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德莲堕落少女

The Magdalene Sisters,青楼姊妹花,玛德琳姊妹

主演:杰拉尔丁·麦克伊万,安-玛莉·杜芙,诺拉简·努恩,Mary Murray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2

《玛德莲堕落少女》剧照

玛德莲堕落少女 剧照 NO.1玛德莲堕落少女 剧照 NO.2玛德莲堕落少女 剧照 NO.3玛德莲堕落少女 剧照 NO.4玛德莲堕落少女 剧照 NO.5玛德莲堕落少女 剧照 NO.6玛德莲堕落少女 剧照 NO.13玛德莲堕落少女 剧照 NO.14玛德莲堕落少女 剧照 NO.15玛德莲堕落少女 剧照 NO.16玛德莲堕落少女 剧照 NO.17玛德莲堕落少女 剧照 NO.18玛德莲堕落少女 剧照 NO.19玛德莲堕落少女 剧照 NO.20

《玛德莲堕落少女》剧情介绍

玛德莲堕落少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60年代,在自由开放的大环境下,古老的爱尔兰仍保持着古板和保守的风气。在这里,所有被认为堕落的女孩都要被送入玛德莲女子学院接受感化,而等待他们的不是和风细雨,而是无尽的黑暗与绝望。 玛格丽特(Anne-Marie Duff 饰)在家族婚礼上被堂兄奸污,这件事在婚礼现场口耳相传,她的委屈并未得到伸张,反而被作为“不洁的女孩”送走;活泼漂亮的伯纳黛特(Nora-Jane Noone 饰)是男孩们追逐的对象,她为了自己的“轻佻”付出了代价;罗丝(Dorothy Duffy 饰)未婚先孕,为了所谓的前途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孩子。 三个女孩来到了玛德莲女子学院,她们还不知道,这是一个有来无回的绝望之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扑克脸第二季街区大作战阴差阳错的女演员们心寒风流剑客雪山之家甜蜜家园3窗台卡壳犹太狮子百无禁忌!女高中生私房话愤怒的小孩青春弑恋苍之骑士团了不起的女侠一路顺风诺曼暴力山谷华丽转身小明的为什么红棉袄逃学威凤无名当铺流淌的美好时光哆啦A梦:大雄的新恐龙一梦如初响:成为小说家的方法环球神奇度假屋第一季林肯大战僵尸某人某地第二季

《玛德莲堕落少女》长篇影评

 1 ) 神聖禁錮

極據爭議性的電影。

本屬神聖的教會,假天主之名,作逆天之事。

一群未經審訊的婦女因種種原故,被當作犯人般禁錮在修道院中,受盡各種無理的對待,所作所為,為人所不齒。

即使當中的部份內容純屬虛構,是導演天馬行空,已非常震撼。

更令人坐立不安的,是片中內容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市面更一早有相關的紀錄片作證。

順帶一提,本片於內地譯名為 "青樓姊妹花" ,有趣得很,令人啼笑皆非,有可能改名的人根本就未看過本片。

originally posted at http://idpt0000.mybesthost.com/wordpress/index.php?p=108

 2 ) 选择镜面的方向

《青楼姐妹花》我觉得不应该叫这个名字,容易给人误会。

本以为会是一部有很多情色镜头的电影,没想到确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披露教会虚伪丑恶的现实题材,这种震撼不是其他题材电影能给与的。

天主教会看似神圣,其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他们打着神的幌子做见不得人的勾当。

修女们对入住的少女没有任何的帮助,全部是劈头盖脸的羞辱,以皮条和拐杖进行鞭笞;主教看上去光明伟岸,实际上利用少女的单纯满足其兽欲,到最后被少女惩罚的满身起满红色湿疹,让我心里有了一丝欣慰,而当单纯的少女一遍遍高喊着“你不是神的仆人!

”的时候,我原本放松的心又再一次被提了起来。

被奸污的少女最终被家人接走获得自由,修女的威胁无济于事;漂亮的女孩不惜一切代价套出这个地方,尽管经历过失败,但不言放弃最终使她成功;心地善良的年轻妈妈帮助别人最终也帮助了自己。

“实力也许悬殊,保持住风度,隐藏自己的愤怒并把痛苦给记住”,这是IN3的歌词,在电影里我看到了最真实的写照,当人们面对巨大的痛苦与压力的时候,是放手一搏,还是默默承受?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心中的天使与魔鬼,选择镜面的方向,选择信仰的方向。

 3 ) 不够好

是的,大多数时候我们看电影是为了“爽”,香车美女,枪战动作,还有其他让人肾上腺素分泌的电影。

但如果有时候你看电影是为了让自己“不爽”的话,这部电影就对了,近2个小时的电影,你根本得不到一点轻松,直到电影结束才能长舒一口气。

导演在这120分钟里面没干别的,就琢磨着怎么能把这样的女子教养所刻画得更黑暗些,修女更可恶些,就算据导演所说考虑到大家的承受能力,他没有把更恶劣的情况搬上银幕,但他已经够成功了,就算是最虔诚的天主教徒,看完电影仍然会对那些修女们咬牙切齿,然后不忘坚称其实大部分的修女们都是可爱的。

以至于当Margaret第一次能够看到外面的草地和天空时,我的感觉就好像1984里的男主角打开那扇门一样的海阔天空。

所以如果说在影响上,电影无疑是成功的,不管是褒奖还是批评,电影出世后铺天盖地的评论,继而获得威尼斯金狮,可这部电影真的有那么好吗?

作为一部具有批判意义的电影,导演告诉我们的是受害者,是施虐者,可他仍然前我们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

为什么修女和神父们可以心安理得的暴行?

为什么社会会任由这样的机构存在直到1996年?

为什么Rose会说未婚生子是最大的罪孽并安于现状?

导演似乎无意深究,觉得给我们一段这样存在过的黑暗的现实就够了。

这是为什么电影乍一看震撼人心,仔细品味却发觉味如嚼蜡,像现在这样草草画一张修女淫恶史的素描出来却不深入至其起因,实在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哗众取宠感觉。

当然以上只对电影而言,而不是帮天主教辩驳,相反,我倒是翘首以盼再来一部能深入人心引人反省的有关Magdalene的电影。

 4 ) The Magdalene Sisters

自由,爱情,命运。

Is it a sin to be beautiful? No, vanity is.潮湿的道路,路旁深绿茂密的灌木,漆黑的铁门。

一个小男孩,阳光照在他娇嫩可爱的脸上。

一个坚实温暖的依靠。

上午温和的,流动的阳光,纯棉的织物,淡蓝底色的碎花餐具。

“医生的手掌刚才在我额上轻轻一放,我所经历的却是亲切感人的抚摸。

然而医生从来就没有注意我,现在想来是他根本不会注意我是谁,为什么总是站在那里。

”在Mumbles,他将我从马路上拉过来。

So we are here. Be careful.洁白的皮肤,指尖的那抹红。

这一切现在想来,美好的让人心痛。

她推开那扇木门,眼前是无尽的绵延起伏的碧绿山坡。

Elizabeth站在微风吹拂的山顶,俯瞰Derbyshire的景色,感叹道,Beautiful.旅行中一直是在寻找,很幸运的看到了。

灰白色的天空,模糊了时间与空间,原来是这样的感觉。

所有的回忆与想象都如同浩荡长风,扑面而来,不知是喜是悲。

所有少年时的回忆和想象。

自由的感觉。

然而又是如此的无能为力。

渐渐暗下来的房间,不时吹来的清冷的风,拂动的白纱窗帘。

静默。

爱尔兰风笛,John of the Glen.看完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就找出这个来听。

This is fate.无声的落下泪来,然而他是那样若无其事。

我又能说些什么。

就像是《呼啸山庄》,我永远不会有勇气再看第二遍。

听这首曲子,也只是想让这种无尽的宁静,悲凉,忧伤,将自己完全的淹没。

 5 ) 一部记录全社会残害少女的电影

评价这些女孩 ”道德败坏“ 是及其不公平的言论。

我们在学习儿童保护的历史的时候这部电影中的情况被引用作为残害少女的证据。

女孩们只要被她们的家人或者社会打上”堕落“ 的标签,就会被送到有进无出的救济院。

有的人终其一生耗费在救济院里,成为免费的劳工,被体罚和性虐的例子层出不穷。

多数人因此有精神上的疾病。

可悲的是1996年最后一间救济院才被关闭。

剧中逃跑被捉回的女孩,被亲生父亲殴打得满脸是血,第二天被剃光头发。

三姐妹并没有做什么在我们看来伤天害理的事,她们被视为家庭的耻辱,却被忽略了她们受到的伤害。

最痛心的是来自父母蔑视。

可怜可悲。

庆幸我出生的家庭和时代。

 6 ) 青楼姊妹花

当片头优美的民歌声响起,谁能想到,爱尔兰人同时也在制造那么一出悲剧?

影片《青楼姊妹花》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在我们的印象中,那是革命和叛逆的浪潮席卷世界的时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如火如荼,法国的戈达尔和特吕弗们走上了街头,英国的披头士乐队正在掀起“披头狂热”。

世界在剧变,可与英国近在咫尺的爱尔兰,却依然在以自己的方式恪守着天主教的清规戒律。

在彼时的爱尔兰,有一种被称作“不良妇女教养院”的机构,负责监禁“不良妇女”,并通过严厉的行为管制、清贫的生活方式以及沉重的体力劳动对“不良妇女”进行“灵魂净化”,以期她们能够洗清自己的罪行,升入天国。

“不良妇女”的判定标准则是五花八门:可能是未婚生子,令全家蒙羞;可能是婚宴上被表兄强奸,家人却不敢声张;甚至可能仅仅是吸引了太多男子,对男人“产生了诱惑”。

对这套制度,导演的批判态度是坚定而鲜明的,整部电影无论从情节还是镜头语言上,都充满了导演的批判与暗讽。

影片伊始,三位女主角被带进修女的房间,接受了教养院修女对她们的第一次训诫,可伴随着种种冠冕堂皇的道德说教的,却是修女专注数钱的镜头,以及记账簿上“红利”字眼的特写——这正是“不良妇女”的“劳动赎罪”为修女带来的物质成果。

而影片结尾伯纳黛特与罗丝出逃时,面对金库钥匙与大门钥匙,修女最终选择了金库钥匙,放任二人出逃,这一选,也就代替导演做出了道德宣判——修女放弃了“教养”这一原本就未必正确的目的,也就否定了教养院存在的最后一点意义,它和之前克丽丝皮娜喊出的那句悲呛的“You are not a man of god”一起构成了导演最尖刻的否定。

是的,这才是事情的真相——你们不是上帝的人,你们不配做上帝的仆人、使者和代言人。

当你们仅仅因为重名就不由分说地改掉一个人的名字,当你们为了无聊的消遣就勒令妇女们脱掉衣服,任由你们对她们的性器官评头论足,当你们把性交易作为灵魂净化的筹码,当你们坐在铁栏后面和“不良妇女”们共进早餐,当你们对内专制无情,对外却对富商和主教百般谄媚,这其中包含的无知、狭隘、歧视、自大和残忍,何曾能与博爱宽容的宗教精神划上等号?

教养院其实是被神遗弃之地,其中充满的,不过是权力对人的异化。

尽管导演曾表示,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他还未将更加令人发指的事实搬上银幕,可是电影尖锐的批判,仍然容易引起观众关于他“偏激”的担忧。

然而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尖刻而不刻薄的,导演的理念,其实已经包含在镜头当中。

整部电影灯光运用趋于明亮,手法写实,力图阐述一种冷静节制的态度,而电影的压抑、幽闭和愤怒,其实更多地来源于故事本身(而非影像)——这也让高潮部分的情感宣泄变得坚实有力。

而关于宗教优越性的种种陈述,实际上并不能帮助教养院洗清半点罪责,因为这根本就算不上一个宗教问题。

影片中牧师手里那部摄影机或许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在牧师的镜头前,修女们变得平和文雅,甚至有点羞涩,和日常生活中懒惰邪恶的女巫形象大相径庭,牧师甚至还开始指导修女进行表演。

可是,这种表演对牧师和修女而言都并非有意为之,而只是他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自然反应,是一种无知和缺乏自省的表现。

这种对无知的刻画是贯穿全篇的,那些自大贪婪的修女,那些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般的老妪,从两方面透露了导演的思考——正是受害者的无知,赋予了修女荒谬的权利,而修女的自大又造成了权利荒谬的滥用。

若非如此,这些教养所的统治者又怎能在伯纳黛特的铜烛台下忽然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7 ) You are not the man of God

看了这个片子,深深地感动,想写点什么又不知如何写起。

三个女孩子中玛格丽特是比较理性的,伯纳黛特是野性的,而罗丝则是温柔的。

玛格丽特相信自己能走出去,她也在冷静地观察着一切。

这也是她有机会却不逃走的原因吧。

她略施小计,惩罚了那个道貌安然的衣冠禽兽,最后弟弟接她走时,又理性地迫使嬷嬷屈服,为她让路。

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人的选择真的是很难以捉摸的。

玛格丽特的希望另两个女孩子完全没有,她们的家庭都彻底抛弃了她们,她们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

没想到她们的出走是那么容易,简直是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也许束缚自己的只是内心的恐惧感。

伯纳黛特从那弱智女孩和老女人身上看到等待这些女人的两种结局,要么在这里老死终生,要么被折磨成精神病或走向死亡。

那弱智女孩子把一切寄托在那个奖章上,有了它,她的生活不再那么疼苦,但伯纳黛特却偏偏要把她这唯一的快乐夺走,以及她在后面劝说那老女人早点死去,都使人感觉到她内心的恨。

影片中间,那个弱智女子反复喊了几十声:“You are not the man of God”。

她觉醒了,于是她只有死去。

 8 ) 一种抗争

在你知道一部电影大致会讲什么的时候,关注的点无非是它将如何构建诸如体肤与魂魄。

比如这一部,读了遍剧情简介,让人猜想的无非就是这几个女孩会在Asylum里受到如何的对待,最后她们会以何种戏剧化的方式逃离。

在揭开这些之前,我们却尝到了似乎是永无止境的忍受。

她们很早就看到了Una和Bernadette逃跑失败的“榜样”。

这种打击也许比体制内的苦闷routine更为消磨意志,无论是长时间无回报的劳作,贫瘠清苦却刻板严厉的生活,乃至裸露身体在恶毒目光下被检阅嘲笑的心理诋毁,都因为没有尽头变得仿佛可以忍受。

痛苦重复一亿次,也许就成了感受的不在场,人们的心理不就是这样运作的吗?

人们对社会框架的屈服不也是建立在相似的原则之上的吗?

如果生活的框架仅限于此,漫无目的地受到压迫并度日,到最后不也是大部分人妥协而接受的结果吗?

妥协却被接受,后果又是怎样呢?

自杀是最大的罪过吗,那难道不是为了扼杀人类存亡的不安定因素的一招心理招术吗。

疯子一定要被隔离起来,可也是为了避免玷污人类基因的重要举措呢。

Crispina在人类的圈套中跌了一跤又一跤,她交出自己的精神,眼看它们被击溃,“You are not a man of God”,这持续不断的呼喊来得太坚韧,却不合时宜,她暴露了自己刺刀般的尖锐,她太放任情感以至于没有挑选一种更具成功几率的方式。

你不能失控般地暴露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显得不寻常,除非有信心,能博到冲出牢笼的那一下,不然你不能暴露自己,不然就是这样的下场,住进更为狭小而单一的框架,被剥夺任何抗争的可能性。

因为你敌得过电光火石吗,敌得过白色药丸对精神的摧毁吗,敌得过铜墙铁壁对身体的阻扰吗?

那不是逃离,而是毁灭。

在这股泥潭冒出了一股清流就是Margaret被自己的弟弟接走了。

“就这么简单,原来就这么简单啊”她都觉得不可思议地对着大家传达着。

我想起《耶稣的童年》里的大卫的母亲说,Ines说,只有跨过我的尸体,才能带走我的孩子。

“联系”不重要吗,为什么事到如今还不愿承认呢,别人虽然靠不住,可是真的依靠别人起来是多么方便呢,你明白吗,孤独的人?

最后我们如约而至地迎来了一些姑娘的逃跑。

几个呢,两个。

怎么逃的呢,好像不是特别戏剧化,没什么巧妙的计谋,没有特别轰动的冲突,无非是她们下定了决心,抱着“把你的喉咙给割开我也不在乎哦”的决心,撞破了门,抢了钥匙,威胁了人,跌跌撞撞地就冲了出去,跑得越来越远了。

两个人以外的其他人都没有动静,没有跟上去造成集体越狱般的大事件,以至于想让人发问,是不是你们已经接受了呢,和我们一样,你们已经磨灭了抗争的心,顺服于Asylum这个小社会,正如我们已经顺服于现在的这个大社会了呢。

因此此刻,我真正激动了,为看到了这样抗争的表率而激动,为使身上的血肉翻滚起来,为试图踢碎包裹雄心的紧身衣。

人到了某个阶段,仿佛一切都是暗示呢。

 9 ) 玛德琳姊妹是“青楼”姐妹花吗?

引起我注意观看这部电影的第一点是因为这部电影名字的中文翻译。

中文翻译的意思是“青楼的姐妹们”。

我不知道谁首先翻译了这个名字,也不知道为什么玛德琳庇护所被贴上了妓院的位置,因为玛德琳庇护所是被视为一个宗教场所收容道德堕落的女性,被翻译者用青楼代替了。

因此,我想在整部电影的评论写作中带着这个问题出发去思考。

首先,这是什么地方——玛德琳庇护所?

这是一个真实的地方,而不是虚构的环境。

玛德琳庇护所所也被称为“玛德琳洗衣厂”,这是一个由爱尔兰天主教徒经营的营利性组织。

在这个地方,天主教修女是经理,因为他们安排并教学妇女在那里从事洗衣服的工作。

修女是主管,因为他们监视妇女的工作过程并申明工作规则,例如“工作时不说话”。

修女不但是老师也是兼职美发师,因为他们在尝试教育妇女时会剪掉她们的头发。

修女也是游戏评委,因为他们要求妇女们赤裸裸地站成一排,并对妇女的乳房和阴毛发表评论。

修女某种意义上还是电影爱好者,因为他们播放有关修女的电影来庆祝耶稣的生日,而且每个人都需要在那里观看。

那么,在玛德琳洗衣厂中,有什么角色是修女们不可能担任的呢?

有一个答案我比较肯定——他们不像在那里工作的其他妇女一样是道德堕落的人。

为什么?

也许是因为他们信仰上帝,或者是因为他们将生命奉献给了神圣的事业,或者可能是因为他们似乎与任何人都没有性接触,或者你可以告诉我另一个原因。

接下来,我想比较一下玛德琳洗衣厂和“青楼”,以试图理解翻译者的观点。

青楼在中国文化中,’老鸨’是场所经理和教学专家,因为她们安排妓女工作和训练技能。

但是,她们不会呆在同一个房间里,监督妓女工作的全部过程。

她们也不是美发师,可能一个秃头的妓女不会为她们赚太多钱吧。

但她们可以是游戏的裁判,而游戏可能和玛德琳洗衣厂里修女玩的相似——评判女性身体的隐私部位。

从盈利的角度而言,玛德琳洗衣厂是一个青楼,管理阶层的女性利用工作阶层的女性谋取更多的利益。

但是,在撰写本文时,我发现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称可能还有另一种解释,因为“青楼”最初并不被视为妓院。

在中国文化中,“青楼”的原始含义之一是指一个装潢精美且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居住的地方。

住在青楼的女性是一群有才华的人。

好像“青楼”是在唐代以后开始与妓院紧密联系的。

相对于“青楼”的原始含义,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称——青楼姐妹花,听起来更不合适,因为在玛德琳洗衣厂的妇女不是特权人士也不是有特殊才能和天赋的女性。

那么那些在玛德琳洗衣厂中的女性是谁呢?

她们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妇女,不幸的是,在其亲戚的婚礼上被强奸;她们可能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即使孩子的父亲“消失了”,她还是决定要生下小孩子并盼望抚养小孩长大;

她们可能是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喜欢和男孩调情;

她们可能是行为举止看起来似乎有所不同的女性,但对其他人没有任何威胁,相反,她热心于帮助他人。

这些是在玛德琳洗衣厂中的妇女的一些例子。

她们被带进宗教院地,并被锁了起来。

为什么呢?

是什么把这些妇女送到了玛德琳洗衣厂?

答案是他们“道德沦丧”。

即使那个乡村妇女反抗强奸者并试图告诉其他家庭成员以求伸张正义;即使年轻的母亲试图一个人照顾新生的婴儿,并恳求父母不要把婴儿送走;即使那个十几岁的女孩实际上并没有与任何人做爱。

那么到底是什么把这些妇女送到了玛德琳洗衣厂?

我的理解是社会对妇女的偏见。

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个答案可能是显而易见的。

为什么强奸受害者会受到社会风气的鄙夷?

为什么苦苦挣扎的单身母亲会受到家族荣誉的唾弃?

为什么一个处于性好奇时期的少女在生物学上受到宗教法规的制裁?

也许会有不同的解释,这其中包括性别偏见。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称本身就可以认为是性别偏见,因为在玛德琳洗衣厂中的妇女不是性工作者,也不属于上层社会。

我仍在努力理解翻译的观点并提出了这种潜在的解释——翻译者是不是尝试指出,住在青楼的女性实际可能是一群有才华的女性,但是,她们必须用才华招待或服务高级人士,这种服务和娱乐逐渐包括了她们的身体。

在这种理解下,我觉得从围墙外的人角度来看,有一种对青楼女性的怜悯。

但这种怜悯也使我感到一种无望感,因为这种怜悯是高级阶层可以剥削较低级人民的证明,只有低级阶层才会受到审判和怜悯。

这样,性别偏见在阶级偏见中被放大了。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自己可能无法弄清楚翻译者的意图了,其实我也不在乎翻译者的意图。

笔者只是感到愤怒,因为中文翻译不仅不能反映电影的真实含义,而且其出发角度正是这部电影所反抗的偏见。

但这样的名字也许并不是很糟糕,它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去看电影,例如,我首先也是被这个名字所吸引,想想,“玛德琳姊妹”这样的名字不会太无聊了吗?

 10 ) 教养院纪事

什么人可以入院?

无辜受害者:比如纯真的少女,从未见识过人心险恶,就在一场欢歌曼舞的婚礼上被堂兄夺去处女的贞操,在别人眼里,作为受害者的你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罪人和荡妇。

诚实和信赖亲人者:一旦把痛苦向所信赖的亲人和盘托出,希望在他们那里得着安慰和保护,你就必然面临这样的危险:为了家庭的脸面,为了维护男性成员的尊严,他们可能会无情地牺牲你,包括你刚刚出生的婴儿。

他们只盼望你从此消失,不给他们光鲜的脸带来一丝一毫的污垢。

天真和轻率者:从生为女人的那一天起,你就要祈祷自己成为一个循规蹈距的邻家女孩,像圣女一样无欲无求,如果做出任何“正派女孩”不该有的虚荣和轻佻举动,在你身后,立即会有无数道绳索一样的目光将你牢牢捆缚,送入这座专为“婊子”设立的玛德琳教养院。

为了生存和少受痛苦,你必须——有个让修女满意的名字:最主要的是不能重名,让修女们费神区分不同的两个人。

如果重名了,你最好有其他的名字,否则修女们一定会给你取一个新名字,连你都不再认识自己。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像那些老女人在这里一呆就是40年,麻木而虔诚,有没有自己的名字又有什么要紧呢?

超负荷工作:工作是你能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没有谁会愿意养一个废物,包括仁慈的修女们。

6点起床,6点半祈祷,7点工作,总有没完没了的衣服让你洗,洗到两手由疼痛至麻木,惨白如纸。

你的劳动所换来的钞票是不是真的寄给了非洲的儿童,那也不是你应该关心的事情,你只要知道,洗衣服就是在洗掉你的罪,洗涤你的灵魂。

顺从:不要说“不”,不要发问,不要打断修女的命令和训诫。

不顺从是最不可容忍的过错,否则你将面临削发、鞭打的惩罚,而被打之后,你还要满怀感激地说:谢谢,修女。

不要交朋友:这个终年阴冷幽闭不见阳光的大屋,不生长盆栽、温情,也绝对不允许生长友谊。

你的声音每天只须祈祷,赞美全能的主,感谢仁慈的修女,然后,就是沉默和冷漠,孤立无援。

当有人偷了那个可怜的神经质女孩的圣主符,她唯一拥有的,她的孩子和希望,也没人觉得有什么大不了,那一室同谋而麻木的沉默,让人恐怖。

与世隔绝: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进入这里,没有谁是出于自愿,你是被外面的世界主动抛弃的人,所以,不要妄想与他们取得联系,即使只给你的儿子寄一张圣诞卡。

如果你提出这样的要求或者试图与外人交谈,等待你的,必然是骤雨似的鞭打。

学会赞美和谎言:看着银幕上英格丽•褒曼修女凄美的表情,院长修女潸然泪下,一脸圣洁的光芒。

你们目不转睛冷眼相对,这是最好的电影,装出来的感动和慈悲可以欺骗自己,你们也一定从中获益匪浅,对着主教和镜头隐藏怨恨,挤出最幸福的笑容。

忘记耻辱:你的额头上永远烙着“罪人”两个字,而罪人是没有耻辱的。

在黑袍重裹的老处女面前赤身裸体,任由羞辱,比起你所犯的罪、给上帝带来的耻辱简直算不得什么,你知道,那不过是修女们想让你高兴所发明的游戏。

献身:在这里,你唯一的目的是赎罪,而修女和神父是上帝的人,代替主来引导和看管你。

所以献身于尊敬的神父,满足他种种见不得人的肉欲需要,或者在主前起誓,把身体和灵魂永远献给教养院和无尽的工作,那是你最大的荣耀。

当心老女人:不要以为那些熬红了眼睛,熬白了头发的老女人会同情你,与你有一样的痛苦和恐惧,40年,如果你能用你苦不堪言的40天来想象她们的40年,你就会明白,熬到今天,她们心里为什么只剩下仇恨、忠诚,脸上不是被恶毒和幸灾乐祸刻满的皱纹,就是像洗过40年的床单那样空洞苍白的满足。

如果要逃离……你当然要记得两个前提,那就是:首先,你得有处可去,你的亲人必须愿意你回来,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面对你的是比修女的惩罚更痛苦的经历,家人的诅咒,父亲的鞭打,并亲自把你送回囚笼。

其次,你必须有力量承受世人的目光,你永远洗不掉额头上的烙印,摆脱不了男人恶毒猥亵的目光,在这目光里,你会像那个叫做玛格丽特的女孩,当机会突然降临时却步不前。

方法一:有个与你情深意笃的弟弟,耐心等待他长大成人,然后来带你离开。

这是最理想的方法,可是几人有此幸运?

即使有一个真心关心你的亲人,可也许就像克丝皮娜的姐姐,就算你已经奄奄一息,也根本无从知道你的消息。

方法二:靠色相诱惑掌管钥匙的男人。

这个办法很不可靠,你当然得有布兰达那样的美貌,更主要的,你只有完全依赖男人,而男人是多么肮脏懦弱卑鄙不可信,可怜的你早该知道。

方法三:自杀。

没有去路时,你会选择最决绝的方式永远地解脱。

你可以悬梁,可以在料峭的春夜穿上浸水的睡衣发烧而死。

可是一旦获救,你以死来公然藐视仁慈,只能激怒修女们。

她们甚至不给你死的机会,而将你活活逼疯。

方法四:杀出生路。

就像布兰达,那天夜里愤起一搏,才发现修女们原来也是怕的,她们并不比你离上帝更近些,甚至一只黄铜的烛台就能从根上夷平这座大屋。

那么,曾今是谁给了她们精神奴役的权力?

关于“玛德琳”一、它是教养院的名字,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郊区,那个乔伊斯的城市,压抑甚至迷狂。

类似于我们知道的少管所,不同的是,没有人会像欣然等待犯错的孩子那样等你回来,基本上,你是被社会和家庭遗弃的人。

二、它是人名,玛德琳教养院的保护神,一个曾今“为了金钱把身体交给了邪恶和淫荡”的女人。

她自杀未遂,于是禁欲,不吃不睡,超负荷工作,“把灵魂完全献给主,因此来到天国之门,得以永生”。

三、它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导演是英国人彼得•穆兰,获得了200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如果你在片头和片尾,看见那份黑底白字的长长的名单,从而联想到了辛德勒名单,我丝毫不会觉得奇怪。

纪实的风格,极力压抑的愤怒和哀伤忧郁的气氛,冷硬、潮湿、幽闭的空间,没有任何渲泄的出口,一部情感的力量让你忽略了技巧的电影。

四、它是真相。

在天主教统治下的爱尔兰,这种教会办的收容院遍布全岛,成为敛财和迫害妇女压制人性的连锁机构,而它那冷漠无情和伪善残酷的表情却不仅仅属于教会。

至1996年最后一座关闭,全岛的教养院曾关过30000名妇女。

当彼得•穆兰的电影去年在威尼斯获奖时,梵蒂冈的震怒和指责当然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选择这样的真实题材,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勇气,盗版商在DVD的封套上评价导演道:语不惊人死不休。

——但是你知道,惊人的,不是电影,而是生活。

《玛德莲堕落少女》短评

很平淡

5分钟前
  • 雾花槿
  • 较差

人们以上帝的名义所犯的罪比「罪人」所犯的「罪」要严重的多

6分钟前
  • Bonnae
  • 推荐

思想奴役可怕。4星

7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推荐

当她面对着一片草地,逃跑的希望就在眼前时,是什么让她又回到那个地狱呢?

10分钟前
  • 洛依
  • 还行

飞跃女童院

15分钟前
  • 梁威是条狗
  • 还行

傻逼上帝,傻逼神圣,一群傻逼。

18分钟前
  • 小疑子
  • 推荐

#补片金狮奖# 以神之名庇护下的魔鬼之地

21分钟前
  • 异度恋
  • 还行

片名应该译为《抹大拉的修女》,不明白为什么海报和片名同样具有误导性。边看边想象如果是舞台剧会是怎样表现。谢谢电影和洗衣机的普及。

25分钟前
  • 星号
  • 还行

所以一切问题都出于他人即地狱。而世间最愚蠢的是希望。

27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坏人得不到惩罚 无辜的人看不到希望 这样的电影太压抑了

28分钟前
  • 树上的骚年。
  • 还行

电影拍得不错,但导演强烈的倾向,让电影大打折扣。

29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思想禁锢的爱尔兰。

30分钟前
  • 易成章
  • 还行

游戏 门 She didn't suffer enough. She's gonna do it anyway. For something or for nothing. Fucking stay in there! margaret的扮演者竟然是JamesMcAvoy的老婆

32分钟前
  • 阿朵丽丝
  • 力荐

真实的历史令人心寒,这片子把社会、男人和女人自己对于女人的压迫刻画得如木三分。爱尔兰,我仰慕她的美丽,艺术,文化,却不知她也参与了这种暴行。看得我遍体生寒,好多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37分钟前
  • 海心
  • 力荐

青楼姊妹花这种翻译也太SB了吧!!人家好好的一部反压迫的片子硬是被译成这样。。。

40分钟前
  • 背诵
  • 还行

这部背景设置在60年代的电影揭露了爱尔兰天主教会对无辜女性令人发指的迫害与奴役,它大胆而勇敢地用令观众在道德上十分不安的直白方式来展现教会的丑恶罪行,同时也用极端方式描绘教会及其帮凶的无情与人性缺乏。政治性极强的修女看电影段落是用身份认知冲突令观众本能地排斥与嘲讽如恶魔般可憎的修女

44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压抑的沉默已然是面目全非,染着鲜血的控诉和反抗才最彻底

48分钟前
  • Amy
  • 还行

3.5

53分钟前
  • mo
  • 还行

男人都是大猪蹄子,宗教往往也是大屁眼子。好几段场景的设计对比强烈:欢声笑语同时丑闻默默地转述、大义凛然的说教同时不断数钱、罪人朗诵圣文同时修女相互推卸责任……75

57分钟前
  • 长袜子
  • 推荐

全球性解放的六〇年代,爱尔兰却上演着这样的规训与惩罚。有关男性出逃的故事,不管是《飞越疯人院》还是《肖申克的救赎》,更多与生命的自由相关,而女性的出逃,不得不与男权与宗教的压迫作斗争。玛格丽特被赋予了超前的狼性女权思想——真正的自由要把虚伪的宗教和男人都踩在脚下。马克思曾说,不要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这种女权片也不外如是。

1小时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