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剑莹
主演:姚安娜,张太文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简介:陨石撞击地球引发海底火山喷发,江边小镇随时有被海水倒灌的风险,人们纷纷逃离。念念在临行前一天,决定跟儿时好友告别,却意外跟小镇上的人们相遇,这座城市在记忆里的样子渐渐清晰起来。详细 >
挺好的啊……前面漏看了 我还以为讲三峡的。
一部短片能够做到如此,已经足够优秀了。不能像要求一部长片一样,要求它做到完美的起承转合…… 再加上,(很明显)导演要强调的是感受
其实中国有很多人真的很厉害,为什么就是这个得奖,你告诉我!!!!!!!!!
软科幻的外衣下是对过往生活的留恋。陨石落地的隐喻无法不让人联想到因为某大型水利枢纽的修筑而让沿线居民的外迁。影像整体的色调,带有浓郁的怀旧意境。短片虽短,但内容却十分丰富,没有过分的视觉奇观,剧本方面,感觉带有导演半自传的印记。
你用配音就配音吧,没混音是什么鬼
拼凑感极强,人、景、物、故事完全不协调
陨石坠落,海水即将倒灌,人是会游泳的鱼,要回到广阔的海里,不过仍是禁锢在手里的鱼。最后一次和熟悉的人和景告别,有人准备走四方,有人留在家乡。迷茫的未来,不舍的家乡,失落的自我,如潮湿的水草爬满故居。海边升起一座悬崖,命运的浪潮激荡,你我皆置身其中,爬上灯塔远眺,短暂的疏离世外,再看一眼远方的迷途。量产老塔,元素糅合,熟悉的诗电影,对标电影节口味之作。
三星半 画面好看氛围起来了 但略悬浮 欧式美感宜宾幻想化的体现 可能也是一种家乡质感的诠释
喜欢
影片还没看,但是看到导演采访时说的这段话,就好想抱抱她。“以前我觉得这个状态是OK的,因为我有梦想有冲劲儿,我觉得我可以坚持下来。包括因为疫情长片没拍成我也没有烦心。但这两年我真的觉得自己可能没有才华,做不了这件事情。经历巨大的自我怀疑之后,我意识到我用尽全力追求的东西是个空的,我的电影没能被大家看到,我也没有对某个人很重要。我以前没有把爱当成很重要的事情。后来突然意识到,当你人生在上升或者陷入低谷的时候,它的存在很重要。来戛纳电影节可能是一种肯定,可我知道回去以后我又要回到挣扎泥泞,对做片子的自我怀疑这个状态,新的片子能不能好又是一个全新的旅程。我觉得如果人生的低谷是常态的话,你需要爱在身边。”
📍5.27 cannes salle debussy各种大景别的使用将姚安娜的存在感降到了最低,换成哪个安妮安娜都没有影响,但仅仅的几句方言都没去学,诚意可见一斑。对比前作和第二场短片整场,完成度算是比较高,美术不错,运镜、特效、调色方方面面肉眼看得出的贵。但空空荡荡就是让人喜欢不起来,所有的创作者都需要真正的生活。
整体主打一个有钱任性的造型作用,祝她长片成功吧。
连看两遍,第二遍觉得有趣起来
1.文艺腔台本讲不好,只能靠方言,但是换外国人看字幕就看不出这个问题了;2.空镜头配乐整得太多就有点像MV;3.装置艺术搭出来的末世感拯救不了我的失眠;4.小情感的离别愁绪不如片名引的波德莱尔。
四颗星都是给场景的,是我喜欢的废墟+下雨+中式旧核+梦核的感觉,可惜太短了场景没看爽。至于故事,故事性不大比较简单,所以姚安娜的演技也没看出啥好不好。
3.5。抛开摄影和画面的赣味儿和塔味儿,其实设定和一些结构还是很棒,借陨石也勾连起三峡移民的现实背景,包括结尾母亲的那一嗓子“没时间了,该走咯”,把此地本土人面对命运所制的沉稳中带着沧桑无奈的通性表现了出来,然后女孩的木然和男孩的轻脆联系于长辈-土地的代际隔膜,一切随着长辈的命运安排就这样发生了,来不及做选择。但青年片通病仍然明显,形太大,大过了感,好像生怕表露太多情,这不全是身形体态木讷的借口,关键在于途中两场贴近民生的戏太生硬。不如干脆一站到底不参与进去,把自己变作不知作何反应的幽灵,带有心灵上的隔绝效果,可能会更有整体感。推测得奖主要胜在在地性的奇观,区别于城市景观。
唯一可以玩通感的地方(戴泳镜),因为碎片化剪辑失效了。从这里基本可以看出导演的电影素养承自创意广告而非电影……她几乎不清楚视觉与蒙太奇之间的关系,突兀地切远景大海激浪让我非常不适。如此成熟的制作,天时地利人和,希望看到导演更好的作品。
3.2星。#戛纳短片金棕榈。大体认同评论区那条“景观诗意现实主义”的观点。主角确实和环境的关联太微弱了。除了融资和曝光我实在想不到这个演员别的优点,就全程忧伤的礼貌面瘫。确实是把她表演的存在感降到最低,只保留一些基本的动作。其实还是有些失望吧,没什么突破。但那种对海水即将淹没故乡的忧伤以及对故乡回忆的探讨还是有出来,独特气质(但毕竟都拿大奖了肯定得有点东西,只是觉得没想象的多吧)。
光怪陆离的奇观,废屋青翠苔藓遍布,奶白雾气氤氲,满眼蓝绿。像是毕赣拍出来的无剧情电影,言之无物,路人说着生硬虚假不切合实际的话,唯有摄影、色调和氛围可圈可点,沁人心脾。长江山河光景宏伟秀美,又是潮湿,又是苔藓,又是金鱼,我到底要在多少部国产文艺片里看到潮湿和金鱼这种元素啊?又一部属于谄媚西方人的电影,太棒了,太好了,给它奖吧!
感受到史上最严重的票价诈骗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挺好的啊……前面漏看了 我还以为讲三峡的。
一部短片能够做到如此,已经足够优秀了。不能像要求一部长片一样,要求它做到完美的起承转合…… 再加上,(很明显)导演要强调的是感受
其实中国有很多人真的很厉害,为什么就是这个得奖,你告诉我!!!!!!!!!
软科幻的外衣下是对过往生活的留恋。陨石落地的隐喻无法不让人联想到因为某大型水利枢纽的修筑而让沿线居民的外迁。影像整体的色调,带有浓郁的怀旧意境。短片虽短,但内容却十分丰富,没有过分的视觉奇观,剧本方面,感觉带有导演半自传的印记。
你用配音就配音吧,没混音是什么鬼
拼凑感极强,人、景、物、故事完全不协调
陨石坠落,海水即将倒灌,人是会游泳的鱼,要回到广阔的海里,不过仍是禁锢在手里的鱼。最后一次和熟悉的人和景告别,有人准备走四方,有人留在家乡。迷茫的未来,不舍的家乡,失落的自我,如潮湿的水草爬满故居。海边升起一座悬崖,命运的浪潮激荡,你我皆置身其中,爬上灯塔远眺,短暂的疏离世外,再看一眼远方的迷途。量产老塔,元素糅合,熟悉的诗电影,对标电影节口味之作。
三星半 画面好看氛围起来了 但略悬浮 欧式美感宜宾幻想化的体现 可能也是一种家乡质感的诠释
喜欢
影片还没看,但是看到导演采访时说的这段话,就好想抱抱她。“以前我觉得这个状态是OK的,因为我有梦想有冲劲儿,我觉得我可以坚持下来。包括因为疫情长片没拍成我也没有烦心。但这两年我真的觉得自己可能没有才华,做不了这件事情。经历巨大的自我怀疑之后,我意识到我用尽全力追求的东西是个空的,我的电影没能被大家看到,我也没有对某个人很重要。我以前没有把爱当成很重要的事情。后来突然意识到,当你人生在上升或者陷入低谷的时候,它的存在很重要。来戛纳电影节可能是一种肯定,可我知道回去以后我又要回到挣扎泥泞,对做片子的自我怀疑这个状态,新的片子能不能好又是一个全新的旅程。我觉得如果人生的低谷是常态的话,你需要爱在身边。”
📍5.27 cannes salle debussy各种大景别的使用将姚安娜的存在感降到了最低,换成哪个安妮安娜都没有影响,但仅仅的几句方言都没去学,诚意可见一斑。对比前作和第二场短片整场,完成度算是比较高,美术不错,运镜、特效、调色方方面面肉眼看得出的贵。但空空荡荡就是让人喜欢不起来,所有的创作者都需要真正的生活。
整体主打一个有钱任性的造型作用,祝她长片成功吧。
连看两遍,第二遍觉得有趣起来
1.文艺腔台本讲不好,只能靠方言,但是换外国人看字幕就看不出这个问题了;2.空镜头配乐整得太多就有点像MV;3.装置艺术搭出来的末世感拯救不了我的失眠;4.小情感的离别愁绪不如片名引的波德莱尔。
四颗星都是给场景的,是我喜欢的废墟+下雨+中式旧核+梦核的感觉,可惜太短了场景没看爽。至于故事,故事性不大比较简单,所以姚安娜的演技也没看出啥好不好。
3.5。抛开摄影和画面的赣味儿和塔味儿,其实设定和一些结构还是很棒,借陨石也勾连起三峡移民的现实背景,包括结尾母亲的那一嗓子“没时间了,该走咯”,把此地本土人面对命运所制的沉稳中带着沧桑无奈的通性表现了出来,然后女孩的木然和男孩的轻脆联系于长辈-土地的代际隔膜,一切随着长辈的命运安排就这样发生了,来不及做选择。但青年片通病仍然明显,形太大,大过了感,好像生怕表露太多情,这不全是身形体态木讷的借口,关键在于途中两场贴近民生的戏太生硬。不如干脆一站到底不参与进去,把自己变作不知作何反应的幽灵,带有心灵上的隔绝效果,可能会更有整体感。推测得奖主要胜在在地性的奇观,区别于城市景观。
唯一可以玩通感的地方(戴泳镜),因为碎片化剪辑失效了。从这里基本可以看出导演的电影素养承自创意广告而非电影……她几乎不清楚视觉与蒙太奇之间的关系,突兀地切远景大海激浪让我非常不适。如此成熟的制作,天时地利人和,希望看到导演更好的作品。
3.2星。#戛纳短片金棕榈。大体认同评论区那条“景观诗意现实主义”的观点。主角确实和环境的关联太微弱了。除了融资和曝光我实在想不到这个演员别的优点,就全程忧伤的礼貌面瘫。确实是把她表演的存在感降到最低,只保留一些基本的动作。其实还是有些失望吧,没什么突破。但那种对海水即将淹没故乡的忧伤以及对故乡回忆的探讨还是有出来,独特气质(但毕竟都拿大奖了肯定得有点东西,只是觉得没想象的多吧)。
光怪陆离的奇观,废屋青翠苔藓遍布,奶白雾气氤氲,满眼蓝绿。像是毕赣拍出来的无剧情电影,言之无物,路人说着生硬虚假不切合实际的话,唯有摄影、色调和氛围可圈可点,沁人心脾。长江山河光景宏伟秀美,又是潮湿,又是苔藓,又是金鱼,我到底要在多少部国产文艺片里看到潮湿和金鱼这种元素啊?又一部属于谄媚西方人的电影,太棒了,太好了,给它奖吧!
感受到史上最严重的票价诈骗啊啊啊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