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年的欧陆
Kontinental '25,二零二五年的欧陆,Continental 25,欧陆慈航2025(港)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埃斯特·通帕,Annamária Biluska,Marius Damian,伊林卡·马诺拉切,瓦娜·马尔达雷,谢尔班·帕夫卢,阿德里安·希塔鲁,加布里埃尔·斯帕休,阿多尼斯·坦察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德语年份:2025
简介:奥尔索利亚是特兰西瓦尼亚主要城市克卢日的一名法警。一天,她必须将一名无家可归的男子从地下室驱逐出去,这一行动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使得奥尔索利亚必须尽力应对随之而来的道德危机。详细 >
6/10。裘德以锋利辩论内核作为欧洲当前不满情绪的缩影,尤其是资本主义将文化简化为房地产的残酷现实。故事设定在曾属于匈牙利的特兰西瓦尼亚,法警奥尔索利娅受命将一名流浪汉从一栋建筑的地下室驱逐出去,因为这栋建筑已被豪华连锁酒店买下,最终流浪汉选择自尽,但裘德犀利的审视并未将穷人苦难简化为欧洲中产精神觉醒的祭品,当法警不断找人寻求安慰,一边复述目睹自杀后呕吐的过程,却没有人真正关心穷人的死活:女挚友抱怨流浪汉的粪味,认为捐了钱就能安慰自己虚伪的良心;青年人只顾分享手机上无人机猎杀俄兵的视频,把社会空间变为了立场阵地,宣读对俄乌、加沙种族战争的看法;宗教的包容更是一个幌子。就像公园里闲置的恐龙装置,或结尾与楼房、城堡并置的穷人墓园,穷人问题和恐龙、建筑的社会景观都只是中产面临道德问题时的一种消遣。
当开场的恐龙模型“闯入”流浪者的世界,一个神奇而高效的寓言体系被迅速建立,极端倾向下的自律自省的背后或许反而是一双象征着某种濒临崩坏的高压思想道德意识的无形之手操控下的集体歇斯底里或精神症候,iPhone拍摄的自动对焦功能与其说是笨拙的幽默,不如说更像是这种无形之力滑稽、密集、智能而危险的锁定、抓取、破坏和失序,近乎拉杜·裘德一场辛辣犀利而举重若轻的脱口秀或段子集,或许小品,但并不妨碍他又一次通过镜头媒介完成了对糗事一箩筐的当代欧洲人们关乎自身存在的宛如精神生理失调般的丑态与困境的模拟演绎,以及对乐观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坚持。
6.0/10 #Berlinale75 理性上当然是优秀的作品,情感上对拉杜裘德依然极其复杂:方法上延续了他一贯的社会干涉性和混纪录片的观察,且手机拍摄提供了Solanas and Getino的Third Cinema宣言中提到的工具优势,有理由相信流浪汉在街上游走的片段与真实的路人互动,一种社会实验或带有侵入式的行为艺术。而类其在前作中采用的车祸纪念碑片段的最后的建筑观察也具有怀斯曼式的影像组织逻辑。但是无论是反复在对话的笑话中提及中国还是《完美的日子》或是歪改禅宗法道,拉杜的以罗马尼亚为中心的对周遭的放荡戏谑和疯癫讽刺仍未得到克制,似乎流于他自己言说的“with the flow”,沉浸于当下媒体与媒介的海啸之中,他似乎既不期待与非欧洲的非西方有更深层的对话,也不奢求电影所能带来的潜力和重想象,他似乎已经被溺爱成暴戾版的早期伍迪艾伦,脱口秀电影。
现在欧洲知名导演是找到了什么拍文艺剧情片的模版吗?还是城市街景空镜头,接着开始两个人的话痨,随后在插入城市街景空镜头,再接着话痨...直到结束,无非就是聊天内容不一样,本片就是揶揄白人圣母心大爆发,内心煎熬,四处诉苦,有这闲工夫,还是多去照顾照顾几个流浪老人吧。
+
空镜头的意义不是很明确,一些讽刺还是挺有意思的
四星半。不及《世界末日》但仍然令人动容。自动对焦拉风箱又如何?这反而提醒我们这是每一个买得起iPhone标准版的人都有技术能力拍出来的电影。我们缺乏的是拉杜裘德极具穿透性的观察,以及对何为真实的思考。本片基本上是对欧洲社会问题最伦理的观察视角。可惜的是那些有点洪常秀的桥段…
肯定比不上前作,和倒霉性爱比也是差一点
其实大部分人多少都在某些时刻体验到这种系统之恶施加在个体良心之上的重压,电影之于日常生活,就如片中homeless的自杀之于日常街景homeless的颓废景象,女主的精神崩溃之于我们无用的恻隐之心,电影只是将这种愧怍感敏感地放大到极致,然后疯狂地不断向各类人重复那个看似自杀却是谋杀的场面以拷问原因,狂热的国家主义者,政客和政府,禅宗,东正教,亲情,这一切都在导演戏谑的讥讽的视角下暴露出各自的苍白无力。但是这一切又怎么会真的有答案呢。战争,难民和homeless这些社会现象只是展示了一个当代欧陆语境下的无解的神义论问题,又有谁能真正为个体生命无辜的受难和消亡负起责任..
典型的欧洲白左困境。拉杜·裘德还是喜欢开一些倒霉性爱的流氓玩笑啊,只是一件事要重复讲五遍,这话痨症真的很不可🚫🚫🚫
“他用铁丝缠绕着自己的颈子,然后用尽全身力气将自己勒死在了暖气片上”。他曾经是获得(还是参加)过国际比赛的运动员。神父,为什么“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更多;而没有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全部拿走”?看这部戏的时候我更多想到的是布迪厄的《世界的苦难》。
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如此直白外露,甚至是浅薄的政治宣讲,表达上无非还是在吃老本,嚼了吐,吐了嚼,残羹冷炙也当宝,我说你们欧洲艺术片导演没活儿了就别硬整了吧?一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的思想搁这儿当小学生作文翻来覆去地写,难道这还不算当下欧洲电影的困境?这次再塞奖就说不过去了吧?主题前置化、语用定型化,连同社会空间也直接变为可被随意支配的立场宣读阵地(大段双人对话的固定长镜头),影片开场二十分钟后(核心事件形同虚设,根本就是个幌子),导演的心思便一览无余了,目的性太强了。拍法和表达,这里里外外全无深度,也毫无技术含量可言。(btw: 片中所有的技术问题都只是技术失误造成的,种种这些技术上的瑕疵首先并不隶属于本片的影像结构,怎么可能成为政治化的表达呢?
虚伪、圣母、漂浮的欧洲人但凡务点实,今天的欧陆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
🇩🇪线下观影。【75thBerlinale】对罗马尼亚的政治动态并不熟悉,但在观影过程中却获得了清晰的线索和理解;有时感觉就像在看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Ten》和肖恩-贝克的 iPhone 拍摄作品。很强的政治实验电影,很好地传达了夹在中间、动荡、伪善和迷失的感觉。一些对白非常巧妙。但与肖恩-贝克的作品相比,这部影片的摄影相当乏味(出乎意料地发现这片子让我时不时回味...提到 4🌟 吧哈哈哈
一些对政治哲学的刻薄反讽
罗马尼亚街道干部的工作
大便。
Rise | 有点像欧洲洪尚秀
从片名到大结构都能看出灵感来源于罗西里尼那部,甚至还藏了海报在片中。不论是一九五一的欧洲,还是二零二五年的欧洲,很多东西好像改变了,但绝望和无力感又是一样的。女主说完要去墓地,最后几分钟拉杜裘德恨不得把整个城市都拍一遍。//任谁看了拉杜裘德都会想死吧。
与裘德前面的电影相比讽刺的辛辣程度减轻了一些,并没有很多新鲜的主题,似乎变得更为工整了。水平还是在线的但确实简单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