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杀人回忆》,这个如果是影片宣发团队乱喊的口号,我还能忍。
关键是很多的水军,也用这个标题来宣传这部电影,还搞得个个都真的看过以后,一致这么认为的一样,这我可真不能接受了。
你要说这电影的整体风格上,在某种程度上有和《杀人回忆》异曲同工的地方,我还能接受。
但从电影的艺术水平上而言,这片子距离《杀人回忆》还是有点远的吧。
整部片子从悬疑推理的角度而言,真心没有什么有突破性的地方,破案也是破的莫名其妙。
从喜剧的角度而言,这也真心不搞笑,本身入户强奸案就不是搞笑的内核,加上两个主演本来应该产生的化学反应实际上并没有发生,于是就整个没有了宣传所说的搞笑的成分。
唯一让我觉得还不错的点,也就是打电话给受害人时候,不注意影响,造成受害人自杀,这个让我有点感触。
片尾海滩,细思极恐,范兽医真的是最初的老流氓?
还是蔡教练故意掩饰?
最后海滩的人是范兽医吗?
范兽医是蔡教练的儿子吗?
最后的结尾还是精彩的,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而每一个思路都是一种人性。
每一种可能性都有可能,这又代表着不同的人性,这是电影之外留给大家思考的,也是电影有限时间内未呈现出未表达出来的。
原本不知道这个电影,还是在电视上看到对导演的采访后才有兴趣一看,希望不要错过一个不错的国产电影。
导演在访谈中一直在讲怀旧的情怀。
电影确实拍出了这么点意思,蓝蓝的云,朴素的小村。
但是也只是拍摄出了表象,当时人的那种特点却始终点不出来。
这些人放在现在这个时间环境中就是现代人,没有一点当时时代的特点。
导演想表现出当时政治背景下人所固有的思维和特点,但是很遗憾,表现的还是很肤浅。
这个不是演员喊两句口号或者是两个大喇叭革命调的广播就可以来印景的了。
不知道导演对当时的政治环境没有深入思考过,还是没有办法表达出来,导演没有这个思路,演员就更是不知道如何表达了,基本上就是口是心非的走过场了。
导演在电视访谈中说他想要表现黑色幽默来,但是没有办法,这个电影里只有滑稽,没有幽默,更没有黑色幽默。
这部电影完全是借鉴了杀人回忆的剧本,借了就借了,不要东扯西扯的,说是看了什么抓逃犯的新闻。
你可以不谈这个话题,何必硬要凑个答案来。
导演对电影的编排能力弱,故事头重脚轻。
结尾是个亮点,不是他拍的好,还是点子不错。
基本和心迷宫一个水准。
都是借鉴了别的电影的剧本。
那个是演员太差,撤了后腿。
这个是导演功力还不行。
这些都没有什么,现在不行不代表以后不会变好。
唯一让人气愤的是,电影不行就是不行,大家都看得懂好坏。
不要老是装出一副曲高和寡,养在深闺无人识,你是文艺青年,我们都是土鳖的样子。
这部电影真是无聊到爆。
一帮警察抓不住一个兽医知青,这部戏里的角色没一个聪明的,只有一个比一个更蠢,作为一个东北人,这部剧里的东北话讲的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方言的灵性。
人物故事拙劣,拉低观众智商,让人看着着急。
对我感触最大的是整部剧核心价值的表述都在揶揄文革,用种猪、强奸犯、淫羊藿、阳痿、偷窥癖来控诉特殊年代对个体的压抑扭曲与残酷摧残 。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伤痕文学思潮的兴起开始,伤痕题材的文艺作品都会或多或少的夹带上对其时政治社会的批判,这种现象甚至一度成为某个时段的文艺主流。
四十载悄然已过,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历史的亲历者也正在逐渐的退出历史,但伤痕文艺的作品依然存在,内容也仍是一味地对时代宣泄情绪,且四十年无甚改变。
比如文艺作品里只要一提女知青回城就必和大队长睡一回这一类的情节设置在近几年来的文艺作品里又突然多了起来。
一个两个文艺作品里出现可以说是对特殊年代的特殊个人的时代反思,但现在却好像给人觉得曾经的那个时候好多女青年都和队长睡过觉。
这种桥段真的令人生厌。
随着文革离我们渐远, 加之当局“有意”的淡漠, 我们对文革的认识除了亲历者的只言片语,就只剩下文艺作品了,但文艺毕竟不是史,它只是抽象的把生活中具有文艺可塑性的东西从繁杂的现实中抽离出来,并将其进一步个性化、扩大化、艺术化。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它并不能真实体现那个时代的“纯正”现实,但随着亲历者的逐渐凋零,抽象的文艺作品逐渐成为公众认识那段历史的第一视角。
这可不是一种科学的对史实的态度。
再说回“伤痕”,在我的理解中“伤痕”应该是一种对曾经时代的社会反思,这种反思说到根底是对人的反思,是一种高级的对人与这个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并且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解剖式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针对特定历史时代的暴露、控诉、嘲讽甚至宣泄谩骂,不应该把本属于全体人民应当承担的愚蠢与过错责任狡猾诡辩式的推卸给一个抽象化的时代或某个人,毕竟人民才是历史的缔造者。
若果我们不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种贻祸于时代所暂得的偷生又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并不懂技术,只谈表达与感受。
)
头一次看完一部片子产生一种想把导演脑袋削放屁看看里面有多少大便的冲动,但能有点人文关怀和自觉就不能把一个如此的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单纯地处理成一个毫无内涵和反思的闹剧,你他妈处理成歌颂公安无敌的洗脑片也行啊。
导演拿抓捕强奸妇女犯的过程取乐,这他妈是能够取乐的事情吗?
这他妈导演脑子里得有多少大便啊?
让观众跟着他一起嗨皮?
南朝鲜的杀人回忆就是部不咋地的被过度吹嘘的电影,但是人家主创还他妈起码有点人文自觉,你妈的你给搞成一部喜剧,最后还来个间离效果这种贼几把low的处理把前面的本来就稀释的剧情彻底解体殆尽了。
可以说是傻逼中的傻逼了,真几把无语,光腚总局能让这样的电影上映也是傻逼了。
这些主创已经没有一点羞耻心了。
一部还算不错的电影,让我想起了三个值得一提的事儿:一,在法院时我曾系统整理过历史案卷,八十年代性犯罪的确很多,差不多能占到一半以上,这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大量知青返城,无法安排工作,形成了大量流民,社会秩序一度相当混乱,也直接引发了八十年代初的那次严打;二是与人们刚经过那个压抑的时代,欲望忽然得到释放有关,三是那时经济犯罪少,类似流氓罪定罪量刑又过于宽泛,类似朱德的孙子和迟志强那样的,现在看都不算什么事儿的都杀了、判了。
二,在案卷中看到过,有一个强奸犯,他有一种病,叫阳强,不多说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兴趣的可以去问百度。
三,在呼格吉勒图案件中,一直不能理解从公安到检察院,再到法院,他们与呼格无怨无仇,为何放着那么明显的漏洞于不顾一定要置他于死地。
难道仅仅为了那个立功和破案率就连基本的人性都不要了吗?
一直想不通,不过看完这个电影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
(重发五六次了豆娘求你别再吃了)很多人看到今年东京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及金马奖入围片单时,会以为“Zhang Bingjian”是一位新人导演,因为在网上搜索不到关于他的信息,只有一位看似“同名”的画家。
其实,张秉坚导演出生于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78班,跟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李少红是同届同学。
张秉坚在美国生活过九年,搞当代艺术,平时更多见的身份是画家,偶尔听他一口流利的美国腔还以为他是美籍华人。
跟他的一些同学比起来,张秉坚的作品很少,只拍过两部剧情长片、一部纪录长片。
不过他身上的学院派标签仍在,一小时的谈话内,他提过特吕弗、费里尼、阿伦-雷乃、科波拉等十多个大师导演或其经典作品的名字。
改革开放没为他带来实现导演梦的机会,而在新世纪的现在,他回到国内,开始重拾曾经的梦想。
寻梦永不晚。
毕业于78班的第五代导演们纷纷转了型,那些拍出过《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粱》《猎场扎撒》的人早把镜头远离了乡土,第五代作为一个经历过文革时代的代际名词已经名存实亡。
而张秉坚这个本该是第五代、结果却成了新生代的导演,“后知后觉”地在今天的商业浪潮中,慢悠悠讲起了文革时代的往事。
“谁说第五代消失了?
还有一个!
”张秉坚开玩笑说。
新片《东北偏北》的男主角“李脚印儿”是个难得生动鲜活的执法者形象,把电影节观众逗得哈哈大乐,大家从没在大银幕上见过这样好玩、缺点与优点同样多的中国警察。
张秉坚走过真正蒙蔽的历史,他觉得,高大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打开窗户,阳光会进来,细菌也会进来。
人民已经有非常强壮的抵抗力了。
”张秉坚说。
文革后的中国是一张白纸 将警察从“高大全”还原出来 新浪娱乐:《东北偏北》的故事发生在文革之后,而您是北京电影学院78班学生,是文革后招的第一批电影专业学生。
这是否是您对这段历史别有感触的原因?
张秉坚:对,当时中国就是一张白纸,我也是一张白纸。
我来到北京上学以后,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费里尼,我长大看的外国片都是朝鲜、阿尔巴尼亚电影,电影学院连自己的校舍都没有,跟农学院一起上课。
我是美术系的,第一次看到不穿衣服的维纳斯紧张了半天;一年级学画裸体,画女的都得穿着短裤和胸罩。
所以那时的中国还没有觉醒,我就想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来表现那个单纯甚至有些幼稚的时代。
新浪娱乐:所以这部电影以性为线索贯穿始终,性是能表现社会开化过程的题材。
张秉坚:对,可以这么说。
我们当年作为专业的电影院校学生,看到内参片的接吻镜头时,都会有一双大手挡住屏幕。
那个年代里,性尤其是被蒙蔽的。
新浪娱乐:毕业后这么多年您都做了什么?
为什么没有马上拍电影?
张秉坚:我毕业后被分到上影厂,没有选择。
老牌制片厂人太多,你前面有一百多个导演部门的人都论资排辈等着当导演,不可能有出路。
你像张艺谋、陈凯歌他们拍《一个和八个》,是在广西厂拍的,那儿缺乏创作人员,所以一下子就出来了。
好在我会画画,我不能停下来,必须保持创作敏感度。
通过这次拍摄我发现,其实电影也是手艺活,长期不拍的话容易犯毛病,我如果再等十年不拍,可能拍得还没现在好。
新浪娱乐:李脚印儿这个人物特别鲜活,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小细节。
他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张秉坚:我们采访了很多生活中的真实警察,他们说你们电影里的警察都是高大全的,太假。
很多刑警是跟电影里的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有的警察戴着墨镜拎着小包,审犯人时把鞋一脱,跟犯人轮流抽一根烟。
所以我想让我电影里的警察更生活一点,他会耍花招,审讯时会抖机灵。
其实那个时代警察确实没受过什么教育和训练,我觉得他很可爱。
有一个镜头我拍了,但是删掉了,来源于我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老警察呵斥小警察不会审犯人,说你得从侧面审,第二回他看见小警察坐在犯人一侧,别着头审讯,小警察说,你不是让我从侧面审吗?
这很好笑,其实是真事儿,真的是无知又可爱。
新浪娱乐:很多真事儿拍出来反而像编的了。
张秉坚:对对,你说得非常对。
下次我剪个导演版,把这段再放进去。
那个时候中国就是一张白纸,一张白纸是最可爱的,可以画各种美丽的图画,错了就再擦掉。
现在的孩子都生在互联网时代,画布很快就画满了,我希望他们能有一些留白,拒绝一些东西。
新浪娱乐:李脚印儿的演员也演得非常好。
张秉坚:是的,其实这个角色原本是想让葛优来演的,养猪的创意就来自葛优。
他以前在昌平养过猪,是个被下放的老警察。
后来就把他的经历放在了电影里的老太太身上。
再后来我们的编剧发现了猪饲料里那种能壮阳的药,就想到把性这条线也揉进去。
李滨老师也演得非常好,85岁高龄了,值得尊敬。
我希望能让她走红毯,可惜我们不是竞赛单元的。
电影已经顺利通过审查 没必要羞愧于曾经的无知和愚蠢 新浪娱乐:影片风格让我想起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有用猪来表现反讽,有性这样一条线索……为什么选择了讽刺喜剧的表现方式?
张秉坚:这部电影跟传统表现手法不太一样,比如我淡化处理了受害者后来的生活,再比如李脚印儿和老太太争吵,本来到了情绪最激动的时候,我却用一句玩笑将它化解掉,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吧,我想换一种视角看待那个年代。
再比如结尾,有抓住罪犯和没抓住两种,那可不可以有第三种?
这次电影节看到的就是第三种,开放的结局。
新浪娱乐:跟审查有关系吗?
因为放电影的时候,第一个出来的是龙标,中国观众都惊讶了一小下。
看完更觉得惊讶,因为表现文革的讽刺喜剧轻松过审了。
张秉坚:来之前组委会问我有没有龙标,我说有,他们也长叹了一口气。
现在中国越来越强大,话语权越来越强,电影节也很在意国内的审查。
有个错误的观念,一提到独立电影就好像很敏感,这是不对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放给主流观众看?
不然主流观众永远看迈克尔-贝,我觉得应该向他们传达一些观点和态度,一些人文的东西。
新浪娱乐:所以审查对影片没有影响?
张秉坚:目前为止还没有。
这部电影表现的是文革以后,就像我上学时一样,文革的影响还有存在,其实到现在也还存在。
包括片中警察的形象,不完全是正面的,跟生活中的一样,他有很多生动的、普通人的一面。
我觉得,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都是网络时代,窗户已经打开了,阳光会进来,细菌也会进来,人民已经有非常强壮的抵抗力了,一部电影不能改变时代。
新浪娱乐:您表现的是文革后的公安,但要是换成现在的,可能就不能这么自如了。
张秉坚:对。
最主要的是,在那个一张白纸的年代,公安也会有无知和愚蠢,就像我当年连蒙娜丽莎都不知道一样。
白纸没什么不好,白纸很可爱,所以我希望以幽默的形式表达出这种可爱,哪怕也蕴含着一点点心酸。
不光是中国人,西方人也经历过这样的时代,所以不必觉得这是我们自己丑陋的一面,没有必要。
这几天票很快就买光了,日本观众都非常热情,他们的笑点跟我设想的也都差不多。
作品应该是没有国界的,《东北偏北》输出的其实是正能量。
李脚印儿从一开始的打肿脸充胖子破案,到后来回家卖豆腐,不浮躁了,接地气了。
新浪娱乐:看结尾时我想起了《杀人回忆》,还以为案子不会破,结果还是破了。
这是不得已这么做的吗?
张秉坚:算是我的自我审查吧,觉得罪犯必须要抓住,不能正不压邪。
我不敢冒这个险,投资方都投钱了,最后万一不行,我们这个低成本的也没法补拍修改。
所以还是尽量留个安全的尾巴,但同时也有点智慧,希望开放式结尾也能通过,在报批通过的现有基础上加上那个打板的镜头。
在现在的审查制度下,人物很难做到极致,警察也好犯人也好,不能像《杀人回忆》里那么刻画。
独立电影寻求更多发行方式 做好自己不去想票房 新浪娱乐:片名何意?
与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有无关系?
感觉是比较西化的名字。
张秉坚:其实没有关系,我一直想找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我们曾经想过《捉鬼记》,但鬼字不让用,打双引号就没意思了。
我不喜欢中英文片名不一样,好在我英语还行,所以能找到对应搭配,就像我以前的《窒息》,英文名就叫“Suffocation”,老外也能记住,而且也觉得很好。
“东北偏北”不是我独创,汪峰12年前就有这个歌,尽管我也是后来才知道。
我拍戏的地方正好在东北的北边一点,在伊春附近的林场。
新浪娱乐:电影拿到龙标了,现在有上映计划了吗?
张秉坚:有,现在优酷土豆已经加入进来了,成为联合出品方,回去我会跟他们一块商量院线和网络宣传。
走传统商业大片的路线肯定不行,得有更多发行方式,发行也得创新。
另外,我给汪峰看了电影,他也很喜欢,我想把他那首《东北偏北》放在片尾,再拉回现在这个时代。
新浪娱乐:对市场表现有心理准备?
张秉坚:票房这个事情也挺不好说的,你说其实明星大片也有赔钱的,所以只能说尽量做好自己吧。
有人说什么什么电影有2000个镜头,但我跟人家不一样,我这部就800多个。
所以那段时间我不怎么去电影院看电影,我看的都是经典电影,《美国往事》啊,《教父》啊。
我们学画画时有句话,叫“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看最好的,你才能得到中等的。
新浪娱乐:有因为资金、时间等原因留下遗憾的地方吗?
张秉坚:现在回头看还是有点小遗憾,比如下雪特效有点假。
入围金马的版本调色还没有做完,但他们说很喜欢,还是要了。
这次我的制片人特别好,从来没催着问什么时间完成,团队也很认真,昨天我的录音师还给我打电话说声音还得继续调,电影节放的改不了了,那也要调,电影是永远需要继续完善的。
很多大师过了十几年还在修改以前的作品,因为他心里一直有遗憾。
我拍《窒息》时,因为是葛优和秦海璐主演,没开过发布会都有记者假扮成群众演员混进来,很影响拍摄,刚拍完制片人就想着上市,整个人都变得非常急躁……这次就好多了。
(文/何小沁)
如果按类型片归类的话,《东北偏北》算不上是悬疑片,也不能称之为喜剧片。
但就是这样一部充斥着“躲”与“藏”、“追赶”与“逃跑”混乱角色,且呈现了东北农村原生态自然风光的小清新片子,却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被台湾金马奖与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提名。
不过说实话,这部既缺乏娱乐性又无深度的电影被提名本身已足矣,若想获奖,导演还需提升两个档次。
片中,“警察抓流氓”的剧情既单薄,又无趣,透露出了导演的敷衍了事与低趣味。
一个光着膀子四处夜袭寡妇、村姑的小兽医范大成,除了玩着自己那出屡试不爽的“成功得手”与“成功逃脱”戏法,还间接地玩弄了那帮怎么追都追不上自己的警察,并留给了县公安队长李占山发挥自以为是,却破案乏力的“查脚印之功”,为此,李占山还差点抓错了在饭店里装广东仔、爱偷窥女人洗澡的胡怀军。
如果说做无用功是李占山最擅长的伎俩,那么他不分男女地将村民们召集来“走土灰、查脚印”的戏法则凸显出了他更加娴熟的愚蠢。
所幸,在与李占山并行不悖的“脚印哲学”之湖里,还飘荡着行之有效的、不肯回城的中医老教授李滨的“中医理论”,且两种理论的较量流溢出了巨大的而又无奈的黑色幽默:“肾不实则无胆”的定论虽然没有帮助那帮公安局里的“折腾鬼”找出真凶,却成功地排除了假凶,果然是“中医确实能救人!
”“脚印哲学”与“中医理论”无济于事的发挥,其实是导演自鸣得意的有意而为,否则接下来的剧情与更加牵强的破案思想——“衣服卷原理”就无法得到演绎与施展。
范大成第一次逃跑时携带的被卷成实卷衣服的景象作为铺垫,不但扳回了男主角李占山的智力,同时也使得案情在一年后水落石出,更给予了电影剧情的完整。
但当强奸犯范大成躺在草垛上对着被自己关在木笼中的李占山愤恨地说出“我喜欢她,但她为了回城,却上了别人的炕”这个比“衣服卷原理”更加牵强的作案动机时,我想,这部片子确实可以在被描述成“平庸”的二字前加一个“so”了。
作为同一类型的犯罪片,韩国导演奉俊昊的《杀人回忆》与之剧情相似,皆讲的是强奸犯四处流窜、作奸犯科之事,但后者不但害了命,且真凶未归案,显得更暗黑些。
但无论文艺环境是否放得开,导演都不应该呈现出过多的角色胡闹的镜头与旅游宣传片似的乡村原风景,毕竟他拍的可是剧情片。
晚上看了试映,确实有模仿《杀人回忆》的痕迹,不过看似幽默的言语和剧情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一层的意思,那就是蔡教授和老流氓是情人关系。
理由是:第一,老流氓说从小是母亲带大的,16岁了还和母亲睡在一起,内心深处有严重的恋母情节,因而和蔡教授保持情人关系逻辑上也说得过去。
第二,蔡教授开始说不想离开这个村庄,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了(习惯和老流氓之间的关系),而在强奸事件发生后,就要回城了,这可能是因为老流氓强奸少女的事情被蔡教授知道了,对老流氓心灰意冷,所以想回城,和老流氓脱离关系。
第三,大批村民集体追捕老流氓的时候,几个村民就快要追到他时,蔡教授为了救他,假装坠下悬崖以转移村民的视线,最后老流氓才得以逃脱,这表明蔡教授为了老流氓甘愿冒着坠崖的风险,可见对老流氓的感情。
第四,老流氓为什么要频繁地强奸少女?
原因可能蔡教授年事已高,无法满足他的生理需求,造成他心理失衡,进而需要取寻找少女来发泄,以找到内心的平衡感。
第五,影片结尾,老流氓和蔡教授惬意地生活在一起,嬉笑打闹,这表明老流氓又重新回到了蔡教授的身边,这也表明了他们之前的情人关系。
所以影片不仅仅讲了一个抓流氓的故事,同时也暗示了在文革(后)那个压抑的年代,原始的性需求对人的折磨,以及人们为了宣泄而做出的荒谬的行为。
有真实事件为依据的电影,改编的也算不错的了。
不过从那条有些穿越的牛仔裤飘入画面,影片就开始滑向严重的脱线。
把打板儿的镜头减进去,根本就是对局座的挑衅——劳资就是想表现一桩没有结案的案子。
为此,导演还将两个机位打板儿的镜头都减进去,来把这种诚挚的恶意表达的更充分。
套用片中范兽医的台词,导演是想叫嚣:“其实耍你们,比干女人还过瘾呢!
”
在那个特殊年代,公安就代表郑腐。开场,一个农村大妈居然让一名县公安队长向一头受惊的猪道歉,这公安队长居然臊眉沓眼的忍气吞声。瞎编到什么程度了。
我觉得很好看啊
张艺谋、陈凯歌的同龄人拍出来的影片,果然有第五代的影子,讲性压抑的方式与张艺谋不同,但动机类似。这部影片如果在八十年代,应该是颇有意思的,但在今天,有点过时了。男主角班赞憨萌,女主角李滨是老戏骨,浑身是戏。
后半段真是全面崩坏啊!到底是什么问题?
影片整体气氛差了点~~杀人回忆整体的压抑感可是很强的~
景色特美,夜间戏太黑看不清。荒诞叙事,遗憾是到了后面有点拖有点多余。最后一个耐克啊耐人寻味。
闹剧心态与现实题材的处理失当。
瞎掰胡扯
怎么说呢,没有真实案件精彩
节奏拖沓,剧情奇怪,莫名其妙
二星半。结尾的自白极尽矫情和别扭,所以得理解成作奸犯科心理扭曲的源头是文革之殇?再说人物,老太太和队长这拧巴也是为了体现下放中的文化落差不成?故事整体没有推进感,不是从破案角度而是叙事角度。整个看下来也不知道是把重心搁在了哪儿——案件本身,历史背景或者人性?哪儿都不像啊。景很美
不如真实案件本身,加了一些邪乎的情节不加分。
事实证明,有时候临摹经典作品,也能出来不错的东西。但是好像强奸犯和后来被抓的范大夫口音不一样啊
故事讲的不错,抛开偏见真的很难
“其实我已经无数次梦到,你站到我门口” 全片营造着一股疲软感的荷尔蒙气息,那种想抓抓不到反被调戏的感觉,真的就像是中国版《杀人回忆》。据说最开始片名叫“捉鬼记”,因国情改成现在这个。片尾抓到罪犯采用场记板形式,耳目一新,国片应对广电的手法越来越会玩了。
别有风味,结尾也很聪明,看过杀人回忆,但是并没有觉得比这部一定好上很多,好吧,我为我们自己的华语电影喝彩,再加上一星。
最后那段凶手自白太糟糕了,政策所迫的双结局处理令人哭笑不得。
挺好玩,包袱不错。
不足的地方不少,有点被浪费的感觉。
好好的双桥老流氓案给拍成搞笑喜剧了?什么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