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人们说爱,因为那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的东西;喜欢人们说恨,因为在那里埋藏着人性中无法掩盖的真相。
陈志辉最后一次站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分岔路口时,深邃的眼神让人心疼。
看完《全民目击》,脑海里第一联想到的是东野圭吾《嫌疑犯X的献身》,这么说并不等同于非行抄袭或者借鉴了东野的点子,毕竟,在难得诞生好本子的大陆,非行的编剧功力的确不俗。
比较本格派大师,因为一直对阿婆和东野有所偏爱,这是源于二人对人性的探索、坚持人性和逻辑并行的推理路子,《全民目击》严格来说算不上什么推理剧,但是在对人性抽丝剥茧时,与《嫌疑犯X的献身》如出一辙。
我不知道非行是否曾是一个推理迷,或者说,他是一个没有出师的本格派推理拥趸,他无法构思出一个“类完美犯罪”,所以在写《全民目击》和《守望者》时,跳过了平时由侦探带路的常规模式,借由导演的位置来揭开故事的真相,最终却让观众叹息扼腕。
陈志辉出狱后,当他第一次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分岔路口犹豫时,他没有做出选择,对他而言,一边是复仇,一边是通往平静。
阿婆在写推理小说时,时常会埋伏一段跨越多年的仇恨,但当她再去亲手挖掘时,伴随着犯罪与谋杀的,没有竭斯底里,也不会简单粗暴。
人们往往会歌颂一段爱恋可以海枯石烂,却忽略了一段仇恨也可以涓涓细流。
陈志辉曾有过这样一个机会,却在同时毁灭爱情和仇恨时功亏一篑,在幽暗的监狱里,他花了20年的时间来消化这段爱恨情仇。
人就是这样奇怪的动物,我们常常说蝴蝶效应,一只蝴蝶扇动两下翅膀,就能在地球的另一端掀起一场风暴。
一个人在他最落魄的时候,也许一点阳光就能让他获得新生;一个人在他最无助的时候,一点奚落或许就意味着一扇罪恶之门的打开。
陈志辉又一次站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分岔口时,一辆车疾驰而过,带过的污泥溅湿了他半边的身子。
陈志辉迟缓的拍了拍外套,但是当他再次望向路标时,复仇的目光开始变得坚毅起来。
难得见到中国惊悚片如此敬业一回。
世人只知道昙花一现,却不知昙花绽放时那不可方物的绚烂。
中国的惊悚电影,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
在中国审查制度的大山面前,中国惊悚片所面临的瓶颈和承受的压力远远要比其市场需求量大的很多。
其劣势不仅仅体现为资金缺乏、设备陈旧、人才短缺,最重要的是中国惊悚片根本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机制,也缺乏成熟的市场支持。
所以中国惊悚电影在一味追求市场的前提下东施效颦的题材、粗制滥造的制作和狗血一般的剧情成为众矢之的,乃至于造成了“国产惊悚,必属烂片”的局面。
而对于这部《守望者:罪恶迷途》来说,依然处于制度之内,但其重心并非是那些西方恐怖片的山寨产物,而是主打心理犯罪,人物内涵丰富,深刻剖析人物内心,绝非是单纯追求感官刺激,是在耐心讲述一个杀人未遂犯的人性未泯。
这样一来,本片的卖点由单纯的追求恐怖刺激转为错综复杂的悬念情节来招揽观众。
而这样的电影是最考验编导能力,没有一个精彩的剧本和技巧娴熟的导演是很难驾驭这个题材。
所以从本片的最初效果来看,青年导演非行的编剧能力值得称赞,导演水平有待提高。
《守望者:罪恶迷途》从根本上有别于以往的国产惊悚电影,三段式的叙述各自为阵并非支离破碎,电影主创人员也没有在玩“高深”的精神分裂故事,反而是老老实实的在讲故事,通过细节和对白暗示人物内心变化,其所制造的惊悚感不是很强,没有刻意追求感官刺激,但却至始至终有一种莫名的压迫感和悲凉感,从一个与时代脱机的人物入手,透出了些许怜悯之色,丰富了剧情内涵。
电影分为三段,以任达华所饰演的陈志辉为第三人称,逆向的时间顺序,逐个分解。
故事一:好莱坞式惊悚的套用头一个故事是典型的惊悚内容,按理说在一部惊悚电影中这一部分应该是重中之重,但对于本片来说其实此段落是最乏力的一环,但这里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在中国特定制度下所走的惊悚之路。
所以我们看惊悚片绝不是为了看主人公最后是怎样逃出魔掌或反戈一击的,我们是想从一次次无助的死亡和主人公受尽折磨的绝望的逃脱过程中来体验大难临头的惊恐和不适。
亘古不变的凶杀主题,诡诈多变的光影特效,步步为营的悬念设计,阴森可怖的气息氛围,营造出了惊吓感十足的恐怖气场。
相对而言,这一部分延续了美国B级片那种剧情路线,一伙相安无事的青少年在一个特定的场所里与变态杀手遭遇的故事模板,屡试不爽。
这一部分照搬了这个套路,任达华的角色毫无前奏的出现,一成不变的冷淡面孔,缓慢的语速,像极了一位变态杀手,强化了恐怖艺术的感染力。
而几位年轻人,无不在惊吓之中走向深渊。
第一个故事对于观众而言似乎有些乏善可陈,而然对于一部国产惊悚片来说,对好莱坞那套模式的模仿也是有板有眼。
而且从中可以看出,审查制度对于国产惊悚片的影响,行凶手法过于单一,只见刀光不见血影,单纯的依靠气氛突出恐怖感,却少了惊悚片所应有的感官刺激。
面对被国外惊悚恐怖片惯坏了的中国观众,没有被这一部分吓到也是情理之中。
故事二:有朋自远方来第二个故事篇幅最长,并无赘述,详细的阐述了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
陈志辉在小旅馆偶遇周栋,后者对前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按理说周栋属于人来疯型,面对着一个跟不上时代的获释人员,还有一个风骚多情的女老板,话到high时自然开始满嘴跑火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栋这个人物的激情四射衬托了陈志辉的死板老土,而且直接影响到后者的犯罪动机。
反过来说,周栋的单纯可笑也把陈志辉的缜密的城府体现出来,在酒宴上行凶一场戏就能看出。
所以说,任达华这个角色的少言寡语并没有被陈思成活力外向的人物形象所掩盖,这两个人物是互为衬托,并且通过大量的对白把陈志辉在这一部分一步一步的走向犯罪的内心活动完全的体现出来。
这一部分表面波澜不惊,实际暗藏涌流。
一个玩笑之作,引出了一场没有血光的犯罪。
故事三:毒药之引,守望迷途第三个故事篇幅最短,却最具张力。
电影的后两个故事承前启后,其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画面,就是主人公驻足于一个交叉的路口停滞不前。
这个画面暗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前守望,引申出其未泯的人性。
如果说第二个故事决定了其前行的路线,那么第三个故事就像一剂毒药的引子,催生了他内心深处不安的恶魔。
每个人心中都隐藏了天使和魔鬼的两面性,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在点题。
虽说故事大部分篇幅是在讲述巍子饰演的人物那瓜葛不清的家事,但整体是还是因为善意的谎言旁敲侧击的点出了主人公不安的内心因素。
也就是这一部分,使得一个原本善良,打算追求安定生活的老木匠拉回到了守望的路口,才有了第二部分那绝对性的爆发!
一次徘徊,两次徘徊,第三次终于不再徘徊。
这一部分有点像黑帮片,箭在弦上的紧张气氛,节奏很快,逼迫感十足。
这个与主人公毫不相干的故事,却激活了一个人生岔道上的守望者,此为点题。
结语:总述这三段式的结构,层层剥离,逆向递推,每一个部分推敲出前一部分的起因,虽说不免有些急转弯多万衔接问题,但仍能清晰地阐述了人物犯罪动机,也借用结构方面的优势,把前一部分的多种小细节加以解释。
任达华沧桑的外表、冷漠的表情,缓慢的语速,把一个刑满释放人员纠结的内心形象的展现出来。
或许说《守望者:罪恶迷途》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但作为一部国产惊悚片,起码剧本出色,诚意十足。
中国的惊悚电影从马徐维邦的《夜半歌声》开启国产惊悚片时代的那一刻,在体制之下残缺不全的缓慢爬行,这部电影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引领风潮还不得而知,但起码从本片中,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编制惊悚题材故事的能力,只希望中国惊悚片在未来能够多生产一些诚意之作等待观众检验。
在毫无预期的状况下,在对大陆惊悚悬疑电影毫无期待的以打发时间的心情下点开了这部电影,竟然在剧情的发展不断提高兴趣!
这就好比你在看中国男足踢世界杯预选赛却到最后发现他们竟然破天荒地成功入围般的惊喜。
故事一开始就直接进入惊悚的镜头,不带一点啰嗦和累赘,干脆利落的干掉了三个路人却留下了“杀手”的真正目标,而且“杀手”自己还被自己的目标给杀掉了。
耗时30分钟左右。
然后,我开始疑惑了。
这是怎样一个故事?
明明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怎么头30分钟任达华就下场了?
后续要怎么发展?
怀着好奇继续看下去,这部电影的真正精彩才缓缓展开,以逐步倒退的方式,慢慢讲述一场悲剧究竟是如何造成的。
这种方式犹如站在一个结点,慢慢向前推进,寻找根源,一步一步,然后恍然大悟,所谓悲剧或者说所谓的某一种我们不曾预想到的结局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这就好比“蝴蝶效应”,将一个本性纯良的刑满释放的满怀希望与家人重逢的人重又推向罪恶的深渊。
而这部电影,除了通过时间片段回溯出“蝴蝶效应”的寓意之外,我以为还有另一面意义。
陈志辉在住进大院被杀死之前,在一家旅馆里遇到了周栋,周栋误解了志辉的本意,站在自己的角度俨然一副过来人的身份劝说志辉不要怀抱浪漫,并又在自己的理解上加上表象里旅馆里红姐的配合,完美地演出了一段“女人无信论”,而事实上他自己的情短流长以及对他前妻的体谅照顾与这戏码又形成鲜明对比。
再说红姐吧,真相是她耐不住寂寞吗?
真相是周栋太像她逝去的丈夫,因难以忘怀才有了不舍。
再回到更上一段,刚刚出狱的志辉站在交叉路口,望着路牌,左边“孟楼”,右边“潘家镇”。
在空旷的路口,志辉的刹那茫然有个特写,定格,无法剔除。
可是,他对周栋说过,几里路外有个孟楼,你知道吗?
他又在路口的酒馆里对另一个人说道,几里路外有个孟楼,你知道吗?
他说,那里住着他的哥哥。
是啊,一边亲人,一边复仇。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由这岔路口开始。
路口酒馆里的刑事案件,也只是一出事先安排好的戏码。
可是,志辉没看完,他听到女人说,滚,我不想跟你这种档次的人一起,我要更好的生活....他脑海里浮现的是当初与他一起的那个女人狠心决断时的情景,他就提前离开了。
本来向着天堂的他,转念间迈向了潘家镇。
故事结尾,志辉的哥哥嫂嫂和满桌慢慢凉掉的菜肴,成为对于这一事件最悲痛的映衬。
有人说,你的妄语,我的地狱。
你不知道,有时候的某一句话,于我,会有如何深重的含义。
P.S.:好久以前看到的一部佳作,偶然在此翻到,实在无法理解它的杰出为何大多数人没有发现?
贴上当时自己的废话希望能增点色!
倒叙的三段,一段比一段精彩,没有耐心的话,可以从后面往前看。
监狱中的洗脑把犯人洗成了与社会脱节的没有自己思想人。
出狱后被别人的话语轻易就能影响到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
与社会的脱节以及遭遇的那些人,让任达华走上了不归路。
劳改如果只是把一个人变成这样一个白痴,那么不如去做额叶切除手术。
“馒头改变命运”,《守望者》所关注的这种故事内核和他的二表哥《无极》如出一辙。
但是如果说陈凯歌只错过了一个馒头,《守望者》简直是自己炸掉了整个食堂。
导演将主人公设定为一个性格单纯头脑简单的人物,这种单纯不仅仅表现在任达华僵硬老朽的表情上,更深入了人物最深层次的内心。
陈志辉入住“东风”旅社,在墙上钉上了“蝴蝶”标本,这正是导演所信奉的心里“蝴蝶效应”的明喻:外界的任何一只蝴蝶的翅膀扇动,都能陈志辉平静的内心中引发地震,海啸乃至核爆炸。
至于为什么陈志辉如此容易受到蛊惑?
导演显然熟读佛洛依德,深谙精神分析和性欲需求的微妙关联。
陈志辉多年来保持着童子之身,因此心智上也和懵懂孩童一般无两,这是一个不具备两性意识的老男孩,他对风骚少妇视如不见,他对青春少女毫无邪念,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正是因为这份童真,陈志辉才纯如白纸,纯如白痴,变得和这个放荡的世界格格不入,在长时间的监禁生涯里,他丧失了成人的智力也失去了男性的标志。
行凶中那枚需要外力才能插入的细长的钉子,恰恰是他生殖能力的最好注脚。
如果陈志辉的心智再坚定一些,再成熟一些,再男人一些,再早一点知道懂得人情世故,他将得到怎样的幸福生活?
导演的才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用一个特写镜头点明了堂兄的下半身不遂,用整整一桌饭菜亮出了嫂子的饥渴难耐……即使这里并没有给出直白的劝世箴言,但是导演的言下之意依旧昭然若揭:该撸的管还tmd是要撸的啊!
当然,陈志辉错过的不仅仅是有管不撸的机会,他还错过了周栋,这个本可以改变他命运的男人。
陈思成扮演的周栋以多达两层的人物内心层次,在深度上横扫了影片里其他所有单薄苍白的纸片人角色,足见导演对这个角色赋予的特殊重视。
周栋离过婚,但是离婚的理由,他却讳莫如深,只借朋友的遭遇替自己掩饰,但是他却对陈志辉有着莫名的好感:在两人第一次见面,他对对阿辉这个沧桑的汉子发不起火;第二次相遇,他试图要留下阿辉的手机号码;第三次,他悉心地分析阿辉的情感经历,为他指出了世界最新的变化。
但这个变化是什么?
男人依旧可以勾搭女人,女人依旧会背叛男人。
所以如果这个世界有变化,显然不在男女之间。
可男人和男人之间呢?
周栋和红姐三番两次跳舞,却每每忠诚地坐回阿辉的身边。
让我们再来看看他迷离眼神中的诱惑,对酥胸和玉腿视如不见跳完舞就回到阿辉身边的洒脱,还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著,阿栋的心思,就像他不断衔起的棍状物(油条,香烟,牙签)一样,、直白明了。
于是我们也知道,为什么周栋离开了妻子,还对她带着点点愧疚。
他爱的是他,不是她。
可是在导演的理念里,这一场金风玉露的邂逅,终究会是一个悲剧。
那个反复出现的土鳖冷笑话:“大宝不要红烧肉,只因为他是条狗,老张不看美女洗澡,只因他是瞎子。
”,却恰恰是这曲同志悲歌的题眼。
陈志辉在酒宴上对周栋做了这样一番告白:你不要艳遇,只因你是基佬,而我看不见基情,只因我是童男。
错错错,莫莫莫。
当周栋在门前哭喊着阿辉的名字,却再也见不到那木讷的面庞,只有那只作为定情信物的黑猫,默默在风中凌乱……理解了这一出悲剧,导演的情怀或许大家都已经了解:该搞的基还tmd是要搞的啊!
可是基情和佛洛依德并不能挽救一个老处男的人生,正如导演《读者》文摘档次的编剧功力和县电视台编导的电影技巧也阻止不了本片的沉沦。
于是当导演沾沾自喜地安排陈志辉站在那刻意安排的巨大人生的岔路口时,影片全部的叙事逻辑终于断裂:一出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抉择,却落在一个“啥是逼呀”式的蠢货头上。
但这又或许正是人生的真相。
否则我们要如何解释,这么多明星和资本的投入,最终会砸到这么一个2b导演的头上?
就在我还为担心按这个发展速度开演半小时以后该怎么演而好奇后,一切都峰回路转。
不得不说,在形式技巧还有叙事层面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我更愿意多说些我个人对此影片内容上的见解。
既然影片选择了男性这一性别做主角,最终呈示也会是一种男性视角下的一种叙事想象,并且导演也尽力强调了这一点。
阳泽说俄狄浦斯王的神话开启了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具体的我对这个不太了解,但我会有在这父权制的意识形态下,作为女性一旦反抗男权社会的那种被视为“恶毒”女人的愤慨,最可气的是那些人还认为女性应该受到惩罚,把她们完全放置在被嘲弄、被讽刺、被贬低、被诅咒的地位,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女性的身上,努力营造女性即危险的情绪,还加以妖魔化、妖精化。
女性一边被视为弱者,一边又不消停地遭到男性在性别等级上优越感的无情践踏,而女性自身的话语权不仅被排斥,还被否弃。
这部电影中有三个女人,她们是整部片子的剧情有发展的原因,但她们本身并没有因此对剧情有什么决定性作用,她们的存在倒像是片子里的黑猫,赋予成了一种邪恶化身,然后由此再产生无论什么的罪恶仿佛在告诉观众这都是情有可原的似地,如果真是这样简单的话,我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说这片子是什么玩意啊,这不简单之处也成就了整部影片的看点所在。
现代女性不再处于传统的框架下时,男性的权威受到挑战之时,孰对孰错已不能成为评判的标准,那种希望被保护、希望在感情上男性更主动的传统观念不再得到经济独立、有平等思想的女性接受之时,孰对孰错孰善孰恶来评判更像是一个小孩子为买什么而向妈妈撒娇的无理取闹行为。
影片里的桥段对此的描述我看来是中立的态度,这种中立的表明,也让我感受到了非男非女立场叙述,这也许也是阳泽评价这是一部文艺片的依据之一吧。
一直觉得性别差异,不论从肉身还是精神的表达,让他们产生距离感,也就不难理解性别分明下描述和叙述的文学作品,是多现实的细节脉络啊。
如果说<让子弹飞>是一种华丽的超现实,<守望者>可说是回归现实的问号.任达华的角色是最朴朴实实的,千百年如一日的中国底下层,所承受的也是千百年如一日的公式:先是被哄,再而被骗,继而被压, 最后又叫你宽恕无非是要你再”无间”一次.由是, 此片之悬疑,不在于凶案之前因后果,而在于叫观众落入集体思考,中国是否真的存在一种真正解恨的可行性?
抱着一种看港产垃圾片,而且还是故弄玄虚的那种犯罪片的心情去看了《守望者:罪恶迷途》,结果,这部分为三段的犯罪心理剧情片,在我对其期待值绝对为负数的前提下,带来意外惊喜了。
从结构上来说,这部电影很清楚地被划分为三段。
第一段比较考验观众的耐心。
属于非常主流的惊栗片,鬼片,僵尸片,变态杀人狂片,悬疑片的那种开场白风格。
这类电影看多了的人,会对这种开场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甚至会觉得:瞧,又是这种片子。
这部电影的惊喜在后面。
当发现原来高谈阔论发表对女人的各种看法的周栋对柜台后面那个风情万种的女人的种种自以为是的判断原来都是一场误会的时候,当任达华饰演的陈志辉给徘徊在小旅馆外面的那只黑色的野猫带回一条鱼的时候,当陈志辉执着地追问那些背弃过他的人,而他苦苦挣扎要的只是一个道歉的时候,当他被周栋即兴发挥的一番观点严重误导,激发了内心本已有意向善的愤怒,决心复仇的时候,当周栋如梦初醒般的不顾一切回去找他的时候实在没有办法叫人不心生深深的同情,这一切原本是不会发生的第三段把时间推得更靠前,进一步揭开了陈志辉一步一步走向复仇的心理历程。
刚刚出狱的陈志辉,站在人生的两条岔路口,孟楼还是潘家镇,想起他对周栋说:往东四十里,有个地方叫孟楼,你知道么?
就是如此近的距离,生死,善恶,爱恨,忘记还是回忆,放下还是提起,原谅还是仇恨,祝福还是复仇,就是如此如此贴近。
究竟谁是悲剧的罪魁祸首呢?
二十年前恋人的背信弃义,家人的从中作梗,二十年后执迷不悟周栋的自以为是,盲目自大,无所不能般的在陈志辉面前扮演了一回人生导师为了给孩子动手术而处心积虑制造一起刑事案件的黑衣人也想利用他作为目击证人四个年轻人冷漠拒载,如果他们不拒载呢?
会不会周栋就拦住他了?
这一切的一切,像蝴蝶效应一样,产生了无法估计的连锁反应最终彻底毁了这个曾经想要放下过去,重新开始的可怜人就在我觉得,命运对他来说,是残酷得无以复加的痛苦的时候最后一幕,他的哥哥嫂嫂安静地守候在桌前,做好了一桌子的菜,看看墙上早已经过了时间的钟,哥哥忍不住说:应该是今天啊。
嫂嫂笑了笑安慰哥哥说:他不回这,还能去哪呢?
这下好了,一家团聚了。
如果他能看到这一幕,我相信,他一定会回家的。
如果我们能对别人多心存一些善念,哪怕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我相信,有许多问题就化解了。
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在于剧情与人性的深入讨论两线并行。
张静初出镜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却爆发出了她个人以往作品中从未有过的性感和万种风情,看上去妩媚动人,极尽能事来讨人欢心,完全是个内心不安分的少妇形象。
结果却是个沉浸在过去回忆里,思念故人的年轻寡妇。
陈思成看上去是个十足的花花公子,信口雌黄,心胸狭窄,自以为是,结果对待前妻却是一个完全心软的活菩萨。
到这一步就能看出一点意思来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逞口舌之利开了一个恶毒的玩笑,对方却将这番高谈阔论捧上神坛了。
而任达华扮演的陈志辉,他心中有那么多的疑惑,可他永远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见错误的人发生了完全错误的对话,他需要的不是被唤起恨不是被唤起复仇的欲望,而是重生的希望,忘记过去,重新开始。
而更为讽刺的是,令他燃起复仇念头的那些人,在他们的各种假面假话背后,真正诉说的却是真爱真善真诚。
只可惜,陈志辉再没有机会看到了。
孟楼,他是向往过的,这个日后能狠狠地把钉子敲进别人脑袋里的人,他最初也曾经担心地问:我有个堂哥在那里,你说我去找他们,他们会不会讨厌我?
这太让人感到心酸了。
人有的时候,一无所有,一个信念,就能坚持下去。
人有的时候,伤痕累累,一句道歉,就能获得平静。
人有的时候,万念俱灰,一个归宿,就能重新开始。
哪怕只要人性中的那么一点点光明,就足够将这个我本善良的人从万劫不复中拯救出来了,可是他却不曾拥有过一丝一毫的希望。
究竟是黄圣依扮演的那个小女孩杀了他,还是这一系列充满各种欲望形色各异斑斑点点的人性杀了他。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退后一步海阔天空,往前一步万丈深渊往东四十里,有个地方叫孟楼命运还是曾经对他有所眷顾的留下的,是无尽的叹息
本应打四分,但怒于豆瓣评分过低,而打成了五分。
这样的情形最近发生了两次,一次是《赵氏孤儿》,一次是本片。
两者的区别是,《赵》片虎头蛇尾,本片却是前小半段不忍卒观。
感谢个别人的评论,让我关闭了播放器后又打开继续看,这才逐步守得云开见月明,愈发惊喜。
影片采用三个段落的结构。
从整体来看,三个段落是回溯顺序,逐步加重主题的诘问。
细节上看,每个段落的最末也设置了一个梗,让观众情绪波动不已。
三个段落中,第一个很滥,即便是故意藏拙也很让人难以忍受,与其配套的是同样低档次的演员阵容,就连任达华的表演也看起来没层次、不细腻。
整个段落就是这两年大量涌现的阿甘式荒村恐怖片的样貌。
第二段开始有了改观,它是上一段情节之前的故事。
冷血的杀人者原来还有踌躇和犹豫。
张静初的表现比较惊艳,难得她肯在这类电影里充当一个女二号。
导演仿佛从第一段的梦游状态跳跃了出来,其间的民乐探戈、戏剧配乐等都是神来之笔。
画面构图、运动运作也都很精致。
把一二段连在一起看,以为是导演时隔数十年续拍自己未成年时的作品。
任达华的表现让人不再怀疑其影帝身份。
第三段其实是影片最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揣摩着究竟是演员表信息出错还是某个演员同巍子同名。
在即将结束前的二十多分钟,巍子上场了,这一段戏当然质量远胜首段,在风格和节奏上也与第二段有很大差异。
单独拎出来,其精妙结构、精湛表演,都可以堪称一等。
当然,这也相当于歌曲中的副歌部分,没有前面的酝酿和积蓄,也难在最后产生这样强烈的爆发。
说回评分,本片在豆瓣上评分6.5,在时光网7.0,在veryCD中8.2,再次提高了我对电驴的好感。
豆瓣主流影评大腕们集体对此片沉默,或许把时间花在某些外域的旮旯片中更显得出其水平。
前30分钟,陷入悬疑烂剧的质疑中还好峰回路转,很多惊喜。
站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十字路口,任达华迷惘的脚不知伸向何方。
一个是期待已久的亲情,一个是复仇的伤口,隐隐作痛,往左还是往右?
单纯、执拗的人,浪漫的可怕,他轻易的相信一个陌生人的话语,或许这正是他潜藏内心的真相:唯有鱼死网破,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才能得到所谓的公平。
他知道,一切都过去了。
但是在陌生路人的对白中,潜藏在他内心的伤口被撕裂,并一阵阵的放大。
站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十字路口,他面对艰难的抉择:活着,忘掉过去;没有酒,还要什么长寿?
非可应该是新锐导演,因为叙事手法很颠覆,与第五代导演有很大的不同,有很深的意识流式的表达在里面。
不过由于要阐述的东西过多,比如任达华的孤独与流浪猫的映衬;比如对这个浮华世界的一些控诉,让任达华轻易的相信女人都是那么水性,并且走上复仇的道路;任何不负责任的言论都有可能给他人带来灾难,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也许都不是那么可信;任何事情都有因果隐藏,比如陈思成在路边拦车,遇到余少群一行。
假如这群狂妄的少年施舍一点爱心,悲剧估计也不会上演……这些堆叠在一起,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困惑。
导演一遍一遍的讲了狗和瞎子的笑话,这里面赋予了很深的含义,可是与本片的主旨有哪些更深的关联,到底想要说明什么,会让观众很费解,很显然,导演高估了观众的智商。
不过这部片子真的是30分钟之后的亮点呈现。
开头的感觉很像一个普通电视剧的水平,但是导演真正想说的是在30分钟之后。
整体倒叙、交叉的表现方式,可以看到非可的编剧水平还是不错的,可能目前稍微欠缺的是执导的经验。
希望有更多的这种探讨人性、探讨社会、探讨爱情、理想等高水平作品呈现,也希望观众能够给他们更多的鼓励。
第5代导演已然倒下去了,国产片需要新鲜血液,也需要有一批有理想,想做文艺片,做好电影人的导演,所以给了5颗星,重点推荐一下。
靠……这个结局太心酸了啊……他妈,你能别笑么?不坚持看完还真不行……
前半部看到黄圣依惊恐的斗鸡眼又以为是国产惯例的假惊悚片。后半分支很多为前面铺垫,思路意识还是很清楚的。余少群又是炮灰。
海报还能再抄像点吗?当心金凯瑞收了你。
前30分钟是垃圾,后面不错
骗了我40大洋!
伽菲珈而/杰仔 - 玫瑰人生
竟然是一部还不错的电影啊!不大相信国内的编剧能编出这种剧本。
第二段,音乐用的很欢乐
本来没啥事的,轻易被改变。。
编剧真不错!剧本相当有意思的。就是拍的烂了。表演就张静初我觉得还不错,其他人表演得真的好表演啊!还是导演的问题。不过因为剧本确实挺棒的,所以还是推荐。要是牛逼一点的导演操刀,估计就能相当有意思了。
生平第一次看首映,多谢守望社的免费票。细节有漏洞,整体还是很别致、很精彩的。给五星,留念。
比烂片强 一般烂片
导演: 非行编剧: 非行主演: 任达华 / 陈思诚 / 黄圣依 / 张静初 / 余少群 / 郝蕾 / 巍子这片子阵容还挺强,剧情倒是一般般,不过张静初倒是真漂亮!
任达华的锤子不是一直在口袋里吗,怎么跑到黄圣依手上了。关了20年的男人果然脆弱,听风就是雨的。
大半夜,以为自己挑了部惊悚片,耐心看完才发现算是剧情片。和大陆同类型片相比是好的,但也不能期望太高。某些细节处理不很恰当,但也多少能接受,整体演技后面几个明显被前半小时那几个拖了后腿
有神无形结构散了
无劲儿
内外因,叙事手法有突破
一年了,始终忘不了南京新街口万达影院那痛苦的两个小时。草泥马的垃圾片
前面拍得比较差,后面才慢慢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