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公开表示《民法》不保障同性婚姻乃是违宪后,好友项老师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同性婚姻合法地越来越近了,wuli Gay蜜还是单身。
问:他应该开心吗?
呃,还是开心吧。
”看到有人这样写:“我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婚姻,但我依然会努力捍卫每个人都能结婚的权利。
”最终并非所有人都求一定能够结婚,大家要的是婚姻平权。
于是人们欢快地在朋友圈转发彩虹旗,热热闹闹了几天,仿佛与有荣焉,仿佛看到曙光。
相信这个世界终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多元……仿佛,看不到同时还有那些堵在台湾司法院外怒喊:“释宪无效”的人们。
他们拿着打印了“释宪结果”的白纸,恶狠狠地撕毁,以示不满。
那股拼尽全力的怒气,看得人心中一凛。
吉田修一的小说《最后的儿子》里,男主的妈妈有次打电话来,被他同居的同性恋人接到,之后恋人非常惶恐地向他解释自己是以“男人说话的方式”在电话中称只是男主的朋友来玩的……吉田修一写说:“我想,到头来,痛苦也有两种,分别由无法获得认同的人与不得不予以认同的人各执一方。
从这个观点来说,以男人说话的方式和我妈讲话的阎魔(男主的男友),是一手揽下了我妈应该承受的痛苦和自己的痛苦。
”要么,各自痛苦,要么,一人承担双倍的痛苦……LGBT人群的前路,还有太多茫茫未可知的崎岖要走。
而更多的人只不过是在这茫茫中选择暂时性的盲盲,有人是盲于对方的身份,有人是盲于别人是否认同,大家都逃避……躲得一刻的欢愉。
电影《双面劳伦斯》中,大学教授劳伦斯对他的学生说:“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路易·费迪南·塞利纳(法国小说家)不会获得现在的地位……在今天,他的才华已经凌驾于他真实的自我之上,这就是人生。
因此一个人的作品足够伟大,能帮助他免受排斥和孤立。
”看过电影《伊夫·圣·罗兰传》的就知道,人人都贪慕伊夫·圣·罗兰的时尚才华,渴望穿上他设计的华服,渴望与他结交,渴望和他一起纸醉金迷,渴望得到他时装发布会上的一席之地……因此愿意也只能忽视他是一个同性恋者。
可是这样的忽视是毫无用处的,在伊夫·圣·罗兰被男人揍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人对他施以援手。
皮埃尔·尼内演的伊夫·圣·罗兰真的绝了。
《双面劳伦斯》中一开始,当画面还没有出现,就有画外音,是记者在采访变性后的劳伦斯:“劳伦斯,你在找什么?
”“我在找一个听得懂我的语言,同时也会说我的语言的人,一个不被社会排挤的人,不光会单纯质疑社会边缘人的权益和价值,还会质疑那些号称自己是正常人的人。
”
泽维尔·多兰加拿大同志导演泽维尔·多兰在完成他第一部自传式影片《我杀了我妈妈》后,在蒙特利尔的乡下和他团队的人一起聊天。
其中有个人倾诉了一段感情经历:有天晚上,她的伴侣告诉她,他想要变成一个女人。
这给多兰开启了一个故事灵感,当晚回家他就一气写了30页的剧本。
这就是2012年问世的《双面劳伦斯》。
1989年,劳伦斯·阿里亚35岁,事业平顺,和妻子弗蕾德的婚姻也平顺。
原本他可以像很多直男一样坦然地消失于婚姻、生子这样平凡的生活中。
然而就在这一年,劳伦斯决定要变性。
和《丹麦女孩》的故事一样,没有哪个妻子能够一下接受丈夫变成另一个女人。
《丹麦女孩》弗蕾德与劳伦斯争执。
劳伦斯说自己是困在男人身体中的女人,他指着自己胳膊上的肌肉说:“这不是我!
”指着身体:“这也不是我!
”拉开短裤:“还有这个,也不是我!
”弗蕾德绝望:“所以我爱你的一切,你都讨厌?
”劳伦斯更绝望:“你就爱我的这些吗?
”也和《丹麦女孩》一样,弗蕾德最终还是决定与劳伦斯一起面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
弗蕾德相信他们这代人已可以接纳变性人了。
是的,当劳伦斯第一次化女妆、穿裙子走进教室,原本闹哄哄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
在一片令人害怕的静默中,终于有个女生举手,她说:“第八页第三段?
代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是很清楚。
”劳伦斯度过了他的第一关。
后面再有险峻的高山,也总归积蓄到一点力量了,会好爬一些了。
因为后面真的就是重重高山,谁让劳伦斯就选了一条艰难的路走呢。
人人满口都说着“这是一个自由的世界”,然后,学校迫于学生家长们的压力将劳伦斯开除了。
校长还伪善地表示:这下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写小说了。
你看,接受你,也并不代表会为你与利益、权贵、人群……为敌。
这算什么接受?
这样的接受,得到也要像劳伦斯一样写一个“eccehomo”(拉丁语,“瞧那个人”,带有极度轻蔑。
)掷还他们,扬长而去。
弗蕾德是高估了她自己。
泽维尔·多兰说:“这样的变故,尽管对于每对夫妻和个人无疑都有所不同,但……我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过往还没有被完全抹去……”弗蕾德和劳伦斯无疑是深深爱着对方的,那些美好的过往支撑着弗蕾徳,她心中难以舍弃。
可是她也一样无法设想未来。
如果她还没有爱上劳伦斯,也许她可以义无反顾离去。
如果她可以轻易就不再爱劳伦斯,她也可以不管不顾离去。
偏偏她就身处其中,爱是真的爱的。
然而爱,又不足以支撑。
终于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弗蕾徳离开了劳伦斯。
她在舞会上认识了新男人。
那场舞会真是被泽维尔·多兰拍得绚烂无比,他自己也化了妖艳的妆,在镜头前一闪而过。
舞会上惊鸿一瞥的多兰。
劳伦斯很快就知道了弗蕾徳的背叛,他们实在太了解彼此。
“你和他约会多少次了?
”“大约…一个月吧。
”“多少次?
”“五六次。
”“五次还是六次?
”“六次。
”“那就是七次。
”他们实在太了解彼此了。
伤人,同时也是自伤。
时间走到1995年,弗蕾徳有了新的婚姻,有了孩子,有了新的房子……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
劳伦斯终于出书了。
他也有了新的女友。
可他还是寄了一本书给弗蕾徳。
弗蕾徳看着劳伦斯的书,突然之间,大雨就从天花板上瀑布一般倾盆而下。
她发现,原来这么多年,劳伦斯都一直在暗处默默关注着自己,依旧爱着她……在弗蕾徳家的墙上将一块砖涂成了粉红色。
当年,就在劳伦斯要变性的时候,他们还是夫妻的时候,弗蕾徳在劳伦斯背上写道——“在被摧毁了的隐身处,在倒塌了的灯塔上,在我的无聊厌倦的墙上,我写你的名字……”这是保罗·艾吕雅的诗句,诗的名字叫《自由》。
弗蕾徳和劳伦斯又走到一起,双双抛下现实的生活,各自无辜的伴侣,他们出逃了。
当年他们的爱情没有能让他们守住婚姻,而今他们的爱情又让他们从婚姻中私奔。
好了,如我们所知的那些妄图从僵硬的婚姻中逃跑的情人们一样,固守在婚姻中时总想着爱情的浪漫,但一旦出逃,开始想起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来了。
世间哪得两全法?
《男与女》中的孔侑演的男主,在婚姻中时,对同在婚姻中的全度妍演的女主那般主动,那般深情。
私奔也是他提出来的,结果最终没有出现赴约的人,也是他。
《男与女》弗蕾徳和劳伦斯私奔成功了又如何?
不还是要回来。
两人再一次的大吵一架。
劳伦斯带她去看自己的一对朋友,他们原本是一对女同情侣,后来其中一个决定变性为男人,两人依旧还是相爱,在一起生活。
是劳伦斯和弗蕾徳的完全相反版本。
劳伦斯的本意一定是希望给弗蕾徳一点信心吧——看,他们可以!
我们也可以的!
但结果却是活生生血淋淋的让弗蕾徳看到了和劳伦斯在一起的绝望——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乡下,抽着廉价的鸦片,完全沉浸在精神世界里,无关现实,只有彼此。
不是说这样的生活不好,只是,普通人弗蕾徳何必要过呢?
她对劳伦斯说:“你这个自大的男人!
”劳伦斯:“是‘女人’!
你也一样!
”劳伦斯:“那你到底要什么?
”弗蕾徳:“一个男人!
”她只想要一个男人做他的丈夫,和他生一个孩子,组建一个正常的家庭。
但她的丈夫有一天突然就要变性了,她无法接受,不知所措。
甚至,她堕掉了两个人的孩子。
原来当年,她堕掉了和劳伦斯的孩子。
她从一开始就对这段感情失去了信心。
多年之后,劳伦斯接受采访,对方说:“你可是个自信的男……女人。
”他说:“自信?
我没有。
我只是坚持。
”
我起先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可以主动选择的那个人总是幸运的。
因为,就在他失去的时候还能每天早晨想到自己的得到,总有得到。
惨的是那些被动要做选择的人,怎么选,都是失去,都是错。
可后来我又想,劳伦斯他也并没得主动选择。
1999年,又过了几年,眼看一个新的世纪就要到来。
劳伦斯又和弗蕾徳见了一面。
两人终于可以平静地聊天。
平静,没有了激烈的争吵,也没有了激烈的情感。
只剩死水一般的平静。
聊到中途,弗蕾徳去洗手间。
外面的劳伦斯想了想,没有等她出来,就推门而走了。
而弗蕾徳也从洗手间那边推门离开。
终于有一次,他们是心意相通的。
而心意相通的一次,是分离。
《双面劳伦斯》是泽维尔·多兰一部野心颇大的作品,跨度十年的爱情史诗,长达两个多小时。
多兰很擅长在电影中使用奇妙的动物意象,比如《只是世界尽头》最后那只钟上的木鸟突然飞了起来,在屋子里盘旋,处处碰壁,终于落地而亡。
《双面劳伦斯》里,当劳伦斯第一次和弗蕾徳分手,突然有一只蝴蝶从他的嘴巴里面飞了出来。
要看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当年劳伦斯见到弗蕾徳第一面,就是拿了一只回形针做的蝴蝶,说:“我赌20块钱你会收下这个?
”这是他们爱情的开始。
后来,当劳伦斯挣扎于要不要变性时,拿回形针卡在了自己每一根指尖。
再后来……原来当他们第一次分手,蝴蝶就已经飞走了。
摧毁我们爱情的,终归永远是我们自己。
摧毁我们生活的,终归是我们自己。
最近知和翻译组翻译了一篇Michael Hobbes的文章,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在同性婚姻2001年就合法化的荷兰,男同性恋患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是异性恋男性的3倍,进行‘自杀性自残’的可能性是后者的10倍。
瑞典在1995年允许同性民事结合,2009年立法完全保障了同性婚姻,而在那里,与男性结婚的男性的自杀率是与女性结婚的男性的三倍”。
文章里有个研究人员说:“在过去,男同性恋者的典型特征是在柜子中忍受着保守秘密的孤独,但现在你可以看到有数以百万的男同性恋者出柜,他们仍然感受到同等的孤独。
”就算婚姻平权,就算社会接受了LGBT,那也还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而不管多少人给你开道,路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下去。
而往哪边走,也终要靠自己判断,自己坚持。
我们如同双面劳伦斯,哪一面都艰难。
当年,曾有人写信问连岳:“我选择大条条地告诉别人我喜欢他,我选择放弃我认为是屁事的其他事情和情人约会,我选择出柜,我选择让周围的朋友知道我是同志,我选择一个人千里迢迢来美国泡洋帅哥。
每一次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但困扰我的是,我选择这么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生活,但怎么还是孤零零一个人。
”因为,你的努力只是跟自己有关,努力的回报就是:你告诉别人你喜欢他,别人就知道了你喜欢他。
至于他会不会喜欢你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同样,出柜的回报就是别人知道了你是Gay,千里迢迢去美国泡帅哥,就是到了美国了可以泡洋帅哥了……但,这些可能都和你会否找到知心爱人并无半点关系。
劳伦斯当年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完路易·费迪南·塞利纳后,说:“换一个时空,那可能就是我,或者你。
”他说:“我在找一个听得懂我的语言,同时也会说我的语言的人,一个不被社会排挤的人,不光会单纯质疑社会边缘人的权益和价值,还会质疑那些号称自己是正常人的人。
”
泽维尔·多兰在《双面劳伦斯》拍摄现场。
1989年,劳伦斯·阿里亚决定变性。
1989年,泽维尔·多兰出生。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
首先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作品,再加上独特的视角和拍摄手法,让电影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时间会改变一切,尤其是价值观。
在各自的环境中,劳伦斯和弗雷德最后的结局虽然悲伤却也难以避免。
有人说电影太长,拍得太“温吞”,我不同意,爱情生活本来就是由这些琐碎组成,那么多美丽的细节和台词,才能将劳伦斯和弗雷德的爱情一点一点深入观众的心。
我觉得这本片子更应叫“双面弗雷德”。
劳伦斯一直坚持着他变装的一面勇敢向前,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不是“自信”,他只是“坚定”。
真正在不断拉扯自己内心的其实是弗雷德。
最后,弗雷德讨厌听到“社会”二字,足以证明她的无奈,“脚踏实地”并不是她做出的选择,而是她惟一的选向。
劳伦斯在寻找自我的同时,弗雷德其实也在争取着自我,她不是拉拉,她要的是一个男人。
就好像人类生存首先要的是水,水纯不纯净那是第二层次的追求。
而她对劳伦斯的爱建立在第一个层级上慢慢超越了好几个层级后,却发现第一层坍塌了。
弗雷德要的爱很宽广,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爱缺一不可,就如同她给劳伦斯的一般。
弗雷德的人生可以说比劳伦斯更挣扎,她不是自己要变性,却因为爱,不得不帮助着劳伦斯。
事实上她一直试着按照自己内心来生活,按照她觉得会快乐的方式在努力尝试,但是很明显,无论是过正常的生活还是待在劳伦斯身边,她都无法快乐。
这世上没有人比劳伦斯更理解弗雷德,弗雷德以为自己对劳伦斯的爱已经可以超越外表,可是这毕竟很难做到。
这是个聪明的姑娘,她知道她读i劳伦斯的爱走不通,想放弃甚至和别人结了婚,可是她这一生始终都走不出对劳伦斯的爱。
电影中有许多有象征性的场景都令人影响深刻。
比如,弗雷德涂完劳伦斯寄给她的诗歌集后,沙发上的那场瀑布,象征了一种澎湃和清醒和淹没。
同时还令人人联想起影片一开始他们在床上交谈的那些诗句。
还有最后弗雷德从酒吧后门走出来时的大风和卷起的尘土落叶,象征了这个社会的大环境。
我想我还会再看一遍,已经很久没有遇见这么真实感动的电影了。
天性爱男人的女人,爱上想变女人的男人,即是这个想变女人的男人,爱的不是男人,这也注定是一场虐恋……就算,这两人,因彼此的挚爱,能看得开,那周围的人呢?
社会呢?
边缘人可怜就可怜在于他们是社会的“少数人”,因此,常常被“正常的大多数”所误解、排斥,异样的眼光和口水,能淹死人……所以,能说出“外表是肤浅的,具有欺骗性”,“我跟随我的心走,不在乎性别”的那对夫妇,也只能“吸着廉价鸦片,住在孤岛上,杂草丛生的房子里,远离人世”,即便自己看得开,对旁人的眼光,自然是只能躲开,消极抵抗的罢!
电影里有很多印象派,意识流的场景,把人的心绪,用画面语言将其写实了,A.Z.女士收到劳伦斯寄给她诗集《对她说》,这样一本常人眼里薄薄的书,立刻在她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顷刻间,整个房子都被倾泻下来的潮水打湿,波澜四起,水漫金山……几近要把她淹没。
还有A.Z和劳伦斯重逢出逃,一起启程去黑岛,在路上,两人相依相偎,欢快的音乐再次响起,天空飘满了,鲜艳的围巾……还有片中多次出现的宴会、舞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境,同样的A.Z.,除了第一个舞厅场景里,与当时还穿男装的劳伦斯激情相拥的她是肆意欢乐的,其他以后的喧闹场景里,虽然布景华丽,食物丰盛,每个人都盛装打扮,A.Z也是一身华服,但这以后的华宴里,A.Z.都有着繁华的落寞……A.Z没能和劳伦斯一直走到底,在黑岛的旅馆里,他们终于爆发,歇斯底里地相互责怪,劳伦斯责怪她的不够勇敢,没有坚持,最终向现实妥协,回归所谓的脚踏实地的“正常的生活”,而A.Z则责怪他的自私,只顾自己想变女人的愿望,而不顾他人的感受,最终劳问她她到底想怎样,很简单,她想要的是“一个男人”……想抛弃现世的一切,冲破所有俗世的束缚,但真的可能吗?
那次黑岛之旅,连目的地都没有达到,在争吵中,她说到她因为得知他的异装癖而擅自堕胎,终于,让他没了继续吵下去的力气,他私自上楼,留下她,蹲在墙角,无助地哭泣……第二天起来,呼唤他的名字,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是,他已离去,留给她的,是一篇空白、寂寞的天花板和墙面……其实谁都没有错,谁也没必要怪谁,在片末的吧台,两人再次重逢,两杯加冰的伏特加,A.Z的还加了个小柠檬,时隔多年。
劳伦斯已然完全蜕变,里里外外,成为了个“百分百女人”,再回忆往事,竟然说,在自己还未变装的那个时候,两人的感情就有漏洞了,各自的生活,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工作……A.Z劝说劳,要他脚踏实地些,但劳认为“脚踏实地”是对他俩(该说她俩了)的侮辱,因为“我们曾经飞得那么高”……于是女方说:“那你呆在那吧”这不禁让人想起《阿飞正传》里的无脚鸟……他,自飞在天空始,就停不下来,累了困了,就睡在风里,一生只有在死的时候,才能落地,但女方,无论骨子里,与这只“无脚鸟”多么相爱,多么心意相通,灵魂伴侣;最终也想安定,想有个温暖的窝,总而言之,想要“正常人”的幸福……或许,这才是他们致命的区别,变性,只是让在这条裂缝上撒了把盐,给俩人的分开,加了点催化剂……在纠结中释然,或许是因为太相爱,或许是因为不勇敢,或许是因为太理解对方而却一次次陷入沟通困境,但是,一切都难回从前……,于是,Fred终究只能是A.Z女士,有A的开始,也有Z.的结束……
人之于动物更悲哀之处,在于动物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而人不能。
更何况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不让穿统一服装已是一种进步。
弗雷德说她需要的是一个男人。
而最终她妥协了,离了婚,把电话号码换成555-1987,他们认识的那一年,在等他。
劳伦斯却说:在我变成女人之前,我们就已经搞砸了。
为什么?
因为那时候,弗雷德已经没有在听劳伦斯说话,她的关注点不在劳伦斯这个人身上了,而是在她们在过的生活上。
那些喜欢与不喜欢之事物的清单、去哪里度假、工作收入是否稳定等等。
她们还是相爱的。
她们只是成长为了两个无法再一起快乐地生活的人。
是这样吗?
法文二刷。
仿佛看了另一部电影。
开场劳伦斯的换装秀超级赞,人们看他的眼神里,女人满是嫉妒,男人满是爱慕。
落在半遮面的回眸,烟雾中妖娆的背影,恰到好处,妙得一批。
宝贝玫瑰也很美很好看。
玫瑰家族是真正在做自己的一家人。
中长发时期的劳伦斯超级好看。
人群中放眼望去,人们都有着很相似的正常,社会认为大多数既正常。
采访中劳伦斯说:我没有自信,没有。
我有的只是笃定。
她找到了自己,并做着自己。
换句话说,她知道自己是谁。
母亲一句:我没有把你当儿子,我一直把你当女儿养。
让她知道自己从哪儿来。
20220917法文————————许多人都无法面对伴侣真实的那一面,因为往往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更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没想到自己也会这么丑陋。
两个人走着走着,就忘了第一次遇见彼此时的怦然心动,是有多么珍贵。
积攒的复杂情绪,愤怒、恨、心疼、感动,在影片结尾回到最初的那个时刻,倾泻而出。
劳伦斯刚开始变装处在尴尬期的时候,小寸头看着真挺别扭。
长直发的时候开始帅气迷人。
到了后期,一头黑长卷发,一身蓝粉西裙套装,擦着精致指甲油的手夹着一根烟,整个人像大明星一样闪闪发光,倾国倾城。
他说他不自信,只是笃定,微笑中隐隐透着志得意满。
是的,这就是他,一个人真实的样子魔法般美丽动人。
按照所有人一样的模式结婚生子工作生活,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那它对你来说就是虚伪的。
9.0
不管怎样,我都是劳伦斯,我依然爱你。
之前看电影都是看别人推荐,走个过程,从来没有过别人那种电影观后感,也没产生过共鸣,唯有双面劳伦斯,看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复,特别是电影最后,很多年前两人的相遇,最最让我难受的场景是,两人交换姓名,劳伦斯挑眉一笑,小佛羞涩一笑,这个场景,每每想起,都让我一阵难受。
他们一直都爱着彼此,只是,劳伦斯选择变成女性,而小佛想支持,但是再一而再再而三的尽力却又失败之后,她只能放弃劳伦斯,劳伦斯想要的是自由,自我的活着,而小佛则向往平淡安稳的生活,她想要的,劳伦斯注定给不了,和劳伦斯在一起,就要站在世界的对立面,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解和嘲笑,可能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下,这和她想要的平平淡淡大相径庭,所以,就算两人相爱,却不得不分开,生活不是小说,不像小说那样就算过程坎坷,最后注定会在一起。
他们分开后,劳伦斯一直关注着小佛的生活,后来,小佛知道他的关注,便和她一起出逃,我想,在那一瞬间,小佛是想和他永远在一起的,即使她有了家庭,但是,当劳伦斯带她去见和自己情况相同的两人时,小佛在一次崩溃,她不认为这是对的,她认为这只是逃避,两人不可能一辈子远离世俗的活着,所以,两人再次争吵,再一次分离。
当两人再一次见面时,小佛问他后悔么,劳伦斯的答案令她失望,所以,两人不约而同的没说再见,同时离开,就算离开时,无数次回头,还是坚定的离开,我想,他们都明白,两人的观念不同,注定了他们这辈子都不可能在一起了,就算他们彼此深爱,却还是各自奔向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看了这个电影,真的是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不是理解,不是逃避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相爱就可以在一起的,他们彼此明白,他们除了爱,再没有能给对方的东西了。
爱情不是唯一的,他们还是像两个相交的点,最后渐行渐远,却无能为力。
我翻山越岭去见你,却无心看风景,我就是劳伦斯,但我依然且永远的深爱着在远方的你。
以为是老套的边缘人社会话题,没想到却被爱情狠狠砸中了。
Fred发现墙上的粉砖后写给他的信,打满屏幕的机打字体,这一幕的悸动。
“劳伦斯,你已越过了我的界线,越过了生活的界线,越过了城市的界线,越过了国家的界线,现在只剩下我家大门。
你知道该去哪里找我。
”看似警告的语气,却是疯狂时光的重回,雪地里劳伦斯欣喜若狂地奔去。
无法割舍,一触即发却又没有未来的爱。
10年之后社会对于边缘人的接受度已经改善,虽然仍然不是很容易,但总能找到一方自己的立足之地。
但是10年之后,还是无法找到和爱人的相处方法,在原本是两性的爱中,一方出现了改变,另一方又该如何面对。
无法脱离两性而独立于上的爱。
无法脱离现实而生存的爱。
劳伦斯争吵中问Fred,你到底要什么?
Fred大吼着“A Man”,无解之题。
劳伦斯对Fred说虽然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safe,但总是有趣的,我们从来追求的都不是平凡生活不是吗?
可是Fred也无法永远只做当年的那个疯狂红发女孩。
劳伦斯为了自由的自我,必须永远生活在云端。
而Fred做不到,既是生活取向已不同,也是仍然无法接受和女性爱人的关系。
脱离了两性土壤的水生花,无以维系。
片长有些过长了,是为了让观众也感受10年之重?
导演太爱用晃动不安的镜头,而慢镜头配大音乐的“highlight”片段也很多,似乎仪式感的味道重了一些。
PS:只是很好奇,心灵变性为女性还以男身和女人做爱不奇怪么,而且他后来也一直找女人诶。。
你得熬过第一个小时。
几年后又再重温了一遍,与过往看过的两次不同,以前我总在纠结女主角不好看,今日我看见的每条皱纹都是戏,那个周六早上他们在早餐店,女主角爆发的那场戏震撼力十足。
美貌真的一点都不及演技耐看,不是么。
最后十分钟,漫天黄叶的那日,他们终于完结了。
仍旧喜欢结尾交待他们认识的最初,这几分钟升华了整个影片,后劲十足。
——以上2021年6月2日 电影从他们分手以后开始变得好看了。
我最喜欢的片段分别是女主角认识她丈夫的那个舞会和在黑岛有万千条彩色底裤从天上飞下来的时候,这两个片段终于让我感觉XD的慢镜用在正确的位置上了。
我居然也喜欢两个最激烈的争吵片段,餐馆里的跟厨房里的。
我也喜欢结尾交代男女主角认识的当初。
XD不需要凑热闹,给自己一个镜头就够了。
Q: 这部电影你的灵感源自哪里?
X: 拍完‘我杀了我妈妈J’ai Tué Ma Mère ’以后,我们回到蒙特利尔,在乡下。
我们与团队里的几个技术人员一起坐车,Anne Dorval 安妮·杜尔瓦勒(妈妈的扮演者)那时同我在一起。
我们聊些有的没的,其中一个人倾诉她的一段过往的感情经历:有天晚上,她的伴侣告诉她,他想要变成一个女人。
我猜想,这样的变故,尽管对于每对夫妻和个人无疑都有所不同,但不是她独有的遭遇。
但是从她的语气、情绪、对秘密的坦然,我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过往还没有被完全抹去,重新拿出来探讨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当晚回去后写了30页。
我明确了影片的主题和结尾。
一切很快都有素后,我慢慢写出来,在拍摄的间隙,有时候晚上,在南美的期间,总之一切有可能的时候。
Q:像‘我杀了我妈妈J’ai Tué Ma Mère ’或‘幻想之爱Les Amours Imaginaire’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吗?
X: 是,也不是。
首先我不是变性人,这是一。
是的方面,归根结底,因为如果没别的,到目前为止我的所有电影都带有自传性或个性。
老实说,在我的电影里我不大可能排除自我因素。
另外我也真的不相信电影可以完全独立存在。
电影有它的诉求没错,但导演总是多少会带入一点自我在里面。
我呢可能有点冒失,我往里加了一吨。
可能会让人觉得自恋或自我中心,我无所谓。
我拒绝理会那些不了解你的人的说三道四。
我不是没有反击过,只是到现在这个时候,我的反应都是私下里的,听到认同的呢就舒服,听到偏见呢就不大舒服,而不是不加掩饰地直面它们。
实际上,看过我片子的人对我都会有各自的理解。
如果我决定拍电影,自己参演只是为了好玩,怕别人忘记我。
所以啊,我理解一些导演爱乔装打扮的行为,是由于天性中害怕被忽视。
这就是为什么我感觉,每部电影都带有一定比例的自传性质。
因为没人会蠢到放过这个留下自己印记的好机会。
我们为了不让自己的记忆消失,把它出卖给一个比本身更大的集体记忆库,而放弃了本该延续的现实生活。
一部电影又一部电影,我们越来越难以回去,我们在这上面打转。
不久以后,在电影里只能讲电影的事了。
Q: 三部电影以来,你选择了一个拥有许多资深艺术家的的制作团队来保证电影的品质和视觉效果,也导致了成本的提高——预算比初期涨了8倍——是谁推动你进入这个高手如云的圈子的?
X:(与他人)无关,与才华横溢的人合作,想想就很兴奋。
无论是演员还是技术人员、艺术家、摄影师,他们谦逊或是高尚与我关系不大,我在意的只有他们的天性、品味和才能。
从一部电影到另一部电影,我们在构建一个团队,有的人离开有人留下。
我很早就想与制片总监Yves Bélanger一起工作了。
他是个艺术家也是疯子,健谈、激情洋溢、有学问。
我俩很合拍。
布景师Anne Pritchar,多么富有创造力而且精益求精。
她同帕尔马人Louis Malle一起工作,我再放心不过了。
还有François Barbeau 他为电影定做了十来套戏服,完全是我要拜师的巨匠。
这些行家可以分享许多经验,被他们吓得不敢出声是很傻的。
我们团结协作,一部电影才能被搭建起来,从整体到角角落落乃至每一个最小的细节,慢慢来改善。
我很清楚自己在各方面并不比同龄人出色多少,只是实话不开玩笑。
我也担心一个25岁哪怕30岁的导演会不堪重负。
与Avec Bélanger, Pritchard, 还有 Barbeau一起,无疑智慧和经验足够了,还有我们必须相互倾听和协作。
Q:你对这个作品的影响有哪些?
X: 为了筹备这部电影,我在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商店、在纽约和蒙特利尔的书店购买了十来种期刊、画册、影集,在Amazon和Ebay上订购用来研究戏服的资料和时尚杂志。
总体上像Nan Goldin,还有一大串我可以报出来的摄影家的名字。
还有马蒂斯、塔玛拉·德·兰陂卡Tamara de Lempicka、夏加尔、毕加索、莫奈、博斯Hieronymus Bosch、修拉、蒙德里安(取景)、克里姆特(颜色编码,某些电影时期的统一色调;褐色时期、镀金时期、淡紫时期)。
在电影当中,我有一个很快而精准的对《欲望号街车》里的马龙白兰度的致敬。
我最喜欢反复使用特写镜头,像戴米Demme的《沉默的羔羊》(浅景深、注视镜头、监视感、高度的逼近)。
从对节奏和叙事的野心上,我有意要追随卡梅隆Cameron 和他的《泰坦尼克号》。
从各方面讲,所有我读过的、看过的、从以往给我灵感的字句中领悟的,即使有些不是我的菜,也很正常。
所有这些美的、感人的、出彩的,理论上应该能够自然地激发我们的想象和言语。
而我一点也没有纠结其中,因为我知道这些给我灵感的,并不影响我而是触动了我。
无论是由于对一件事物的倾慕而被其影响,还是由于我们的世界观、视角、语言、生长年代、价值观、所受的创伤、各自的幻想对事物造成的偏见,一切时间中的幻象都会越来越明晰,有的东西实际是截然相反的。
在这些情感的偏见中,我们很难得到原始的灵感,这是一种想象力的‘阿拉伯电话’(阿拉伯电话téléphone arabe,指一种口耳相传的游戏,我们会发现最后被传话的人讲出的句子与最初的发话相差千里)。
不论如何,这些都是我做的。
作为一个电影人我有很多渴望,但我从不打算自创一个风格或思想流派。
自1930年以来,该有的都有了。
重要的是什么?
我的工作,我决定了,是要讲一个故事,好好地去讲,然后把这个故事合情合理地布置在戏中。
余下的(风格、流派),无论说是发明还是沿袭,都是机缘巧合产生的,表明没什么比有个想法更容易了。
原文:http://www.cinemovies.fr/fiche_info-21777-prod.html 请指教
在雨天,奇异的光彩,路人的凝视,电影开始是也是一段路人的凝视。
喝醉了开车,这一段这个烦躁感的铺垫满牛B的,女朋友巴巴的说个不停,男主真的好有耐心,换我早崩了。
女朋友好喜欢他哦,怪可怜的导演还真是多次体现了在烦的时候听别人废话能有多烦。
心理疾病者会有自卑感的,你老说我们可以去看心理医生什么的,怪不会说话的。
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分手呢。
女朋友比他更难适应,甚至逼出精神衰弱了挺合理的,毕竟他准备了三十年,女朋友却要突然面对这一切。
但这是个需要勇气的抉择,你既然做了抉择就只能承受这些痛苦,没法子避免的。
难的不是那一刻你能否接受变化的他,而是你能否习惯未来剧变的生活,痛苦来自生活中每一个你无法习惯的细节。
“但我现在觉得你是我女儿”🥲这部电影一段一段的,每一段都很好看,美丽的,悲伤的,痛苦的,爆发的,每一段都很触动。
可能内容是有一点多了,在一部电影里塞进了极多的想法,其中大部分想法都很精彩,但还是感觉有点挤了但是我很喜欢其中的大部分桥段,观看体验超好的。
倒衣服在身上那个照应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就像是虽然分开了,但彼此留下的痕迹难以释怀。
他想跟你好这个最难得了,给你孩子给你家你还想怎么样。
多让人心疼的男朋友啊!!!!
搬去乡下开个酒庄或者牧场!!!!
换成我,碎尸万段也不会离开他!
没感情的人才是人渣,有感情的人都是天使!!!!
必须去心疼他,壮大自己的温暖和心!!!!
与他共处的生活,心脏波动的力量源泉!!!!!
究竟你有什么让他那么想你??
发型像只犀鸟还是战士一样的宽肩,礼服除了露个后背其他地方都得包起来!
好在你还知道哭,哭得毫不做作!
好吧那个线索,那块红色的砖!
你崩溃了吧!
他一直就在你身旁!
所以你们疯了一样把三小时当成一辈子来度过,拥抱和亲吻,除了这样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你们和好了!
你们又有了清单!
跟我走吧。
跟我走吧。
你插透自己的心也拒绝不了这双深情的眼睛。
妈的连孩子都可以不要。
所以自然界动物的规则母性和爱情不能同时存在。
哺乳期的雌性会抵御一切外敌包括所有想要靠近她的外来雄性,哺乳期不发情。
一旦崽子被弄死之后才被迫发情。
为么子最后还是没能在一起你都离婚了。
他又没去变性,好吧卷发是有点不容易接受可以习惯吧!
或者让他拉成直发!
我怎么就从来没有过我爱他他也爱我的人能在一起!
你们就作吧!
::>_<::
多兰是无论如何也要给自己一个镜头。
OST值得收
JB玩意兒
依然自我风格浓郁,只可惜这次故事没有讲好,显得过于冗长和琐碎,有的只是男女两主角之间的感情推搡,对于异装癖人群心理挖掘不深。结尾还不错
这位小哥这次拍的也太长了
时而精彩时而琐碎,时而还有一些刻意。所谓张弛就是要懂得控制啊亲爱的,风格太过反而显得形式。But he certainly has a taste
结尾春光里的配乐响起的时候,好感慨。
色彩、服装、配乐都很好,一如既往的个人色彩。但升格、名言用的过了。挺平庸的故事。敢不敢短一点!
为了导演才看的电影。 160多分钟有点长,不算很精彩,教室里的女生举起手来跟劳伦斯说话的那段真的很好
But I don’t buy any of these
太长了 看着都累
小时代开启了我看不进去电影的大门。。。妈蛋三天才看完。。。
无病呻吟,娇柔造作,虚无无聊的难看。。。。。!!
Dolan,乖~~下次剪辑还是让别人做吧,动不动就将近3个小时的片长实在有些吃不消阿~~ps依然是nc粉哦~客串的一个镜头太帅气了哦!
法国这样的题材电影太多了吧,但其实都没有拍的多么好。
阿莫多瓦亲传弟子,力道上还是差了点。
影片将近3个小时。看得我好累。。
fashion8.8
评价多兰的特点。前卫,个性,细腻,长,帅。
红色和发型变化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左耳的羽毛耳坠、为取悦她而戴假发之情感隐患、分手时餐馆爆发与口吐蝴蝶、母亲举起电视机、戴耳机写作隔绝新女友的沟通、千里迢迢过门不入漆一块粉砖、桃花源Isle of black裙衫从天而降、紫风衣背影。精致布景空虚内涵。So artificial. 凌晨令他空着我的星空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