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不错的片子,乍一看很普通,普通到不是很有欲望看到地步,我刚下了之后随便一拉,有点想直接删掉,不过感谢万能的骡子,看着它的2G大小我忍了忍。
片子讲的是,在某年某月某时的某个不起眼的小镇,在那个时候,人类都不具备说谎这个功能,大家都是说实话的,即使是很刺耳的话,他们也会诚实的说出来,虽然我不明白他们明明可以放在心里不说的么,一开始女猪脚开门说她在自慰的时候我有点囧到了,还真是个诚实的孩子。
男猪脚呢,是一个loser,长的很丑,矮个子,胖,塌鼻子,有点像癞蛤蟆,是一个失败的编剧,老板正想着要解雇他,在一到两天内,他的秘书也不喜欢她,他的帅同事恨他,他的朋友也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失败者,他追求女猪脚失败,因为他的基因太糟糕,而且他也不是钻石王老五,直到有一天,他撒了一个慌,而在这样一个诚实的小镇,他的谎成了真实,之后他利用每一个谎言,他成为了“上天”的代言人,他重新有了工作,他住进了豪宅,只不过,他任然孤单一人,过着失败的生活,虽然最后是happy ending,但我觉得却笑不起来。
这部电影也可以改名为,宗教的诞生,导演的世界观是非常现实虽然最后走到了感性,但我觉得还是非常辛辣的讽刺了这个世界,宗教是谎言,一度导演让我们觉得,也许对于人类来说,谎言的存在就是希望,但瞬间我又发现,这样的希望是多么渺小和脆弱,就好像男猪脚的朋友说的,如果不犯罪死后就能去极乐世界,那我不如天天喝酒,颓废生活好了,喝酒还能让自己早死,何必执着于现世的快乐呢?
多么讽刺的happy ending,男猪脚虽然确实用感情争得了女猪脚,但是,导演告诉我们,美好的只是我们的期待,每个人都期待美好的事物,而其实我们生活在这个冰冷而孤独的宇宙。
在人的眼中,谎言就好像是有色的眼镜,它给我们的生活上了一层糖果色,但事实上,就算毒药裹上了糖丝,它仍旧致命,就算结束的时候,他的朋友还是颓废,他身边的人仍旧执着着痛苦,而且最可笑的是,他们的孩子也是一个胖胖的塌鼻子,不过,就好像爱因斯坦说的,永恒的是宇宙和人类的愚蠢,人类因为谎言,将杯具的生活看得美好了,虽然快乐,但是,愚蠢。
谎言是换不到美好和幸福的,男猪脚能追到美女也是因为他本身还有一些美好的品质,当然更重要的是,小镇的人都是诚实单纯的人,在现在的社会,谎言的进行变得凶险更多,毕竟也算是个技术活,但我觉得,活在谎言中的人,是比现实的人,更加悲观的人,那些明知事实的凶险,仍旧能笑着面对的,才是真的乐观的人。
突然发现我其实还挺乐观的,哈哈^_^。
为什么你们一个个都觉得我有所指,还是你们自己心里有鬼。
谎言是需要另一个谎言来圆的,自圆其说是最大的要点。
但是人总是要遵循自己心底深处的声音行事才不枉活过此生啊。
哪怕被别人指着鼻子说你是个LOSER也不能放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哪怕被嘲笑100次也要再做101次的努力,AND THAT'S THE WAY.THE MAN IN THE SKY,看到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是,GOD?然后看到在举行婚礼的现场拿着俩必胜客盒子宣布天条的画像我差点儿笑喷了。
编剧肯定是个无神论者,居然拿上帝开涮。。。
╮(╯▽╰)╭反正真爱无罪,不能因为为了下一代基因考虑就放弃那个可能让你的孩子变成不可爱的小孩的男人或女人。
你爱的是灵魂,不是皮囊。
所以外貌协会的各位啊,拜托早点醒醒吧。
同时拍我自己的肩膀,你丫也可以醒醒啦。
一部题材新颖,轻松的电影,以前的世界没有谎言,直到有一天,马克说了世界上第一个谎言,他因此得到了很多好处,金钱,工作,世人的膜拜,(但面对自己的梦中情人他却不忍对他说一次谎言,说明爱情里容不得谎言)但是一个谎言需要用无数的谎言来圆谎。
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没有谎言,虽然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谎言,那么社会秩序可能会是一片祥和,但是现实中有时候“直话直说”“口无遮拦”也无非是一种语言的暴力。
《谎言的诞生》(The Invention of Lying):许给我们一个虚拟的天堂(文:火神纪)所谓天堂;其实不过只在于我们自己的一念之间。
当我们一念向善,当每一个人都一念向善;这个世界就将念念向善,这就是天堂了。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天真而可笑的想法,而电影最大的功用性,是它能将所有最天真而可笑的一切都变成现实。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天堂,一个虚拟的却没有谎言存在的天堂。
——火神纪。
题记。
序喜剧。
没错,这仅仅只是一部轻喜剧——轻松、诙谐、耍耍闹闹一个半小时;如果一部电影在如此嬉闹之后完全地结束,那不算是一部好的喜剧。
如果我们看完一部轻松搞笑的电影之后,看电影时候的欢乐在电影结束的一刹那突然完全地冻结,我们不知所措地生出了带有着悲悯的情感——我想,这是因为这部电影除了它在轻松搞笑方面完成了它的任务之外,它还有着一些深层意义上的反思;这种反思开始冲击着我们理性上那根若隐若现的神经,进而迫使我们不那么轻松而欢快。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非常荒诞甚至带着些许可笑味道的故事;但是,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
谎言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个女人会在第一次见到一个男人的时候,告诉他自己刚刚正在自渎,并且还没完成,请他做下,自己上楼完成自己刚刚尚未完成的高潮,并且对他说——我会尽可能不发出声音,你也尽可能假装不知道……在这部由瑞奇•热维斯(Ricky Gervais)和马修•罗宾逊(Matthew Robinson)共同编剧并执导的电影里,电影就这样开始了。
电影在它的第一个情节单元里完成了它的背景设置,这是一个没有谎言的世界。
美国麻省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费尔德曼(Robert S. Feldman)做过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平均每天都要说谎二十五次,而美国广播公司(ABC)所做过的一个民意调查,也为这样的一个数据提供了佐证。
我觉得,这个数字显得非常客气颇为保守,也许更通行于西方社会;东方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世故要面面俱到八面玲珑,怎么样也不只二十五次。
我们只需要想像一场商务的会面,从双方或者多方见面的第一句话开始——某某公司的某某先生,很荣幸您能抽空前来鄙公司进行指导……说这句话的时候,谁真的感觉到“很荣幸”,谁又真的把自己的公司当成是“鄙”,谁又是在那么“百忙之中抽空”前来特地对一不相关的公司进行“指导”呢……说话的人在说谎,听谎言的人也听之任之,如果对方不说上几句客套的谎言,多少还会觉得对方显然是礼数不周……很显然,一句话中有那么多的谎言,可以想像这样一场商务会面里,真正真心实意想要传达给对方的意思,该是如何迂回曲折峰回路转之后才能以某种不那么显现的暗示传达给对方……想想,其实我们真的挺可悲的,因为谎言,几乎是伴随着我们终生的。
从我们降生的那一刻里,我们听到的第一声赞美——多漂亮……其实就已经是一句谎言了。
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刚降生的婴儿,其实还不怎么像一个人,红乎乎,脸上有点皱,五官还没完全打开,并且不管个头多大都同样蜷缩着……怎是一句“漂亮”了得。
满月的婴儿几乎都是很漂亮,这一句是真实的;而刚降生的婴儿,我见过许多就没有真正漂亮的。
或者说,这个阶段其实看不大出漂亮与否;可是每个人前来看望产妇及新生儿的都会赞一句“漂亮”。
呵呵,我们荒唐的一生其实就在一句善意的赞叹里开始了;就这样,一辈子了。
其实,挺可悲的。
如果我们带着些许的怀疑态度来看待世界以及看待他人,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谎言,纵然他们确实说的都是发自其真实本心的大白话,但假如我们不愿意去相信,我们依旧会发现里面漏洞百出。
我们能相信谁,我们又能相信什么?
这其实是个太苍白的问题——许多时候,我们甚至连自己都觉得不甚可信,叫我们如何去相信这个世界,还有那些我们完全不怎么了解的他人。
更有甚者,就是所谓的精神分裂病患:幻听、幻视、幻觉以及臆想……就在他们真实地描绘他们“亲身”体会过的种种经历时,我们都会直接将他们所描绘的一切定义为“幻”和“臆”;在这里面,谁说的是真实的其实已经不再值得来争论了,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定义“真实”呢。
信仰我们的眼睛也同样会对我们自己说谎,耳朵、鼻子、所有的感官,甚至是大脑都同样有可能对我们说谎;其实我们定义不了“真实”,谁也定义不了。
而就算有人可能把他的“真实”定义出来,那也仅仅只是他个人的真实而非大众的“真实”,这样的“真实”只在于这个对其定义的个体有意思,对于这个个体之外的其它个体则没有任何意义。
有怀疑,我们就不会轻易地相信任何事物任何人,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深信不疑奉若神喻。
这多可悲;而可笑的是,我们正都是这样一直活着。
心理学告诉我们,欺骗以及被欺骗,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本能。
而越往深里去挖掘,我愈加感觉到困惑——我们欺骗,我们被欺骗,我们甚至自欺后进而欺人;到头来,我们所能这无怀疑没有困惑去相信以及追随的,还剩下什么呢。
什么也没有!
于是,人类有了宗教;然后,人们则有了信仰。
宗教信仰带给我们人类社会一个最在的安慰是:纵然,全世界每个角落里的每一个人都在说着一些无法让我们信服的谎言,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的时候,别害怕亲爱的——还剩最后的一方精神净土和心灵乐园在这里;我们的真神对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我们的真神永远也不会欺骗我们……至少,信仰可以给我们喧嚣的灵魂带来暂时的宁静;所以,有了信仰的人们无疑是快乐的,因为他们有了一套真实不虚的哲学体系构建起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他们有了一本属于他们的并且完全没有一句谎言,满纸写满真知灼见的“圣经”……不必怀疑也无需怀疑,完全地信任,这是幸福快乐得让人羡慕,甚至嫉妒的。
哲学如何才能拥有幸福而快乐的人生呢,其实也并不能,首要的唯一条件是:我们必须放弃我们天性里对于怀疑的热衷,没有任何疑惑地去相信我们臆想出来的那个真神。
我总觉得,每一个人最终总会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信仰,不管这个信仰是什么,但总会有。
为什么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精神净土和心灵乐园呢?
因为我们想逃离我们现在所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因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无穷无尽的谎言所包围,这样的出逃无路让我们只能把希冀的目光投向了死后那个虚无的世界,或者根本不大可能存在的那个来生;圣洁而清净的归属也许还没有到来,而暂时的,我们也许可以不必说谎,因为我们犯的所有罪都会被我们的真神赦免……我们不必再任由无穷尽的谎言将我们彻底地掩埋。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以及我们所生活着的这个世界——肮脏,而我们如是可悲而无奈并无耻地活着。
为什么我们会被如是众多的谎言所包围——那是因为我们身边的人们都在不停地撒谎;为什么人们都在不停地撒谎——因为我们同样也在撒谎;其实,正是我们自己的一言一行造就了这个世界所谓的“肮脏”,正是我们自己的每一个谎言构建了我们生活所谓的“可悲”,正是我们自己的每一次妥协成就了所谓“无奈”——归根结底,一切都将归结到我们自己身上去;这,不正是“可耻”吗?
还好,信者得救。
精神上的信仰将许给我们一些被救赎的希望,以及最后的那道归途——到那时候,我们将不必再听到任何谎言了,我们自己也不必再撒谎了;我们只会被无穷无尽的真诚和爱所笼罩包围;就算什么都没有,到那时个,至少我们可以耳边清静了——不必说,更不消听。
我觉得是,我们最大的可悲是:我们所有的希望,居然只能寄托于死后那个或许虚妄的世界。
从来没有人能在死去了之后再爬起来说,那边的世界没有我信仰里的真神来替我的这一生买单,所以我还是不死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别去怀疑,更别迟疑。
如果我们稍有些考证精神,基于我们无法提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死后的那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信仰所能承诺给我们的,何尝不是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呢?
可是如果我们连信仰这条最后的底线都失去了的话,最后我们将魂归无处了……有信仰的人们也许都不会喜欢我的这种论调,甚至将反唇相讥——火神你这人就是心眼不好,人们好端端地一直相信,你自己不信又来凑哪门子的热闹,好好地写你的影评不是,来趟这浑水干嘛;活该你被谎言围剿,活该被自己的谎言湮没,活该你最后得不到救赎找不到归宿……救赎也许,有信仰的人们是不会同我这样的坏人计较的,大大咧咧地对我说——吾不与汝等小儿辩日。
我去面壁;不过,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我真心忏悔,总还是会被打救的。
如果佛真的如是悲悯,传说中的“普渡世人”总会把我算在芸芸众生里的“一枚”世人吧……呵呵,总有一天,我的真神一定会同样打救我的,我想。
我在以往的文字里曾经说过,有信仰的孩子们都是幸福的……说白了,我为什么说那样一句话——因为,我现在还没能找到我的信仰;并且,我自己觉得我不幸福。
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我突然想起了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的不朽著作《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里那个带着浓烈自传色彩的第一人称视角的列文,想想伟大如托氏般的人物写自己寻找信仰都要那么艰辛并且耗尽心神后才能得到的救赎,我怎么敢轻易地说信仰呢。
也许,正是因为《安》一书,它所赋予我的信仰观似乎并不仅仅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信仰,而更像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归属——生从何处,死归何方;所谓信仰,对我来说其实应该是一种心灵上的平静,如孔夫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圣贤又如孔夫子者也必须到了七十古稀之年才得此境界……竖子如我,怕是练到二十次古稀也参悟不透了。
找到自己的信仰,我总觉得必须是经过许许多多的艰苦时光之后,经受住了大磨难大历练之后,明白了大舍大弃之后方可能得到的大彻与大悟……我那风雨飘摇的信念将往何处去,我那隐而不现的真神又将躲在哪一个角落……唉,写到这里,我多少有些心惊肉跳的惶恐不安了。
我一直坚信的是——总有一天,总有一天……可是这一天,却可能在我的有生之年到来吗?
我不知道。
寻找到我的信仰,我会平静而快乐;我虽成不了大善,却也不曾做什么大恶,所以我会有我的救赎。
所谓文明,其实是让我们可以恬不知耻地说谎,并且为我们的谎言构建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以及一套可供操作的完整流程,比如商务礼俗。
“合乎礼”很多时候第一点就先要求我们把自我的个性、愉悦以及自己给舍弃了,这样的行为本身,是不是一种谎言呢。
只是因为“礼”的通行与横行,所以每个人都心照不宣罢了。
如果每个人都不再说谎,直白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愿望,我想,大部分的商务活动其实是可以直接就取消了的;而仅剩下的一小部分,大多可以非常直接了当地完成。
而从此而映射到生活里的方方面面,我们会发现,光是我们浪费在阿谀客套方面的时间会全部空出来,许多人也许从此会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并且做出更多优异的成绩来。
假设的假设没有人说谎的世界将会是怎样,其实我们根本无法想像。
好在我们还有电影,电影一个最大的功用就是将那些我们也许想都想像不出来的一切直接地虚拟出来。
假如没有人说谎,整部电影在这样的一个假设里展开,然后由它来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当然,这并不容易,假如依托于我在上面所作的那些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谎言,改变生活改变世界。
如果将谎言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而完全地剔除,我无法断言我们是否会比现在更幸福还是更可悲,但我能断言,我们非得重新构建这个世界,重新构建所有的哲学体系,还有语言学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没有人说谎了,那么就不再需要有怀疑了,因为已经不再有欺骗和被欺骗了。
那么,我们那许多跟谎言相关的词组是否也应该被彻底地剔除了呢;这样的词组已经不再有存在的意义了,而就算还依然存在,其实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比如“谎言”这个词,没有人会说谎,那么这个词就不具备被创造出来的条件;而就算你凭空造一个“说谎”的场景,告诉别人那就是“谎言”,可是别人从来也没有经历过所谓“谎言”,根本就无从去理解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词组。
当然,他们会相信你说的一切,可是不会明白;造这样的一个词,还有意义吗?
这就注定了类似这样的词组就算被造出来,它也不可能被大范围地传播并得到广泛地应用,最后它只能消亡。
文学、政治、文化、宗教等等所有的领域都将面对同样的冲击,可是这部电影似乎多少有点避重就轻的感觉。
它只是给了一个假设,说一些直接了当的对话,之后居然就如此轻佻地讲起了故事。
在我看来,这也许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也是仅有的诟病——轻佻。
一个假设,尤其是像这样的一个假设,它将绝对具备蝴蝶效应的全部条件,而不是仅仅只是靠几句对话就能够解决的。
单从这一点上来看,这部电影是一部不及格的电影。
也许,这也是这个假设一直以来没有多少人去碰的原因吧。
它所涉及的范围太广,层面太多,它所能打击到的受众太大……驾驭起来不大可能得心应手。
当然你可以说,这只是一部喜剧;所以,且看且乐就成了,哪来那么多的谬论。
这是你看电影的自由,我想并不一定非得我这么看问题,可是我是不是也应该有我表达的自由呢。
而且我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多看一种思维方式其实也并非全无益处。
假设,其实要完成一个圆满的假设,那是太困难的一件事。
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我还是比较喜欢的,这也许也是我为什么非得挑它的毛病;爱之深而责之切吧。
堕落我承认,如果不像我想这么多,仅仅只要去相信它的那个假设后的世界,然后冷眼旁观事态的一路发展,这部电影还是饶有些趣味的。
比如说男女相亲,谁能如珍妮弗•加纳(Jennifer Garner)所饰演的那位安娜(Anna McDoogles)那般强悍,第一次见面,她就能够不带半分掩饰地对瑞奇•热维斯所饱尝的马克(Mark Bellison)说:为何你提前到了,我刚刚自渎了一半……转过身来又对可怜的马克说:基于你的长相,我们不大可能会有发展,因为我不希望我将来的小孩长着像你一样的大鼻子并且还是个矮胖子……诸如此类的“真心话大冒险”几乎穿透了整部电影里的全部对白,完全省却了在礼仪上的所有客套每每直奔主题,这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太多太多的便利,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
爱情,不再需要迂回曲折起伏跌宕——我只要你身体健壮长相俊美衣食无忧,只要你有足够强势的DNA遗传因子,我不爱你,可是我依旧会嫁给你,因为我希望我的孩子除了继承我的优秀基因之外,我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拥有来自于你一半的优秀基因……血统论,在这部电影里又一次复苏了。
这是我看这部电影最不愉快的一个观感。
爱情变得无足轻重,而传宗接代成了首要的考虑问题——说得更难听的,人类离开了善意的谎言后,是不是应该堕落得跟其它任何物种一样,不再有爱,而只是交配,然后繁殖?
也许,谎言的确是维系所有时代所有人类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群聚而居,为了避开个体的差异而有了集体,于是集体有了共性;而既要共性,个性就多少必须舍弃。
但是,没有了谎言,并不意味着我们纵然已经进化出了人类的理性认知,我们却还会让低层次的本能渴望高于我们的理性。
如果说,我们已经进化出了感性的爱情;我们却依旧还停留在动物性的选择——那么,我们是不是一直以来就没有进化过呢?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是因为我们偶尔总会做出一些违反动物本能的选择,我们已经从最本能的欲望里解脱出来而生为人类,我们比其它的物种更有灵性。
如果说,抛离了假设后所可能产生的蝴蝶效应,避重就轻地做着轻喜剧,还仅仅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个诟病;那么,这部电影大部分的篇幅用以描写的所谓爱情,可以说是这部电影致命的一个败笔。
我能够接受一个无人可以驾驭得住的大背景下对于轻重缓急的取舍;但是,我断然无法接受的是,没有谎言的世界是我们一起倒退回交配繁殖的初级生物阶段。
当然,在电影的最后,一个意料之中的情节大逆转出现了——劣质男马克终于突然间回复真诚对安娜说起了自己的秘密,并且完胜地打败以罗伯•劳(Rob Lowe)所饰演的布雷德(Brad Kessler)为代表的优质男,抱得美人归。
不讨喜的优质男终于还是只能可怜兮兮地独守空闺……但是,这样的一个逆转能说明什么问题——堕落前的突然顿悟?
其实,这是这部电影在篇幅的把握上有失恰当而致使这样的一个逆转同样缺乏说服力,人类的确有着许多的弊病,比如说谎;但总的来说,我们更喜欢真善美,所以我们总在一路进化,而非不进反退。
虚拟天堂假如,真的存在着一个没有谎言的美好国度;我想,这里就是天堂了。
当每一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不虚的真理,所有人的都将趋于伟大。
我们都是上帝,因为我们在一起传播福音;我们又都是最虔诚的信徒,因为我们都能聆听到真理的传召。
这部电影做得最好的,是它给了我们虚拟了一个天堂。
马克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他在坐拥美人的同时还建立起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殿堂;马克的儿子,那个长着大鼻子的矮胖子也许是第二个吃螃蟹的人,他的将来会怎样呢,至少不会比马克差到哪去。
这部电影带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愉快,但是这部电影背后所传递的那种形而下的思想,让我多少有些担心。
虚拟天堂,第一个谎言的诞生,然后许多的谎言开始接踵而来,天堂最后还是必须堕落回人间。
我前面用了很长的篇幅一直在论述的那个没有谎言的世界其实并不曾出现,出现的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山寨版虚拟天堂。
不过,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突然有种积极的感觉——那是我说话的语速加快了,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再那么思前想后了,直白、不假思索寺回答妻子问我的几个问题之后,我感觉到一种畅快。
其实,我还停留在电影带给我的那种语境中——没有人说谎,我也不必说谎;也许,因为这部电影,以及电影后的那瞬间的语境停滞,我多少找到了一点身在天堂的感觉。
最后,我想说:纵然这部电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每个人都应该去看看这部电影。
尤其在看完电影之后的第一时间找人聊天,你会找到我依稀见到的信仰,你会感觉到我那种还尚未清晰的隐约快乐。
有时候,说谎其实是有责任的;而有的时候,诚实原来真的能使自己快乐。
2010-3-19;11:48。
庚寅虎年己卯二月戊辰初四;午。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The Invention of Lying》■译名:《谎言的诞生》■编导:瑞奇•热维斯(Ricky Gervais)\马修•罗宾逊(Matthew Robinson)■主演:瑞奇•热维斯(Ricky Gervais)\珍妮弗•加纳(Jennifer Garner)\罗伯•劳(Rob Lowe)■类型:喜剧■片长:99 min■产地:美国■语言:英语■色彩:黑白\彩色■分级:USA:PG-13■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制作成本:$4,000,000■制作公司:Lin Pictures■发行公司:环球影业■首映日期:2009年9月14日(加拿大)
喜欢这种会搅乱我脑神经的题材及剧本,看完这类片会让我有刚上完厕所的通畅感。
电影讲述一个没人讲谎话的社会,每个人都相信任何人讲的任何话,男主角有天在压迫下发现了讲谎话的好处,就开始利用它赚钱,也利用它安慰将要死去的母亲,谁知这安慰之话被护士及医生传了出去。。。
电影从某个方面严重侵犯了基督教及其它宗教的一些预言,得到很多猛力评击。
不过别以为这是很严肃的片,它是部喜剧,片里有许多幽默及笑话,还有不少大牌明星客串,看得很轻松的。
一个没有谎言的世界,本以为会多么美妙,其实却是这么可怕。
当世界上没有任何虚构的东西,电视电影只能找来说书人讲述过去的故事,how awful。
当每一天人们都把心中真实所想都如实说出来,不能客套,不能敷衍,how awful。
当电视里的广告只能是那样一堆陈词滥调、平淡无奇,生产再多的产品,似乎也没有意义,how awful。
⋯⋯很黑色幽默的一部电影,当时是因为一个任务,再加上看到了久违的Jennifer,义无返顾地接了下来,不惜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
胖胖的有个圆鼻子的Ricky Gervais想不起在哪部片子里看过他了,不过他的小虎牙还是有点可爱之处。
虽然故事最终还是落入了好莱坞爱情喜剧的俗套,但是仍然不妨碍这部片子成为一部值得推荐、值得深思的好片子。
The Invention of lying这个电影有一个有趣的开头:世人原本都不具备撒谎这个机能,跟老板打电话请假只会说:“I’m not sick. I just hate work!”(这么看来,如今的型男酷女们跟老板叫板,其实就是一种返祖现象)直到有一天,一个付不起房租的中年落魄男Mark,被穷困逼到了墙角,大脑细胞瞬间突变,对着银行柜员脱口而出“我账户上还有800块!
”在银行职员满面笑容奉上大钞的那一刻,世界上第一个lie和liar成功诞生了。
Mark先生终于等到了他的“狗日子”(不是说every dog has its day么)。
看上了街头那个美女?
只要上前说一句:“You have to make love with me, otherwise there will be war.”美人就花容失色急不可待地拖着他开房间去了。
在实话实说的世界里,会说谎绝对是一种超能力。
有了谎言这根金箍棒,我们的小马哥完全可以把这个无聊世界的直肠子搅它个天翻地覆屁滚尿流!
正当我心潮澎湃地期待天下大乱礼乐崩坏之际,导演突然念起了紧箍咒,电影的后半段开始猛打道德正确牌,大讲Mark为了安慰病危的妈妈而编造了天堂的谎言,以及他如何坚持不撒谎的底线追到了他的dream girl。
多么叛逆多么颠覆多么邪恶多么迷人的一个idea,就这么洗手从良了。
没劲。
懈气。
What’s wrong with you? 我忍不住要把脏话和白眼扔给那个脑子中风的导演先生。
这个没梗的烂片的唯一闪光点,就是这个idea: 说谎是一种进化而来的生理指标,而且像高矮胖瘦一样很难改变。
我说怎么自己那么没出息,一说谎就脸红呢,一吹牛就心虚呢,一跟人套近乎就起鸡皮疙瘩呢,一想拍马屁就犯恶心呢!
原来是先天不足进化不完全啊。
而我们所谓的诚实坦率,其实不是道德先锋,而是进化滞后。
我不太爱和生人聊天,一大原因就是,自己老是忍不住对人家掏心掏肺,几句话下来,我可能连人家的名字还没听清,就把我的家庭事业兴趣爱好都和盘端出了。
说完了就觉得自己特傻。
可下次聊天时一出现空白,我就又奋不顾身地把自己或红烧或清蒸然后麻利地端出去了。
我曾经怀疑过这是学新闻的职业病,总想在最短时间内传播最多、最重要的信息。
现在明白了,这种傻大姐式的无法自拔的坦率,就是一种可怜的生理缺陷。
想通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心里踏实多了。
既然先天缺陷无法改变,就不要纠结拧巴着检讨自己重塑自己了。
单位再次开会的时候,我就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羡慕地看着各位表情丰富能言善辩的领导们,义正严词地谈着精神思想政策方针规划部署愿景收益。
在想象力的X光照射之下,他们像外星生物一样三头六臂高级精密,而自己这个透明孱弱的腔肠生物,只好一寸一寸地退到角落里,希望自己明天能进化出一个小小的,遮羞藏身的壳。
故事的套路很好莱坞,但是就细节来说相当调侃,如果人类从不说谎,那这个世界实在是充满了黑色幽默和自讽。
比如早晨和邻居打招呼:你好吗?
邻居回应:很不好,我昨晚自杀但是药片又都被吐出来了。
您继续寒暄:Oh, have a nice day!邻居回复:好的,如果我今天还没自杀成功的话。
另外我最喜欢的爱德华诺顿在里面客串了一个警察。
当被问到多少钱可以贿赂他放过一个酒后驾车的司机时,不会说谎的他说:500万。
对方问为什么要这么多?
他答:“这样才可以让我感觉自己很有价值很有权力,掩盖这份工作的无聊和卑微”。。。
冲这对白,我就给4星!
很不错很不错的一部电影啊啊,这是第一感觉。
看之前没有做过research,只觉得trailer剪辑的内容很有趣,就决定去看了。
电影虚构了一个只讲真话没有谎言的世界,而男主角在经济窘迫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掌握了说谎技能,于是他周围的世界开始有了变化。
用荒诞的手法写实地映射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宗教信仰、择偶标准、世俗偏见等等。
内容听起来好像很严肃的样子,其实电影的台词和布景充满了冷幽默。
个人觉得很有趣。
举些小例子(含剧透,慎入),上帝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是Man in the sky;十诫被写在pizzahut的box上;老人院被描述为A sad place for hopeless old people;教堂是A quiet place to think about the man in the sky……诸如此类的。
剧中还有很多好笑的情节,主要源于人们相信男主角所说的谎言而带来的效果反差。
看trailer就知道了,一个女的对男主角提出的have sex的要求,反应是:do it right now or get a motel,只是因为男主角跟她扯谎说世界末日就要来了。
男主角虽然胖胖的,其貌不扬,但是演得非常自然。
看起来无奈又sad的表情,有点呆头鹅的感觉,可是笑起来真诚可爱,英式口音听起来不会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虽然有说谎的天赋,但通常只说安慰人的谎言,即使能够说谎但也不会利用谎言去欺骗自己爱的人。
最后女主角选择他也让人比较信服。
总之是让我喜欢的一部电影,比较真诚,看完以后至少让我回味思考了一下,可以列入个人今年的top 3电影名单上。
PS:在美国stand-up comedy闯出一片小天空的华人黄西(Joe Wang)也有露脸,说了句台词。
谎言的起因,在于马克想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谁不想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人们总期待彼此间能坦诚相待,可是看看若真是不能说谎,这个世界的鄙视链会变得多么直白和刺耳。
电影公司的气氛多么死气沉沉和抑郁。
编剧扩展了“说真话”的定义,心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加掩饰。
所以路人美女见到马克第一反应就是,you're not attractive to me,你不吸引我,滚开;赌场妹妹见每个人都说,机器做了手脚,庄家总会赢的;老人院的墙上贴了“一个给失去希望的老人住的地方”。
等等。
多矛盾,多讽刺不是吗?
现实世界的人们知道以上的真实情况,却惯以自欺欺人:下一把会赢回来的,把爸妈放在那里他们会过得好的。
对真实情况反倒心照不宣。
人性往往是在细小逆流处显现出来的,马克的死后谎言吸引了一大群不思上进的人,驻扎在马克家的草坪上,想要靠近“天上那个人”的传话者,想要不劳而获第一时间听到福音、旨意。
这样的人,即使在现实社会,也太多 太多。
所以哪怕全社会都说真话,社会依然倾向以貌取人,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依然是以世俗观念的衡量标准,有房有车,有事业长得好看。
荒诞的设定,喜剧的外壳下,依旧是现实森严制度难以改变的悲伤内核。
这部电影,真是太讨我这种“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喜欢了。
那些在现实世界闪光的人形魅力,延续到了荒诞喜剧中:善良,热心,乐于助人,同理心。
片尾马克到了安娜婚礼上反对两人结婚,安娜与众人都问:你就告诉我天上那个人想我怎么做吧。
马克嗫嚅着,说:不,你应该问自己要怎么选。
这不是马克与安娜的斗争,这是个人与社会观念的斗争。
通篇强调的match,基因(体现在外貌)、金钱、社会地位都要门当户对;在这样的社会观念下,马克要安娜破除陈旧的观念,为爱勇敢一次。
如果是用谎言换来的爱,马克情愿不要。
哪怕之前马克用谎言换取事业,换取成功,也不愿在真爱这件事情上说谎,这就是在细小逆流处的人性。
微小,却闪闪发光。
真实世界,自然也是如此。
令人感动的,人性。
不过也正如马克口中的“天上人”一样,主宰世间一切,可爱是他,可恨也是他。
不就正如我们每一个人一样,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只看人要怎么选。
讲着讲着都有些佛家因缘际会的道理了。
或许宗教总有些共同之处吧。
片尾处,马克与儿子俩人心照不宣地说:妈妈做的菜真好吃。
好一个white lie(善意谎言),这才是人性呀。
无聊
there is no logic behind this movie. crappy scripts
瑞奇越玩越大了。好强大的客串阵容,片子本身没什么好说的
凡是需要找平衡点的事情都。。。
瑞奇·热维斯自编自导自演,黑色幽默的讽刺片,形式和创意大于内容。
前面挺好的,后面成了爱情片。不如楚门的世界。
宗教的起源
那么好的创意被白白浪费了。
2012.12.16剧情的发展完全出乎我意料,这么悖德的开端照理该导向一个足够悲惨的结局才正常啊……谁知后面成传统言情片了。我对Norton同学是真爱,他戴头盔、架黑超,整张脸包得严严实实,可一开口我就知道那是他~~
婚姻也许只是因为莫名其妙的感觉,爱情可能因为现实被埋葬,勇敢地去选择,理性的去放弃,结果总是要来,何不让它顺其自然呢?
挺有意思的
一个有点哲学意味的话题,被拍的像个不负责任的小品。。。导演只是耍耍小聪明而已
结尾弱了一点,但片子还是很好的~
Very witty and interesting perspective. Lying somehow is good to us all. Actually a world without lies could be a lot worse than with it.
那个关于人死了以后的讨论我觉得很无奈
the man in the sky……
这片子冷极了.不知道是否被教会抨击,因为其中的一部分谎言就是关于上帝的.
一开始还对故事情节蛮感兴趣。。但问题是男主角是在太丑就像很丑很丑很丑那种。。所以就像癞蛤蟆吃天鹅肉。。不过在一个真话世界说谎话居然会带来这么多好处。。呵呵。。
missing sth
真诚的电影 不接受的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