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1933年1月,德国柏林。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大资产阶级和民族沙文主义的支持下,上台执政。
人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拉开序幕。
5月10日,成千上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从柏林的大街小巷奔向贝贝尔广场,如涓涓细流,汇成滔天巨浪。
而广场上,更多的群众在等待着他们,等待着一场火刑。
在国歌声中,未来的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亲自指挥学生把广场上两万多册书籍付之一炬。
“受刑者”中有卡尔·马克思这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作家的作品,这也就算了。
可没想到爱因斯坦这种科学家的科学著作也遭了殃。
它们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出现在纳粹公布的“焚毁书单”上。
火把点燃柴堆,宣告1933“柏林焚书运动”正式开始,也预告着接踵而至的暴行:国会大厦纵火案,取缔进步党派团体,全面查禁一切进步报刊,残酷镇压革命群众,犹太人灭种计划……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以希特勒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为背景,讲述纳粹批评家举家逃亡经历的电影:元首偷走了粉兔子
看到片名和海报,想必大家都想到了去年“寡姐”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乔乔兔》。
“元首”这位鬼畜区过气明星,好像和兔子杠上了。
故事开始于1933年1月的德国柏林,希特勒当选总理的前几天,当选总统建立纳粹德国的半年前。
阴霾渐渐笼罩德国。
我们的主角安娜生活在一个德国中产家庭,她的父亲亚瑟是一名犹太裔评论家。
因在报刊上对希特勒毫不留情的批判,被纳粹视为眼中钉。
看似安定平静的家,其实早已在无孔不入的纳粹粉丝盯梢之下。
好在有朋友通风报信,亚瑟决定在政坛大选结果公布前逃往境外。
妻子则带着女儿安娜和儿子麦克斯随后也悄然离开柏林,投奔身在瑞士的父亲,只留下女佣看家。
但除了两个孩子外,他们都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
果不其然,随着希特勒成功当选总理,针对社会各界的清缴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柏林的家不复存在。
安娜一家人自此开始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难民”生活:在离开德国的列车上遭到层层排查,险些被列车上的宪兵撞破身份;
在瑞士乡村和父亲亚瑟重逢,享受了最后一段平静时光;
转移到法国巴黎,独栋别墅成了昏暗的出租屋,家庭琐事都得亲力亲为。
坚硬的法棍和烧焦的土豆是餐桌上的常客,就连吃块蛋糕都成了奢求。
屋漏偏逢南村群童卷我屋上三重茅,当局不接受亚瑟“过于犀利”的批评文章。
被纳粹取消国籍的他,也只能靠给报社写专栏换取微薄的薪水。
安娜兄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甚至沦落到去许愿池里捞硬币来补贴家用。
拖欠房租,躲避房东,每晚在父亲困于梦魇的呻吟声中辗转难眠……为了求生,一家人最终定居英国伦敦,却和自由与思想无关——只因为伦敦有人肯买亚瑟创作的剧本。
流亡生活中,安娜和麦克斯不得不努力适应不同的环境,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被迫在漂泊的生活里习惯道别。
安娜无法忘记陪伴自己童年的那只粉色玩具兔,可惜它早就被落在了柏林的家里,逐渐被纳粹的黑暗包围。
好在直到最后,一家人都整整齐齐。
正如父亲亚瑟所说的: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
亚瑟和妻子之间的甜蜜也令人动容。
即便流亡海外,已经付不起房租,亚瑟也要从12法郎的微薄收入里,抠出一部分为妻子买蛋糕。
他为妻子准备的圣诞礼物,是一副布料缝制的钢琴键。
身为音乐家的妻子,为了他放弃了梦想,颠沛流离中甚至连钢琴的琴键都摸不到。
亚瑟一家人的态度,始终吻合本片的主旨: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快乐。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并没有直接刻画战争的残酷,也没有直面犹太人遭受的迫害,主角一家过的比大部分难民滋润多了。
尽管影片详述了他们流亡生活中的种种不易,但是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家人是多么幸运。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种族清洗,这场浩劫中有将近600万犹太人失去性命。
《辛德勒的名单》,观众从德国商人辛德勒的视角,目睹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钢琴家》,观众跟随波兰钢琴师史标曼的脚步,经历了家国沦陷之痛,遭受种种羞辱和折磨;
《美丽人生》,犹太青年圭多用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从纳粹的阴霾中保护孩子的童年……
以反犹主义暴行为背景的影片比比皆是,它们从不同视角,还原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这部《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站在一个德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角度,以孩子天真的视角,补齐了纳粹德国“反犹主义”的最后一块拼图。
其实用儿童视角讲述“纳粹反犹”事件的电影不在少数。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穿纹条睡衣的男孩》、还有去年斩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乔乔兔》。
同样是改编自原著小说,《乔乔兔》的小主人公乔乔,在母亲和犹太女孩的影响下,从狂热的纳粹支持者,一步步放下偏见,在街头共舞中完成蜕变。
用孩子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在战争和霸权影响下,人们意识形态的病态。
也重申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所有的偏见都源于无知。
所以《乔乔兔》与其说在谈论“反犹主义”,不如说它在探讨如何消解偏见和仇恨。
无论是时而如慈父、时而如朋友的希特勒,还是用肚子里飞满蝴蝶来形容爱意,《乔乔兔》充满了10岁孩子对于世界的绚烂想象。
而《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同样改编自同名自传小说,作者本人就是安娜的原型。
片中所有人物都真实存在,整个流亡过程也是由作者的亲身经历改编。
所以《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更贴近真实。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并没有刻意设计矛盾对立,也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桥段。
中产家庭知识分子家庭殷实,加上儿童视角,又大大弱化了战争残酷的一面。
无论是影片中,还是现实原型,安娜一家人都没有直面过战争,只是因为战争蔓延而被迫流离失所。
诸如“希特勒当选总统”、“纳粹抄家”、“纳粹出1000马克悬赏亚瑟”等残酷信息,都是通过对话和新闻报道等间接的方式呈现。
我们能看到的,是体现在住宿条件、日常餐食等生活细枝末节的变化。
散发着臭鞋底气味的奶酪、石头一样坚硬的法棍、父亲每晚痛苦的呻吟……
最终,导演用一只银怀表,引爆了积淀一个多小时的情绪。
怀表的主人原本是安娜的叔叔,他原本也和亚瑟一样是一名知识分子。
却选择留在德国,最终遭到纳粹政府的迫害,选择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叔叔总是用银怀表逗安娜开心,告诉安娜,只要向着银怀表吹气,就能实现愿望。
借此向安娜传递积极乐观的心态。
可最终叔叔选择了绝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托付朋友将怀表带给安娜,也将乐观留给了侄女。
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随着表盖打开,几年间的颠沛流离,种种委屈和心酸涌上鼻尖,坐在屏幕前跟随安娜一同旅行的观众,在此刻感同身受。
如果把这段旅程,放在犹太家庭身上,则天然带着一股岁月磨砺的忧愁。
“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但会在很多不同地方有归属感。
”父亲亚瑟这句话说出了所有流亡犹太人的心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难怪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写成小说,能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片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桥段。
安娜一家暂居巴黎期间,在出租屋的楼道里谈论起两个孩子优异的成绩。
这时邻居大妈路过,一家人礼貌性的打了声招呼。
没想到大妈恶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她说:“你们犹太人,就非得事事都争第一吗?
”
她是当时大部分欧洲人的缩影。
“反犹主义”不止存在于纳粹德国,往前能一直倒到中世纪。
因为信奉《塔木德》的犹太人,不愿在信仰和生活的任何方面融入欧洲社会。
“犹太人不相信耶稣是救世主”。
神学上的分歧,让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感情从排斥上升到憎恶。
偏偏犹太人又酷爱经商,做生意头脑活,基督教禁止的放贷食息活动,犹太人做得风生水起。
*犹太人杀婴取血的油画至今悬挂在波兰桑多梅日大教堂 犹太人在长期的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财产,摇身一变成了欧洲的债主。
偏偏这群“异教徒债主”们智商奇高,干啥啥都行,以纳粹为主的反犹主义者只能陷入无能狂怒。
时至今日,我们中国人也被广泛的称作东方的犹太人。
毕竟咱们海外同胞和刻板印象中的犹太人有部分相似的特点——智慧勤奋,行事不受基督教规束。
正如《乔乔兔》想要传达的观点,偏见和歧视源于无知,时至今日,人类早就不该靠树立敌人来界定自我。
站在《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的角度,即使生活对你重拳出击,心中也该有一盏微光,温暖但有力量。
愿人人心中怀揣美好,愿一切苦难都不被忘记,愿世界永保和平。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大力
比较少有的以流亡者的视角讲述大屠杀前夕的故事父亲在德国算是知名的评论家,可以在希特勒当选之前逃出德国,虽然日子逐渐难过,但一家人的乐观确实令人动容可能故事的起伏就像那篇法文作文一样,真实但略显稚嫩,但可以观看亲历者如实的叙述,对于了解历史来说已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幸运看完影片,一直对影片的一个点耿耿于怀。
安娜的妈妈不想让她去上公立学校,因为她认为这是卑微的人才去上的学校。
可是你又是多么高尚呢?
倘若把你放到与那些你瞧不起的穷人一样的生长环境,你未必有他们做的好,就算你变的富有,有知识,可那也只不过是剥削别人得来的。
为什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不能和谐共存?
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跳不出自己的阶级?
为什么大家都不能超越自己?
这些确实很难,对我而言也做不到,现在看来,除了社会坚硬,大家又蠢,缺少勇气是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大家都想让别人和自己一样,容不下异己。
现在何尝不是如此,但看似铁板一块的社会就是好的吗?
我更喜欢那些独立,有思想的人。
从根本上来说,维护国家的集权统治,是不是这些不同的声音就是很难被允许?
所以,我更喜欢无政府主义或者是小国寡民。
二战中九岁安娜颠沛流离的生活,德国-捷克-瑞士-法国-英国,辗转5个国家。
电影院中看电影时,觉得电影中的场景是治愈人心的,安娜应该会很开心。
瑞士湖泊上游轮过生日,倚在栏杆上望向远方白皑皑的雪山;在阁楼里全家一起温暖的过圣诞….. 直到安娜全家在埃菲尔铁塔上,因为要搬往London,爸爸妈妈要先去寻找住所而离开孩子们一段时间时,安娜大声吼出:一家人要永远在一起。
分分离离,不安的生活已经让安娜对分离产生了恐惧,不论是永远还是短暂。
粉兔子,带走了安娜关于柏林的一切,但粉色般的童真好似化作血液流淌在安娜的身体里,让她成为了儿童绘本作家。
影片改编自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朱迪斯·克尔的文学作品《希特勒偷走了粉红兔》,该半自传性文学作品源于作者幼年和家人逃离德国的真实经历,后被广泛阅读并用于学校教导“成为难民的感受”。
正因影片源于作者自童年起的真实经历,所以影片的呈现不浮夸不造作,聚焦的都是亲眼所见之物和亲身经历之事。
它不一味追求用极具视觉刺激的战争场面博人眼球,也不一味提高立意让观众面对战争痛定思痛,而是让观众透过一位犹太女孩的眼睛,去看见人性的温暖,让观众感受到有爱的家庭永远是一个人避风的港湾。
影片中的粉兔子,已经不仅仅是安娜在流亡路上屡屡牵挂的玩具,更象征着那消亡的安稳童年、逝去的和平生活、回不去的故土家乡。
尽管童年的生活充满窘迫、逃亡的路上充满告别,但影片苦而不悲、哀而不伤,全家生活艰难但能看到希望,身处动荡但终究没有离散。
正如许多观众所说,《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是经典教科书般的童年回忆录、是二战影片不同视角的温暖补充、是带有特殊性但让人共情的群体回忆、是“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电影版温情释义……
德国电影奖年度最佳儿童影片、巴伐利亚电影奖最佳新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在登陆德国电影节、金鸡国际影展、全国艺联专线放映后,已上线欢喜首映全网独播。
导演卡洛琳·林克曾凭借电影《何处是我家》拿下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凭借电影《走出寂静》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和最佳编剧,对于“新作”《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导演也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谈了谈自己对影片的理解。
关于 创作背景和初衷卡洛琳·林克:在德国,《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是著名的儿童读物,我记得我11岁时在学校读过。
一开始的时候,我有一点害怕,它是关于大屠杀、纳粹、犹太人一家逃离纳粹魔爪的故事,我担心故事太残忍,让人难以承受。
但事实并非如此,她以动人深刻的方式讲述着故事,有时甚至有些幽默,故事没有回避现实,同时又充满乐观。
关于 影片中的主人公卡洛琳·林克:安娜和她的兄弟、父母一起成功地穿越欧洲,经过瑞士、法国等最终达到英国,在那里安下新家。
安娜是个令人惊叹的、勇敢坚强的小姑娘。
关于 影片的意义和看点卡洛琳·林克:这么多年来,我重读了这个故事,发现这个故事并不过时,此时此刻世界各地还有那么多难民,他们失去了家人、朋友甚至语言,所以我想在当下《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的故事依然很重要。
关于 影片中“粉兔子”的含义卡洛琳·林克:粉兔子代表着安娜的童年,她不仅失去了她的粉兔子玩偶,她更失去了她的童年,她的童真。
她的粉兔子落在了德国,她的心也落在了德国。
尽管她在英国有了新家,但粉兔子永远都是她“遗落”在德国的玩具与童年。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欢喜首映 全网独播
我女儿三岁的时候,我们搬过一次家,三岁的她刚开始对生活的环境有意识。
新环境让她好些天觉得很不安,尽管她也接受我们告诉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
1933年的住在柏林安娜9岁,他的父亲是公开发表反希特勒言论的犹太人作家。
幸亏朋友通风报信,在希特勒上台前提前逃出德国,一家人困顿地流亡了瑞士和法国,尽管描述了他们流亡生活的种种不易,了解历史的人知道,这家人是多么的幸运。
安娜开始对于新的环境有些不安,父亲告诉她要带着感恩的心发现生活,否则就浪费了当下。
安娜确实做到了,她努力的面对新环境,交新的朋友学习新的语言,感恩所有经历的事物。
生活越艰难,越是能看出一家人能共渡难关是多么幸运。
这家人最后的目的地是伦敦,本来安娜父母要两孩子在巴黎等他们先去安顿,安娜不愿意,最后父母让步了。
我看着他们一家人上船,一块石头落了地。
在我们国家,有些人到城市开着米粉店沙县小吃西北拉面,哪怕让孩子睡在饭馆里,也要把他们带在身边。
没孩子的时候我看着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挺狼狈的,有孩子以后每每看着他们心生敬意。
只有当朱迪斯·克尔的亲身经历了那个混沌的时代,才能写出如此优秀,风趣,感人,深思的作品……二战前敏锐的德国犹太难民从瑞士到巴黎种种经历遭遇,让人对聪明懂事的小女孩安娜心生怜悯,可当你按正确的方向尽人事,听天命,冥冥中自有老天会为你安排好一切……所有的不公,遭遇可能都是人生必经的安排,在巴黎沦落为难民,从在柏林公众人物当被人无视甚至践踏的经历都没打跨这个犹太家庭,然而内心对光明的坚持才是最为难能可贵!
父亲,母亲,哥哥,安娜他们都以他们自有的方式种种应对,承担并坚持下来……,有说犹太人可怕正是如此,可我想说令人敬畏的不正是如此么?!
为什么你,你们,他们不行?!
为什么犹太人可以?
是犹太人恶劣?
还是你们或它们太固执而愚昧?!!!
知晓二战历程的后人们如我,为安娜一家人在巴黎的命运牵挂,而只有当片尾安娜一家人登上了去往英国的轮船,为他们忐忑不安的心,才有了一丝丝着落。。。
因为在影片叙述时期的过后几年,方能知道这终是赢来了渡过了漫长揪心的黑夜后黎明的曙光,也最终让原著朱迪斯·克尔可以把这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传阅后人,让人深思审视……这部电影的从拍摄导演制作演绎,到其内涵,寓意深远的意义,对于现在这个时代的文明国家来说,都是种警示,触动,教育,甚至是种震撼!
为什么小时候可以无忧无虑,那是因为我们从来不需要承担生活重担。
年纪越大,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多。
有时候我就在想啊,怎么现在什么事情都轮到我自己亲自去做了,。
恍惚间,才发现,我都这么大了,不是我做,还能是谁呢?
总觉得小时候过的无忧无虑,那是因为我从来不需要承担什么。
流浪的人犹太人永远无法在一地方落地生根,但是会在许多不同的地方有归属感。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犹太人干么事情都想着当第一了吧
2019德国剧情片《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根据同名小说和真人真事改编,豆瓣评分7.6,IMDb评分7.0,于2022年12月16日引进国内上映。
“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电影版释义。
看到片尾字幕,才了解本片是自传体故事,女主长大成名后将童年经历写为小说,本片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
片名中的“粉兔子”,只在开篇时少量出现,之后再没出现。
粉兔子并非故事线索,其实粉兔子指的是女主的童年,指的是德国纳粹剥夺了幸福童年,讲述的是在德国纳粹的阴影之下犹太一家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相依为命的故事。
影片以一个10岁小女孩的视角来感受政局的变化,影片中并没出现希特勒,也没出现纳粹德军,也没直接表现犹太人被迫害,全片将着眼点全部集中于一家四口颠沛流离的生活上,观众通过这条主线来感受背后德国政局变化的暗线。
影片很感人,感人之处在于父母在流离失所中仍然保持着家庭的幸福感,虽然儿女并不理解,但是父母苦中作乐,坚强地给予了儿女所能给予的最好的童年。
儿女的天真无邪、父母的人性光辉、时局的跌宕起伏,时刻引发泪点。
影片中女主说,名人都有艰难的童年。
片尾字幕与之遥相呼应,女主长大后成为著名作家,影片讲述的恰是女主艰难坎坷的童年经历。
片中有几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父亲看到母亲眼馋蛋糕,用所剩无几的钱给母亲买了蛋糕,满足了母亲的愿望,那是一种苦中作乐的浓浓的爱情。
儿女二人为了贴补家用,忍受着冰冷的池水而到喷泉池子中去捡别人扔入的硬币。
儿女能有如此同甘共苦之心,这是一家人幸福的源泉。
女儿看到父母极为拮据,迷惑地问“我们贫穷吗”,这是因为在德国时一家人过着富裕的生活,背井离乡后,儿女的认知还没转换过来。
结尾,儿女二人已经逐步适应了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去往英国伦敦的轮船上,对未知的未来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乐观精神,因为——家人在一起就是家,儿女终于找到了家庭含义的真谛。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片名和题材让我想到了《乔乔的异想世界》,也是德军纳粹题材,也有希特勒元素,也有兔子,也是童年经历。
这段时间院线没有什么好电影可看 相较阿凡达选了这部 一看竟然是19年上映的 而2023年的我才在中国大陆的影院看到 噫吁嚱。
故事中的一家人很温暖 哥哥也很关心尊重妹妹的心理情感 这很难得。
其实这家人在战争中一家人在一起就比其他支离破碎的家庭幸福很多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没什么解决不了的。
这部影片可以说很平淡 基本都是好人善良的角色 有好几次我以为主角一家要被纳粹抓到了或者爸爸要死了的时候其实都没有 都很顺利地度过 有好多地方我都以为是伏笔 结果也没有只是很淡地一笔带过再没出现。
结尾也挺突兀 我以为主角的童年是回忆录 最后会有一个倒叙的形式 一个主角长成白发苍苍的样子 但也没有。
怎么说呢 只能说这是一个小女孩的视角 一切都比较乐观 没有时代的大悲大喜 没有太多的残忍 她的烦恼们好像就是那一箱没寄到的玩具们。
用小女孩的视角来解释也许说得通 但是也不能否认这部剧叙事的平实 欠点火候 没有高潮 看完只觉得就这?
有口气升到喉口却没能畅快吐出来一般。
片中扮演父亲的演员,也扮演了《元首归来》里的Hitler。
要吹爆这部片子!不爱被戏剧电影打动哭笑的我,看这部片子流了3次泪——小女孩又一次和房子石头等告别(瑞士)、在巴黎时母亲背着父亲带着他们去拜访德国演员家时四手联弹、安娜收到她教父留给她的怀表想念和教父的最后一面哭泣起来。这其实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了——父母恩爱(在柏林时富裕)、亲子关系和谐、兄妹和睦友爱、一家人都聪明。果然是女性导演视角,好的故事都是从细节打动人。结尾一家人虽然不知道未来怎样但充满乐观地在船上望着英国海岸时,安娜和他哥哥说虽然我们现在对这里一无所知,但我们总有一天会什么都知道。真的是这样,孩子/年轻人的适应和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其实人都是这样。首艺联x欢喜首映 国际视野·德国电影 展映 开幕场(中奖得票)沙丹(替李讯映后交流叭叭叭叭极快语速讲了二战题材影史)百老汇电影中心1号厅
好在哪?就因为有阿尔卑斯山和塞纳河么?
三星半
不造不作,比Jojo Rabbit好太多。
整部电影透着匮乏跟空洞,导演能把挺好的一个题材拍成这样难道不是庸才所为?花了三天逼着自己看完的,我真的厌倦了。
进行缓慢的正剧,从搬家到搬家。
老套的二战题材隐喻桥段
剪辑稀碎。儿童主视角讲述那段历史如果功力不够电影很容易显得轻飘飘,估计导演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一直在儿童和大人之间摇摆不定。 选角也不太行,一家四口除了小女孩父母儿子的气质都太德国
被打乱和偷走的人生 也要继续走下去
剧情一般,设定一般!
一个用儿童的视角来讲述二战时期犹太人背井离乡的故事。故事里小女孩的父亲因为犹太身份和政治立场在纳粹统治时期举家移民,影片没有表现出战争的残酷,而是带着观众从小女孩的视角感受时局的变换,家庭的变化,陌生的环境,亲朋好友的聚离。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学习能力,尽管他是眼里的“不懂事”,实际上他有着更多的感触,这些感触和一次次移民带来的历练以后都会幻化成知识和经验伴随着他成长并获得成功!影片里父亲作为德国的成功人士,背井离乡后面临的困境,经济上的拮据可能不足以给观众带来冲击,不过别忘了,这是一部儿童视角的影片,没有哪一个父母会让孩子承受这些困境,这一点影片做的很好。
是因为我在电影院看的 还有人一直在捣蛋吗 为什么我觉得故事讲的很平 里面小女孩和女管家的connection是有点感动 以为会有更多
又是一个新角度,第一次看犹太人在外漂泊的题材。这家人到了各地虽然没有受到明显的针对,但最关键的就是没了生计。因为批判纳粹,这家人在与德国临近的国家都难以安稳生活,没活路了那各种偏见和恶意就进一步加深了,但没有活路的根源正是被迫害啊。这小小的故事是欧洲当年动荡焦虑、缺乏权利基本保障的一个缩影,只能祈祷那个时代不要再来吧,昨天看到一句话说得很好:人们一次次重复犯历史上的错误,可能仅仅就是因为人们从未记得过历史。不过近来看的两部德国片都似乎有纳粹前的德国生活安定或者至少文化繁荣的意思,纳粹来了生活就不好了,这样说容易让人回避纳粹产生的各种因素,好像是少数疯子控制了国家迫害了人民,大多数人是无辜的。其实纳粹更该被警惕的一面就是人民沉浸于短期的生活改善,最后反而痴迷于暴政。(干嘛片名要去掉元首呢?)
『33rd金鸡影展』第六部:被片名误导,原以为会和《乔乔的异想世界》是同类型,后才发现本质是一部传记电影。视角倒是同JOJO一样,都从孩子身上出发,因而可爱明媚得多,削弱了时代背景的残酷性。但剧本相比而言,略显冗长,过于四平八稳,缺少惊喜。
流水账咋刷到这么高的……也没说啥感人的话啊,就是到一个地方住几天,风声不对,赶紧跑
知识分子的平淡逃难
一路走一路告别,整部片子很像小时候电影频道放的那种电影,在残酷历史背景下拍的却挺温暖的,老少咸宜那种电影。另外学渣我好羡慕学语言那么快的人(>人<;)
2.8
没有杀戮,没有血腥,没有声嘶力竭,没有罄竹难书,甚至没有一丝多余苦难的喧嚣。可那种悲悯,那种思忖,那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飘零与坚韧恍惚间让我看到了影像中的郑念、章诒和、齐邦媛、高尔泰、王鼎钧、何兆武等等等等。有生之年,我更想看到他们和她们的童年故事在荧幕上揭开那并不如烟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