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影视创作,刘德华也拍了一部,但一直没能上映,香港之前的《白色强人2》也讲述过新冠,美剧《良医》也讲述过,我都看过,都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面对疫情时候,医护人员的反应。
这次就看到了台湾的关于疫情时候的医护工作者的更为人性的一面。
影片开头是一名医生赶着下班,但是却又被护士电话召回,就在这召回一刻,细节上出租司机拿出一本杂志说广东报道有新冠的新闻,问医生是不是真的,医生没回答,随后司机自言自语的说肯定不会是真的。
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当医生回医院进行手术后,东西忘在了出租车上的时候,司机好心拿到护士台,就借个厕所,然后就出不去了,医生就回来做个手术也出不去了。
就这样没有征兆的医院被封闭了起来。
在这里影片就慢慢开始呈现出人性的细微的变化了。
夏医师为了给女儿送生日礼物,但又因为职责所在,人性的一面,左右为难的情况刻画在了这位普通医生当中,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看似夏医师冷血无情,不爱说话,不苟言笑,但在危机时刻,依然担当起了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
电影用了比较多的长镜头,追拍等镜头,力求使用最真实的镜头还原当时最真实的情况。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般医护人员是不知道医院发生什么的,就连为什么封闭,不让人出去,但人可以进来都在一开始没有任何的说明。
就因为如此,在医院里的病人等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
这也说明当一件事情不对外公开,产生的就是猜测,恐慌等。
这部电影时长2个小时,在台湾地区电影被第60届金马奖提名最佳剧情片,说明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哪怕对台湾演员都不认识,但这剧情可以去了解台湾地区当时疫情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影片在20分钟以后,夏医师问记者是不是知道医院会被封闭的时候,记者说是提前一点点知道的,所以很多时候记者的消息更灵通,但记者为了独家报道,自己也牺牲了自己,把自己关在了医院。
但也说明记者没有意识到病毒的可怕性,在影片中说是新冠非典肺炎,直接简称为非典(Sars),这也符合国际上的叫法,国家上也是说Sars 2.0,Covid-19。
影片在前半小时描写剧情还是比较克制和收敛,并没有过多的去渲染被关在医院里医护,病人,家属的一些焦虑,紧张,恐慌的情绪。
反而描写的是大家还是井然有序,大家都似乎既来之,则安之。
但是影片有个小细节就是在25分钟的时候,一名护士哭泣着声音打着电话的时候,说自己也不知道,然后再切换到另外两个医护人员,开始探讨自己的病人胰腺癌第四期,不想化疗,怎么办,听到的是尊重病人的选择。
而不是强迫病人去接受治疗。
尤其是癌症晚期。
但导演又想在这里刻画出朦胧爱情的感觉。
这或许是为了铺垫接下来疫情感染的一些情感故事吧。
镜头下一秒切换到夏医师去病历部查看病历,查看是不是Sars,当他看到影像胶片的时候,看到肺部白点的时候就基本上确定了事Sars,而且还是几天前就已经发生了的事。
但导演也拍出来医院的一些行政规章制度,不是医生自己想调取病历就可以随便调取,会被直接否定,医生自己也没办法。
但导演在这里又暗示了接下来剧情会更考验人性,因为对讲机对面的护士说了句有个师妹发烧了,这就说明被传染的人可能不止一个人。
下面开始的剧情,对于防止感染的措施,都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关闭中央空调,佩戴医用口罩,体温达到38度的要主动隔离,低风险人群可以放出去,就这样的经历,都是我们真实经历过的,历历在目一样。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出租车司机的戏份那么多,但也能看出生活的普通老百姓,在关键时候的冷静,帮助孩子这些都刻画出了人心善良的一面。
护士冒死在隔离病房的剧情,护士说“没事”,夏医师假装送饭人看到这一幕,他的恐慌更加剧,此时新闻播报出“谁又来照顾他们的家人呢”?
疫情这种剧情片,导演的角度是去探讨人性,作为普通人,在遇到这种危难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影片在50分钟后,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一起去探讨了关于癌症病人是不是需要接受继续的化疗,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的年轻人,他认为应该去接受治疗,哪怕是多活半年,一年。
但家属的儿子却认为那样更痛苦,自己也痛苦,病人自己更痛苦。
但是影片中男护士依然认为要跟亲人好好说再见,应该要好好的去积极治疗。
但对于现实而言,我就不赞同了,如果一个癌症患者已经是第四期,化疗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浪费钱,还不如用这个钱,带病人去做他还想做的事情,列一个遗愿清单,去尽力完成,这才是好好说再见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所以影片这里的几分钟的探讨要不要治疗,我认为是不需要的,现实毕竟是现实,剧情毕竟是剧情。
你如果说第四期了,治疗的昂贵费用,都是免费的,那我是支持的。
毕竟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依然是普通人,并不能够承担起昂贵的医药费,尤其是癌症第四期,根本就无法治愈了。
另一面,夏医师和记者偷偷的再进行调查发烧源头,想找出是谁第一传播源。
在这里也看到了夏医师还不是主任,主任师姐跟他说如果愿意冒险去B栋,一天给1万台币,那么也就是一天给2200多的人民币,那我觉得也不算多。
七天后可以出去,那么如果七天后自己也被感染了,不就不可以出去了?
所以这种风险,我认为是不值得的。
看完整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说,回想起自己在疫情的时候,在封城,封小区的时候,自己参加志愿者,走在第一线,自己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帮助人的时候,最辛苦的是我们这群义务免费的志愿者,然而享受的,躲在办公室里吃吃喝喝,谈天说地的那些居委会工作人员,让我如今更加讨厌那群人,更加尊重那些负责任,能在危难时候奋不顾身的人。
无论是医护工作者,还是志愿者,起码他们比我看到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要负责任,要认真,要有人性的多。
一场疫情,折射出的是每一个人最真实的人性,最真实的面目,平时怎么去伪装,在危难的时候,都再也伪装不了。
整部影片其实对于疫情的描述还是相当克制的,并没有展现出当年疫情的时候发生的那么多不可描述的人性。
比如说倒卖,比如说赚疫情灾难钱等等,台湾这部电影还是更侧重描写人性善良的一面,也就是说导演希望通过这部疫情的剧情电影传播善的一面。
当你看到有病人在你面前自杀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医生本能反应是救人,但也会迟疑,这就是人性,但迟疑后,依然会选择施救。
然而普通人呢?
我觉得电影这一段的探讨人性是非常的微妙的,也是带动后面剧情发展的导火线。
已经急救30分钟了,电影从夏医师跟癌症自杀的儿子说这句话,切换到了B栋也说了同样的急救30分钟了。
下一秒,李心妍去到宿舍楼骂那些逃避,躲避的医护工作人员,在这里镜头不断的切换到急救画面,似乎人性就是这样,无论是谁,无论是怎样的职业,都会有善良的,也会有自私的。
自私的会为了自己的安全躲起来,善良的会不顾危险的去救人,去帮人。
那么,如果下一次危险来到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善良的人会多起来吗?
会像电影那样有反转吗?
还是说现实世界里未来会有更多的自私的人呢?
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善良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世界的好坏,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类。
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值得去看一看的,不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是疫情的经历者,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从电影艺术角度上去了解台湾在发生疫情的时候,他们是怎么面对,怎么做的。
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以前看到的就认为是一切,我们也要学会多看看那些,我们不曾看到的,不曾了解的一面,那样我们才能更全面的去懂这个世界,去了解人性。
今天刚看完,看的中途屡次暂停,屡次鼻酸流泪。
尽管全片没什么大起大落或戏剧反转,一切都是那么意料之中,却依然看得让人揪心。
好在大部分镜头的色调都尽量带点暖黄,没有让画面显得过于冰冷压抑,但运用了非常写实的镜头和大量的手持晃动镜头营造焦虑、恐慌、无助的氛围。
在医院大片背景色调为黄调的衬托下,手忙脚乱的刚好是穿着蓝绿色医疗制服的医护人员。
这种黄蓝、暖冷的双重对撞将影片的画面表达张力拉到最大。
说实话,看完《隐入尘烟》后直到今天,这段时间里没再看内核和故事都沉重的电影,因为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会不断的调动我的情绪、思考,甚至记忆,而这不仅仅局限在看的那个当下,即使看完以后电影激起的涟漪依然在扩散,很难一下子就将自己从对人物的共情和故事的代入中抽身出来。
《疫起》讲述的正如其名——“疫情刚起”,它将我一下子拉回了三年前那场彻底爆发的疫情。
那时每天打开手机,眼睛、耳朵和大脑都被网络上的人间疾苦、世事无常不间断狂轰滥炸着。
突如其来的瘟疫让躯体、情绪、规矩都一下子崩坏,那些被突然告知禁止与外界接触的人仿佛一夜之间被社会和同胞所遗弃,而我自己当时也曾在家中和学校中被紧急隔离。
在那种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的时刻,我们和身边所有的人都寝食难安……不断有人哭喊,有人愤怒,有人瘫坐,有人死去。
除了有名有姓的主角们,那些无数小人物的情绪和话语在那般情景下会是你的,会是我的,也会是她或他的。
致敬所有冲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
(看来又要缓好一段时间才敢再看这样的现实电影了hh…)
疫起 (2023)7.2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林君阳 / 王柏杰 曾敬骅
《疫起》是一部以医院为背景的电影,通过讲述医院内不同角色面对疫情时的应对和抉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首先,电影中的拍摄手法非常克制和写实,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故事情节来展现医院内的真实情况。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也十分鲜明,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逻辑,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
其次,电影中的故事情节非常紧凑,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节,而且这些故事情节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电影中的情节设计也非常巧妙,让观众能够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和好奇心,直到电影结束。
最后,电影中反映了人类的本能反应和情感表达。
面对疫情的威胁,人们会感到恐惧、无助和自私等负面情绪,但是同时也会展现出互助、友爱和奉献等正面情绪。
这些情感表达和本能反应都是人类在面对危机时的正常反应,也是电影中所要展现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疫起》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以医院为背景,通过讲述不同角色面对疫情时的应对和抉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非常克制和写实,故事情节也非常紧凑和巧妙,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的本能反应和情感表达。
虽然电影中有些角色的形象稍显单薄,但是整体而言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相关的视频,片段看过太多了。
知道,了解。
所以看这一片就感觉不大。
相对于只能宣传伟关正的片来说,还是不错的。
毕竟人性中还是描述了一些负面。
标准的台湾普通话腔。
依然把SARS疫情的突发和演变,叙述到位了。
没有大毛病,但也不是特别耀眼。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竟然要凑140字。
有些情况我们不曾熟悉,有些事情我们常常忘记。
SARS是当年我们遇到的未知最多,影响力范围最大的现代传染疾病。
然而当时医院里的情况是我们对医疗医治不熟悉的外行很难感同身受的真正战场。
时间会磨平记忆,更多像《疫起》这样的电影被需要,医生和护士是如何工作的,他们的心理转变又如何,跟随《疫起》紧张的镜头,共同的经历被唤起。
《疫起》像一场突发的现代战争,病毒是谁都看不见又到处存在的敌人。
每一次在手术台上眉头紧皱的开刀医生,和穿梭于病房,随时准备急救的护士,都是那冲在战场第一线的士兵。
他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时不时的交流专业术语,让我们常常忘记厚厚防护服里面,也是和我们一样普通的人。
尤其是看到病毒的危害力之大,参与救护的人陆续有感染,人本能的都会退缩害怕。
《疫起》很完整的描绘出医生的心理改变,从害怕极力想自保,到铤而走险留下来,也许决定是一瞬间的,但呼吸的急促,犹疑的思考,让我们知道这个决定的力量和价值。
护士在自己被感染后还有去给昏迷的病人做心肺复苏,医生在知道有感染危险时为了手术成功,坚持摘下护目镜,已经罢工的护士又重回工作一线。
每个困在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本能想爱惜自己,但他们都有某一瞬间,因为他人而忘我,《疫起》的战场是残酷的,小女孩的护士长母亲最终没有回来,照顾过小女孩的出租车司机拿着电话听到这一消息时沉默了许久。
当医院的门打开,一切归于平静时,这些经历过的人,特别是医生护士,他们脱下防护服,换上普通的衣服,也许会常常和我们在大街上擦身而过,《疫起》让我们记得,在一场共同战争的最前线,曾经发生过什么。
很欣喜地看到这部影片,让我们更加真实和立体地感受着在sara疫情中,面对生死考验,有着这样直面生死的英雄人物。
每每见到这样场景,当我们作为旁观者,我们会成为哪一种人?
其实人性怯懦/恐惧/自私等,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逃避,所以即便面对那些躲避在办公室中而不敢出来一群医护人员,其实也应当给予一份包容。
同时也相信善良在某一刻也会被无限放大,这就是人性的可贵。
第一种人,诸如阿河/出租车司机,善意一直主导着他们的人生,我们身边或许也有这样的人,但是说实在并不多见;第二种人,诸如夏医师,面对生活种种,考虑自己在先,但是深藏的善良总会在最需要的时候被激发出来,勇于赴难;第三种人,那批因为恐惧将自己反锁在办公室的人,最终或许也能自己走出来,这些人往往是生活的大多数,我们并无权苛责,因为他们并没伤害他人,只是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之下,因为恐惧而选择逃避而已;第四种人,那批在b栋坚守着的人,没有放弃自己工作职责,他们在影片中默默无闻,但是同时也是一群无名英雄。
观看本片时,总是在多个场面中让人感动不已,这份感动来源于人物真实感。
在a栋和b栋之间,好似人间和地狱,经过一到黑暗的路程,已然是两个世界一般,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疫情的严重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同楼栋间的第一次抢救,那是一种绝望体现,不仅在于两个患者最终的离开,也是两个患者无奈的选择,一个对于生活的绝望而上吊自杀,一个是女儿失去妈妈的悲痛。
这种绝望感,将影片的情绪打到了最低点。
同时也恰恰同是抢救,一个面对sars患者急救,一个面对孕妇的大出血,最终在人性光辉之下,也给大家带来了希望,正如那个小女孩走向光明一般,给了我们生活希望和战斗的勇气。
同时,影片中记者在院中搜集和传送新闻,绝对是点睛之笔。
新闻媒体在危机时刻,不是躲躲藏藏,不是大唱悲情赞歌,而是真实客观报道,这才是媒体本质,却也是现今媒体最为缺乏的功能。
感觉就是真实啊,手术过程直播,大尺度震撼人心啊!
小人物角色丰富,有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有古道热心的司机大哥,有一心惦记小棉袄的医生爸爸,还有许多默默无闻付出的白衣天使,还有以身在战场一线为荣的小记者,也有一堆怕死维权的护士医生,但终究是职业使命战胜了一切,世上总有那么一群人,奋不顾身守护着身边的人,真的令人感动啊,没有刻意的煽情,总让人热泪盈眶,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找妈妈的小女孩,怎么可以随便跑啊?
其实看到片名,第一直觉肯定是在讲新冠啊,但没想到的是,原来是在讲非典。
海报上,有一句话——希望,绝望,都会传染。
实在是实在不过的大实话。
故事很真实,真实到让人“怀疑”,但大概是这份真实实在太少见,电影击败了以尺度闻名的“19公分不含头”,实至名归。
故事聚焦的医院的群像。
在这个医院里头,有一个长久的病患,正义感爆棚的男护士知道病患的情况,建议采取积极治疗。
然而,病患和他的孩子都不愿意。
这是个问题,男护士以为病患不知道严重性,但其实病患老早知道;男护士以为病患的儿子不知道,但其实病患的儿子也知道。
这世间,太多无奈的事情,大概会发生在医院。
有机会,谁不愿意活着,只是,这样的机会需要付出重大代价,又有几个普通家庭能够承受。
毫无疑问,病患是痛苦的,但做出这样的决定,病患的儿子更痛苦。
这是一个和“非典”没有关系的病例,有没有“非典”,这样痛苦的案例也是时时刻刻在医院这个“事关生死”的地方发生。
故事最后,病患选择了自杀,他用这种方式自我成全,只是无奈的无奈。
现在,好多人都签署了无需急救的意愿,如果毫无尊严的活着,选择体面的死去,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故事里头的主角医生,家里头的麻烦事儿一大堆,压根就不想在医院。
只是阴差阳错被隔离在了这里。
当得知自己接触过传染源后,慌张得一塌糊涂,一遍遍的量体温。
这完全没有“高大上”的形象的角色,很真实。
谁在面临生死时不会害怕,不害怕的那是莽夫。
他想着第一时间撤离。
这种举动,也遭遇了很多医生的鄙夷,但身为曾经的学姐,谢盈萱站出来力挺,这有什么问题,符合程序为什么不行?
一个医生,在需要你的时候,你想着跑路,这本身就是问题,心里嘀咕也就罢了,敢说出来,谁给你的胆子?
但是他敢,感觉不是他胆子大,而是因为,本来就没有“秋后算账”这种事儿。
而谢盈萱也是,身为领导,这下属这么不懂事儿,不想着怎么给他穿小鞋,反而大大方方满足下属意愿,这特么以后怎么管理下属啊,自己的威信何在?
故事开始,疫情还没扩散。
医学生的日常也照顾到了。
为了论文,医学生在医院,也是拼命的抓住每一个机会,一个能写论文的病例,其实也很难遇见的,大部分的时候,医院收治的,大概还是常见病例。
那个曾经送医生的的士司机,也阴差阳错的被困在医院。
还有一个护士长的女儿,也被困在了医院。
护士长没能撑过去,懵懵懂懂的女儿,一瞬间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她还没能明白失去的意义,灾难就这样无情的碾压过去。
男护士其实是有一个医生的女朋友的。
但彼此的情愫还需要时间。
男护士的过去,是一段伤心的过去,也影响了他“尽力救人”的思维方式。
他本来也要离开的,但疫情比他更早来。
因为接触过疑似病人,又自愿去隔离区送饭,男护士被同事疏远。
说起来,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心里总是会感觉不是很舒服吧。
后来,男护士选择了去隔离区,那里是个战场,很快就被感染了。
故事一直到最后,也没说男护士后来的状况,镜头停留在了男护士和医生彼此的对望上。
那个一直想走的医生,也没有走。
害怕,但选择面对,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那种大义凛然的慷慨激昂,总是感觉有点虚无缥缈,让人总是有点怀疑,反正不这样以后也没好日子过,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的索性。
而在隔离区的医护,也是撂挑子不干的。
这种问题,也能直接拍进电影里,宝岛是没有剪刀吗。
其实,一开始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在这个时点,拍一部“非典”的电影。
可是,仔细琢磨琢磨,大概还是很有意思的。
“非典”是个预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的。
可是,这差点忘记的过往,其实已经被忘记。
当更大的灾难卷土重来,我们依然一败涂地。
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我们也是一贯的没有记性。
我觉得主要展示的是通过展现人性的矛盾与思考,表达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的抉择与成长!
这是人一辈子都需要面对的事情,不仅仅是遇到疫情等灾难的时候!
如果能够达到这个效果,其实这部电影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当然演员的演技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值得一看!
台湾电影跟内地电影做交流,其实是从宏观上沟通大陆与内地人民的心灵。
2003年,SARS病毒重創台灣,在面對不可預期的疫情,⺠眾束手無策,唯一能夠 做的就是照顧自身安危,以免病毒擴散;而在必須正面一線病毒的醫院更是大受病毒 的影響,縱然是天災,然而如何面對是當下的一線醫護人員需要面臨的主要課題,在 災難發生的當下,人性的另一層面貌無遺展現,在正義和私利之間、接受和逃避之 間,生而為人,應該先自救還是不計一切地伸出援手,我想,這是這部電影最主要希 望探討的課題,而擅長闡述時事議題的林君陽導演也在電影當中將利益之間的損益盡 可能地透過故事和畫面進行闡述。
一、死亡,是人類必須直面的課題 不管是天災抑或人禍,死亡始終是每個人必須得正視的事實,在電影中,身為護士的安泰河所道:「死亡是一瞬間的事」,電影從其中一條故事線——林伯伯癌末卻未放棄治療一段,闡述了人生存在的價值,而電影以中立的的立場使觀眾以旁觀人的視角去闡述在生死一念之間,就算只剩下一、兩年的時間可以存活,從林伯伯的兒子看來,苟延殘喘的活著是讓患者依舊承受病痛的摧殘;而在護士安泰河的眼中,燃燒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並且和所愛的人深刻道別才是生存的最終意義;電影中將兩者的觀點放在天秤的兩端,讓觀眾自發省思。
二、 「人權」是憲法保障的條例之一,然而在和自我利益和「他人應該被保障的利益」之間的價值衝突也是本片討論的議題之一。
畫面中的護理人員不願再堅守崗位承擔風險而大罷工,在窗戶邊掛起白布條抗議政府的不合理行政手段,《疫起》除了討論生死議題,在其他層面也有兩面的敘述;一心追求成為懸壺濟世的仁醫的實習醫生李心妍以及總是想要明哲保身從此次的疫情中安全撤退的老鳥胸腔科醫師夏正,兩人之間在面對病患的態度差距在導演的鏡頭中放大,該先保護自己還是不顧一切的成為超人,「如果我們總是想到自己那那些等待我們救命的病患怎麼辦?」李心妍在診間怒吼的一段話如同暮鼓晨鐘,由於醫護人員的不足導致病人自殺後搶救不及時、在片中無人自願調度至災情最嚴重的樓棟使得人力壓力過大,疫情期間的大罷工的這些醫護人員是否是間接的殺人兇手?電影以高壓的環境和氛圍引出這項血淋淋的議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不是烏托邦,現實才是我們所應該面對的部分。
三、我們一起走過的疫情時代 相信經過了三年的疫情,觀眾對於「疫情」相關電影的主題一定更加有所共鳴,《疫起》以現實主義的犀利視角批判了在疫情發生的當下,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交流和以往過去的不同。
在電影當中,並沒有過於琢磨於敘事背景,反而在人性的層面有詳 盡的刻畫。
每個人都有私心,而人性的探討是最值得被描寫關注,或許電影有些浮誇 造作,但卻是將人性的黑暗面血淋淋的展示在觀眾面前。
我們時常呼喊的「台灣最美 的風景是人」、總是倡導的「守望相助」,在疫情來臨時人和人之間的信賴卻是脆弱 的不堪一擊。
2023年疫情的結束是一場災難的終止,卻也是大社會中的新期待以及 展望。
電影以獨特的視角呈現了社會的另一個陰暗面,「救人」和「自救」的辯證、自然環境和人類的衝突。
在美術設計方面也以暗灰色的色調來呈現當時的情況和境遇。
這部電影像是一句警語——在大自然的反撲面前,人類是最脆弱不堪的。
医护人员有罢工的,有想要撤退的,也有义无反顾的,这里面都有了,比群英群芳谱要真实。#20230820
虽然是非典,略有煽情,但是整体是上记录了不同人在疫情期间的表现。三星半
微手持拍摄纪实群像戏切入疫情题材,在拍摄这种紧急突发事件时,多人物短线快速切换的紧张感,此不失为一种直击紧急事件的好手法。剧本较为单薄,人物也缺乏深度,多线多人还没来得及进一步展开就来煽情收场了,但后半程的张力极佳。群像戏的调度和多线剪辑是极好的。7.4
想起医务大姐和有革命情谊的朋友们,20年刚开始那会儿抱着“死了就死了”的念头,扫楼、控制院感的一切细节、学习CPR和各种应急处突,去年年底也是如此,谁不是。
好难看讲的很混乱
不离谱,各式人性的展现,而不是一味着墨在贡献和煽情中。但也是因为太复杂,没完全hold住,有种蜻蜓点水的不痛不痒感。
全片没有政府,甚至医院院长也只出现几秒钟,都是医护在自救和自赎,到此为止。
起码是一部及格的YQ片。切入点很明确,讲职业精神。无论医生护士,还是坚守一线的记者,以及先送医生再送小女孩的计程车大哥,落点都在于职业精神。不把道德置于职业道德之上,不把圣人光环置于人性之前,就是本片最大的表达。
1、4.5分~急救的世界哪有那么多奇迹,这个点到为止的结尾刚刚好,再往下拍可能结局就太过惨烈了;2、在未知病毒面前,就算是医生,有恐惧、有罢工、有歧视、先“自私”后“无私”……才是真实的生而为人的反应,而不是生来大义凛然、高举高打,你我皆凡人;3、对曾敬骅和项婕如的CP观感出奇的好,新生代演员能做到不生搬硬套的尬演就很棒;4、薛仕凌稳定输出,在吊儿郎当老油条和爱岗敬业好记者之间如此自然地“反复横跳”,也是没谁了hhh~手抖打字的那个细节处理得非常好
很无聊
中规中矩没有任何惊喜,意义在于记录。
跟预期落差比较大,剧本太散,人物群像拍得不好就会变成东一榔头西一棒。其实很想看封院和医护罢工这条线……
也知道是煽情 群像中各人物的功能性甚至并无新意 但在恐惧边缘徘徊的情绪却又那么真实 不错的切口 悬置或已足够望穿的结局
感谢石正丽院士为电影行业开辟新题材。
剧本完全只在表层,甚至连戏剧化都没有。平淡压抑又无趣的两个小时。角色甚至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一直在试图给观众情绪价值,到头来不过是自我感动罢了。
3.0,王柏杰的表演很动人,剧情做得好的地方就是没有刻意煽情,音乐适度。不是很喜欢曾敬骅那部分的情感戏,很尴尬。
这是对疫情最好的记录。没有宏大叙事,只不过是一个个普通人,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患者、亦或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留下来的记者、的士司机,他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时,内心的挣扎与选择。这些选择都并不简单,但所有的选择最后都会指向我们想成为的人,或者是我们期待世界会成为的样子。
以为是讲新冠,结果竟然是SARS。感觉还挺好看的,评分应该更高些,虽然这个戛然而止的结尾确实太烂了。但是在抗疫片里看到主角医生争着要第一批撤离,看到医护人员抗议被关在医院里照顾病患最后罢工,看到绝大多数医护人员都和普通人一样害怕病毒,这就真的很可贵了,这些画面反而映衬出后面大家的转变更真实更感人。那对充满正能量的小情侣还挺感人的。
陈旧
如此稀碎(医生、记者瞎编排,只有男护勉强算个故事),居然还不少人在捧,看来果然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