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夫金的电影节

Rifkin's Festival,情迷电影节(港)

主演:华莱士·肖恩,吉娜·格申,路易·加瑞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埃伦娜·安纳亚,斯蒂夫·古根伯格,戴米恩·查帕,乔治娜·阿莫罗斯,塞尔希·洛佩斯,道格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意大利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0

《里夫金的电影节》剧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7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8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9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0

《里夫金的电影节》长篇影评

 1 ) 我们离开吧,一起去电影节

再过一小时,我们就到巴黎了。

我没想过,有一天会写伍迪艾伦的电影。

一个絮絮叨叨的小老头,讲一些悲观又激情的哲学观点,满溢幽默与善意的少年心,在纽约街头点上一首爵士乐,再爬上屋顶撒些雨。

然后,稳扎稳打老成,年轻时最讨厌的模样

大概是因为,游荡在里夫金电影节的体验,实在太美妙了。

细细品味,里夫金电影节与午夜巴黎很相似,你可以不断遇见泯灭天使。

午夜巴黎让文学活了一次,里夫金让电影活了一次。

最开始,一切爱的开始,是安妮·霍尔。

安妮·霍尔是最有趣的电影之一,可以达到剧本研读的标准。

我可能不会喜欢伍迪艾伦的所有电影,但我喜欢他自导自演的所有作品。

曼哈顿谋杀疑案是最可爱的悬疑片。

这不是里夫金的电影节,这是伍迪艾伦的电影节。

跟随导演的眼睛,溯回电影最澎湃、热情、私密的时光。

没有哪个世纪能吸引我驻足,只不过电影诞生,19至20世纪才有生命。

好电影是黑白的,好电影是奏起交响乐或爵士乐的,好电影可能无关现实(毕竟导演很喜欢布努埃尔),好电影是一场白日梦,是日常跳脑。

太喜欢里夫金了,是我最喜欢,觉得最有魅力的那种人。

热爱电影,文学,自然,暮年也清朗。

我们走吧,一起去巴黎看电影。

对我而言,你永远不会老。

最后,之后,回想起来,我们在一起的每一秒都惊心动魄。

在激动人心的交谈中,我们全然忘记,窗外已是秋天。

The End

 2 ) 希望他活到200岁

近年来伍迪艾伦最好的电影,没感到千篇一律,是一种久违的快感,一种迷影式的表达。

主题看似依旧是关于存在的虚无,“所有人的人生都没有意义,但这不代表人生必然空虚”,还有电影嘛(关于这一点,我想到大傻逼查理考夫曼的电影,我可以津津有味地看50部伍迪艾伦的“无意义”式电影,却忍受不了查理考夫曼的任何的一部那么直白、那么无聊的只是面相上可以勉强称作“电影”而不是幻灯片的破玩意儿)。

电影挪用了诸多经典电影的桥段,像在电影中的一个个巨型彩蛋,这是化身里夫金的伍迪艾伦以影迷的姿态表达他对自己热爱的电影的爱,不是致敬或什么情书那么牵强附会的玩意儿,只是爱,单纯的爱,就像一个孩子喜欢他的小猫并打算用自己的方式把它画下来,孩子不在乎对不对,像不像,高不高明,它还是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只是一种对业已存在的电影的影迷式描摹,往往这种孩童般的天真描摹才更动人,可贵的是一个八十多岁的人依旧有这种天真。

剧作结构上一点点像塞林格的短篇《为埃斯米而作——即有爱也有污秽凄苦》,尤其是最后与女医生离别的片段。

讲的是里夫金夫妇去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各自的奇遇,开头他沉迷于对三人行电影的表现,或拿来一种经典的三人行式电影模式(虽然并非新浪潮独有,似乎却是新浪潮将其发扬光大),并挪用了《祖与占》等经典的三人行电影镜头,新浪潮的出现在他之前的电影里是少有的,女医生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模式,继而出现《假面》、《八部半》与《野草莓》等电影仿段,《假面》的部分突然出现的瑞典语让人笑出猪叫,这也行?

直至最后的绝望时刻出现《第七封印》的死神,这是第三次出现伯格曼了,真爱。

与死神表示还是会好好活下去,“不抽烟,多吃水果蔬菜,戒饱和脂肪,每天做强度不必很高的锻炼……”还是要好好活下去,还是要继续拍电影,即使一切都无意义。

比如政治上可能出现一个完美的体制,但人本身的矛盾永远存在,这是他关心的big problem,而不是叙利亚或者北朝鲜。

里夫金的电影节更像他理想中的电影节,把他热爱的并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的电影展示出来,作为从业者,在影片中他也通过里夫金提到想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或乔伊斯那样的小说,与大师比肩,但他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即使在我们看来他当然早已是大师了。

观影全程就像在吃一块太妃糖,甜甜苦苦暖暖,电影质感当然越来越好,但老头的态度依旧乖戾、充满讽刺,希望他活200岁。

 3 ) 小老头依旧是那个崇尚欧洲电影,讨论人生、性、存在等哲学命题的电影人

加缪《西西弗神话》【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

他总是喜欢以一种轻松戏谑的语调讲述我们生活中无法接受的挫折

不过也是,毕竟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必要一直与自己较劲

人生的虚无感或许来自于再无追求与渴望

若有所追求 即使辛苦也是有意义的电影是在胶片上的梦,梦里有巴黎的雨景,梦里有贝果配上巧克力,梦里的伏特加放柠檬,梦里丢下抛锚的车 在盘山路上吹风前行……不完全统计:(后期二刷时继续统计被cue电影)《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精疲力尽》《假面》《野草莓》《泯灭天使》《第七封印》

 4 ) 厨艺大师用最后的边角余料做成的一道告别小菜

伍迪·艾伦自从1960年代末投身电影创作以来几乎从未间断,每年一部,除了1974和2018年。

《里夫金的电影节》(Rifkin’s Festival)是他作品名录中的最后一部,出自2020年,艾伦85岁的时候。

这部电影无法进入他几十部作品中的最佳之列,或许连平均水平也没达到,但就像厨艺大师用最后的边角余料做成的一道告别小菜,即使拍个黄瓜也仍有风骨,值得品尝。

艾伦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环境与语境熟悉而亲切,一群不用为通胀和房贷发愁的人永远将时间花在琢磨性、爱与生命终结的意义上,以神经质中透着幽默的方式。

他们打心眼里着急的是通俗创作固然挣钱,可怎么也无法实现想象中的高雅追求,所以为写得好剧本但写不出小说而感到深刻的自卑,另外的主要苦恼往往来自模仿能力不错但总感觉原创性缺乏。

扮演主角的演员Wallace Shawn最早出现在艾伦电影中是1979年的《曼哈顿》(Manhattan),身份为教授,40多年后的这部作品中他的身份仍为教授。

画家形象也常在艾伦电影中出现,当然其中没有任何一位能够抵抗住裸模的诱惑。

也跟伍迪·艾伦从前几乎所有的电影里一样,世界上没有幸福的婚姻,只有出轨的男女。

这部电影中的妻子建议丈夫引入一位英俊导演共同生活,她和导演睡床,丈夫睡沙发,巴黎左岸常见的样式。

丈夫听到后的反应跟问早餐煎两个还是三个鸡蛋一样,根本没有震怒,而是温和地问到,这个想法对于纽约布朗区长大的中产阶级犹太人来说是否有点过于波西米亚?

 5 ) 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

找了个最文艺青年的朋友和我去看这部电影,晚上10点多快11点的场,我们在外玩了一天再去看电影,戏院内除了我们俩只有一对情侣,我朋友出来直言这是他经验过的最少人的一次电影体验。

电影圃一开场,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就扑面而来。

文艺但脱离现实的男主角,在现实如鱼得水的世俗的妻子,对世俗妻子虎视眈眈的同样世俗的男主雄竞对像,以及后来出现的同样能够理解文艺的男主的白月光。

这让我想起了midnight in paris和to remo with love,都是相同的人物架构,只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主。

midnight in paris里adrien brody演了中年版的文青,而to remo with love里jesse演了青年版,这次就到了老年版了。

不得不说虽然还是类似的架构,相似的剧情走向,woody allen的电影还是很fun to watch,中间不少诙谐的画面,真让我和朋友忍俊不禁。

这次电影给我的woody allen的感觉还是一样,woody allen还是在传递相同的价值观,可恶的世俗的女人,好色的狡猾的假以令辞的伪文艺创作者,可怜可悲的真文艺青年,以及让人看透一切文艺论调的婚姻。

我当然不全同意他的看法,特别是关于女人的部分,但在一个电影里能轻松地在人物对话间了解创作者的价值观,并深入思考之余不用为人物大喊大叫大动作而精神紧张,还是一个蛮有趣的体验的。

 6 ) 伍迪·艾伦的致敬与自我致敬

伍迪·艾伦给埃里克·拉克斯列过一个清单,介绍自己最爱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戏仿(parody)的《公民凯恩》《八部半》《筋疲力尽》《野草莓》《第七封印》均在列中。

一个导演戏仿自己最崇拜的几部经典,自然会被当作致敬,片中的致敬很直接,没有隐喻或暗指,只要看过那些原作,就很容易识别,所以反倒没什么好谈的,直接看片子就行了。

值得谈的是片中伍迪·艾伦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即我所谓的“自我致敬”——这当然是夸大其词,他可能根本没意识到某些镜头、情节在自己的作品里早就出现过,他对自己从前的电影似乎很冷漠,多次提及自己甚至忘掉了《曼哈顿》《安妮霍尔》是讲什么的。

所以,“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自我致敬”都不成立,其实就连“致敬”也言过其实,单从拍法来看,本片对经典的态度不算正经,《祖与占》《精疲力竭》统统被弄成喜剧,算不上致敬。

这样讲,我的题目就整个取错了,但也没关系,只是个说话的由头而已。

不管叫什么名目,出于什么原因,《里夫金的电影节》中有不少“故技重施”,以及导演思想的直接流露。

尤其是电影审美方面,片中的Mort几乎就是伍迪·艾伦。

2010年,采访者让伍迪·艾伦在体育比赛和电影里二选一,他说:“At this point,I'll sacrifice movies,cause they really are not the same as when I grow up.But sporting events remain thrilling.”恰如Mort对心理医生说“……But the film festivals are no longer what they were”。

Mort只爱看带字幕的电影(“And Mort’s only sin is that he only likes subtitled movies.”),伍迪·艾伦觉得看太多带字幕的电影甚至影响了他的创作:“有意思的是这些年来我喜欢的都是外国电影,因为语言的缘故,我一直都是看字幕的,这就导致我自己在写电影对白的时候,几乎像是在写字幕,而不是写口语对白。

”都认为欧洲胜过好莱坞,特吕弗和戈达尔伟大;都不喜欢比利·怀尔德的《热情如火》。

至于前面讲的“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姑举六例说明: 1. Mort谈到医生,医生就出现,与《安妮·霍尔》中请出马歇尔·麦克卢汉如出一辙,而且两人都是从右侧进入画面。

有趣的是,伍迪·艾伦本来是想在《安妮·霍尔》中请出费里尼,“因为在影院门口聊电影的时候提到费里尼听上去更顺理成章一些,但费里尼不愿意为此远道来美国,这当然可以理解。

2. 戏仿《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部分,Mort和Rojas坐在车里,Rojas说要去巴黎街头漫步。

之后Rojas带Mort逛圣塞巴斯蒂安,两个人坐在船上,Mort说很向往雨中的圣米歇尔大道。

难免让人想到《午夜巴黎》。

3. Mort总疑心自己患病,偏执如《汉娜姐妹》里的Micky,都是hypochondriac(疑病患者)。

4. Rojas给Mort看病,接丈夫电话,大吵,屡屡中断诊病。

这一桥段在《解构哈里》也出现过。

附带提一句,这一段有全片我最喜欢的一幕,即情绪崩溃的Rojas竭力止住哭泣,告诉Mort纽约的可爱之处。

5. Rojas的车突然爆胎,《魔力月光》中Burkan开的车引擎突然故障,都在郊外被迫停车,都有一只手搭在方向盘的镜头。

似乎连景色都像。

6. 和《安妮·霍尔》一样,结尾处用了配乐闪回。

詹姆斯·伍德在《小说机杼》第46节的脚注中用到了“自我抄袭”一词,举了托尔斯泰、狄更斯、司汤达、亨利·詹姆斯、麦卡锡的例子,伍德说:“……这些例子绝少是草率的结果,反而常是风格实现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cy)的例证,达到柏拉图式理念的境界——那些对象,如此描写已臻完美,因此一字不易。

”他讲的是小说,所举的都是有关小说描写的例子,难以直接移用于电影,我当然也不觉得伍迪艾伦达到了理念的境界,但起码能说明创作者有意无意地模仿旧作,在艺术领域不算少见。

能偶然发现艺术家的自我抄袭,怎么说都是件很有趣味的事。

 7 ) 挺有意思的

里面的频繁出现的很多电影原来都是真实存在的啊,说实话我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可能是映射或者暗示某种观点或是一些导演/编剧想要表达的东西。

恕我直言,伍迪艾伦的作品我了解的并不多,可能就算我看过了我也没注意导演是谁,所以我可能很难抓住该作品中心轴/中心/深层含义。

如果要现在的我去写这一部片子的影评,我估计只能从我所看到的,比较浅层的含义去说。

这是一段分崩离析,表面维系如何尚且不谈,但是内核必定已经烂掉长虫了。

可以说夫妻双方都有了一段漂亮的affair,这段恋情/婚姻已经衰败,也必将走向衰败。

mort的光怪离奇的梦境(网上评论说是致敬名作)从另外一种角度很好的表现了mort的性格在他人眼中是如何的,满嘴跑火车,so boring,没有任何一个女子愿意委身于他,so sad。

absolutely。

不过当然,整部影片的色调暖黄,描述着那座hosting电影节的城市是如此美轮美奂,比肩于天堂,简直,我心中的dream city又多了一座。

2021年9月10日16:30

 8 ) 文艺青年被压抑的性欲望

《里夫金的电影节》应该是俊俊7月最喜欢的电影了,虽然我是7月1号看的。

真是一个奇妙的故事。

里夫金的电影节

1.里夫金是一个电影教授,他的妻子是电影制片人。

二人双双在电影节期间出轨,(这是一辈子不变的剧情),只不过区别在于,妻子出轨成功且坚决离婚了,里夫金却只是意淫了一次。

妻子年轻时,爱上了里夫金的才华,脑子里那些缤纷灿烂的还是很诱人的。

然而时过境迁,多少年过去了,里夫金依然做着大学教授的工作,他嘴里一直念叨着要写一部和陀翁《罪与罚》一样伟大的小说。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个字也没写下来。

当然,我倒是不怀疑他在诈唬,我相信他是真的有在构思,也真的有一些才华。

他无疑是真心热爱艺术的,境界非寻常人等可以接近。

他只是没下笔而已。

来了电影节没多久,妻子就急戳戳的给他戴绿帽子了。

这也不怪妻子。

导演是一个年轻高大帅气,而且电影作品一炮而红的成功有为人士。

同样是有才华,很明显又成功,又帅气的小鲜肉,要比老里夫金可口的多。

妻子作为制片人,要承包安排导演的一切活动,最终就安排到床上去了。

里夫金看在眼里,却无可奈何,妻子甚至连敷衍都懒得敷衍他。

至于他念叨着要写的那部“伟大的小说”,妻子耳朵都起茧子了,已经免疫了。

你看,制片人找导演也好,女人找男人也好,都是押宝。

里夫金败了,就该换导演上了。

2.你们要知道,艺术有时候不仅是艺术,更多是名利,虚荣,以及做爱的借口。

其实,不是有时候,艺术从来都不只是艺术。

达芬奇、李白、莎士比亚,这些千年一遇的天才,背后都有权贵支持。

失去了权贵的支持,我们连李白最后到底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艺术过去能为封建权力服务,现在当然也能为金钱资本服务。

而众人从来不懂艺术,他们只是借机抒发自己点缀生活而已。

人们都热爱那些真正纯粹把艺术当艺术搞的人——在他们死了以后。

里夫金过着孤独清高的一生,他爱上一个女人,却没有发起进攻。

在饭桌上,人们提起他是电影教授,于是找他推荐电影,他推荐了《影武者》和《忠臣藏》,于是开始念起冷门的电影人名单。

众人都不理他,他爱的女人直接抛下里夫金,去和他的哥哥约会,并嘲笑他是老古董,老宅男。

于是,这个女人最后成为了里夫金的嫂子。

里夫金无疑是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拿来研究电影了,对各种冷门电影,大师作品,如数家珍。

连做梦,也全是经典电影场景。

《第七封印》《祖与占》《公民凯恩》《八部半》《精疲力尽》《泯灭天使》《野草莓》。。。

里夫金白天在电影节穿梭,看着自己的妻子勾搭导演,无可奈何。

晚上边开始做梦,在梦境里拷问自我,或者说他只是单纯的迷失自我。

3.里夫金并不愤世嫉俗,相反他一直都是温温和和的,带人友善。

甚至老婆要离婚,他也一个屁没放,绅士极了。

讽刺别人的肤浅,虽然妙语连珠,但也只是点到为止。

其实,要我说,这是他最大的缺点。

就是因为他太温和,所以他写不出他心心念念的伟大作品,因为要创作,就一定要有激情。

遇到牙医,是这次欧洲旅行的意外之喜。

牙医很像自己的妻子,但更年轻,更有魅力。

最难得,是牙医和自己的艺术品味相同——他们都觉得导演这次大火的新作品,其实内在非常幼稚矫情,空洞肤浅,只不过是满足了多数人的政治诉求罢了。

“很多人都有一个理想的政治愿景,但那并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里夫金的内心是痛苦的,他喜欢真正的切实的伟大的艺术但没想到妻子因为自己没有名利,所以要和自己离婚,转而去找了一个空洞肤浅,把艺术搞成政治作秀的年轻导演。

所以,当里夫金遇到年轻、貌美,并且说出“我觉得这个导演不行。

虽然大多数人不这么想”的时候里夫金陷入爱河了。

他的激情来了。

于是,这部电影最有趣最幽默的地方就来了,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条九尾舔狗,蠢蠢欲动。

那么爱艺术那么有才华,追起女人来却也跟俗人没什么不一样。

别的电影,甚至伍迪艾伦自己的电影,到了这个时候,就应该是金童玉女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比如在《纽约的一个雨天》里的甜茶和范宁,这帅哥美女才登对。

然而时隔两年,伍迪艾伦猥亵养女的事情再度发酵,《纽约的一个雨天》被亚马逊拒绝发行,辗转许久才和观众见面,甜茶等所有演员也都拒绝再出演伍迪艾伦的电影。

终于到了今年的《里夫金的电影节》,主角里夫金这个小老头,猥琐的,死皮白赖的,恬不知耻的一次次去叨唠牙医,终于得到一次和牙医约会的机会。

进而他才知道,牙医之所以留在这里,是因为她喜欢上一个画家。

这个画家不仅家暴,吃软饭,甚至还当着牙医的面出轨——“我是艺术家,我在画她,我情不自禁!

”而牙医居然原谅了画家,继续养着画家。

里夫金突然明白了,牙医和自己,是没可能的,因为牙医爱画家,尽管画家是个混蛋。

但是这个混蛋,也比自己这个宅男糟老头子要好,要有魅力。

不管你在艺术里多清高,多享受,回到现实里,那些俗来俗去的事,那些男男女女的事。

人类真的是奇妙的动物,或者说爱真的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爱一个人的时候,不管怎样都会爱下去。

比如牙医爱画家。

离开一个人的时候,又那么的果决无情。

比如妻子要离婚。

4.里夫金最终一个人坐在沙滩上,开始思考人生,与死神下棋。

他喜欢艺术,热爱电影,想写出伟大的小说。

他也爱女人,渴望得到美女的垂青。

聊艺术的时候,他清高孤傲,如数家珍。

追女人的时候,他俗气油腻,费尽心机。

我一点不怀疑,他比导演有才华,至少想法跟成熟深刻。

我一点不怀疑,他比画家跟懂爱,至少不会家暴,吃软饭,天天出轨。

但最终,他一无所有。

你看,这就是里夫金的困境。

看看那些文艺人士无处安放的性欲。

追逐文艺的青少年,每天拿着在书里,网上刚学会的句子,一转脸出去装逼炫耀,其实为的就是安慰自己的不安躁动的性欲,博取关注。

过去讽刺说三天前刚学会的,现在可能3分钟就抄走成自己的了。

每天都能骗自己是大艺术家,一转眼又在好莱坞英雄电影里激动的尿裤子。

每天嘴上说着姑娘不懂自己的爱,其实也只爱漂亮姑娘。

到了青壮年,继续中二下去,难免被人称为巨婴,于是开始做选择,要么膨胀起来,要么自我怀疑。

误把一时的兴奋当做才华,误把对孤独的恐惧当做爱情。

到了中老年,谎终于撒不下去了,于是也就看清真相了。

每个年轻人,都幻想着年轻时,可以鲜衣怒马,美婢娈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青春无敌,才华横溢。

其实劳碌半生,才发现这一辈子,虚度年华,除了被压抑的性欲望,就是一无所用的无脑热情。

即使看清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和陷阱,看清了庸碌人群的虚伪和浮华,最后也只能加入进去。

所谓入圣容易脱俗难,逃不脱,躲不掉。

老里夫金坐在沙滩上,和死神下着棋。

电影迎来最后,全片最搞笑的落幕。

他问死神自己该怎么办死神说,你可以多做些让自己充实起来的事情。

然后,就淡出了。

这一段表演笑出声,影片就在我的笑声中结束了。

 9 ) 伍迪艾伦最怂男主角的出轨之旅:你是个知识分子,不是一个诗人

「你是个知识分子,不是一个诗人。

」这是里夫金的妻子苏对自己的评价。

秃头驼背又年老的里夫金确信比他小了三十岁的妻子爱的是他的大脑——他关心哲学大问题,了解新浪潮经典电影,现在正在写一本小说,向他崇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看齐。

这大概解释了里夫金为什么在这个世界如此不合时宜的原因——大多数人不会纠结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不会真的去看Akira Kurosawa导演,Tatsuya Nakadai主演的Kagemusha这样伟大的电影,更不会去读什么夫和斯基。

但也没什么,里夫金仍保有完全的自我,将世界的晴雨收归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直到某一天,他和妻子开始了一场旅行。

旅行的目的地是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

身为娱乐公关经理的苏是欧洲影坛新晋导演菲利普的代理人,需要做一些关于菲利普的电影首映媒体见面会的公关工作。

行程很满,时间又长,于是带上了里夫金一起,从纽约飞到温暖宜人,碧海蓝天的圣塞巴斯蒂安。

里夫金见过菲利普,他是个年轻的法国导演。

他是一个年轻的,英俊的法国导演。

在电影节期间,菲利普和苏形影不离,苏甚至邀请菲利普一起加入她和里夫金夫妻俩的晚餐,因为,「把他一个人晾着,真的不大好」。

菲利普和苏在里夫金眼皮底下举止亲密,当里夫金大谈特吕佛伯格曼戈达尔的时候,他们俩复盘着菲利普在记者会的精彩回答,完全没有接里夫金的话。

菲利普的新片叫做「末日之梦」Apocalyptic Dreams,在电影节上收到了很多好评。

他在记者会透露,自己的下一部电影会是一部聚焦中东的反战电影,希望 借此为巴以冲突的缓和做一些微小的贡献。

里夫金只觉得又做作又恶心——就算世界和平了又怎样,照样不能解决大问题。

还有媒体说菲利普是新新浪潮导演,前途无量,里夫金只觉得世风日下,电影艺术的体面败给了虚伪喧哗的资本主义。

里夫金每天晚上都会做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在他热爱的经典电影的场景里。

有些时候,苏和菲利普也在。

苏问里夫金,「如果可以 3P,你会选谁和我们一起?

」里夫金说,「我不知道。

你呢?

」苏说,「Ryan Gosling,Tom Hardy. 你呢?

」里夫金又想了想,「额… Donna吧。

」苏特别惊讶,「Donna?

你是说你的嫂子?

」里夫金有些羞恼:「你自己要问我的。

我就是这么想的。

而且,本来我就比我哥先认识的 Donna.」苏没再说话。

里夫金很不爽,苏的反应里的惊讶和之后的沉默简直就是一种冒犯和鄙视。

梦醒了,里夫金觉得自己的心脏有点不舒服,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去看医生。

单名叫 Jo 的医生竟然是个女人。

Jo 医生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在问诊过程中,里夫金不由自主地介绍起自己来,「我教过电影——新浪潮经典,正在写书——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

还有,我住在纽约上东区七十二街。

」美丽的Jo医生问,「你来圣塞巴斯蒂安做什么?

旅游吗?」里夫金回答说,「我和我的一个朋友一起来的。

」他接着补充说,「其实呢,这个朋友,就是我的妻子,她来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出公差。

」也不知道里夫金是不是出于一种微妙的耻感才加了这么一句解释。

美丽的Jo医生为里夫金做了心脏检查,一切正常。

她告诉里夫金,「完整的报告要过几天才会出来,不过你放心吧,我觉得你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如果有问题的话,我会打电话告诉你。

如果你没有接到我的电话,就说明一切都好。

」里夫金不想走,却也知道自己没有理由留,于是开始没话找话。

他深情回忆起纽约中央公园的咖啡馆,莎士比亚戏剧节,又问美丽的 Jo医生有没有去过,是不是喜欢。

美丽的 Jo 医生礼貌友善地回答了里夫金的问题,和他道别。

里夫金的心脏不痛了,他也没有再接到电话。

苏和菲利普越来越亲密了,里夫金心中甚至没有波澜。

他一心只想再见到美丽的Jo 医生,于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诊所:手上长了个红包——其实是被虫子咬了,耳朵进水难受——当然不是因为长了脑瘤。

他千方百计东拉西扯试图与美丽的Jo 医生建立更深入的,医生与(没有生病)的病人之间的联系的样子又可怜又好笑。

事实上,美丽的Jo 医生的婚姻并不幸福,她的丈夫是一个酒鬼艺术家,一直在出轨,一直在挽回。

里夫金听得很崩溃,「那你怎么还不和他分手呢?

」美丽的Jo 医生说,「因为他离不开我。

而且,我答应他,我们是开放式婚姻。

」里夫金心中一动,又问,「那你…有和别的人一起吗?

」美丽的 Jo医生说,「从来没有过。

」里夫金点头,「我也从来没有过。

」电影很伍迪艾伦地在里夫金和美丽的Jo医生的对话,苏和菲利普的对话,里夫金梦中的对话,里夫金的自白,以及各种知识分子和犹太人的段子中继续。

在圣塞巴斯蒂安,里夫金从来没有想过所谓的「大问题」。

里夫金的其中一个梦是伯格曼的「第七封印」里与死神下象棋的场景。

死神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而不是空虚的。

不要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电影最后,里夫金和心理医生讲完了他在圣塞巴斯蒂安的故事,对着镜头问道,「所以,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呢?

」哦我的想法是,里夫金你真是我看过的伍迪艾伦电影里最泛善可陈的男主角。

你超级无聊,无聊到我无语。

但是,在欧洲每年在电影院看一次伍迪艾伦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啊。

 10 ) Woody Allen的不舍

昨天看了老伍迪的Rifkin's Festival,技术上这肯定已经不是他的佳作水准,但是他眼里的欧洲依然那么美。

夏末的海边,絮絮叨叨的纽约人在欧洲的精神邂逅。

以前在美国的时候就想说,有钱的纽约人夏天去欧洲/康州/缅因/度假,没钱的坐在电影院里看伍迪艾伦去这些地方度假。

渐渐地形成一个习惯,8月的时候要找个独立院线,看看今年伍迪艾伦在什么地方过夏天。

而,看完他的电影,夏天就结束了,然后中央公园就就迎来了金灿灿的秋天,纽约人也开始收起五颜六色的夏日服饰,穿起了简单的黑色。

今年看的是2020年的Rifkin's Festival,故事发生在西班牙的海边,女主角之一的Elena Anaya侧颜特别像Annie Hall 时期的 Diane Keaton。

看到她的脸,下垂的眼角,就想起Diane Keaton当年给龙虾拍照的那个夏天。

那部电影里,他们讨论着理性与非理性,精神分析学和电影艺术。

轻松愉快地接受者着生命的无序和混乱。

所读的书,所饮的酒,所爱的人都在熵增的沮丧和年轻的天真里挣扎:说着惊人聪明的话,干着愚蠢可爱的事。

而85岁这年,在这部新片里,他找了一个更老的男人代表他自己,借着伯格曼的死神,和自己下了一盘棋。

死神说:

最终我们什么都没有,something,anything,nothing。

只有可以被塞得满满的一生。

这是伍迪艾伦的和解,还是他对世俗之人的一点好意呢?

《里夫金的电影节》短评

情节还可以,男主角太丑了,减一星。

7分钟前
  • 菲利普
  • 还行

极度cliche,怎么会没有一点可爱的地方,包括所有的致敬。

9分钟前
  • Stiles
  • 很差

观看时机perfect timing

13分钟前
  • hellst
  • 力荐

大概是去年年末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进到这部电影中。当时我对这部片的了解仅限于海报和片名,也没有什么念想。如今看到本片全貌,发现竟然真的是通过梦境走入电影。这个巧合让我对本片好感度增加。而电影本身风格轻松,色调通透,高饱和而不腻,金色温暖,冷色的蓝也是明亮的。伍迪艾伦八十多了拍的电影竟然丝毫不显老气,反而有种梦幻的感觉,令人羡慕。如果说像糖水片,那确实给了我愉悦和解渴的感觉。关于电影的观点和生活的看法很有趣,举重若轻。

17分钟前
  • 铅纸鹤
  • 力荐

Wallace Shawn可真是个好演员啊,在老头儿个人趣味和印记如此浓重的电影里仍展现出了自己的风采......感觉现在老头儿拍电影就是随心所欲的玩,自娱自乐的欧洲大师戏仿和玩梗让老影迷不断梦回《我心深处》、《开罗紫玫瑰》、《午夜巴塞罗那》......以及和《纽约一个雨天》一对比,更加说明老头儿的电影男主角与其找漂亮男孩演,不如找糟老头演:)

18分钟前
  • Anyphant
  • 推荐

在伍迪艾伦电影里排都排不上号

20分钟前
  • Cholarwin
  • 较差

2.5

24分钟前
  • 马赛克
  • 较差

SIFF24th第七场。大光明。每年看一部小老头,每次都有旧感受。当说到“艾希曼不就是那儿的人吗”我直接笑喷。

26分钟前
  • 素水
  • 推荐

神惹,伍迪拍电影跟写寒假作业似的=.=早年间的cosplay可比这认真多了喂=.=午夜xx的梗又来一回=.=

27分钟前
  • 虚清
  • 还行

没有了俊男靓女的伍迪艾伦,又絮叨又猥琐啊……

32分钟前
  • 还行

这部真的平平无奇很一般,没想到我也有厌倦Woody老爷子的一天……

34分钟前
  • 山中的Annie
  • 很差

小说家随电影公关妻子同游圣塞电影节,却发现妻子和她代理的导演暧昧不清,做着《公民凯恩》梦的丈夫,也和凯恩一样经历着婚姻危机,气出了心悸的他,看病时却意外邂逅女医生,小说和现实、电影和电影节都融为一体,简直就是迷影盛宴。伍迪·艾伦将小说家的幻想做成各种经典影片的桥段来致敬解构,配合明媚的天、碧蓝的海、美丽的城和可爱的人,奉上了《午夜巴黎》之后的最佳作品。PS我也想和路易·加瑞尔这样年轻帅气有才华的导演暧昧。PPS妻子喜欢瑞恩·高斯林和汤姆·哈迪,哈哈哈哈我也可以。PPPS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演《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太搞笑了。

38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1.是我??2.是我…3.XD这肯定不会是我😂。4.最后一个发问还不错,是👴

39分钟前
  • 17950
  • 还行

电影不会催生奇迹,不能延长爱情,无法增添魅力,更不可成为现实。电影,就是电影,只是电影。看电影就足够美妙了,你还在奢求什么呢?(没奢求什么,是你自己拍《开罗紫玫瑰》撺掇我们做梦的啊,气人!!

44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2.5

46分钟前
  • 达利苹果甜化了
  • 较差

我都不知道怎么评价了我都。

47分钟前
  • Lastimar
  • 较差

“钱万能,穷无能。”“不管我们的婚姻多么不愉快,冲掉一段充满可能性的关系,毕竟令人忧伤。”

51分钟前
  • hencuc
  • 较差

没有一个可爱的角色是头号败笔吧

56分钟前
  • 无我之间
  • 较差

我只是在思考 如果用才华吸引来了花瓶 当才华和知识的保质期过去后 对于花瓶来说这个男人还有趣吗 可能真的会一刻都不想待身边吧 所以寻求伴侣还得有些深层的共鸣。

60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伍迪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有的人一生都在寻找存在的意义。

1小时前
  • chamati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