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的剧集一向以大胆前卫闻名。
没有它不敢染指的题材(《纸牌屋》、《副总统》),没有它不敢拍摄的画面(《堕落街传奇》、《西部世界》、《守望者》、《罗马》),没有它不敢挑战的话题(《切尔诺贝利》、《我们的男孩》)。
你可以说它“剧不离性”的行为哗众取宠,也可以说它黄色外衣下的主题表现深刻非凡,但是,必须承认的是,HBO确实在一次次的创造神话。
当然,HBO也创造了众多优秀的小众剧,比如和软毒品相关的《难以伺候》、性别认知相关的《本色》、虽然热度比不上神剧称号的《切尔诺贝利》等,但也是备受吹捧又备受争议。
HBO的嗑药剧《亢奋》,亦是如此。
去年,HBO出品了《亢奋》首季。
官方描述其为电影《半熟少年》和《猜火车》的结合体,一集后还能发现其中夹杂着一些英剧《皮囊》的味道。
全程观感如嗑药。
画面精致令人迷醉,灯光转换如流动的丰富的色彩一般,镜头剪辑更是各种华丽丽的技术秀,让观众们在真实与虚幻中来来回回。
音乐呢,更是恰到好处,搭配画面共同刺激着每一条神经,每一根毛细血管。
《亢奋》的剪辑师胡里奥·佩雷斯四世还凭借本季获得第70届美国剪辑工会奖非商业剧情电视最佳剪辑(提名)。
当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get到剪辑师的用心良苦。
有观众享受到了一顿视听盛宴,也有观众看了个头晕目眩。
这也注定了《亢奋》的未来,它得不到大众观众的关注,但是却能成为小众观众的真爱。
至于剧情,《亢奋》的故事关于青少年们的性爱、暴力、毒品、性别认知、性取向等等。
有观众拿Netflix的另一部青少年《性爱自修室》和《亢奋》相比,两者都涉及了青少年&性,但是除此之外,剧集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在大尺度的外衣下,《性爱自修室》表达了温暖的小清新,而《亢奋》则是带着诗意的无尽的颓丧。
首季从主角茹的大量独白开始:“曾经的我,幸福满足。
徜徉在只属于我的羊水之中,结果有一天,由于不可抗拒的因素,我母亲莱丝丽的子宫,一次又一次地对我残忍的施加压力,我顽强地抵抗了,可终究敌不过大自然,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败仗,之后更是节节败退。
”冷淡的旁白搭配鲜红的画面,充满了视觉刺激和感染力。
在Rue还未出生之前,便已经开始了与世界对抗。
那是骨子里注定的叛逆,血液里流淌的放肆,经过不断收缩的阵痛和嘶喊后,开启了一场与世界和自我的战争。
而后,主角茹的灰暗人生便开始了,两三岁的时候就被诊断为强迫症、多动症、焦虑症、躁郁症、恐慌症、失眠症、呼吸困难症等等。
后来的她每日抱着药瓶子长大,在混乱肮脏的成人世界中,她找到了开启新世界的大门——嗑药。
在Rue的描述中,接触到毒品的那一刻,“世界突然安静了,我在我的小世界里获得了安全感,这是我一生都在找寻的那种感觉。
”
毒品便成为了她戒不掉的瘾。
但是,拥有糟糕人生的不止她,还有小小年纪便被亲生母亲送到精神病院的Jules,在她的男人身体里住着一个女孩的灵魂,后来的她便开始了变性,以及随意的性爱来提高她的女性身份认同感。
从小肥胖自卑的Kat,现实中的她得不到男人的关注,但是,网络上她却是同人小说女王,从秘密视频,到自信地展现她的身体,Kat依旧肥胖,但是也霸气十足。
大美女Cassie,拥有过众多的男朋友,她的黄片在校园中满天飞,没有一个男人不在背后戏谑她是荡妇,也没有一个男人看得到她内心的温柔和对真爱的渴望。
还有,渣男Nate,剧中反派一样的存在,暴力、暴脾气、但是,小小年纪时的他就发现父亲的秘密但一直闭口不言。
这些糟糕的人生、加上青少年敏感的内心、赤诚的血液,于是,便有了这无限颓丧的前调。
所以,《亢奋》首季在观众中充满了争议,而是否认同《亢奋》,取决于你是否在她们的人生中得到共情。
在内心一次次受挫后,茹一次次走上吸毒之路。
当她犯抑郁症时,那种从内心到身体表现的痛苦感,想要拯救的无力感,人生的绝望感,全部都表达了出来,天天作为观众,隔着屏幕都觉得疼。
而这次HBO推出的《亢奋》特别篇,更是将茹的内心深挖特挖。
《亢奋》首季结束已经一年有余,疫情原因,第二季至今还未开拍,为了不让观众的等待太过漫长,HBO推出了《亢奋》新冠特别篇,来衔接两季。
《亢奋》特别篇共两集,首集已播出。
首集名称Trouble Don't Last Always,麻烦不会一直都在。
和《亢奋》首季丰富的视听效果和《亢奋》首季呈现的非同凡响的视听效果不同,特别篇首集十分朴素,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长,都是谈话时间。
茹和Jules在火车站分开后,再一次开始嗑药。
平安夜这晚,年轻的茹和大叔阿里坐在餐厅里,谈论着生活的一切。
而茹也终于承认,自己从未想要真正戒掉毒瘾。
还有她内心中那些黑暗的想法,也慢慢袒露。
“唯一阻止我自杀的原因,就是吸毒了。
”
“世界上没有比毒瘾发作时更难熬的时候了。
” “这世界真他妈丑陋,我本来不想活这么久的。
”平平无奇的画面,搭配这些暗黑想法的刺激,更觉惊人。
这也是《亢奋》第一次触及到主角茹真实的内心,她对于Jules背叛的愤怒、对于药物的深刻依赖,对于家人的愧疚感,在这些谈话中被彻底理清。
等茹看清自己的内心后,戒毒的第一步才会真正开始。
如果你只爱《亢奋》的华丽,那么这特别篇的首集就能成功劝退你。
至于第二集,又是什么故事,其他角色们会不会出现,还是让我们抱有期待吧。
公众号【天天美剧吧】,40w美剧迷已集结,带你get追剧新技能
特别长的人物对话,我向来是很不喜欢看长对话的,特别是讲大道理的。
但不知不觉就看完了第一集,结尾Rue说希望妈妈和妹妹在自己死后,铭记自己曾费尽力气去成为一个无法成为的人,我甚至真的流下了眼泪。
谈话过程中Rue自私、自责、自暴自弃等黑暗面一点点渗出。
明明说自己从没打算彻底戒毒,一直藏有备用药,但仍指责是Jules害自己复吸;痛恨着自己对家人造成的伤害,又放任自己在伤害她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平心而论,如果是我早就放弃开导她拯救她了,但Ali就是这样能说会道,并拥有充满极致的耐心,向苏格拉底一样不断追问,让她承认自己并非本性如此,教她不要向滑坡妥协。
drug最可怕的不是成瘾,而是从里到外地瓦解一个人坚持的信仰和内核,是使周围所有人都将吸食它的人视为无可救药的烂人,直到这个人在四面楚歌中也相信自己deserve it,继而抛弃自我,跌入无底深渊。
Ali让Rue去寻找并信仰比自己伟大的东西,我理解这是一种超我的意志,它将抑制不受控制的本我和欲望。
剧里的其他角色的行动动机几乎都是直接的sex anger alcohol,完美诠释了不成熟的大脑在欲望面前是如何不堪一击。
Jules稍微出现了一点对超越欲望的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追求,这也是她与小镇上的其他人相比独一无二的地方,也正是朦胧之中吸引Rue和Nate的原因吧,人会对高处看不清的事物产生向往和好感。
这段台词真的写得很深刻,非常了不起的剧本。
这类电影通常对于演员情感表达和剧本要求有很大的需求,做不好就会像喃喃自语的老婆婆一样无聊,但这部电影没有,其对于毒品,回忆,生死,自我逃避与自我欺骗做了中层次的探讨而在观影过程中我完全没有感到一种说教的味道,而是如同与一位亲密的朋友在雨天探讨人生一般轻松,但却有牛巴一样的嚼头,里面的女生在吸毒之外都很像我,而吸毒这个区域我们也可以把他替代着着我们不喜欢自己的某些习惯游戏,熬夜,欺骗等已经烂到你骨子里却用放弃来掩盖的事情来提现,但就如同他所说,我们都曾经反抗过,但都是用一个惩罚外在的方式来逼迫,就像电影里说的一般,我们活在一个革命多到不行的时代,年轻人,老人,资本,共产,房东,房客,想争取自己的利益
如果说,第一季用无比绚烂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那么特别篇便用了最朴实无华的方式给出了解答。
我仍然记得当时看完第一季结尾时的心情:期待着Rue即将得到的救赎,眼看着她马上就要从烂泥一样的自我中挣脱出来(就像期待自己被救赎一样),可是导演却给了我当头一棒——从头到尾的挣扎都是徒劳,一切都回到了原点,甚至更糟。
我的确感受到了绝望,因为我对Rue的经历和感受产生了太多的共鸣,我期待着从她的故事里找到希望和答案。
但是这部剧却只是将伤口撕开,将这些痛苦放大,并没有列出任何将其治愈的良方,甚至在最后告诉患者:你治不好了,坠入深渊吧。
就如同我跟着这部剧中做了一个五光十色,浪漫至极的梦,却在最后被告诉:“别做梦了,梦都会醒的,现实还是这样绝望。
” 所以看完了第一季,我一面钦佩着导演能拍出这样美的一部剧,一面也对其充满了埋怨与不满。
但在近乎虔诚地细细看完特别篇后,我只剩下对导演和编剧的敬意与感激。
特别篇充满了新冠的的味道——极少的场景,极少的人物,指向生活最本质的思考,通往思想最深处的对话,这仿佛就是一场发生在疫情隔离在家的编剧脑中的对话:讨论生命,讨论生活,讨论价值,讨论救赎,讨论人,讨论神……问题似乎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晦涩,越深究越发现底下是无解的矛盾,一切思绪都成了乱麻……但重要的是——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不用强迫自己找到一切的答案,我们只需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解答就足够了,我们只需要找到自己的信仰。
长时间的对话却始终没让我感到无聊,就像豆瓣评论所说:“免费得到了一次质量较高的心理治疗。
”我有时是Ali,在脑中能无缝接上Rue的对话,但更多时候,我是Rue,在心中问出和她一样的问题,期待着Ali的回答。
好在这次,Ali给出了解答。
现在看来,这一老一小,来来回回反复拉锯近五十分钟的交谈,一点一点暴露自己的不堪与脆弱,再一层一层看清自己的逃避与推责,可最后得出的结论好像与老式旧鸡汤文没有太大的区别。
我不知道对有些人来说,这样的鸡汤与信念会不会是理所当然的,但的确对于一类人来说,真正接受并理解这样的观点与信念是一件需要为之努力的事。
而在这过程中有太多的自我怀疑和对世界的质疑与不信任,从而导致这个过程是痛苦而迷茫的,常常看不见方向,更看不见出路。
而这部剧,向我们指了一条路。
因此,我是如此感谢Sam Levinson将这样的作品带给世界。
撇开作品拍摄手法的艺术魅力,Sam直视了青少年生活的不堪和绝望,这需要勇气与智慧。
成瘾,“有毒”的亲子关系,不健康的恋爱关系,性,放纵…这些大尺度、丧到极致的“上不了台面”的元素,也许就是我们需要直视的现实。
我们大可以打着“不能树立不好的榜样”的名号将这些元素全部禁掉,为青少年打造一个“童话般”脑残的影视环境——不告诉他们生活的真面目,让他们只能无知地感受,然后逐渐成为加害者亦是受害者。
比如禁掉du pin这一敏感话题,也许可以防止一部分人模仿影片中的行为,但现实中,成瘾的现象少吗?
电视剧成瘾、短视频成瘾、综艺成瘾、追星成瘾、磕cp成瘾…逐渐麻木的精神,失去自我的生活,这些“成瘾剂”和da ma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作为一个屈辱的“瘾君子”,我却被这部剧拯救了。
直视问题,再解决它, that’s some real shit.
〈Euphoria〉Special(《亢奋》特别篇),它作为我2019非常喜欢的剧集中诞生的小火花,在2021也算精彩落地了。
我会更喜欢第一集Rue和Ali的对话,很厉害的是,在讨论Rue生活的同时,非常自然地顺带了当今太多的时事问题,互联网世界的信息茧房,商业品牌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等等。
我真的太爱第一集了,看到Ali拼命地灌鸡汤让Rue对生活有信心,但是Rue一句:我本不打算活这么久的,让Ali和我都猝不及防,我们生活的世界需要我们积极的程度,已经超过我们想活下去的程度了。
Rue告诉Ali如果现在离开了世界,希望大家记住她曾费尽力气去成为自己无法成为的人。
我也同步流下了泪,尽管我们更多的压力可能是无法成为他人想你成为的人,但压死自己的往往又是,这些压力和越来越挤压个性的世界,让我们回不到自己想成为的人要走的那条路上。
我们被拖拽着,被裹挟着,身上千斤重地,就算回到这条路上,也只想在起点睡下,不再起来。
第二集可能更多的功夫会花在画面上,去整理Jules的自我,她的自我又不是那么容易用台词说得清楚。
最终将两个人画成一个圆,俩人亲密关系中误会的、不解的、埋怨的,都从各自的视角看到了,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获得这样的全知视角,但我们一定不要放弃去找啊。
自我放逐比改变容易。
我已经是个垃圾了,所以我也不用寻求改变了。
自怨自艾是RUE这个角色的出厂设置么?
本身遭遇也并没有多凄惨呀,爸爸生了病,为什么不想着让自己更强大一些,可以守护妈妈和妹妹呢?
整部剧所有的人物看似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源就是父母皆祸害,原生家庭有罪论?
然后呢?
这归因是不是太简单了?
为啥我是垃圾?
因为我父母fucked up my life.所以我就要吸毒滥交?
本片所反映的在改变不了的结构性困境面前选择自暴自弃是软弱的表现,也是对GEN Z的以偏概全。
如果美国的年轻人都这个样子,那这个国家就要玩完了。
哪里的青少年不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孤独、最无助的人吗?
仿佛明天就要末日一样?
但大部分悲春伤秋、45度角的眼泪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If you think teenagers’ life suck,life will get harder and harder,prepare for it.
看了三遍阿里和茹的对话,有些观点真的很有意思。
“接触毒品后开始摧毁自己的生活这件事本身,是一种上瘾的病。
这个病除了饱受毒瘾的痛苦之外,世界上没人认为你生病了,他们反而觉得你自私、软弱、冷酷。
”“做错事后,对自己的惩罚是判定自己不可原谅,这个惩罚太过深刻也太过便宜了。
如此你就可以继续所为所欲为毫不悔改,因为你认为自己活该。
”“真正的革命在于精神层面的重建”,“相信超越自我的至高力量会带我们走回正途”。
为什么只有信仰一个比自己更强大的存在,才能摆脱泥潭呢?
是因为虚拟的神明是完美的、相对不变的、更好理解的吗?
“相信比自己更强大的力量,海洋或是歌曲都不行,运动、人类或者语言都不行,你得相信诗歌”,这听起来真的很浪漫,可是诗歌不也是语言范畴的吗?
这么说,相信海洋相信自然是否是更庞大的力量。
“我爸死的时候,很多人总说他的死是有道理的,那种话曾让我很生气。
但我觉得他们想说的是,你必须赋予它理由,你必须为这个鸟事找个理由。
如此才不会永远陷在这个情绪里。
”“有人觉得我是个好人,是让我继续努力变好的动力。
”
前两天怪物猎人台词讽刺中国被强制封杀了,喜闻乐见。
可是美国影视中出现对中国的讽刺早已是见怪不怪了,这部剧里又有一句讽刺中国的但是字幕组没有翻译:Chinese Muslims are sewing these Kaepernick sneakers for seven cents an hour,and you're tellin' me my Black ass matters.
在西方媒体的肆意扭曲下黄种人俨然处在种族歧视链的最底层。
美国所谓的自由平等完全是狭隘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保护伞,控制着文化霸权的美国畏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狗急跳墙般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妄图阻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要想走出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任重道远,而电影则是十分重要的文化载体。
电影不能只是拍给国民自娱自乐的,而应当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重任,展现中国精神,对内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外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应有的包容与担当。
亢奋特别篇真的很值得令人品味没有什么酷炫的镜头,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交谈,不过却借这这两个年龄性别身份经历都不同的角色来探讨了当下一些常见的问题,比如革命啊我们的罪过啊日常的思考啊。
没有特别深奥的语言,不过却是能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点明当下年轻人真实的问题和想法,Z世代活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可他们又害怕无尽的变革导致自己思想懒惰无所事事,每天就是干一些烂事然后过度思考过度内耗无尽地指责自己,恶性循环。
但其实Z世代充满潜力,他们思考的力量足以改天换地,但就是现实的束缚阻止他们罢了。
所以他们一味逃避,借网络世界抑或是文艺作品。
惊叹于文本想要借这短短一集来传达给观众的思考,同时也真正意识到了亢奋的内核,不是专注于青少年高中生混乱的生活,drug sex or drama,而是探讨几乎当下所有的Z世代们的困境。
我想这才是这篇特别篇存在的意义。
就像Ail对Rue说的那句“戒毒是我们最大的武器”也可以引申为“保持清醒抑或保持思考是我们最大的武器”所以我们要相信诗歌,相信艺术与美,相信我们有无限潜能。
Rue为什么会对毒品上瘾?
一般人很难理解,但我理解。
我也曾经历过对网络的上瘾,那种想干活却迟迟不愿开始,浪费一天刷手机,等到太阳落山时又充满了负罪感和自我厌恶感的的糟糕经历。
每一天早晨,你都发誓要做个积极上进、干劲满满的自己,但每一天都是浑浑噩噩的渡过。
现实有太多无奈、挣扎和不如意,只有在虚拟世界里,你才能什么都不想。
Rue从小就是一个躁郁症患者,有着自杀倾向,毒品反而能给她带来片刻宁静,但毒品也可见地正在毁了她,把她身上那些美好的东西一点点夺走。
观众在看剧的时候,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为什么她就是管不住自己呢?
为什么她一有烦恼就要诉诸毒品?
Rue想要倾诉,找到了人到中年的Ali。
一个17岁,一个50多岁。
他们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上瘾背后的本质,也看到了人生的本质。
Rue的自杀倾向、吸毒,都是与生命的本质背道而驰的。
有生理性的原因,还有家庭的原因,她自己也说了,她吸毒与父亲的去世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而已。
吸毒让她觉得人生有意义。
但事实是这样吗?
人生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苦。
像Maddy、Kat、Jules,各有各的苦,但你能看到他们在挣扎,在反抗,用各种行动来释放或者改变,尽管最后的结果不尽如意。
Rue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作为,是逃避,是被动。
她第一眼看到Jules的时候,就被她那种生命力所感染。
那种不管什么时候,脸上都挂着甜甜的微笑,努力热爱生活,努力打扮自己的生命力。
Rue最缺乏的,就是这种生命力,这种对生活的热爱。
她跟Ali的一段对话就能证明(我只记得大概意思)Rue:我天生就是一个混蛋Ali: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你是天生就混蛋,还是毒品让你变成一个混蛋Rue:我对家人、朋友做了不可理喻的事情Ali:你讨厌并谴责自己的混蛋吗?
Rue:是的,我讨厌。
Ali:那说明你不是天生就混蛋,毒品扰乱了你的理智,让你变成一个骗子、冷漠无情的人。
你只是在肤浅的思考问题,每次做错了事情,不是想着去改变,只是试图用“好吧,我天生就是一个混蛋”来逃避自己的问题。
然后第二天,你又会继续混蛋,因为你的借口是“自己没救了”。
这段话就像一段心理剖析,惊醒了我,原来上瘾的背后,不是执着,而是逃避。
Ali曾经也是一个瘾君子,但是有一天他决定要改变,因为毒品让他变成了一个让自己都讨厌的人——家暴男。
之后的20多年,他再也没有碰过毒品。
我们是否可以想象Rue之后的人生,她还没有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如果她戒了瘾,等她经历了这漫长的一段人生之后,她会发现,人生不只有青春时候的苦,还有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无数的苦。
每个活着的人,谁不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活着,恐惧、压力与痛苦会如影随形,上瘾固然可以让你无忧无虑,但那不是生活,那只是在逃避而已。
脆弱的人,总有想要变强的一天,也许等到Rue哪天想要真正拥抱生活了,她的瘾也就自然可以戒掉。
这个圣诞特别篇才是整个剧的最高潮吧,无论演技还是内容深度。或者也可能是编剧翻车又找补回来的技术很高明。前两季我一直不知道编剧要表达什么,沦丧到极点,而且非常的表面,看不到讲这些故事的意义。特别篇则用最简单直接却也最痛彻心扉的对话方式,深度挖掘了操蛋的家庭,操蛋的世界,操蛋的自己,以及美好又操蛋的对方,分别对这两个女孩的心理造成的影响。表达了青春期的错乱与粘稠,美好与疼痛并存。Ali对Rue剥茧抽丝般的灵魂拷问(我觉得地球上没几个人能挖到这么深),和Jules对自己停止变性进程的理由剖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性人独立意识觉醒)令我大受震撼,这才是这部剧对这个世界的积极意义。
3.7分。看似没有噱头,只是两对人的聊天,却看得人内心纠葛。一个是关于戒毒和无法面对的生命之轻,一个是关于性转恋爱和无法重拾的亲情之痛,青春成长里的阵痛,在这些有点形而上的对话里,不断被深挖,并被共情。小茹的问题在于,她认为自己太不值得活下去,自己伤害家人那么多,这样的人渣何必继续生命的跋涉呢?朱尔斯的问题则是,自己曾被母亲亲手送到精神病院,遭受各种非人的折磨,以至于她即使变性之后,依然以男性视角为中心,去迎合这些人的性趣味,一次又一次爱情的失败,让她对真爱不太信任。这对情侣的虐恋看似有些做作,实则不然,一个是自暴自弃,一个是被虐千次,两人都深爱对方,又都觉得自己不配。
很无聊的真人秀节目
一小时的对话在我看来胜过了第一季,编剧讨论了青少年问题讨论drugs suiside depression 还有时政的人权运动,还有最打动我的self redemption,深刻但又不晦涩,语句简单却充满真诚两集都是在述说Rue和Jules对各自自身identity的认知和疑惑,这也是青春的美丽的疼痛吧,她们能坦诚对待自己的emotions,regret,insecure和vulnerable已经可以称作role model了
女主那千篇一律的欠揍表情和一副拿睡不醒来装迷离的样子真的看着很烦。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并不需要去关注这样的群体的心理,他们怎么想的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其实并不重要。客观来讲,他们是一群没有使命感的人,无论是对事或者人。我倒不至于看睡着,但是确实感觉很幼稚,特别是黑人讲耐克那一段,教条到无与伦比,他哪一句要说fuck完全都能预测到。可能也就糊弄糊弄青春期的人,但凡真正痛苦到快要死去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个片子有多么的虚伪。
its wonderful life。好想抱抱Jules,rue是像你爱她那样爱你,甚至更爱,爱是猜测怀疑想要靠近,然后再一步步推开
Lorde的歌很搭
e2性别问题并不新鲜,e1对我也没什么疗效,鉴于这个剧的拍摄时间和地点,所谓大的问题不过是毒品和病毒,此刻的痛苦我只能诉诸于虚无主义……想起来有天室友情绪崩溃,我开解了她一晚上,最后她说感觉我很适合当心理咨询师。很多朋友都把我当倾诉对象,我知道自己有能力安抚他们,但其实这并不是心理咨询师,而是ali,带着一腔热血和对朋友的了解对症下药。我自己清楚我做不到冷眼思考问题,我愿意连哄带骗安慰朋友完全是因为爱,但我哄不了自己。
01看一部剧的深度和内核 还是要看剧本和人物对话 如何用一集证明“我们拍的不只有青少年丧性毒和恋爱脑那么简单” 第一季的“亢奋”在人物间 这次编剧让“亢奋”被一间圣诞前夜的咖啡馆隔离到剧外 两代人在此混世环境下直面内心的观念碰撞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交叉混响的谈话。预料之中,有些观众依然只拿着“戒毒教育”和“甜丧恋爱”的牌子等着往上挂
pure conversation.考验编剧台本的一集。两个相似的人隔着几十年的时光对谈。真正救赎性的话才不会是什么鸡汤,而是把自己的所有伤口都血淋淋地掀开,忍着痛细细地看它们,在其中发现曾经的扭曲和绝望,也发现不管其他人,这个世界烂成什么样子,自己却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那么无可救药,于是重新开始思考,开始在意,而不是如流水般随波逐流地度过一生。
not for me
救命…我以为会看到第一部的那些演员,结果Jules出场两分钟就出门了,紧接着整整一小时关于addiction的一对一深度访谈…我晕了
没咋看懂,第二集那些镜头拍的真炫技
好有诚意的cp番外篇啊,一如既往的高质量运镜,里面角色对自我的剖析真的很让人感动
单纯不喜欢,这种一方看透一切似的长者姿态,对另一方疯狂输出自己的“人间清醒”。说教可以,爹味别这么重
看完第一集:为什么只有三分钟的糖(苦涩 | 看完第二集:好家伙 rules🔒的钥匙被她们自己吃了
Jules这集配乐里用了电影《维诺妮卡的双重生命》的配乐(分享Zbigniew Preisner的单曲《Weronika》http://t.cn/A65q4fyX )太贴切了,Rue和Jules太像了,都觉得自己不值得被深爱,太虐了,这样下去很容易失去对方的呀!
'你要相信诗歌里的世界,因为除此以外生活中的一切都会让你失望,包括你自己。the forgiveness is the key to change.just because it doesn’t sound cool enough to you, you’re gonna settle for being superficial?that’s unforgivable …
迷乱后进入现实,则要接受社会主流价值的审判,还是要引人进入正途,没啥意思
对剧中角色,对剧集观众,对观众的身边人,对当下世界,传播一段真诚的告解、开导和安抚。新冠带来了比作品本身探讨的毒瘾、性转、爱情等更加现实可怖的困苦,《亢奋》主动扛起了更大的责任,将角色们对出口的找寻嵌套进被大流行病折磨的所有人。一部与时代共同成长的作品,它已不再仅仅是一部剧集,化作变相的“纪录”和“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