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他将DV设置好,放在餐桌上,继而起身。
电视在播着新闻,窗外的椅子上,母亲的烟吸入的轻且缥缈。
青年面对的女人,口吃,极力掩饰,女人站在那,站在窗前,看着青年用力的踢割草机。
相比于《大象》,《内特拉姆》拍的更为浓烈癫狂,抛开代入感不谈,单是那些溢出画面的失控就让人如坐针毡,影片抽丝剥茧,步步深入,把我们完全置身于主角视线范围内的整个世界。
凋敝的家,整洁的中介中心,拥趸的旅行社,衰败中女主的豪宅。
甚至明亮的汽车商行,皆如被开膛的鱼干一般展现眼前。
难言拖沓,更多的是生动到颤抖的帧帧画面。
不单是缺乏共情,主角更像是“忍辱负重”却*终崩坏的“黑莲”。
16亦或更多个无期徒刑是世界予其的回音。
是愚民?
电影里的众人皆不无辜,懦弱,冷漠,刻薄,消极,逢迎,围观。
电影的分秒,血与油污从指针间流淌而下,汇成一滩猩红,主角用刷子调和着它们,终将屏幕涂满。
是教育?
不全是,边缘的主角和他的家庭像是时代尘埃垒成的山,矗立在那,抑或说矗立在小镇边陲,主角走进房间,殴打,踢踹。
在汽车摇下的车窗里,看着父亲穿着潜水衣被救护车拉走。
豪宅庄重破败,如融化中的巨冰,女主角坐在沙发里,电视中,站在星光大道上,一如男主DV里浮夸粗糙的情境。
礼帽被放在棺材上,浅蓝色的西装甚有几分帅气,但他离开了。
是民众?
不尽然,吩咐伙计搞定拥木仓证明,在自己的家里确认木仓没问题,在车行将主角摁在座位上耳语;再来就杀了他,在自己的丈夫被殴打的时刻依旧静默,为了薪水;搞掂主角旅行的全部事宜,在自己房子的阳台上大吼再继续会怎样。
是律法?
影片的结尾,此时的澳洲木仓比案发时更多。
他敏感,多动,难以自控,在衣橱里拿起听诊器又放下,次次失望,树木上深深浅浅刻满了瘢痕,长发也只是在祭奠父亲前被扎成了马尾。
公园里熙攘热烈,草坪上阳光很足,追逐和谈情的人们没想,木仓的声音你我都没听到。
小小病床上;他一脸的茫然却又难掩紧张。
粗粝的画面消失掉,长发背带裤执拗的点燃烟花。
内特拉姆 (2021)6.92021 / 澳大利亚 / 剧情 惊悚 犯罪 / 贾斯汀·库泽尔 / 卡莱伯·兰德里·琼斯 朱迪·戴维斯
我们经常性的搞混一件事情,坏人之所以做坏事,并非是工具的作用,而是内因。
什么是内因,什么是工具?
内因在于坏人本身内在的思想有问题,而各种被称之为“工具”的东西不过是坏人实现做坏事情的手段而不是起因。
如果不弄懂这件事情,坏人依旧会源源不断地产生,与其控制工具,不如从坏人本身下手,这样才治本。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是一部澳大利亚电影,本片改编自真实的事件,发生在澳大利亚的1996年的亚瑟港枪击案。
犯罪分子在二十四小时内残忍的无差别杀害了35人,因为犯罪分子使用的是步枪,所以澳大利亚当局同年进行了禁枪令,不过这种禁令对于澳大利亚来说并不是永恒的,没过多久,澳大利亚全国境内的枪支数量再一次创了新高。
《内特拉姆》讲述的就是这个犯罪分子的“前传”,说是前传,不过是为观众讲述了一下犯罪分子本身的成长经历,内特拉姆是一个内向的,且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众人嘲笑为怪胎,即使是成年后,内特拉姆依旧没法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
父亲的宠爱使得内特拉姆变得很偏执,只有母亲才会当他是正常人对待。
偏执的内特拉姆后来交到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一个老贵妇,她有着可观的个人财产,但却孤身一人。
内特拉姆偏执的性格下,老贵妇看到了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于是,内特拉姆便来到了老贵妇的家中生活,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生活在了一起,内特拉姆本人的生活也渐渐的开始有了起色。
然而好景不长。
在一次嬉闹过程中,老贵妇车祸死去,内特拉姆却活了下来,而遭受了打击的内特拉姆失去的不仅仅是唯一的朋友,而且还有自己的父亲,父亲因为被别人买了自己心仪的房子郁郁而终。
限制内特拉姆走向极端的那根弦彻底地断了。
他买来了各种各样的枪支,最终制造了一起震惊澳大利亚的无差别屠杀。
给犯罪分子做解释说明的影片一般都不好拍,本片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演员的演技很不错,前期的铺陈也很不错,但是到了后期,这一切的很不错变成了泡影。
创作者将这一切恶的来源归结于禁枪令的形同虚设,这就彻底的葬送了前期的所有铺垫。
如果你看完了本片,不妨思考一下,内特拉姆走到末路,靠的是什么?
是步枪吗?
性格的孤僻是需要治疗和引导的,这才是解决这些非正常人格的最好做法,内特拉姆的母亲是隐忍的,且对于自己的孩子是严苛的,这种严苛并非是针对,而是努力地将内特拉姆作为一个正常人去看待。
当然,母亲也只能这样做了,因为除了自己孩子这个身份,内特拉姆具备了一切自己母亲所厌恶的条件。
而与此同时,内特拉姆的父亲做了什么?
当然,这里不是谴责的意思,内特拉姆的父亲确实疼爱自己的孩子,他算是溺爱,但也不是溺爱,他不过是想办法维护自己孩子,且耐心的跟周围的人解释自己的孩子的现状。
他做的也没错,然而对于这种爱,内特拉姆却没法消化,甚至于在父亲沮丧的时候,内特拉姆选择的是暴力相向。
最终,这种暴力使得父亲无法对于现实有任何的留恋,悲剧的源头有了一个起点。
反社会的人格或者说人格的认知不全是有一定的源头的,内特拉姆之所以最终走向极端,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没法跟社会正常融入,且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交流,这是非常重要的,老贵妇是唯一一个愿意跟内特拉姆相处的人,当这个唯一失去后,内特拉姆便会陷入到一种境地,无人交流的人总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内特拉姆本身就有心理问题,这种无人交流最终加剧了他的问题。
本片的最后将这一切悲剧的源头指向枪支,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解释,内特拉姆的问题在于枪支,但并不全是枪支,枪支是他实现犯罪的工具,但实现犯罪的源头却是极端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他的心理问题,那么枪支换成了刀具,甚至是火柴或者木棍,什么都可以。
问题的本源需要追溯,然而好多人面对问题的本源却显得很费力,因为很好的安抚且慢慢的治愈像内特拉姆这样的人其实很麻烦,而管控枪支却是很简单,于是,罪恶的枪支问题再一次被提了出来,即使是没有丝毫的建设性意义。
《内特拉姆》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思考,绝非同情,我们需要剖析犯罪的成因,最终做出阻止犯罪的目的,然而简单的理论之下,执行起来却很难,因此才不如禁枪来的快。
……你好,再见
《小丑》电影讲清楚了why he did it(为什么他做这些事)。
拍出了外部对主角的霸凌,很多人fail了小丑,所以小丑最后爆发让人觉得情有可原。
《内特拉姆》这部电影看完,leaves me sitting there满脑子都是 why?
why he did it?
结尾字幕提及的“禁枪”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给一个精神病患枪支,会发生糟糕的事情”。
但是是为什么让他走到massive shooting(大规模射杀,找不太到准确的中文替代)这一步?
以massive shooter做主角的电影,本以为会解释这个问题,但是导演好像没有给出直接的解答。
就像很多的true crime的纪录片或报道,看完只感到很困惑,不安,悲伤和遗憾。
就像你想要从心理学,社会,调查报道角度去理解案件,一件惨剧,但现实总是有so many pieces missing(很多缺失的信息)。
这部电影更甚,镜头聚焦在凶手身上好几小时,但也没有绝对的解释:“就是因为XXX(小时候被霸凌/被性侵/基因问题/残疾/家庭暴力/没考上大学/失业/疾病、创伤、或一些其他triggering事件),他走上犯罪之路”。
没有这样的解释,就算有别人给出的分析,现实中却没有绝对正确的因果关系。
毕竟这是一个人的一生,还涉及到许许多多受害者和家庭的毁灭。
电影里最根本的原因是Helen的死和父亲的死。
这差不多是两个互不干涉的独立事件。
主角在massive shooting之前也是先去报了私仇,杀了导致他爸自杀的夫妻。
父亲可能有精神问题,长期抑郁,一直把要买的农场作为精神寄托,因为被抢走之后彻底失去希望。
但父亲病重到如此地步,或他并没有那么爱儿子,在他的希望之地被夺去后,就迅速衰弱,对自己的家庭不管不顾地死去了。
Helen是被主角不可预测,不负责任的行为害死的。
这里可以有两个思路的解释。
一是主角有点弱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觉得这样很好玩,没想到会死人。
所以才会反复玩方向盘。
二是主角是天生坏种,Helen不让主角玩枪,而主角本来就有毁灭自己和他人的情节倾向,于是故意害死了Helen,继承她的遗产。
后面警察盘问主角交通事故,他也很自然地撒了谎。
主角和Helen计划一起去US的段落拍得很有希望,好像主角人生处于上升趋势。
后面主角一个人去旅行中介那里谈及他要和谁一起去时表现的泫然欲泣,以及医院里悲伤的大吼,好像是在说他的美好生活被毁灭了,被夺去了,而他也不想这样。
而他其实是罪魁祸首。
如果因为Helen之死这个事件导致了他之后的massive shooting,那Helen之死是因为他自己的异常行为导致的…也就是说,他自己导致了他生活的毁灭,以及之后的犯罪。
虽然主角的犯罪路上有人给无执照的他卖枪,有人嘲笑他,有天生的精神疾病和智障,但他是100%自己做出了这些行为,他100%付全部责任。
他就像片头极易燃烧的烟花炮竹,哪怕有一点火星,或者甚至放着不管,都会瞬间变成巨大的灾难。
导演其实只是给我们展现了点燃和缓慢走向爆炸的过程,然而何种化学物质如何导致了爆炸,可能就需要化学教科书。
同样,在massive shooting和killer这个内因外因心因混合的问题上则是现在人类都难以理解的谜题。
全片我认为比较突出的一个人文关怀视角是对母亲的展示。
几场戏比如和Helen吃饭查她户口,和她分享儿子童年的故事,去拜访儿子给他盖被子。
最后听着新闻抽烟的镜头。
很多她教育儿子和push儿子的镜头我认为是对她爱的表现。
而她面对一个好大儿几十年的疲惫厌倦憎恨不屑也扎实地表现了出来。
还有一场戏是看着儿子狂殴老子。
就那个场景每个人的心里都疲惫至极。
对于这类犯罪事件我都对受害者以及他们家庭还有产生的社会影响这个视角更感兴趣。
massive shooter的视角,虽然看我男神CLJ戛纳影帝的表演很有意思,但整体上还是让我感到遗憾。
可能要接受生活中的无解和无计可施,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因果清晰,邪恶可以被分析明白。
其实我甚至不是很关心massive shooter和serial killer为何如此。
这是题外话。
能解读这么多,我觉得这个电影的这个奇怪的表达-好像写一篇作文但没有重点-也很有趣。
滞留在记忆中的一些让我心碎的细节:抢主角爸爸房子那家老夫妻在享受的岁月静好的早餐,主角把Helen的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狗全部放生,开头一家人吃饭的戏主角给爸爸递餐具,Helen穿着戏服唱歌,车上反复出现的Helen的发圈和小东西,Helen画画的大桌子逐渐被主角摆满了枪,主角开枪射击从美国买来的纪念品水晶球,主角在美国拍的游记vcr,主角刚去Helen家住的那天晚上穿着内裤跑问Helen在干嘛,Helen抱着狗狗说我们在看电梯,主角说我就想说goodnight……大概生活是一盒巧克力,有苦也有甜,吃着吃着被水浸透,大家全死了那种感觉。
关于主角回家和妈妈聊天“i am eating this shit food”那段告白,以及d-day那天早上亲吻镜子短评有写。
他的痛苦和自恋。
真实的案件可能和电影不太一样,暂时不提了……听了真实案件,描述他那天是如何一枪枪打死自己同类的。
面对自己同类的哀嚎,恐惧,请求而无动于衷。
这样的“人”值得我们的社区去包容,理解,和帮助他吗?
在爆发之前,除了隔离和毁灭他们,如何避免他们的爆发?
对这样的人有理解的兴趣是非常反直觉的。
我也很想知道在他们爆发前如何进行所谓的心理干预,阻止悲剧发生。
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他的心理不就是三岁小孩的心理吗,难以教化的,自私的,难以理解常识的,对悲喜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真的需要你们用所知道那么多心理名词套上去吗,分析那么一大通干嘛?
最后对枪支管理的警示不是很好吗,怎么就拉低b格了呢?
难道因为不自由,不人文?
管理好枪支,才能保证你自由活着,才是对无行为能力人的人文关怀。
给无行为能力者递刀子的人才是那个凶手,不是吗?
智力缺陷的人本就不能强行融入正常人社会,对两者来说都是会有伤害的。
一种悲悯之情油然而生 演员在角色塑造上很棒 独立于剧情之外 或许我们更应该认识到 无论是抑郁症还是任何一种人格缺陷 或是痛苦和压力 在经历的人 或是正在经历的人 每个人都可以认识到 自身能量的强大 因为沦陷在混沌里 窒息和痛苦都没有把你推向死亡 你仍然在生命中旋转和呼吸 没错 给自己一秒钟感受呼吸和心跳 举动微妙 但是你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变化 清醒一下 把这股能量用在正确的路上 不要再用来伤残自我 也不要用来伤及他人 回到爱来 回到自然来 找寻到自己的路。
用爱唤醒彼此,能拯救更多的生灵,挽回无辜的生灵(即便是命运注定,这也是祈祷和祝愿)。
世界如此运转,每件事的发生都会带来思考和学习,这是宇宙的自我,万物皆为宇宙,皆为一体,或许枪支收回也拯救了一些悲剧 任何造就了强大影响力的人都值得被称颂,称颂的不是这些成就,而是他们背负的难以忍受的力量,如此强大,即使成就是否定的是丑陋不堪的,但至少它曾扛过的过人的负担,冲破了牢笼解放了。
至于成就是什么,是不值一提?
是丑闻?
是惊悚案?
是好是坏?
不应该被世人所定义,因为那是宇宙安排好的。
你我皆为宇宙宇宙的真相——love。
剖析内心畸变之旅——《内特拉姆》
今天聊聊澳大利亚电影《内特拉姆》。
片名Nitram (2021),别名恶的序章(台)。
电影《Nitram》的主角和标题是“Martin”倒写。
故事原型是澳大利亚男子马丁·布莱恩特(Martin Bryant),他在1996年4月28日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澳大利亚亚瑟港枪击事件,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规模枪击事件之一。
在这起恶性事件中,29岁的马丁携带半自动步枪和霰弹枪袭击了塔斯马尼亚州亚瑟港的旅游景点,导致35人死亡,23人受伤。
这次枪击案促使澳大利亚政府实施了严厉的枪支管制法律改革。
马丁·布莱恩特因他在波特亚瑟大屠杀中的罪行被判处了35个终身监禁加上1035年的非缓刑刑期,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严重的刑罚之一。
他至今仍在监狱中服刑。
马丁·布莱恩特出生于澳大利亚一户普通家庭,心理年龄估计为11岁,智商为66,自幼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
马丁·布莱恩特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是他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他从小就有心理障碍,行为异常,缺乏社交能力,这些因素可能促使他产生了反社会的情绪和行为。
他从小就渴望引人注意,喜欢做各种危险的动作,如爬到很高的树上再跳下来,或者近距离地站在火车铁轨旁看着火车呼啸而过。
他的童年爱好是虐待动物,行为异常且喜欢暴力,医生认为他有轻微的精神分裂。
在成长过程中,马丁·布莱恩特几乎没有社交能力,他穿着怪异,行为也受到了周围人的排斥。
他没有朋友,经常一个人孤独地喝酒和喝咖啡。
19岁时,他结识了一位富有的年长女性,并在她改写遗嘱给他留下数百万美元后,这位女士不幸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当时马丁坐在副驾驶座上。
第二年,他的父亲又离奇地淹死在家庭农场的水坝里。
尽管有杀人嫌疑,但马丁还是顺利继承了富家女和父亲的积蓄。
在本片中,马丁·布莱恩特的人生轨迹被细致勾勒,影片借鉴了《小丑》的拍摄手法,从主观和环境两个方面,展现了马丁如何一步步沦为“反社会杀人狂”的过程,让观众对其内心世界和犯罪动机有更深刻的理解。
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凭借在片中的精彩表演,赢得了戛纳影帝的殊荣。
他成功地塑造了复杂多面的角色,无论是那令人不寒而栗的肢体语言,还是突如其来的激烈身体对抗,他通过一些看似俏皮却实则充满隐喻的游戏,如抓住方向盘玩笑般地挑衅司机,揭示了马丁周围人对其性格形成的推波助澜。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银幕公司拒绝为这部影片提供资金支持,塔斯马尼亚州州长对此表示了深深的担忧,这部电影只在霍巴特的三家电影院上映,而且澳大利亚国家电影院却拒绝为这部影片做广告。
《尼特拉姆》的每一帧画面都令人不安,沉痛基调贯彻始终。
它并非通过张扬的视听手法来吸引眼球,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将那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感传递给观众。
这既是导演贾斯汀·库泽尔展现自己的技艺,也是他对主演凯莱布·兰德里·琼斯出色演技的充分信任。
尼特拉姆这个角色,可能在外人看来,是一连串的抽搐和怪异的举止,但在琼斯和库泽尔的精心塑造下,他展现出的却是一种更为深沉的恐怖。
一种感情的荒芜,一种比任何激烈的崩溃都更为可怕的内心空洞。
他的眼神中,与其说是充满了折磨,不如说是一片虚无。
琼斯在扮演这个角色时,没有选择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来博人眼球,而是以一种近乎内敛的方式,精准地捕捉到了尼特拉姆内心的那种空虚。
这种表演方式更加令人着迷,同时也让人对这个角色的悲惨命运感到可悲。
毕竟,反社会者往往就隐藏在那些看似普通、不会引起人们过多注意的人群之中。
他的母亲曾讲述过一个故事,年轻时的尼特拉姆在母亲感到恐惧的时刻却感到兴奋,这是肖恩·格兰特精妙剧本中难得的几个片段之一,它几乎触及到了这个杀人犯内心的本质。
他的情感世界是一片荒芜,完全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
这部影片绝非美化罪恶的电影,也没有为他的行为道歉。
相反,它剖析了内特拉姆在大屠杀之前的生活状态,细致入微地揭示了其性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多个层面。
影片如同一部角色片,以情感为驱动,将观众带入内特拉姆的内心世界。
我们得以窥见他生活的点滴细节,感受他的喜怒哀乐,理解他的所思所感。
影片并没有回避科比的阴暗面,也没有试图为其罪行寻找借口。
相反,它勇敢地展现了科比性格中的缺陷与矛盾,以及这些缺陷如何最终导致了他走上犯罪的道路。
《内特拉姆》描绘了一个无法驾驭生活波动的年轻人。
他的世界反复动荡,让他无法自持。
我们曾在无数银幕上见证过对人性阴暗面的探讨,试图解开那些令人费解的、令人胆寒的行为背后的秘密。
然而,《内特拉姆》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避免了将主人公妖魔化或过度同情的陷阱。
影片没有急于给出答案,也没有刻意营造煽情的氛围,而是以一种近乎纪实的手法,让我们与这位陷入困境的年轻人共度时光。
我们见证了他的挣扎,他的无助,他的愤怒,以及那些隐藏在平静外表下的暗流涌动。
影片没有刻意美化或丑化他,只是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他的存在,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混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禁开始思考:是什么让一个人走上了这样一条不归路?
是社会环境的压迫?
是家庭背景的阴影?
还是个人性格的缺陷?
影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却以一种深刻而含蓄的方式,让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进入马丁内心世界,探索背后复杂过程。
漫漫长夜,说我所思,寂寞何以堪。
浑浑噩噩的影子般的“梦游者”,此刻,敲击,字符。
『内特拉姆』是近几年看过的少有的优秀影片。
每过段时间就会为它写上几个字。
上次写忘了是什么时候。
已经写过一回。
犯罪题材,导演硬把它拍成了一部文艺片。
相信你我都能看出不同的感觉。
他sha人,却觉得憎恨不起来。
内特拉姆从小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放炮仗没有任何问题,他放炮仗不是烧着头,就是烧着胳膊。
不知是先天还是后天的,母亲说,有一次,玩捉迷藏,他躲得太好,母亲找不着,母亲急哭了,他却在一旁笑。
喜欢射击,当时澳洲持qiang 还没明确法规。
在家有时母亲说他,影片本身把母亲塑造得比较“强势”一些,有的生活小事,琐琐碎碎地挨骂,他是无法忍受的。
母亲总会说他“头发长了”,“衣服上有泥泞”,围绕着这些问题。
『布莱克书店』里有一集,对面开了一家大型书店,伙计男二兴冲冲去干了一两个月,那个主管要他减去心爱的头发,可是男二为他那独特的发型,他又回了。
遇到了欣赏的一个女人,是大亨的孩子,看一些影评上有提到。
在她家担任除草工,草荒芜了才去,一个孤独富有的女人,继承了遗产,澳洲歌剧迷。
他喜欢上了女人。
毕竟是可以做他母亲的年龄,母亲欲阻止,认识他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有次开车出去,哼着歌剧的时候,他闹起来,女人方向盘歪了,撞到别的车上,他伤,女人死了。
他在女人的房子里独居。
但他又极有自己的原则,朋友带他去找女人,威逼利诱,他没有一点兴趣,影片结尾也有对于这个朋友的一种隐隐地“回馈”。
冗长的剧情闷片,溺爱他的父亲,在出去海上冲浪时,父亲的事业、生活一直不顺,”死”看起来也是“意外”。
父亲、女友双双离去,这人世间,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失去了生活的重心,母亲与他是如此地“格格不入”,怀念松子的鬼脸。
幻灭无常。
在案发前,他活得可以很舒服,可他已经没有“活”的动力,发动了著名的案件。
爱人走了,我亦死去。
人生不过幻梦。
骨灰入海,灵魂飘向宇宙,我不过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时间一到,便是另一趟旅行。
贾斯汀·库泽尔(Justin Kurzel)的这部电影讲述了塔斯马尼亚州亚瑟港大屠杀背后的男人,它从来没有背叛过它本身的严重性。
尽管目前影院里有很多逃避现实的大片,但今年的电影并不缺乏情感上的冲击。
加斯帕·诺伊尔的《漩涡》凝视着老年和死亡;完美的游乐场以校园欺凌为中心。
现在尼特拉姆证明了自己更令人头疼。
这部电影描绘了塔斯马尼亚州亚瑟港大屠杀的黑暗道路,1996年,一名枪手枪杀了35人。
片名来自杀手马丁·布莱恩特(Caleb Landry Jones饰)童年时的绰号:尼特拉姆是马丁的倒过来。
导演是贾斯汀·库泽尔,一个迷人的人物,他把威尔·法瑞尔的喜剧《继兄弟》列为他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但他的电影却非常简朴。
《内特拉姆》是他自处女作《雪城》以来最深奥的一部电影,这是对另一段可怕的澳大利亚记忆的平淡无奇、不可动摇的研究。
(第一部讲述的是连环谋杀案。
)
当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见到十几岁的科比时,疲惫已经刻在了他父母的脸上(安东尼·拉帕格利亚和朱迪·戴维斯,都是一流的)。
第一幕是紧张的神经,这对夫妇的儿子身体强壮,脾气暴躁。
然而,当他偶然发现当地一处摇摇欲坠的房产时,预示着未来不会那么荒凉。
在这种只有现实生活中才会出现的巴洛克式的扭曲中,居住者是海伦·哈维(海伦·哈维饰演的艾西·戴维斯(Essie Davis),也很棒),一个50多岁的近乎隐居的人,对吉尔伯特和沙利文充满了热情。
她原来是彩票继承人。
一种奇怪的、未定义的纽带形成了。
库泽尔提到了传说中的纪录片《灰色花园》。
虽然两人都不知道这部电影,但你会觉得这对夫妇似乎和电影中古怪的母女很相似:不合群的连体体,在一起快乐而无害。
渐渐地,希望突然消失了。
冷动量开始出现。
在海岸线上,我们看到科比渴望成为一名冲浪者,这是澳大利亚男子气概的自由精神象征。
在水面上毫无希望,他把自己锁在自己的脑海里,这个地方的空气不足是显而易见的,足以让他不断感到不安。
(和他的搭档一样,兰德里·琼斯也配得上最高级别的评价。
)
《内特拉姆》很容易成为一种侮辱——至少,是一种考验。
但库泽尔走了这条线,创造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永远不会背叛自己可怕的引力。
他知道同情可以延伸到一无所有的人身上,人类恐惧的哪一部分是不可知的,哪一部分不是谜。
在一个比其他任何镜头都更能证明影片存在的长篇中心镜头中,我们看到科比参观了一家枪支商店。
即使在他最流利的时候,他的举止也是如此的不得体,以至于他的好老板也能看出来。
不用担心。
也没有枪支执照?很容易解决。
你几乎错过了最后一句不经意的台词:“谢谢你的生意。
”
两年疫情的原因,整个行业被冲击的太厉害,导致佳作难产。
一整年看下来也就戛纳电影节还有几部不错的电影。
和金棕榈获奖作品《钛》的魔幻先锋风格不同,这是一部极其朴素写实的电影。
影片以“1996年亚瑟港大屠杀”的主角马丁为原型。
片名Nitram和原型的名字Martin是字母上的颠倒。
预示着戏里戏外的镜像关系。
不同于以往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类电影,本片重点放在了讲述了恶魔诞生的过程和灾难发生前的暗潮汹涌。
这个角度既笨拙又灵性、既走弯路又走捷径。
实际上直接拍事件经过,戏就很足,而且冲突强烈,更容易出彩。
可导演意不在此。
相比视觉和情节冲突,他更着迷于展现人性里深层次和细腻的东西。
这也可能是他拍《刺客信条》显得不够刺激过瘾的原因。
这个导演就是对冲突以外的因素和造成冲突的原因更感兴趣。
可以说这既是弯路也是捷径,因为只要拍的不差就是准获奖作品。
虽然在最佳影片的争夺上输给了《钛》,但也是热门之一。
甚至个人觉得,像《钛》这种天才型的电影是没办法学的,喜欢电影或从业者更应该关注和学习的是《内特拉姆》这种类型的电影。
最终这部片子还是获得了最佳男主演奖。
虽然这些人物都有其现实原型,但这部片子在角色塑造和表演上依然出彩。
特别是男主,不得奖真的说不过去。
剧情中,母亲的疏离和冷漠、父亲的溺爱和懦弱加上男主智力问题造成的共情能力缺陷,从一开始就预示了悲剧的可能。
后来海伦和父亲的死又进一步催生了悲剧的上演。
而且这几个角色的选角也特别恰当。
拿父亲这个角色举例,相比其他角色的麻木和令人生厌的外形,他的面像和行为都是剧中唯一一个让人感受到温暖的人物。
在现实中马丁的父亲也是这样,所以当他自杀后,马丁就丧失了人生中唯一的光源,彻底堕入黑暗也就在所难免。
而海伦这个角色某种角度和内特拉姆是相似的,她孤苦伶仃,虽然腰缠万贯,但只能与动物为伴。
或许男主的出现让她看到了自己。
两个神经质错位的共情能力正好有一定相似性,但可惜两个病人无法互相治愈,只能躲在两人的小圈子里逃避孤独感,再加上命运的捉弄,海伦的死又进一步把男主推向罪恶。
最后就是母亲这个角色,她身上的悲剧性甚至要比内特拉姆更为强烈。
因为她从最开始就看出了内塔拉姆身上的原罪和邪恶。
她对男主的疏离和冷漠何尝不是一种恐惧下的自我保护和无能为力。
但如果说父亲对内特拉姆的溺爱和宽容不过是出于同情和爱的不足(当父亲因为梦想落空而消沉生病,又为此自杀之后,内特拉姆虽然因为共情问题无法真正体会自己的情感,但客观上,“父亲并不够爱他”这个事实,还是被确定了)海伦对他的接纳,不过是寻找共情和陪伴。
而母亲这个角色才是唯一一个把内特拉姆当作“人”对待的。
从她一直寻医问药,鼓励内塔拉姆和他人产生联系,就能看出她其实并没有对儿子完全放任自流,相反,她是剧中唯一一个一直在努力帮助内特拉姆、也在和命运抗争的人,她的痛苦才是最无处消解的。
她从开始就预料到这一切,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在恐惧中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影片结尾,她听着新闻报道,抽着烟的镜头也说明了这点。
和其他流水账似的传记和改编不同,这部片子抓住了真实事件的核心,让戏剧和现实相互交融。
把“他人即地狱”和爱与恨的表达问题深刻揭示了出来。
在情绪方面,剧情和表演都是非常克制的,基本没有情感上的宣泄,这种处理非常合适。
现实中的爆发往往都没有预兆,人与人之间的伤害也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
归根结底都是爱与恨的表达和理解出现了问题。
内特拉姆和马丁的悲剧当然有其特殊性。
但如何表达你对他人的情感,让人与人之间能够正确的共情,依然是生活的大课题。
人与人相处最可怕的事莫过于——明明你用最大的力气爱着,对方却觉得你恨他。
結束掉內特拉姆之后想哭。
他说,我时常不能感到镜子里的自己是谁,我感到这个人和我很遥远,我不能进入他的身体里,我不能指挥他让他变得好起来,像正常人一样。
妈妈,你和那些在学校里称呼我名字,叫我retard的人都是一样的。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在矛盾的极点仿佛看到碎片里的我的样子...对于那些人突兀的死亡和让一条思路滑向它的末端一样干燥平白,我在他身上不能感知到丰富的情绪,只有一团冗杂的厚重不可描述的偏向于愤怒的火焰,在我们这里被称为绝对的恶。
他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的放松过,像看过攻略真正明白自己在进行游戏的玩家,那些善意的行为都来自模仿,一部分玩家如果速通了游戏,一直打输,或者对关卡疲惫,会选择在游戏场里走来走去、抽烟等待结束,不管怎么样,这类玩家最终总会对所有人说再见的,会希望大家好好玩下去的。
还有一部分玩家也具有以上那些特质,但是不能感知一根烟忍耐的时间有多久,又或者只是更喜欢火,于是举起枪,让这个空间里的所有人都消失。
这样病态的人其实有很多,当他们出现在电视上就是非常大的悲剧。
全程看得屏息凝神,危机被推向爆发的过程拍得尤为顺畅。男主表演竞争力太强,现在最看好他!结尾太可惜了,为什么给了政治化这么强烈的落脚点,甚至出现得有一点突然和说教,落在人文关怀上不好么?有没有武器,被边缘化的病人都容易走向爆发。
这种边缘人物的创作,实在是看腻了,没有任何亮点。
人类样本
导演也挺难的,拍的对凶手太有同情心会被骂同情杀人犯,拍成一味谴责杀人犯又会被骂对凶手挖掘不够。导演选择反高潮的处理手法,尽量将自己的观点和感情抽离出叙事,就是想在两者之前找到一个平衡。可惜太过抽离,又容易让影片缺少高潮,不温不火。我倾向于男主天生就是一个懦弱的恶魔,在父母溺爱下难以融入社会,毫无长处但又心比天高,男主演的确实很不错。
没人能忍受的反社会人格,何以见得观众会忍受这个胡编乱造的忘年恋。
7.5/10。《小丑》1.50版。随着房子、爱人、父亲的一一消失,观众可以脉络清晰得看到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被逼疯的全过程,仿佛在观赏凌迟之刑。最无力之处是你找不到能变好的方法和该指责的对象,重点根本不是武器杀人,满洲里的大象、电视中的出国。爱情救赎的粉色泡沫被亲手捏破,最后车上的鲜花分外艳丽。
符合预期的病态感。或许适合与《凯文怎么了》双片联动。两部作品对女性意识到自己生下无法控制的怪胎的恐惧/焦虑表达得都非常到位(这部的母亲角色造型气质很有《凯文怎么了》里斯文顿角色造型的意思,或许有意为之?)不过《凯文怎么了》的恶意是清晰发自反社会主角之手的利箭,这部的恶意则混沌得多,融在所有角色共同呼吸的空气里
一直再期待一个高潮直到结尾...
这个世界上 没有他在爱的人 和爱他的人 也没有人教他 什么是错
(男主角好让人恨啊(主演演过这么多我看过的一个都没想起来我是脸盲到极点了
这个男演员为啥演技不错,但就观感不适?这里面母亲角色是很有问题的,好像暗示母亲为了自己好过给Nitram吃了没必要的药,但后面没再提过,开药时,医生一再问这个母亲状态,和《所美泪》里的母亲和Nan姐姐的关系类似。# tit willow
令人不寒而栗的表演。全片没有一处血腥镜头,大量第三视角的窥视拍摄角度,不受控的超雄、心理障碍严重的父母、泛滥的枪支、缺乏监督和关照的社会制度,共同酿成了这一悲剧。然而更为讽刺的是,今日今日,澳大利亚的枪支数量比1996年时更加泛滥。
核心问题是整部电影的内容跟创作意图不搭,最后强行转到意图的感觉,让电影本身和表达目的各自都面临头重脚轻的尴尬境地……
为天生的恶找了借口
马丁从小就虐杀小动物,16岁辍学,IQ66,有精神分裂,最后被判了35个无期徒刑,永远不得假释和减刑,有个狱警爆料说,马丁喜欢吃甜食,在监狱里为了向别人要巧克力甚至可以卖屁股...76/100
说不上来但是挺喜欢的。那么美的地方,冷酷杀人犯,很难想象遭受了多少才变成这样的。
切入角度还挺新鲜,模糊掉枪击场面也合理。画面色调个人很喜欢。最吸引本人注意的是马丁母亲这个角色。至于是非,套用马丁对待他父亲自杀行为的看法—这世上过得不如意的人很多,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行凶,所以没什么好讲。
噪音 焦虑 恐惧 厌世情绪 爆发 几乎集中了所有我不喜欢的元素这个片子里
最后竟然是禁枪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