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们!
Spectateurs!,Filmlovers!
导演:阿诺·戴普勒尚
主演:米洛·马查多·格拉纳,马修·阿马立克,萨利夫·西塞,弗朗索瓦兹·勒布伦,米沙·莱斯科特,欧嘉·米尔施泰因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4
简介:What does it mean, to go to the movies? Why have people been going for over one hundred years? I set out to celebrate movie theaters and their manifold magic..详细 >
拼贴凑合的感觉是
So sweet!!!!!!!!!! 中年导演纷纷进入回忆阶段,但从青春的三段回忆至此,仍然充满爱与迷恋且向外展开。其实看了很久,看的过程中反复暂停,回顾里面提到的电影;自传部分又是如此流畅、细腻、轻盈、丰富而不沉溺,予人情感上的愉悦。戴普勒尚把观众带向银幕非常深的深处,那里绝不是只有他自己,还有一个非常宽广的世界。卡拉克斯 vs 戴普勒尚 -> 戈达尔 vs 特吕弗
3.5,解读、拼贴、表演、转述,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节奏,但通过单一的旁白与章节的划分统一起来。尽管有点低开高走,但完成度还可。
英语版没法看。
虚实结合创作的又一位法国导演,从成品来看,莫不如保留影片中虚构的部分延展成一部剧情长片,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戴普勒尚引用了大量影片片段,其中就包括《归来》《侠女》,片中观众还谈到了《无间道》等片。
太好了!这一时代终于有一个不故弄玄虚的讲电影史的电影了!真诚才是必杀技!也不知道是哪来的风气。也许是戈达尔起吧,大家都费尽心思地把电影史讲的花里胡哨,似乎在避免雷同之时、又想玩出自己那份“创新”。我看过的上一个老老实实讲电影史片还是《电影史话》……这部就像有华丽装帧的《电影史 简史》!多好!入门的亲亲有救啦!
其实还行,我觉得也算真诚。作为电影院的重度消费者还是偶有被感动的片段。只是说这个定位有点尴尬:真正的迷影爱好者近的看过《这不是我》远的看过《影像之书》乃至《电影史》,不需要操着法式英语的Desplechin来给他们重放《西北偏北》《呼喊与细语》或者《四百击》;而要是真的想给入门的观影者传递对电影的热爱,这些好像又有点遥远,更不用说关于“电影投射的真实是真实吗”“电视还是表演(spectacle)吗”这种仿佛深刻但又很老套的理论叨叨(五十年前乃至一百年前的电影直接拿出来放没问题,但五十年前的“电视=堕落”这套话语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再搬出来讲,一点也不翻新一下,就还是有点懒惰吧)。而且这里面的讲述/回忆/布道完全是第一人称,真诚之外总让人觉得有点缺乏距离感与反思。
英文片名似乎翻译得更加准确:Filmlovers!
在电影论文和真挚情感间,最终选择了教你爱电影式的陈腔滥调。
戴普勒尚像一张白纸
这么私人留着自己看得了
幸好电影票不要钱
男朋友嘴上说着爱你但毫无行动的电影。它的讲述面包括观众,自我和电影本身,但却丝毫不见其在任一方面有显著的建树。它热爱观众吗?只有昙花一现的片段;它热爱自我吗?看不到《世界末日》般刨开自我,直面自我的勇气,只有文艺哥自恋的展示;它热爱电影吗?看似很热爱,但当我们看到商业界的卡梅隆,米勒精心打磨每个镜头,为其注入情感和生命力的时候;艺术界的卡拉克斯,杜蒙,波尼洛和柯南伯格不断创造未来影像的时候,我们得到却是这样全篇絮叨电影二字,但却根本不是电影的电影。满嘴不离“电影是什么”的评论看着很烦吧,这就是这部《电影》给人带来的观感。
啥呀,各种瞎剪辑拼凑。
差不多可以退休了,一股子老人味。#77th
看的过程一直在昏睡,醒来时刚好看到爱情这一章,然后又沉沉睡去,感觉很奇妙
【4】唯一可取之处在于真正的采访了法国的观众们难以置信会有人将“我在电影院看过两遍《甘草披萨》,我很着迷”这种话收入电影。除此之外羡慕戴普勒尚真有钱能买素材混剪,以爱电影为主题拍的如此肤浅且分章节,这种形式真的有够低端肤浅的。建议戴普勒尚来简中拍影迷撕逼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Filmlover!
用章节划分来弥补叙述上的混乱性,影像本质、迷影情怀、个人成长、象征隐喻、哲学思考、历史见证作用等等,抒情、叙事、论述,对影像的热爱、理解和思辨,说的太多、太乱了。很喜欢教授讲课那一章,剧场的视角差异,电影的自主存在,个体的存在被放大,同时也被消解。总之,像一篇电影杂志摘要,观感一般,但能带来很多思考。
+
3.5 篇章、片段、讲述交织激荡起的情感涌流依旧是迷人的,不过仿佛一个沉湎于旧日时光的怀旧者,在方法和策略上仍停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