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刘德华监制”的字幕时,我仿佛对影片多了几分信心,不过看完后,还是觉得普普通通。
感觉有点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女主角张含韵的感觉还是挺好的,有几分像林依晨,好像几乎所有的女主角都是“少女型”人。
可惜啊,台湾版火了男女主角,这内地版的看完后,除了能分辨出哪个是胖子,其它三个小伙伴特征太模糊了,应该找长相和性格差别大一点的,否则真的很难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还老是撞脸,名字也没记住一个。
哦,不,啾啾这个名字我记住了,现在老喜欢叫什么“丢丢”、“啾啾”、“爱爱”,怪里怪气的,若不是当年的《酸酸甜甜就是我》,估计张含韵的脸也会是一片模糊。
但估计也正是因为刘德华,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亮点的,那就是对上个世纪末港台流行音乐的重现,作为当年的四大天王之一,他自然是最有话语权的人物之一。
虽然我也是80年代末的人,但我总觉得我错过了那个美好的时代,因为那时我还小,可以说还没到参与的年龄,几乎所有当下经典的影视、歌曲、帅哥美女都在那个年代诞生,而且垄断似的不再延续,美好不复存在,如今多数的都是牛鬼蛇神。
因为内地的戏,所以也会有很多在港台学生剧中感受不到,其中很多场景非常熟悉,但又模糊地在脑后重现:穿新鞋的人要被踩,走在路上会有几个痞子莫名围上来,会买随身听和复读机而且觉得很霸气,会收到情书但从来不回复,会遇到大中小型各种群斗,听着老师念分数然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去讲台领自己的卷子……青春最美的不是梦,而是和你一起经历过一切的人。
若是有个不错的市场推广的话,这部片卖座应该不是问题。
当那本高中语文书出现在镜头前时,忽然有种熟悉到心痛的感觉,那时的高中,那时的简单快乐已经离去许久。
初恋未满,更那些年一样,说着坏男孩跟好女孩之间的故事,说着兄弟之间的情谊,说着你们的悲欢离合,我在想,或许当年应该不那么乖,不那么不用父母操心,偶尔没心没肺,偶尔离经叛道,偶尔胡吹海喝,偶尔疯癫潇洒,那逝去的青春才会更令人回味,才能时间越久越醇。
当时没有追成的女孩,当时没有奋不顾身的梦想,当时没有自由自在的生活,或许任性,却总在不经意间便消逝,幸亏彼时有兄弟,没有轰轰烈烈,却都一直温暖我心。
没有长大,或者说不曾适应这个社会,戴上面具,嬉笑怒骂,太多的还是在别人眼中的自己,活到忘了最初。
初恋未满,讲了18岁的青春故事,而我已忘了那年十八……
看了《初恋未满》,因为是在重庆拍的,还因为正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所以看得比较仔细。
故事背景设定在97年,里面出现的随身听、四大天王、正盗版磁带、粤语歌、贴纸等等,无不是当年的时代元素。
电影最大的功劳,就是勾起对那段岁月的回忆。
97年大概是我们这一代人港台情结的转折期,虽然我最喜欢的不是梅艳芳和beyond,但对粤语歌和港台剧的追逐比起电影里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能理解当年港台文化风靡大陆的境况。
磁带与随身听是最有代表的时代道具,当年我连续听坏了索尼和爱华两台随身听,塞着耳机随着音乐摇头晃脑是最深刻的记忆,只是那时我们并不叫它的英文名称walkman。
和宿舍的兄弟们也发生过很多与磁带、随身听以及四大天王相关的趣事,而今想起不禁莞尔。
最有感的是那时的年少轻狂如出一辙,也曾痴迷于参加各种歌唱比赛,靠唱粤语歌得奖。。。
那一年还有很多历史事件,邓小平逝世、重庆直辖、香港回归等。
清楚的记得听到邓公逝世的消息,我正在北上的列车中,那天清晨的风很冷。
重庆直辖了,猛的去掉了四川人的头衔,感觉有点缥缈。
反而香港回归没有太多的感受。
导演想讲的东西似乎很多,也都是那个年代最具代表的元素,但总感觉是些琐碎的片段,扯不上太多关系,只是硬生生的塞进电影,为了怀旧而怀旧。
对张雨生过多的渲染也许是在向逝者致敬,但显得太过刻意。
我也不认同对坏小子的美化,重庆话谓之“天棒”,当年不喜欢,现在依然不喜欢,那不是青春的脚注。
电影没有完全甩掉现代偶像剧的狗血情节,给时代的真实感打了点折扣。
还有各种新建的大桥、人人重庆标志、女神等等,都不应该属于那个时代,三角梅也不是那个年代最有代表的花。。。
当然那些青春时代的梦,各种没有实现的美梦,那的确是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还有那些年月里的离合聚散,现在看来是必定的程序,没有它,就不会是完整的青春。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类型的电影,很小清新,虽然不排除有些情节看起来很老套,但是青春的魅力是深远而持久的。
看的时候,我笑着,哭着,至少在这里我看到是在高中时候,在高考的标版下,一颗颗活力想奋进的心,一段想追到自己梦里情景的步伐,我感叹校园爱情的美好,有时应该说是短暂,但是不管是他人的自己的,那种甘甜是纯粹的。
喜欢里面的友情部分,朋友就是这样,即使有时候无法相互承担,但是想说的是,至少你需要的时候,力挺到底,宁愿自己伤点,也不愿看着朋友难过。
这是最单纯的友情,只是现实中还会剩下多少。。。。
青春年华,不必感伤,走过了,不管以后会不会有,但是记住这些陪你一起经历的人,这样就足够了。
看惯了国产青春电影里纠结缠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见多了银幕上车祸、失忆、打胎、撕逼的青春“伤痛”,有时候总觉得自己的青春过于平淡,简直白过了十几年……可是,某天,在和一帮小伙伴重温青春记忆后,鼎宝忽然意识到:也许我们都被这些追求票房的商业电影骗了,青春的真实面目就是朴实无华、其貌不扬,电影里的伤痛才是反常的青春。
如果说真实的青春是一碗阳春面,电影里的暗黑青春就是一包火鸡面。
阳春面固然清淡,但是有营养,且余韵绵长;火鸡面入口辛辣刺激,味蕾似乎瞬间得到了满足,但是很容易就破化了脆弱的胃,让人消化不良,再也吃不下第二份。
不过,值得开心的是,国产青春电影里终于也有像《初恋未满》这样的表现真实青春的阳春面了。
那时朋友很多那时候女生总喜欢和好闺蜜一起手拉手上厕所,开心的事情一起笑,不开心的事情一块儿哭。
影片的女主人公董啾啾和寒霞就是这样的好朋友。
董啾啾的父亲车祸身亡,寒霞旅行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慰她;
董啾啾要跑场子唱歌补贴家用,寒霞帮她租衣服、收拾头发、编谎话应付啾啾妈;
董啾啾跟妈妈吵架了,大半夜跑到街上哭的稀里哗啦,第一个借肩膀给她靠的人还是寒霞……
其实,考试不及格的寒霞不是不嫉妒美貌与智慧并存的优等生董啾啾的,可是即使是嫉妒,她做过的最过分的报复,也不过是不再替董啾啾打掩护,把她的小秘密告诉啾啾妈。
但在告密之后,后悔、自责的她还是抱着董啾啾,哭得“响彻云霄”,大喊:“啾啾,我错了”,仿佛她做出的是天底下最不能原谅的坏事。
对比起《小时代》中“时代姐妹花”那塑料花一般虽然虚假但是永不凋零的友情,我更喜欢董啾啾与寒霞之间的润物细无声,那一起牵手压过的马路,课间分享过的零食,耳畔悄悄诉说的青春悸动......只是简单的陪伴,却已足够让岁月温暖。
那时候的男生,总喜欢装酷,仿佛不组团建个“东城古惑仔”、“二中F4”,就要被人笑话成土鳖。
影片的男主角夏静寒与他的三个小伙伴罗凡、小胖、大伟在学校里就是F4一样的存在。
他们一起逗小姑娘、一起打架、一起蹲局子、一起转学……仿佛因为可以有事一起扛,所以天塌下来也不怕。
青春期的朋友义气在成年人眼中无疑是幼稚的,但是我们却没有权利去嘲笑它。
夏静寒等四人为了帮助被不良少年欺负的啾啾、寒霞而与社会青年结怨,最后甚至引发了校门口百人参与的群架。
明明是四个人做的事情,夏静寒却一个人替大家背了锅,最后被学校开除,只能在烧烤店里洗盘子。
而罗凡,在发现自己送给夏静寒的张雨生音乐带被转送给董啾啾时,就知道自己和兄弟喜欢一个女生。
可是,在情敌与兄弟的两重身份中,他还是选择了兄弟。
夏静寒被开除了,罗凡比他还着急,洁癖的他从垃圾箱里翻出可能改变静寒命运的歌手选拔海报;
在海报被不领情的静寒扔到地上后,他流着眼泪,用白衬衫擦掉上面的污水;
明明知道静寒喜欢自己的女神啾啾,还是求啾啾和静寒一起组队参赛……
那时的友情是幼稚,但是那时的友情也真诚。
不管你经济条件怎样,不管你有没有人脉,不管你是优等生还是差生,只要你是我的朋友,我就可以心肝情愿的为你付出,即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多幼稚,又多么真诚!
我们有什么权利去嘲笑这样的一片诚挚之心呢?
爱可以很简单那时的心动可以很简单。
不必问对方的家庭背景甚至祖宗十八代,不必有房有车,不必害怕表错情没面子,喜欢了就是喜欢了,一个干干净净的笑容已经足够让人砰然心动。
罗凡的自行车不小心撞到了董啾啾,在看到董啾啾“红得像猴屁股”一样的脸蛋时,小霸王罗凡有了生命中第一个想要拼命讨好的人;
董啾啾与罗凡这两个素昧平生却在音乐上志同道合的“隔壁班同学”,在听到对方歌声的瞬间就已然双双沦陷。
整部电影的感情都表现的十分含蓄,一直到电影结束,男女主人公也只是牵了一次手,唯一一次想要接吻还被打断了,哪里像《匆匆那年》一样,又乱性又堕胎。
也许,年幼的喜欢经不起成人世界的推敲,但是谁说喜欢就一定要有理由,要说出个子丑寅卯?
喜欢不就是一种感觉,哪里有什么理由可言?!
当我们用理性去分析、去决定要不要喜欢时,在收获安全感的同时,我们的爱情里是不是也多出了几分算计?
幼稚的可笑与可爱那时的我们幼稚的可笑,那时的我们也幼稚的可爱。
因为幼稚,我们做了不少蠢事,也稀里糊涂地做了不少回首望去,依然是需要勇气的大事。
夏静寒等四个小伙伴,帮仅有一面之缘的董啾啾出头打架,仅仅是因为“我们学校的人也敢欺负”;
董啾啾在高考还有50多天的时候,决定帮夏静寒组队比赛,仅仅是因为逝去爸爸的话以及一枚硬币的指引。
因为幼稚,我们尽可以去做各种异想天开的梦,没有人会残忍的把还能够做梦的我们叫醒。
所以,夏静寒才能够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喊:“张雨生我要发专辑,卖的比你好,我是歌神”;所以,罗凡才有胆量说:“比尔盖茨,我一定要比你有钱,我要做财神”;所以,考试总是不及格的寒霞才会不怕艰难的许愿:“我要成为设计师”……没有结局的结局影片的最后,没有呈现高考的过程,也没有说出夏静寒比赛的结果,更没有一段开花结果的爱情……电影给了我们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
但是,也许,这就是青春故事最好的结局。
我们不必担心夏静寒最终有没有改变命运,不必担心学习不好的小胖、大伟、寒霞、罗凡有没有梦想成真,更不必去想这些小伙伴们在走上社会后,此时的友情会不会变质……我们只需要记住,在青春的故事里,我们正年少,一切都正好。
微信搜索dinghengyy,看更多有趣的文章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回忆,每个年代也都有属于每个年代的青春记忆。
由刘德华监制的电影《初恋未满》讲述的是80后的青春,六个拥有梦想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前夕为了各自的梦想而执着努力,其中充满了阻碍、充满了伤感,这不排除影片的戏剧化要求,但是真实不变的是那破旧的录音机、那一首首90年代的伤怀音乐、那带着青涩的笑脸和若即若离的初恋。
导演想要用一种充满了朦胧、梦幻的感觉描绘这段青春回忆,不得不提及的是影片中运用了很多艺术手法来营造一种唯美、含蓄的氛围,让初恋多了一丝幻想,让青春多了一丝憧憬。
或许这就是女性导演对于那段美好时光的留恋,即便酸涩、即便伤痕累累,但是那段不可替代的青春仍然充满了甜蜜,这份甜蜜来自兄弟情深、姐妹情谊,来自欲求未满的初恋。
一、细节彰显梦想的激情昂扬六个年轻人怀揣着各自的梦想,每个人都在为了心中的梦而努力奋斗,即便有过退缩的念头,但是在朋友的鼓励下都顽强地撑了过来。
影片的英文名叫《Singing When We`re Young》,在我们年轻时请尽情歌唱。
唱歌是男女主人公共同的梦想,影片的核心也是为了要参加港台新星的选拔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谓是经历了千难万险。
导演用如梦的画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充满热血的台词和具有年代感的音乐向观众展现了一幅美学画卷。
在影片开头,渐起渐浮的画外音便向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1997年,这是一个拥有了国民回忆的一年:香港回归、三峡治水、邓小平去世、重庆成为直辖市。
导演选择在重庆拍摄这样一年发生的一件小事,勾起了观众对于那一年的回忆。
90年代正是掀起追星热潮的一年,女主角董啾啾则是那个时代中学生的典型代表。
影片中有一段她在卫生间模仿阿梅的镜头,导演用很精细的特写记录啾啾的换装过程,捕捉她模仿阿梅演唱时的细节。
接下来的情节有点戏剧化,啾啾想象自己像阿梅一样站在了舞台上,她开始像阿梅一样自信地演唱,在这个过程中她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导演用蓝色的强光、空明的音乐来表达女主角梦想的展现,母亲的敲门声又再一次将女主从幻想中拉回到现实。
导演意在对比梦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
本片不同于《怦然心动》、《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这样的青春电影,导演想要表现的不单是男女主人公的初恋情愫,相反,导演重点表现的反而是不散的友谊、努力追寻的梦想和忘不了的青春。
罗凡想要劝夏静寒参加歌唱比赛,夏静寒毫不领情,在一番劝说之下激怒了罗凡,他点着自己的胸口对夏静寒说:“夏静寒我告诉你,这比赛你就得给我去!
你还得去台湾出专辑,开千万人的演唱会。
老子这辈子办不了的事你就得替老子办了!
你是夏静寒,我兄弟!
”这段话看似平凡,但是每一个字都戳中泪点。
这就是兄弟之情,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修饰,只是那一句“我兄弟”就让观众再也承受不了。
兄弟就是在你想要放弃梦想的时候拉你一把的那个人,兄弟就是那个永远在你背后默默支持你的那个人。
僻静的街道、昏暗的灯光、被水洼侵泡的海报、两个干瘦的少年,这样的画面不失违和感,但是压抑的冷色调让观众怨气无法释放,只能与主人公们一起黯然神伤。
二、音乐释放年代的青涩记忆影片中最经典的是那一首首充满了80后、90后青春记忆的歌曲,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最佳途径,也是导演用来表现年代感最完美的选择。
影片开头电视上就播放着郑伊健的《友情岁月》,相信这个旋律对于80后来说是相当熟悉的,然而这首歌曲也表达了导演对于高中时代友谊的解读。
忘记对错,怀念过去,不管曾经朋友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矛盾,在哭笑间都会过去。
就像啾啾和韩霞的矛盾,在肩靠肩的谈话间便烟消云散。
就像寒和罗凡的矛盾,在一翻热血沸腾的激励中变成了相拥而泣。
这首《友情岁月》或许可以看成是后续情节的铺垫。
几个小伙伴在歌厅K歌的情节更是展现友谊的最佳时刻,紫红的色调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气氛,让整个影片的基调得到了缓和。
然而此时的平静也是为了突出后面啾啾家着火的紧张与痛心。
一首小虎队的《爱我就跟我走》彰显了青春活力,彰显了年轻人冲动的性情。
音乐戛然而止,罗凡因为醉酒而晕倒,所有人的情绪变得紧张而担忧,这样的缓冲才不会让砂锅爆炸事件显得突兀。
然而,音乐的戛然而止伴随着晕倒、爆炸等激烈事件的发生,更加喻示着青春的释放需要限度,任何不顾一切的激情都需要付出代价。
导演在此表达了一种对青春的伤怀之感,但是在用镜头语言来表示这种情怀的时候却不带有任何悲伤的情绪,而是用火灾现场的激烈和出租车中的温情形成对比。
啾啾的爸爸为了买walkman而出了车祸,热爱音乐的啾啾每天都要带着随身听,而放在里面的磁带不是张惠妹就是梅艳芳。
在婚礼上,幻想过自己无数次站在舞台上的啾啾终于站在了麦克风前,但是从未有过的紧张感让她有些不知所措。
一阵刺耳的耳鸣声过后,啾啾的脑海里浮现出阿梅演唱《歌之女》的画面,她重新找到自信,并且用天籁般的嗓音完成了演唱。
导演直接用阿梅MV里的画面剪接,并与啾啾演唱的画面呼应对接,这样的处理手法将啾啾这个平凡的女孩与阿梅对等,表现了导演对于梦想实现的美好祝愿。
歌词中的“她是我,当天的她今是我”也与影片情节相呼应,可以说影片中的背景音乐都不是凭空加进去的,而全部承载了导演的意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给观众带来了感官上的美学享受。
三、镜头凸显人物的悲喜情绪导演刘娟作为一个女性,并不像陈凯歌、张艺谋这些导演喜欢用霸气、宏伟的色调和音乐来表现一种情绪,在镜头的运用方面也不如《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样讲究排场,而是在镜头中融入一种细腻的情绪,有条不紊地展现80后的青春、90年代的记忆。
啾啾家里着火的时候,啾啾母亲因为担心女儿而不顾一切地冲进了屋里,但是出来的时候,灰头土脸的母亲手里只抱着丈夫的遗像。
导演特写了已经碎了的镜框玻璃和母亲受伤的手,透过破碎的玻璃可以看到父亲安详的微笑。
母亲冲过去给了啾啾一个耳光,玻璃碎片掉落在地上。
导演拍摄了玻璃掉落在地上的镜头,就好像母亲的心也碎了一地。
这组镜头可以理解为是一组隐喻蒙太奇,碎了一地的玻璃隐喻了母亲破碎的心,也暗含了家庭的破裂。
在表现啾啾和夏静寒的初恋时,导演总是用一种平缓的态度去对待。
寒拉着啾啾的手在街上奔跑,画面放慢速度,就好像在他们的世界中时间是静止的,他们都希望对方在彼此心中多逗留那么一刻。
导演近景拍摄寒的笑,拍摄两个人不小心分开又紧紧相握的手,更是展现了一种难舍难分的情绪。
在寒和啾啾练歌之后,他们互生情愫,在两人的唇瓣将要碰触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昏黄的灯光呈现出了温暖的色调,让两个人的嘴形成了一个剪影,音乐、灯光、镜头共同营造出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我和寒初恋就在浮出水面的那一刻,画上了休止符。
我在歌声里找到了真正属于我的未来。
后来才知道其实那一年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我们的故事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但我们每个人都还是那么努力地飞扬。
谁叫那一年我们十八,正直青春年华。
”女主角在影片结尾的这一段独白敲击了很多观众的心,影片中的故事也曾发生在我们的记忆里。
导演用最微不足道的故事讲述了80后的青春,也用最美妙的艺术手段展现了唯美的画面。
当主角们将书页抛向天空,当四个帅小伙对着天空大声说出梦想,相信所有人的心都颤了。
伴随着90年代的流行音乐,伴随着变幻莫测的光影律动,伴随着追求梦想的青春步伐,导演用一种美学的手法向观众展现了什么是青春、什么是梦想。
青春就是用无数个遗憾堆砌而成的,青春就是用千万个不完美组合而成的,青春就是想抓抓不住、想得得不到。
这就是初恋未满,青涩、伤感。
最后用一句描绘青春的经典名言作为结局,青春不老,我们不散。
我觉得嘛,这部片子,可以给个7分多的。
我们不要因为张含韵曾经的无脑形象就戴着有色眼镜看这部片子。
最近越来越觉得豆瓣的某些不客观倾向很严重,比如老片普遍分高、短片普遍分高、偶像明星演的普遍分不高,诸如此类。
有关老片和短片的问题我就不在这里吐槽了,关于这部《初恋未满》,我想说的是,其实偶像明星在成长中也是可以慢慢完成一些有看头的作品的不是么?
我们为什么不在认知上给他们一个机会呢。
现在集中评价一下这部影片吧,四个字——可圈可点。
缺点是情节太一般,以及很多方面摆脱不了俗套;优点是演员演得比较自然,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很到位,然后剧本蛮有味道,值得品位,很多细节十分真实,镜头处理什么的也有些亮点。
当然这并不是说演员和剧本都没啥挑的了,如果严肃地考量一下实在不乏槽点,不过可以算是瑕不掩瑜,总体感觉很舒服,没有让人讨厌,槽点不影响亮点闪光。
另外,加入大量国民记忆这点特别像《那些年》。
只不过本片比起《那些年》加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而且主题也有所差别。
说到主题,这部《初恋未满》与《那些年》同是讲初恋,都有着对初恋、对青春的感激。
但后者似乎重点讲初恋的不成熟与必然错过,然后还给初恋戴上了某种难以超越的光环;而前者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成长上,它对初恋的态度是怀念的但不是留恋的。
很能表现主题的是最后女主被涌动的庆港回归的人群止住前进的脚步的那幕,那是渺小个人与宏大时代的对比,是渺小18岁与宏大人生的对比,是过于纯粹单薄的初恋与日后所有丰富的阅历及情感的对比。
那样的对比是冷静的、释然的,甚而是无奈的,而最是成长的。
让人并不能为男女主的怀上一种悲剧心情,反而为这样的青春、这样的成长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祝福。
在这一方面,我觉得《初恋未满》比《那些年》讲得清楚,讲得好。
嘛总之,前半段平平,后半段好,整体值得一看。
看过电影之后,感觉导演还有整个团队还是很有诚意的。
新导演刘娟很想讲一个感觉人的故事,所以安排了很多悲情元素,实际上有一些传统悲情元素是可有可无的,甩了这些固化的东西也许更有新意。
像《那些年》台湾导演就没有这些。
从整个电影节奏来看还有些不统一,时快时慢,没有一种连贯性,应该剪的更流畅些。
电影很接地气,如果能让主演们多说几句四川方言也许会更有味道。
对于超女出来的张含韵的表演还是满意的,看得出她下了很多功夫,她那张青春的脸会给人很多回忆。
本来以为会是一部烂片,看完了感觉真的不错,喜欢回忆青春的朋友真应该看看。
就不明白为什么的时候好看一点的片子真的票房不高,像有些烂片票房会很高,这也许就是有中同特色的吧。
如果说《致青春》是对“70后”青春的致敬,《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描述了“90后”青春的清新,那我们这些“80后”泛黄的青春就要交给《初恋未满》了。
近两年华语电影圈似乎掀起了一场“青春”风暴,从《那些年》开始,到《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的热映;从台湾的小清新,到“帅哥美女才有青春”、“有梦想的人才有青春”、“有钱人才有青春”的热议,已经审美疲劳的我们仿佛已经无法再去定义什么叫“青春”,直到看完《初恋未满》,我对“青春”有了自己的理解:青春就是一场没有结局的表演。
影片采用了一个开放式结局,六个人的命运如何,谁也不知道,我大胆的猜测导演是想要告诉我们:自己的青春自己写,我们的表演没有结局,你们的青春永远留在你们的脑海。
虽然电影最后没有交代,我们只知道董啾啾和夏静寒的恋情结束了,但是四兄弟和两姐妹的感情又找回来了;寒的歌神梦想还在继续,但是所有人的未来都还渺茫着......就是这看似不完美的结局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感动,也许只有曾经不完美的青春才是最值得我们去回忆的。
用80年代经典的流行音乐穿插整部电影,是一个很冒险的做法,用不对地方对影片的节奏会有很强的冲击,不过恰恰这部影片使用的比较得当,给人一种很强的带入感,让你能够身临其境重回那个泛黄的年代。
董啾啾父亲的葬礼上,并不哀伤的唢呐声早已在她心中“静音”,一首张雨生的《大海》带上了一个女儿对父亲所有的思念和歉疚......《初恋未满》作为刘德华新星导演计划的第二部诚意作品,我认为算是成功的,虽然没有宁浩《疯狂的石头》那种无厘头黑色幽默的冲击力,没有那些经得起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经典台词,没有塑造出像“道哥”那样让人记忆犹新的典型角色,但是它还是为我们这些迷失在每天两点一线生活和工作的80后找到了当年的回忆,仿佛又置身在那个没有发达的通信工具和娱乐设施的学生年代,是纯真的友情和懵懂的爱情伴随着我们成长,相信那段时间也是我们一生中最无忧无虑快乐的时光,也是我们脑海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电影是以一句话结束的——“青春最美的不是梦,而是与你一起追梦的人。
”而我却想到的是另一句歌词,“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
”因为伴随我18岁一起成长的“歌的神”是——周杰伦。
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带着记忆再回到18岁,你会选择再重新来过么?
我的答案是不会,因为:青春,有过,就好。
今年仿佛所有的70、80们都被青春的记忆撞了一下腰,集体地致青春。
这部#初恋未满#是我看过的向青春致敬的片中最有青春气息的,她青涩,甜蜜,怀着美好的憧憬,盲目不安地追寻着未来。
青涩的年华仿佛清晨娇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明亮,耀眼,然而就在一瞬间炽热地燃烧,幻化成那一世的美好。
没有#致青春#的矫揉造作,没有#合伙人#的激情洋溢,她明媚,舒畅,真诚,实在。
也许大多数人的青春就是如此,没有那么华丽丽地淌过,却实实在在地走过,仿佛层层涟漪下却涌动着躁动不安的水流。
不去想影片的节奏,不去想镜头的拼接,不去想剧情里的时代印记,初恋未满很养眼。
很明白啾啾那一刹那间的释然,十八岁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节点,更是一个情感的拐点,过了,就进入了另一个心境。
突然发现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看着同一部电影,观影却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每个人看的都是自己的回忆,曾经的境遇和当下的心境。
PS: 呀~~~,那个养眼的女主角竟然是张含韵,额~~~,怎么之前就没有注意这么一个阳光小美女呢。
对故事背景的交代刻意雕琢地有点过分了.好似导演有着要把属于那个时代所有的东西都一一呈现的野心.之所以没让观众觉得太画蛇添足也就是基于它浓浓的怀旧味了.青涩的校园爱情故事让主演们的表现没有想象中拙劣.在致敬青春的众多电影中还算是有诚意.导演的场面调度也比较用心.既如此.还是不应该苛求太多
个人觉得情节没啥新意,感觉有点快乐男生的电影版。但是对于新新导演来说,还是给个及格分。
青春最美的不是梦,而是那些与你一起追梦的人
其实整体还好,只是不明白是因为这些导演编剧曾经都是坏孩子还是怎么了,为啥国内的校园片都是以打架为高潮。。。可以有点创意么。。。
真是甩同桌的你一万条街啊!!!虽然稚嫩又匠气,但是未满的结局,真棒。
哭得很开心~
已经看不下去十年前的青春片了。
质朴、怀旧、又带那么一丝残酷,青春虽好,但不要过度矫情,使劲的将结尾悲情化,似乎已成为内地导演拍青春题材电影一通病,好在情感雕刻够细腻真挚主打初恋,不过和用力过猛的《致青春》、浮夸至死的《小时代》比起来,这片宣发太烂了。
剧情比较烂,一开始董啾啾老爹莫名其妙就死了,我完全没搞清楚是怎么挂的?接下来上课,小平也挂了,真是让人无力吐槽!还有家里被火烧了,第二天董啾啾好像没事发生过似的,家里很快就装修一新了,这太假了吧……
印象最深的是那件不和时代的多特球衣
选题很好,漏洞太大 我就看看=。=
题材很好。但是拍摄角度不喜欢
张含韵你是杨幂么?可以只唱不说话么?这样我应该会加一星。鸡肋影片。
没看过的不要跟风评价为内地版《那些年》,故事完整,静下心来看,最后录音室唱主题歌的时候相信能引发你的共鸣,回忆起你的青春故事
凡有张含韵拍的电影都打4星,哈哈,不过估计小晕韵不上豆瓣
青春和梦想不应该被高考羁袢。读书的年代多美好啊~
也许故事还算真实,但是真是挺没劲的,跟那些年不是一个档次
还可以。
80年代的输给了70年代的青春(致青春),内地的也输给了台湾的青春(那些年)!
送给当年追看超女的时光。再见,一夜必须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