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不错,翻译傻逼,竟然扯到叶子楣,劣质“本土化”想法令人恶寒。
我一直很讨厌这种硬拗的“接地气”翻译。
电影演员台词好像是配音的,有时没对上口型,看的不舒服。
而且不同的人,为嘛都一个调子说话?
后期才发现区别。
爱情戏太生硬了,而丹尼尔上校那样塑造挺失败的,除了作为“深情的悲催的爱人”,他上校的身份说明电影本不应该忽视掉其作为战俘首领作用属性。
尽管病入膏肓。
比如他和众手下,有怎样的心境变化?
众战俘应有不同性格,心理冲突详细描绘,本片却完全忽略。
另外则是日本军人描绘了,日本军人这里可是有1.2万人哎,100多人偷袭救人成功,一定有特殊的原因在里面。
电影却只了枪突突突部分,而且日军从上到下,竟然战斗力菜的要死,很容易就死了,感觉有点,,,此片选择题材讨巧,史实自动增光,前半部分美军的筹备,忐忑拍的蛮好,但后面还有应该再补充说明的东东。
总之从电影角度看,此片本应做的更好一点。
以战争为主线,并辅以爱情,使本片传达了爱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营救俘虏在战争中历来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使,尤其是敌我兵力又相差如此悬殊的时候,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与惊心动魄的战争相比我更喜欢温情脉脉的爱情故事,Margaret与Gibson相互爱慕,在他们心中对彼此的思念超越了一切。
尤其是Margaret,虽然她曾信誓旦旦的说,只要有一个美国人还在集中营,她就不离开Manila。
但谁都知道,她是因为Gibson才在这个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地方一呆就是3年。
当偷袭成功,Margaret满怀希望的去找她心爱的人的时候,只是看到一纸短信和爱人那苍白的脸。
斯人已逝,徒呼奈何。
人说乱世摩挲儿女情,原来乱世儿女情更深。
冲着弗兰科去看的,刚开始还以为是美国版团体战狼,前半部分剧情还算紧凑,但高潮部分最关键的营救部分显得太急促,让人觉得不够过瘾。
前中期铺垫了那么久,暴露了日本有多么残忍,烧杀抢掠,后面几个火箭炮就解决,我们要的大场面也没有看到,7000万资金可能花在上海了😂。
不过可以看出导演希望把人性刻画的更加深入些,但关于日本军人的描写看来和国内某些抗日神剧差不多。
影片中玛格丽特的塑造还不够深入,她完好无损从日军出来了,感觉有些牵强,可以更加展示一下小日本的凶残,人你抓都抓了,吊了一会儿又给放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
因为昨晚电脑突然罢工,这才将注意力转向电视,很幸运,在经过了半个多小时一轮又一轮的换台之后,在cctv6看到了这部片子,当时刚巧开始。
虽然对战争片的兴趣并不算大,但好在是原版字幕,增加了片子的可看性。
与一些豆友的感受不同,整部片子看下来并没觉得拖沓和昏昏欲睡,除了广告,我从没想过转台。
或许对于男人来说,战争片很大比例的价值在于枪林弹雨的酣畅淋漓和残酷血腥的暴力快感,但是对于女人却完全不是,女人更注重战争片的故事性和其中所渗透的情景交融的人文情怀。
此片的前半部分正体现了这一点,正因为这部分极有耐心的循序渐进和事无巨细的叙述铺垫,使大营救的前因、准备、矛盾、阻碍、菲律宾地下组织的努力以及战俘营里的战俘和日军的境地三方面的情况清楚、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宏大壮观、惊险刺激的战争场面固然可以成就一场强烈震撼的视听享受,但一味追求场面效果,忽视电影想要传达的实质内容,就未免太急功近利了。
不过,女人在关注情节发展的同时,往往将战争仅仅置于一个大环境的位置,不管这部战争片是否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忽略一些战争元素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可能对于正确、清晰的理解这场战争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片值得欣赏的一点,就是它替像我这样对战争元素无甚兴致的女人们理清了整个脉络,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了那种时间的紧迫性和战争的残酷性。
这一切也使得最后的营救行动的展开更有理有据,虽然真正对抗的时间并不长,占据电影的比例不够大,成为许多人眼中的诟病,但不得不承认,没有完美的战略部署就不会有之后惊心动魄却精彩绝伦的行动。
由于人数对比悬殊,大营救必须靠智取而非勇闯,而此片再现了大营救的整个过程,印证了准确情报、灵活应变、周密计划、默契配合的重要性,细腻、真实、经典。
这算是一部美国式的主旋律吧,美国人引以为傲的不仅是以少胜多的荣誉,更是“不抛弃,不放弃”精神的传达,但并没有落入英雄主义的俗套,而是在貌似平淡的过程中点滴渗入牢固的友情、深沉的爱情和坚定的信念。
说到爱情,必须要提一下唯一的女主角玛格丽特,相对比某些大片的花瓶,这个角色的塑造要丰满许多。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不是天生的战士,却为了救出情人加入地下组织,过了整整三年提心吊胆的生活,她恐惧却假装坚强,因为还有爱情支撑,但最后见到的仍是少校的尸体和一纸遗言,怎能不令人惆怅唏嘘。
然而,感动归感动,这个角色的情节安排欠妥。
最令我费解的是,日本鬼子明明知道她是地下组织的头目,却没有对其施以重刑,而是放饵出去,给人的感觉实在有点怜香惜玉的意思。
而这只饵竟也毫无戒备之心,跑到教堂找神父,好,就算她没经验吧,最可笑的是日本人的放饵行动最多也就抓住两个神职人员而已,却让这只大饵如此轻易地溜掉了,这也忒傻了吧。
事实上,从玛格丽特在神父面前的那段话可以推断出,日本人如果对其再进行精神和肉体的考验,不用多久她定会崩溃,所谓的放饵完全没有必要。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在三星和四星之间挣扎的原因。
作为经典战例,《大营救》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成功的作战所必不可少的各个环节:充分的侦察及敌方情报,完美的作战计划及指挥,优秀的作战人员,良好的友军配合及后勤……拍的很好的一部片子,有点像《黑鹰坠落》,想看军事的人可以学到作战,想看战争的人可以看到枪炮,想看爱情的人可以看到感情(这点比黑鹰强:-),想看大片的人可以看到爆炸 :-D
《大偷袭》确实是值得大家夸赞的好电影,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只比《桂河大桥》瓤一点点。
与《桂河大桥》饱满的阳刚气息不同,《大偷袭》里着墨不多的爱情,使其风格柔软,也使它在军事题材电影里,更多的获得了女性观众的青睐。
爱情在电影里似乎只是一根若有若无的线索,和电影的主题相比,简洁到像是点缀。
影片结尾,男主人公辞世,他隐忍克制的爱情终于借助短信表达出来,让人潸然落泪。
如果短信出自编剧之手,他可以称得上是位了不起的诗人。
一个真实的二战期间美军特种新兵部队偷袭菲律宾日军营地营救美军战俘的故事,故事讲得层层递进,前期的铺垫,战俘、日军、菲律宾地下武装、美军特种部队的视角交代得有条不紊,视野很立体,是个很经典的事件全视角叙事范本。
最后40分钟战斗的计划周密、实施的紧张严谨,战斗过程都非常有条理,代入感很强。
视角宏大,面面俱到,只不过还是非常传统的好莱坞的套路,人物大多扁平标签化,人物的鲜活性非常不够,强行杜撰了战俘少校与女地下组织头领的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恋情,与主干无关,也并没有起到对战争苦难的审视效果。
反倒显得轻浮.拯救大兵雷恩,最后的结论是,汉克斯对雷恩说,好好活着,做个好人。
也就是对这个拯救行动的意义总结。
这个片子结尾也有类似的,让那些以为国家放弃了他们的大兵重生希望。
这个点有点薄,这个结论就有点强给国家主义上价值。
毕竟还有更多的战俘未获解救,难道他们就该失望吗?
拯救本身就是意义,多救一个就是伟大。
而不是为了什么什么。
辛德勒名单里,饮用犹太圣经的话说,拯救1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这个点就很有概括性,而不是强行为国家意识形态镀金。
片子里的几个主角,在当时都是分量很重的演员。
三角洲冒的少校,名为领队,其实完全是上尉做的计划和全盘指挥,影片里还铺垫了一些2人之间的龃龉和冲突,似乎也模棱两可,一头雾水。
好像又交代这种近乎父子师生的情谊之间的某种传承关系。
但也就是点到为止。
不知所云。
还不如不扯这些。
倒是上尉烂脚的细节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战地实况感受,不过也未能在后文有什么交代。
战俘营里,上校到死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组织,以及对士气的鼓舞整顿,在最后时刻,只是还惦记着地下组织为啥还不把奎宁送进来,还在惦记着给玛格丽特写一封不明所以的情书,也不知道这三年俩人都咋过的,还刻骨铭心的。
对战俘营面对即将被集体屠杀的命运,以及有可能的近在咫尺的美军登录部队拯救行动毫无洞察判断和组织应对。
这个领导有什么作为?
当然可能要是我们拍这样的题材,正面典型肯定不会这么碌碌无为,一味沉溺于情爱和自己的病情。
好莱坞这是故意用的极致个人主义精神来解构传统的牺牲小我式的英雄标榜?
也就是天大的事,没有个人幸福和真爱重要?
上尉这条线也是重头戏,只不过好像一上来就战神在线了,没有成长的弧线,唯一的交代是,当年他因为拉肚子没赶上去菲律宾,不然他也是战俘之一,而今他带有赎罪心理。
所以精神抖擞,战无不胜。
至于他和帅哥少校之间的关系,实在是不知所云。
留白不是这么留的。
从事件描述角度,这是一部全视角叙事典范。
但从文本的文学性,人物塑造以及剧情冲突具体描述上,则显得浮皮潦草。
描述了大量日本占领军破获菲律宾地下组织的情节,其实和主线营救毫无关系,自始至终,他们都不知道美军要来实施的战俘营救。
而且还莫名其妙地释放了玛格丽特,说是跟踪,除了杀了教堂的老外显示其穷凶极恶外,和主线矛盾毫无交集,且最后也没有交代这群城里的日军和反派,最后是咋地了,全程他们也没有参与到 反营救的过程中。
从故事的矛盾构成来说,这些枝枝蔓蔓就显得节外生枝。
在经典战争影片的序列,本片还是有一定地位,主要还是因为基于真实案例的还原,虽然并不是大热影片。
从豆瓣的人数和评论数量都能看出来。
排名第一的上校其实戏份并没有那么多,人物也是含含糊糊的,在整个行动中,好像是为了故意带新人,完全把指挥权交给了年轻的上尉。
因为是从真实事件而来,一次代价极小,战损比极大的完美的营救。
整个团队都是未上过战场的新兵,或许这点才更让国家精英主义者傲娇。
连唯一老练的领导,几乎也未参与到决策制定中。
扮演者,本杰明.布拉特,记不得我小时候看过他参演的什么电影,但对他印象特别深,混血帅哥,太酷了。
很像C罗。
可惜我看了半天他参演的电影目录,也想不起看的是什么片子。
好像看过好几部,他在里边一出来,就好像阳光万道一下子洒进来。
另一个战俘营的上校,约瑟夫.费因斯,影片里因为是患了疟疾,总是打摆子。
演员名单里居然把他遗漏了,他扮演的《兵临城下》里的左翼政委和宣传家,还有《莎翁情史》里的男主角。
他长得特别典型的欧洲纯种雅利安人的样子,绅士,傲娇,彬彬有礼,拒人千里。
我一直都是个战争片迷,各式各样的战争战斗片是我的最爱,呵呵,看这片前到是没在影碟杂志上看到过什么介绍或评价,而是在买其他的DVD时看到的影片花絮片段,立刻决意要找到,上周如愿以偿。
故事是在2战美军菲律宾战败留下大量战俘的背景下开始的,是当时一个真实事件的改编。
500多美军战俘被日军关押在一个战俘营,随着战事推移,日军决定掩盖他们残酷虐待并杀害战俘的事实,准备“最终解决”,而这时一支美军突击部队也悄悄摸向他们,试图解救 ......从音视频效果来说,只是一般般,因为它说不上大场面,战斗过程也相对短暂,因此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故事。
不拉下一个人,这个美国人的信念,在任何一场对外战争中都得到充分强调,即使到了现今他们仍在寻找当年越战韩战中失踪的士兵。
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美国式“崇高”精神始终有着激励人心的作用,或许这就是美国的“主旋律”吧。
战斗的展开,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计划、侦察、应变、决策、实施,让你在一个个步骤中体会无声的压力,生死原来仅是这样的一线之隔。
片中还有一个战俘与一个平民女子的爱情辅线,虽着墨不多,但也相当感人,最后当所有的战俘被救出后,那个得了疟疾的少校也随大家撤出,女人费尽千辛万苦来到汇合地点,斯人已逝,空留一纸情话 ...... 当时曾有那么一刹那希望他她们终能相遇,然 ...... 故事不能算很起伏,但干净利落,尤其是看到干日本鬼子的时候心里有种特过瘾的感觉,嘿嘿!
这大概也算我喜欢该片的一个理由吧。
最后说一下,本片中美军突击部队的那个少校好象就是当年“阿甘正传”中失去下肢后靠捕虾成功的上尉。
可怜的家伙,都到这关头了,还信上帝。
在这别交朋友,这样就不会让朋友失望。
有时重要的是信心而不是数字。
“我可是在许你一个未来。
”“你不能控制我的未来。
”
6.5分。
怎么说这片子呢?
有些主旋律过头的感觉。
整个故事拍得波澜不惊,过于中规中矩了。
我看到最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硬要加爱情进去,本来女猪的伟大贡献一下子变成为了爱情的无脑牺牲了。
难道就是为了把那唯一死亡的战俘扯进来??
而其他人物也基本都脸谱化严重,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新世纪的电影。
还好最后的偷袭作战拉回来点分数。
还记得宿舍人一起看了N久,太他妈久了
全剧唯一能记住的话:我是美国人,我们来救你了。
就像是个触发剧情的游戏 一切看上去都设定好了……
马马虎虎
观众已经忍无可忍
就是前面看的我很懵 后面看的好激动 哈哈
过于拖沓
太拖沓了!这哪是偷袭啊,明明就是救援。最关键的:怎样运送500名伤残严重的战俘还没说。电影关于日军谍战部分还是挺精彩的。
在?有亮点?
铺垫了那么长,就最后一段打得精彩。美军一死一伤,歼灭200日本守军。
中规中矩最后一段夜袭挺不错
我不关心菲律宾,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初期还是毫无作为的,和张学良的东北军一样丢人,不是以二战为题材就一定拍出好电影
剧情节奏慢
太主旋律,中规中矩。
based on二战最成功的大规模营救行动 了解历史吧 电影本身不很吸引人
略长。题材+1星
可以看。真人真事。。前面可能过于拖沓了,不过那是为了后面铺垫的。
是一次很成功的营救,但是但是有一个人救出来却病死了,让我感受很be。美国人也能感受到被日本鬼子折磨,另一部片子,也是美国人被日本鬼子折磨,叫坚不可摧!
很好的伪纪录片。可惜正摊上王宝强那个呆子大卖的年代,结果在这里落了个三星半的结果。
救援行动不仅仅展示了一种战斗场面,更是透露出一种美式骨子里的文化:leave no one beh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