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要说的是,《大武生》是一个好故事,可以想象当初剧本大纲所呈现出来的惊艳风貌。
二是除了题材好,故事切入角度也非常好,每部分角色都表现出一股和时代相契合的精气神来,无论是师徒情、兄弟情还是爱情⋯⋯好吧,要说“但是”了——但是,高晓松老师即便初执大片导筒,也依然保持了不拘一格的个性,他选择了最稳妥的方式处理这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感情:稀里糊涂。
大致表述一下整部影片“稀里糊涂”的基调。
影片开头气场极强,孩子临刑前的一系列举动颇有《霸王别姬》风范,然后,孩子就进梨园学徒了,怎么逃离刑场的?
没看到交代;接着有同行来比武抢上级官老爷赠师父的匾,借口是“匾上也没写你的名字”,言下之意就是谁抢算谁的,拜托,这是匾啊——见过流氓的,没见过这么白痴的流氓(矛盾在于这个“恶人”在最后表现出非常令人尊敬的气节);再接下来,按规矩退出江湖的师父带师兄两去深山进修,若干年苦练出徒后师父告诉两人下山后要切记教诲“不能去找仇人复仇不能和同行女人苟且兄弟两人要永远在一起⋯⋯(大意)”随后点火自尽,兄弟俩泪流满面一个头磕在地上转身进城就找仇家PK去了⋯⋯ 片中真正的感情戏围绕着吴尊、韩庚和大S这三位明星产生——大S是仇家的女徒弟也算是遗孀,两个臭小子接下仇家产业后女人也跟着留下了,然后韩庚扮演的二奎稀里糊涂地就爱上大S扮演的木兰了,而木兰对二奎一直也是令人难以琢磨的稀里糊涂感情;吴尊饰演的大师兄开始貌似和木兰有点稀里糊涂的感情,但忽然半路不明不白地杀出个伊能静扮演的首长夫人和他稀里糊涂地搞在一起然后又稀里糊涂地把自己搞死了;接着二奎决定进京报家仇,归后危机之际木兰舍命相救,稀里糊涂中二奎忽然因为一起偷窥事件两人大打出手,这场先搏杀后亲热汁液淋漓的戏份道出了以往的无数稀里糊涂,同时也制造出更多稀里糊涂的感情,直接导致几乎感情破裂的师兄二人最终又产生稀里糊涂的感情,“大武生”险些变成“大腐生”⋯⋯ 期待《大武生》的影迷基本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冲着高晓松去的,从首映式当晚红地毯的京城众明星就能证明,郭德纲徐静蕾郑钧以及便衣潜入的王菲等,他们的年龄层可以代表一批观众;而另一部分,也是绝大部分的观众,很显然就是在红毯边上望着片中主角尖叫的粉丝们,他们大都较年轻,摆明了就是冲着帅哥美女来的。
面对这样的矛盾景象,高晓松选择了让所有高明的方式:我让你们笑。
上述的那些“稀里糊涂”加在一起,直接作用就是导致整个观影过程中观众们欢笑不断,年龄大点儿的在笑,年龄小点儿的也在笑,高晓松似乎真的拍了一部让大家心满意足的娱乐大片。
但话又说回来,这些“稀里糊涂”,这些笑声,到底是不是一贯以品味讲究著称的高晓松老师的本意?
这一点我们很难确定。
不过我们倒是可以联想一下这部电影的编剧是邹静之先生,以邹先生以往的作品风范及其对民国时代的了解,如今的《大武生》应该不是他所想呈现的风貌。
最后不能忘了对片中四位明星的表现做一句评价,这样说吧:在吴尊、韩庚和刘谦面前,大S演技好得就像一位伟大的表演艺术家。
就不说跳跃、奇怪的情节发展和几个傻逼没事耍酷的嘴脸了。
不要说这样的电影外行看了不是会对戏曲感兴趣么,打入门就接受全是错误的印象,错误的东西,那能好得了么。
1.陶阳唱了句斩马谡,小伙子你打哪儿看出来丫是个武生坯子啊,诸葛亮真是要火在心头了。
2.武生行哪儿来的比武的规矩,还输了就要撅枪认输,退出舞台。
虽说武行有武功的底子,但台上靠的是通过程式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要边式、漂亮,哪儿有真刀真枪动功夫的,民国年间,上海倒有在台上用真刀真枪的,不过那都是为了吸引观众打噱头、洒狗血,不是正道儿的东西。
以为打架打赢了就是泰斗了,就能挂头牌了,你问观众答应么。
3.晚清时候北京的戏台都是挂着守旧,演员从正面掀帘儿出来亮相,从舞台侧面上台那都是后来的事儿了。
4.一师傅俩小孩儿以为躲深山里练些年个功夫就以为能背个枪出来挂头牌儿了吗,谁不是打小儿在台上摸爬滚打从后台从前台攒阅历靠观众红起来的,自己躲山里你就是学一辈子那也不是玩意儿。
5.说什么武生和花旦不能苟且,不知道是哪个王八编剧意淫出来的破规矩,不知道那时候绝大部分花旦都是男旦吗,这编剧腐多了吧。
6.于荣光扮个霸王出来决斗,那不是还不够嫌自己晦气吗,就不要提额头的妆居然都是拿布贴上去的画的,假的太明显了,而且带髯口勾脸一般都是不勾嘴的。
大挨屎的妆和扮相也是,眉毛也不吊,靠旗也歪的。
这么大场面的对打,连个锣鼓都没有,就一面大堂鼓,鼓点儿还那么差劲。
7.说没有了刀马旦,武生的戏怎么唱呐,我就想不通这刀马旦和武生到底有几出对戏啊。
8.说电影里余派武生有个规矩,成了角儿不喝别人的茶,其实这不是他一家的规矩,也是旧社会艺人们的无奈,因为京剧演员靠的就是一张嘴吃饭,倘若有人在茶里下药,毁了嗓子,那就毁了一辈子了。
不过相对于嗓子,武生最注重的还是那双腿吧。
9.上海舞台规制向来与北京不同,北京的角儿都是有自己的底包,演戏分戏份儿。
而上海如丹桂、新新等,都是舞台的老板自己雇有底包,多从京津邀角儿,给包银。
这样角儿远去上海,也不用带上一众底包,挑费就小得多的。
这些底包当然是看舞台老板的脸色,怎么会看角儿脸色办事儿。
意外的看了《大武生》,看以前对此片一无所知,只是知道有很多名人。
看开头的时候,觉得这个片应该还是有看头的,元彪和于荣光的武生对决融合了不少京剧的套路,看起来赏心悦目。
我甚至有点期待这部片子能像《梅兰芳》一样能把国粹给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我发现除了开头演二奎的小演员张口唱了一句之外,居然整个片子再没有一句戏文了?
元彪饰演的师父看起来一直很淡定,可惜居然最后被一句“你不敢”给点爆了,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
打斗的最后在师父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一龙非要画蛇添足的跑去喷人家一口水,结果直接导致了师父的战败。
唉,一失口成千古恨啊,就是这一口水,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的血案……吴尊和韩庚的确很帅,不得不承认两个帅哥的确很酷。
特别是吴尊,创造了一副表情贯穿全剧的纪录。
无怪在上海滩那个年代就有了众多的粉丝,在民国初年居然喊出了“我爱你”这样的口号,热情程度不亚于当今的超女快男粉丝了…… 吴尊、韩庚、刘谦、大S几个人衣服走马灯似的换,任何一身拿到现在也是引导潮流的, 电影似乎成了一场耗时90分钟的走秀剧情就不多说了,反正我很多地方也没有看懂:一是为什么师父在送两个徒弟下山后要搞自焚,莫不是信奉了李大师?
那也不要破坏文物把悬空寺给烧了吧?
二是两个小子出来后为什么没有一点顾忌的直接跑去找人家决斗,师父的话半点效力都没有吗?
三是一龙从小跟着师父在戏班子里,那个少爷范儿如何在比武后一夜之间练成的?
两个山里娃进到大都市一夜之间就潮了起来,毫无过渡的过程。
四是两个壮小伙子一起去打一个半老头子,费厄泼赖啊有木有?
为啥都木有人说句公道话呢?
五是木兰到底喜欢哪个?
似乎那四个男人都要娶她来着?
看最后情况难道她有恋父情结?
六是扮演局长刘谦怎么看都应该是个高智商的坏人,我一度以为他要作为最后的反派呢,结果……轻松的被木兰就给菜了帅哥、美女、动作、包括最后生硬的那场床戏……这些电影要素都齐了,但是剧情呢?
电影过程中笑场多次,非要是评论的话,这个应该算是年度激情爆笑动作大片了
真不想多说了,看过如果还说好的我真觉得无语了。
剧本我觉得还行,就是导演太烂;演员除了大S和元彪那几个老演员都不错之外,其他的简直是......以前觉得拍好一部电影也没那么难嘛!
现在才意识到导演的重要性!
就那么好好的讲一个故事,真是不容易啊!
但我不得不吐槽的是:1、情节简直太跳跃了,感情发展毫无铺垫。
从头看到尾,我就不知道韩庚和大S是怎么就爱得那样死去活来了;吴尊和韩庚的性格前后变化就那么大!
2、不是说没有看过电影比较艺术化的处理,但这部片子看完让我觉得只有NC这两字可以概括!
其实剧本这样写没什么错,但只能说导演太不会讲这个故事了,或者演员不会驾驭这么些个内心那么丰富的角色。
---我一直没有关注过这部电影,导演就是唱歌的那个高晓松吗?
3、看完这部片子,我总觉得导演想要学习很多的电影风格,但最后是四不像。
可能这就是东施效颦的效果吧!
不会拍艺术片,那就好好拍一部偶像剧,泡沫剧也可以啊!4、关于吴尊和韩庚,表演我就不说了,气质我觉得和大武生这个角色完全不符合。
什么叫大武生?
看到最后没搞明白!
可能导演心中的大武生就是长得比较好看的男人吧!
看两个人那么潮的打扮,我不得不慨叹上海真是中国的时尚之都,那个时代戏子的打扮就已经有二十一世纪的风味了!
或者导演是想说吴尊和韩庚是从本世纪穿越回去的吧!
另外,按照导演的思维和拍摄风格,本片应该还有一条没有明说的暗线基情啊!
有木有,有木有!
导演真是煞费苦心,不过大家要仔细体会了,否则理解不了导演那么跳跃性的思维。
《大武生》暗藏了“断臂”情节其实《大武生》里暗藏“断臂”情节,这说出去,别人会以为是笔者一厢情愿。
但是通过偶然手段,得到了《大武生》第一稿的剧本时,得知原本,高晓松是准备拍两个美男的“断臂”故事的,所以才找到花样美男韩庚和吴尊,两人都是属于美少年,而且不是那种硬汉式的美,都是属于细致的美。
但是广电总局认为这么好的题材,如果拍了“断臂”,就太浪费了,勒令高晓松更改。
但是高晓松不是简单的人物,暗藏了许多的“断臂”段落。
如果您还是觉得这是笔者意淫的话。
就看看一些原剧本的细节吧。
(1)众所周知,在影片《大武生》里面,余胜英余老板给二武生定了一个规矩:1、不能练天桥的把式;2、不能与花旦苟且;3、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能与武生比武。
其实这三个规矩并不是真正的梨园行的规矩,那为什么余胜英要定这个规矩呢?
首先,不能练天桥的把式,片中根本没有天桥把式的元素,小孩自己射飞镖根本不能算得上天桥的把式,那为什么余胜英要定这个规矩呢?
其实导演删除了一场戏,在两个小孩两小无猜的童年的时候,他们俩在北京城里玩耍,看到别人在表演双簧,便彼此玩起了双簧,一个负责翻跟头,一个负责唱戏。
玩的不亦乐乎,而且彼此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情愫,感觉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两人从小睡一张床。
还有许多暧昧情节然后两人互相产生好感。
而《大武生》中射飞镖的戏份其实是临时加上去的,所以才显得牵强。
对于第二的规矩,根本是胡编乱造的,为什么不让武生和花旦苟且,那是因为花旦的角色是后来硬加的。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高晓松把大S花旦的角色设计的那么不堪了。
不仅和自己的师傅上演不伦之恋,而且又和自己的仇人,两个武生发生了感情,还有跟那个卢局长也纠缠不清。
高晓松本来就不喜欢这个角色,所以干脆就设计成了一个荡妇,但是为什么到最后,大S扮演的花旦又钟情于自己的师傅了呢?
抱着匾独自离开了呢?
因为她自己知道,二武生之间是相爱的。
自己是分不开的。
还有武生不能与花旦苟且,明显就是告诉你,武生可以和武生苟且~~(2)原剧本中两人的情愫是有很多细节可以表述的,在原始剧本中可以发现:小时候的一龙常常安慰二奎:咱们俩以后不管怎么样,一定不要分开,就算你要报仇,我也陪你一起。
像此种场景,原剧本比比皆是。
而师傅平时常常哼唱的曲目《郑风子矜》还有《楚宣王与安陵君》,里面其实就有不少是关于男同性恋间的情爱描写,这是高晓松高明的另外一点。
(3)待到二武生长大成人后,找岳江天报完了仇之后。
电影里面,他们俩看中了一套别墅,然后一龙就对二奎说:“以后咱们俩就住这里。
”其实原剧本里还有一句“永远不分开”,然后彼此互相注视,微笑。
在《大武生》电影里也不难看出,不管二奎看上了什么好玩的东西,一龙都大方的买下。
而二奎的神情和说话的方式都温文尔雅,像极了一个跟男朋友逛街的小女生。
而二奎也常常为了要照顾一龙的面子,为一龙解决一些琐事。
彼此常常去看电影,吃饭,都在一起。
虽说这兄弟二人这样很正常,但剧中二人一张一弛,互相逗趣的场景实在是有爱。
但是此场景又不能继续下去,会导致观众错觉。
只好让大S扮演的花旦席木兰来勾引一龙,但是勾引不成,因为一龙是喜欢二奎的。
这里就有观众要问了,那一龙不是还和一个冯师长的太太鬼混到一起吗?
对,这就是一个转折点,在舞厅,二奎一直在嗑瓜子,而一龙是和冯师长的老婆跳舞。
明显,如果二奎喜欢女人,他完全可以去搭讪,或者直接就有女人送上门来的。
但是他选择了一个人默默嗑瓜子,其中感觉,只有小女生可以体会的吧。
但是为什么一龙既然喜欢二奎还去和冯太太跳舞呢?
因为开始的时候,一龙和二奎不懂礼数得罪了卢局长,卢局长又知道席木兰一直在勾引两个武生,就很不开心想要弄二武生。
此时冯太太来告知一龙危险。
所以一龙不得不冒着二奎吃醋的风险来以美色勾引冯太太,希望可以假借她手摆平此事。
在舞厅跳完舞后,二奎醋意大发,要和一龙告别回去北平,此时感情很好的两兄弟怎么可能分开呢?
但是一龙却答应了,其实,一龙在保护二奎,他从冯太太口中得知卢局长对他们不利,所以就希望二奎可以暂时避避风头,而满身醋意的二奎却不知道,那是一龙的爱。
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其实如果想象二奎是个女性角色,很多事情的理解就是很容易的了。
(4)而当最后,一龙发现自己是最后一个王子的时候,心理防线马上崩溃了,既接受不了自己父辈杀了自己心爱的人一家,也接受不了二奎杀了自己全家。
剧本中,他们安静的对话,但是被删除了的一句话就是,二奎说:“我还是搬走吧,以后我们不能在一起了。
”后来在比武的前夕,一龙安静的想了一整晚,最后觉得还是爱大于恨,所以在被二奎打的时候尽量没有还手。
事实上,两位主演表现的非常好,从采访中也可以看的出来,其实他们看过原始剧本。
吴尊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的过程中说:“他一直在攻我,我一直没有还手,因为我是爱他、疼他的。
”而导演也是非常高明找到一个非常像模像样的韩庚来表现了内向的二奎。
二奎在比武前也说:“爹,娘,最后一个仇人找到了,没想到是我师兄。
他对我有恩,师父临终让我俩发誓一生友爱,我该怎么办?
”(5)故事的结尾,导演不得不不设计席木兰夺匾离去,不然二武生怎么在一起?
在二奎用力打碎了镜子之后,从镜子里面看到了一龙,然后他们紧紧相拥,相互抚摸对方的脸蛋,然后默默的流泪,因为他们怀念起一起快乐的日子。
还有故事的最后在公交车上那个段落,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吧,非常有爱的对话,这个不用解释了。
不管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大武生》原本是准备出续集的,里面还有不少情愫。
但是由于刚刚拍摄完电影,导演就进去了。
不过据幕后人员说,原始剧本如果拍成电影,绝对更好看。
对于昨晚无聊的电影观感,我本来不愿意发表什么评论的,但是今日在《看天下》这个本杂志上看到商业宣传稿后,有一些愤怒。
那篇文章这么写到“其实,剧组当时在选角色的时,就确定‘这是一部给年轻人看的戏’” ,还有“有业内人士质疑,片中京剧花车上街巡游,摩登的法式浴缸,以及周围的道具装饰太具现代感,会令观众的代入感和共鸣度下降。
不过对于也爱吃着爆米花享受西式大片的年轻人来说,又有多少人会注意这些呢”......等等一些对该片的溢美之词和狡辩之语。
《大武生》这个部片子在作为商业片上的宣传无疑是成功,各种话题在电影开机之初就能“hold”住大家的眼球。
可是作为一部电影,它似乎定位的不是很清晰。
美女帅哥,国粹、特效、爱恨纠葛,虽然俗套,但是也可以俗套的很好看,但是肿么在这部片子里就是那么的不对味呢?
说实话,我并不太乐意花钱到在电影院看这部戏的,但电影的第一幕那个小胖子用嗓子先声夺人的那一幕,我有些放下了成见。
但是我还是十分的警惕的看着荧幕,生怕有什么“雷”下来我躲不开。
到最后我还是躲不开,当女主设计并爱上男主,男主都死光残光的时候,当韩庚哑了,吴尊基情无限的抱着韩庚的时候,而当吴尊搂着韩庚的时候说,“只有这点我们做到了.......你怎么不点头啊.......难道.....你...”我感觉五雷轰顶,甚至认为李安曾经来客串。
绝对不是宣传稿说的那样“赶上了‘莎士比亚’这种经典,演出来也是别有味道"。
或许这是“一部有娱乐精神的青春偶像片”,但一定不是“故事讲得极其成功的商业片”。
至少我是没有明白为什么电影最后的走向会这样。
我相信也有很多童鞋不明白,场中不断哄笑声,俨然是证明,特别是在大S和韩庚突然的感情高潮,和最后有些狼狈的结尾时,我后面的一对女生笑的最为大声,还有我顶着粉丝称号的小猪同学也不得不笑了。
到最后,我来说个大方面的,近几年来中国电影鲜少有好的作品诞生了,本来中国电影星光溢目的戛纳电影节上也,,,,,,我认为这是不单是新生代演员和导演青黄不接的原因,更是中国电影人在这个时期追求最大化利益的躁动的心在作祟,拍出了各种大制作的烂片。
那篇文章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据说有很多当时没有投资该片的投资方,在看完电影后咬牙切齿地表示,要是当时启用陈宝国、孙红雷等老戏骨出演,可能会成为又一部经典大片”,如果《X国》是一部经典的话,那无疑是再创高峰啦。
诚然,我不是科班出身,要我拍我也未必能拍好,但是我至少在看了不少TVB电视剧和不少美国大片后,我还愿意静下心来看一些看似沉闷而精彩无比的书,还愿意在看到IPAD各种好之后,一直压抑自己的购买欲,当然我还是哈那些新技术的,而且现在我还在吵着要新手机,对买个新nano跃跃欲试。
以上,完了,不是影评哦,亲!!!
电影其实不错,看的时候还是很Happy的,尤其是看到帅哥的时候……不过也许是我要求得太多,总之以我这个铁杆但是不算太铁杆的影迷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的“瑕疵”实在很多很多很多很多,而它的亮点却堪堪找到“演员美型”、“广泛满足花痴与F女需求”和“刘谦哥哥真的很坏啊穿得好潮啊”这三点。
其实电影完全达到了我的预期,毕竟两个男主都不怎么演电影,尤其是韩庚,(话说吴尊在《锦衣卫》里面的角色很让人喜欢呢)但是这不能阻挡我想要吐一吐内心的不满或者说内心的遗憾的冲动。
1.首先,一些细小的trick太明显了,比如,我们知道韩庚小盆友很会跳舞吧,所以在两兄弟群殴众人的场景中,我们看到韩庚小盆友非常柔韧地秀了一段,而切换到吴尊小盆友的时候,大多数的镜头都是简单地戳和砍。
本来这也是应该的,因为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但如果连我都看出来了,那么就是掩盖修饰得不够好,很影响我看它的心情啊,以至于完全不觉得有什么好看的打斗场面……(虽然作为一部没有高潮,而且要用唱戏地步伐打架的电影,还是两个奶油小生在打,要想打得很精彩很有魄力确实很有困难)2.然后,两个孩纸的演技实在是需要进一步磨练啊,特别是去踢馆的那一幕,和老戏骨的演技一比,哪怕是和大S的演技比,都有种两个主角很游离的违和感。
好吧,这个是无法瞬间改变的因素,老戏骨也是慢慢磨出来的,不能怪谁,人家是帅哥,就更不能怪了。
到了后面感觉就好了很多,可能是性格什么的也慢慢出来了吧,但总还是觉得可以再反复锤炼。
其实身为一个很业余的观看爱好者,实在不知道什么叫所谓的演技,不过总觉得演的人没有传达出一种应该传达的效果,就会觉得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很游离。
3.说到性格游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龙那个角色的性格。
这个角色到底是什么性格啊?
虽然总体上能看出一些轮廓,但都没有个谱儿。
总觉得,像个暴发户吧,又不像;很村儿吧,也不是;很义气吧,是有那么一点,但跟他偷情那个女的瞬间就被他抛弃了,真是兄弟是手足,女人连衣服都不是啊;喜欢女人吗?
还真不知道……我就觉得吴尊那个角色比韩庚那个角色难演多了,不知道是剧本问题还是什么,总觉得一龙这个角色除了长得帅、比较大气、比较聪明、后来很有钱以外,就找不到什么特别有魅力的地方了。
你要说这个人是个有很多缺陷的人吧,那样也好,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嘛,但那种缺陷又不明显。
卢局长去后台那次,他到底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去敬酒的呢?
实在不能从他的表情中窥探出啊。
但他又不是个藏得很深的人,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也就二奎被怀疑杀人他排戏的那一出很有些看头。
一龙原本是个孤儿,那就应该演出孤儿的气质,吴尊这个帅锅,就是阔少爷气场太浓了……再说二奎这个角色,性格挺分明的,就是一遇到美女感觉就要“爆棚”,让人有点跌破眼镜。
我是觉得韩庚的演出超越了我的想象,在这之前我也不是他的粉丝,不过看完以后一直在说:“越发觉得韩庚好不错啊。
”4.再说下一个问题,兄弟情深,这里忽略一切让人浮想联翩的因素,单说兄弟情深。
两人小时候就没有一起玩过,一起聊天那一次还行,就是没什么特色;两人大了吧,也就聊过一次,聊完了二奎就去北京杀人了。
演技上就已经无法表现出兄弟情深了,剧情上还没有细节暗示。
几乎所有的相关细节都是口头上说的,细微的动作上真心看不很出来。
最后弟弟打哥哥那一场,原本是应该来个集中体现的,但莫名其妙打了两下就瘸了一个,两人都一脸深沉,但深沉得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5.最后说下我们公认的这个电影最神奇的地方——没有高潮,真心没有高潮。
哪一出戏比另一出更长?
高潮到底是弟弟打哥哥呢?
弟弟打美女呢?
美女杀坏警察呢?
还是最后兄弟相见呢?
时间上分不出个主次,深度上也没看出个主次,所以拍成电视剧兴许会很好。
其实吧,我觉得吧,有那么多问题的原因,其中一点就是,拍的时候抱着一种“反正我抱着两个帅哥,反正他们有的是粉丝,反正也没有人相信他们可以演得很好,反正再烂粉丝的数量也不少,再说有那么多名角也肯定不会很难看,所以我们就不要要求太高了嘛”的心理。
不知道我的看法是不是对的,或许多少有些冤枉,但我觉得我是拍电影的人,我肯定会有这种心理。
比如说啊,让我拍《变4》,我肯定想,反正画面那么强大,反正变形那么多粉丝,我们就不用考虑“男女主角的感情怎么那么干瘪,男主角怎么那样都死不了”之类的无聊事情了。
你看啊,虽然演员演技的问题是无法短时间内改善的,但总可以编排一下,让缺陷不要那么露骨嘛。
(其实这个还是很难的,我的要求太高了,我们可以看看《风声》和《十面埋伏》,这两部电影我都很喜欢,看了就知道演技的事情还真不好掩饰)再说了,好歹也设计一个高潮出来啊,我知道高潮涉及到人物的集合,情结的高度紧张和情绪的最终爆发,是很难拍很难演,但不能这么莫名其妙就没了啊。
而且,居然连最大的那个BOSS都像个跑龙套的一样死了,虽然他确实算是友情演出,但这也太狗血了吧。
人家一个警察局长,一个唱戏的女人随随便便就把他杀了,杀人犯还能悠闲地走出警察局,我只能说这么安排绝对是为了讽刺,绝对不是为了省事。
细节上完全缺乏斟酌,连一句有创意又让人无限回味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或者心理或者情感或者挣扎的话都没有,师傅说的那几句是老生常谈,坏人说的话一听就是坏的,美女说的话一听就是美女说的,主角说的话在村夫和阔少间游走,连整部电影最后一句话都早在预料之中……感觉所有的设定和安排都被带过了,谜题被揭开的时候没有那种“哦!
居然这样!
这个坏人!
”这样的感觉,只有“这样啊……管它哪样呢”这样的“淡定”,或者是“我就知道这样,真是没有新意”的不爽。
因为剧情和细节上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起伏和吸引力让人投入到电影中去,去感受电影中的感受,去被未解之谜吸引,去想要了解真相。
而且电影本身也没有想要强调真相的那种设定。
总之让人看得万般地没有激情。
里面的每一场打斗的结果,包括它们是如何走向那个结果的,都几乎在我的预料之总,实在是让人觉得无奈。
只想说,我要的细节呢,我要的创新呢,我要的深度呢?!
还好,还有我要的帅哥。
可以吐槽的点真实无限多,我都不想码了。
细节啊,细节决定成败啊,态度决定一切啊。
从这部电影里,完全看不出有任何一点“精益求精”的努力,除了人物的服装。
想想Fighting Club里面那五帧的设计,想想大卫芬奇这个拍广告出身的人对每一个画面的要求,(因为这是我的最爱,所以我只能拿这个离得很遥远的东西做对比)总觉得拍这部电影的人拍到最后都不耐烦了,只想快点完结了事,真的觉得“怎么能这么浪费挥霍帅哥呢?
浪费原石就是浪费生命啊!
”多的槽不吐了,吐这些混乱的槽,也是因为真的很遗憾,我觉得这部电影原本可以很好看的。
那个年代的上海滩是很有魅力的,能够把主角们的靓丽形象的靓丽程度充分展示出来,服装上也能有创新和亮点,这一点电影确实做到了,但我觉得人设的缺陷让它没有做到我期待的程度。
然后是关于唱戏这一设定和武打的结合,其实很有新意啊有木有。
说到唱戏,那自然是可以演得很精彩很精彩的,想想陈凯歌那两部,《梅兰芳》开场十三燕那一场看得我热血澎湃啊!
而到了这里,唱戏成了一种单纯的载体,它除了唤醒我们脑中关于京剧的启发式以外,就没有别的作用了,丝毫没有增加其魅力,也没有因为它的魅力为电影增加一些独特韵味,如果有,也只是因为我们看到京剧就已经产生了它很有韵味这一感觉,那种感觉不是电影拍出来的,是电影唤醒的。
电影原本可以高潮迭起,原本可以悬念重重,原本可以错综复杂,原本可以很有深度,但是到了最后,成了一部“点还没到就止”了的流水账,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一般情况下我看电影都不吐槽,都是给好评的。
连最近被骂的《赛2》我都称好。
只是因为对《大武生》的期待,还因为看的过程中这部电影完全没有把我的思维套进去以至于我一直在琢磨这部戏是怎么拍成这样的,所以才有这么多歪槽要吐。
都是一些个人看法,业余言论,仅以之作发泄之用。
PS:电影本身还是可以一看的,毕竟还是能得到一些与其他电影不一样的体会。
首先找的演员太业余,唱歌的、变魔术的、做美容的。
唯一的老戏骨于荣光很早就挂掉了。
这个BOSS也太弱了吧可惜!!
吴尊和韩庚基情四射,从小在一个床上睡觉,师弟什么事情都听他师哥的,本以为会一直没好下去,谁想到杀出来个大S,吴尊又勾搭了一个徐若瑄,于是剧本变成这样,韩庚喜欢吴尊但是吴尊勾搭个少妇不吊他,韩庚喜欢大S,大S喜欢吴尊,刘谦演的2B警察也喜欢大S,于是刘谦吃吴尊的醋,韩庚也吃吴尊的醋。
电影到了半截吴尊勾搭的少妇挂了,吴尊也发现自己喜欢韩庚,但是韩庚还是喜欢大S,也是那个2B警察又开始吃韩庚的醋,最后把这对苦命的兄弟俩个拆散。
到了结尾吴尊和韩庚意识到自己一直深爱着对方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一直在努力找这个电影的亮点,最后发现什么点都没有,配乐平淡,剧本糟糕,到结尾也没给观众带来一首给力的歌曲。
中国不缺好导演,缺的是好编剧!
坐下来的时候,泉说她是来看京剧bug的,我说我觉得这戏的人设有点儿模仿《报仇》。
anyway,我俩都算是有“正面”期待的吧。
然而。。。。。
太洗具了。
最后十来分钟全场充满笑声,我都笑得肚子痛了,还有人在鼓掌呢,哈哈哈。
此片也算是“雷神”之作吧。
完全抓不到编剧的逻辑,你以为这就够雷的了,但是还有更大的雷在后边,一雷猛过一雷。
看了不一会儿,我就听出给吴尊配音的是黄磊。
对黄老师的声音太熟悉了,看过他太多戏。
知道他和高晓松关系好,所以才来这么帮忙跨刀的吧。
整个扯片里荡漾着他那文艺腔的嗓音,像是随时都要念一首“再别康桥”,有种微妙的喜感。
配乐乱得一塌糊涂,完全不搭调。
造型师很穿越,男演员都顶着个韩式发型挡住半张脸,便服款式也都正当流行,尤其是,有男女混穿的嫌疑,且不是中性款,都是女性款。
洪金宝的武指本来不错,奈何几个主角都不具备功底,腿都踢不直,乱扭乱摆的。
所以好看的打斗就是开头元彪VS于荣光那一场。
从影厅出来,我不禁对张彻怀有了更高的敬意,大师啊。
至于《后生》与《大武生》相比较,显然龙导在表达兄弟情义上水平更高,而高导在选择女演员上水平更高,这部戏凸显了大S的演技和演员素养。
这次的观影体验真是前所未有的出乎意料啊+_+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
在租界里杀一个工部局的局长耶,居然木兰同志蛋定的离开,无人怀疑,无人过问。
能想象吗?
最后的激情戏中,观众开始集体笑场。
除了能看两个男角的颜,此片一无可观。
出场的时候,有人精辟的概括了下,深以为然:这就是将古今中外各色乱伦剧包括在一起的电影:首先是师徒乱伦然后是师长亲眼观察捉奸大戏哦, 搞错了,还有公然车震摸奶大戏然后是兄弟争女大戏然后是太监局长恋上强悍女,在极度SM中死亡窒息一场戏我倒,还能再口味重点嘛?
算了 高晓松还算有些水平 长文改天写过罢
多么复杂的爱恨情仇啊
小白脸
前戏不错,没有高潮
武戏发力过重,文戏又欠缺火候,另外演员演技实在有问题。
在看到导演名字的刹那我预感到了不妙。。。
高晓松一贯的戏路,一群情感过于丰富的傻子。千万别对京剧的噱头较真儿,它是一部武打爱情片。韩庚的演技很棒。真心希望他能拿到新人奖。大S看上去很美,拍得算是拼命。二奎和木兰的感情来得太突然。女人心,海底针。最后的基情,嗯……硬伤是有,但我看完感觉怅然,是个不错的作品。
本年度最欢乐电影 神作。
一切旨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值得赞颂的,无论拍的好坏。韩庚和刘谦如此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的表现,实在是令人惊喜。影片的视听效果是亮点。人生如戏,我们都在别人的戏里,留着自己的泪,流水般的舞台,没人离开,没人回来。
高导想说明:基友爱才是王道
真心不好看,为了颜值给二星。拍的一点文化韵味都没有,就是乱七八糟的男女关系,韩庚还又缺又渣。
国产剧现在也普遍卖腐是不是 - -
抵制五毛 人人有责
剧情还是有些亮点的,洪金宝的武术指导也很到位,比今年的关云长、战国之类要好很多。如果一开始就带着看烂片的心态去看的话还是会有意外的惊喜。最终1龙和2奎还是走到了一起啊~!
有那毅力和武艺不如杀个鞑子也好过奴才间的窝里斗
高老师要没进去,没准这就是本好片
人生成长的路上,或许朋友亦是敌人,但不要忘了,他还是朋友
高晓松当导演了?
还可以
腐,意料之中;烂,意料之中;男装秀,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