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期

Mid90s,青春90(台),Mid '90s

主演:桑尼·苏尔季克,凯瑟琳·沃特斯顿,卢卡斯·赫奇斯,纳-凯尔·史密斯,奥伦·普雷纳特,吉奥·加利西亚,赖德·麦克劳克林,亚历克萨·德米,哈莫尼·科林,杰洛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90年代中期》剧照

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90年代中期 剧照 NO.290年代中期 剧照 NO.390年代中期 剧照 NO.490年代中期 剧照 NO.590年代中期 剧照 NO.6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3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4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5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6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7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890年代中期 剧照 NO.1990年代中期 剧照 NO.20

《90年代中期》长篇影评

 1 ) 【无剧透观前推荐】Mid90s

目前7.4的评分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她简单的情节,但从某种意义上她值得更高的评价,也值得你宝贵的90分钟。

制片方A24:一家美国独立电影公司,因为旗下电影风格鲜明,思想深刻,剑走偏锋,逐渐获得了一群庞大的影迷群体,因为近年在各大主流影节奖项中屡屡夺魁,A24得到好莱坞“新锐、”“新贵”、 “破局者”等称号。

A24 logo肉眼可见,A24直接对标的即是好莱坞传统制片公司,有这般底气让我们相信其必有杀手锏。

前卫的理念、新锐的班组、特定的人群,这里不再细讲。

仅从镜头特色上看看,A24更着眼于某种意境的现代呈现,放几张A24电影剧照,供大家品味:

Moonlight

Moonlight

Midsummar

Waves制片公司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片的风格和类型,像A24这种独立制作公司的电影还是值得我们去关注一下的。

好了不说题外话了,大哥小弟镇楼:

Mid90s笔者眼中的mid90s:1. 笔者为什么看了这部电影?

原因有二:想A24的电影了;想看个短点的,不想熬太晚。

A24保证这部片风格内容内涵手法艺术性至少得有一点足够突出,不到90min的时长减少了观影成本,稳赚不亏。

2. 该片一大特(cao)色(dian)是采用了1.33(4:3)的电视画面比例,相比于传统的2.37(64:27)画面比例增加了纪录片式的现实感。

当然对电脑、电视用户来说,画面可能会偏小,没有那种满屏的快感了。

3. 阵容上:我仅仅认识卢卡斯·赫奇斯(Lucas·Hedges),他因参与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曾获得89届奥斯卡最佳男配的提名。

其他演员并不是很知名,但演技都十分出色(这也是A24特色吧)。

4. 不知道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童年:为令父母满意事事顺从,从小学到大学,学习几乎占据了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

父母之爱往往体现于约束。

我们或痴想着梦中的那位姑娘,或想象着与兄弟并肩单枪匹马战斗于社会。

但当心中的火花被长辈的善意扑灭,我们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摇头叹息,从此认定这就是生活。

5. 相信“平凡”“平静”是我们这代人成长的代名词,如果你缺少一种传奇性的成长经历,又曾经有过一种叛逆的愿望,渴望体验一把加利福尼亚少年的叛逆成长,考虑一下Mid90s吧。

在这里你会从一个儿童的视角见证一种美国式的自由,还有与之而来的痛苦、迷茫,当然还有他们的亲情、友情与梦想。

6. Mid90s的故事并不复杂,但里面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最好戴上耳机,慢慢沉浸其中。

这部电影描述的是一种自由的童年,但她传达的,却是对一种无拘束成长现象的思考,这关乎少年的前途与家人的感受,假如你有一个叛逆的孩子,想办法让他陪你看一看吧;假如你有一个不靠谱的哥们,拉他坐下来90分钟,看一看大洋彼岸的自己,相信这部片子会带来他们内心的共鸣。

8.这里面的人物,大多数面临生存的问题。

我们常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但这群加州男孩却在窘迫的生活里选择滑板,微笑着追求没有拘束的自由。

电影里呈现出的生活与我们的是存在极大反差的,然而这种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异,难道不是我们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吗?

我们选择成熟,并享受成熟带来的安宁生活,而Mid90s给我们带来的,便是我们梦中的那个放荡不羁的平行时空。

7. 还想提一句,这里面有一个白人摄影小哥,“摄影”元素在电影里往往会有一个画中画的结尾,这可以普遍理解为导演对电影的的一种深沉的爱吧。

个人打分仅供参考:艺术性:8分;情节:6分;情感:9分;受众面:9分;个人评价:5星;推荐分:8分;这里是希望给你提供观影建议的Evan Wong,目前本人也在积极学习电影知识,欢迎交流,再会。

 2 ) Kid you don’t look alright

I kept guessing if this was an autobiography of the writer-director, who I previously recognized as the fat mad man in Wolf of Wall Street. He could be anyone, and this movie could happened anywhere in America in the mid 90s. Why is studying and going to harvard corny? Why is Stevie always alright and free of head injuries after fatal accidents? Why is the closet where everyone keeps their secret wounds so broken but simply put? Why is being a mom breastfeeding two children in her 18 birthday so real of a character in the movie? Why do I keep thinking about Bryan. The film was shot in the aspect ratio and quality that very much misfits in this era. I was taken back to a time when I was probably not born, in another city that I would not have heard of till middle school, but I felt so connected to Stevie, who would poke his wounds after he gets beaten up by his brother Ian, and gives a gift after he sneaks into Ian’s room and listens to his CDs. He was not appreciated, and the wind of social/racial inequality haven’t became articulated reality for a boy yet. “What’s black people?” Ain’t that genius? It’s such a cliche to make a film about a boy who doesn’t fit in and feel appreciate at home and thus tries so much to cover for his real self. It’s such a cliche to talk about skate like it’s the freest and most healing thing in the world. Doesn’t this remind you of Minding the Gap? Of course this is more subtle in some ways and more deliberate in others. The domestic abuse, the absence of good fathers and helplessness of a gentle mothers, the “skate to live” philosophy, the senselessly hilarious jokes all move me so much I couldn’t even begin to analyze it while I watch it.Many of the shots were brilliant and original, like the long still take on the road when the group skate among the cars, the chasing police, the cutting between moments in the party, the last second before the car accident, etc etc. I have seen another film about a coming of age girl finding a community and a calling through skating too. That film also explored racial dynamic and sexuality, youthful rebellion and helpnessless, probably unintentionally. But compared to this one that was just a pretentious kitsch.This film is, nothing short of a poem. The boy so devoted in his anger and joy, so genuine with his voice seemed to be too real to be fictional. I know this is a beautifully constructed reality of all the best (with most modified harm of drugs and domestic violence and most un-dramatic human relationships) that could happen in this context. Los Angeles in the summer, no school all play very much far from the adults’ problems. “You look serious, kid.” “I’m alright. I just can’t deal with this shit sometimes.” The boys emotions and concerns are demonstrated by them spending the night out sleeping on the street or on the couch, and their lives looks so much cooler than it would have been without all the fantastic music choice. I love it, you know?

 3 ) 评

让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导演拍这类题材的电影,确实要更生动自然一些。

Mid90s,导演以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时代为背景,再次将美国街头文化搬上了银幕。

就像这篇的题目一样,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已经不再是他人生中导演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对滑板文化充满热忱的加州boy,是他朋友们的dude,可能还是个想永远活在90s的伤感中年人。

从larry Clark 到 Harmony Korine。

从滑板鼻祖Dogtown Z-boys 到青年亚文化的享乐主义。

一代又一代人的老去,还是有人会像对待信仰一样向街头文化致敬。

 4 ) MID90S-来自加州BOY真诚的致敬与问候

让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导演拍这类题材的电影,确实要更生动自然一些。

Mid90s,导演以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时代为背景,再次将美国街头文化搬上了银幕。

就像这篇的题目一样,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已经不再是他人生中导演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对滑板文化充满热忱的加州boy,是他朋友们的dude,可能还是个想永远活在90s的伤感中年人。

从larry Clark 到 Harmony Korine。

从滑板鼻祖Dogtown Z-boys 到青年亚文化的享乐主义。

一代又一代人的老去,还是有人会像对待信仰一样向街头文化致敬。

看过两部Dogtown(一部纪录片,一部带有写实意味地drama)的影迷们再看这部时会更有助于对滑板文化的了解和带入。

Dogtown讲述的就是滑板文化的起源以及skater们的一些习惯是如何来的(有的人经常问为啥他们这群毛小子非要在人家泳池里滑板??

)看了就会了解。

像这部里面出现多次不同的spots,以滑板商店为‘聚点’的方式,Sunburn如何融入他们的朋友圈子,喝水的方式,谈话用语的方式(比如最开始Sunburn生怯害羞的和他们交谈,大家说他不要像一个gay一样,当然这并不是贬义),party上的sex part以及女孩们对于男孩的抱怨,都是滑板文化的一部分(或者可以看作导演版教程-菜鸟如何进入滑板圈子)。

个人认为比起Harmony的Kids,这些细节刻画少了些drama更多了些真实的味道,实实在在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

只是那个时候的滑板文化已经不同于最开始的Dogtown,更为成熟,已经构架起自己的一套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体系,说得暴力一些:要按我们的规矩办事(这在商店party那场戏里Ray和fuckshit与别人交谈时也有所体现)。

关于演员导演也是做了一个最正确的选择-直接用真正的skater。

他在一个采访中被问及选演员的事情。

他说:“我认为那些曾经以滑板为特色的电影的问题是,他们有演员,他们试图教他们如何滑板。

我认为我和我一起长大的孩子,很有魅力,而滑板运动吸引了某种人类,一个愿意堕落并且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起来的人。

作为一个群体的那种个人主义 - 对我而言,我宁愿将滑板运动员变成演员,而不是将滑板运动员变成滑板运动员。

我不认为反过来是可能的。

这些孩子非常有才华,我很清楚,如果他们想要的话,他们就会成为伟大的演员,而整个体验的最大部分就是看着他们加强并认真对待并成为如此伟大的演员。

”此处无限掌声。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选择,也给了这部电影新的可能。

你不会听到真的skater看到这部电影时吐槽说:Wtf is this?

要知道,滑板小哥最不怕的就是碰瓷。

你要是把我们文化拍烂了,不但骂你 ,还要拿滑板砸你。

这段重点写Harmony Korine。

巨大的彩蛋出现在Sunburn母亲的房里(只有几秒中)。

也算是导演对那个时代的另一种缅怀。

以Harmony Korine的做事风格,他的出现也足以说明对90s的热爱。

毕竟只有90s,才能造就Harmony Korine。

人到中年他胖了不少,但是招牌式低靡眼神出卖了他,有一秒我觉得他在笑 :) 和我同行的同时代成长的滑板基友也是当作他是个中年大叔而已。

这位美国青年亚文化的教父就此变成了Sunburn母亲的男人。

其他现场的美国人不得而知,铁粉估计都认得没什么好解释的。

摄影方面,胶片画面质感尺寸没什么好说的,颜色层次丰富有内容。

一些细节的安排,配色上相比其他很美式的电影,更讲究。

道具比如橙汁,演员之间肤色,发色的变化。

都成为画面丰富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

Fourth的DV相机也是那个年代的标志之一,质感很90s,只是最后结尾放映的片子制作过于“精良”。

再“糙”一些,或许更有味道。

每个人爱上滑板文化的理由不尽相同,抛去所有的外界因素,导演真的说出了滑板文化的精髓-一个愿意堕落并且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起来的人。

这是我人生第一篇影评,曾经有个影响我很深的人问我 我想追求什么,我说,我不想追求,我想一直去体验,去感受。

他说,你要的太奢侈了。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像我一样每天做梦都想飞的人。

I am never in control.

 5 ) 关心脚下的路和想成为的人

〈Mid90s〉译为《90年代中期》,男孩Stevie生活在那个更强调所谓“强壮”的男性形象的90年代美国,瘦小的Stevie无法对抗哥哥Lan的强势,内心在当时社会认可的相对固化的人生模式下,也并没有清晰的方向,而遇见一群偏离传统叙事下成功人生的滑板伙伴,让他短暂地成为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人。

传统叙事下认可的人生,它告诉我们必须有好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特别是男性,要从内而外地“强壮”,Stevie并没有那样强壮的身形,也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心中更没有储存下多少的积极。

他尝试让自己更有力量,却一次次在哥哥Lan的审视下节节衰弱,他尝试迎合潮流,却只是在一次次的追逐中留下空落落的灵魂。

直到这一群看起来莽撞颓唐的滑板伙伴出现,绰号“Fourth Grade”的男孩结结巴巴地讲述自己的电影梦想,时时刻刻举着摄像机记录着大家的滑板瞬间。

Ray想看看不一样的世界,FS则只想保持当下的生活状态。

Stevie想做什么呢?

也许他当下并不知道,但加入到这群伙伴的这段时间,无论是滑行在傍晚闪亮的街道,还是挑战越过屋顶空档时的猛然坠落,一切的一切都和那个时时刻刻被审视着的人生保持着令人愉快的距离。

也许人总要回到失望的现实生活中,但在醒来之前,也希望你能做个好梦,这个好梦里只有滑板和伙伴,你只需要关注脚下,和你真正想成为的自己。

 6 ) 90年代中期,对我们青年现实生活的部分写照

文化的差异,以及剧情的老套,让我对这部充满着街头气息的滑板电影,略微失望。

但仔细品味我们都能从影片中的许多人物找到自己的影子。

渴望融入他人的Steven

善解人意的Ray与满嘴脏话喜欢耍酷的吔屎 等等许多人物,或许就是我们成长中的某一阶段,我们可能也像Steven一样不满足于家长的管教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可能也会遭遇一个殴打自己但关键时刻却又能关心自己的哥哥,或者是外面指引鼓励自己的Ray

还是那个虽然木讷但却坚强的四年级

拿着摄像机拍摄的四年级 我们可能也会有像Steven一样遭遇青春中种种挫折懵懂的青春,但是我们依旧拥有着许多陪伴着我们的朋友们

众人在病房里陪伴Steven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90年代中期的美国青年,现在或许早已过了人生的不惑之年,但我们的青春却不受文化的阻隔,有着众多的相似,透过一个又一个影像我们知道了过去同时我们也会那90年代动荡与轰鸣度过我们青春

 7 ) 青春期的迷思与觉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叛逆期,或早或晚。

我觉得人的成长就是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年少时价值观在酝酿,怀揣着梦想,行事冲动,愤世嫉俗,处理自己与家庭的矛盾,就像电影里的少年一样。

电影的配乐很棒,《Dedicated To The One I Love》让日落时分加州公路上的滑板少年永远印刻在我心中;镜头调度也很好,印象最深是fuckshit走向冰箱拿啤酒然后往外走,青春的张扬溢出屏幕。

电影里很多场景转换像是戛然而止或是卡住然后跳转到下一个镜头,我想这种粗糙正好契合少年未经雕饰而狂野的心境。

电影塑造了5个性格各异的青少年,他们年龄不同,却都面临着青春期的迷失、沉沦,也映照出青年一代在社会快速发展下家庭教育、社会管制缺位造成的集体迷思。

Ray价值观很正,是5人中的领袖,把控事态的发展;Fuckshit具有流浪的气质,沉迷于外界的刺激,内心脆弱;Fourth grade沉默寡言,喜爱摄影,本性纯良;Ruben得失心重,深受家庭的创伤;Stevie年纪最小,思想不成熟,易受他人影响。

最后一幕Fourth grade在Stevie病床前放映制作的短片时让我很感动,镜头里的大家青春洋溢,鲜活快乐。

事实上在我得知他的爱好是拍电影时,已经对他产生莫名的好感,全因我自己也很热爱影视、热爱创作,看到最后他制作出影片时真心为他高兴。

表面上看,电影是关于一群teenager整天无所事事不务正业,有时还扰乱社会治安;但实际上,这是一群抱团取暖的年轻人跌跌撞撞相互扶持,在成长路上对抗规则压迫,勇敢走下去。

希望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实现梦想。

 8 ) 在迷失中寻找父爱 LOST

电影是好电影,需要细细的阅读,真实地表现了滑板文化,以颓废的风格将观众唤回到过去的年代 在靠近电影结尾的地方有一些陈词滥调的情节,这部电影友情和成长的主题仍然成功唤起了观众的共情。

男主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小了!

演员本身13岁,但是稚嫩的脸,和其他人的身高对比让我觉得他只有不到10岁。

这种片子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合法,当然在美国也被列入限制级(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忘了带ID的我差点进不去)。

全片充满大麻,酒精,性,打架,非法驾驶,甚至性,都跟13岁这个年纪格格不入。

如此冲突却又让人感觉合情合理。

在LA的夕阳和棕榈树的夏日傍晚,没有什么事是不合理的。

在迷失中寻找父爱 ,Be lost!

 9 ) 人生,在迷失中寻找父爱

影评第308话《90年代中期》——人生,在迷失中寻找父爱这是一部能够引起观众反思的影片。

影片《90年代中期》于10月19日在美首映,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加州13岁少年的故事。

小帅哥Stevie和哥哥来自一个只有单亲妈妈的家庭。

妈妈在18岁就有了哥哥,若干年后又有了小帅哥。

小帅哥和哥哥也不知他们的爸爸是谁,唯一知道的是他们的妈妈是同一个人,而爸爸肯定不是同一个人。

小帅哥和哥哥的关系并不好,哥哥经常给小帅哥揍得鼻青脸肿,尽管小帅哥起初很想跟哥哥好好相处,在哥哥的生日之时,还送给哥哥喜欢的CD。

在同母异父的哥哥那里寻找不到自己的父爱,于是小帅哥去找比自己大出很多的四位滑板少年。

教育学有一个理论:成长中的孩子,每天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只能越玩越坏;每天跟比自己小的孩子玩,只能越玩越傻。

这也正是小时候我们去读书,同学们都是同龄人的原因之一。

跟着几位每天喜欢玩滑板却游手好闲的大哥哥玩,小帅哥开始变坏。

小帅哥一开始先学会了抽烟、喝酒、吸大麻。

在一次大哥哥们组织的淫趴上,一位漂亮的小姐姐用言语试探小帅哥,获知小帅哥还是个小处男。

小帅哥被漂亮的小姐姐带进了一个单独的房间,小姐姐给小帅哥上了一次身体力行的性教育课。

完事后,小帅哥走出房间还露出了满意而又羞涩的微笑。

看到此处,教授不得不称赞Sunny Suljic表演的实在是太到位了。

Sunny深刻地捕获了男一号的内心状态。

小帅哥的妈妈获知小帅哥和大哥哥们去吸大麻,妈妈找到这群大哥哥,告诉他们远离小帅哥。

然而此时,小帅哥却发了疯似地对妈妈咆哮;因为妈妈再次在小帅哥的生命中剥夺了他所追寻的父爱。

小帅哥背地里仍然和这群游手好闲的大哥哥们一起去派对和玩滑板。

一次派对之后,一位大哥哥酒后驾驶招致车祸,将坐在副驾驶的小帅哥的右臂压成粉碎性骨折,帅气的小帅哥落得了一个终生残疾。

影片深刻的揭示了来自单亲妈妈家庭中的小帅哥的内心世界。

人生,在迷失中寻找父爱。

小帅哥原本是如此的可爱,但却走入了歧途。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但是,小帅哥的生命中缺乏一位能够正确引导自己的父亲。

本片能够引发观众的反思。

向喜欢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的观众推荐此片。

祝大家周末愉快。

 10 ) 生活其实一点都不Chill

十五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滑板,战战兢兢走到城市里大家聚集的spot的时候,我也是如此害羞,我只能躲在广场的角落练着蹩脚的ollie,一直到有个哥们滑到我的跟前对我说:嘿哥们,一起下来玩啊。

十五年后,现在我30岁了,仍然不变的是滑板依然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已经不是最重要了,频率也已经从每天滑变成了每个月一两次,今天在skatehere上看到这个电影的资讯,于是就有了这些文字,这也是这么久以来真正静下心来对自己说说话。

其实蛮期待电影里的主角可以在影片中完成一个漂亮的动作,因为有一帮技术这么好的朋友,没理由不给他给他至少一个漂亮的ollie吧,可是给了又如何呢?

如果不是一个滑手,我甚至都没有兴趣看完这个电影,五星给的是滑板、回忆和思考。

身边老友都是曾经一起滑板的好朋友们,滑板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这是每一个热爱滑板的人的共识。

因为滑板,我得到过赞助,也学会了英文,去了很多国家旅行,也有了现在的女友,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好友们。

THANK YOU SKATEBOARDING !

但是朋友们: 生活的本质其实一点都不chill,更不能逃避。

明明想成为Rey,可精神上却是“fvcksh*t”~ 不要每天让“Enjoy your life”来麻痹自己,不要让很chill的生活变成你的起点,而应该是你的动力。

有些人会是滑板的pro,但我们的更多人都有责任让自己成为生活中的pro!

“我们经常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最差的,但是如果你看看身边别的人,你也不会想跟他们交换生活过的。

” 最可怕的是我们现在已经觉得自己过的很好了!

《90年代中期》短评

好好看 满满的90s氛围感 又酷又温情 一百分!!!ray真的好棒 希望大家都好好的 配乐好绝 Ray带他滑板的时候放了The Smiths,还有比这更完美的吗?

4分钟前
  • ''Sycamore
  • 力荐

男生們的狂野青春,滑滑板是為了結伴同行,挺喜歡的,整體風格製造的很隨意,中後段更切入家庭,相較前半段的隨意比較穩重一些,以導演處女作來說我覺得很不錯了,看的很舒服很開心。音樂多是搭配節奏感比較明顯的音樂,夠街頭但也足夠為劇情帶點份量,挺喜歡的小品。

9分钟前
  • 這個人
  • 推荐

以自制私影像收尾很有力,一个将时光凝结为可追忆年代情结的表达昭然若揭。小男孩和那部DV一起才是导演Jonah Hill作为当事人“在场”的投射。和柯西胥的差距在于,感悟式说教有些长,对时代金曲的过度引用并不能很好地构成对情绪的提纯。

14分钟前
  • 悟饭婆婆
  • 还行

和Steve一起看的

15分钟前
  • 西瓜在夏天跳舞
  • 较差

instagram真的能变成电影2.0

19分钟前
  • 舒农
  • 较差

乔小胖真的越来越有魅力了,很难想象他的处女作不是一部单纯的性喜剧,反而有点《伴我同行》的味道

21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推荐

Cool……最后一段和歌单太棒了

26分钟前
  • 哈哈人
  • 推荐

无所适从青春期乔纳希尔导演,看到了烂仔帮不一样的一面胶片感很棒

30分钟前
  • 半個斯文人
  • 推荐

这还真有90年代录像带画面感觉

32分钟前
  • 积极向上
  • 很差

就是很吃美国独立小调这一套,A24 Lets Go.

37分钟前
  • Methy
  • 推荐

编导一体处女作,乔纳希尔可以啊。

40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美国历史不是很了解,但剧中年代的小孩的迷茫应该不能是主流吧,剧情中90年代小孩其实和自己是一个年龄阶段的人,小时候看过很多外国儿童片,都是正能量的,还是很不错的,可能也是美国多元文化的原因吧,什么环境长大的孩子都有,跟同一时期的中国很不一样

41分钟前
  • 熊猫大侠
  • 较差

4.9/10 一个少年为融入自身认为的那个社会,放荡、堕落的成长。然而在短短篇幅里,将近乎所有笔墨全部洒在成长过程上,不管是立意深化还是角色塑造上都极其不足。两场情感戏与先前角色特性相冲突,看似完成人物实则格格不入。而且即使加了滑板元素,这类“美式问题少年“的成长史也太多了。没能深化又通篇只剩F、S、B的情况下,看的太疲劳了。

42分钟前
  • Seok97
  • 较差

吹得夸张一点:乔纳·希尔,一个被耍贱耽误了青春的林克莱特&贝克。

4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这就是英格兰》的滑板姐妹篇。此片更适合给那些没有一技之长,整天踪在某一类领域,某一个圈子的混圈劳模好好看看,你想获得大家的尊敬,最好自己做出点什么证明给大家看。

47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推荐

在2018年用一个半小时还原90年代的质地,不如最后几分钟手持家庭dv拍下的鱼眼影像。画幅比例、球鞋款式甚至音乐都不重要(当然音乐真的很好听啦),dv就是Mid90s。

50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Stevie真是又萌又混。中间在院子里练翻板和Ollie的片段简直让自己想起大二夏天半夜去Hall背后没人的Kent Ridge Road又怂又偏要练下坡和转向的样子。ps. Jonah Hill是块璞玉,树人物做的不错,故事就讲得有点欠打磨。pss. Trent Reznor的OST真好!

52分钟前
  • Richthofen
  • 还行

有一些精彩片段,但整体协调性差了点,最基本的家庭问题就没交代好,给人的感觉是,有这么美的妈,生活必须很幸福啊。有些地方很柔软,有些地方又像被逼着看一场犯罪,很不舒服的观感。

55分钟前
  • sam
  • 还行

85分钟21秒

60分钟前
  • 血色天使
  • 较差

玩转试听的处女作,街头文化的展现。胶片带来的年代感,音乐和画面完美的配合。所谓”酷”文化的展现,扒开内核,依然是孤独,隔阂,贫穷等话题。

1小时前
  • MR.Charle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