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才看到这部优秀的国产悬疑剧,前半压迫感极好,配乐很有希胖风,还穿插了一些黑色幽默桥段,比如胡安被关办公室、胡安冯仁一前一后上楼侦查。
从小梨疯狂搞事开始节奏崩坏,再加上角色嫌的嫌、疯的疯,悬念暂时被搁置,难免没有耐心看下去(事实上这段我觉得2倍速都慢)姜伟作为编剧能力毋庸置疑,做导演还是弱了一点。
还好最后几集节奏又回来了一些,悬疑包袱抖得不错。
海报上的三位演员都很棒。
董勇在沉默的证人里我觉得一般,可能有王志飞和杜源盖过了他的表演,再加上袁可为这个角色没多少戏剧性,但这部剧里演技相当出色,惟妙惟肖地演绎了一个有心理阴影的普通人到精神病再到怀着赎罪心理活下去的普通人的变化,三种心态变化都清晰可见。
薛敏是我在这部剧里最喜欢的角色,女性的坚韧与聪敏、身为妻子的包容力,苏岩也演的很好。
于洋刚开始我觉得有点过演,有时像演戏剧,后来才明白为什么,不由得佩服起来,情绪的爆发和崩溃也拿捏得当。
本剧还有一些编剧没解释的地方,趁着刚看完记忆还清晰记录一下:1罗巍巍为什么自杀?
前面她表现得很沉着冷静,会这么容易自杀吗?
我一直怀疑罗的男友是冯仁,一是俩人从头到尾没见过可能是编剧故意回避这一点,二是罗约胡安见面从六点改成八点,同时陈言约见薛敏,这应该是冯仁为了让薛敏撞见他俩安排的。
但冯仁应该没有机会对罗做什么心理暗示让她自杀,她也不像精神有问题的人。
难道是我想多了,其实她只是来加深胡安的心里恐惧的,和楼上的女人一个作用?
反正她死后编剧也基本把她忘了。
2楼上当作家的女人在医院见过小梨,后来为什么两个人又都说没见过?
小梨撒谎成性暂且不提,楼上的女人只能说是bug了。
还有她写的那本书,应该是最大的烟雾弹。
3张春燕说过翟小婷在大学时被人骚扰,还在保卫科蹲过人,应该是确有其事,那匿名信到底是谁写的?
硬要解释的话,翟小婷可能确实被人骚扰过,然后她把这事告诉了冯仁,冯仁借题发挥写匿名信。
还有翟小婷的三份病例,应该是她从冯仁那偷来的。
4贿赂薛敏父亲并害他坐牢的事一直引导观众认为是翟小婷,后来变成冯仁总觉得有bug,毕竟薛敏父亲证实了确实是翟小婷,薛敏继母也见过她(第二次来家里可能安慰家人,第一次呢?
)翟小婷和陈铭基潜逃是因为发现了冯仁的阴谋要揭发他,那诈骗是巧合吗?
我个人推测过程应该是翟本来和陈合计要揭发冯,逃跑,结果冯收买了陈,让陈杀死了翟。
翟的两百多万巨款因为寄错信没还回去,被冯知道后将计就计,让胡安受到进一步精神压迫最终崩溃。
不过冯和翟的房子应该是翟卖的,翟还在南多给买家打电话这是bug吗,翟应该没有逃出过云港,一直被关在景风小区…越想越乱,可能冯真的神通广大买通了人打的电话吧,然后借故让胡安来南多,就是不知道南多当地人说的黑衣女人是冯安排的呢,还是确实是翟呢,如果真是翟,那冯又是什么时候找到她并杀死她的呢?
5小梨怎么进的卧室。。。
好吧这个其实无关紧要,可能复制了钥匙吧。
录音笔是怎么被替换的,也算个bug吧,看小梨的表情不像她换的,冯仁好像也没有时间掉包,也可能录音笔本来就是坏的,胡安录音没成功。
这剧暗示冯仁是幕后黑手的细节还蛮多的,我能想起来的一些,首先就是还钱总差一点点,一两次就算了,总这样肯定有问题。
再者冯仁去诈骗比较奇怪,找了几个小姐还要听声音,又是打到薛敏卡上,是想找个声音像薛敏的人好陷害她吧(虽然这人声音也不太像。。。
)冯仁知道有像翟的尸体很紧张,应该是紧张杀人的事败露。
胡安看到的明明是冯仁薛敏的照片,后来薛敏他们看到的却是胡安翟小婷的照片,只有冯仁有时间动手脚。
不过真正确定是冯仁还是空难之后,好歹上了海报的人哪有那么容易挂掉。
其实很想再看一遍找找细节看能不能解释这些bug,但是小梨的剧情实在看到心肌梗塞orz
精彩啊,这么好的国产悬疑剧真的被太少的人发现了,如果放到现在播肯定大爆了,与这种片子相比连《隐秘的角落》这种中上等的剧都黯然失色了。
比起刑侦剧,我太喜欢这种生活中的悬疑剧了,既有烟火气又感觉到人性的复杂,人人都是剧中人,这部剧人物心理描写和一些细节太细致了,细致的缺点就是有的时候会感觉节奏有点太慢了,导演太会把控那种幽暗,诡谲的氛围了,既能宣扬政治正确又不让人觉得假大空的情节和台词设计,但是还是有一些情节经不起推敲,还有一点bug,中间太过缓慢结尾太过迅速,姜伟还有个这种毛病:实施过程全部舍去,没错就是多么复杂的犯罪方法完全不提,只有结果,最后感觉总是少了点什么,感觉不到《少年包青天》解谜那种一层层的抽丝剥茧的快感,到最后基本全靠嘴说犯人背景,没有过程太没意思了,冯仁如此矛盾的人设到最后怎么也应该拍一些他和要复仇的人相处的心理活动吧?
竟然一个都没拍,《沉默的证人》也是这样……董勇在这部剧里贡献出了影帝级别的表演,在沉默的证人里没感觉演的这么好,可能在那里是戏份少的缘故,小梨这个演员真的选的太好了,把那种神经质演绎得淋漓尽致。
总体看来冯可怜吗?
一点也不,他报复胡因为有仇,但他对小婷做的事不一样是畜牲行为???
何况胡还不是故意的呢,而他竟然如此对待一个爱他的女人,果真是精神病行为………
莎士比亚也被你气活了。
2023-8-22,开始追迷雾。
上一部追的剧是,沉默的证人,感觉,有点感同身受,那就是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扭曲,危害了社会。
昨夜,8-22做了梦,我的心里,也有一团迷雾,从未被人看见过,可是,8月份,我释怀了。
当我释怀后,遇到了这部电视剧,讲真,这几个主演,比沉默的证人还不能忍。
可是,剧情,拖拖拉拉,一直从后六集开始看了。
人类情感的复杂,三个小孩子,无意作的恶,留下了彼此的痛苦,一个永远陷入了恐惧中,怕火,一个毁了容,而一个人的精神上被摧毁了,成了精神病。
复仇,女人爱美,被毁容,却毫无恨意,而精神上的摧残,却陷入了疯魔。
可能,我也经历了原生家庭的困惑,跟初恋朋友的伤害吧。
有些人天生就是有病的。
沉默的证人说的是原生家庭之殇,而迷雾是童年阴影。
心灵的困境,是无法摆脱的,有些人的恶意是无法消失的,有病的人,精神折磨,他们的内心是肮脏的丑陋的。
无意的作恶,却被报复了。
整个2023年,我在寻找自己的心灵困境,我不再盲目的追剧逃避,而是直面自己的内心。
姜伟在多年后,跟我最爱的胡歌合作了,可是,我却爱上了他拍的老片子,2004/2007年,沉默的证人还有迷雾。
我最近,把自己过去的网名,改了,那些不快乐的时间起的名字,sugar4+wan米饭云烟玩玩。
我想,我是从结尾看的,可能,我经历了跟胡安一样的经历把,无意间的伤害,一直被精神折麽,2007-2009/2010年,有些人,是不正常的。
很庆幸,我用了三年,2020-2023年,终于摆脱了一个有病不自知的人。
我不再害怕了,我恢复了光明跟自由,而阴暗的是那些自己龌龊却不愿意面对的虚伪的人。
2004年,沉默的证人,很震撼。
2007年,迷雾,很有感悟。
我在向内求,当我开始看见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我就看明白了每一个人。
2023-8-23,在追迷雾。
2020年的迷雾剧场,跟我当时的状态很像,迷雾,我慢慢开始剥开了迷雾,看到了我自己的内心。
心中所选,善与恶。
未完待续…
忘了在哪里看过一句话,大意是在日常生活中制造恐怖因素比特定场景更为高妙。
比如夜晚的墓地,闹鬼的凶屋,发生点稀奇古怪的事全无意外,感官上的惊吓刺激一旦脱离特定场景环境,恐怖感也就消失了。
而恐怖因素一旦植于日常,像《蝴蝶梦》里的吕蓓卡一样无处不在笼罩着你,那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再比如《后窗》里朝夕相对的街坊,《惊魂记》里的路边摩托旅馆,都是普通人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日常。
胡安和薛敏普通得就像他俩的名字一样,一对典型的城市中产小夫妻,男的公务员女的老师,经济适用型完美搭配。
新婚燕尔,事业得意,突然就接二连三地栽跟头倒霉,生活被一个突然消失的女人搞得天翻地覆。
直到剧情推进了三分之二,观众还跟困兽犹斗的男女主人公一样困惑,这都是为嘛啊?
翟晓婷,既是同学也是朋友,还是好朋友冯仁的老婆。
以胡安的视角来看,要她还钱却遭到推诿;警察将她列为通缉犯;收到她寄来的没头没尾说要复仇的信;从小姨子处证实她陷害了岳父;从大学老师那儿知道她多年前就开始陷害自己;从她中学同学那儿知道她身世成谜并带着目的考到云港;从她姘头的女朋友那儿得到了她多年前跟踪自己的证据;又从警察口里证实她已经整容的消息极有可能属实。。。
全世界都告诉你她是一切阴谋的始作俑者。
她为什么复仇?
她改头换面回来了吗?
小两口有二十多集都在这两个疑问中惶惶不可终日。
不管从什么途径得到关于她的零星消息都翻来覆去地研究,对生活中新出现的女人提防恐惧。
那些平凡日常不再熟悉亲切,一切都面目可疑暗藏玄机。
大量反复琐碎的细节令人感到疲惫乏味,我看到十几集就失去了耐性,直接跳到了最后几集。
发展了三分之二的《蝴蝶梦》,急转成精神病版的《基督山伯爵》。
我发现导演跟希区柯克一样对精神病异乎寻常地执着,什么佛洛依德、荣格,各种心理学研究没少折腾。
《沉默的证人》里白远写的那首诗叫《赴莱比锡抒怀》,莱比锡是现代心理学发源地。
导演真是跟心理学死磕到底了。
本剧在拨开迷雾之前,薛敏抱着熟睡的胡安看《爱德华大夫》,内牛满面地发愿要像皮特森对约翰一样让胡安回忆起童年阴影,打开心结。
本剧在结构上跟《爱德华大夫》多有相似,男主人公都是因为童年一次无心过失酿成大祸,由于消化不了巨大的惊吓和内疚感,潜意识选择性删除相关记忆,但却形成顽固心理障碍,一个不能见轨状物一个不能见火。
女主人公凭着爱与智慧拨云见日,最终挽救了男主人公。
不论皮特森还是薛敏,如果没有对男主人公无比坚定的爱,那么故事就不会有水落石出的结局。
不同的是,本片在梦境解析的处理上比希胖子保守得多。
从片头开始,胡安飞机上的噩梦,到后来跟人叙述自己梦里各种关于火的画面,基本都是具象映射。
而《爱德华大夫》里对约翰梦境的解析,各种抽象的梦境意象都被完美解释,跟现实生活严丝合缝一一对应,实在有些荒诞。
虽然我对心理学一窍不通,但从语言学角度来讲,即便是普遍存在于语言中的隐喻,除了死隐喻之外,本体和喻源之间的映射联系不具有唯一性,而且要基于共同的理解机制之上才能成立。
梦境意象和现实之间的映射关系只能更为复杂和松散,现代心理学应该还做不到建立起一套完美准确的释梦机制。
从《沉默的证人》到《迷雾》,导演的节奏感似乎变坏了,后者压抑的时间太长,太沉闷,线索遍地开花,谜底喷泻得很仓促,许多细节没有得到充分地解释,积累起来的情绪也没处释放。
过了安检换机票是不错的想法,可最后用陈铭基寄到国外宾馆的录像带和日记来揭露翟晓婷之死,在叙事上也太力不从心了。
日记在悬疑故事里的作用,以铺垫为上乘,以解谜为下乘。
九牛二虎布下的悬疑迷雾,被一本让主人公和观众都毫无心理准备的日记揭开了,这样故事的张力和趣味性都大打折扣。
而且陈铭基已经有了录像带,又有什么必要写日记?
录像带足够双向制约,如果他够聪明够胆大,完全可以凭借录像带反要挟冯仁会破坏复仇计划。
其实这个录像带的存在也有点不合逻辑,冯仁自己拍下陈铭基杀害翟晓婷的录像作要挟筹码,地点难道不是他选的?
就没发现陈在那么显眼的角度也放了摄像机?
而且如果不是陈铭基空难,那么翟晓婷遇害就不会被揭露,让这种小概率偶然事件承担解谜重要环节,对故事的合理性也是一种损害。
如果可以让陈铭基的后招更巧妙地出现,也不必是什么实质性的证据,只要说明翟晓婷为冯仁所害,再结合后来胡安和薛敏的攻心策略,一样可以引冯仁出来找到藏尸地点,让他计划破产,精神再度崩溃。
吐槽完节奏感,还要赞扬一下导演对心理学和精神病的研究更深入了。
从《沉默的证人》里的大BOSS成功控制一个精神病,到本剧大BOSS要制造一个精神病。
冯仁差一点点就成功了,彻底逼疯胡安。
要让这个故事在逻辑和情理上都能成立,复仇者除了强烈的动机(家破人亡,自己进精神病院),还要有执行能力(高智商+经济条件+打入报复对象生活圈子),以及必须够疯狂(精神病患者)。
否则付出一生,建立和破坏生活十几年所得都只为折磨一个人,实在是匪夷所思。
导演把谜底藏得很好,很多豆油表示大吃一斤。
就是因为冯仁失去的实在是太多了,哪有人这么玉石俱焚去报复的?
要说哪里有点不妥,就是他太仗义了,仗义得有点过头了。
虽然说已经做了甩手掌柜,但毕竟生活圈子里,常来常往的大部分是生意人。
他身上又哪有一点生意人的影子?
根本是个仗义疏财的绿林好汉。
老婆卷款跟人私奔了,还惦记卖房子帮朋友还钱,房子卖不了了就去敲诈杀人犯。
相对的,冯仁没地方住了,胡安小心翼翼地跟薛敏商量把家里另一套房子给他住,这才是正常人。
冯仁就是好得太不正常了,要么其实真爱是胡安,要么就是另有隐情。
我就是在看到他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帮胡安还钱开始觉出不对味的。
在这个疯狂而宏大的报复计划里,他消灭了翟晓婷这个变数,却忽略了薛敏。
薛敏确实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对手,她太普通了,不强势也没什么野心。
看起来依赖性强,什么事儿都问老公拿主意,保个饭碗也要靠老公去找枪手写论文。
但其实她性格坚强,头脑也清楚,毕竟跟后妈和同父异母的妹妹和平相处这么多年,本身还是成熟懂事的。
能靠老公的时候就靠老公,靠不上就自己解决,不管父亲还是妹妹出事,都拿出了家里老大的风范。
她对胡安的感情经受住了数次挑拨,除了感情坚定,也说明她很有主见,不易动摇。
在被全方位打击中始终保持智商理性同时在线,冯仁最大的失误就是错看了她。
薛敏是学文的,主攻拜占庭研究。
从古希腊神话到霸王别姬,胡安不懂的她都懂。
有意思的是,她完全有潜质做文青而她不是。
而石隐,冯仁,甚至中学都没上完的小梨,这几个被确诊的精神病都是典型的文青,以至于我看完这两部戏都怀疑导演是不是对文青有什么偏见。
不过有一点很对,人戏不分,离疯就不远了。
戏里有些桥段颇有希胖子神采,胡安被困办公室,跟冯仁前后脚上楼侦查。
还有楼上女人因家暴而杀夫,很有《后窗》的感觉。
而这些,都是渗透于日常的恐怖因素。
更恐怖的是,跟你两肋插刀的好朋友,却是一心想把你折磨疯的精神病。
新闻里说,中国有超过一亿的精神病患者,人们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太少了。
也就是说,平均十几个人里就有一个精神病,细思极恐。
世上有精神/心理状态完全健康的人吗?
不恐高,没有密集恐惧症、幽闭恐惧症、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和其他各种毛病,从不抑郁,我表示无科学根据地谨慎怀疑。
微博上倒是听过两位博主,早先也并没表现出什么异常,后来一位因为抑郁症自杀,还有一位从每天规律的生活日志变成被害妄想的呓语。
我去看过她们的微博,觉得难过。
且平凡且珍惜吧。
这么好的剧为啥热度一般,是因为非刑侦题材?
演员演技无可挑剔,剧情更是一波三折,意外反转,扣人心弦。
董勇把胡安那角色演得恰到好处,慢慢变疯的过程甚至让观众都深感压抑,更是衬托出女主在如此超乎寻常的压力下表现出的难能可贵。
男女主之间的互相信任与责任担当考验了双方的感情,在罪恶仇恨、价值信仰等方面也予以了充分诠释。
“本以为我是你的依靠...最先趴下的是我...在家庭崩塌时力挽狂澜的却是你...娶你做老婆,是上天的恩赐...” 让人动容。。
之前悬疑气氛浓烈。
后来男主就疯了,疯了后就开始走向喜剧。
有些喜剧风格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男主弱小可怜无助的精神病。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演员演技真好啊好剧,真的是好剧。
女主演技稍微差了点。。
厉害!!
编剧的文学和历史修为很强大,剧本可以封神啊。
节奏有些拖沓啊啊啊啊啊
其实前几集就猜测有可能是冯仁,当然也是瞎猜的,但是有很多镜头都是冯仁自己独处的时候也在伤心叹气或者喝酒消愁,我想他如果是演戏的话旁边没人还演给自己吗?
所以我又感觉不是他,如果结局还是他的就是导演故意误导观众,没想到最后是精神病的他,只能强行解释作为神经病,他演戏太投入,即使旁边没人也在沉浸于角色。
后边几集的转化太快,前27集都感觉冯仁正常的不能再正常了,后边一集突然就发病了。
还有录音笔的事感觉怎么也强行解释不通。
节奏太慢,说话太慢,1.5倍速看正好。
但即使如此,这也是一部很好看的剧,悬疑感拉满,这种题材的剧以后可能不会再有人拍了。
神剧。
我感觉是我看过最好悬疑剧了没有之一。
五星好评迷雾如同题一般。
悬念从第一集保留到最后一集。
观众大部分时间处在迷雾中一头雾水。
各种灾难纷飞而至。
压抑看不到希望。
中间几级感觉节奏太慢。
应该是为了制造胡安在逐渐恶化的事态下心态慢慢崩溃的过程吧。
最后反转确实很震撼。
但是能够自圆其说没有像其他悬疑剧一样头重脚轻烂尾掉。
那句陆地海洋做舞台。
风霜雪雨为幕布。
全世活人做观众。
唯我一人是角色把整个剧情推到了最高潮。
胡安。
除了那次挪用公款和小时候那日意外外都表现的很好。
工作兢兢业业。
廉洁。
能力强。
为人正直。
会考虑他人感受对朋友非常不错。
对爱情忠心。
印象最深的那件事是一。
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冯仁是现在是一无所有还是剩下半壁江山。
如果他撒个谎就可以拿到钱解除人生出现的最大的危机。
但是他实话实说了。
没有辜负朋友的信任。
二。
他因为冯仁而身陷危机中。
当他看到冯仁竭尽全力时候。
没有怨恨他。
而是淡淡的和他说你已经做到极限了。
薛敏。
完美的老婆。
非常爱胡安。
即使种种表面现象显示胡安已经出轨。
但是他还是相信胡安。
一开始因为父亲入狱。
感觉一击而溃的弱小女子居然是全局最坚强的人。
因为她的努力才使得形式逆转拨雾见云。
冯仁 分2块看表演的角色是一个完美朋友角色。
给后面反差带来了非常的震撼。
实际是个非常狭隘阴暗的人。
这样的人存在是非常不可思议且可怕的。
当然他身上也是有光辉的地方。
比如对爱情忠心。
这是一部精彩的电视剧,但无疑它本可以更精彩我是看了《沉默的证人》,被其震撼,按图索骥来看《迷雾》的。
但也正因如此,如果不是对导演及演员积累出来的信心,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情节展开拖沓的情况下,我很可能就放弃了。
影片对与胡安的官场和薛敏的学校细节的刻画,无疑都挺出彩,但这毕竟不是一部温情为主的家庭剧,不然加入这样一个构局巧妙的惊天大阴谋,气氛很显然是不合适的。
这部片子最大的看点无疑是悬疑与推理,整个片子也是围绕其展开的。
对我来说,真正的吸引点到第17集才出现,就是胡安的录音笔如何被瞬间掉包——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设计”,但无疑对观众来说也是最有吸引力的(遗憾的是直到片尾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沉默的证人》中,周马最后一集中针对陈狻危的大段独白无疑是最震撼的,当时看完后大呼过瘾。
为什么呢?
因为它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用对方最熟悉的方式,对一个抱定决心不说一句话的意志十分坚定的人,攻破一个优秀心理学家的心理防线。
不仅完成了,而且完成的合情合理,非常漂亮,那段文字也写得文采斐然,加上演员准确的表演,不得不说是神来之笔。
当在《迷雾》中,胡安第一次引用戴高乐的话的时候,我就相信,这就是整个片子最大的伏笔,就像陈狻危在影片开始对投毒案犯的谈话一样。
当这段话反复出现时,我更坚信了这一点:谁说败局已定,胜利已经无望?不,不能这样说!
请相信我的话,因为我对自己所说的话完全有把握。
我要告诉你们,法兰西并未落败。
总有一天我们会用目前战胜我们的同样手段使自己转败为胜我相信最后一定也有一个像周马大段独白一样的最高潮:胡安确实疯掉了,而且给别人的感觉,他不可能再好过来(即败局已定)。
但因为某种原因,他重新控制了自己。
但他继续扮演精神病人的状态,他用表演欺骗了曾经欺骗他的那个最善于表演的人,然后给予其致命一击(用目前战胜我们的同样手段使自己转败为胜)。
然后对其说道:谁说败局已定,胜利已经无望?不,不能这样说!
请相信我的话,因为我对自己所说的话完全有把握。
我要告诉你们,法兰西并未落败。
总有一天我们会用目前战胜我们的同样手段使自己转败为胜。
但这样的结局并未出现。
我认为这是一个遗憾另外,本片中的多个人物,出现的牵强,消失也无甚道理。
最明显的是那两个警察,几乎彻底就是打酱油的。
还有胡安突然想起去打扫卫生,然后发现钥匙,然后还破费心思的查找钥匙来源,薛敏也去查电话记录,还去西装店查访,在对冯仁没有一丝怀疑的情况下,这些举动显然是难有说服力的。
我认为导演是有一个较大的野心。
即想像家庭剧一样表达都市人的生活,又想创造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悬疑推理,但或者这样的野心过大,导演在复杂的平衡中,在雾中,迷失
很久以前看过《沉默的证人》,看后很激动。
可是后来发现是美国一个什么电视剧的仿制品。
这个《迷雾》很地道,中国味道的侦探片,印象深刻的是演员董永的表演,在精神病院那段,带笑的泪;结尾跪在了那烧伤的美人面前,处理的也非常好,当时我还担心别太恐怖了。
扮演冯仁的演员挺帅的,不常见他的戏,有好本子会火的。
总之编剧好看,演员演技到位,漏洞少,30集的电视剧能拍到这样的水平很可以了。
呵呵呵,管见,本人盛赞!
节奏有点慢
真的吓到过我。
前天刚看完,非常好看的悬疑剧! 逻辑缜密,人物丰满,三观很正。每个演员都演得很好。
知名度很低,敏感度很高,炸裂的演技,谜团重重又引人入胜的剧情,推理剧!名副其实的推理悬疑剧,太可惜了,这么好的剧,居然评分不足一千人,有评论说剧情拖沓,确实有一丢丢,但是每一集都出点幺蛾子并不让人困乏!韩剧的迷雾号称大女主,可是我觉得本剧的女主才叫大女主,这才叫一次次从绝境中崛起
情节不错,节奏太拖沓了
剧情台词都很弱 悬疑的气氛也不够 有点让人看不下去 质量不太高
你乍一看剧中三位主角的脸吧,还真没兴致看下去。不过只要看个十分钟,就不得不看下去了。国内有这种题材这种构思的,真的少之又少。
结尾太仓促了。好牵强!!
这电视剧很好看,现在重播吧,收视率绝对冒顶!(中间太虐了,先看了结尾,然后慢慢看)
看完迷雾,终于知道什么叫悬疑片了。没有任何故弄玄虚,任何高级滤镜或悬疑运镜。前二十分钟完全不想看,之后停不下来。前二十集完全云里雾里,之后停不下来。就算能猜到个方向,但并不妨碍迷茫,而且很享受这种似乎有光芒却完全找不到北的迷茫感,以至于观看时非常害怕弹幕或任何形式的剧透影响体验董勇的表演真棒。这是我看过他最丰富、最有层次的一个角色了。于洋和苏岩也很有自己的魅力。导演编剧厉害👍。说话稍微感觉有点慢。1.25倍好一丢丢。
从绝望中生出希望,谜团看的人沉重,紧张又透不过气。与一般的悬疑不同,反而带来了惊喜。让我有感的是薛敏,坚强自立,有超强的韧性和智慧,她才是家庭的支柱。大概这是我想成为的样子。
各位演员表演精湛,堪称一流。但作为一部30集体量的电视剧,26集之前一直处于一种压抑苦闷诡异混沌的气氛中,一点释放的气口都没有,对白又长又慢,这结构与节奏合理吗?后面几集则像开了外挂,想知道的就能知道,不很合理。个人感觉远不如沉默的证人。
剧情比较拖沓,悬疑编得还行,演员演技在线
整体不错,可是有二个致命的漏洞一个扣一星,小婷寄错信,可笑,如果不寄错,这一切还会发生吗?而且当时胡安就在后面,直接给也可以啊,所以基础错,地动山摇,还有空难,空难那有那么巧,没有空难,胡安能拿到录像带,真的扯蛋。
真的是精彩,不过随着谜底揭开那种获得快感的程度急剧下降,速度之快让人产生落差。还有就是中间部分太过于歇斯底里,看得人很难受。
冷门佳片,剧情还可以更快一点
环环相扣,丝丝入理!每次都觉得真相近在咫尺,一回首已是远在天涯。不论是人物情感,还是故事节奏都极好!国产电视剧是有好剧的呀!姜伟挺V5的,基本功扎实,后来走红是理所应当,不红才天理不容!
注水猪肉
导演你浪费我时间,什么鬼的冯仁反转?!处心积虑二十年,这算哪门子的复仇?!难怪没人看这剧
印象极好的一部国产悬疑片,当年还感叹来着我们国产也有好片。“陆地海洋是舞台,风霜雨雪作幕布,全世界的活人当观众,唯我一人是角色。”这台词我至今还会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