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会幻想能够改变过去使目前的状态更好些,或者希望过另一种生活成为另一个人,这部电影反映的就是这种想法以及假如我们真这样做的结果。
埃文不停的改变过去的选择,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完美的未来。
可事与愿违,往往导致更加悲剧化的结尾。
每一次的选择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改变未必是优化。
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一度忘乎所以,以为自己就是上帝,而最终仍将认识到自然的种种限制,但正是这种限制,体现了生命的意义、抉择和努力的意义。
当我们回首往事,自然会对以往的错误感到懊悔,然而也正是这些错误、这些道路,成就了我们的个性;正是这些痛苦使我们感受到生命中的刻骨铭心。
《蝴蝶效应》这部电影看过之后,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我会从两方面去描述我的感受,一是从电影的外部,另一个是从剧情。
为什么电影名要取做《蝴蝶效应》呢?
我一直带着这个疑问去看这部电影。
但是电影看完了,对剧情了解清楚了,我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于是,不得不借助百度来求得答案。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一、看完发现,影片最大的雷,在于女主凯莉的变态爸爸。
绕过他,很多麻烦就没有了。
二、比较妥善(无bug而且趁早)的穿越:穿越回小电影时刻,配合部分后逃走。
回家告诉妈妈和警察,凯莉爸爸有恋童癖后续:凯莉和汤米被送到妈妈那边生活Evan和凯莉一直有联系,有可能发展成情侣Evan控制住自己,不用穿越术追求完美(最大的逻辑陷阱在这里很难有人能控制自己不用穿越术)所以说,一旦知道自己可以穿越(可多次,而且可自己控制时间点)存在的危险:凯莉爸爸出狱后,有可能伤害子女和告发者。
三、影片中最考验人性的在于:男主Evan能否控制住自己,不用穿越术追求完美进行所谓的“修正错误”是非常。
因为一旦知道自己可以穿越,可多次,而且可自己控制时间点,那不使用它来让自己过得好的人,几乎没有。
根本就是反人性的。
一直以来都有听说过《蝴蝶效应》这部电影,但一直都以为是讲科学的,没有看。
差点就错过了这部那么好的片子。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很棒,看完后,一个人,好久都没能从片中做出来。
主人公有着一种家族遗传性的“疾病”,可以说是一种不幸吧,但这种看似无休无止的不幸终因时代的进步,可以用影像记录下婴儿降生的过程而宣告结束,纵然这个生命没有胎死腹中,料想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在得知自己的这种能力后,也只有被关进疯人院或者自我了断两条路可走。
或许不在这个尘世露面,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结局,但,即便这样,仍要有一个母亲为他的早早离去而痛苦不堪。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可以扭转历史的能力,等待他的要么是历史的灾难,要么是自己的悲剧。
这让我想起了《返老还童》这部电影。
人没有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必将会不幸。
不到最后一秒,你永远猜不到导演会给我们这样一个结局,这样一首主题曲。
最后我没有哭,也许你有,但我们都会在那短短的最后5分钟,像被一阵刺骨的寒风吹透衣领,寒毛直立,脊柱发凉。
第一次,他回到从前,为了和她在一起第二次,他回到从前,为了还自己自由,重新和她在一起第三次,他回到从前,为了和她在一起第四次,他回到从前,为了和她在一起第五次,他回到从前,为了和她在一起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他回到从前,为了让她幸福……即使无法和她在一起我不记得第一次看这片子是什么时候,总之一定是心智不成熟的年纪,所以记忆力,这应该是部非常无聊的片子,今天,25岁过半,重新再看,当那首Oasis的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想起,他烧掉所有的日记,在没有她的日子肚子成长,我们以为,那是他为了所有人,尤其是她的幸福放弃了和她在一起的愿望以及其它的贪念,结局就这样了吧,结果,当歌曲到了高潮,那句歌词响起……“cos all of the starsare fading awayjust try not to worryyoull see them some day……”让男女主人公在拥挤的街头擦肩而过,彼此心有灵犀的回眸,那是上帝对牺牲自己去换回别人的幸福的奖励,也注定了这部片子会让我们终生难忘。
就像我总是偶尔会想起,辛德勒名单中,拉尔夫·费因斯在优美的小提琴曲配乐中,端着枪坐在奢华的阳台上,随意的射杀楼下的犹太人一样,当声音和画面相配合,那种生化反应让那些镜头不经意间深深刻在脑海里。
也许,每个看完这部片子的人都会审视自己的生活现状,那些不如意的事情,或细小,或让我们痛苦的,都被无辜的罗列出来,去幻想如果不曾如何如何,也许这些事情都将不复存在,去换一个更加完美的当下……这不是片子的负面教育,相反,它告诉我们,生活不会像一面黑板,你可以轻易的擦去那些不如意的部分而仅留下其它美好的事情,也许有可能,但几率小到可以忽略。
即使上帝给我们这种可以改变历史的超能力,我们也必须去被迫接受那些改变可能会带给我们的,也许更加不如意的后果……比如,失去原来我们以为美好的那一部分……最后,可能我们宁愿没有那超能力,宁愿让自己相信,现在就是最美好的结局,所以Don't be scaredyou'll never change what's been and goneJust try not to worryyou'll see them some daySoKeep be on your wayand 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
一只蝴蝶在纽约中央公园的小黄花上扇动了一下翅膀于是东京掀起风暴电闪雷鸣也许人的一生就会被当年一点点不经意间细枝末节改变从此走上不同岔口不能回头拓扑学中说这叫蝴蝶效应,你相信吗?
今天看有点惊悚的《蝴蝶效应》,开始时很不明白,还觉得有点血腥后来,渐渐明白那几个小孩子的世界和著名的理论有什么关系童年的阴影给人的伤害太大太大了,也许当时没有彰显但是心里会有恐惧,会扭曲的埃文像他父亲一样有一种可以重回记忆改变结果的超能力父亲疯了,他和妈妈一起生活,他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几个小朋友,其中有一个金发的小女孩,埃文喜欢她也会记下自己的日子,一些混乱的想法,像是电影片断一样他记下了凯利父亲的猥琐,他们的恶作剧,还有凯利的弟弟对他的仇恨,他们搬走了后来埃文上了大学,但是他要找回自己破碎的记忆他掏出自己床下的日记,开始了一次次重回童年的努力他想阻止每一次的悲剧,但是慢慢的酝酿着更大的灾难他想改变别人的命运,却连自己的命运都操纵不了看着自己的朋友在自己的过失中受到伤害,寻求报复看着自己遭到重创,身陷囹圄,失去爱人,甚至残疾一次次的选择都无法避免悲剧的结局,他想起了和父亲的对话没有人可以改变别人的命运,可是埃文执意要那样做让一切按照他的轨迹运行下去,这样无可避免地造成灾难终于有一天,他回到了最初,把凯利从身边赶走了,然后整个童年都变了在繁忙的街头,已经是心理医生的埃文和陌生的凯利擦肩而过两个人的记忆不再有交集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阴影,属于童年的,也许那时候看来并没有那么可怕小熊也有,害怕一个人走路,害怕很黑的地方,害怕责任,害怕没有人理我,害怕...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想起自己的日记,差不多快30本了吧,整个青春都在笔尖流淌着,沉淀在纸上可是我从来没勇气回头去看,我害怕回到那时的状态,焦灼,迷惘,不自信...也怕看到当时的自己勇敢,纯真,那么努力的学习变了,我们不是小时候的自己了
电影《蝴蝶效应》是一部用生命本质和哲学来说事儿的电影。
回想我自己也有很多这种一念之差的细微片段改变了整个生命的片段,命运象无可挽回的无轨飞车,变化莫测到了离谱的份儿上。
在某个时间点,某个场所,遇到的某个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小小细节,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会牵引整个命运之途,走向不可思议的方向。
在以往的生活经验里,细节会暗示整个事情发展的方向,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那些开启性的小细节,带着信息量的小表情,造就了一切生活的可能性。
事实也确实印证了一些自我感觉式的预测,象是解算术题和智力游戏。
人的生命总是由这样一些微小的因素来决定,我们因为感觉它的神秘,所以称之为不可抗拒的命运。
每一次莫明的清晰的记忆,无原由坚持的决定,造就了现在的状况。
我们应该更加相信自己的选择,最少,即使错了,也不会后悔和抱怨,因为那是曾经认真的选择,自己也愿意承受所有的结果。
影片的开头其实已经给观众埋下了一个伏笔,“据说,一些微如蝴蝶振翅的小事能引起横扫报个地球的风暴。
”——混沌理论。
这句话是理解整部电影剧情的关键所在。
电影用了倒叙的手法,一开始便是主人公被追捕,并且写下一段富有深意的句子,悬疑便开始了。
电影开始的半个小时,围绕着埃文的成长历程,都还在正常的时空下。
这过程中,有两个时间节点,一个是6年后,一个是7年后。
在这段时间里,埃文总共发生了6件失去记忆的事,而这些失忆的空间又为后来的主人公时空穿梭提供了支点。
第一次失忆:7岁的埃文画了一幅杀人的画,但他并不记得。
这应该是埃文的第一次发病,这之后妈妈带他看了医生,然后开始每天记日记。
第二次失忆:埃文看完病回来写日记,写着写着跑去厨房拿刀(这是个没太大情节推动作用的失忆,为了增加故事的连贯性吧)。
第三次失忆:埃文到凯丽家玩,凯丽的爸爸是个变态的恋童癖。
等埃文清醒的时候,他已经在凯丽爸爸的指挥下“强暴”了凯丽,这些事,都被汤米看在眼里,他的眼里充满了仇恨,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之后汤米对待埃文一直很有敌意。
从这时开始,凯丽的心理已经有了阴影。
第四次失忆:埃文到精神病院看望他的爸爸。
在交流了两句之后,他爸爸想要杀死他,并说“他必须死,这是唯一的方法。
”这句话别有深意。
第一个时间节点,6年后。
第五次失忆:他们几个人玩炮仗的时候,他记忆恢复之后便是兰尼昏倒被送医院了。
而这次受的伤害最大,心理阴影最大的便是兰尼了。
从这两次事故中,我们会知道凯丽,汤米,兰尼的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阴影,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这些朋友们越来越沉闷,并且提到往事,会很痛苦的原因。
(这次之后有一个小的细节值得注意,埃文翻到了他爸爸以前的东西,里面有很多张明信片,还有他爷爷的死亡证明,他爷爷也是个疯子。
这些明信片,其实就是他爸爸用来记忆的东西,并记录了他爸爸每次穿越改变事情的过程。
)第六次失忆:汤米在垃圾场燃烧埃文的小狗时,汤米因为埃文和凯丽走得越来越近,在看过他们亲吻之后,便越发地报复,这是的他已经越来越邪恶了,凯丽和兰尼都开始惧怕他。
(埃文的母亲为了孩子不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不交这些坏朋友,便带着埃文搬了家。
)第二个时间节点,7年后。
电影开始半小时后。
埃文长大后一共穿越了6次。
其中2次属于真实再现,4次是他主动作为,最后产生了四种结局。
埃文长大了,念大学。
看起来学业也相当不错。
这7年中,他没有再出现过失忆的状况。
第1次穿越:在一次台球之后,埃文带了个女人回宿舍,女人翻到了他的日记并让他读。
最新的日记是他听到他的狗发出可怕的叫声,也就是在垃圾场汤米焚烧他的狗那次(这里有个细节是埃文拿出的日记,这段的记述是第一页,也就可以推断之前埃文每次失忆过后都会记录,因为他已经7年没有失忆了,所以是第一页,而且电影的前面,有失忆之后,埃文也会记)。
读着读着,埃文便第一次穿越回去了。
从后面来看,这第一次穿越只是埃文对第六次失记忆的再现。
这是影片一个重大的转折,埃文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可以穿越回去。
第一次回忆再现之后,埃文不敢确定,他回小镇找到了兰尼以求确认。
这时候兰尼已经像一个自闭症患者了。
兰尼的阴影显然是很大的。
他会不由自主地模仿汤米说话的腔调与姿势,显然精神已经不太正常。
但兰尼的表现已证实埃文的穿越回忆是确实发生的。
第2次穿越:他还想尝试,便继续往下读,记日记是顺序的,所以读日记便是倒叙。
他朗读了第五次失忆的记述,便又穿越到第五次失忆的场景。
原来女主人和她的孩子被炮仗炸死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兰尼阴影那么大。
埃文中途被烟头烧破了皮,回来后他摸了摸肚子,确实是有疤痕,也就是说,这一次的穿越也是一种真实的再现。
他还试图通过兰尼确认,但因上次的回忆,兰尼再次出现了精神不稳的现象,埃文被兰尼的妈妈拒绝了。
埃文和妈妈聚会,想知道一些他爸爸的事。
他妈妈这样描述他爸爸:“他从来不看书,成绩还全是A,在这方面,他的记忆从来不出问题。
”由此可见,他的爷爷,爸爸,应该都是有暂时性失忆症,也可以穿越改变,所以他们为什么疯掉,或者被认为是疯子,和埃文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
于是埃文问他爸爸多年后是怎么唤醒记忆的,他妈妈说他爸爸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记住他的过去。
他说他能…,后面却始终不再说了,说他已经彻底疯了。
其实根据后面的剧情,观众可以猜到,他爸爸后面肯定是说他可以回到过去,改变未来,但这时候他却被认为是精神病人了。
然后他们去算命,巫婆看了埃文的手,吃惊地说埃文没有生命线,他没有灵魂,不属于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很大的伏笔和暗示。
他妈妈听到这番话很伤心,开始抽烟,埃文说,妈妈你怎么又抽烟了。
可以猜测,他爸爸进了精神病院以后,他妈妈烦恼至极,便会抽烟,后来因为埃文而戒除,这也和后面埃文失去双臂双腿,他妈妈因为伤心长期抽烟得了肺癌相呼应,或者是暗示吧。
他妈妈又说在埃文出生之前,她怀孕过两次,都流产了,所以认为埃文是他的奇迹宝宝。
这也是极有暗示性的细节。
埃文读了第3次的日记,但他还没读完,,所以没有穿越。
他找到了凯丽,这时凯丽生活得并不好,是一个服务生,还会被客人吃豆腐。
他们说到了当年被他爸爸虐待的事,勾起了凯丽被性虐待的痛苦回忆。
可以想见,那之后的时间里,凯丽应该经常被他爸爸性虐待。
这里有一个情节透露便是埃文没有在她爸妈离婚时和他妈妈住,只是因为想和埃文在一起。
被说起痛苦的回忆,而埃文就那样消失了,现在回来只是想确认一些痛苦的过去,凯丽彻底对这个世界绝望了,于当晚自杀。
埃文受到了触动,他想回去挽救她。
挽救这个一直遭受不幸的女人。
于是他对过去的主动作为开始了。
第3次穿越(开始主动有所作为改变结局的穿越):他重读了第三次失忆的日记,回到了过去,在凯丽的爸爸让他和凯丽进行成人之事时,他一反过去开始反驳,他说服了凯丽的爸爸,让他生出了一股责任心,从此对凯丽有了对女儿的责任。
于是事情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结局一:之后的结局不一样了,电影以短短十几秒的回忆,十几个镜头记录了在这之后,凯丽和埃文有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也早早得开始了美好纯洁的恋情。
这时候的凯丽是个美丽成功的大学生,他们也还是恩爱地在一所大学里,一切都似乎很美好。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埃文的正常时空里有一个要好的胖子室友,在这改变的第一个时空里,虽然在大学里,胖子还是存在,相遇了,但因为埃文是兄弟会的老大,两人却是冤家。
而之前有过冲突的冤家,在这个结局里却是他亲密的好朋友,还像往常一样给他准备考试的小抄。
这时候埃文才认识到,他现在的一切和以前已经不一样了。
生日会上,他想给凯丽一个惊喜,却被汤米砸了车子。
两人正式冲突了。
可惜的是,埃文旧日的仇恨并没有忘记,他对汤米的仇恨也一直在,但是这个时空里,埃文并没有伤害他的姐姐,汤米对埃文的怨恨是由于埃文当时的一席话,他爸爸没有再动凯丽一根汗毛。
凯丽开心快乐得长大了,因为他爸爸把所有的暴力与变态都加在汤米身上。
冲突中,他杀死了汤米。
他入狱了。
在监狱里,他遭受了很多磨难。
为了逃避这困苦的境遇。
他说服他的狱友帮助他逃脱。
在这里,为了说服他的狱友,他读了第一次的日记,穿越回到了画画时(第4次穿越,第一次失忆),他原来手上没有疤痕,但穿越回去时,狠狠将手钉到了长钉上,回来时他的手上便有疤痕了,因此说服了狱友帮助他。
他读了第六次的日记,在危机关头顺利地穿越回去了。
(其实第一次的失忆在整体说来,是个衬托性的,一是引出事情的开端,即埃文的恐怖画,二便是为了后面的小穿越,验证之用。
)结局二(第5次穿越,第6次失忆):这是第六次记忆,所以在这之前发生的所有事,都是真实地发生过的。
他用炮仗炸死妇女的事情说服兰尼帮助他对抗汤米,拯救自己,他后来也说服了汤米,但是被说服的兰尼却用斧头砍死了已经和好的汤米。
这之后兰尼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兰尼责骂他,原本承受着一切的应该是他而不是自己,埃文很自责,也困惑了,究竟怎样才是对的,才能不伤害他的朋友们,于是读了第四次见他爸爸的日记,穿越了回去(第6次穿越,第4次失忆)。
他和爸爸的对话也改变了,请教他爸爸怎么样能把事情变回去,变到正确的轨道上。
而她爸爸的回答是,根本就没有什么正确可言,你不能去改变他人,但是回去不破坏他人也许就可以把事情变得好一点,你不能充当上帝。
埃文不相信,他说到了他爸爸当年写过的明信片,表示还要继续尝试,然后才是他爸爸要掐死他,并说:“他必须死,这还是唯一的方法。
”也只有他爸爸知道,无论怎样改,都是没用的,也许结束这一切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死亡。
这也是和电影的开始相呼应的(这次的失忆也并不是改变性的,一是为了结局做铺垫,而是为主题的表达做铺垫)。
他回来了。
他去找凯丽。
凯丽已经变成了一个妓女。
而凯丽在垃圾场时留下的疤痕都还在。
凯丽:“在这个星球上,根本就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改变事实的。
”埃文:“每次我想帮助别人的时候,事情总是会变得更糟。
”凯丽指责他为什么不挽救妇女而孩子,也许兰尼就不会因此而毁了她的家庭。
埃文收了刺激,决心回到炮仗的那次。
结局三(第7次穿越.第5次失忆):他在妇女靠近信箱前阻止了她们,而汤米也良心未泯,救下了妇女和孩子,免除了一场悲剧,但是埃文却因为爆炸的炮仗失去了双腿和双臂。
在这个结局里。
兰尼,凯丽,汤米和埃文都在同一所大学里,并且兰尼和凯丽已经甜蜜地恋爱,汤米也是健康帅气的小伙儿,一切看起来都是前所未有的圆满。
但是埃文的妈妈却因为埃文失去了四肢,伤心不已,抽烟得了肺癌。
他不想他的妈妈遭受痛苦,于是再次穿越。
兰尼翻错了日记的页,于是就有了他回到了第二次的失忆,也就是拿刀的那次。
回来后,重新调整日记,回到了第三次。
结局四(第8次穿越,第3次失忆):他用鞭炮炸凯丽的爸爸,却不小心炸死了凯丽,于是他自己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接受医生的监视。
于是他要找日记,想回去再改变,于是他四处找,医生说:“你发怒的样子像极了你的父亲,你的父亲总是要找那些影集,而那些影集从来没有出现过。
”埃文没办法了。
他知道解决这一切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死去,从未出生。
结局五(第9次穿越,出生时):他找到了出生时的家庭影像,在观看前些下了电影开始时的一段话:“如果,任何人找到这个,就意味着我的计划不起作用,并且我已经死了,如果我能以某种方式,回到所有这一切的开始,我应该可以拯救她。
”于是他穿越回到了出生时,在妈妈的肚子里,自杀了。
她的妈妈再次流产。
而因为没有他,凯丽和汤米在父母离婚时选择了和妈妈在一起,快乐地大学毕业,凯丽幸福地结婚了,兰尼也有很美好的童年。
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才是最美好的。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留给人很多的思考空间。
剧情总结:1,2,4的失忆对整个事件结局的影响不大,但各自有作用。
3,5,6的失忆是影响剧情的关键情节,后面的几个不同结局也是对这些关键情节的改变引起的。
结局1是因为改变了情节3,结局2是改变了情节6,结局3改变自情节5,结局4又是改变了情节3,结局5埃文自杀。
情节3对凯丽和汤米都很重要,情节5,6对兰尼和妈妈相对重要。
而在后来的穿越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埃文的记忆是累加的。
埃文的母亲之前流产了两次,应该也是同样的事情,埃文会是他流产的第三个孩子这些改变之间也是环环相扣,有铺垫的,并不是任意地穿越到哪一次。
应该说,在情节的设置上其实还有不少的bug,也有一些改变欠缺说服力,比如埃文回去说服了谁谁谁,而且第1,2次失忆之后都能顺利回来,毕竟一点点的变化都会导致不一样的结局啊,为什么埃文手被长钉钉了,却没有引发别的结局,还有为何改变了之后,以前出现的人还会出现,为什么还是那所大学,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经不起深究,但是就针对剧情本身而言,已经达到了它想达到的效果,即很好地传达了它的主题。
剧情本身,也还算精彩,至少不至于枯燥。
关于主题:一个小小的改变,也许就会引起反差很大的结局,我们针对目前的不满,也许就想回到过去。
但是我们不是上帝,我们并不能改变事实,即使我们像男主一样,回到了过去,改变了曾经的错误,不让它发生,我们真的就能如愿以偿吗?
过得如想象般美好吗?
正如有一句话所说:“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
”世事难料,事情总是相互纠缠,相互联系。
回到过去是好事,但别妄想给不美好的现在增添什么美好。
要做的永远都是珍惜现在,把握未来。
还有就是,你不知道不经意之间的什么动作会引起将来的灾难,所以每一步都要细细斟酌。
正是现在成就了未来。
最后的最后,这些东西,大话西游早就说过了啊!!
ps:看到有人说,一个爆炸可以改变运气,能改变人性吗?
我认为这个问题就有些问题。
男主在13岁之后就没有再失忆过了记得吗?
这些发生的事都是在这些人的小时候,为什么对妈妈的改变相对来说没有他们三个反差巨大,是因为童年,甚至青少年正是形成个性的时期。
这三件事在他们四个人的童年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人性这个词未免太大。
人不是在落地之时就有人性的,是后来,尤其是小时候的经历成就了他的个性。
很偶然地看到一个关于电影《The 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应》)的帖子,介绍影片有几个版本的不同结局,很有些意味;重新勾起了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触。
It has been said that something as small as the flutter of a butterfly’s wing can ultimately cause a typhoon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 -Chaos Theory这是混沌理论中最通俗、也最为人所知的表达了,“蝴蝶效应”的提法最初出自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E.N.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的论文:“巴西丛林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
一个混沌系统是无法预言、操纵和控制的,而且对于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极端敏感的依赖性,在系统初始任何一点点细微的改变,都会在系统后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埃文在发现自己可以通过阅读过去的日记回到那个时间点、并找回失去的记忆时,为了得到最理想的现在,他一次次地回到过去,可是每一次的改变都是“猜到了开始,没有猜到结局“:记起了对凯莉的爱,凯莉却间接地因此而死亡;和凯莉成为了恋人,却杀死了她的弟弟;解救了小狗,却使得伦尼杀死了汤米而被关进精神病院,凯莉也内疚地堕落成吸毒的妓女;救了塞姆普太太和她的孩子,自己却成了残疾,伦尼和凯勒则成了幸福的一对儿……每一次的追回时间都以为可以通过已知的结局改变最终的“现在”,没想到改变的还仅仅只是开始……每一次不甘的闪回,像极了《大话西游》中用月光宝盒拦下自刎的剑;但后者幸运的是只要改变时间的快慢,而埃文却在无奈地同随之而变的“现实”抗争……导演一共安排了四个结尾,可真正用到的结尾只有两个。
一个是导演加长版的结尾,埃文看到的家庭电影是埃文的母亲即将产下埃文,进入历史的埃文决定自己结束这一切,他用双手掐住了脐带,结束了自己刚要开始的生命,现实的生活中没有埃文,凯莉跟汤米被离婚后的一母亲监护,远离了那个BT父亲,自然也就没有了雷管事件。
剧场版的结局是埃文看到的家庭电影是第一次认识凯莉的聚会,回到从前的埃文骂了凯莉,他与凯莉没有成为好朋友,凯莉跟汤米的监护权也由母亲得到。
工作后的埃文在街上偶遇凯莉,但却没有相认。
另两个结局也是按剧场版的结局设定的,一个是埃文遇到凯利后,返身去追凯利,另一个是两个相认。
我不幸地看到的正是那个更具好莱坞式的剧场版结局——当初就隐约地觉得这个结局略显仓卒和苍白,现在想来是为了迎合市场温情的需求吧。
而我,是愿意选择前一个结尾的。
我们常常会后悔、后悔当初的选择,于是会说如果我当初如何如何,今天就能如何如何了——真的会是这样的吗?
知道了结局,就能改变起因吗?
埃文拥有的能力可以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一副用之不尽的后悔药。
用它,可以收回一句失言、弥补一个过失、追回一个爱人、挽回一场战争……——但,真的可以“反悔”吗?
混沌理论在时空传送中的应用就是在时间的“过去”作出的一小点改变,都会导致时间的“未来”无可预知的剧变;所以,意图通过改变过去而影响现在的做法唯一的结果就是——不可预料!
因此,对过去选择的后悔和假设都是无义的,它未必能够导向优于现在的可能;所以,我们只能(也必须)相信:每一次的选择都是最好的选择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悲剧!
想到了古希腊悲剧、想到了俄狄浦斯王。
希腊神话中的“神”(或者是“命运”)也隐隐约约地在埃文的身边露出脸来,前者的神谕(或是先知的话)和后者的“现在”都是一个不可扭转的必然——些微的差别只在于当初的“神”更加地专断,现今的命运却允许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结论是趋近的,共同趋向于不完美的、悲剧的肯定!!
任何的抗争都是徒劳的,埃文一次次在已知的结局上去修改发生的原因,但“每一次挣扎都只是使命运这张网收得更紧一些罢了”——而这,恰恰是古希腊悲剧中最震撼的地方!
如果俄狄浦斯王、这位生下来就注定要弑父娶母的悲剧之人可以选择,我想,他也是会宁可切断脐带、不要有这个生命的开始吧!
这是一部可以有很多理解和归属的电影。
可以是玄疑片可以是心理惊悚片,可以是讲述为爱牺牲的言情片也可以是预想时空旅行的科幻片——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对命运抗争的迷茫和无奈、并最终只能以自我的结束作为妥协……这也许恰恰揭示了人生的一些真谛吧!
那本娱乐致死里说,每种媒体都有自己的倾向性。
举个不是特别恰当的例子就是说,电视更加适合娱乐,书本更加适合说理。
于是电视的内容就有越来越娱乐的倾向性,书本就有越来越说理的倾向性。
那么一路胡乱的推理下去,豆瓣作为网络媒体中的独特组成部分,也有豆瓣自己的倾向性。
我一直想找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总结一下,却缺乏能力,一直到我看到评论陈晓东还是胡小东的某张CD时,某人发表了类似这样的言论“靠,那么主流的东西还能上豆瓣?
”然后蝴蝶效应关于结局的众多评论可以作为注脚。
恩,,我自说自话的毛病又来了,,,我来解释一下我的意思。
蝴蝶效应的剧情很简单。
某男发现自己只要阅读自己所写的同年日记,就可以短时间的附体到当时的情景,并通过更改当的状况来改变自己的现在与未来。
结果某男屡次改变后发现,自己在改善某人的情况时永远会伤害另一个人,具体的说,要么他自己受苦,要么他爱的人受苦,没有皆大欢喜,没有happy ending。
这时就有了2种不同的结局。
结局1被认为是商业版,也就是大众版:男主角决定断绝自己与心爱得女人得关系,从此做陌生人。
这样算是两清。
结局2被认为是导演剪辑版,也就是原版,小众版:男主角回到母体自杀,完成了漫画日和里经典的道歉语:对不起,我不应该被生下来的。
豆瓣的评论一窝蜂的推崇剪辑版。
“我喜欢自杀版结局!!!
”“自杀版好!!!
”“自杀版有深度!!!
”“自杀版讲出了人性!!!
”“我就是喜欢自杀版!!!
”我想说的是,如果哪天导演跑出来说,哎呀,弄错了,其实那个你们说的商业版才是导演剪辑版,情况一定会大不同。
阿什顿.库切确实好像乔布斯啊……但这演技……还不如小朋友……这个故事是说:有时候,我们不在一起会更好……!
导演剪辑版;镜头和剪辑很赞;其实这不太像是回到过去,纯粹是把空白的剪辑填补回去!于是可能伴随的还有逻辑错误!而两个版本变化的也不止是一个结局!
最好的人生是我不存在的人生。
无语,我看的那个版本既不是完全版本,翻译的又很糟糕。网速也很卡,说什么等到让你意想不到的结局,我坐等到片尾曲放完都还没意识到这就算真的完了?气死我了
在2012年回家的火车上和同车的几人一起分享的,祝他们快乐。
其实导演是想向人们传递世间没有完美的事物,万事发展都有其规律,不要试图以人力去改变,千方百计的打算会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改变而使事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谁他么说这是个硬科幻的?不就是魂穿到过去的自己身上改变时间线嘛?!老梗!
好的懸疑片,總是會盡量模糊現實與幻想之間的界限,找到在心理片與科幻片之間兩可的微妙位置,就像開啟多重世界一樣開啟多重詮釋的可能。《禁閉島》如此,《蝴蝶效應》亦然。就算最後的結局仍舊是一場妄想,誰又能不在這自我救贖的努力面前動容?沒有一種命運是完美的,但為了妳,這次我願意接受。
一定要用时代的局限性来解释它的豆瓣高分么?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是恐怖片为什么这是科幻片,不明白为什么影志会把他放到意外结局的豆列里。在我看来就是讲平行世界的电影。看下来还没无姓之人好看。我最不明白的是有人竟然刚开始看不明白!!
苦逼骚年穿越记……话说这里面很多事情说不通啊
从进了牢房才完全明白。。硬伤还是多 穿越时空什么的我还是费我脑筋。男主beard造型不行 只有穿白T才好看点
剧情的细节设计过于完美,以至于反而是最基本的动机设计薄弱了些。我也很想像女主角最初质问男主角那样质问一下编剧:既然男主角真的这么爱女主角,爱到不惜勒死自己也要让她获得幸福的地步,那为什么他离开女主角七年,却甚至一个电话都没给她打过(而且似乎性生活也挺美满的)?
幼稚的剧本和摄影。一看是Leonetti那我也就不说什么了。选角也烂,AF模特先生一整套情景喜剧的演法。连调色都显得很廉价。找完妹子妹子就自杀了?太夸张了吧?坐牢之前应该已经被审判了,为啥看视的时候他妈才说律师会用正当防卫帮他辩护?不应该审判的时候就用正当防卫进行辩护么?
逮着机会可以改变历史,那还不赶紧狠狠的重新做人,结果却发现越改越无力。。活在过去是可悲的,别老想着重头来过,说不定还不如现在呢。。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可是中间过程只是苍白而已。
很多年前看的影片,很震撼!回到过去,改变选择,就一定会更好么?
90年代的青春惊悚片,无脑无逻辑,片子结构零散人物表现偏激。看了就觉得这种程度的情节也能够称之为蝴蝶效应,不觉得惊喜,反而觉得影片主角傻邹邹,完全自找。不知道是不是小说改编,如果是改编想看看原著,如果不是改编我觉得这电影是杂烩大制作台词乱炖,故作高深(像俄罗斯的电影剧情)但又不知所云
对过去选择的后悔和假设都是无意义的,它未必能够导向优于现在的可能;所以,我们只能(也必须)相信:每一次的选择都已是最好的选择。Anyone can't play God. 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
忒TM一惊一乍的,完全是一恐怖片!!不得不承认很多恐怖镜头我是用快进才得以止住把碟子从碟机退出的念头。看完碟子直接就想给掰了扔垃圾堆
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 其实我觉得片子好渣 人也好 剧情也好都透着一股做作的气息 导演除了讲故事什么都没做成 好!渣!故事也就 (;¬_¬)心理你个毛 其实是神棍 噱头比剧情强大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87692/两种可能。跟妈妈一起看,看出了不同的结局,最后男主从录影带穿越回到小时候,告诉女主离自己远些,于是女主凯丽,去找妈妈了,没有跟恋童癖爸爸,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