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不苍白,以至于无法让人生厌。
summer love不正是如此吗?
用精神气质书写出来的电影,镜头文笔轻快而沉重。
欧容本来就不打算讲一个有理有据的故事,而是用Alex的思绪创造出了那个他亲历过并投入过爱恨交织矛盾情感的80年代。
个人自由主义在青年文化的复杂面貌和艾滋病爆发的恐惧下走向黯淡,却坚固了年轻人对待生命与死亡、爱和背叛的态度:一切都是转瞬即逝又刻骨铭心的,在最美好的时刻结束是另一种忠诚。
David就是这种时代性化身的小客体,很好的实践了“欲望的悖论”:他追逐的正是追逐本身(速度的永恒泡沫)。
Alex爱上的也不是“他”,而是完整的真实,是清晰可辨的现实,是自己的欲望和幻想。
结尾的时候,Alex也像David那样,选择当下,去感受、去体验、去存在。
欧容的出品一直有着自己的一套随性,质量不稳参差不齐,这次则是一次很私人化的呈现,虽然剧作略显羸弱(读完原著回来后就不这么想了,明白了“羸弱”的重量),不过瑕不掩瑜,元文本结构的使用让人想到了《不良教育》,是故事也是现实,是叙述者也是角色,是电影也是小说,死去的男孩在文字和镜语中延续生命,化身为电影的体征,最后成为了Alex自己;情绪化的调度和剪辑,使电影的节奏和主题一拍即合。
虽然浅显易懂,但摆脱了导演以往的轻浮,注入了他个人体悟下的深沉。
选角倒是十分成功,两个演员的表演生动又恰到好处,在欧容敏锐老练的镜头里,多甜多伤痛都能拿捏到位。
当然,还是欧容太会了。
电影复古的色调、场景、服饰都是我很喜欢的风格,带着浓郁的法国浪漫,前半段的相识相知也让人向往。
从开头的尸体到坟头跳舞都注定这部电影带有死亡艺术气息,两人其实并不完全心意相同,说实话“结束的开始”真的让人匪夷所思,这种转折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尽管前面已经暗示过。
后半段的艺术是我不喜欢的那类,让我感觉不到美,甚至更多的是尴尬。
好像轰轰烈烈但好像又没有那么多爱。
盛夏,六周,改变男孩的一生。
这里说的并不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下简称CMBYN),而是弗朗索瓦·欧容的新作《85年盛夏》。
尽管同样是关于男孩的盛夏光年,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加爱恨难分,以致于很多观众在看完后希望把《85年盛夏》切割成上下两段。
仅就化学反应而言,《85年盛夏》的前半段比CMBYN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个18岁和16岁的美少年,他们炽热喷薄的爱情如同光芒旭日,照耀得人如痴如醉。
不同于CMBYN中豪华别墅、佣人保姆和高知父母的设定,《85年盛夏》的男孩更贴近你我:他们都出身工薪阶层,会在暑假打工赚钱,会勾肩搭背压马路,在暗暗的电影院亲热缠绵。
当他们在云霄飞车上欢呼高喊的时候,观众只需纵身一跃就能跳进青春熟悉的蓝海。
然而爱情绽放得有多浓烈,凋零来得就有多刺心。
后半段故事急转直下,出轨、争吵、死亡、坟头蹦迪等狗血一盆盆端上来,让人真切体会到什么是残忍的浪漫。
对于欧容脑残粉来说,这样的故事走向倒是容易理解:要是能正儿八经拍个男孩跟男孩的甜水片,欧容也就不是欧容了!
毕竟从《干柴烈火》到《八美图》再到《登堂入室》,如顽童般调戏不同题材的欧容一次次证明自己玩弄悬疑的能力,从未放弃对死亡和情感阴暗面的探索。
《85年盛夏》也是一样:1985年夏天,诺曼底小镇男孩亚历克斯因为翻船意外结识了出手搭救的戴维。
两个男孩只相差两岁,一个文静羞怯,一个热情大胆。
他们很快被对方吸引,爱情的火花沿着海岸线熊熊燃烧,从电影院、杂货店、舞厅到波光粼粼的海上小艇,烧出了最热烈的情感,却也炼出了猜忌的心魔。
当一名异国女孩出现后,美妙的夏日恋曲突然走向变调…电影根据艾登·钱伯斯的青少年文学《在我坟上起舞》改编,因此很难说导演应对剧情走向负责。
但欧容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可以让任何题材都带上自己擅长的悬疑烙印,让如火如荼的爱情也能悬念丛生。
电影从一开始就宣布:如果你不想知道一个神采飞扬的男孩是如何变成尸体的,你最好打住,本片不适合你!
之后在两条时间线上不断切换,让滚烫的过去和冰冷的现在交织推进,并且通过亚历克斯的写作将观众牵着鼻子走。
如果说原著只是一本郭敬明体自传(当然不是啦),欧容毫无疑问赋予了电影更多《天才雷普利》的气质。
而就在你为剧情郁闷的时候,导演又掺入一些冷幽默,让人生出“谁的青春不傻逼”的啼笑皆非感...电影里有不少欧容对自己前作致敬的元素。
譬如亚历克斯男扮女装前往停尸房探视、结果骑着自行车落跑的画面,像极了欧容早期短片《夏日吊带裙》,甚至连角色穿的裙式都惊人的相似。
而老师与学生探讨写作来推动叙事的手法又有《登堂入室》的影子。
《干柴烈火》中用异性撼动同性、结果异性倒戈(?
)的设定,也出现在戴维和亚历克斯的对抗中。
当然欧容电影也许变化万千,不变的永远是法兰西美少年。
男孩们青春的肉体在银幕上散发着诱惑气息,举手投足都有春光流转。
由于电影拍摄的是85年的法国,自然少不了八十年代流行元素。
观众可以听到由治疗乐队和罗德·斯图尔特等创作的多首金曲,更可以欣赏到16毫米胶片呈现的惊人复古质感。
有趣的是本片最初叫《84年盛夏》,后来改名《85年盛夏》也是为了精准还原时代:治疗乐队主唱罗伯特·史密斯跟欧容说,乐队成名曲《Inbetween Days》发行于1985年,如果欧容非要使用84年作为片名,那么他将拒绝授权——因为歌曲不能乘坐时光机!
欧容回复说他愿意为了这首歌把电影名改为《85年盛夏》,只是能不能版权费少收点...(呃导演你的节操呢!
)喜欢欧容的影迷不会对《85年盛夏》感到失望,哪怕它最后狗血得一塌糊涂。
它讲述的不只是同性情谊,还有青春期的彷徨和生死对立。
欧容希望他的男主在最美好的年纪沐浴生的光芒和死的阴影,完成追寻自我的狂乱之旅。
观众会发现,所有发生其实都“非始非终”,而是漫长经历的一个短暂瞬间。
“所谓的成长,就是努力专注于眼前的每一瞬,在一瞬又一瞬的发生中,成长为当下的自己。
”电影结尾,亚力克西很快又遇见了一个男孩,一个跟他和戴维有过交集的男孩。
从结束到开始,才过了一个夏天。
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青春,因为青春就是用来挥霍、试错、跌倒爬起向前。
我敢说,如果是在少年时代看这部电影,我一定会以找个戴维这样的男友为己任。
——因为青春只有一次啊!
只有光芒而狗血的走过青春,人生才会不留遗憾!
我还清楚地记得,刚刚满十八岁的时候,为了备考和前座的女生对诗,她说完这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后望着我,等我接下去时那种讥讽中带着怨恨的眼神。
当时我想,这一句我会记很多很多年,也许会记一辈子。
多年以后,我看到电影结局Alex火速搭上新男人时,蓦地想起了这句话。
片尾字幕时间,我在座位上默默回忆了一下,看电影时那种憋笑的感觉消失了,因为突然明白自己当年也很可笑,并不比电影里两位主角高明。
一直觉得很多爱情电影是给现实中情感不顺的人准备的,所以一个个拍得真善美又假大空;而国内愈演愈烈的对"从一而终"的病态追求,让我有种回到封建社会的错觉。
即便这两种类型的作品被我视为糟粕,回头一想自己还是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影片用大篇幅描绘Alex的嫉妒和在David死后的痛苦,导致我默认了Alex在结局"不可说";然而,情节正好相反,让我吃了一惊,但马上明白过来影片的意思:人死了,契约完成了,何不翻篇呢。
活人尚且不值得为之要死要活,何况一个死人。
影片的母题其实很陈词滥调:"爱与自由人格的矛盾"(David)& "爱的排他性和占有"(Alex),在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中已经无数次被诠释,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Thomas和Theresa,比如【英国病人】。
85在这方面的处理显然是浅薄的,但这种浅薄不足以成为一种缺陷,因为少年本身就是浅薄的:爱情始于对方还过得去的脸蛋和身材的性吸引力,一起坐坐过山车、玩玩碰碰车、打打架、上上床就可以升级到如胶似漆,而后新鲜感过去了便是厌倦——用Alex的话说,"结束的开始"。
甚至连他对两人关系持续时间描述精确到秒的矫情劲,都贴切诠释了他爱的不是David,而是"他自己的幻想"。
但对于我而言,对少年心性如此描绘反而是最真实的。
我并不相信十几岁时的爱情可以深刻到维持一生的地步,更不觉得一辈子应该绑定在一个人身上,但是这种基于性吸引力、幻想和日常相处点滴的爱是那么单纯难得,谁又能断定什么"灵魂共鸣"的爱情比这更高级呢?
至于影片的核心情节——"契约",可以说设定的很巧妙,既双向补足了两位男主角的性格描写,又赋予了影片一种吊诡又喜感的气质——或者说,即使你并不理解,看过后肯定会记得"坟头跳舞"这种难得一见的情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设定无疑是成功的。
David提出这个契约和他关于速度的论述,几乎是明示了他的心理问题和结局,令我直觉他很早就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最后的死亡有刻意报复Alex的性质,就像安娜·卡列宁娜的自杀有报复弗伦斯基的成份;而Alex对这个契约的坚持令我看到那种珍贵的少年心气,虽然整个本应该是悲伤煽情的过程实在充满了喜感,真真切切的"哭笑不得"。
我不知道欧容是不是故意拍成这种效果,但这种奇异观感正是我决定写点关于这部影片的东西的原因。
David和Alex甚至也让我想起对我影响极深的《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和渡边,前者死于十八岁,永远十八岁,而后者决意带着对前者的回忆,坚强地活下去。
提了这么多,可见85在总体剧情上乏善可陈,处处有别人的影子,不过话说回来,世间男男女女的悲欢离合也就那样,青春年少时就更是来来回回那些事,几乎每个人都沉迷其中过,几乎每个人都要学着从中脱身,然后像结尾的Alex那样以更成熟的姿态去勾搭下一位,只不过有人是轻巧地一转身,有人是碰得头破血流罢了。
让人想起了My Own Private Idaho那迷茫阴郁的River
去年国庆下的资源,一直找不到字幕,索性放弃,今天突然发现了有字幕资源,连忙破例看了下,我很满足。
当时看总有点时空隧道的感觉如此狗血的故事却在欧容手下拍得让我春心荡漾,不愧是我粉的第一个导演。
电影的处处都会让人想起cmbyn,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暗示的六个星期,没有太多束缚的同性之爱,只不过从意大利搬到了法国。
如果说cmbyn是文学版文青yy,那Eté 85就是狗血版现实写照。
相对于前者,后者自然显得低级,原著本身就是地摊文学,前半段的爱的梦境也因为篇幅等问题过得太快,让人难以共情;演员上自然也差上一筹,导演还得用旁白去解释人物的内心,但是对于我来说瑕不掩瑜,我依旧热爱这部电影。
相较于配乐虽然不如cmbyn,却也令人印象深刻。
世人因为故事的狗血,渣男的言论而贬低这作品,与cmbyn相比,这些因素却也让之与前者相比多了些真实。
当然,对于死亡浅尝轭止的探讨以及两者化学反应较少的铺垫都是让人吐槽的点。
但是开头悬念的种植,往后两条时间线的不断交叉却又让整个电影更具备看头。
篇幅远少于cmbyn,还有些无意义的片段,让David刻画得非常粗糙而不被理解,但是这粗糙朦胧的他却也应合了Alexis梦中的模样。
感觉有点让人想笑歌曲Sailing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舞厅蹦迪,那神似苏菲初吻的镜头也是有趣,它预示着梦的开始;到结尾坟头的蹦迪,他癫狂,情感的肆意宣泄标志着与David这段刻骨的爱恋结束(这坟头蹦迪让我想起了pulp的FCL,又想再听一遍)。
看到他在那里癫狂的蹦迪,我并没有觉得太多的滑稽,更像是五味陈杂。
结尾与醉酒男子的重遇也令人浮想联翩,那闪耀的日光与湛蓝的海水,让我回想起了那个令人兴奋的“春梦”,让人流连忘返。
电影确实是个造梦的好玩意儿,那悲喜的不断切换,让人不适的同时却觉得蕴含了点其他的意味。
他们因为一次翻船而相遇,然后迅速开始了火热的相互爱恋。
公路飙车,影院亲热,游乐园打架,舞厅狂舞,上班偷情,所有的浪漫在此显现无疑。
因为异国情人的出现,让所有的美好开始展现原有的模样,他们争吵,他们追逐,梦死了。
因为一个誓约,让他不顾一切想看见他,想履行它。
坟头蹦迪见证了这段狗血热恋的结束,往后仍然还有大把的人生考验在等待着他。
那极具复古感的色调与镜头,80年代的流行金曲,一场浓烈而又不顾一切的爱恋,青春的狗血与肆意,不得不说,很让人沉迷。
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憧憬反观自己,似乎这个内敛的男孩没有任何值得吹捧的青春故事,平凡得真实。
互联网缩小了人与人交谈的距离,我享受着与异国hottie的偶尔撩骚,短短几天的逐渐熟知,恍然回想,就感觉自己演了一部电影似的,它似乎成了我的造梦之所。
我知道这必然是有始无终的对话,但是我享受着偶尔被勾起的性幻想,它是孤独绝望的我的一丝慰藉,我知道它不可取,但是我总控制不住。
我们都幻想着Before Sunrise式的偶遇,而现实只会是上班下班,周末宅家似的封闭。
人生有很多活法,只不过都太过懦弱而选择安逸,爱情本身就不是为这群人服务的,命运只会垂怜那些抗争过的人,所以我们该干嘛?
同样死亡题材的时光驻留(比此作品探讨得更深刻),欧容手下的那诱人的Melvil,在十多年的岁月洗涤下却面目全非,让我几乎没认出来,岁月确实是把杀猪刀。
(不过依旧很🉑)。
死亡这个命题很神秘,又很吸引人,它的到来到底意味着什么?
那些濒死人近乎玄幻的描述使得它越来越迷人,越来越让人好奇。
耳边响起了舒肤佳的Death with Dignity,我也希望如此。
肝完了这个感想,却已午夜,我憧憬梦境的来临。
但是不要再像上次那样破碎了,给我个身临其境的全套体验可否?
在David出轨Kate的隔天,Alex质问David并且诉说着当初David如何靠近他等等这些过往,由此引发两人的争执。
David不能对感情与伴侣忠诚而出轨,这无论在感情上还是道德上,都是要被谴责的。
在此之前,David与Alex认识不久的时候,David救了一个喝醉的男生。
在David与Alex告别后,David与这个男生独处。
这其实与之后发生的Kate的事情类似。
所以整个故事的路线是这样的。
在Alex与David相识不久由于那个喝醉酒的男生出现,让David显现了一个特质,而这个特质就是David是会朝秦暮楚的。
而Alex从这件事情开始到隔天,他都是生气的,这说明他不喜欢David的这个特质。
这种情况放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就会断定对方是渣男而和对方断开。
这样的处理其实从根本上隔绝了他/她会进一步被渣男伤害感情的可能。
当然也有人会在对方道歉或者示好的情况下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下去。
而影片中David就是通过给Alex送头盔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David与Kate相遇,二人当天的亲密举动已经让Alex不高兴了,这时Alex的感受其实与之前David和喝醉酒的男生事件相同。
在David和Kate真的发生性关系之前的大半天时间里,Alex生气但是依旧什么都没做,直到第二天才发作。
放在现实世界里,即使第一次选择原谅的人,很多也会在第二次类似的情形出现时意识到对方无可救药所以他们必须要断开。
但是当David说要分开的时候,Alex在示弱求饶。
这说明他依旧不愿意与David分开。
假设David没有因为车祸死亡,可以预见的是,David出轨与Alex选择原谅而继续下去的情节可能会重复上演很长时间。
影片中Alex的眼中只有David,用他的话说,即使每一秒都跟David在一起都觉得不够,所以他的生活都是围绕着David转的。
这可以理解为Alex更爱或者只爱David,他的世界只有David。
当Alex的全世界只有David的时候,David的出轨对他而言或许有被背叛的伤害,但是更大的伤害在于David跟别人相好就意味着David也会出现在别人的世界里,所以David是有离开他的可能的。
Alex对于David会离开他的恐惧超越了一切,所以他会选择原谅以及在对方提出分手后求饶。
只要David不离开他,什么事情都好说。
David作为Alex的全世界,假设David离开了Alex,那就是Alex的世界就空了,或者坍塌了。
所以David对于Alex来说就是维持Alex世界不坍塌的一个人或者一个工具,而Alex所喜欢的就是当这个人或者工具在的时候自己世界的稳定祥和以及自己与对方的亲密无间。
从这个角度而言,既然对方这个人有了工具的意味,那么他心中的David是不是真实世界的David 并不重要,甚至那个人是不是David都不重要。
这其实就是Kate说的Alex爱上的并不是David,而是他对于David的想象。
所以才会有在David死后,Alex趴在尸体上这样令人费解的举动,即即使你死了,只要我的想象没有死,你依旧是我心中的那个人或者工具。
既然David是被想象出来的,那他的本体消失了,Alex就得赶紧找一个新的来延续他的想象,这就是他为什么可以快速地搭上新男人。
所以Alex自认为的对David忘我的爱背后其实除了爱之外还有他吞噬一般的占有欲,就是他必须要把对方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才心安。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我爱你爱到希望我可以变成你,而这部电影是我爱你爱到希望你变成我的一部分,这就是《请以我的名字呼唤你》。
二者有类似的地方,就是两人合二为一,所以两种情况下都会有异常亲密的快乐时光,但是因为人对于被吞噬有着本能的抗拒和排斥,所以后者总会让人怀疑这种爱是真是假。
其实这部电影的两个男主角都有自己的心理困境,当他们各自的困境没有解决的时候,结果肯定就是通过控制对方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相爱相杀。
这一点其实在异性电影里很常见,但是在同性电影里并不多见,所以电影已经具备了类似于《消失的爱人》的元素,但激情与甜蜜之后的分离悲剧最终只停留在Kate的一句解释上,所以电影就有一点隔靴搔痒的不痛快和狗血。
只看过电影,没看过原作,作为六年级时就开始模糊意识到的、初中时就初步确定的性单恋者,刚看完时第一印象是给4星以上分数的,因为我从中产生了许多共鸣:我找到了同类。
从David第一次谈起父亲的态度时就隐约有感觉,到后来的“花心”、“浪荡”、到两人裸体在窗前的对话,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David和我是同类人。
这些年来我很少遇到同类,毕竟性单恋的划区模糊,也不会有人因为这个“出柜”;虽然在wiki上被承认为LGBTQ + 社区的一份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尤其是在国内)它更多时候还是和心理学的“回避型依恋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被视为一种需要介入的异常心理。
很少能从表面上就感觉到谁和我是同类:因为有些人选择和我一样,因为害怕承担责任、怕麻烦所以选择孤独终老不牵扯别人,有人和David一样,讲得好听是坚持开放型关系,说得难听就是渣,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容易和对方产生深度交谈,因为我们很怕在吐露感受的时候被人一口断定“这不就是借口嘛!
”。
David实际上是我找到的第一个能深深感受到是同类的性单恋者,即使他只是虚构人物(也正因为他是虚构人物),但我异常激动。
早就知道大家对性单恋的态度,所以我抱着希望来豆瓣上看有没有其他人提到这个,当然,没有。
有许多人认为这个故事虚构、不现实、感情上无法理解David,有人拿“法式爱情而已啦”半调侃一言带过,其实也是,性单恋能被理解或许和“精神病致犯罪该如何处理“一样富有争议,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拿什么态度对待它,也许能参考同性恋的历史,也许不能。
但是我今天不是来讨论道德上性单恋应该怎样规范行为、医学上应该怎样判断是否为疾病、到底是浪漫取向的一种的,我只是想借助性单恋去分析David,再利用David和Alexis让大家理解性单恋。
说了那么多废话,很多人不了解性单恋,很多人知道性单恋但是不想去了解,很多人不知道性单恋。
所以我们从什么是性单恋说起:性单恋(Lithromantic),也可以写作 akoiromantic, akioromantic, or lithoromantic,在国内常常把其与回避型依恋人格划等号(因为关系不明确,本文中不做讨论),它在LGBTQIA+ Wiki上的解释为:Someone who is lithromantic may experience romantic attraction but does not want it reciprocated. The lithromantic individuals may be uncomfortable at the thought of someone being romantically attracted to them, or they may lose their romantic feelings if they learn it's reciprocated. As such, lithromantics do not feel compelled to seek out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Like with any romantic orientation, lithromantics can have any sexual orientation. 性单恋者能感受到浪漫吸引,但是不想要回报。
当性单恋者发现某人爱上自己(被自己浪漫吸引)后会感到不舒服,或者在发现自己的爱得到回应之后,会失去之前对这个人产生的好感。
因此,性单恋并不觉得有必要去寻求一段浪漫的关系。
而性向与他们的浪漫取向无关。
Some things lithromantics may experience:·Feeling romantic attraction that fades upon being reciprocated·Fantasizing about being in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with someone, but preferring the relationship in theory rather than in reality·Feeling discomfort when being in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with one they're romantically attracted to·Experiencing romantic attraction but not wanting it reciprocated·Feeling romantically attracted to someone, but losing interest in the potential partner/relationship when it becomes a reality性单恋者可能会经历:·感受到浪漫吸引,当得到回应时,这种吸引力就会消失·幻想与某人保持恋爱关系,但更喜欢理论上的关系而不是现实中的关系·与他们所喜欢的人保持恋爱关系时会感到不舒服·经历浪漫吸引,但不希望它回应·感觉被某人吸引,但是当它成为现实时,对潜在的伴侣/关系失去兴趣
当然,性单恋也有自己的旗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好像也不那么符合David啊?
甚至,还看到了一点Alexis的影子对不对?
没错,关于Alexis这点是我后来仔细思考以后发现非常有趣,在David身上唯独没产生共鸣的点,没想到在他身上却找到了。
不过,我们先重点关注David。
可能你会想,他其实挺需要浪漫回应的啊,他也不是一发现Alexis喜欢自己就疏离的啊?
其实上面的”想要回应“是不够恰当的翻译,性单恋者不是不想要”回应“,是不想要”回报“,更确切地说是不想要对方真切地表示会不顾一切爱你,把全身心都交给你,非你不可,想走进你的心驻留。
性单恋者”贱“在会接受浅薄的爱意,如果明确一份暧昧不会扎根,说山盟海誓都没问题,但是却受不了你与TA对等的回应。
所以那份”轻薄“的誓言在我看来也很有性单恋者的风格,除了关乎人物本身的洒脱,还不会让爱情突然变得很沉重。
当然,性单恋者也不等于心甘情愿当舔狗,没有回应的暧昧他们不会维持。
这种感觉于我而言,如果仔细思考会总结为太沉重了,但是当暧昧者表白时那山体滑坡似的好感流失真的只是一瞬间,我只能说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种理性思考。
虽然从旁人眼光看来撩者先退为贱,但那可是一种接近本能的感觉啊!
我也许会出于礼貌装一装,但是时间越长,发现对方越来越依恋自己的时候,那种快速流失的喜爱感就永远追不回来了。
更”贱“的是,气得对方远走、断绝关系、拉开距离以后,性单恋者有时会重新拾起爱的感觉。
如果不是同类,真的很难理解这种感受,这样的感受即使与他人交流也只会被说”不负责就别找借口“!
我现在选择孤独烂死自闭连朋友都不想交,是因为这么多年了真的很累。
但是David放任自己的欲望又有什么错呢?
他没确定Alexis的爱、没得到那么多爱之前,能放心地、自由地、本能地任自己去爱。
性单恋者常听到的另一种说教是”也许只是因为你没遇到命中注定呢“,还有一种是“忍忍就会更好”,我想在那次争吵之前有很多次David的沉默不是变心的前兆。
而是”也许忍忍就会发现他是我的命中注定“,可惜性单恋是天性,没法改变,如果对方不能接受你,那么只能选择永远错过或者在永远循环的矛盾中等着感情被消耗到无。
Alexis也许真的命中注定,但是在他们总结出性单恋应该如何保持恋爱关系之前,David就离开了。
关于他的死,我更愿意相信是自杀。
我想,渴望爱情、渴望浪漫的性单恋者是很容易绝望的,尤其是这两者看似不冲突,实际上与人交互时很冲突。
爱情听起来那么简单,一方爱,另一方用爱回应,如此循环维系。
但是对性单恋者来说这很难,因为一旦发现对方爱你,你想做的只有躲起来,有时候你把自己放在审判台上,审判这样的自己是否爱TA,可能你的理性分析告诉你是的,但是你的感觉告诉你:不是。
这时候只好用别人的说教安慰自己“也许是下一个”,却又发现之前那个已经不爱你的人你其实还是蛮爱的,就会好想抓头大叫大脑你凭什么、世界你凭什么。
或许在隐约感受到Alexis真的是the one后,那反反复复的自我拉扯以及Alexis强硬示爱产生的反作用力终于让David崩溃了。
如果Alexis没有因为爱这么激动,说不定反而会让性单恋“贱贱”的大脑更爱他一点。
Wiki How里的还有一条性单恋者特征和David很贴合:Being aromantic doesn’t mean you’re asexual. In fact, they may hook up with lots of people…as long as they have no real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them. If they prefer to get it on with people you barely know but refuse to cross that line with people you actually care about, this compartmentalization may be a sign you’re lithromantic.性单恋并不意味着你是无性恋。
事实上,性单恋者可能勾搭很多人,只要对他们没有真正的情感依恋。
如果你喜欢和你几乎不认识的人在一起,但又拒绝和你真正关心的人在一起,那么可能意味着你是性单恋者。
在发现Alexis尝试给自己疗心伤、走进自己时,David都选择了逃到陌生人那里“缓缓”。
他避免谈到自己,他不想过多剖析自己。
这么说很病态,但是保持距离在性单恋者眼中是给浪漫和暧昧保鲜的最好办法,那种明知再靠近就会没感觉却又心痒想再深入一点点的感觉,那句对自己说过太多次、母亲甚至也在旁敲侧击暗示的“也许这一次不一样呢”。
谈完和David有关的性单恋者特征,接下来就说性单恋者另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幻想。
它似乎被安在了与性单恋无关的Alexis身上,Kate对他的那句精华解读“也许你爱的只是你幻想出来的David“,是性单恋者现今为止能运用理性为自己找到最好的解释。
性单恋者常常会爱上遥不可及的人:纸片人、遥不可及的银幕明星、已逝的历史人物。
那些了解不到的空白留给他们无尽的幻想空间去打造自己的理想情人。
需要与爱慕者保持距离也方便幻想,所以在发现爱被回应后被具象化的对象吓到、破坏了幻想而感情骤淡。
有些性单恋者会就此满足,有些人依旧想要对于”自己“的交互,这样形象才鲜活,幻想才有现实感。
这个特质在David的身上并不明显,而在Alexis身上充分体现。
说来好玩,正是David拉开距离给他留下了这样的空间,能看出其实Alexis是很想把David留下的空缺补全的,他想要一个具象的恋人,他想要全部的David。
也正是因为他最后都没得到一个完整的David,才会在他死后久久无法放下,在他最开始的文字中处处体现对方是”完美的“。
Alexis的所作所为看似和性单恋毫无关系,但是却被David的举动影响,仿佛相互作用力一般,也参与到了”性单恋“中。
最后,说一说两个男孩没有找到的解决方法,从wiki上看到性单恋者怎样保持关系的方法大致有三:第一种是维持柏拉图关系,因为有些性单恋者只是不喜欢过重的现实回报,保持隔层纱的谈话就行,这一条显然不适合需要很多浪漫行为、爱抚与性的D和A。
第二种是忍耐和伪装,这和出不了柜的gay装直结婚有什么差别,或者就是胆小到和笔者一样打算孤独终老。
第三种是挖掘新关系,但是这需要双方的理解和妥协。
直接进入亲情的婚姻、密友、某些场合的同伙,等等。
一对亲密的朋友,偶尔with benefits,显然David最后是想以非常别扭的方式达成这一种,但是却没达到前提:Alexis也想要这样的关系。
如果David没有去世,可能他们会在前三次的退让和调整中找到一个苟延残喘的缝隙,但是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
这种退让的争吵别说和之前不小心爱上David的人,可能和母亲就有不计其数次。
性单恋者的压抑不会比其他性少数群体少,因为他人不理解到最后自己也理解不了而崩溃是一件很容易(我确定没用错词)的事。
Alexis可能真的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的last try。
文中提到的对性单恋群体的评价,是我一点点搜刮来的,还有和身边人聊天时暗示得来的,还有看对其他可能是我同类的人的评价得来的,实际上我从来没勇气告诉身边的人我是一个性单恋。
我的选择是再也不去爱任何一个真实的人类,目前为止这么做让我感到很轻松。
但我不知道未来还能不能保持这样的平衡态,也不知道其他( it’s estimated that there are over 100,000 lithromantics worldwide)至少十万多个性单恋者是否有相同的遭遇,是否已经在不相信爱的边缘。
爱情对我来说没那么重要,但是也许有人会因此更心碎而绝望。
想到David突兀的死,我越来越不觉得是纯粹的解脱(纯粹作为电影里的情节,我会认为恰到好处)。
所以才写下了这些文字。
我知道我讲什么都很啰嗦,不过我希望也许有人能看到,会有那么一点可能去理解你的性单恋朋友,或是屏幕前的性单恋朋友发现自己并不孤独。
开篇镜头 男主Alex旁白+直视镜头打破第四堵墙的独白+紧跟而起的鼓点配乐太有感觉了!!!
这开场太具有好感了!
在大海上,大卫出现的这一幕太救赎了,两个男主角之间的亲密感信任感一下就在观众心里建立了,非常高效的建立了人物关系!
双时空叙事 一边是大卫死后的时空,色调阴暗;一边二人初相识,明媚阳光午后。
01在小破站,随便一搜《真相是真》/《真相是假》,就有无数对CP的HE/BE等着你的泪奔。
这热门伴奏的词,有时候看起来特矫情,配上画面又扎心得很。
比起《七友》《钟无艳》《电灯胆》,倾向表达少年至成年的情愫,更叫人遗憾。
今天聊聊简直如出一辙的法国剧情电影《85年盛夏》。
改编自艾登·钱伯斯的小说《在我坟上起舞》,某种意义上,这的确是个邀请“你”来“我”坟头蹦迪的故事。
有着和市面大多言情小说类似的走向——偶然相识,相恋,出轨,BE。
只不过,另一主人公开局就是尸体。
于是,少年亚历克斯不得不和世人重新讲述与尸体主人的故事。
16岁的亚历克斯生在一个工人家庭。
两年前随父母搬到诺曼底的海滨小镇。
没有朋友的他,执着于黑暗和死亡,甚至在文章中都不断靠近这一主题。
一次他借熟人的船独自出海,却意外翻船。
在他最慌乱的时候,一个人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个人有着路西法般的笑容,在雷暴狂浪的衬托下,仿佛他一人的救世主。
向他递来衣服,把他救到了自己的船上。
18岁的少年大卫·格曼。
大卫把他带回家,理由是他家很近,可以帮到落水的亚历克斯。
羞涩的是,大卫母亲非同常人的热情,第一次见就把他扒光了。
(虽然是为了洗澡 但我也很不懂)待到只剩下一个人,亚历克斯躺在浴缸里打量整个房间,大卫的家,就像墓室。
但当花衬衫的大卫出现后,房子又变得鲜活起来。
他拿给他自己的衣服穿,帮他整理头发,仿佛两人已经熟稔。
跟他分享自己的故事。
让人诧异为何对初识的人如此热情。
他得知,水手父亲去年去世后,大卫便休学做全职,撑起了整家店。
寥寥几句,就差互换对方的生辰八字。
一切都是大卫主动的,至少亚历克斯这么认为。
他邀请他到家里送还衣服,又建议他来店里做兼职。
关于这份困惑,大卫只有一句解释——“我们都是凡人。
”人活着就是浪费时间,及时行乐罢了。
漆黑的电影院,相互依偎的座位,相谈甚欢,种种都为他们感情升温加持。
但大卫是个变数,亚历克斯早该意识到的。
他会突然冲出去,救马路上的醉鬼,在别人都看热闹或避之不及的时候。
一路扶着酒鬼,把他带到相对安全的海滩边。
温柔地,替他整理头发。
第二天亚历克斯醒来,跟母亲在餐桌上聊天。
父亲希望他赶紧找份工作,补贴家里,母亲说他愿意怎样开心就好。
虽然老师建议继续读书,他也不知何去何从,便打给大卫答应到他那儿做兼职。
大卫是他从来都没有见过的那种人,他情愿相信他所看到的一切。
他们红黑搭配的头盔,摩托车轰隆的引擎声中,紧拥的怀抱。
他们在光怪陆离的游乐场,大卫谈起梦寐以求的速度,那是唯有梦里才会出现的泡泡。
瞬间,带他去任何地方。
他们玩遍了游乐场里的项目,惊叫,欢呼,大笑……
最后以一场打架收尾。
以少战多,浩浩荡荡,当着保安的面携手逃跑。
擦洗伤口,成为他们彼此触碰的契机。
一切都顺理成章发生的夜晚。
他们再度谈起死亡。
面对死亡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当面嘲笑它。
大卫要他们彼此承诺,如果他们谁先死,另一个要在对方的坟前起舞。
疯狂的,暗黑的,却难以拒绝。
他们在商店角落处,偷情般的亲吻。
在酒吧,人群中,挥洒所有能量热舞。
最喧闹时,大卫给他带上了耳机,一首《Sailing》,舒缓的节奏把一切感受都放慢了。
Can you hear me,can you hear me,through' the dark night far away?I am dying, forever crying,to be with you, who can say?那一瞬间,他心甘情愿那是爱。
想要共度余生,贪心攫取全部。
千千万万个念头,像永不停歇的海浪,久久燃烧的篝火。
六个星期的相处,亚历克斯已相信大卫是他的灵魂伴侣。
他接下他随口读出的诗篇,他拥有他迷恋的一切。
最完美的法兰西情人。
再多就要开会员了…房间里,两具相依偎的身体,像一幅绝美的油画。
只可惜,亚历克斯没有魔法,将那瞬间定格。
02两人关系的转机,来自一个女孩。
曾与亚历克斯有过一面之缘的英国女孩,凯特。
至今,亚历克斯也无法说清,大卫为何突然当着他的面撩拨凯特。
将他看作透明人。
然后,一夜未归。
店里激烈的争吵。
亚历克斯记得和大卫相处的每一个细节,他像背书一样叙述着,想要个说法。
但大卫并没有准备好说辞,他只看着亚历克斯发泄完,对他说我们和好吧。
当亚历克斯难以接受时,他终于摊牌了:我对你感到厌倦了。
我和你曾经很快乐,但不再如此了。
我喜欢改变,我渴望跟不同的人,一个不够,对我不够。
你要的是我,我不能被拥有,没有人能拥有我,永远不可能。
(路人表示听到这段 拳头硬了)亚历克斯接受不了,他砸碎了一堆东西,冲了出去。
疯了一般赶回家里,缩在房间里哭。
而更悲哀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18岁的大卫·格曼,出车祸死了。
谁该为这场悲剧承担后果呢?
已经死掉的大卫,去见他最思念的父亲去了。
大卫的母亲,在家里用眼泪一口一口咽下震惊的事实。
亚历克斯?
大卫母亲说大卫是去找他才出了意外,那么罪魁祸首是他吗?
现实里有法官,但于他们的感情里,没有审判人。
他只能毫无头绪地想任何一个,导致大卫死亡的原因。
以至于懊悔,为何要逃跑,为何不在车上,跟他一起。
一切都来不及了,哪怕他还能听到大卫的呼吸声,感觉到大卫的体温和味道。
那都是幻觉。
就像夏日对他开的一场意乱情迷的玩笑,一声轰鸣,都毁了。
事实上,他只收获到大卫母亲的憎恨,和自己对自己的厌恶。
那个曾经喊他小兔兔的长辈,如今把他当成了害死儿子的魔鬼。
可他何尝,不痛恨自己居然活着?
他找不到任何人聊他的感受,直到再见凯特。
这个他埋怨过,但也是唯一和他和大卫有交集的人。
他告诉她所有事情,包括与大卫的誓言。
他得完成它,哪怕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
他扮上女装,终于见到遗体,不得不承认躺着的人就是大卫。
但他还是无法接受,扑上去打他,抑或是还想索要一个拥抱。
可他什么也做不到。
来到大卫的墓前,他根本无法起舞,甚至掘坟。
也许是凯特的话点醒了他:“他一开始爱的那个人并不是大卫,真相是他爱的是一张脸与一个身体”。
他终于鼓足勇气,来到大卫坟前,再次放了那首《Sailing》。
那个人不在了,但他向往的自由还充斥在每一处。
他笨拙地舞蹈中,在一座座墓碑中间,挥动四肢,使出所有力气。
踩踏着坟前的土,发泄着,完成最后的告别。
直到警卫来将他抓走,他被质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没关系的,他做到了。
烧掉他的衣服,用打字机敲出他们的故事,想起又忘记爱人的脸。
到后来,偶遇到他和大卫见到的酒鬼。
一个邀约,又是一段新邂逅。
03狗血吗?
再叙述时,我尝到郭敬明+安妮宝贝+夏七夕(我童年)的味道。
当然,本书完成的比他们早。
《85年盛夏》给人的割裂感很重,有种“美梦噩梦”的感觉。
前半程有多赏心悦目,后半程就有多么煎熬。
穿插的叙事节奏跟《刻在》有点像。
(我们昊森也看了wuwuwu
只不过一边是跟教父吐露心事,另一边是需要对社工和老师说出真相。
在坟前起舞的那段,歌声响起,眼眶就酸了。
仿佛又看到吵完架,Birdy骑车追逐阿汉那段…
盛夏其实并未涉及多少家庭和时代的阻碍,但每个人的选择一早由家庭影响。
是两种爱情观的对冲。
亚历克斯是可以为爱人献祭全部,也想要占有全部的人。
亲密无间,福祸共担。
(出海的实景画面拍得太美了)痴迷死亡,更像是他在无垠大海中窥不见方向之举。
而大卫,如他父亲般是个勇于冒险的水手。
对待感情,如暴风雨般猛烈,炽热地要融化对方。
有的人确实如此,喜欢的时候满天神佛都比不过,厌弃时只想赶紧逃离。
就像《阿飞正传》的无脚鸟,无法停泊靠岸,直至死亡。
可亚历克斯理想主义的爱,是无法承受这种“背叛”的。
他想象中的大卫,不会这样对待他。
为什么那个人突然消失了?
他想了很久,半知半解——也许是我们习惯赋予对方一张不存在的面孔,才肯托付心意。
他们之间有玩乐,有性事,但他从未真正了解大卫是谁。
那大卫对亚历克斯的感情是什么,是恪守不了清规戒律,是一件稀罕事,习以为常了便翻页?
他们读魏尔伦写给兰波的诗篇,也走向了相似的结局,只不过大卫的生命终结的更早些。
有点讽刺,叫人想咆哮也感到无力。
刻在和盛夏都有一个女孩出现,可这女孩真的是第三者吗?
还是他们自己,先对感情失望。
是那种“我爱你,但不再喜欢你了”?
难以判定对错,变成一幅有些荒唐可笑的斑驳油彩画。
时间最残忍和善良的一面,都是会冲淡一切。
亚历克斯不是个傻子,他当然不会忘记《大卫和酒鬼“聊”到凌晨四点那点事》。
但他已有足够勇气走出那段历史,有个人带给他无数美好浪漫,也让他尝到堕入地狱的痛苦。
会感谢他的吧,这一生也许只有一次的体验,那段因此涂满色彩的少年时代。
他还会梦见大卫吗?
也许吧,那个人也许换了面貌,也许换了性格,毕竟那个大卫从来都不是大卫。
图片来源豆瓣及网络侵删PS.看完还是有种被打了一巴掌的感觉。
只想说不管德和欧儿怎样,BKPP YYDS!
以及,德爱咋咋地,反正不能让我们欧儿伤心!
看死君:“花园”的第26期,我们要推荐的是欧容导演今年的新电影《85年盛夏》,入围第73届戛纳电影节官方片单。
尽管影片的口碑褒贬不一,但欧容的导演功力依然不俗。
他就是那种能够把地摊文学拍出独具欧容电影风格的导演。
栏目| 花园作者| 德卡的羊提起弗朗索瓦·欧容,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这位生于1967年的法国中生代导演,比起同代更多驰骋于各大电影节探索艺术可能性的同僚,他则更像是那个躲在小角落,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拍着自己感兴趣的题材的另类创作者。
弗朗索瓦·欧容无论是他电影中的种种奇情桥段、对欲望的探索与拷问,还是各色俊男美女的演出,甚至是导演本人堪称英俊的面容,都为影迷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欧容与梅尔维尔·珀波在前作《感谢上帝》中,欧容来了一次惊喜转型,不仅将目光转向纯正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题材在当时更是一宗尚未完结的性侵案件。
其克制的叙述与对抗的勇气都令我们深深感到折服;最终夺得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大奖,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它的价值。
《感谢上帝》2020年,欧容终于又带来了他的新作,这也是其第十九部电影长片《85年盛夏》。
但看完后我却忍不住感叹,或许是因为两年前的《感谢上帝》没有收获到预期的好评,欧容好像再次回到舒适区,回到少年的爱恋和成长,不免让人略感失望。
这里可以插一条关于片名的趣闻。
持续关注本片的朋友应该还记得,本片原定名为《84年盛夏》,但因为在本片中非常重要的一首插曲《In Between Days》的作者The Cure乐队表示这首歌发表于1985年,如果执意叫这个片名他们将拒绝授权,最后只好被迫改名。
因为新冠疫情,全世界影视业都困难重重,电影院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闭关期。
一年一度的戛纳国际电影节盛会也不得不无奈缺席,仅仅公布了一批入围片单,而本片就包含其中。
就如同诺兰的《信条》试图拯救全球院线那样,本片也被媒体视作拯救法国院线之作,毅然决然地赶在夏日与法国观众们赴约。
如今,我们也终于得以在这个深秋观看本片,在凉意渐浓的时节重新找回夏日的激情。
如果单看放出的海报,我们不免要同前些年大热的影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作比较。
这两部电影的确是有不少相似的部分,但从根本上而言,则并不是一回事。
所以最好也请不要抱着这样的期待去看待本片,不然恐怕会让你失望的。
本片根据艾登·钱伯斯的小说《在我的坟墓上起舞》改编,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欧容”的故事。
影片中的主要情节是一次爱情回忆,发生在1985年的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主角是两位俊美的少年,文静又有点羞怯的亚历克斯(Alexis)和热情而又火热的戴维(David)。
两人因为一次帆船意外而彼此相识,需要被关心被理解的亚历克斯遇到了戴维,之后便火热地陷入甜蜜的恋情。
公路上骑摩托、电影院亲昵、杂货店一同工作、游乐园狂欢、夜店里热舞等等,大量爱情片经典桥段在前半段故事中轮番上演。
荷尔蒙在阳光下升温洋溢,简直是没有最浪漫,只有更浪漫。
但前半段有个问题是,因为情节编排非常紧密,会感觉一切都太过匆忙。
虽然这一切仅仅只是一场时长六周的回忆,但影片终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那份短暂的美好。
我们感受不到两位主角之间情感的连接,也就无法让观众们与人物产生共情;当然更感受不到的是导演对于镜头下人物的关怀。
随后的故事当然不会是这样顺风顺水。
似曾相识般,一名异国女孩的出现,转移了戴维的注意力,也导致了亚历克斯的妒火暗烧,最后迎来了那个爆发的时刻,两人争吵起来,关系就此破裂。
最后,你可能以为结局是二人破镜重圆,但很明显,如果这样俗套,那就不会是欧容了。
情节的突然变奏,是欧容的惯常手段。
在此之后,故事便急转直下。
亚历克斯一气之下转身离开,旋即又骑上摩托车去追逐戴维,以致遭遇事故,酿成悲剧,猝然逝去。
此前两人在交谈中提及的“死亡”主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然而,在戴维猝然离世后,亚历克斯的悲痛与诸多举动,并没法有效地打动我,一切都是如此的表面。
应该作为高潮段落呈现的坟墓之舞,尽管做足了铺垫,但情绪的感染力仍旧极其有限。
甚至因为这一动作的特殊性,会让这一段传递出的感觉更多是诡异甚至戏谑的,对于观感的伤害可谓是非常大。
当然,影片中也有一些呈现得不错的动人段落,16mm胶片拍摄也为影像赋予了浓郁的复古质感,微微泛红的色泽非常贴合80年代风尚。
还有开场处海滩边的全景镜头,仿佛穿越到侯麦导演《沙滩上的宝莲》或《夏天的故事》之中。
夜店热舞中突然被戴上耳机,舞曲瞬间转换成抒情曲,则是致敬法国经典片《初吻》。
情境扭转并延宕至下一个镜头,在紫色的晚霞下驾船、骑车、拥抱,也是全片堪称最精彩的一个浪漫部分,简直美不胜收。
另外一些有趣的地方在于,诸多欧容此前影片中的小趣味都在细节处回归,诸如主角的女装打扮会让人想起《新女友》,同老师探讨文学创作则宛如《登堂入室》,还有欧容御用演员梅尔维尔·珀波的惊喜客串。
但这些看似自我致敬的设置,都注定只是影片中的一道甜品,而非用心烹制的大餐。
总的来说,就是一切当然都在预期之内,甚至因为一贯的人文关怀此次显得较为薄弱,影片叙事上的Drama感便导致了观看体验上的不平衡。
唯一算作突破的可能是,比起早年的欧容,尽管采用的叙述方式是借主角亚历克斯之口的回述,但本片展开的视角确实要更加稳重和冷郁。
似乎是欧容到了中年之后,选择用更加冷峻的目光在审视着青少年们的萌动与成长,因而影片结局当亚历克斯又遇上了另一位男孩,或将开始下一段恋情。
从主题上看,影片蜻蜓点水地探讨了死亡,似乎和导演本人的经历有所联系,但好像也只局限于模棱两可的地步而已,以至于具体如何我们亦无从得知。
所幸,这样一套养眼阵容带来的法式夏日恋曲,也确实是这个秋天不该错过的惊喜了。
栏目| 花园;作者| 德卡的羊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种会撩人的哥哥一直是我少年时代最最期待的类型,所以那种在甜蜜无间厮磨后的爱欲喷发也能完全感同身受。无论清楚自己的眼中开了多少层美化滤镜,可喜欢就是喜欢,自己也最清楚。从一个悬念开始两线将案件的方法已经屡见不鲜了,所以把推荐点全给在了80年代的质感和两个主角之间的来电。浴室疗伤的戏和《过春天》那场一样撩人,而且菲利克斯的颜我是真的无法拒绝!!!
看前三分之一我就在想:无论他怎么把他杀死的我都要给这片儿三星——因为实在撩得太没有想象力了,两人在一起的过程换算成异性恋,简直就是个甜宠片,俗气齁甜的糖水。没想到后三分之一回忆和现实接轨后的部分才让这个片子有意思起来,真正走入了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也让这种回忆和现实交替的叙事有了意义,悬念做得很好。复古感挺有意思,虽然也有点标签化,不过配上精致的色彩显得很高级和讨人喜欢。
我的爱人是real two-timer系列, 哈哈真喜欢这种精致,没道德约束感,又略微变态的剽悍欧洲电影大佬,青春在他们手里,连坟头蹦迪都那么香喷喷的,以及,胶片拍摄大法好!
法国版Call Me By You Name 连影调都很像 明亮过曝小清新 复古胶片颗粒感仿85年 感觉叙事技巧上滴水不漏 但剧情走向特别直白 内核故事线来看其实就是个简单的青春狗血剧 但胜在导演是欧容 每一场角色的状态都找得很对 同时这种青春同性片 一定要有很多身体的展示 但又不能肉搏 要含羞待放
没太明白想表达的是什么?
他是追求速度泡沫的神明,派来拯救我的夏日。我只是痴迷死亡幻觉的凡夫,如何能够追得上他?六周里我经历了人生最快乐的夜晚,最悲伤的瞬间。我已足够幸运,很多人并不知如何快乐就过完了一生。我该怎样兑现承诺,在他的坟前跳舞。或是压抑喷薄冲动,责问他冰冷的尸体,为何给予了快乐,却不给予永恒。
欧容这次没拍出什么新东西,无论是写作口吻,还是悬疑倒叙,甚至是那段变装秀,都能看到他自己的影子,他的情感处理始终无法像侯麦那样轻盈,好在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故事,所有看似狗血的经历都能被青春合理化,前脚在旧爱坟头蹦迪,后脚去海边撩新汉,不得不佩服年轻人恋情的更迭速度。
真美 青春独特的疯狂爱恋 死是最好的结局 蹦迪一段flash dance la boum 美的让人落泪/收尾还是平庸了一点 以及人人都爱甜茶长相男演员 我喜欢
欧容的选角带有一点my own private idaho的影子,从奇情到狗血,但看得出来拍摄过程简单清新愉快。
是欧容……还是多兰啊……?虽然欧容还是把拿手的悬疑元素带进了这部纯爱片,但是故事实在太简单太老套了,悬念撑不住。但是真好看啊,年轻人谈恋爱就像龙卷风,来的时候海誓山盟,去的时候飓风过境。坟头蹦迪那段看得又哭又笑,又美又中二,而且Sailing是真的好听,谁这样温柔地递给你一个降噪耳机给你听Sailing,大概都会爱上他吧……地中海教授居然是Melvil Poupaud,看了好几眼没敢认,我哭了,果然年轻时惊天地泣鬼神的帅哥都过不了谢顶这一关…… (对,然而我还是给了4星,我舒服)
我从没想过坟头蹦迪会以这样一种歹毒的方式成为现实。
这也太狗血了…应该是最不欧容的一部。
(7.1/10)Alexis是一个对“死亡”感兴趣的男孩。他总想着找到一切的原因和解释。所以他看得更长远。也更犹豫。对Alexis来说。David是他的反面。这个与Alexis度过人生中最美好夜晚和最痛苦时刻的男孩。 这个Alexis愿意为其改变名字的男孩。他的生命是转瞬即逝的。他活在此时此刻。所以他更坚决。这是Alexis被他深深吸引的原因。85年盛夏是短暂的。Alexis找的暑假工作也是临时的。但David最终化身成了一个概念。变成了Alexis人生的一课。这份爱的影响是永恒的。
3.5 等了好久终于看到了 看的第二部欧容 比双面情人好多了。。。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 年代感 音乐和色彩 不时的喜剧元素 年轻人特有的有些幼稚的而又真挚的深邃 and he finally learned how to effectively film love and desire (sometimes a closed door works better than two naked bodies) 但在我看来最大的优点大概是节奏 衔接像舞蹈动作一样自然 两位主演也值得关注 故事本身稍微有些unconvincing 家庭成员的角色也比较弱
FR101 à Mk2 Bibliothèque. 坟头蹦迪,高开低走,开头倒叙把悬念吊足了(+一上来就打破第四堵墙,让观众带上预期进入故事),还埋下伏笔感觉男主可能有某些异于常人之处(关于那具“cadavre” + David出场时的主角画外音介绍),后来发现只是残酷青春,故事本身撑不起叙事结构啊。//文学/现实的主题探讨还是很有趣,但和《登堂入室》完全不是一个水平。风格还是很不错。
我的意中人是花心男孩,有一天他会乘着帆船来搭救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我猜不透这结局。前半段有多甜后半段就有多虐,可能拍个正经爱情片太没难度了,欧容开始拍狗血知音体。但狗血的青春也是青春啊,我太爱这两个男孩在一起的段落了,爱到不亚于CMBYN!!!
5.0/10 第一部欧容,这是拍了个什么夏日甜水小品。85年盛夏?85年狗血!没有任何意义的一部电影,更像是海边宣传片…
重新爱上了法国电影,触动心弦思考人生深信爱情的意义,和现在消费主义横行全然不同的夏日气息,那一切遥远的感觉,全回来了。
《请让我在你的坟头跳一支蒙古舞》
死亡像大海 包容一切 抹除一切 青春、爱情、欲望、悲伤、所有说不清道不明 没有答案的事情……戛然而止的一切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