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随便一个人都可以,为什么只有我不行?
我们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哥们可以是无话不谈的知己就是不能做男女朋友,但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我一直在你身边,可是你却从来都看不见,为什么你可以跟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亲热,却从来都不会跟我?
那么对你来说,我到底算什么呢?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我消失了,你会觉得失落吗?
会像我想你一样的想我吗?
还是根本无所谓。
如果不能跟你在一起,我就觉得我已经死了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累了,也曾想过要躲进别人温暖的怀中。
那个人可能很好,甚至比你更好更温柔,可是如果我没有像爱你一样爱他的话,那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一点意义都没有。
而我也真的想过要离开你,离开有你的城市,或者干脆一死了之,也许只有当我离开你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我的存在。
可我还是做不到,因为只要一想到今后的日子都将与你无关,我就会觉得生活完全失去了色彩,觉得自己已经死了。
你说,一个男人,要拥有很多东西以后,才能拥有他想要的女人。
我质问你,为什么?
你说,你不是男人,你不懂。
可是反过来,你也不是女人,不会明白我想要的是什么。
我不知道男人是不是真的这样想,但是在我看来,这就是借口,不够爱的借口。
如果你足够爱那个女人,你根本不需要给她任何东西,如果那个女人足够爱你,她也不会要求你任何东西,只要你们在一起就够了。
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我们在一起的场景,那场景真实得连我自己都快要相信,可是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一切还是跟从前一样,你还在我身边,会为我打架为我筹钱为我做一个朋友能做的一切,就是不给我想要的爱情。
你说你给不起,其实是你不想给而已。
迈克尔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啊?
当有人问他“你都会什么啊”的时候,他说,我喜欢迈克尔杰克逊,然后就开始模仿起来。
怎么说呢,每个年轻人的心里,应该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迈克尔杰克逊,他永远是光芒万丈的,好像永远不会消失。
可是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他死了,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你会觉得生活在没有他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你会觉得某种意义上的你自己也已经死了。
我始终觉得,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当现实折磨你让你觉得难过甚至生无可恋的时候,还有些人事物会让你觉得,活着真好。
也许有天我们会变老,没办法“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甚至失去了爱人与被爱的能力,但只要一想到你还活着,和我在同一个时空里,我想我还是会继续苦逼的生活下去,在这个信仰和爱被习惯性忽略,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的世界里。
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会永远最后的最后,她这样说。
我猜想,她终于找到了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的方式,永远都不会再孤独了。
她说的话会有人想听,她内心的孤独也会被人了解,那么也许,她从来没有孤单过。
一个人不见得孤独,一群人在一起也未必不会孤独,真正重要的不是在一起,而是了解。
全世界的人都看出我喜欢你,只有你不懂,全世界的人都觉得我们应该在一起,只有你不这样觉得。
每当有人对我说“你们看起来很像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会笑着摇头“其实只是朋友而已”,虽然我不愿意承认,但我知道那才是真的,看上去很美的那些,都是假的。
我爱你这件事情,似乎从来不用说,也不需要被提醒,它就这样一直发生着。
但是如果你不懂,即使我们每天在一起,我依然是孤独的。
我什么都不能说,害怕你知道以后,连和你在一起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我只好继续孤独下去,为了继续和你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在一起只是表面现象,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而孤独,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我看的《观音山》大概是流出版,片头没有剪刀手那一抹绿,直接就是范冰冰后台化妆的镜头,占据画面大概1/3的比例,一系列特写镜头和那个粉色的发套让我想起《苏州河》里的美人鱼周迅,随之而来的还有几个重复音节的鼓声伴奏,这些元素让这个开头显得有那么点儿不同凡响,于是我开始对这部电影抱有好感和信心,事实证明,它的确对得起我的联想和期待。
借助影评人公元1874的一句话概括,影片讲述的是“三个高考落榜的打工仔和房东老太太之间的那点事”,没有所谓的发展线索,戏剧冲突,甚至都没有一个特别的故事,一切都好像是日常生活的记录一样,很有点儿伪纪录片的意思,大量的手持拍摄,对白也趋于无设计,尤其南风三人去常月琴家看房子那段戏,几个人七嘴八舌的说话,范冰冰走错房间,像极了拍摄花絮。
关于影片所要探讨的主题或者象征意义,已经有太多影评给予了很到位的分析,我即没有什么独到观点,又没有生花妙笔,所以就不再罗嗦。
要写的是那些让我喜欢异常的镜头和桥段,关于呼啸的火车和恣意的青春。
如之前在日志里写的那样,火车和铁路曾经在我童年里集中出现过一段时期,他们凭借自己钢铁的身躯和咆哮的声音在我脑海里占据了一席之地,以致多年以后的今天,当我看到《观音山》里有关火车的镜头之后,我忽然觉得他们是如此的熟悉,那开放式的旧车皮,蜿蜒曲折的铁路线,黑暗的隧道,反白的阳光,被风吹乱的头发,一切都好像是从我的心里走出来,是的,我相信我心里一定有一部关于火车的电影,他由无数部电影里关于火车的镜头组成,《观音山》,《太阳照常升起》,《猜火车》…影片里南风,肥皂,丁波三人游的状态让我很喜欢,初中数学就告诉我们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同样,朋友一起也属三个人最合适,两人在一起,总有相对无语的时候,若无第三人在场,难免尴尬;人若再多,七嘴八舌便永无宁静之时,遇事也容易出现2对2对峙的状态,所以最好是三人游,还可以斗地主影片结局,张艾嘉在一声火车的咆哮里消失于群山之间,南风喃喃的讲出一句耐人寻味的对白:“她说,孤独不是永恒的,在一起才是永恒的。
”这句话跟我们寻常听到的关于孤独的哲学论述恰好相反,颇值得玩味,在一片虚无的背景音乐里,三个年轻人带着各自的迷茫,坐在无情飞驰的火车上,远远的驶离了他们的青春。
日复一日积攒的疲倦像顽疾一般沉在体内。
累到极点,为了不在等待中浪费时间,开始看《观音山》。
结果,更累。
在电影开始的挺长一段时间,我都搞不明白,它到底在说什么。
为什么在四川地界,一竿子演员都兜着一口半咸不淡的京片子?
为什么熟烂的市井生活没有接地气的感觉?
然后南风拉着肥皂就找那伙人讲数,我想就这丫头的小身板儿,单挑挑不了人家,群殴又殴不起来,她想要干嘛?
南风夺了人家的啤酒瓶,开了自己的额头。
我愣了。
她掐着小太妹,硬生生把血淋淋的报复给吻了回去。
我被镇住了。
如果说到此为止,电影都像一艘做工、尺寸都不大对头的船,一直摇来晃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能彻底翻掉沉底。
范爷的这个段落,为这艘船添了一块分量足够的压舱石。
至少,我终于可以看得进去了。
自伤是弱者的武器。
《霸王别姬》里,段小楼还是小石头时,就懂得使这招儿救师傅于危急。
用自己的血去震慑对手,让他知道,自己不是不知死活,而是根本不要命。
和一个不要命的人争斗,绝对没有胜败之分。
至于那个粗鲁的蛮吻。
小太妹之前用一个脏兮兮的吻羞辱肥皂,那是构架在性之上的优越和蔑视,远比劫财要恶劣得多。
于是,南风不顾死活地要吻她,异性之间的强吻囿于强迫的性,同性之间的强吻并且混合了强者的血,那是真正的威慑、胁迫、唾弃、反击。
于是,小太妹的畏惧感瞬间转成羞耻感,她本来张扬青春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但在南风强势的蛮力之下,她才知道自己错了,错到此生难忘、不敢再犯。
说到张艾嘉,直接跳过细枝末节吧。
有人说她在车上恸哭,过了。
从表演的角度来说,这里的控制确实松开了,但是,我是在医院的病房外亲眼见过丧子的中年母亲恸哭的人,若用真实的标准来权衡张艾嘉的表现,这里,我觉得无懈可击。
之后看到她在盥洗室的段落,我的脑中飞快地浮现《20 30 40》里的结尾段落,同样是张艾嘉,同样是独自在盥洗室捏着一把剃刀,《20 30 40》插入地震的干扰,让张不断重复的“我是一个被人抛弃的女人”有了清晰的层次感,于是,《观》中的这段表演到底如何,就有了明显的标尺可供对比。
三个“天使”和张艾嘉互动的部分比较闹,但如果这一段没有虚化处理,让一个成熟的、自尊心超强的女人在几个半大孩子面前消化自己自杀未遂的尴尬和难堪,确实是个难题。
后来的地震废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恢复,当一个人能够静下心来注视别人生活中的废墟,她就有足够的定力整理自己的坍塌。
有一个段落比较疑惑。
南风看到丁波和别的女孩儿混在一起,她蹲坐下来。
我盯着她的眼,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内容,嫉妒?
愤怒?
失望?
但是,似乎什么也没有。
或者,什么也没有的空洞,也是很好的表现;又或者,努力表现了,但却是什么都没有的结果。
这部电影没有结局,南风、丁波、肥皂,三个人倚靠着,他们果然“在一起”,孤独的命题却依然悬而未决。
不只是镜头,还有主题。
“异性恋版《春风沉醉的夜晚》,汶川版《从心开始》,内地版《天水围的日与夜》,我们四版《我们俩》……”,我还听说这个片是文艺,诗意现实主义……不用多久,当看到派出所警察来找张艾嘉时,其实后面所有内容完全都可以猜到了:大妈必有至亲去世,三个年轻人帮大妈走出阴霾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获得了自我救赎——其中那一对俊男美女一定会搞到一起去的一定会!
你别看开头三个人勾肩搭背好得不分男女不分你我但胖子注定是个陪衬!
这是多么令人忧伤的俗套啊!
为什么胖子没有爱和被爱的权利!
因为他胖么!
——其实这片属于治愈系,尤其是观音山的意象出现的时候,疗伤味儿呼之欲出。
好吧,如果说主题是大家基本公认的“信仰(或者情感理想生活目标动力什么的)的崩塌和重建”,张艾嘉这一条线已经表现的足够好(其实张姐才是明晃晃的女一号可是日本人就是喜欢看美女),就算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比如有人说的张艾嘉一个长镜头哭戏不如杨贵媚),我想那是表演空间有限铺垫不足。
为什么会有限和不足呢?
因为还要给另外三个人空间嘛!
可是这三个人想干什么呢?
有人说他们迷茫。
于是我就迷茫了。
因为我没看出来他们哪里迷茫。
高考落榜,家庭不幸?
不过他们很快就跑出来走文艺路线了,一个酒吧歌手和两个waiter,合租房,扒火车,文艺得一塌糊涂。
镜头晃啊,迎着风啊,在路上啊……没有看到太多生活的窘迫和压力(那两万块钱的债务危机都是以一种颇为轻松而富有喜感的方式安然度过的),也没有对前路的忧虑和惶恐,甚至连文艺青年典型的醉生梦死浑浑噩噩的劲儿都不太足——总之,他们的小日子过得基本上挺滋润挺清新的。
其实,走文艺青年路线来表现迷茫已经越来越不可取了,尤其当观众越发对“文艺”本身产生反思的时候,再这么弄就变得挺没劲的。
因为现在看来,“迷茫”不是“文艺青年”外在的、偶然的属性,而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分析命题的谓词:文艺青年就是迷茫的。
所以,说“迷茫的文青”就像说“没结婚的单身汉”一样,不迷茫你还是文艺青年么——但文艺青年的迷茫也因此变得趋向做作和不值钱。
说句题外话,我觉得最迷茫的人大概是那些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的年轻人:繁重僵化的生活之下仍隐藏着一份对成功的巨大向往和对安全稳定的强烈渴望,美好未来的许诺可望可即但又不知会在何时何地,过着波澜不惊稳步上升的日子又纠结于“我原来的小理想呢”“我的生活就是这样了吗”“这样的生活真的有盼头吗”——你明明知道眼下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放弃的但又故作姿态地在取舍间徘徊。
我的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的状态,这里的“故作姿态”不是贬义,是一种深深的不甘心、不确定,更是一种真切的迷茫。
对三个年轻人的刻画是不太成功的,就像有些人评论的,不如贾樟柯那么“接地气”。
他们迷茫么?
还是陶醉在迷茫里?
他们现实么?
还是活在摇晃着的文艺范儿的手持摄影机里?
我感觉不到他们的伤痛在哪里,所以就不知道治愈的意义在哪里,总不会是最后莫名其妙的一句“孤独不会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吧?
如果不是导演在文艺青年路线与温情治愈之间摇晃,不是立意上的失准,我甚至怀疑这又是一个噱头一种策略——李玉似乎是很有策略的,简直不好说她是打着文艺的旗号挣钱还是忍辱负重曲线救国为了她的文艺理想——所谓文艺即使不是一种包装,也是被割裂了的一部分。
李玉说下一部想拍韩寒。
其实听了她这话,就这一部我都是怀着类似对韩寒的期待去看的,但是有点失望。
我很担心她把韩寒作品拍成流里流气的二把刀文艺青年,而失去了更重要的那抹苍凉的底色(看了1988之后我对这一点的重要性越发确认了)。
最后特意去看了韩寒作词范晓萱作曲的MV,文艺得登峰造极啊!
其实就是把文艺的一条线充分夸张了,噱头啊噱头,它能唤起你所有的文艺想象,然后赫然发现电影完全不是那个样子的。
尽管中国文艺片在这些年来呈现一片勃然景象,但多半不是卖弄情欲,便是过分戏剧化,真能探触出问题核心者并不多见,一直保持低调姿态的李玉可谓个中翘楚。
多年前那部《苹果》激情四射、引人非议,这次的《观音山》便冷静沉重得多。
李玉电影中的人物总是很饱满,她不拘泥于剧本,而是着力捕捉人物的真实性,尤其是女性角色,再由人物内而外拓展剧本的核心思想,舍弃戏剧性的情节,尊重剧中人的世故、持重和无奈,让他们默默地消化情感的苦果。
「自由的向往」 在很多人眼中,张艾嘉扮演的常月琴才是片中的主角,因为这个角色的以静制动,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直接影响了影片的走向。
常月琴的潦倒晚景和三个年轻人的青春叛逆恰成对比,她失去的岁月,丧夫丧子及工作的失败,似乎都可以在同一屋檐下的三人中得到补偿。
而她的人生经历、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左右着年轻人的感知。
两者是相互牵引又相互影响的作用关系。
起初,常月琴甘心安身终老在这个充满伤感的空屋中,外在世界的一切对她来讲都已经不复存在。
家是最能反映人物内心的映射,“囚禁”在这个破败萧条的家中顾影自怜,同时也禁锢了自己的思想,失去了“自由”,这里提及的“自由”不过是主观的情感意向而已,这个人被社会宣告失踪,却在后半段的观音山中找寻到自我。
她一直保留着儿子车祸时那辆近乎报废的车,还经常躲在车里听那首出事时播放的歌曲《蓝莲花》,每到音质损坏的那一音节她便抽泣失声。
我们知道这是她思念儿子的一种方式。
莲花之于观音,《蓝莲花》也之于《观音山》 — 许巍的《蓝莲花》已经被无数电影用的烂俗。
但是在本片中,它的歌词却更能贴近主题 —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地瞬间/才发现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
”正如歌词所说,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对自由的向往,自由就在我们心中,一旦参透这些,自由的世界就是脚下的路。
长年来消极的情绪积淀带来的阴影纵然无法驱除她心中的创伤,放不过她残留的生命。
常月琴最后消失在观音山中,也许是跳下了山崖,也许是归隐在山林中。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她获得了解脱。
如果说常月琴的第一次自杀是因为“孤独不是永远”的消极,那么第二次消失则是因为“在一起才是永远”的超脱。
虽然在年轻人的热情感召下已经变得乐观,但乐观过后仍是孤独,她在心满意足之时熄灭自我,参透了和尚口中所谓“无生无死”对自己的人生定义:物质家园已经无法重建,只得寻求精神家园的重修。
去极乐世界还是藏于观音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种重修的结果都可视为“在一起才是永远”的“自由”境界。
生命就是这样,同样是被囚禁,生和死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片中的三位年轻人同样向往“自由”,但他们在影片前半段给予自由另外一种定义。
离家出走对他们而言只限于身体上的自由,他们的心灵仍然是被禁锢的。
因为自由无止境,所以逃往无尽头。
无论如何逃亡,却依然逃不出自己的内心。
常月琴的超脱,彻底改变了三位年轻人对“生命”与“自由”的重新认知 — 尾声处,三人再次搭乘火车启程,他们脸上泛现的是一股对生命的反思和微少却存在着的自由向往,我们能够看出,他们的人生也踏上了新的历程。
加谬说过,“光活着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为什么活着”,正是人们有了这种不断的自我追问,才开始更加厌倦自己的生活状态,背叛自己的生活和阶层,追寻另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状态。
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在意、需要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生命的自由和生活的尊严。
「精神的重建」 影片伊始,随着丁波母亲遗像的撤下,我们了解到他父亲娶了一个和儿子年龄相仿的女子,父子之间矛盾出现;南风的父亲常年酗酒,冷漠妻女,在病倒后才回到母亲身边。
但女儿依然不能原谅父亲;常月琴丧夫丧子,孤独终老,与死去的儿子相比,眼前三个年轻人却是如此虚度光阴。
无论是亲近还是陌路的两代人,他们都缺少沟通,存在隔阂。
但他们却又在无形之中微妙地融合在一起,毕竟都是心灵受伤者,需要彼此的慰藉。
肥皂虽体型庞大,但内心却很脆弱,没有女人喜欢他,被人抢了钱还要女人帮着出头。
他唯一的精神偶像就是迈克尔.杰克逊,但是随着偶像的坍塌,他的精神世界也几近垮台。
偶像在片中以符号化的形象过场,片名出现时定格的猫王照片,KTV里南风T恤上的梦露,肥皂T恤上的杰克逊以及那句“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
偶像已死,它们变为图腾成为一种符号化的精神领袖,指引着人们前进的道路,虽已消亡,但它们已经变得更加神圣了,它们与观音庙里师傅的真身一样,也是一种“精神重建”的表达。
片中有许多破落衰败的景致(地震、观音庙、杰克逊去世、车祸遗留下的报废汽车)都是一种“心灵创伤”的隐喻符号,充斥着人们对旧时代的眷恋和惋惜,也对其脱胎换骨的“重建家园”寄予希冀(修葺观音庙、杰克逊T恤、焕然一新的车、重拾希望)。
《观音山》具有李玉导演一贯游移于纪录片与剧情片之间的特质,再加之比《苹果》更频繁的虚焦更加突出了片中人物的迷失与不确定。
影片着力表现人与现实的不断对弈,后重新界定人生观的问题。
但仍有一些延伸的庞杂枝节无法一言蔽之,就像片中交叉的铁轨和疾速行使的火车,飞泻千丈的瀑布和湍急奔腾的溪流,都是人生路上的未知、流逝和变幻莫测,但静止时一切都已改观。
by 2011.03.05 【新浪潮.精品】2011/4期 Esse童鞋对本文有很大的的帮助
我很欣赏《观音山》的姿态,不折不扣的一部文艺片,却用上了商业片的包装手法,抢票房、有骨气。
然而欣赏归欣赏,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同电影的一些处理手法,比如让张艾嘉跟师父对话,大谈无生无死之类;叫范冰冰总结陈词,说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
一朋友直截了当下了个结论,他认为就这些总结陈词而言,《观音山》并没有比《非诚勿扰2》的人生追悼会高明出多少。
不是么,一部电影允许说教,但说教不能让人出戏,不能代替观众说话,更不能自护其短独立成章。
杨德昌的说教之所以不让人反感,那是因为电影人物全都一个调调,你来我往、答疑解惑,从而保证了情感真挚、自然通透。
可在《观音山》这边,人物是失语者多,不大可能表达自如,喧嚣吵闹无非就是发生在酒吧而已。
突然把他们拔到一定高度,丢出总结概括的结论,终归还是跳了一点,或者说,太露骨。
既然你要在结尾留白放空山,索性不如让人物再沉默点,含蓄到底。
这心,不一定要自己露出来。
总体说来,《观音山》软件上可以优化改进,但在硬件上,它问题不大。
精心挑选的扒火车和修寺庙,融入了独特的人生体验,确实可以选为年度打动人心的影像片段。
尽管手持摄影晃得一干人头晕恶心,然而这也成为了它的风格特征。
抖动也好、慌乱也罢,总之贴近现实,紧跟人物,加上配乐营造出来的迷失虚无,一部电影的感觉和味道就出来了。
这是一部讲述残缺与破碎的电影,正如国人总是历经苦难,不断失去却又不断忘记。
物质可以填补,但精神难题不好解决。
《观音山》有中年一代又有年轻一代,与其说是边缘,不如说是普通人。
你说它太悲观,好像也不尽然。
试问当内部矛盾频发,四处可见飞涨,有几个人会说国人生活幸福,不说别的,学乖了的主旋律电影都不敢这样拍。
面对当下社会,中国电影出现了缺失。
银幕上缺乏相应题材,一边是政策电影的假大空,一边是都会题材的矫揉造作,反正都不对味。
《观音山》则是在拍人,拍个体,由具体的生命个体入手,去体察国人的心灵创伤和精神问题。
它可能无法成为一部经典,然而它出现了,并且是重要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一部电影的力量总是有限,但这个绝不应成为批评它的理由。
如果你能感受到从绝望到超脱的那颗心,那么《观音山》就已经走到你的生命当中。
由于体制限定和审查束缚,现在的国产电影很难出现“尖锐物”的电影,好似一支箭或者一把尖刀,锋利无比,直中要害。
因而,在《观音山》中,不断有铁轨出现,加上索道和公路,人物就沿着既定路线走下去,这无异于宣告了一个群体的无奈处境。
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非偶然,算上贾樟柯、娄烨和王小帅,他们的众多作品也在传达这样一个理念。
没有激烈抗争,只有沿途寻找、沿江而上,独自走下去。
如果考虑到第六代的不再遁地,当禁片不再成为一个招牌或者噱头,中国导演们也看清了形势,要生存也要票房,那他们就必须按照已经定好的规则路线来走,否则插翅也难飞。
至于走到哪,走到上海还是走到南京,走到成都还是走到观音山,那就要看个人脚力了。
只是现在的导演,好些还要自己跑出来说。
电影里,借人物之口;电影外,学了吆喝一套,这个我是真的不喜欢。
因为露骨的东西,中国最不缺。
至于露心,那才真叫一个难。
【羊城晚报】
(以下文字将会涉及剧情,慎看!
)准确的说,我给《观音山》的评分是3星半。
直到肥皂喊出那句“迈克尔•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啊!
”我才搞明白这片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观音山上有座观音庙,观音庙早就毁了,佛像也被掩埋在废墟之中,连金童玉女都成了独臂。
这种场面与其说有些荒凉,更不如说有些可怖。
电影中有种方法叫以场景展示人物内心,比如主人公的家,基本就是主人公内心的形象化展示。
干净整洁的卧室,就说明这个人内心也是很规律且安静的。
杂乱不堪则是反例。
杀人狂的家却满是布娃娃,也就暗示他内心还是个小孩子。
并不是什么太高深的东西,其实说出来也很通俗。
在本片中,观音山及观音庙也同样是角色内心的一种形象化暗示。
在这里,则指的是信仰,或是寄托之类的。
以庙或是佛像暗指人心,也是再恰当不过,本就是宗教信仰相关的东西。
庙毁了,佛像没了,几个主人公也都跟没魂一样,迷茫的混在这世上。
到了后半段,开始捐钱建庙,为菩萨重塑金身,自然是拾起信仰,重新树起希望。
有了希望,人也就活得通透了,始终放不下死去儿子的常月琴也懂得什么叫无生无死了。
一直不敢在一起的南风与丁波也敢爱在一起了。
大概,这就是导演在影片深处想说的一些事情吧。
所以说李玉的野心极大,一个看似迷茫青春的故事,却放了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在其中。
我们总说自己现在是活在一个信仰崩溃的时代,又何止年轻人,所有人都活得无依无靠。
不光是物质上,更是心中的虚无感。
所以本片敢于把信仰和生死之类的话题拿出来说,确实需要十足勇气。
因为这并不是一部电影能承载的,影片讲得也过于概念化,尤其最后,只是靠几句模棱两可的话就解释一些,好像“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
”难免显得轻了。
导演说自己喜欢金基德,我觉得很实在,都是形而上的东西。
当然,跳开上面所说的形而上的话题,只是单纯的将影片看成一部描写城市青年迷茫生活的电影也没什么问题。
三个角色确实各自触及到了一些生活现象,几个角色各有各自的问题。
南风最大的问题是她始终没有一段靠得住的爱情,丁波对自己的感情也一直若即若离。
丁波则纠结在事业与父亲之间,如何摆脱父亲失败的阴影,成为一个能担当起爱情的男人。
同样,常玉琴与肥皂也都各有各的困惑,几个困扰又孤独的个体,很自然就聚在一起,相互依靠并彼此疗伤。
不过,在《观音山》里,有个名字必须要注意,就是曾剑。
娄烨的老搭档,《春风沉醉的夜晚》的剪辑加摄影,《夏宫》与《苹果》的剪辑。
这回则是《观音山》的摄影加剪辑,几乎所有人都在拿《观音山》与《春晚》做比,因为没法不比,摄影、剪辑、配乐都来自同一个团队,影像风格难免相似,都是手持摄影的晃动镜头,也都有大段的抒情段落。
手持带来的是真实感,也正好应和了影片焦躁和不安的主题。
曾剑的特点是喜欢虚化环境,将观众的视觉重心集中在人物身上。
这是与贾樟柯之类的第六代完全相反的一种处理方式,贾樟柯他们更喜欢把人物放在环境中,大全景、远景的长镜头随处都是。
这里没有孰优孰劣,就是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对应的影像风格。
对人物的关注正好与娄烨的电影风格相符,他一直是一个个人情绪的导演,即使他执导了夏宫这种很话题性的电影,视点却依然集中在个体上,他关注的是单个人的情绪。
所以当这种影像风格移植到《观音山》,影片也很明显的变成了一部情绪化的电影,全片显现大量抒情的段落。
于是,在这部情绪化的电影里,如何将片中角色的情绪有效传达给观众,显然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李玉和曾剑合作做这么一部情绪化的电影,本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印象中李玉一直是个写实型的导演,纪录片出道,作品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现实与边缘人物,与娄烨的风花雪月,你情我爱的个人情绪电影完全不同。
在她以往的作品中,也总存在过于符号化的人物,片中人物的感情人为痕迹很重,人物行为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
回到《观音山》,有些遗憾的是张艾嘉,起码在这部影片,她真的不如范冰冰的表现。
张艾嘉的常月琴是个很奇怪的角色,丧子之痛没问题,痛苦的情绪也没问题,问题在于她的情绪很难传达并感染观众。
比如在儿子损毁的车中痛哭一场,由于之前完全没有足够情绪铺垫,角色在片中哭得死去活来,观众却很难被打动。
之后学生送蛋糕一场更是尴尬之极。
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真实应该为观众所认同。
电影中的情绪,犹如吹起的气球,在最鼓胀的时候爆掉,才会收获最明显的效果。
有个例子,就是蔡明亮的《爱情万岁》,片中的杨贵媚同样对着镜头哭了几分钟,而且是一个长镜头,一直哭一直哭。
这个镜头不但不会令人生厌,反而打动了许多人,并被不少人选作经典场景。
同样是痛哭,她的痛哭就很感人,这是因为之前的情节铺垫的到位,观众已经认同了角色的情感。
而张艾嘉这个半路生插进来的角色,没多久就开始痛哭,则很难打动观众,此类情绪断裂的段落还有几处,这样的处理也无疑削弱了影片的力量。
至于原因,你可以归咎为剧作的情节不当,更多的,则是导演对此类情绪化电影的经验不足。
范冰冰在片中的表演确实很令人惊讶。
虽然不是范冰冰黑,不过始终不是很喜欢她的表演,尤其在《麦田》里的念白,生硬且干瘪。
但在这部《观音山》,范冰冰绝对是最亮眼的演员,她演出了一股子狠劲,这是与这部情绪化电影最搭调的一个角色了。
在其他的段落,也有很多闪光的细节,包括第一次去常月琴家看房子那场,几处对白和表演更像是即兴发挥出来的,很有生活的味道。
汶川地震那段应该是片中最震撼的一段,果然来自生活的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
不过,这也是片中最怪的一段,很意外导演为什么要把这场戏加在这部电影里。
是想将她的信仰理念拉得更广一些么。
始终觉得这段处理得太实了,一个很抒情的东西,太真实了,反而会破坏电影的气氛。
就像常月琴消失在观音山中,那才是神来之笔,生与死并不重要,导演故意留了个悬念给观众,也留了些思考给几个角色,并引出他们最后一场在火车上的若有所思。
虽然标题叫信仰的重建,却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十足绝望的电影,到最后一刻,影片也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希望,哪怕是有了爱。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片中一共有三场在火车上的戏,前两场都是意气风发,大吼着进隧道,又大吼着出了隧道,前方是越来越明亮。
而到了结尾,几个人都没精打采的倚在车上。
观众看到的是隧道的光越来越远,人物逐渐被湮没在黑暗中,然后影片戛然而止,其中的情绪不言而喻。
尽管如此,这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只是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遗憾罢了。
最难忘的依然是Peyman Yazdanian的配乐,非常喜欢他音乐中传递出的那种虚无感。
················附上两点:1、范冰冰饰演的南风为典型的自毁型人格,她处理所有问题的方法都是搞死自己,吓死别人。
无论是啤酒瓶砸脑袋强吻女流氓,还是爆饮白酒力挫她亲爹,再有卧轨试胆量惊煞陈柏霖。
无一不是以摧残自己达到击垮别人的目的。
2、张艾嘉的两次自杀,第一次是为死而死,是无信仰的前提下对生命的了结,这里的死是尸体腐烂,灵魂破散的死,只为了告别痛苦。
第二次则显然是经过大师点化之后,信仰确立,为重逢而死,这时已不是自杀了,而是奔向另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这也正好应和了之前所说的信仰论。
看到这儿的评分实在是义愤填膺,都这么忽悠观众掏钱进买票看这种电影,迟早毁了大家看电影的热情。
以下是一个有良知的影迷的观后感:摄影太差!
导演太差!
像刚拿DV的小孩拍的,别鬼扯什么风格,不过是用简单的手持跟拍和小景别来掩盖导演创作的无能,基本看不到什么有想法的导演调度之类,还不如一般电视剧的水平!
故事不叫故事,情节瞎编乱造,想起一出是一出,创作混乱,不负责任,一会想讲年轻人的青春,一会想讲遭遇不幸的老年人的人生感悟,东拉西扯,浮皮潦草,一锅粥,糊了的冷粥!
表演造作之极,在火车上摆各种Pose无病呻吟和扭捏作态简直让观众起鸡皮疙瘩,范评这种表演能拿东京影后只有一个可能,走关系!
总之,看了气得不行,从影院看完出来的之前满怀期待的青年男女们个个叫骂连天,挤在下楼的电梯里满脸丧气,悔得肠子都清啦!
这部电影到底好看在哪里?
各位打四星五星的给我说说。
什么叫寻死,张艾嘉的行为就是;什么是寻活,李导演片子剪到最后不知所云让我在电影院里昏昏欲睡打了几十个哈欠就是。
当范冰冰和陈柏霖寻死寻活,我哈欠打得泪流满面。
本想买票看一部小清新电影,搞了半天是部风景不错的怪胎火车片,用“用力过度”也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受。
你若孤独不如好好叙事,小清新只是修炼等级不够,不至于想让人离开戏院时叫“回水”;拍偏掉画面晃抖故事支离破碎,冷不丁冒出一个又一个勉强支撑剧情的人物,我想对不起的是每个对国产电影给予希望的观众。
影片介于真实与不真实之间,那种恍惚其实挺动人的。
只是好多地方不懂留白,过于直接。
感觉是范冰冰演技最好的表现了,李玉是真的懂她的美。
只是一张脸无妆也艳绝,这高级的隔离感,哪里像个混迹人海混混沌沌的小镇摇滚少女,天生丽质也是瓶颈。
一部电影,很多人看到了半熟的残酷青春,坍塌的信仰和重建,甚至还有关于生死得失的禅理。
然而看到最后觉得它讲的始终还是人的孤独感。
虽然范冰冰在结尾很文艺的拗了一句台词“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
”但事实相反。
人生而孤独,谁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陪伴不是永久的,有相聚自有离去,你只能解脱自己。
认清本身的孤独,并最终和孤独融为一体,是我们最终都会抵达的方向。
艾嘉姨凶猛 配乐怪
看得我都快死了。
精彩内容被和谐。
陈柏霖整个打扮就是张士豪,不过是个脾气暴躁又压抑还乱搞男女关系的小士。看到他回归真开心。
很意外的有点意思,很多地方处理得比较刻意,但是还在可接受范围内。。。张艾嘉很到位。。。男猪直接想摔他一平底锅。。。
垃圾!搞晕我!
如果最后张艾嘉是死了,我想我会打这个分数,失落的高度,不过是要一跃而下来成就。
看球不懂
不要以青春的名义撒野
陈柏霖还不如陈寒柏的演技好。剧本写得太乱,这是李玉的责任。构思模糊,玩文艺玩糟了。只有张艾嘉撑着这个戏。
除了不喜欢范冰冰这张脸,别的都还OK吧。
情绪太满了,就漏了
猫王、梦露、杰克逊、地震、死亡……生命如同火车呼啸,河流奔腾,只有消逝才会变为偶像和图腾,根治于记忆之中。无生无死只是一种生存状态,青春的活力与重建精神家园才是更重要的精神状态。
电影就应该这样才对味道嘛
那年夏天,我也在火车上,窗户吹进的都是温热的风
好!
没看过这么恶心的 看了一半就恶心出来了。。。晃得我晕车似的。。1分钟电影院往外出一个人啊。。。
陈柏霖一塌糊涂,张艾嘉用力过猛,范冰冰无视……摄影好剧本糟节奏有问题,电影前半段尚可,而后明显疲软力不从心。
MTV, 音乐好, 一星, 因为 一弱光场景雪花噪点(ISO高了还是咋地?) 二减饱和不加反差 人像调色法? 三老范和我的大外双一样的三层眼皮已经不适合演小姑娘了...
从主题到配乐到表演到镜头感觉到导演诉求都极其浪漫,令人惊艳;缺陷在于李玉不善于藏拙,未能实现精神信仰的树立这个主题,结尾给出那些模棱两可的“答案”太过单薄,反而削弱了影片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