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无法活在水中的,只能活在水边。
人也往往不活在山顶,而是活在山脚。
山南水北,太阳滋润,万物滋养,代代繁衍。
某日,却肆无忌惮的畅想,山的那一头与水的那一边。
从此,便心有不甘。
不再以为自己是山水之仆人,全凭山水而活。
开始放肆地征服山、征服水。
本是山水之间,却误以为是山水之灵。
翻过山,跨过水,发现依然是山与水。
心,更是不甘。
烧杀抢掠,用山水之间真正的生灵血染了山与水。
红色、深红色,直至黑色……与山水早已两隔,却自以为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一方。
不是“在”山水之间也,而是“在乎”山水之间,欲予欲求,全凭妄为。
都市里尘烟滚滚,不过是山中树木的哀鸣,酒席间觥筹交错,不过是水中鸟兽的啼哭。
非不闻,非不见。
色声香味触法,无不因吾是而是,无不因吾非而非。
殊不知吾早已被山水抛弃,不得见山水之色,不得闻山水之音,不得融于山水之间,只是数年泡影。
È di amicizia, di morte, di due figli e due padri. E’ di passato e di futuro, di abbandonare, cercare e ritornare. Di costruire qualcosa dalle rovine, di ricostruire e riconoscere ciò che è stato abbandonato e rimasto congelato. Poi è arrivata la primavera, e il ghiaccio si è sciolto. L’estate veniva e andava, e ci dava una frazione di vita, o almeno un senso finto di esserlo. Intanto, le montagne sono sempre qui, e guardarci in silenzio. Uno ha ritrovato ciò che era congelato nel ghiaccio, grazie a un raggio di sole che ha permesso di entrare e sfiorarlo. L’altro è rimasto dentro, finalmente, insieme alle montagne. E io, sono ancora come un sasso, un blocco di ghiaccio nel punto più alto dell’Sumeru, dove nessuno può toccarmi. Nemmeno io.他从废墟里找回了大山,而我的废墟还在这里,落了一层层灰,却也不敢碰。
不需要维护的友谊,明白你内心小九九的朋友,心之所向的追寻,灵魂契合的爱人,这一生足够幸运才能明白才能找到吧。
找不到也没关系啊,少些欲望少些攀比少些贪痴虚荣作祟模样。
山一座座爬,路一步步走,有朋友爱人是加冕,没有亦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修行。
阅人,悦己,越过山丘,嗯越过山丘紧紧拥抱不要回头!
整个片子营造的那种对立,却又交织的感觉特别棒。
他们成为朋友,比起自己的选择更像不得不为之的,正如片中所说,那个村庄只有一个孩子。
他们想要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就像片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想要守在中间的那座山上,而另一个想要走完八座山。
片中他们长时间待在一起的一共应该有三段,每段的结束都不算那么愉快,每每要进入那种美好的兄弟情谊,惬意的乡村生活的时候就会被打破。
第一次是被父亲拽去打工了,第二次是孩子的降临,第三次就是彻底留在山里了。
相比彼得罗,布鲁诺的想法更直接,他更早地就知道他要什么,而最后也得到他所想要的,就是融入这篇大山。
彼得罗登山去找寻父亲留下的足迹时,是那么美好,仿佛真的能留在山间一般,但紧接着就是布鲁诺的草场被收回。
可能就像布鲁诺当初说的那样,感受大自然,那喝西北风吗?
整个片子不断地在营造美好,破坏美好,最后结束于某种现实的美好。
但其实,我想成为布鲁诺,我想拥有他身上那种不顾现实的坚守。
可惜真的只是留在那片山野之上。
比较有意思的是彼得罗和布鲁诺的两次换位,在彼得罗离家出走之后,布鲁诺接替了儿子的身份,获得了更多的照顾,而在第二段美好的时光过后,彼得罗取代了布鲁诺想成为登山家的梦想,而布鲁诺却和彼得罗带来的女人一起生活了。
他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却走向两个极端。
但最后谁说的准呢,到底是躺在被天葬的布鲁诺更幸福还是在尼泊尔的彼得罗更幸福。
最后他们想要的真的就是一开始那个儿时的他们想要的吗,布鲁诺离开山村时的那种兴奋,和最后疯了一般地想留在这里,这可能又是他们哪次生活换位之后的结果吧。
这所有的一切可能就是整个片子营造的那种对立却又交织的感觉吧。
同时山的景色特别美,尤其是黑夜中窜出的篝火的火星。
2023-6-17看
这部戛纳获奖影片讲述了两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复杂生活与友谊。
《八座山》是两个一生的朋友的故事,变成了一个关于生活本身的故事。
这也是一部似乎在你眼前成长的电影,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跨越了大陆,同时慢慢积累了力量。
到最后,它达到了一个顶峰,提供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人生经历的视角。
比利时导演菲利克斯·范·格罗宁根(Felix van Groeningen)和夏洛特·范德米尔施(Charlotte Vandermeersch)以两个男孩和一本儿童读物的简单和智慧开始了他们的电影。
彼得罗和他的父母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度过了他的夏天,离开了都灵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布鲁诺似乎是一个人口达到两位数的古老山村里的最后一个孩子。
这个腼腆的城市男孩似乎注定会遇到更大胆的乡村男孩。
他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从彼得罗的角度,通过一个深思熟虑的画外音巧妙地叙述了一点。
山上的草地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和乐趣的地方,尽管不是所有的乐趣,因为布鲁诺已经在为他的家人做农活了。
影片很快跳转到彼得罗与父亲闹翻后,这对情侣在青少年时期分道扬镳。
当两个朋友作为成年人重新联系时,他们通过手工重建小屋来重新建立联系。
自始至终,彼得罗和布鲁诺为彼此提供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镜子。
彼得罗周游世界,一路旅行到尼泊尔,并写了一部小说。
卢卡·马里内利(Luca Marinelli)饰演的这个角色充满了警惕的幽默,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另一个跨越时间的故事《马丁·伊登》(Martin Eden)。
布鲁诺(亚历山德罗·博尔吉饰)适应了养牛和卖奶酪的生活,尽管与流动工人父亲关系紧张,但他仍感受到祖传义务的牵拉。
《八座山》在最佳状态下实现了电影作为心理时光机的承诺。
在某一时刻,彼得罗似乎迷失了方向,而布鲁诺则与拜访彼得罗的朋友劳拉建立了家庭。
后来,你开始怀疑的是布鲁诺,因为他对农业的一心一意开始看起来像是自我放逐。
“时间似乎很长,”他有一次说,这是当地人表达情绪低落的一种强烈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脉成为了一个既崇高又平凡的地方,而这部电影的摄影师鲁本·因彭斯(Ruben Impens)不断地寻找新的视角来拍摄那种引人注目的高山美景,而这种美景在银幕上很容易变得反常地司空见惯。
(影片中有几个徒步旅行的场景非常引人注目,其中有斯坦尼康出色的无重力巡航效果。
)这些电影人同样擅长于营造家庭空间的亲密感——无论是温暖的还是令人窒息的——通常是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八座山》去年在戛纳首映,并获得了评审团奖。
直到我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时,一个早期镜头才展现出它的全部力量:两棵树长得很近,一棵树在顶部微微歪斜。
这是一种风景照片,很容易被忽视为风景如画的场景。
但它总结了这部电影的口才,它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向我们展示了道路的曲折,而不是不断地告诉我们该去哪里。
我完全没有想到,在年底的这个时间,我还能碰见如此美丽且寂静的故事。
接近两个半小时的观影体验却完全没有一点枯燥与乏味。
山的风光与人的交融不断引出一个个精神与道德的崎岖路线,这体感是惊艳绝伦的。
起初,冰冷的雪山融水静静流淌、高山上的白雪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瀑布咆哮着冲击岩壁流入河中、星光倒映在漆黑的湖面被微风摇晃闪烁。
而转眼一看,却还有山间的种植、放牧、制作奶酪、修建房屋。
这让正处为难时期的我心里感到平静、清凉。
在其他电影里,人们面对面之间的沉默更像是一件消极的事情,但在这里,沉默成为了常态,角色没有说话,但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肢体正在慢慢的诉说当下的故事,这感觉非常美妙也非常私人。
在电影中,我看着他们一起坐着,一起看向某处。
享受这一切,将行走这种身体上的体验通过眼睛投射到我的大脑之中。
身处于群山之间是艰辛的,去向某处也是如此,这一切总是很累人。
电影直接将所有的元素都铺陈而出,风、鸟儿、和所有一切。
有时两人眼中的山上会变得很安静,而突然这种安静又消失了,能听见许多东西,那是来自于山的声音。
在电影中途,里面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如果世界是个圆,圆的四周是八山八海,而最高峰就在圆的中心。
问题是,假设有两种人,一种造访过八山八海,一种抵达了须弥山巅,这两种人,谁学到了最多?
”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座高山或者游离四海似乎都是值得的选择,两者之间难分高下。
而这个问题的两种人分别对应着彼得罗和布鲁诺,造访八山八海的世界的旅行者,抵达须弥山癫长留此处的山民。
这两种人在人生的哲学里成为了两个极,而生活的责任则成为了一个位于中间却绝对无法绕开的点。
对于彼得罗来说,他在这两个极中不停的摇摆,他收集父亲生前攀登顶峰的留言,走过曾走过的路,完成父亲的心愿。
他爱上父亲的理想,又寻找着自己的意义,他爱着那山与远方,最终却选择留在一隅成为孩子们的导师。
他就像剩余的每个人,就像银幕外的我们,都在这个三角形中寻找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
而他最终在经历了无数难以忘怀的记忆后,仍然是成为了一个定居者适应了当地社会,过上了当初父亲想要让他过上的生活。
而布鲁诺不一样,他在年幼时曾经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在成年后就坦然接受了一切,很可惜的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心态并不能完美的形成递进,童年的索求和父辈们的关怀让他有些刚愎自用。
他性格倔强,不懂变通,宁愿让老婆孩子回娘家,牧场破产,也执念于心中“大山”这一抽象却具体的概念,独自留在山间,甚至选择在山间死去。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极致,他打定主意就不再变革,这世间没有几人能够像他一样坚韧和执着。
然而这样目的笔直的钟情一旦写入骨血,未来走向必然只有以头抢地的两败俱伤,甚至甘愿彗星般葬身陨落,而他的内心也像雪山般空茫如也。
电影最后,他选择把自己的躯体还给大山,他笑着,而彼得罗也没有阻止他,或许他们两人都清楚,布鲁诺的选择正可谓死得其所。
独守山巅与八山漂泊不仅仅是不同的追求,在这段友情中,也成为了他们跨越距离的纽带。
但当纽带断裂,无论是谁,在其人生中,都将屹立着一座巍峨却无法回去的山。
它是其他一切生命的中心,是自身历史的起源。
对于在第一座最高的山上失去了一位朋友的人来说,今后只能绕着八山漫游漂泊。
或许看电影的好处就是如此吧,可以很快看完一个人的一生。
才会发现无数的朝夕之间,一个人的一生原来可以只有两三个小时。
无论是对与世隔绝的向往感,还是经济萧条之下的痛苦感和委屈感,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游牧者还是山民,选择永远都在自己手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将近两个半小时却没有觉得长,已经好久没有那么被一部电影吸引并忘记了时间,美景、故事、音乐、人物,都非常恰当合适的击中我的内心,我永远会对故事当中所展现的岁月蹉跎流逝之感所打动,那些人生时光中离开的人和依然还在的人,那些形形色色的酸甜苦辣都构成了我们的人生,特别是在一座座高山,在无垠的旷野,人的宿命与渺小被加倍的让人感触。
所以在原地感受山巅的人和环游八山的人到底谁赢了?
我想答案其实在那个做出了选择的人的心中,不需要别人去妄加评判与揣摩,或许人有的时候能够卸下重负,找到那个最原始最真实的最适合自己的自我,会让自己过的更有价值,更洒脱一些,抛弃那些世俗和社会残酷现实的种种枷锁,去往那个远离尘嚣隐入尘烟的山顶,就够了,仅此而已,就好了。
我知道那些遥远的记忆、那些原生的经历决定了人的一生会做何选择,经历何种苦难,那更重要的是去拥抱,去和解,找到我,成全我,体谅我。
修筑房子时,我是那个睡在原地的水泥匠,遇到经济状况时,我是那个不肯下山的家庭成员,当我重新振作时,我是那个与自己和解明白与大山的孤处时我的宿命,直到最终我与大山融为一体,只不过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山之巅却成为了永远的禁地,那里埋葬着对父亲的内疚,对挚友的怀念,所以只能在八山孤独盘旋。
这是一部让人心旷神怡的电影。
电影改编自意大利作家Paolo Cognetti的获奖小说。
关于两个男孩与父亲的关系,与大自然的关系,成长以及命运。
长达146分钟的电影里,意大利优美连绵的山脉是绝对的主角,风霜雨雪,草木葳蕤,壮阔的日出,包容一切的山谷,在沉默中注视着时间。
来自都市的彼特罗,跟随父母到乡下度假,认识了布鲁诺,两个十二岁的男孩开启一段难忘的假日生活。
彼特罗的父母很喜欢布鲁诺,想帮他到城市读书,甚至愿意承担一切费用。
此时的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生活。
彼特罗羡慕布鲁诺的自然潇洒,他反对把他带到磨灭人性的城市里,而布鲁诺早已厌倦了乡下的生活,期待走出大山。
布鲁诺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帮忙干活,也暗中反对读书计划,某一天突然带着布鲁诺去打工,上学计划中断,两个男孩的友谊也搁浅了。
十五年后,两个青年再次相遇。
彼特罗的父亲热爱大山,热爱自然,却因为繁忙的工作没有多少时间享受他期望的生活,他认真严肃地引导彼特罗,希望他认真学习,按部就班地成长。
彼特罗从小就不喜欢父亲把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强加给自己,他无心分辨父亲的话究竟有没有道理,他只是一味地反抗。
父亲带着遗憾骤然离世,彼特罗顿时陷入迷茫。
布鲁诺的父亲最终没让他上学,他成了一名建筑工人,跟醉鬼父亲打了一架后,独自居住,再没相见。
彼特罗回到山村,布鲁诺想给他在山上修一座石头房子。
这几个月,两个人又像重新回到了童年时光,爬山,游泳,在草地上看云,在山脊上游荡。
崇峰峻岭,烟云缭绕,无处不在的大山依然美不胜收,一段彼特罗翻山越岭的长镜头,一帧两个人在石房子屋顶对视的画面,胜过千言万语。
彼特罗逐渐理解了父亲的遗憾,布鲁诺逐渐安心于山岭间的生活。
他们变得越来越像父亲。
彼特罗去到尼泊尔,希望继续寻找生活的意义。
在那里,他遇到了女孩阿斯密。
他决定留在尼泊尔。
布鲁诺和之前拜访彼特罗的朋友劳拉结婚生子,生活在山间农场,过着朴实的生活。
最初的吸引过后,生活的矛盾越积越多,甚至爆发剧烈的争吵。
因为经济危机,布罗诺的农场被收走,但他好像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个问题,表现得很无所谓。
他们都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彼特罗一直若离若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不满于父亲的犹豫不决和言行不一。
在山间和远方的不断游走,让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他不想像父亲那样留下遗憾,他选择顺从自己的内心。
布鲁诺以一种粗暴的方式回归了自然,婚姻是一次努力,但他最终发现自己无法适应由纷繁的规则和情感的牵绊包围的生活,他只想独自住在小屋里,养两头牛,仅此而已。
有意无意中,他们都回到了父亲的“老路”上,他们留给身边人的印象也许跟父辈一样,尽管他们的父辈可能没得选,而他们是主动选择。
在这一点上,他们达成了互相理解。
正如布鲁诺所说:“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人必须停下来问自己一些问题,对自己说:‘这个我能做,这个不行。
’”“八山之旅”来自彼特罗在尼泊尔听到的传说:如果世界是个圆,最高峰就在圆的中心,问题是,谁学到了最多?
谁见到了八山八海?
谁登上了最高峰?
两个男人,在远山上,夜空下,寒风中,思考着。
不到最后,没有人有把握自己找到了答案。
电影最后,彼特罗生活在尼泊尔,布鲁诺消失在山中的一场大雪。
寻找高峰的旅程还在继续。
当我们疲惫的时候,会把目光放在云端,山间,他乡,究竟是远方能找到答案,还是远方就是答案?
本片改编自保罗·科涅蒂同名小说(特雷加文学奖、美第奇文学奖)。
讲述了两个男孩跨度长达三四十年的友情的意大利电影。
两个孩子幼时相识这部彼得罗来自城市,而布鲁诺则是一座被遗忘的山中小村的最后一个孩子, 两人在阳光灿烂的山水间度过一段美好童年时光。
随着时光的流逝,布鲁诺依然忠于大山,而彼得罗则回来又离开。
各自的经历都让他们品尝到爱与失去,带他们回忆各自的起源,看命运的画卷徐徐展开。
彼得罗和布鲁诺也最终发现了永恒友谊的真谛。
全片拍遍意大利春夏秋冬山川河流,音乐轻松流畅,意大利语缠绵悱恻 温润如玉,完全可以当成最美阿尔卑斯山风景片来看。
与此同时 如这个国家语言一般 意大利人缠绵悱恻 温润如水的特色在这个电影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以自述方式娓娓道来。。。
幼年小盆友攀登冰川 长大后与老爸争吵 勇闯世界 。。。。
一桩桩 一件件 絮絮叨叨 吐槽一下 相比好莱坞,欧洲电影情节推进的确很慢 就像流行音乐和交响乐 需要一个无所事事的夜晚 躺下来 慢慢享受
电影的前半段,我跟随Pietro的视角来到他父母在乡村长足的度假公寓初次见到了Bruno,村里唯一的孩子,一个山民。
作为城市长大的独生子女我非常轻易地与男主角Pietro共情了:乡村生活的简单纯粹放大了他对工作狂父亲,肮脏、拥挤的城市生活的排斥;他产生了一种非常天真的对于山民生活的认可,一种对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渴望。
此时“山民生活”与“城市生活”似乎成了两种并列平行的选择、各有利弊;又好像是站在对立面的两种人生哲学,在不同角色的个人选择中体现出来。
这种对立在Pietro青春期发誓绝对不做他父亲那样“放弃了自己的一生”的人上得到了最大化地体现。
然而就像很多典型的第一世界国家/Overly educated youth一样,Pietro只是明确了自己不想要什么,而对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世界中的位置”并无明确的认识。
父亲六十二岁去世时他三十一岁,却连份稳定的工作或感情都没有。
因为父亲去世的缘由回到乡村与一心想着回归山民生活的Bruno相对比,城市vs.山民的这组对立的意向似乎正向着“山民”的一方倾斜;我在荧幕外恍然觉得在Pietro身上看到了自己和身边很多在城市中出生、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年轻人的影子。
再次见到Bruno给了Pietro(非常刻板印象地)离开固有的生活环境去攀登喜马拉雅山、成为一个作者的勇气。
此时Bruno的芝士作坊生意和家庭生活也正风生水起。
两个好友夏天重聚的时候Pietro引出了电影中第二组对立的意向:“深耕一座高山”或者“游遍八大山、八大海”——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座高山或者游离四海似乎都是值得的选择,两者之间难分高下。
然而剧情急转直下,Bruno的芝士作坊只有夏季能够维持生计,冬季没有收入便只能靠夫人外出打工度日;Bruno倔强的性格是他当时决定留在山间的理由,也是现在不懂得变通,宁愿放老婆孩子回娘家,芝士工坊破产也执念于心中“大山”这一抽象却具体的概念,独自留在山间的理由。
(相比之下,Bruno的夫人Lara虽然也是山民出身并选择了回到大山之间,却能够在面对生计压力的时候有所变通;男女在适应能力上的区别真的是世界通用。
)Bruno芝士工坊经营不善长期依赖政府补贴、最终家庭事业双输的局面,以及Bruno与Pietro来自Turin的朋友的对话破除了都市中产对山民生活的浪漫幻想。
在电影的后半段,这两组对立似乎都被打破了。
Pietro终于发现自己的父亲也并不只是是一个“困于城市生活的工作狂”这样地单薄形象;他也有过想要抛下一切躲进山里成为一个山民的畅想。
Bruno的夫人Lara最终还是搬回了娘家,让孩子接受了普通学校的教育。
Pietro虽然选择了定居尼泊尔,但爱人Asma跟自己的母亲一样也是一名学校教师——Pietro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推开了过往的制约,但仍然是成为了一个定居者适应了当地社会。
电影里所诠释的做一个“游遍世界的游牧者”和“成为一个山民”的人生哲学是两个极,“生活的责任”在两点之外与它们构成了一个三角形。
整部电影中只有Bruno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了一个极致;剩余的每个人,如同银幕外的我们,都在这个三角形中寻找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
无论如何选择,生活总是喜乐参半的。
Bruno也许并不为自己葬于大山,尘土化为山间养料的结局难过。
留下的妻女和朋友呢?
在我看来,电影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塑造都非常有普遍意义;从人物塑造、故事叙述、镜头语言的角度来看都是十分出色的。
除了主线情节之外,电影中含蓄地提及了当代青年的信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基督和佛教意向,生活方式的选择),如何处理代际关系、家庭关系等等。
虽然故事仍然是第一世界白男之间的问题,但女性角色也是有血有肉且非常典型的——一部电影毕竟不能什么都囊括。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我挺喜欢的。
情感的浓度深度跨度把故事的瑕疵都填平了,另外片中的徒步画面真是看得人无比向往
导演不拍事件,也轻人物,但他重点拍了关系,关系和人不一样,人是模糊的,但是关系却异常真实可信。也不仅仅是氛围感的东西,而是人和人的情感,在没有大事件的前提下,显得剧本的细节非常有功力和扎实。但,还是闷了点长了点哈。
这是向山而行,向内而行的大型MV哇。一度以为是建筑电影,构建屋舍与构建两人关系并行,到头来你还只是个风光片。我的天才男友是个山民,于是转身向山里走去。
故事非常平实 在父亲和兄弟间互为观照 镜头从头到尾的美 只是叙事在我看稍许松散了些 但很像流水
坚持看了四十分钟,什么剧情也没有,俩男主变成俩大胡子,看着更没劲了。
我太异端了,这样异性恋夫妻执导的白人中产的自我意淫和对自然的剥削真的只会让我坐在银幕前假笑。抛开旖旎壮丽的阿尔卑斯风光带来的视觉鸦片滤镜,本片的质感还不如一部剧。任你是相遇、重逢、冲突、和解,处理方式一律是拉个大全景看看山。最空洞的是,电影其实没能回答“山是什么”的问题。两个主人公承载着西方中产者的梦寐以求的两种状态:生活在别处的浪子,与世隔绝的村夫。但“山”对于前者是解放的天堂,后者却是永世不得出终被吞噬的囹圄。而电影只选取了前者的声音,以浪漫化的姿态支配了后者一生的故事,这样的情感真的真挚吗?或许只是矫情罢了
7.5/10
挺好
2023.6.17。25th上影节第十一部。在三星还是四星中纠结了一阵,摄影很棒,风景很美,但整体真的显得冗长乏味,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属实没必要。前半段太像《断背山》也是全片最好看的部分,后半段较无趣,结尾我还挺喜欢的。7.5。
平庸,做作
男性和西方中心主义父系和自我认同。
意大利人的《变形计》,跨越三十年的友谊。征服高山,也是征服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电影很美。那座山就像心底的归处,不论去往哪里,心里都有一座山。这人生的友谊像山一样,沉稳寂寥,落满了雪。人最终要找到自己
【3.0】
走过千山万水,却为那一片再也回不去的大山魂牵梦萦。如果不是在电影院看的肯定看不下去系列…
空洞的playlist片,惯性般的剧作充满着懒惰,古宁根擅长的氛围感心碎往事这次完全成为了风景的陪衬,拍不出人物心理便只能求助于笨重的画外音,看他们走到湖边就能把接下来“湖怎么不如以前大了”这样的台词猜个八九不离十,所谓“永恒的友谊”几乎被拍成了一种强加于人物身上的概念。
奇耻大辱,福茂完全可以下台了;戏耍观众看景致宣传片,真不知道塞了多少好处。有这时间不如出门旅游。
景色很美
画面好看。讲了点啥?哥们就喜欢在山里待着?以及,脸盲真是没救啊。
主要景色也很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