会完成一定经过了非常多的故事。
Question:请主创团队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会创作这部电影?
导演(蔡杰):片尾滚动字幕很长,主要是因为这个电影做得特别漫长,它其实第一站是在17年的创投。
我只能说每部电影都是各自的“命”,这部电影就是(制作)比较缓慢,然后又遇到疫情三年,确实比较曲折,但我们团队都很开心,就是最后电影呈现的样貌其实跟创作初我的感受和期待都是一致的。
(这里补充一下我回味后隔天单独问导演的两个问题)Question:黄树立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请问请黄树立做广州部分的摄影指导有哪些考量?
树立的合作,就是找dp那会一直想找影像气质和项目契合点,且有可能接受我的模式来一起创作的摄影。
树立那会刚拍完《再见乐园》的一小段,看过朋友们都说好。
我就联系他,请他发他的短片给我看看,我也给他看剧本。
看完两人都很喜欢彼此的东西,就很快答应下来。
我有跟他说只能请他拍广州部分,他说没关系,他也很喜欢广州部分。
后来他就带着行李到广州陪我们看景筹备挺久一个周期,直到那个夏天拍完。
Question:影片中频繁使用空镜(细枝末节角落,晾晒的衣服,城市俯瞰大景,方便面特写,城市劳作,结尾随风飘扬的塑料袋等)甚至有一处是三个空镜连用,请问使用这些空镜想要表达什么?
空镜头算是我私人爱好,我喜欢电影里有余味和神采的空镜头。
对物品痕迹、环境空间都感兴趣,所以我会喜欢保留更多空间去延展情绪,通过那些物品的痕迹去建构一些时间地域信息。
比方说婷家有一个空镜是贴在家具上已经破损的水果标签,我感觉这样的空镜头可以提示这个女孩的童年是怎样的生活,做水果生意的父亲给她生活留下什么痕迹。
当然有些空镜头也是完全表意的,例如台风天的塑料袋,我拍的时候感受是十分强烈的,就使用了。
Question:请制片人(莫津津)分享一下和导演以及团队合作的旅程。
制片人(莫津津):这个项目会稍微特殊一点,我们是 2021年进行拍摄,除了我、女主角、导演、编剧、执行制片外,其他都产生了变动,因为电影分为内陆和香港两个剧组,我们去香港和离开香港又都经历了“隔离周期”,这对新团队的电影制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主持人(沙丹):电影拍完之后呈现的样貌,受到了非常多业内人士以及影迷的肯定。
我也知道《人海同游》这部电影先后去了韩国釜山、鹿特丹、哥德堡等国际影展,近期还去了越南胡志明市的一个电影节。
Question:这部电影在其他国家有什么样的反馈?
导演(蔡杰):这部电影其实还是只跟南方岭南的风土人情有关。
其实出发点是我们几个广东的主创在成长阶段就是很受香港文化的影响,广东又跟香港又联系紧密,所以我的第一部电影就很想去讲述我感受到的这段关系,所以其实当中虽然很多剧作到最后都没有太挑明去讲,但当中其实是潜藏了很多时代的、地域的信息。
华语区域肯定是这部电影最核心的受众。
去到西方的国家可能会比较难接受这个,但到后来欧洲的放映其实还是有很多人会交流,然后大家都能共情,大家能感兴趣的元素其实还是挺一致的。
Question:这个电影虽然是您第一部长片,但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的团队实际上非常专业且资深。
大家可以看到其实有很多两岸三地的电影人,请导演分享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缘分?
导演(蔡杰):其实也是因为创投之路比较漫长,所以这个过程当中遇到同频同调的主创。
其实雷光夏老师还专门为这个电影写了的片尾曲,但因为她下个月才出新专辑,所以就还没有公开。
因为这是我第一部长片,我也没有任何的资历,也没有办法给到很好的条件,那就只能够在早期通过一个故事或一个剧本去打动(他们)。
Question:请问女主角(林冬萍)是怎么跟蔡杰达成合作的?
女主角(林冬萍):我跟蔡杰导演之间的关系非常的源远流长,我们其实是本科同学的师姐师弟,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我、蔡杰、王寅就已经合作过一次短片(《归省》),合作完之后感觉还行,感觉可以再尝试一下长片,所以就是在这种随缘的情况之下,慢慢的把《人海同游》的雏形给打造出来的。
“所以他们说我怎么会去拍电影了?
我只能说是因为我是靠关系的。
”((*^_^*))
Question:在你(林冬萍)眼中蔡奇导演他有哪方面会让你感动?
女主角(林冬萍):我们合作这么久,我很信任他的一点是在于他的审美。
他跟编剧的审美都是我觉得很靠谱的,所以他们拍什么、怎么拍,他们要求呈现是怎么样的,我都是无条件信任的。
因为我们也很熟了,他们也知道我的特点,我的感受力还可以,所以他蔡杰就会给我打造一个比较真实的环境,然后告诉我这个人物的动机,让我自己去感受,然后再根据动机去“抓”情感,去流露情感,所以大家看到电影里的很多东西都不是指定出来的,而是拍摄当下的感受就是如此。
Question:电影当中有非常优秀的香港演员会跟你(林冬萍)演对手戏,比如说欧阳剑,你跟这些香港演员之间的对手戏怎么样去擦出火花?
也跟我们分享一下?
女主角(林冬萍):我很幸运,就这一次剧组里边全部都是业内的专业演员,包括演我妈妈的潘杰老师,首先我跟她最先有对手戏,一开始其实会犯怵,就怕会不会耽误了别人的表演。
但我一旦action!
以后,就会有一种不管不顾的感觉,所以我跟孙阳对戏的时候我还怕接不了他的戏,后来演完之后他给我讲了一句话,其实蛮鼓励我的,他本来也是一个挺温暖的人。
他(孙阳)说:你是我遇到过最特别的一个演员。
Question:请问制片人(莫津津)孙阳是怎么进入到组里的?
制片人(莫津津):我可以从制片的角度分享一些对他的感受,更多的交给导演来说。
其实我是跟他经纪人聊这个本子他们有表示明确的喜欢,而其实在邀请的过程里面,我自己也会觉得戏份确实蛮受限,且低资,但孙阳真的是非常专业的演员,因为他其实从头到尾没有跟我聊过因为戏份太少而不想来或其他相关的情况。
他就是觉得导演有才华,然后剧本他很喜欢,他就愿意来。
导演(蔡杰):其实跟其他的主创真的是都一样,就是因为剧本,然后因为他们认同这个剧本,于是他们愿意加入。
但是孙阳在片场给我比较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就是:有一天他突然跟我讲说,他(孙阳)觉得这个男朋友的角色太妥帖了,他觉得如果细分不多的情况下,然后男友这么妥帖是构不成推(动)这个女孩只身前去香港的。
其实他意思就是要把我这个角色写得没有那么妥帖。
所以我觉得他很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怎么去通篇考虑演员表演和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Question:电影名字是很文艺的《人海同游》,但英文名“BORROWED TIME”实际上翻译为“借来的时间”,实际上一说到“借来的时间”,很容易让人想到就是香港,因为过去大家谈论香港就经常会说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点等等,想请教一下中英文名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导演(蔡杰):因为中文名比较文学性,华语观众是可以去感受其中内涵的。
英文名我希望是一个比较能点透核心主题的词。
所以当时确实是借来的时间,它是源自于对于香港这座城市的形容,但是后来其实我是后来在跟编剧在讨论剧作的时候,我很感怀一个事情,就是我觉得其实像你这里面的这个代际的关系,他父亲曾经的那十年,还有这个女孩哪怕她只是台风晚上的一段时光,但是都不属于她们,所以从某层面上也是他们感情当中借来的时间吧。
所以我觉得去探讨时间他给这些人物带来什么改变或感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Question:本片监制关锦鹏先生有给到这部片建议吗?
导演(蔡杰):关导做监制和做导演是两个风格,他做监制没有很强的EGO,所以最后去邀请他做监制,也是因为我有一刻突然想到 17 年创投的时候,他是唯一一个当这个故事只有两三千字梗概的时候,他觉得他喜欢后面人类学博士的那一段。
其实很多人会对那一段产生费解,可能有些机缘巧合在吧,然后我就去跟他发起邀约,其实我说他没有很强的EGO,就是在于我们去香港拍摄的期间,因为香港是关锦鹏主场,所以就是对于原来而来的客人(我们)他则是能帮就帮,就是其实我们要找演员,或者是有一些制片上的困难都会跟他说,那他都第一时间的帮助我们。
其实他(关锦鹏)也去过片场,有一些重头戏的时候他也是在片场安安静静地看。
其中一个重头戏我拍了十来回了,我就问关导意见,他就很简单的跟我讲过:“你会不会说太多?
”关导觉得有时候不需要给演员说太多、给太明确的指示。
这个细节我记得非常清楚。
Question:女主角带耳机后没有安排音乐而是安排了微弱的环境音,请问是为什么?
导演(蔡杰):做声音的声音指导叫刘琪,他也长期生活在广州,所以花了巨大的心思在帮这个电影加成声音后面。
其实一开始一直有一首我想象当中的一首歌曲,然后直到某一天我在他的工作室在做声音的时候,我们就在想说:“诶?
拿掉会不会更好?
”因为其实有海的声音,有台风的声音,有雨的声音,已经非常满了,然后我们当时就在某一刻突然觉得说,台风最激烈的时候,情感最激烈的时候,反而应该是(内心)最安静的时候。
把音乐拿掉完全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拿掉之后当我反馈给配乐老师的时候,他也一直都有点不够自信,他就问我说这个真的可以这么处理吗?
然后但是就是我们又觉得应该是对的,所以我们就坚持了这个做法。
Question:为什么会安排人类学博士、梦幻密林这一个桥段?
导演(蔡杰):其实当时一开始是妈妈要求他去香港找他爸爸,然后发现了父亲在香港的一些情况。
但在某一个时刻我突然觉得假设她做到极致,就好像是一个平常的故事,我好像也没有太被打动,所以我有一刻突然间觉得这个女孩应该要有一个出口,我完全是一个念头,一闪而过的念头。
所以对我来说,我觉得这个影片有了这一段之后,它其实是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完成一个代际之间的互相观看或有了一个互相对话的空间,然后我也觉得这个女孩她的这一趟游荡可能多了更多的意涵,人生的重量可能也多了更多,于是我就加进去了。
“赤道上的雨多是在午后才来的。
前半日太阳有多暴烈,后半日的雨便有多凶猛,像是用半日蓄势待发,一举向日头报复,以牙还牙。
顾老师说,因为雨下得频繁,人生中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发生的。
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感觉依然湿淋淋,即便干了,也像泡了水的书本一样,纸张全荡起波纹,难以平复。
”——这是黎紫书在《流俗地》里写的。
有幸看了蔡导的新电影《人海同游》,在看的时候总是浮现《流俗地》,我对他们有相似的感情,他们是充满声音的,香港广告作为背景声穿插在记忆里,“鸡蛋六只,糖呢就两茶匙,仲有d橙皮”,这些广告不带感情的,但它们再出现的时候,轻易就勾起各种感情。
他们是充满气味的,是台风暴雨天湿漉漉的空气,是家里插姜花又清新又浓郁的气味。
它们是一种不经思考的习惯,是进门先拿碗去装一碗汤来喝……是夹杂着各种声音的粤语,甚至是那些没有说出口的留白。
《人海同游》和《流俗地》都用了不少笔墨去展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细腻中流淌出导演/作者本人的偏爱,因为就是我成长的背景,所以很丝滑就融进去了,像一条鱼回到它最熟悉的水域。
电影讲的是一个女孩出嫁前从广州出发去香港寻找生父的故事,电影结束了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也并没有以直观的面貌呈现出来,但新的故事又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孕育。
是一个关于寻找与重遇的故事,但又不止是一个故事。
在赤道以北的广州和香港,小时候新闻里常听但现在却少再听的一个四字词“一衣带水”,有着相似的地理天气风貌,还有语言和文化背景,我们小时候成长于香港文化引领的阶段,香港电影、粤语歌曲,甚至综艺里的流行语句,耳熟能详,是底色一般的东西。
当「它们」都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当我们日常表达开始在粤语中夹杂着突然转变成普通话的网络语言,我们都知道有什么东西消失了。
年轻人总是轻盈的,电影里女儿说你为什么不卖掉房子搬过来和我一起住,母亲说,当年有人上门追债泼红油的时候,都没想过要卖掉这个房子,现在更不会卖。
放在门口的备用钥匙,十几二十年没有动过,满是锈渍,开不了门的,等待的那个人不会出现,但给自己留有了一丝想象中的可能性。
剧情开始时,母亲在玩《模拟人生》,她有没有念想过,希望自己的人生重来一次。
人人在想「假如」的时候,想的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时间让我们误以为回到当时,我们就能重新选择,其实每一个选择都是命定的,当时的选择,就是你这个人会做出的选择。
我们选择了,然后又去粉饰这些选择。
究竟是回忆,还是时间,塑造了我们?
可能是两者的合谋,让我们变成今天这个人。
而不是经历,因为经历是客观发生的事情,回忆太主观,注入了太多我们的个人情感。
当经历变成回忆,时间太久了,无人对证,那段偷来的时光就真正变成自己的了。
可能我们也是有幸,在成长中有一段偷来的时光,以前觉得是理所当然,现在只觉得是幸运。
早两年,疫情期,看到Eason早晨6点在维港开的演唱会,有些片段看到眼眶湿润,“黄金广场内分手,在时代门前再聚,你和谁结伴前来,是否比我精彩,自从前爱到现在,是哪个可一可再”,听着是情情塔塔的事情,但你又知道不止是爱情。
是一个长的叹息,最终不得不用一句“大时代落幕”这样模糊的词语带过。
这种惆怅以及模糊的情感终需有人表达,《流俗地》是这样,《人海同游》也是这样
今日城中暴雨,狂风和弥漫的雾气,特别符合影片的氛围。
银幕内狂风肆虐,席卷起南方的潮湿空气,每个生命都好像风雨中的荔枝果,在树上被不断拖拽拍打,在人海中飘摇浮沉。
人少的电影院,能嗅到空气的味道,是一种无味的涌动。
黑暗之中,银幕前的眼睛闪着点点荧光,忽明忽灭。
“穿过这片雾,你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
”影片摄影和配乐一流,大量的长焦特写将人与环境隔绝,淡淡地讲一个好故事。
人海同游 (2023)6.9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 蔡杰 / 林冬萍 欧阳骏
电影《人海同游》创作历程延宕七年,摘取众多电影节奖项,不仅入选6大创投,并入选18个国际电影节。
作为釜山国际电影节十部入选影片中唯一一部中国电影,组委会对该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官方推介语写道:“由中国导演蔡杰执导的电影《人海同游》追随着主人公漫游于香港街头。
该影片巧妙地运用温暖的光线和灵动的摄影技巧捕捉了这段内心之旅,穿梭于流转的界限之间,将过去、现在、真实与幻想交织成一曲优美的乐章。
”
很开心,在电影《人海同游》上映之际,电影媒体「同场加映」能专访本片导演蔡杰:电影博主@陈锦庄:介绍一下《人海同游》这个故事?
导演蔡杰:表面讲的是一个即将结婚的广州女孩,在婚前一个三天两夜的经历——她去香港找寻父亲。
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寻父的过程中她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理解了上一代人的情感,是两代人的故事。
故事植根过去三十年的粤港,广东跟香港非常紧密关系的时代背景。
写了一个故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香港已婚男性会到珠三角去开展地下情,这是一开始我很感兴趣的一个新闻的、社会的现象,我感兴趣的不是说当时那些八卦情史,感兴趣的是珠三角的这种婚外情或地下情的下一代人,现在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受到了什么影响?
他们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面貌,这是一开始想要去创作这个故事的出发点。
电影博主@陈锦庄:电影是什么时候拍的?
导演蔡杰:我们大概用将近七年时间去完成到今天这一步。
2018年、2019年开始在密集地写剧本做调研,等到有机会拍摄已经是2021年。
那一年其实经历过的都知道,刚好是疫情影响到香港封关,所以我们只能够把团队拆成两半,前半部分的戏在广州拍,那后半部分的戏在香港拍,用两部分主创、两个班底的方式去完成它。
但是女主角、制片人、导演、编剧最核心的主创,我们就通过工作签证、隔离的方式去到香港一起完成。
电影博主@陈锦庄:2021年拍完到现在正式上映,其实经历很多年,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来上映?
导演蔡杰:这部电影去年刚好完成,从去年10月份我们一直在跑电影节,电影节周期一直从去年 10月份走到今年这个节点已经基本上是一年的周期。
对于一个“电影节向度”的文艺片来说,需要先完成这个周期之后,才看看有没有机会可以进一步有多方的帮助、有宣发的经费去推到院线给大家看到。
其实对于一个新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假设你在前期没有任何的口碑或没有任何电影节加持的话,要推到院线就会非常困难,所以我们也只能够借力打力,走一步,再积攒一些能量再往下推。
电影博主@陈锦庄:这是您的电影长片导演处女作,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题材?
除了因为感兴趣,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
导演蔡杰:我本身是潮州人,18岁开始在广州读大学,现在在广州生活,所以我最重要的人生经验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广东,想说第一部长篇想要去讲这个地方的人的故事。
我们当时在想怎么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念头突然间进来了,我们很想要去讲香港,因为无论我还是编剧,青少年时期受到太多的香港电影流行音乐文化这些的影响,所以觉得跟香港的关系既陌生又熟悉,其实从来没有一个广东的或者是相对南方的视角去讲粤港的关系。
当然我们有看到很多香港导演的作品,讲香港的人到内地或是内地人去到香港生活;很多北方导演会去拍从北京去或从上海去到香港,但是没有广东的创作者去讲。
因为岭南文化大家都说粤语,饮食也非常接近,其实广东角度去看,香港它会多了一层亲切的感觉。
我们感怀这三十年两地各种变化,各种时代背景影响到的这些个体或者是家庭的变化,就非常有多的灵感和话语想表达、想说的。
电影博主@陈锦庄:电影《人海同游)由关锦鹏导演去监制,是什么契机让他能监制你这部片子?
导演蔡杰:因为电影前面走过了有六个创投,在第一个创投就是在杭州的吴天明电影基金的创投,当时关导是评审。
后面走了很多创投,我都一直在接触电影行业的这些前辈,包括其他的创作者,但我一直都很强烈地记得,其实关导是第一个在我们剧本还是一两千字梗概的时候,他就看到电影的潜力,他很喜欢这部电影里女主角跟人类学博士夜晚的那一段故事。
兜兜转转,我们一直都在找机会去开发再去攒班底,到最后当电影回到我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让它拍摄、自己去筹钱让它去成型的时候,就觉得应该主动问一下关导他愿不愿意来做监制。
当时我战战兢兢地酝酿了一个星期,发出去邀请,可能有一两个小时之后他就回复「很乐意帮忙」,他说如果你们要做的话他能帮忙什么就什么。
电影博主@陈锦庄:看的时候有两个演员是让我印象挺深:一个是妈妈的角色,那是我们广东的一个比较出名的演员潘洁,而且她这次饰演的角色也跟她以往大家熟悉的戏剧形象是不一样,为什么会用她?
另外一个是孙阳,当然他拍摄的时候并没有现在有名,但在去年平遥电影节的时候,电影《孤注一掷》已经上映了,他已经很有名了,也愿意来到平遥帮你走红地毯。
能不能说一下用这两个演员的一个契机导演蔡杰:对,这他们算是很特别的两个演员。
首先第一个演员潘洁老师,其实现在很多00后的微信表情包都有她,她是一个电视剧的演员,出演过广东家喻户晓的剧集《72家房客》《外来媳妇本地郎》,特别在广府地区非常知名。
大概2020年开始在找母亲演员,一直在想这个角色到底是什么样子,哪一个演员合适?
因为我需要找一个能够纯熟说广府方言,然后她需要是一个广州妈妈的形象。
有一个契机,我看到了潘洁老师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其实不是讲她的故事,是讲她的爱情,讲她和已经过世的先生(丈夫2006年逝世,为《外来媳妇本地郎》老二康祈宗演员)。
我看完之后非常被打动,会觉得说戏里戏外就是真真假假,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个妈妈她曾经有过一段动人的爱情,然后这段爱情现在可能消失了,或者她已经遗失了,这个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其实是那篇文章一下子击中了我,就通过一些渠道和朋友的推荐,找到潘老师,给她看剧本。
潘洁老师看完剧本之后,约我在她家附近的咖啡店见了面,聊天之后,发现其实她是一个性格非常好的人,很支持年轻人。
在完全不知道我们要拍的电影是一个什么样面貌的情况下,她就说:“我也大概有近十几、二十年,除了按部就班去演好《72家房客》外,没有其他太多的心念说再去突破,或许可以趁你们年轻的热情,我们一起来创作一些新的可能性。
”这个可能性就是从2020年样片开始,当时她就已经帮忙拍过妈妈这个角色,拍过大概几天的时间。
等到正式拍摄的时候我又找到了她,当时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有办法给到什么,但是她就很无条件地说“既然你们这么坚持要做好,我就陪下去”。
而用孙阳,一切是因为剧本。
当然一开始是因为电影《过春天》,他在《过春天》的表演跟那张脸太耀眼了,当时我就记住了这一张脸。
制片人说这张脸很像90年代黄金时期香港大明星的脸,确实有这种气质,然后直到开发剧本出来之后,我就给他递剧本。
孙阳当时觉得这是一个文艺片,文艺片的话,接不接主要就是看这个电影他喜不喜欢。
后来我跟孙阳聊电影、聊剧本,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有电影鉴赏力的一个演员,因为他平时也看很多艺术电影,所以我们的沟通其实很快就非常默契了,他大概知道我要做什么,我也知道他能给什么。
然后其实他一直都在很多公众场合去帮忙宣传,虽然这次戏份比较少,但他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团队,还是愿意去帮忙。
其实在拍《人海同游》时,孙阳刚拍完《孤注一掷》,后面《第八个嫌疑人》开始很多人找他了,他的工作也开始忙起来,但他还是愿意说为我们小文艺片付出更多时间。
这个时间不仅是说他来广州,可能这些戏给我们充足的时间去磨合去准备,然后他也愿意提前去进入到这个角色,跟女演员提前认识一下,当时他带女演员去看话剧、一起去聊天、去认识彼此,然后去建立一个信任感,再进到这个角色。
包括后面电影节的站台,他还是非常支持。
电影博主@陈锦庄:还有一个演员我也挺深刻,里面出演哥哥的陈湛文。
我觉得他是一个很香港男生的形象,为什么选他做这个角色?
导演蔡杰:因为陈湛文那张脸。
在选角的时候,我看了一个香港短片,他演了一个老师,非常文艺片感觉,不是《还是觉得你最好》里那种“三弟”的状态,那张脸可塑性非常强,我之前也看过《三夫》,他的状态非常不一样。
所以当时在选哥哥的角色时,其他人都觉得他是一个次要角色,可能戏份不多,但是因为在前期剧本我和编剧对哥哥这一段投入了非常多的情感,就觉得哥哥虽然几场戏,可是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面对这个家庭有很多的心事,他内心的一些心理活动还是非常立体的。
所以在试镜的时候,我主动说想去接触一个叫陈湛文的演员。
其实跟孙阳的情况非常相似,当时陈湛文也没有被更多人看到,他还没有拍《还是觉得你最好》,还没有《机械狗》,哪怕他在港产片当中可能也没有更多演主角的机会。
我接触他的时候他非常的随和,就像身边任何一个在广州见到面的朋友,就约在他家楼下茶餐厅。
我就带着女主角过去,之所以带女主角过去,是我希望他们两个见面之后,我去判断这两个人像不像兄妹或他们能不能一起搭戏,愉快地吃了一顿茶餐厅,然后听他讲他的故事,然后我们也说一下从广州过来拍片的一些情况,之后我拍了一个他们两人合照,很快就开始了那场戏。
我记得他来香港油麻地果栏去演哥哥的时候,他太太快生小孩了,对他来说也可能生活上或者是他的演艺生涯上(可能当时没有发觉)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
电影博主@陈锦庄:刚刚说到油麻地果栏,看的时候我觉得你整个摄影是很特别的,然后你用了很多香港很有人情味的地方,一些街道、最后的房子都很特别的,当时候怎么选景?
导演蔡杰:其实选景是前置的,就不是说有这个故事然后再去找,而是我们在前面跟编剧去做这个剧本调研的时候,就一直在香港找地方找空间,然后那个空间适合这个故事,我们先确定那些空间再去开展这个戏。
对我来说,哪怕是作为一个游客、一个外来者,我感兴趣香港的那些地方都是相对市井、相对日常的。
因为我觉得哪怕现在在广州、在东莞,在珠三角任何一个城市,城市的年轮更新非常快,其实我们要保留旧的东西会相对难,但是香港这个城市很多地方新新旧旧的结合,你会看到它有非常丰富的信息,我感兴趣是那些空间。
像油麻地果栏,其实是因为那个空间才有了父亲是水果商人的设置,才有了广州荔枝林的第一场戏、水果这条线索;像春秧街露天的叮叮车、街市,是因为有那个地方,才有了福建人聚居地的这片北角的描述,然后因为是福建人聚居地,才有了两个人去跑到楼上听到的泉州南音,所以其实一切都是我希望一切的选景,包括这个情节的编织,它都是比较有机的一个互动的关系。
电影博主@陈锦庄:近几年看到很多创投片比较关注当代母女关系,把新时代年轻人母女的那种很微妙的情感呈现出来,你是不是有意为之用母女形象来呈现主题?
导演蔡杰:对,其实不仅是母女,当中又有父女的关系,又有一个兄妹的关系,又有恋人的关系,但是妈妈的爱情跟女儿的爱情或两个人各自的,(《人海同游》)英文片名翻译意思是借来的时间,其实这个是电影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这两代人互相对望,旧时80年代妈妈爱情什么样子,只能从她口中诉说去感知。
但是这个女主角在当下是一个快结婚的女孩,她的各种心理的活动、各种情感历程,其实观众是可以通过电影去感知到的,所以我是希望说通过这样子的方式去让观众看到两个女性角色的不一样。
其实回到妈妈这个角色也是有一些我跟编剧的想法。
以往很多电影其实去描述说,哪怕妈妈她的角色在一段婚姻关系当中是第三者,是我们说的闯入者就是“二奶”,但我不是很想把这些符号、大家既定的刻板印象去加入到一个妈妈形容里,所以看到这个妈妈,其实她是一个会计,一个普通城市里从事文职工作,在普通生活当中,其实她也有自己的乐趣,就是说打游戏或者干嘛的。
我还是希望她长得像身边任何普普通通的广州家庭妈妈,她很唠叨,也有很多自己藏藏起来的一些心事,就是一个普通师奶的形象。
电影《人海同游》由青年导演蔡杰执导,讲述了女主角麦婉婷在婚前赴香港寻找多年未见的父亲的故事。
作为18个国际电影节的推介影片,影片以家庭、爱情与地域文化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情绪刻画、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富有诗意的影像语言,带领观众踏上了一段情感探索的旅程。
家庭、亲情与自我探索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父亲的缺席是婷心底难以启齿的痛楚。
长大后的她,表面拥有了稳定的银行工作和即将步入婚姻的幸福生活,但内心深处却始终迷茫不安。
男友的温柔以待,难以抚平婷心中的裂痕,她不知该如何进入婚姻和对方的家庭。
夏末的台风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入室盗窃后,母女二人重拾起家中旧物,那段有关父亲的记忆开始从尘封的岁月中浮现。
上个世纪90年代,婷父从香港到广州经营水果生意,结识婷的母亲,一同度过了十年的幸福生活。
但其实婷父在香港早已另有家庭,这种跨越地域的“双城家庭”家庭,在那个年代并不罕见。
尤其是在香港回归前后的经济交汇期,许多像婷父亲一样的港商往返于粤港两地,将家庭关系置于复杂而微妙的暧昧境地。
1998年,游走于两个家庭之间的婷父生意失败,留下一封信后抛妻弃女不辞而别,提及在广州的十年像是“借来的时光”,并不属于他。
这一比喻反映了父亲在双城生活中的漂泊感,也映射出婷在父亲与自我身份认同中的迷失,成为婷成长中的心理负担。
影片主线围绕婷从广州前往香港寻找失联二十年的父亲展开,这不仅是一场物理上的旅程,更是一段心理上的探索。
这场寻父之旅,实际上是对家庭关系与个人身份的双重追寻,犹如一场对过往的回望与对未来的试探。
“时间在每个人心中留下印记,而真相并不总是温柔。
”从广州到香港,麦婉婷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逐渐揭开了家庭的隐秘面纱。
她见到了同父异母的哥哥。
从哥哥的回忆里,婷了解了那些从未听说过的家庭往事,过往的细节映照出母亲未曾显露的裂痕和隐秘,勾勒出了当年父母婚姻中的复杂真相。
影片的另一条线,是婷与旧友鱼生的重逢。
曾在少年时期一同听打口碟的他们被困于香港的台风夜。
漫游香港之夜,二人穿越雨林,在模糊的现实与幻想之间游走,带有浓厚的梦幻色彩与象征意味。
“穿过这片雾,你就不再是从前那个人。
”穿梭于雨林的雾霭,鱼生穿着婷父的旧衫,现实和幻想的界限被模糊,婷对父亲缺位的隐秘情感和对自我认同的困惑投射于这场雨林漫游。
过去与现在之间情感错位,婷在借来的时光中游离,实现一场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暧昧共游。
粤港双城地域与时代的交融《人海同游》通过细腻的影像语言展现了粤港两地在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上的交融,为影片注入了深厚的情感与时代特质,利用地域差别呈现出主人公的情感纠葛与文化冲突。
广州,作为婷成长的城市,充满了湿润的气息与朴素的日常生活;而香港,作为父亲消失后的归宿,则象征着另一种陌生却充满诱惑的别处生活。
影片运用大量的场景对比,如广州的荔枝园和香港的繁忙街头,展现了两座城市的生活节奏和文化特质的差异。
广州的生活带有某种缓慢的温情,充满了家庭的牵绊与乡土的怀旧感。
而香港则显出了距离感,象征着婷对父亲的未知与渴望。
这种地域上的分裂,如同父母关系中的裂隙。
在婷母的故事里,她为香港茶餐厅没有加蛋的窝蛋牛肉饭而哭泣。
服务员的冷漠和缺少蛋的那碗饭,暗示了她与香港的格格不入,她无法得到自己所期望的人,连一碗饭也无法掌控,是她对不被理解的无声控诉。
二十年后,女儿婷赴港寻父同样延续了这种地域与文化的差异。
习惯于移动支付的婷,发现香港的出租车只收现金,婷在这座城市中显得陌生、无助。
母女二人都不过是漂泊在香港的“外人”,即便她们与香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终究难以摆脱被边缘化的感受。
穿梭粤港双城的婷父,与婷和母亲渐行渐远,两个城市代表着两段平行却无法交汇的生活,十年“双城生活”最终以父亲的离开结束。
导演通过这种地域与时代的交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交织,巧妙地展现了粤港两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身份、家庭与文化的断裂与迷惘。
情感与记忆的诗意咏叹通过对家庭、亲情、自我认知与地域文化的深入探讨,以及对现实与梦境、过去与现在的诗意交织,电影《人海同游》构筑了一部极具情感深度的南国之梦,深浸着夏天的湿润与热烈。
雨林中的迷雾、风雨中的晃动,以及独特的音乐设计构成了一段超现实的旅程。
台风作为影片的重要象征,代表了情感的动荡和不确定性。
八号风球袭港的夜晚,婷和鱼生戴上耳机共处老式唐楼,无声的画面像风眼般寂静,与室外的狂风形成强烈对比,如二人关系中的隐秘与冲突。
在无声的空间里,观众可以填充内心不同的声音与情感,将情感、身份与记忆融汇在一起,形成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诗意咏叹。
茫茫人海,你我共游。
台风下飘摇的红色荔枝,在虚实交错的光影中诉说着难以言明的情愫。
台风过境,红色胶袋随之摇曳,如同荔枝般鲜活,又如颤动的心脏,摇曳着婷的心事,也摇曳着那片不曾抵达的远方。
影片以一个红色塑胶袋在风中摇曳的空镜收尾,象征着那些在情感洪流中短暂存在、随即消逝的微妙片刻。
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寻亲与成长的电影,更是一首关于时间与情感的诗,让人回味无穷。
或许,台风过后,红色胶袋会被风吹走,最终被丢弃,犹如人海中那短暂而微妙的相遇与分离。
但只要此刻存在,已于流动中延续。
后半部分垮掉了,创作者可能意识不到在自说自话,而且全靠摄影加持
不是哥们,这么拍吗
勉强及格,感觉导演想模仿小津安二郎,但是人物直到最后都面目模糊,故事实在太闷了,电影里没有能立得住的东西。最后记得的反而是片子里母亲描述的那一碗窝蛋牛肉饭,以及因为最后一根稻草崩溃的委屈。
故事太稀薄了,情感又不够充沛,最后结果就是…无聊。爱情万岁是在扎实的剧情基础上再做减法,所以没有台词的长镜头也能充分调动观众兴趣。可是本片的信息密度就不够,只是元素的简单堆叠,甚至可以说是导演私人的呓语。长镜头、手持、日记、下雨、南方、记忆、梦、寻找,青年文艺片标配。和nina在华宇。几只虫子在灯下乱飞
光影镜头简直吊命神药,女主有有几个镜头酷似文咏珊……
故事太单薄,香港部分才开始有点意思然后就结束了,演员气质配不上电影基调,摄影也就那样吧,真不如那几款海报亮眼。
广州香港的一体两面,也是主角对父母的理解的一体两面。音乐、画面的留白,但细想也是空洞。
关锦鹏监制
摄影深度参与叙事,空镜带着诗性重建了时间层次,又借粤港两地的城市空间建立丰富的文学基底。片名借来的时光隐含一对镜像关系,人海同游则描画一种戏剧状态,在平常的寻父故事里讲述不寻常,女主角寻的不是父权的父,而是自我。
南方景观固然美丽,但我们不要执着错误的东西。找到隔着岁月鸿沟的父亲,并不让什么显得温情。
#BIFF2024第一部。有小伟、波米叔叔、花果飘零的影子,但相比这些作品又少了有深度的文本,实在显得无趣,矫情,小题大作。 终于明白魏书均在青年导演这一批为啥这么突出了,人家起码言之有物啊。
68/100 粤语、荔枝、打口碟、雨林、海洋以及潮湿的氛围——电影中这些亮眼的元素,都与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新南方写作”形成共振,把目光投向鲜有人涉及的岭南。穿梭于南方的风土之间,“寻”的外壳,其实是为长久的驻留做铺垫,正如那些空镜头给人带来的感受一样。然而这类书写实质上是一种政治书写——南方作为一种经济和文化的象征长期的尴尬地位,使得对这一地区的关注本身就是政治性的,拥有对中央政权自生性的反叛。因此所有这些元素最终落点走向家庭,未免会感到失望,陆港关系的探讨,也似有似无;主人公与故人相见,寻找旧时记忆,水汽氤氲的氛围之下,情节却太“实”,对人物生活化动作姿态长时间的凝视似乎失去了焦点。日记独白和雨林探险两场戏是最喜欢的段落,可惜未能延展至全片——跳脱的、超越时空限制的漫游,才是南方的底色。
这个项目进行得很不容易,欣赏导演与团队的坚持与努力,但导演欠缺创作好电影的才能与审美;树立更适合静态摄影,但他不太懂得如何帮助导演处理每一场戏的人物视点问题,掌机也不太熟练,很多人物运动都没有及时跟上,包括其中一个在房间中女主和她母亲对话的长摇镜,镜头在那个时候应该拍谁,也没有帮助导演做出做好的选择,然而这些恰恰是一个电影摄影师最重要的品质:understand the film, what's each scene really about, how to help your director to tell each scene? how to move the camera? where to put the camera to make each scene work?
#0831杭州路演场# 镜头语言很好,但是剧情实在是无趣,留白也过多了。
有些镜头拍的真的很美,但是呢,空镜比人物拍的更好,所以电影摄影师应该反省一下下了吧。某几处镜头选择可以更好,看他人的片子的不足之处,也是在提醒自己。最关键的是,真的可以说没有故事。前半段广州的潮湿氛围被后半段香港的台风给完全刮跑了。热带雨林那场戏,简直是败笔。人物很脸谱化,甚至不能感受到他们的性格。其实女主广州工作,感情,母女关系应该在剧本阶段写得更详细了,这样去推动她后半段开启香港寻父或者说自我寻找之旅。写了这么多,还是因为很可惜,也相信导演有进步的空间。
本是到香港找個爹,結果偶遇白月光約了個炮——影片成功的方面應歸功於令其他青年導演望塵莫及的技術班底(導演應該很擅長做ppt),影片失敗的方面則應歸咎於編劇。將香港在英治時期的處境形容為borrowed place and borrowed time這一幾十年前的修辭早已並不時髦,但創作者拾以牙慧用作影片題目,並意圖以此標榜項目的價值和拔高影片的立意。影片的問題是肥皂劇的框架過於淺陋、保守和“男凝”,且結構過於平鋪直敘,承載如此深刻的寓意尤顯生硬。就香港處境及內港關係的政治隱喻而言,就算豆瓣5.6分的《三夫》也比本片要強許多。幾日前批評《富都青年》是吃外籍移工議題紅利之劣作,而本片作者做謎語人的行徑,意味著比前者更加惡劣的創作品格,因為前者只是投機,而後者近乎於詐騙。所觀場次導演請來了一群中學校友購票捧場,在觀影歷史中也尤為稀見。
全方位无聊的艺术片,除了看的有点想吃荔枝
拍法似小伟,内容空洞
去香港之前很正常,到了香港以后就开始发癫,连摄影也撑不住了。怎么能做到内容这么少这么空洞,只有导演自己太私人的情绪,雨林冒险我真的蒙了都想快进了。失踪的爸,不管不顾的妈,没有性张力的丈夫和活在梦里的她。东亚女性寻找身份认同的错误范例,并且也没啥解读空间。
Borrowed Time 是比人海同游还要切题和动人的定义。 小径去往深处,人海共此同游,像在台风的风眼里,看时代怎么在人身上留下痕迹。摄影、音乐都很加分,蔡杰导演的美学完整而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