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次读《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是十多年前了,虽然当时的自己已经20多岁,却被罗琦琦的青春深深的触动,在这个少女身上获得了无数力量。
书中的一句话“人们将生命中的错误聚集到一起,创造出一个恶魔,叫命运”,后来时时的警醒着我:不要让自己的翅膀受伤,不要被命运这个恶魔降服。
听说这本书要被改编成电视剧,我有隐隐的担心,但更多是期待,昨天看完了前7集,觉得很好,虽然剧情有一定的改动,但内核是没变的,十多年以后,我又再次为罗琦琦的人生泪流满面。
02罗琦琦最初的敏感和倔强来自于原生家庭。
一岁多的时候,她被妈妈送回了老家,让姥爷抚养,姥爷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爱,人生最初的几年里,她活的肆意嚣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时的她,身边有姥爷,有最好的朋友晓菲,无忧无虑的快乐着。
上小学的时候,她被父母接回到了身边,离开了最爱自己的姥爷和最好的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面对着陌生的父母,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幼小的琦琦内心充满了畏惧和茫然,她不知道该如何与这个全新的世界相处。
而父母看到孩子与这个家庭的疏离,不但没有给予引导和安抚,甚至定性为“这个孩子不听话,自私、冷漠”,于是他们自然更愿意宠爱那个跟他们亲近的小女儿,可这又造成了对琦琦更深的伤害,即便她是姐姐,但毕竟还只是个几岁的孩子,当父母一遍遍的不分青红皂白要她让着妹妹的时候,她便认定自己是不被爱的了。
她也曾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去求得父母的爱,她去参加数学竞赛得了一等奖,她把奖状珍宝似的拿回家,想跟父母分享,结果却被妹妹涂鸦的一塌糊涂,父母没有教训妹妹,却对琦琦说“不就是一张奖状吗?
”
当琦琦被同学冤枉偷了钢笔,老师没有给她机会辩解,父母也问都不问就直接让她去赔偿去道歉,因为在他们眼里,琦琦就是这么不听话叛逆的小孩,她什么事都做得出。
他们带着妹妹出去玩,只留琦琦一个人在家,琦琦走丢了,等找到时不是对她安抚,而是劈头盖脸的把她骂一顿,跳舞的时候,爸爸只带着妹妹跳,甚至姥爷去世,爸妈都没有要接琦琦一起去看姥爷最后一面,问就是忙,人多,顾不上,可她们却顾得上妹妹。
父母的每一次偏爱、不信任、忽视,对孩子来说,都像是在心口刺了一刀,那些伤痕初看时可能不显眼,可随着她慢慢长大,伤痕也在生长,长到后来成了无数条触目惊心的伤疤,这时候父母又要说了,这孩子的心怎么这么丑陋,可他们不知道,那都是他们一刀刀刺出来的。
03琦琦在父母那里被忽视,在老师那里不受待见,同学们认为她是小偷也都疏远她,一个几岁的小孩在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里,没有得到认可,没有陪伴,没有理解和接纳,没有感受到一点的存在感,她如何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幸好,在她9岁的时候,遇见了小波,继姥爷之后,第二个真心对她好的人。
在佳佳游戏厅,她又一次感受到自己被接纳了,她可以和李叔、小波、乌贼一起玩游戏、打扑克,她被欺负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站在她这一边,为她挺身而出,琦琦在这里才能真正感受到,有人跟她“是一家”了,体会到那种大家是“自己人”的互相信任、依靠的安全感。
小波是对她最好的,像亲哥哥一样。
他的童年比琦琦见识到更多的不幸,父亲早逝,母亲精神有问题,家庭条件不好,所以他早早的就出来混了,可他又跟一般的混混不一样,他打架很厉害,读书却也很好,佳佳游戏厅和幺儿拐不是他的世界,他有更大的梦想,他要考大学。
“外面的世界很大,总要飞出去看一看才不枉一生,所以不能让翅膀太早受伤。
”这是小波对琦琦说的。
琦琦的性格中有自尊自爱,有坚强真诚,但也有倔强偏激和自卑狠戾,如果不是小波保护着她,并实时提点她,收一收她的野性,也许她的翅膀早就被折断了。
04姥爷曾对琦琦说“人生有很多条路,就像迷宫一样,有时候你就得选那条看上去不是出路的路。
”
琦琦很幸运,她坐上了去西安的大巴,但最终没有走,她第一次跟妈妈低头说“我错了”,求着妈妈再给她一次读书的机会。
她聪明,有极强的胜负欲,只是年少的她,还不懂得怎么与人生中种种不如意相处,在生活的一次次刁难中,她学会了消极对抗,老师不喜欢她,她就更乖张的跟老师作对,父母忽视她,她就要用更加冷漠的态度表示自己不在乎,在学校没有朋友,那她就独来独往,不与人亲近,可是这所有的对抗,让她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了吗?
并没有,那时候的的她,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如何做,在她决定留下,并低头跟妈妈认错的那一刻,她开始有一点懂了,人不应该被别人的态度影响自身的选择,就像陈劲对她说的那句话“愤怒只是愤怒,愤怒不是选择”。
少年犯的错误,一半源于父母,一半源于对生命的无知。
16岁的年纪,还看不懂人生,对时间和生命缺乏敬畏,对一个环境,一件事情怕了,就想逃,随便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就要往那里去,可自己却看不见,那条路比原来的路更艰辛难走,甚至有时根本就是条死路,等以后后悔了,却发现想逃都无处可逃了。
只是对抗,没有任何意义,最后毁掉的是自己的人生。
真正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明白自己想走一条怎样的路,然后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可以愤怒,但不要因为愤怒就自乱阵脚,胡乱选择,永远都要跟随自己的心,不是拧巴着去反抗别人,不是把聪慧和精力用在让别人不痛快上,而是关注自己,跟随自己的目标一往无前。
05我把这个剧推荐给16岁的侄女看,因为她也在经历着“读高中还是上技校”的挣扎,她吃够了学习的苦,以为读技校能轻松些,可是人生哪有轻松的路啊,逃避了学习,日后生活的苦或许要多吃上几倍了。
我希望她能像琦琦一样,在为时未晚的时候,想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是谁,搞不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不管在哪,选择什么样的路,往后的人生都很难过的如意。
琦琦的故事,似乎是一个“样板”,我们在她身上,总能或多或少的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许是原生家庭的不如意,或许是学校里面对的孤单和刁难,或许是青春期内心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无所适从。
她教会我如何对抗面对人生不如意的无力感,也让我知道,无论身处何种逆境,也要努力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出来。
剧中,琦琦和晓菲刚刚重逢,看到晓菲的那一刻,我又感到剧烈的心痛,她是书中让我最意难平的一个女孩,希望在电视剧里她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电视剧中很多台词我也都特别喜欢,有姥爷对琦琦的引导,有陈劲对琦琦的提点,还有小波对琦琦的鼓励和支撑。
希望看了此剧的人,能从中获得力量,多一分努力生存的勇气。
-作者-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
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这可能是今年最好的一部国产青春剧。
看完五集后,我的评价就是四个字:历历在目。
在观看这部剧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记忆,被瞬间拉回到少年时代。
那些关于青春期的烦恼与创伤,简直和剧里的故事如出一辙。
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01.「情感勒索」与「道德绑架」,中国式父母的杀手锏剧中罗琦琦的父母,简直就是最典型的「中国式父母」。
他们对罗琦琦的教育方式,以及他们与罗琦琦的沟通方式,实在是太令人窒息了……很高兴看到一部国产剧,能用不落俗套的,细腻真实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那些关于青春期的敏感与脆弱。
在我看来,本剧的前五集已经非常精确的揭露了「中国式父母」的通病,即他们对孩子实施的一系列「情感勒索」与「道德绑架」。
剧中,罗琦琦原本在乡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她在那里收获了最单纯的亲情与友谊。
而罗琦琦的妈妈却把她接回城里,与姥爷的分离,使罗琦琦第一次产生对失去爱的焦虑和恐慌。
罗琦琦感觉自己被抛弃了,她很害怕这种感觉。
用心理学术语来说,这就是「分离焦虑」。
罗琦琦和姥爷一起生活时,罗琦琦是姥爷的“心尖尖”。
姥爷把最多的关爱和呵护给予了罗琦琦。
失去姥爷,罗琦琦就等于失去一个最爱自己的人。
倘若这时候父母代替姥爷,给予罗琦琦足够的关爱和呵护,仍然可以实现情感补偿。
时间久了,罗琦琦也可以从缺爱的焦虑中走出来。
然而遗憾的是,罗琦琦的父母不仅没有给她任何关爱和呵护,还不断忽视她的感受。
这最终造就了她的精神创伤。
而罗琦琦在学校被冤枉,被当作小偷,她父母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便武断地认为罗琦琦偷了东西,还让罗琦琦归还钢笔给被偷的同学。
可想而知,这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的伤害,连最亲的亲人都不相信她。
而且这个莫须有的小偷罪名,被罗琦琦彻底坐实了以后,她在学校里还怎么抬起头做人?
更糟糕的是,罗琦琦的父母还利用孩子对他们的信任和依赖,实施情感pua。
比如罗琦琦的妈妈,就先否定了姥爷付出的一切,说姥爷做得都不对。
她试图瓦解姥爷在罗琦琦心中的地位,只为了让自己取而代之,从而让罗琦琦更听自己的话。
不仅如此,罗琦琦的妈妈还经常把“你要是再这个样子,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只要听话,爸爸妈妈才会爱你”这种话挂在嘴边。
本质上,这就是利用孩子对失去爱的恐惧,威胁孩子,好让孩子屈服于自己。
在持续的打压和控制下,孩子很可能会变成唯唯诺诺,失去自主意识的傀儡。
不得不说,剧中罗琦琦妈妈的台词,与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对孩子讲的台词,简直一模一样,实在是句句扎心。
有时候我真怀疑剧组是不是在别人家安装窃听器了……另外,饰演罗琦琦的小演员,不仅演技好,还很有灵气。
她每次受委屈时流露出的坚忍与倔强,格外惹人怜惜……02.缺爱的孩子,更容易得「焦虑症」还记得罗琦琦上小学时参加奥数比赛,对于比赛获奖,她先想到的不是个人获奖后的成就感,而是想着能否通过获奖,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
早期的罗琦琦,仅仅只是为了能够被爱而努力学习,却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仔细想想,这样的想法真的令人心酸。
后来,事实证明就算罗琦琦努力学习,并在比赛中获奖,她也还是被父母忽视了。
而她的妹妹,就算破坏她的奖状,就算犯了错,仍然能得到父母最多的偏爱。
从小就目睹父母的偏心,这无疑会加深罗琦琦的情感焦虑。
可以确定的是,罗琦琦身上的确有着很明显的「焦虑症」特征。
比如,她经常紧张、易怒、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等。
尤其是她高中时期“学习成绩下降”这一点,本就是由于父母关心不足,长时间打压和控制她造成的「结果」,却反被父母拿来当作孩子犯错的「原因」。
到头来,他们还要指责罗琦琦为什么学习成绩不好……
总之,千错万错,父母总有理由说成是孩子的错,孩子是不听话的“白眼狼”,父母反倒成了“仁至义尽”的大好人。
所有的伤害,最终都被父母美化为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
「中国式父母」很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什么问题。
就像罗琦琦的妈妈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还老在学校给自己惹事。
她从不去关心一下「原因」,也懒得关心。
她直接单方面要求罗琦琦退学进厂,整个过程充满了愤怒的指责,没有一丝对罗琦琦的理解和尊重……印象最深的,还有妈妈扇罗琦琦耳光的那场戏,情感的压抑与爆发,张力十足,将亲子关系中的矛盾,无比真实的还原出来了。
03.叛逆,其实是优点,不是缺点在我看来,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敏感、细腻。
父母或许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大的事。
毕竟,孩子能依赖的只有父母。
如果连这唯一能依赖的人都要伤害她的话,除了不知所措,她还能如何应对呢?
卢梭说: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
对此我深以为然。
父母的傲慢和霸道,最终只会令孩子更加抗拒他们。
我们都曾经历过青春期,那时候我们的想法不成熟,容易冲动。
当我们受委屈时,我们知道错不在自己,虽然嘴上说不清楚,但仍会凭借本能的冲动去反抗。
而这些自然的反应,在父母那里却被曲解为“叛逆”。
但我认为,孩子“叛逆”,“不听话”,“不懂事”,并不全是孩子的错。
叛逆,有时候甚至是个优点。
因为“叛逆”意味着孩子的独立意识已经觉醒,“叛逆”可以成为她保护自己的手段。
我认为,剧中对青春期的叛逆呈现极为深刻考究。
将青少年面对家庭创伤时的那种迷茫无措,很自然地表达出来了。
就我个人而言,非常感同身受。
04.「消极自由」是「积极自由」的必经之路当一个孩子在原生家庭中不快乐,她长大后,羽翼丰满了,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逃离家庭,远走高飞。
剧中,罗琦琦想要离家出走,去一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她的决定的确有些幼稚和草率。
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孩子,贯彻其自由意志的最佳表现。
是啊,罗琦琦或许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她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将「自由」分为两种:「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所谓「消极自由」,就是指一个人虽然处于被动位置,但仍然坚定地拒绝外部环境对自己的控制和压迫。
而「积极自由」,就是指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艰难,她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罗琦琦离家出走时,她追求的便是「消极自由」,那时她只想摆脱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控制。
即便她并不知道离家出走后,她要干什么……而重新走进学校,想要好好学习的罗琦琦,则是找到了自己热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她这时追求的便是「积极自由」。
但我想说的重点在于,「消极自由」永远是「积极自由」的前提,「消极自由」也是「积极自由」的必经之路。
罗琦琦面对自己的童年创伤,原生家庭的不幸,所表现出的愤怒,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
只有当一个人明确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时,她才能更好的反思自己想要什么。
至此,她才算踏上一条真正的自由之路。
倘若她只懂得唯唯诺诺,逆来顺受,不懂得拒绝自己不想要的,最终也只能变成父母的傀儡,行尸走肉般活着……我认为,剧中对罗琦琦的心理转变,即从离家出走到回归学校的转折,人物也从稚嫩慢慢转向成熟,剧情对角色塑造的把控,十分自然和贴切。
05.爱自己,才是终生浪漫的开始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爱」的本质是肯定对方的主体意识,「爱」就是给予对方「自由」。
父母对孩子的爱越多,孩子就越自由。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单方面的将控制孩子的暴行,美其名曰为“爱”,这是非常荒谬的。
毕竟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孩子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只是为了成为她自己。
没有这种觉悟的父母,是不合格的父母,他们也不该去生养小孩……哀莫大于心死。
我们最怕的莫过于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积攒的小失望,最终变成无法挽回的大绝望。
然而,无论多大的创伤都并非是不可治愈的。
就像罗琦琦,她的幸运就在于她遇到了许小波,乌贼和李叔——也就是她在幺儿拐的“第二个家”。
每当她难过时,她还有这群朋友一直陪在她身边……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对人物友情的刻画非常细腻、自然。
朋友在一起时的氛围也很温馨,很有九十年代那种朴实味道,我觉得代入感很强。
另外,除了有朋友相助,我相信这部剧后续也将会展现罗琦琦如何克服创伤,拯救自我的故事。
这是罗琦琦送给自己的一份《自救指南》,也是罗琦琦送给每位观众的一份《自救指南》。
祝愿所有“罗琦琦”最终都能治愈自己,并发自真心地感谢,那个从少年时代陪伴你一路走来的,你自己。
一切正如王尔德所言:爱自己,才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2023)8.2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王志勇 / 赵今麦 白宇帆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8.4桐华 / 2010 / 江苏文艺出版社
我知道这部剧更多地在描述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我们也会经历类似但不一样的人和事。
关荷不需要别人看到她的灰姑娘一面,只想做别人认为的样子;晓菲渴望光,她追逐别人身上的光,直到她也找到自己的发光模式;她们都是被群体影响更多。
而琦琦是更自我的,她没有在乎很多人,但一直都在关注这个世界,同时也成为了光照亮和影响着这个世界。
我们成长的家庭,读书时候的朋友,老师,以及自己,都不是突然就变了,也不是一直都不会变。
足够敏感和智慧的人也不能适应所有的变化。
比起努力,是命运在更暴力地控制着生活走向;但比起命运,个人意志又更胜一筹。
我们不会没得选,我们只是那样地以为,然后给自己一个放弃的理由。
我觉得小波说的一番话特别的残忍又真实,大意是,人之所以有命运,其实都是环境塑造的结果,因为人有贪念,有七情六欲,会被生他养他的环境所影响。
小波选择断掉琦琦在他身上的一情,希望她往前走的路少一些羁绊。
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张骏。
他们都是影响琦琦一生的人,也是被琦琦影响了一生的人。
琦琦有着很多人成长的样子,不是要类比琦琦的成就,而是那些道路,那些探索,那些迷茫,我们都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人生是一道道的无标准答案的题目,那些别人认可度很高的参考答案,其实只是多分之一,拥有自己的选择不是要做显眼包,而是更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
感慨最多的是,年少的人还是有,但是那段努力就有反馈的时光,或者说那个时代已经不在了。
和琦琦一样,我也会为追寻一件事的意义而纠结。
我们生活的年代,高考已经不能改变什么了,而北京也不是高不可攀,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潮流,甚至留学也不是新鲜事了。
学习永远都是有益的,但是少了一份现实意义上的利益,就算是出人头地吧。
我仿佛活在了一个高度虚无缺乏意义的时代,这个时代里群像模糊,个性突出,多元却不再轻易让人兴奋了。
我们仍然可以不回头,往前走。
第七集已经刷了三遍是真的很喜欢 甚至每次看都会流泪正如在短评中所说 仅凭第七集 我会给出满分五分的十分。
却又刷到了一些关于第七集很平淡、水剧情的评论激情打下了这篇长评 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
在看完4/5/6集之后,其实有嗑到琦骏。
看剧之前觉得张骏扮演者和好看没什么关系,看剧之后却会不自觉地发出张骏好帅的感慨。
可能是因为他第一集和琦琦碰面时乱蓬蓬的头发,也可能是单手翻栏杆时的利落,更可能是他跟在琦琦后面时的纵容和与琦琦说话时的眼神及微表情。
所以第七集刚开始的时候看到琦骏一起被罚站,还是单纯的嗑CP的快乐和兴奋。
但看到第七集的中后段,我已经把张骏都忘啦。
第七集触动我的地方有很多,像波浪一样一层叠一层。
是罗琦琦,是葛晓菲,是少女在成长过程中对世界认知的重构与升级,是女孩子一如既往经年不变的纯粹友谊。
当我看到葛晓菲因演讲稿的开头就认出了罗琦琦,拿着信纸落泪的时候,穿插着小时候的回忆,我心里就发出了一声叹息:人为什么要长大呢?
无论是失去了姥爷从此只觉得孤独想逃离到没有人认识到自己的地方去的罗琦琦,还是只能靠耳机隔绝家里的争吵声、因父亲无理的管教连为救自己的马力作证都畏手畏脚、用虚妄的单恋治愈自己原生家庭之痛的葛晓菲。
我希望她们拥有的永远只是那个简单快乐的年幼时的夏天,而不是随着日子推移不得不面对的别离、纷争、忍耐和抵抗。
罗琦琦一直在抵抗。
抵抗父母的不信任与偏心,抵抗老师的偏见,抵抗因帮助同桌而带给自己的校园暴力与孤立。
所以她不是刺儿头,她只是在用这个世界对待她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
所以她站在了乒乓球台上。
乒乓球台,直面教学楼,站在上面,一定会被所有人注意和瞩目。
这是老师发现无法用语言教导和普通的罚站在罗琦琦身上达到规训的目的时说的气话,也是他认为最狠也可能最有效的方式。
即用所有人的目光让罗琦琦对这个有失偏颇的世界低头,认错,甚至是服软。
但罗琦琦站在了乒乓球台上,昂着头,像所有人看着她一样,看着所有人。
她想起了过去所有的不公和伤害,想起了姥爷。
姥爷并没有说不被老师喜欢是错误的,他只说在意别人的目光会很辛苦。
我认为这是罗琦琦之前所有的痛苦、拧巴和反抗的根源。
我甚至不愿意用叛逆来形容她。
她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和看法,父母、老师和同学,才会在受到不公的对待时感到生气和愤怒,才会在小波说别让我后悔捡你回来时迅速红了眼眶。
当她站在乒乓球台上时,她看着所有人投向她的视线,她突然发现,她可以选择不在意。
这是一种自愈,一种自由,一种放弃。
晓菲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她喊着罗琦琦的名字,没有丝毫犹豫地冲向了她,爬上乒乓球台,在所有人的注视中,紧紧拥抱住罗琦琦。
如果说小波是罗琦琦在成长过程中与人、与亲情、与社会交流的一根线,那么葛晓菲就是罗琦琦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最后一道门缝。
“我来到这世上,为的是看太阳。
”晓菲说一看那篇演讲稿就想起了琦琦。
琦琦问晓菲:“你喜欢吗?
”“怎么样?
”晓菲说:“喜欢”,“我要回去记在本子上”。
这是葛晓菲对罗琦琦的理解和肯定,这是罗琦琦能切实感受到的这个世界对她的理解和肯定。
这是罗琦琦需要和想要的理解和肯定。
就像回忆里的童声BGM一样,温暖又有力量。
葛晓菲和罗琦琦的重遇,就如儿时用石子打碎破窗飞出鸽子,晓菲打碎了家庭对自己个性的和行为的枷锁,琦琦挣脱了外界评价对自己思想的桎梏。
“像不像放烟花?
”好久没见过这么美丽的比喻。
琦琦送晓菲回家那段我也很喜欢。
跑回来的拥抱,“一定要明天见”的约定,琦琦义无反顾的回奔和敲门,晓菲对琦琦参加演讲比赛的鼓励。
对这两个女孩儿而言,她们是彼此的力量,她们会给彼此力量。
总的来说,看到第七集,《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虽然较原著改编很大,但无论从构思、表演、摄影、配乐还是内核的传达等各方面,我都觉得是一部质量很高、很有诚意、值得一看的一部电视剧。
请不要仅从改编的角度就简单评价这是一部烂剧,我只会为发出这样评价的人感到可惜。
希望所有人都能“战胜冷漠无言的冰川”,“创造自己的理想”。
痴心妄想是强大的驱动力。
如果我就要考年级第一呢?
爱一个人没有错,可是爱到迷失自己,爱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那就是生活里的弱者。
当生活真变得难以忍受,也要善于生活,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我们反抗命运的唯一武器,就是我们自己。
愤怒只是愤怒,愤怒不是选择。
兄弟,这是纸糊的英雄主义,放弃,是每一个傻瓜随时随地都会做的,这是摆脱困境最胆怯最浮躁的一种做法。
人生的本质是一切可能性的总和。
人最珍贵的是自由意志,但最需要的往往又是认同感,这本身就是个悖论。
人的精神寄托可以是任何东西,唯独不能是人。
——————————————————部分感情线有点生硬,尤其是张骏和罗琦琦,反反复复的,离和合都怪怪的。
还有,罗琦琦家又不是二婚家庭,父母偏心的也很奇怪。
其实这剧不需要感情线,罗琦琦大女主成长线就够好了。
每天早起半小时背英语,苦练物理,重新拾起数学,年级第一,考上清华,真的很励志。
最喜欢那句,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为的是看太阳和连绵的群山。
我与世界面对面签订合约,我是世界的真主。
我战胜了冷漠无言的冰川,我创造了自己的理想。
——————————————————罗琦琦,马力,许小波,乌贼演的都很不错。
好吧,其实张骏演技也可以的,角色不喜欢。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原野。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连绵的群山。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大海,和百花盛开的峡谷。
我与世界面对面签订了和约。
我是世界的真主。
我战胜了冷漠无言的忘川,我创造了自己的理想。
我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启示,我时时刻刻都在歌唱。
我的理想来自苦难,但我因此而受人喜爱。
试问天下谁能与我的歌声媲美?无人、无人媲美。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而一旦天光熄灭,我也仍将歌唱。
我特别喜欢这首诗,和大家共勉。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周末在一家书店闲逛,无意间看到了一本书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一听名字就知道是讲青春懵懂少年的爱情故事,一看作者居然是清华光华学院的桐华,当年的市状元呀,之前对作者略有了解,曾经风靡一时的穿越剧步步惊心就是桐华的处女座,桐华学的是金融,后来弃商从文,一下子爆发了。
写了好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后来芒果还拍摄了一部电视剧,桐华亲自担任编剧。
我看完书之后,又充值会员三天看完了三十集的电视剧。
人物刻画变化不大,但是剧情上还是有较大改动。
罗琪琪,一个聪明、调皮、天真的孩子,好多人都能在罗琪琪的身上找到当年的影子,我也是曾经老师谩骂,同学不理,父母不爱的人,在自由和认同感我选择了前者,给我的童年和青春带来了无尽的磨难,是校园冷暴力的受害者,是老师眼里无所事事,经常站在教室后面或外面的反面典型,是父母眼中的肉中钉,我和罗琪琪的童年经历如出一辙,我是家里的老大,三岁之前在父母身边,后来有了小我三岁的弟弟,我被寄养在外婆家,妈妈一月看我一次,当我开始上小学来到了父母的身边,面对陌生的环境,我通过半年的时间才熟悉过来,小学三年级,一个叫乐乐的同班同学报告老师说放在教室后面的雨伞被同学踩坏了,老师不调查直接走到我的跟前,问我踩没踩同学的雨伞, 我坚决否认是我做的,但是老师不依不饶非要我承认,在同学的侮辱下和老师的威逼利诱下只能承认,这还没完,最后妈妈知道了,给同学赔了一把雨伞,面临的是棍棒教育,在四年级我遇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老师,叫瑞华,爸爸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在家,妈妈拉扯我和弟弟,平时蹬三轮串乡卖菜,早出晚归,学校离家里距离远,每天午餐就是一个菜夹馍,一袋果条。
放学之后,学校大门就会上锁,待下午上学前10分钟才打开,我就坐在学校旁边小卖部门口,蹲下后背靠墙,瑞华老师看我每天都是同样的午餐,就对我说,我看你每天都吃同样的食物,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担心你身体营养不良,你以后放学来老师房子,老师给你做饭吃,怎么样。
刚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去,老师说,是这,你每天帮我提水,这样也不算是无功不受禄了,后来渐渐熟悉了,就当吃饭很正常,妈妈也让我将她售卖的新鲜蔬菜源源不断的送给老师,同学曾经一度认为,瑞华老师是我的姑姑,我和瑞华老师也不否认,那时的我是最幸福的。
初三,面临春招,我在班级排名靠后,是春招动员对象,老师给父母讲,建议我上技校,妈妈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没什么主见,好多时候都是随波逐流,不听辩解让我上技校,当时的我就想出去打工赚钱,不想再学习上浪费自己,我偷偷拿了妈妈100元,背上行囊踏上了去西安的班车,在同乡介绍下,我在一家饺子馆当服务员,这里可不比家里不比学校,没人会惯着你,我拿着拖把将地面打扫了三遍,老板还是不满意,我脱掉围裙偷偷的跑了,回到家里,我给妈妈和老师保证,下次模考进不了前十,我主动去上技校,这一段时间我认真刻苦,最终以全级第三的优异成绩,上了重点高中。
罗琪琪有如同亲哥的小波,还有朋友乌贼和妖娆,在学校有童年玩伴葛晓菲,神通陈劲,班长沈远哲,嫉妒对象关荷,林岚,更有自己的仰慕对象张俊,在她的世界里,比我的更加精彩,在她的天赋异禀和聪明大脑的加持下和刻苦奋斗的努力下,从一个调皮,人人讨厌的后进生,跻身全市理科状元,她的人生是精彩的,可是背后也有超过常人的努力和奋斗,我的人生也将过半,继续努力工作,热爱生活,孝敬父母,照顾妻子,安全顺利走完这一生。
凌晨一点,一口气看完,五味杂陈。
可能因为有着太多太多的感同身受,所以第一次写下长评。
开播五集,我写下了“这部剧像太阳又像月亮”的剧评。
这大半个月每晚定时追剧,跟着罗琦琦,晓菲,小波…一起哭哭笑笑。
青春,真好。
友谊,万岁。
关于结局,我想说:张骏,青春期的男生总是这么幼稚冲动,可以因为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打架闹事,轻易放下轻易分开,说绝交就绝交。
可是如果真的够喜欢,为什么不一起努力呢?
就一晚上的失败,就选择放弃,我不理解,哪怕曲线救国也是可以的不是吗?
好像大部分的男孩都会选择这样的方式,自以为是保护,其实只是无比懦弱和幼稚的表现。
逃避和放手是最最简单的一件事了不是吗?
小波,前半生皆是遗憾,去掉的一星也是因为小波这条线真的太惨了。
如果那么努力的小波还是没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明明小波只想为自己自私那么一次,也没能有个好的结局。
小波只是不想琦琦步他后尘才跟琦琦绝交,只是想让琦琦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才选择离开,小波永远是那个照亮琦琦前行道路的太阳,只是小波真的太苦了…其实也可以不选择离开,因为我知道小太阳许小波会永远永远保护罗琦琦!
晓菲,一直觉得剧集在晓菲离开后就变得不好看了,可能因为晓菲和琦琦的友情过于耀眼,所以没有了晓菲,就好像琦琦一样,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自己的生命已经失去了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人,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重新填满这个空缺。
幸运的是,晓菲从黑暗中走了出来,还能不顾一切奔向琦琦。
哦,不对,应该是双向奔赴~琦琦,归根结底,琦琦是幸运的,一路走来失去了很多可也得到了很多,越走越快越爬越高的人总是孤独的,但他们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们总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着清晰的目标。
小琦琦的话说的真好,人生就是这样,有的人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不同的分岔路,走着走着就散了,但是也没有办法,我们不可能无时无刻陪伴彼此,不可能永远同步,我们只能选择走好自己的路,走到更大的世界,去看太阳、大海、连绵的群山….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还会有一场不期而遇,而那个时候,我们一定都会是最好的我们!
最后,自强不息吧,罗女士!
自强不息吧,勇敢的每一个我们!
罗琦琦是一个自我驱动力很强的人,用小波的话来说就是“她是我见过唯一一个,说到就能做到的人”。
她真的好神奇,很有人格魅力,想做什么就能做到,自我高要求,不断前进。
朋友追不上她,她就试图拉朋友一把,帮张骏做学习计划,和晓菲、关荷一起学习,和小波一起约定考去北京。
但并不是人人都有琦琦这样的运气、头脑和行动力,所以这些人都逐渐地离开了琦琦。
罗琦琦仿佛天然就能选择那条正确的道路,高一在辍学和继续上学之间她选择了继续上学,高三在要不要上清华中选择了上清华。
这两个选择光这么写有点好笑,似乎答案一目了然,但看过剧的朋友们知道,这两个问题对于当时的琦琦来说都是很难的。
此外,罗琦琦好像天然就在亲近那些能正面影响她的人,从他们身上汲取到自己需要的部分,用关荷的话说就是“永远在越变越好”,琦琦很奇怪“其他人不这样吗?
”她还以为这是人人都能有的能力,而从其他人的选择来看,这种能力非常稀缺。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晓菲的不幸可以说有概率发生在每个高中女生身上,晓菲的选择加大了这种可能,而罗琦琦即使是天天混KTV、溜冰场也不会遭遇这样的事。
不是什么主角光环,而是罗琦琦会拒绝和自己磁场不符的人物。
罗琦琦与在水一方交好,他们温暖、遵纪守法、真心对琦琦。
而张骏去过把瘾以后,她作为张骏的女朋友,有大把的机会跟过把瘾的人结交,但她不仅没有,反而多次因为这个和张骏爆发矛盾。
事实证明,过把瘾的人疯狂践踏法lv,张骏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拒绝过把瘾的人,晓菲没能认清王征懦弱又无能的本质。
相比之下,罗琦琦敏锐的直觉和清晰的认识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罗琦琦与张骏分手以后,伤心难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一如往常地学习。
和小波绝交以后才是真正地一蹶不振,二者对罗琦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简直是不给性缘脑留一点空间。
爽!
希望国产剧多点这样的女性角色,多拍这样的戏,不要给爱情增加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恋爱了以后直接成绩突飞猛进、工作能力一路飙升这种戏真的不要再拍了。
给爱情祛魅,爱情就是一种情感,跟亲情友情一样,它不凌驾于其他情感之上,不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
看过的青春小说中,罗琦琦是我最难忘的女主,她的倔强、反抗,都让我无比心疼,她身上有太多普通人的影子,又有普通人渴望的力量,而因为太多书粉的吐槽,我刚开始并不看好这部剧能还原出那个独特的罗琦琦,直到忍不住打开看了几集,沉浸之后发觉,原来琦琦没有变。
作为8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罗琦琦的经历是时代洪流下的常态。
自幼在姥爷身边长大,九岁到了不熟悉的父母身边,内敛加上父母的偏心,罗琦琦养成了不会撒娇、不爱说的性格,在家中渐渐变得孤僻,在外用叛逆来伪装和反抗。
过去的经历是她成长为罗琦琦这个角色的重要原因。
对同样留守儿童、不受父母重视的我来说,初读《年少》,仿佛是在看自己的影子。
罗琦琦心中滋生过的那些不甘心、不服输,我都懂,想不通为什么是自己遭受家庭的忽视、同学的排挤,对亲人的离去感到痛苦,心灰意冷,觉得活在世上没有目标、没有归属。
每每读到琦琦那些愤怒、自白,都好像是我内心的一个声音在呐喊,在落泪,和琦琦一样,在想着:我要离开这个地方。
但罗琦琦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她有自我救赎的力量。
面对同样的偏心,我只能怨天尤人,罗琦琦则会让自己成为自我世界的唯一,只为自己而活。
面对学校的排挤,我只能默默忍受、逃避上学,而罗琦琦会反抗、有勇气向母亲道歉,只为上学。
面对亲人的离世,我只顾伤心和不解,琦琦则小小年纪懂得了人情冷暖,直面死亡这一课。
自此,罗琦琦那学习的身影就一直萦绕在我脑海。
在我成绩不好想放弃时,她的身影就会浮现。
那段时间我总会想:琦琦可以,我为什么不行?
而部分人觉得改编落俗的地方,是恰恰戳中我的地方,毕竟,谁不是在这俗世之中生活呢。
对比原著父母从未探望过琦琦、给琦琦用妹妹用过的东西,对琦琦选择放弃沟通的教育方式,剧里的父母会为琦琦的将来打算,会买新衣服、给零花钱,会为琦琦成绩下滑着急,琦琦服软就原谅了她的离家出走,能看出是对琦琦关心、在乎的。
而这个改编也让琦琦的父母更像我的父母了,同样的霸道,同样错误的关心方式,同样的不善沟通。
曾经的我和琦琦一样,无法与父母和解,年岁渐长才逐渐明白,父母的错误在于眼界、方式,父母的做法出于关心,而非忽视。
细节虽有改编,但确实更贴合现实父母的心态,也更现实地展现了家庭矛盾背后的鸿沟与无奈。
除我之外,那个年代有罗琦琦类似经历的人很多,大多数无力反抗,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反抗,盲目接受命运的安排。
罗琦琦靠着自己的力量,抓住学习这条道路,最终考上大学,走出小镇,她的逆袭当时非常激励我。
成年之后又见琦琦,她有着芸芸众生的苦难,也有独一无二的坚韧和力量,虽背负着无数伤痛,却一路不回头的奔跑。
我们的小麦子长大了,不仅没有长歪还越来约有气质,属于人群里一眼可以望见的那一个,天生的演员,颜值演技从不掉链子。
白宇帆真有特色,那种黄土地质朴无华,那种掩盖不住的激情燃烧,有前途呀看好👍。
赵今麦和白宇帆的对手戏很赞,都有闪亮真诚的眼眸,戏的表达从内到外的溢出,细腻华彩。
剧中发现个新演员,张毅的扮演者邬家铠,很年轻但会用眼用心演戏,把我记忆中那个年代的小混混,不是流氓装流氓,不是大人装成熟的那种矛盾感演出来了,那种内心的胆怯和表面的不在乎,那种口是心非装模作样,哦,那年代的中二少年,我记忆中的。
剧情很赞,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少年人对人生的思考,在当下生活的真实,还有只属于少年的诗和远方。
女主角是幸运的,在她周围有哥哥般爱护她的人,看到闪闪发亮的她的人,一份亲情和一份稚嫩的爱情,都是无私付出的感情,相互间的理解和激励,互相的爱护和关心,也只有少年的纯真才给得起的至宝。
剧中的人物随着成长和背景在各自的命运轮盘中跌宕,编织着自己的生活。
回不去的少年,但因为他们/她们的存在,而造就了我的世界,无论世界如何改变,无论我怎么变化,从那里走来的我,不忘少年不忘青春。
剧很赞,我被感动。
八方值当👍。
有太多可以代入的情节了,从罗琦琦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青春群像做的真的好,虽然是琦琦的主视角,但是其他角色也很有分量
张骏动态比静态帅好多!穿着校服个子高高瘦瘦,一下子痞气和校草感就出来了,越看越顺眼
略有点拖沓,这里面演的罗琦琦真的让人有时候很火大,一个完全自私自我说话伤人的人怎么会有人喜欢? 挺心疼张峻的,一直迁就和让步,每次的好意都被恶意相回. 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没错,但是觉得不顾他人感受而达到的目标只能失去周边的人,成为了自己但是失去了所有重要的人
走出校园的青春剧则向都市甜宠剧,更是少年们为了梦想不断拼搏和成长的故事,努力向着更好的自己前行,回忆自己年少时光的故事,要离开自己所生活的小城,去更大的城市发展,尽管不无遗憾,但往往一个人也只能陪你走一段。
哭得很崩溃,绵密的针往眼睛里戳,在国产剧里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头一集因为和原著太不一样看得一头雾水,但越往后越沉浸式,每一个演员的演技、服化道妆造都和这个故事完全融合为一个整体。麦姐的演技大写的服,波子哥也真的很对劲,是让我看到的那一瞬间就回想起当年有多爱它们的程度。对我而言原著改编的神髓是尊重,现在我觉得已经够了。
每个人可能都有一部分罗琦琦。
冲着赵今麦我高给一分,改成什么勾史?导演编剧你但凡读过一遍原著你至于拍成这样?书里剧情确实有拍不出来的地方,但是你也不能把角色性格和人物间微妙关系处理成这样啊!罗琦琦是乖乖的!!倔强是隐藏在乖乖表面下的!而且罗琦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你直接拍成大拽姐了呗。牛,期待了这么久,为啥不直接原创个剧本呢,浪费淑芬感情。呸。
连炫了五集,好看,桐华的改编运来了。。没看过小说的可直接刷
剧情莫名其妙,完全没有同感,96年高考,应该不是这个样。。。
其实挺一般的,没有其他同类型的青春片好看,胜在对90年代还原得比较好
晓菲和琦琦的互打很没必要,琦琦父母改的很差,依然和杨军直接没了,很可惜,小波的感觉也没拍出来,关荷颜值气质都一般,麦麦最后长发好漂亮呀
退学进厂、音像店、买随身听、偷偷带杂志……都好有年代感,小镇做题家表示仿佛真的回到了年少,在一个小地方生活总是充斥着对远方的恐惧和未来的焦虑
有蛮多闪光点,麦麦好会演!整个故事体量太拖沓/走向太琼瑶,剧情被小镇drama与青涩苦情毁得不行,若是在当今女性主义浪潮下的创作,故事应该会更戳人,影视化有给作品做价值观更新,但整体叙事仍然太沉,轻盈不起来,不过我想若是回到16岁,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应该会一遍又一遍的追剧,从所有青年动人的成长中吸取养分与勇气,希望很多孩子特别是女孩能看到这样的作品。
被白宇帆的表演打动了😭可怜的小波
造型不好看不贴合,年轻演员还是撑不起来!
小学时影响我很深的一部网文,十多年之后依旧备受鼓舞。
改的挺垃圾的
不是纯青春片,而是更加倾向于女主的个人抉择和蜕变成长。
十几年前看过小说,现在看完电视剧百感交集,最后一幕瞬间泪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赵今麦简直像变色龙一样,可塑性实在太强了,把罗琦琦的倔强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