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节奏,好像有大把的时间。
喜欢电影讲故事的方式,没有配乐渲染,话语也甚少。
情绪的表达就在一个眼神、一段静默之间缓缓进行。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人离开老伴的坟默默走出镜头后,镜头并没有跟随他的背影,而是继续留在坟上。
死生之间形成强烈对比。
画面真美。
两代人的冲突表现的也很明确。
老人的情感表达是内向的,宁愿自己在静谧的夜里燃灯诵古兰来纪念老伴,把对老伴的思念留给自己只与造物主分享,祈求造物主对老伴的赐福。
儿子却觉得要操办,宰牛。
办完事情儿子还要去城里打工,家里只剩老人,媳妇,和几个孩子,没了犁地的牛,也不知道日子要怎么过。
喜欢电影里诵经的方式。
应该是老派的念法吧。
小时候家里面办事情阿訇念经都是这样的念法。
现在的一般城里阿訇念经都是新派的念法了。
假期去长春找好朋友玩,在清真寺偶然听到大殿里传来老派的念法还觉得是很大的缘分。
(时间太快,现在想来恍如隔世。
)喜欢影片对伊斯兰精神的解读,清洁与顺从造物主的意志。
苦难中的希望。
喜欢这个故事,每一点都很有带入感。
老伴老伴,到老做伴。
父母变老,娃要上学,家里没钱。
虽然故事是贫瘠土地上一个回民村的故事,但讲述的是大家都会有的经历。
喜欢演员的表演。
喜欢纪录片一样的感觉,是对一方水土,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消逝中的时代与社会关系的记录。
为什么没给五星呢?
说不上来那块儿欠点力。
也许结构不够紧凑?
我也不懂。
只是觉得和五分电影还是有差距。
摄影很美,画面很凝重。
影片里所有关于穆斯林的情感全部用宗教的形式展现出来。
整体的节奏非常的慢,但是细节非常丰富,导演有刻意的去弱化原小说的故事性,反而突出了某些细节的仪式感,比如洗澡那个片段真的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真主的机密,为人的参不透呀!
”与原小说中的“摄影很美,画面很凝重。
影片里所有关于穆斯林的情感全部用宗教的形式展现出来。
整体的节奏非常的慢,但是细节非常丰富,导演有刻意的去弱化原小说的故事性,反而突出了某些细节的仪式感,比如洗澡那个片段真的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真主的机密,为人的参不透呀!
”与原小说中的“最令他伤痛不已的是,牛知道它的死,他生而为人,却不能知道”完美诠释《古兰经》中一再反问人类的难题。
室内布光、演员走位把人物的心理描述得淋漓尽致。
陪伴老人十几年的老牛,因为要在亡人归真40天被宰杀,老牛开始不吃不喝只为了清洁内里地离开。
宰杀那天老人不愿直面老牛,走到了一面白茫茫的莽原,影片也于此结束。
导演将人物的缄默克制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缓缓融入进了4:3的画幅之中,开场十多分钟还未出现人物的对白,靠着大场景中的变换默默开场,没有音乐,没有对白,人物情绪在长镜头的西北画布中徐徐流淌。
结尾之处,大面对着铺满白雪的荒原,眼里透露着对生死的凝重考量,看着一座座坟头,此时儿子和乡人将牛放倒在地,用白布蒙住牛的眼睛,阿訇给将死之牛念经,大在茫茫莽原上伫立着,镜头逐渐拉远,大地黑白两色,透着一股青黑色。
贫穷的山沟,人们保持着一份尊严与仪式,大到新生儿的出生,小到茶米油盐;缺水的境况下也坚持每天洗净自己,端详古兰经;人们在宗教中,带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坦坦荡荡地活着。
看完影片,不知所以,没有音乐,渐渐远去,出现演员表,结束。
父亲和儿子演的很好,绝对是本色出演,很真实的还原了西海固偏远山区人们生活的艰辛。
其他人有点在硬生生的读台词,还不够自然,不过已经很不错了,一些偏远到不能再偏远的地方的农民,有些可能字都认识的不多,没有学过表演,为什么要求那么高呢!
我觉得他们演的就很棒,真实的还原了十几年前西海固偏远山区人们的生活,蛮好。
一个在西海固出生长大的人的评论
清水里的刀子,牛真能看见吗?
牛真是在清洁自己吗?
我先来回答这个问题:一个真正有信仰的穆斯林一定是相信的。
这部电影的主旨是对信仰的一次详细的描写与真实的展示。
我认为导演、编剧并不是要宣扬伊斯兰教,而是在告诉观影者真正有信仰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信仰能带给我们什么,信仰在生命中的意义。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因果、主义都可以,但是必须有,这才是最重要的。
影片中的老人无疑是一位非常虔诚的穆斯林,“小净”、“大净”、遇到不能开解的事情在信仰里平和、疑问的事情问阿訇找寻答案,每一个细节都在和我们重复着这个故事主人公的特质。
试想影片中的人如果没有信仰,如此艰苦的环境,如此艰难的生活他们该如何坚持?
如何平静?
老人在当天最终选择了离开家里到坟地,他一定是相信牛清洁自己来搭救亡人的选择的,但是不忍看见,来到坟地与亡人对话,再次用信仰平静了自己,独自归家。
影片嘎然而止,当场灯全部打开的时候全场所有的人都非常安静,全程静音的一动不动,直到荧幕上最后一个字消失。
连进来清场的工作人员都愣住了,不愿说一句话,发一个音符来打破这被直击心灵后饱含敬意的安静。
我不是在等待彩蛋和花絮,是不愿回到现实而想要多陪伴老人一会。
希望你能有我的感受。
《清水里的刀子》这部电影,你可以当成,是拍给电影里那头“老牛”看的一次别离。
如果,“老牛”有灵的话。
它应该能懂,最大的褒奖是尊敬。
谨防无心的傲慢与歧视。
电影改编自一篇1998年的小说。
作者,是,回族作家石舒清。
小说,在京东和Amazong都有电子版,不到4元钱。
但纸质的旧书,基本要卖到115元以上。
导演的新浪微博 @Sean王学博 他自己的简介:我的职业是米兰球迷,业余当导演。
全片,印象最深的画面,一是,孤老、冷雨、群坟。
二是,孤灯、一老、诵经。
三是,一句台词“你喝茶,我喂羊去”之后,静静的老人。
如果,一个人去后,亲朋对她的评价,是,针尖大的亏心事都没做过,这算不算最大的褒奖?
【备注】《清水里的刀子》用的是4:3的画幅。
任何过度解读,都会影响你的观影感受。
推荐很久、很久没回过故乡的人观看,乡俗是人性的一部分,电影是故乡的一部分。
1.这部电影的故事其实很简单,豆瓣影评里的一个差评,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五分钟故事强行拉成一部电影,三秒钟的镜头强行拖到十分钟,是这部电影的基本手法。
”虽然这个评价很刻薄,但是事实的确如此,电影的故事就是这么简单:在宁夏西海固一个偏远的山村里,一个穆斯林老头的老伴去世了。
为了搭救亡人,老人的儿子和儿媳,打算宰掉家中养了十几年的老牛,招待邻里和穷人。
老人不忍杀掉为自己犁了十几年地的老牛,但是也无法拒绝,内心很矛盾。
接下来的日子,老人和儿子都悉心照顾老牛。
老牛很有灵性,在要被宰前几天开始不吃不喝。
老头去找阿訇询问这是怎么回事。
老头认为,老牛能在喂自己的清水里看到刀子,知道自己要被宰了,所以不吃不喝。
阿訇却说,老牛绝食是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完成最后的祭祀。
虽然老头很不忍,但是最后儿子还是宰了老牛。
故事就是这么简单,如果要拍一条新闻短片的话,的确也就三分钟左右的长度。
甚至严格来说,这都不能算是一个故事,两三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为啥要拍成一部电影呢?
2.先来解释一下和故事情节有关的几个词。
第一,宁夏西海固。
这是大西北一个不毛之地,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所以,导演把故事发生地选在这个地方,不是没有理由。
作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西海固的人,为什么还生活在这里?
看完影片,你会觉得,他们的一生除了吃苦、努力活下去,看不出有什么乐趣,也不明白这样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
第二,搭救亡人。
我查到了豆瓣上一个穆斯林朋友的解释:这是一个典型的穆斯林用语,亡人是已经去世人的称呼。
穆斯林在亲人去世以后,家人通过招待穷人和邻里相亲,做慈善等事,给去世的亲人积累善功,使亲人在去世后尽量距离天堂更近,距离火狱更远一些。
穆斯林没有陪葬品,也不能给亡人烧纸烧钱等事情,所以招待邻里、做慈善、祈祷,是在亲人去世后怀念和尽孝心的一种方式。
所以,电影里要杀牛,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剧情“冲突”。
老人爱牛,这牛帮他犁了十几年的地。
但他更爱已经去世的老伴,他多次去坟头祭祀(因为穆斯林不能烧纸钱,所以其实也只是默默地呆着),还经常拿着老伴去世前买的鞋子发呆。
所以老人无法拒绝儿子提出要宰牛来搭救亡人的请求,因为这能让他去世的老伴更加接近天堂,远离火狱,正如儿子所说的:妈妈活着的时候,苦了一辈子,死了,希望她好一些(大意如此)。
这可能是西海固人,在生命的意义这件事情上的一些想法:生前,人就是要侍奉真主,任劳任怨,死后才能进入天堂,而死后的世界是值得期待的。
我孤陋寡闻,不知伊斯兰教的教义中具体是如何讲述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死亡。
但是透过这个电影,我认识到,西海固人起码是相信死后的世界,并且认为死后的世界与生前自己的作为,以及亲人如何祭祀自己是很有关系的。
第三,阿訇。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这是一个古波斯语词汇,意为“老师”或“学者”,在古代也是受波斯文化影响的民族对本民族中各种宗教的宗教场所首领及德高望重者的尊称。
3.看过这几个解释,可以明白,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是穆斯林,尤其是生活在宁夏的中国回族穆斯林,他们是如何看待生命、死亡与信仰这些事情的。
但是我作为一个还没有信仰的人,看完电影,这些问题同样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如何看待死亡,以及生命的意义这些问题,本来就不只是有信仰的人才需要考虑的。
对于无信仰者来说,这更是一个没有人给你答案,只能自己去探索的艰难问题。
话再返回来说,我觉得即使是对影片中有信仰的穆斯林老头来说,究竟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同样也令人迷惘。
在向阿訇求教,为什么牛被宰前不吃不喝时,老头说:哎,人还真不如牛呀。
牛有灵性能看到清水里的刀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被宰,人呢,眼前一片黑,什么都看不到(大意如此)。
在我的家乡,有一些老人和我说过,家里的老牛要拉去被宰前,会跪倒在地上,眼里流出泪来,像在祈求主人。
我没亲眼见过,但是我愿意相信,牛也是有灵性的。
的确如老人所说,人有时候,甚至不如牛,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更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4.其实不论是否有信仰,不论活在什么样的地方,也不管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拥有多少物质、精神的享受,关于生命的意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看了电影,我会觉得生活在这片不毛之地的人们,从出生到死亡,几乎都在受苦,唯一的目的就是生存、传宗接代。
在这片全中国最干旱的土地,下一场雨就足够一家老小开心好久,冒着雨用大大小小的脸盆来接这来之不易的雨水。
这样活一辈子,有意义吗?
如果不是因为有信仰,相信自己死后能进天堂,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人要如何能支撑下去?
但是我立马又想到,难道生活环境好一些,能够有更多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人,生活就有意义了吗?
生命就不是苦的了吗?
生老病死,生命的无常,难道不是每一个人都逃不过的宿命吗?
生活在更富裕地方的人们,或许生前能拥有更多享受,但是欢乐总是转瞬即逝,人生更多时候要面对的,不是和西海固人一样的苦与无常吗?
那我们和电影里的西海固人,其实又有什么差别呢?
那对于我们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呢?
既然人终有一死,那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们该相信死后的世界吗?
5.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最多的思考。
关于这个问题,电影没有给出答案,电影中的老头也没有答案,尽管他有信仰,但是从他的话,他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也迷惘。
他相信死后的世界,也希望老伴死后能上天堂,但是他也爱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老牛。
一个是死去的亡灵,一个是同样有生命的活着的动物。
这两者,该如何取舍?
最后,要宰牛招待邻里和穷人,搭救亡人那一天,老头不忍亲眼看老牛被宰,找借口离开了家。
甚至有点生气地把一块布塞给儿子,这块布被用来宰牛时,遮住它的眼睛,不让它看到刀子。
在这一刻,我突然释怀,关于生命的意义这样的问题,即使永远都不会有最终的答案,但是起码我们可以知道,生命也绝不是像蝼蚁一样,毫无意义,毫无重量的。
面对生命时,这一点点的不忍和慈悲,一点点的不知如何是好的为难,或许就是生命的重量,生命暂时的意义。
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木心的一句话: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公众号:小田和她的男朋友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那天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万玛才旦的新作品《撞死一只羊》,这部电影院线还未上映,但已经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在加上对老乡导演的好奇心,我就去检索了一下万玛才旦。
然后就发现了这一部由他制片的《清水里的刀子》。
我是特别想念家乡和热爱家乡的人,所以粗看介绍时 说是这样一部反映宗教反映生命意义的片子,以我这样一个“小文青”来说,那肯定是必看无疑了。
言归正传,这部电影是在我复习间隙看的,所以当时心情浮躁的时候感觉没有静下来看,以后等忙完了要抽个时间没有人的时候一个人好好看一下。
全片的场景定位在宁夏西海固。
当时作为一个青海人看到黄黄的土地到回族同胞的生活表示相当有感觉,包括里面的回族葬礼,表示真的是小时候亲眼所见的场景。
全片场景取得特别好看,可能也是因为导演是由摄影师出身的缘故吧,很多场景我都截图下来了,空旷的环境加上老爷爷孤寂的身影,更突显片子的压抑。
不到两个小时,讲述的就是一家老奶奶去世之后,老爷爷和他儿子为了让生前没有享福的老奶奶也能风光入土为安,按照他们民族的风俗想着吧家里唯一陪伴了老爷爷好多年的牛宰了,牛在被杀之前好像已经预感到自己大势已去,开始不吃不喝,老爷爷想不通,去请教有威望的族长,族长说这头牛是在清肠,想干干净净的殉葬。
老爷爷突然起了恻隐之心,陪伴了他许久的老黄牛瘦巴巴的,但是很有感情,晚上点着灯就是牛棚里陪着它。
清水里没有刀子,但这无形的刀子却让我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
老牛尚有清白洁净地离开这世界的追去,我们,人类更应该拥有纯净的内心。
现在社会太浮躁,变化太快,平静纯净是如此难得宝贵的特质,只愿自己能够坚持本真,追求最实在最真实的东西,还有永远不要寄希望于别人,没有人真的会永恒的陪着你。
耐着心思看完,一时勾起无数回忆。
家长里短的对白,那还的五块钱,质朴而写实。
就像以前在世的长辈间的唠嗑。
还有那干涸的井水,就如小时候家里没有井,早先从湖里担水,后来在邻居家担水,再后来生活好了一点,自家也打上水井了。
还有那牛棚,很像外婆家的牛屋。
那的一切只有那时农村的人才能明白。
至于里面的回族风俗,生与死,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少,只是当下已不在关注了。
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代人的老去,记忆总会消散,而我所能做的便是记下,以后说给孩子听。
不在乎他懂不懂,在不在意,只是听着就好,若能体会,那便是无上福报。
今天翻文档的时候看到这篇大约五个月之前当实习记者的时候写的一篇稿,因为片方没有要求出细稿,所以此稿并没有被采纳发表,现在贴上来做个纪念。
不新鲜,各位见谅。
3月29日,新锐导演王雪博携他的处女作《清水里的刀子》在广州与观众见面。
该片在2016年获得釜山电影节最高奖新浪潮大奖,瞬间进入观众的眼球。
在那之后,它还在第36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上拿到评委会最佳摄影特别奖和亚洲电影促进奖,在伊朗曙光旬国际电影节荣获宗教精神奖,以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评委会的特别奖等等。
如今,时隔两年,这部收获无数盛誉的电影终于要上映了。
它与《中邪》、《爆裂无声》定档在同一天——4月4日,这个独特的日子为影片的主题笼罩了一层神秘而意味深长的面纱。
改编自回族作家石舒清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同名作品,《清水里的刀子》由王学博执导,尔冬升、张猛、万玛才旦三大知名华语导演担任监制为影片的质量保驾。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中国宁夏西海固山村里一位穆斯林老人要在老伴去世后40天举行“对亡人进行搭救”仪式,在儿子的建议下要把陪伴了自己十多年的牛给宰了,但牛似乎能感知自己的生死,在祭祀前三天开始不吃不喝,以此清洁内里而迎接死亡的故事。
4:3的画幅设计,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王学博采用固定镜头加4:3的画幅的方式,试图去还原一个与大多数人的生活现实有巨大差距的故事。
影片里每一帧画面都及其唯美,人物的画面距离恰到好处,几乎每一帧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张单独的油画,可见王学博导演的美学基础相当扎实,他用极简的画面呈现了西海固这片净土以及这里的底层回民的现实生活。
不过这样的影像风格,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除了影片末尾出现的晨光片段之外,该片全程都是暗蓝色调,看的时间久了,就算画面再美,观众也难免会感觉困倦。
影片中的长镜头不管是对创作者还是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抛弃了全画幅,采用4:3的画幅,很多人担心无法展现西海固静美的景色,但是王学博用长镜头弥补了这种遗憾。
平静的长镜头不动声色地游走在西海固空旷的景色之中,令人惊叹其美丽的同时又沉浸在影片的悲伤基调里。
不过其实除了值得称赞的美感之外,悠长且缓慢的长镜头偶尔也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模糊。
对白不多,可全都是内心戏看过原著的朋友们都应该知道,《清水里的刀子》是一部具有极多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短篇小说,石舒清先生花了大量的笔墨将马子善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直白,读者无需绕弯就可以接收到小说所要表达的情绪。
但是正是因为如此,将其转换为电影就显得特别不简单,倘若不借助电影的对白或者旁白,很难将情感传递给观众,这部电影也就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不过王学博还是做出了这样的尝试。
他虽然增加了许多情节,但是却没有过多地设置对白,而少得可怜的对白也都是简单的家常聊天,不过就是这些简单的对话才更耐琢磨,也是它们才撑起了整部片子的感情基调,透露着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老马虽然不舍得将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牛宰了搭救老伴的亡灵,但是他并没有说出来,不过即使在他与儿子短小的几句对话里,观众仍能清楚地感受到他的不舍;老马到村长家里要求批一块坟地,也只是用简单的对白陈述了这样一件事实,而老马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他的心理活动却没有长篇大论,给了观众很大的思考空间……生死之外,更具现实意义作为文坛里一部倍受关注的作品,《清水里的刀子》谈论的是生和死的问题,它对于许多导演来说都极具吸引力,但很多人都不敢轻易触碰它。
而且要将一部6000多字的短片小说改编成93分钟的电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王学博做到了。
借由少数的旁白和大面积的画面来表达心理活动,使得《清水里的刀子》这部影片变得很耐看,很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一家人在草少得可怜的地边铲草、喂牛、归还老伴买鞋借的5块钱、亲戚家生孩子没钱买米而借米、下雨用家里所有盆盆罐罐接水……这些琐碎的细节场景,为《清水里的刀子》增添了除了生与死之外的更加根本的一个命题--西海固的回民的贫穷生活这个事实。
其实该影片很像纪录片,采用非专业演员更是给了观众这种真实的感觉,他们仿佛在体验原著居民的贫苦生活。
而为了将影片拍出来,王学博还到西海固去生活了十个月,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宰牛背后隐藏的生死命题只是一个引子,将观众带进他们的生活之中。
在平淡无奇的生活画面的切换里,除去自然美景所带来的视觉上的震慑之外,观众更直接的感受便是西海固的贫穷落后,从而可能引起背后的人文关怀。
在观影后的交流之中,王学博透露了自己很多用心的场景设计,通过这些场景,观众可以感受到电影所要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和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
但尽管王学博用了很大的心思去改编剧本,在镜头和画面转接方面也花费了许多心血,片子最终也收获了很好的口碑,不可否认的是,没有看过原著或者没有了解过穆斯林生活的观众,其实很难接受到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原著所要表达的关于生死的思考,在影片中并不很不连贯,观众反而会在大量的日常画面中丢失这个主题,甚至找不到它。
即使《清水里的刀子》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但作为王学博的处女作,我们已经可以很清晰地流露在银幕之外王学博这个青年创作者的活力。
无论对声音画面和叙述故事的方式的处理,还是纪实性极强的非专业性演员,它们所赋予给电影的价值,无疑为电影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就如清水里的刀子,值得我们走进影院去发现。
安拉至大。
感觉这部片子的评价会很两极化——喜欢的人会觉得其古典主义的画面色调跟现实主义力度让人惊艳;不喜欢的则会很嫌弃那份故意为之的做作与凝滞的长镜头、甚至还有近来此类影片很常见的非职业化演员与叙事调子,匠气。客观一点比绝大部分烂片好,但本身并不算太出彩,三星半。
选修课。
牛是大牲 高贵着呢
纪录片的感受,部分人文镜头很喜欢,感觉意味深长,没看影片简介的话,不会看出对生命的思考。
清洁的精神
或许是西北的生活经历,我对这部电影感到特别地亲切。油画质感,熟悉的方言,西北少数族裔的生存状态。对于洁净的观念。牲口能看见自己生命中的刀子,人却不如牲口。
和霍达那本《穆斯林的葬礼》没什么关系,但是看开头的时候还是让我数次想起。它很缓,很静,一度让人感觉这不是电影就是西北某个农村的生活剪影。之所以乡下的老人会给人一种停滞感,可能是因为风沙太快,人无奈,久而久之便放弃抵抗沉淀了下来。换言之,它是在宗教包裹下另一个维度的《隐入尘烟》。
想起小时候,奶奶头上总扎一条「扎巾」,行走在乡间小路,只剩下一个背影。想起弟弟小时候,因为只能吃流食,而家里没有条件,就只能靠妈妈把饼干咀嚼过,喂给弟弟。想起小时候,掉牙齿,有一颗始终没有长出来,奶奶说用牛吃过的草抹一下牙龈,就会长出牙齿。电影带我回小时候,可是奶奶却走了。
清汤寡淡仿佛日常纪实一般,没产生共鸣的观众极容易被催眠。不清楚当地人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但就我所见,人到了一定年纪确实会对死亡异常敏感,也容易往自己身上联想,这种情绪在马子善身上得以展现,乃至感慨于人尚不如牛知命。简而言之,大命题,小故事。
影像很有风格,很好看。演员不表演,也是在表演。电影也是有不少思考的东西。不复杂,但是值得思考和品味。
故事简单得几句话就可以概括,艺术方面也没有特别突出抢眼的地方;想讲关于生与死的严肃问题,却没有特别深刻难刻。两星。
唯一觉得好的就是摄影,室内幽光老年残画皱纹沟壑,可以突出摄影的西海固风光并没有选择大力凸显。剧情苍白空洞无力,走神无数次,情绪感染力几近为无
帧帧美如画,需要有电影文化的观众才能领略影片之美
人世凄惶犹如久旱的枯井,生而无常如同雪霁后抽芽。老牛尚能看见水中刀子,不吃不喝显大牲之灵;老头却只能听凭死亡差遣,求乞坟地静待大限天命。小孩子在甘霖中欢闹,老年人却在渐骤的雨水中跪倒坟头,一副向荣与苍老的轮回画卷在西北荒野徐徐展开。拧水阀小净,点油灯读经,人与牛的对视穿越了生死。
简单纯粹朴实深刻。有些东西是故事讲不透的,只能靠画面和造型。
摄影还可以,太空洞无神~
就像某些艺术作品,注定了只有小部分人能欣赏。本着国产片在豆瓣6分以上就不要错过的习惯,先是期待、接着坚持、最后修炼般看完,基本上找不出多少个人可赞赏之处,十分钟就能展现得很好的画面硬是拖沓到九十分钟,能好到哪去?影片中贫穷落后的情景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很普遍,但影片没交代背景、2016年上映的片,为了证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么?点评本片的四千人中年龄超过四五十岁的肯定不足5%,谈不上很深刻的理解,最多是听长辈讲述、加上个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所谓细腻情感,为赋新词强说愁。豆瓣的编辑实在应该把影片大致分类。1.5/10分。
不算电影
4:3的画幅,无配乐,凝滞的镜头,古典绘画般的构图,素人演员,在大荧幕上看到这样的作品真是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