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整个电影环境给人一种灰暗,压抑的感觉。
珍珠港事件后,美军一架执行轰炸日本东京任务的轰炸机,因燃油耗尽坠毁在中国浙江境内。
一个善良的中国农村妇女英子,和村长一起,救下了一位美军飞行员,并把他藏匿于自己的家中。
在日军追捕这名美军飞行员的过程中,而以英子和村长为代表的中国军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将这名飞行员成功救出,并送回美国。
可能是因为影片中所营造出来的那种环境,亦或是影评非常平淡,没有什么异常激烈的战斗场景,总有一种被隔离在故事之外的一种感觉。
英子的颜值很高,演技也很棒,在没有激烈的故事情节的情况下,可以让人安静地欣赏她的表演。
故事中英子女儿的一些表现,感觉不象那个年代,那个环境,那个年龄的孩子所能表现出来的。
1.片尾字幕:“迫降在浙江省的64名美国机组人员中,有56名被当地百姓救起并送回国内。
为了报复,日军屠杀了将近25万中国人民。
”这样强烈的数字对比下,在影片中我仍然没有看到对中国人民的感恩戴德,反而只有中国人民的无脑付出。
你可以说这反映了很多中国人民的美好品质,但一个美国飞行员不是天神,我想说他真不配吧。
2.国外编剧笔下的日军少佐,是印象中看过所有影视作品里对一位居住偏僻、美丽动人的小寡妇最显得彬彬有礼的了。
这一点我不予置评,因为之前看过的大多我不敢排除没有丑化、恶化的嫌疑,这当然也是很多同胞喜闻乐见的。
3.凭什么中国军人就那么差?
整个故事由一名国军军官的失误展开,这个失误发生的及其莫名其妙,纯粹的是在说你国军就是脓包。
关于余少群的有两幕令我印象深刻:第一是把机枪递给受伤的美国大兵,他就能打下战斗机;第二是自己断后,对着警犬拿枪瞄了半天,这样的对比,令人愤怒。
4.乱入的感情戏,令人作呕。
英子这样的战争遗孀,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中国妇女的美好品质。
这样的一个人,就相处了一段时间就和杰克相爱了。
久旱逢甘霖?
一见钟情?
见色起意?
真恶习。
据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二战时期,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轰炸了日本东京的工厂,医院以及学校,飞机燃油耗尽后飞往中国(由于国民党军官犯了一个重大错误,误判认为是日军飞机,关闭了机场跑道的灯,导致美国队员无法看见机场跑道只能跳伞坠机,一个忧伤的故事在中国一个小村庄就此拉开序幕的抗战电影。
看得出来语言不太本土化,英译中痕迹过于明显(我是去看刘亦菲的哈哈哈)虽然豆瓣评分较低,还是推荐看吧!
补影版三生三世的时候想起来当年心心念念的《烽火芳菲》(中国寡妇)没看,翻来覆去在各大软件上找不到片源,只好看了网上的资源,发现国外上映的版本叫 藏起美国大兵(误),一开始还以为找错了片源,结果看完之后,发现如果中国也叫这个名字的话,整部片子就顺多了,毕竟编剧都是美国人,视角转换为标准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战争片,就不觉得有太大的违和感了。
我自己一个是不喜欢战争片,另一个是实在对近代史不怎么感兴趣,所以主动看过的抗日片实在少之又少;不过倒是想到之前刷过的《一把青》,看完觉的不过瘾还去读了白先勇先生的小说;算是难得认真看过的中国当代战争片,两部作品反而能够在我身上引起很大的反战情绪。
因为叙述者角度的不同,使得两部作品能够把角色作为人的需求作为主要的讲述目标,让它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得以实现、得以破灭,容易让人觉得感同身受、为人物惋惜,再体会到和平之可贵。
否则按照另一种角度叙述,这两个故事就应该是英子是一位一心参加游击队的农村妇女,而不是努力劳作想在城市展开新生活的乡村寡妇;朱青也该是积极参加学生运动闹革命的进步青年,何故沦落至风月场,唱起东山一把青。
反面角色也没有用了猥琐易怒下一秒就会失控的形象来刻画,看起来也舒服很多,《烽火芳菲》中大佐少校对英子的觊觎在前期用大佐的镜头铺垫了很久,即使到了发生那一刻,也是用了不打开窗户和让英子坐的再近一点时的话术来反复递进,起码坏人也终于不是一头饿急了见人就扑的怪兽了。
英子偷看大兵洗澡和吃鸭子前换上了结婚时的衣服(如果没记错的话)两个镜头真拍的很妙,英子救下轰炸日本的美国大兵,可以是为了民族的正义,但也不妨碍她的暗生情愫,民族大义可以和个人情情爱爱交织在一起;而这些情爱,却不是因为杰克代表正义而产生的,而是产生在终年无人修缮的漏雨屋顶终于有人修好,常年阴雨的地方,家里终于不再滴雨;也可以产生在,语言不通,我们却依然能沟通、为彼此着想,英子急的以袖抹泪,杰克却承接住了这些焦灼;甚至连英子的孩子逐渐打开心扉和杰克玩在了一起,终于有了三口之家的氛围。
这些情感是找得到来处,寻的到脉络的,所以最后破灭的时候,会发自内心的感叹战争的残酷。
历史背景还是很感动的!
珍珠港事件后,为了鼓舞士气,美国时任总统下令轰炸东京。
在任务完成后,由于燃油耗尽,杰克·特纳上尉以及他的队员迫降在中国浙江省境内。
英子和她女儿无意中发现了昏迷的杰克,尽管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英子依然没有放弃这位需要救助的美国人。
尽管他们语言不通,但这段感情注定将会影响他们一生。
刘亦菲是有那么一丝丝的进步 但刻意的表演还是使本该很感动的剧情失色了!
不理解为啥能得这么低的分数。
很多人觉得里面的爱情突兀,我觉得这很难不爱上吧,爱上可以说是必然。
在杰克出现以前,英子已经受够了针对寡妇的各种流言蜚语,攒钱急于逃离这个压抑的生活空间,丈夫死了,公婆一味地在生活上压榨,又适逢战乱,她的精神上已经是饱受摧残,为了女儿,她不得不这样辛苦地活着。
救了杰克以后,心仪于她的村长因为没有供出杰克搭上了一条命(正常都看得出两个人之间似有若无的情愫,但是在当时那个封建时代,两人很难走在一起),为了这个人不白死,英子也会舍命相救。
而后,英子、妞妞和杰克三人在生死关头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相当于“一家人”共同生活了那么多天,英子悉心照顾杰克,杰克像丈夫一样上房顶修补屋顶,像父亲一样教妞妞吹口哨、学单词。
英子受日本人蹂躏之时,杰克挺身相救。
英子救了杰克,杰克也救了英子,杰克也拯救了英子的精神世界,两人已是过了命的交情。
两人相处也由最初的言语冲突渐渐转变成了和谐共处。
更何况是男帅女美,正直年轻。
英子为什么不可以爱杰克?
他年轻帅气,训练有素,业务能力强(用手枪可以击毙敌军机长),有勇有谋有担当,在部队里年轻有为,最重要的是,他知恩图报很善良。
难道因为他是美国白人就不可以爱了吗?
我理解不了那些人的价值观。
如果英子没有死,那么她就奔向了新的希望,有一个爱的男人,可以离开这个地方,孩子也可以一起离开这个战乱之地。
他们可能会在美国结婚,杰克服完兵役荣誉而归,一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英子死了,她成了杰克心中永远的白月光,也是永远不能触碰的痛,他爱上的那个女人,是为了救自己而死的,这段生死与共又充满温情的记忆,注定会在他的心里留下一处真空,而这段感情,注定会影响杰克的一生。
周末看的《烽火芳菲》,是冲着刘亦菲去看的,看了之后觉得,这是一部好片子,如果满分5分,我愿意打5分,片子4.5,还有0.5感谢刘亦菲给我的惊喜!
片子讲的故事我不多说,已经有很多剧透了,整个片子看下来,我深深地感觉到了一种在历史大背景下小人物无法改变命运的宿命感,很悲凉,特别是最后看到英子死了,一句话都留下就算了(我以为她会交代攒了那么久的钱怎么用···手动滑稽···),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我真的眼泪一下就哭出来了,她是那么善良的一个人啊!
先说英子人设,片子没直接说,度娘也搜不到,我自己总结了下:1、军官遗孀。
从祭拜的照片可以看出。
这个身份意味着英子前夫应该属于村里第一批走出去的人,有干革命的先进思想、年轻人的冲劲、一定物质积累、一定社会地位,会讨老婆欢心,送的是在那个年代非常稀缺的香水,这玩意儿不像现在淘宝随便买,那时候这些都属于舶来品,没有钱、地位,都不一定知道有这东西,更别说买了。
2、夫家在镇上属于没落乡绅级别。
一是英子公婆穿着,他们穿的不说绫罗绸缎,但是跟英子的麻布粗衣比起来高档很多;二是家具;三是地面,有个镜头看得出来地面是硬化了的,不像英子那间毛坯房;四是对村长的称呼,英子婆婆说她一直把村长当儿子看,这个一般只有自认地位比村长高的人才会说,普通老百姓是不会这样想的。
3、有教养、懂规矩。
英子原生家庭应该是有一定财富积累的,接受过一定教育,对个人卫生、生活品质有一定要求,本人属于小家碧玉型,有几个镜头可以说明:一是擦手,出现过好几次,印象深刻的是宰鸭子后擦了手,很多农妇是不会的,直接干下一个活;二是衣服,全剧刘亦菲就三套戏服,全是村姑装,剧组真的是很节俭了,其中一套海报上蓝色粗布衣服必须大写加粗C位,我不知道大家仔细看没有,其实是有点泛白的,也就是说,衣服她经常穿,但是很干净,甚至没有一丝褶皱,这个情况在清朝最后一位格格(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的晚年生活情况很像,生活过的很窘迫,但是却没有放松自我约束,头发衣着永远一丝不苟;三是茶盘,给日本兵端水的时候,英子是用茶盘端的,而且看起来很熟练,证明以前经常做;四是并腿,所有蹲下的动作,英子腿都是并拢的,包括洗衣服的时候,这个有个对比镜头,英子去给公婆钱的时候有个远景,村妇洗衣服都是把腿张开的;五是劳作,寡妇村姑挣钱我能想到的是养猪养鸭养鸡养鹅···但是英子没有,她选择的是养蚕,我想是因为一方面干净、可深加工(刺绣)、好出手、价钱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她熟悉,以前经常接触,劳动妇女可不会刺绣,缝补不是刺绣哈。
再说英子性格。
1、善良。
救jack是善良、枪指村长想供出jack也是善良、宁愿被强奸也不愿供出jack是善良、赡养前公婆是善良···2、抗争。
当婆婆泼脏水认为英子在村长葬礼上表现过于悲伤时,英子立刻打断她说:“我没有!
”边说眼泪边掉,这段让我很入戏,似乎看到了那个16岁被泼脏水说变性、堕胎、干爹包养的小刘亦菲的委屈,那个只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偷偷看天涯爆她黑料的小刘亦菲,在那一刻彻底爆发。
英子在丈夫死后为夫守节、赡养公婆、照料幼女,在现代就是一个要上感动中国的人物啊,但是遭到的却是婆婆的质疑,在拿了英子的赡养费、肯定了她对家庭的付出后,还说的出这种话,婆婆内心是很自私的,想用道德枷锁把英子困在他家,只要英子不再嫁,他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她的赡养,还能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她,呵呵,这现象现代也存在。
这样的委屈,在中国妇女身上已经轮回过很多次。
对于这种委屈,英子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选择的是攒钱,带娃出走。
这个我也很佩服,要知道,现在很多人离婚,都是选择不要孩子的,妞妞是有爷爷奶奶的,英子把她留给爷爷奶奶也可以理解,但是她选择的是带女儿一起。
3、好奇。
第一次是给jack送吃的,既好奇,又像小白兔一样惊慌,但是又故作镇定,很流畅,不做作;第二次是偷看jack洗澡,这个点,我真的是get不到,英子都寡妇了那么多年,会被长满毛、臭烘烘的肉体所吸引?
我知道,jack身上有很多英子前夫的影子,有很多吸引英子的元素,但是,也不至于会偷窥啊!
4、胆小。
日本人第一次去英子家,英子条件反射挡在桌子前,那惊慌失措的模样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偷看电视被爸妈逮到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Jack自作主张修补屋顶,被英子带下来,对他破口大骂,这段刘亦菲表现特别好,我第一次看到菲包发火,感同身受那种因为一个SB猪队友,影响女儿生命,那种母亲的焦灼、愤怒,为刘亦菲点个赞!
最后说下宿命。
这片子虽然基调不灰暗,甚至有些地方还很明亮,但是贯穿全片那种被命运压的透不过气那种无力感,真的····Jack被包装成民族英雄,但是在历史的洪流下,连抚养爱人女儿的权利都被剥夺、退伍的权利都没有,最后一幕,jack无名指上带了婚戒,英子成了她心中的朱砂痣···英子一心挣钱想带女儿去城里过上新生活,但是因为二战,死了老公、死了朋友(村长)、打破了计划,最后还把自己搞死了,连收尸的都没有。
妞妞本来可以跟妈妈一起生活、学习、长大,被jack带到了异国他乡,送去了一个一无所知的寄养家庭,前途未卜。
再说说这片子的问题:1、台词。
太西化了,主要是指除jack以外所有人,包括罗嘉良那几句,我不造大家有没有注意看英文字幕,英子和妞妞的英文台词其实写的很好,甚至有些还有点押韵···比如妞妞说jack像猪那段···2、感情。
感情有点突兀,我觉得这部戏最好是含蓄的感情,就是最好连牵手都没有的那种。
村长对英子应该是尊重、心痛,老师应该是敬佩,鬼子就更不用说了,结果看起来是个年轻男人就喜欢英子,印证了那句“寡妇门前是非多”,虽然说我估计导演的意思是想说英子是个很有魅力的中国女人,就像鬼子说的那样,但是,不符合国情啊,特别是那个年代,含蓄的很。
还有跟jack,能含蓄点吗?
那么短的时间,迅速征服一个资深寡妇,我是不信的,真的是因为喜欢jack不洗澡吗?
那个吻,特别多余。
3、花絮里刘亦菲的砍柴,我等了90多分钟都没有看到,请导演还给我。
最后,我不知道刘亦菲得罪了谁,盯着她死命黑,豆瓣评分那么低,真的是辜负了整个团队对中国历史的尊重。
刘亦菲在这片子里的表现可圈可点,比起她之前的片子,可以说是有很大提升,反正我要为这片子里刘亦菲的演技放一万年彩虹屁!
最后,作为粉丝,我欠刘亦菲一张电影票,准备用两张《花木兰》来补,嘿嘿。
我觉得哈,这部片子大家是过于严苛了,家国大义在这里,儿女情长也在这里,不知道算不算偏离事实,但是艺术总有一个角度,恰好不是你喜欢的罢了。
我觉得里面的刘亦菲主要在扮相上有问题,一个落魄的寡妇,她不像,眼神不一样,她给不了我一般看见的妇女的眼神,她的面相太过寡淡,而没有一种熟女的感觉。
看见她的脸,我就想捧着她,不要落地。
当然,她也是有感情的,只是气质问题,散发出来的,是对众生的怜悯的感觉。
首先,我想说明一点,《沉静如海》是我看过的我认为最好看我最喜欢的一部法国电影,以二战为背景的文艺片,豆瓣评分top大概是在前50之内,评分9.0分,很高的分数。
那么在《烽火芳菲》的长评区,我为什么会提到这部电影,因为我突然发现,《烽火芳菲》的某些情节设定,在二战这个大背景下,跟同样是以二战为背景的《沉静如海》的情景很类似,笼统地说,它们的整体基调所展现给观众面前的,都是如何平淡,如何沉静,如何从语言上直击心灵,又如何从眼神上感染人心(个人觉得论平淡论沉静二者不相上下,不过论语言的传达论通过眼神的情感交流,《沉静如海》略胜一筹)。
具体相似点体现在:1主角来自不同国家,整体价值观不一样,但是却可以因为某一点产生强烈的共鸣。
《沉静如海》男主是德国国防军高级军官,受过高等教育,素质优良,典型的德国绅士形象,女主是法国乡镇的普通年轻女性,金发碧眼,心灵通透单纯,很有魅力,1941年德国纳粹已经占领了法国很多地区,二人都是忠于自己的国家,因此男女主注定是对立面,但是男女主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与追求,那就是喜欢弹钢琴,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回归和平。
而《烽火芳菲》,男主是美国飞虎队成员,女主是中国浙江水镇上有个女儿的寡妇,男主使命感与正义感强烈,女主平淡柔和,同时又被世俗束缚着,渴望解脱与自由,但是作为二战后期同盟国的人,他俩无疑有个最大的共同信念,那就是早日结束战争,回归和平。
两者电影不谋而合。
都是被命运安排的人罢了。
2尽可能体现它是部“文艺片”的一面而不是纯粹的战争片。
首先《沉静如海》在色调上,色彩调试的恰到好处,堪称完美,独特而又浪漫的法国乡村景色在这部电影里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油画一般的质感,每一帧都是一副不用修饰的静态图片,女主的长相跟穿着打扮包括她那一头金色的盘发,在法式街道缓缓地推着自行车走,在这种场景这种色彩的映衬下,竟显得那么和谐。
而《烽火芳菲》,同样在着墨中国浙江水镇上,恰到好处,不刻意不张扬,但是又不平庸,犹如一幅水墨画般清雅淡然(具体体现看我上一篇长评关于中国水镇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言),女主姣好的素颜加上盘起黑发,手拿丝线走在这长长的青石板上,竟同样那么和谐。
对于这两部电影来说,我的内心感受是,好想自己也能身临其境享受这样的美好啊,岁月此时看起来当真如此静好?!
再次,导演都是想要弱化战争本身带来的残酷性,通过大量着墨于正面人物的形象,通过人物细微表情,语言,动作等一系列的手法来缓慢地推动剧情的发展,整体就是很平淡,很沉静,这两部电影这方面做的都很不错,都从不同程度上对于感情的刻画,如何的“克于理”,不过很显然《烽火芳菲》的“克于理”的表现没有《沉静如海》来的更多,但这并不妨碍《烽火芳菲》男女主的感情是多么的隐忍于无奈,还有遗憾。
《烽火芳菲》里的日本人不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那种直接残暴粗劣的形象了,进村就烧杀抢夺,而是给他们进行脸谱化,表面上看起来绅士平静,只要你不主动反抗,我们就不对你们进行围剿,除了有足够的理由让我去残害你们,比如把少佐打死,简直是打破平静的导火索。
而它俩又不尽相同的是,《烽火芳菲》看似在平静的叙事,但中间又有几个让人不禁落泪的点,就像有人感慨,导演不过想要告诉你,死了一个人而已,所以小凯村长被打死了;又死了人而已,所以游击队几个队员死了;女主其实也会死的,所以女主就死了,没有临别的嘱托,也没有临别的呐喊,有的只是一片平静……可心里居然莫名堵的慌?
瞬间落泪,不能自已!
也许这就是没有光环的真实感吧!
尤其是英子临死前的状态,她努力向前奔跑,我感觉她就是在像自由与光明奔跑,而临死时,她微笑地朝着杰克看了一眼,闭上眼缓缓倒下,明明死的一点都不惊心动魄,可是我却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如决堤的洪水……“妞妞,五十年过去了,我无时无刻不怀念着你的母亲,我想我真的爱上了她……”而《沉静如海》,通篇看下来基本上我是没有泪点没有大的情绪波动的,因为它一直都是很美好的存在感,它甚至把德国纳粹党的残忍弱化的比日本鬼子的残忍还要厉害,男女主彼此尊重,发于情而又止于理,因为整部电影看下来,女主几乎对男主没有说过一句话,男主甚至可以说,碰都没碰过女主,就是那种,衣服间的碰擦,也没有,一直都是男主自己的独白,男主的自我倾诉,当然也是说给女主听的,女主也真的只是听听而已,就是这么这么的纯,纯的我没有大的情绪波动,值到最后男主接到命令被派到东线作战而特地来跟女主告别时,女主终于忍不住潸然泪下,她哭了,这是她的情感表达,通过眼泪。
泪眼婆娑地看着男主并说了一句话,“再见。
”就结束了,于是突然间我的心就猛地被石头砸了一下似得,很难受,看着女主的眼泪,我也跟着哭了,泪点不多,就最后这一处,但足以把眼睛哭肿,因为毫无征兆,落差感实在是太大了,我一度认为,如果不是发生在战争时期,而是和平时期,他俩无疑能成为这个世界上最让人羡慕的情侣。
“我喜欢大海,喜欢它的平静,我不是说大海的激浪,而是别的东西……”《沉静如海》几近完美,无法挑刺,其主要原因是它的纯,是的,我认为同为战争片,它俩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比《烽火芳菲》的人物设定包括剧情演绎的更纯,我们无法去否定这么纯洁而美好但是又很遗憾的故事,可是你却可以去批判《烽火芳菲》男女主的感情发展基于中国的大背景而带来的道德问题,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战争下的感情的诞生,注定也会因为战争而最终夭折,我唯一有点不太满意的地方是,杰克与英子的感情表达,始于那个拥抱那个吻,我对于那个吻的感受是,为什么不能只是紧紧地碰一下嘴唇就好呢?
英子你的唇为什么动了,还不放开吗?
时间是不是有点长了?
“克于理”啊,该放开了,略尬。
但还好,我还能接受这个尬吻。
最后想表明一下我对于电影口碑和评分的看法,首先在我眼里,《烽火芳菲》可能真的不及我认为最好看的《沉静如海》,但是,如果以《沉静如海》9.0的高分为标准,那在我的眼里,《烽火芳菲》是值8.0分的,可惜很遗憾,由于这是部国产电影,由于女主扮演者是刘亦菲,哪怕是比利奥古斯特导演费了很多的心血,也特地查阅了中国书籍,哪怕是它让我们知道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为救56名飞虎队而牺牲了25万中国人,哪怕是电影宣传说你们每买一张电影票我们都会从里面拿出一部分钱出来用于公益救助曾被日军残害的同胞,仍然感动不了我们的中国观众,仍然有尬黑纯黑,鲁迅似乎说过一句话,中国人最瞧不起其实就是中国人自身,其实我还想说一句,还有自以为是的感觉。
电影结束后我旁边的一位老爷爷说,这部电影很好看,如果在美国上映,他们应该应该很喜欢看,我的内心其实是赞同他的,因为美国人不熟悉刘亦菲,只知道她是中国演员,因为美国人好奇中国农村是什么样子,因为美国人好奇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什么样子,更因为美国曾经也做过二战同盟国,仅此而已。
这部片播的时候,我没去看,然后默默等着线上观看,可惜国内一直没上,前几天在微博无意间刷到刘亦菲粉丝的网盘分享,就决定先看看。
下午四点多开始看的,结束六点左右,一直很投入,部分地方还倒退回味好几次,比如英子和美国大兵的几次对视。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叙事十分平淡,但是一路看下来竟然也觉得一点都不难熬,相反,相当好看,剧情平稳推进,却并不寡淡,心一直被牵着。
死人死的十分干脆,干脆得让人emmm……比如英子死的时候,我以为她多少要说个一个字半个字的……结果跨擦一下就死了……emmmm 在这点上,我觉得不能不佩服大师,金棕榈得主就是金棕榈得主。
感情线推进隐而不发,非常深沉,其实我觉得最后那晚那个吻没有必要haha……还有很多想说的,但我妈叫我去吃饭了。
另外,虽然我妈喊我吃饭但我还是要夸完刘亦菲!
实话,我很喜欢刘亦菲,她的电影除了四大名铺系列,我基本都看了,但是没有哪部片子让我代入感这么深的……看她哭我想哭看她和大兵对视老子三次爬起来离开屏幕去撸猫(冷静冷静……太脸红……)这种含蓄深沉的演技真让人欢喜。
好了我妈开始骂人了我要走了。。。。。
我要给满分,两分送给让我哭又让我脸红天仙村姑!
半架空了还如此牵强……
一星半,标准的央六电视电影
准确来说不是感情突兀,就是没有冲突,冲突不够深刻。
中外合拍弄的不像中国电影又不像外国电影 女主救男主剧情无聊无演技
外国人蠢得厉害
特效很渣,但到了南方小山村,却意外地丰润起来,有日常细节和情感在里面。刘亦菲不算好演员,但这回完成得不错,表演细腻温婉。她低头再抬头,对杰克微微一笑,真好看,看了都不免心动。这个角色贴合她。电影整体偏沉闷,但刘亦菲之死,还是被打动,想到真有这些人被屠杀,历史的沉痛感油然而生。
故事平淡而不寡淡 明明可以按套路往煽情了拍夸大战争的血腥与历史的深刻 导演却选择战争中的小人物讲了一个带点温情的故事 历史中那些像电影里平凡人给予英雄的救赎很少有人记得 可她们也同样值得敬仰与铭记
典型的外国人视角拍中国电影,从情节到布景,处处都是老外的痕迹。再怎么拔高,依然是外行啊。
挺温情的一个故事,天仙刘亦菲演的也挺好的,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值得一看的一部电影。电影总体还可以,四星给演技进步的刘亦菲鼓励一下
平平淡淡才是真,安静的扑街吧
其实应该七分左右,但是黑子们过于恶心了,这部电影虽然比较平淡,但是剧情画面都很不错,刘亦菲演技让人有点惊喜
剧情有点无聊,但刘亦菲演的不错
一般这种题材的电影总是会催泪煽情,比利这个丹麦国宝级导演用一种克制安静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发生在山村的牺牲和拯救的故事,全片非常安静,我今晚看的这场观众也很安静,可能是太安静了,感觉感动都是默默的,最后英子牺牲的时候我以为会煽情一把,但是没有,每一个牺牲的人都非常安静,但我还是流泪了
2017/11/10 我完全看不出寡妇刘与大兵感情线然后他们就接吻了接吻了。还有,刘亦菲的表情真的如她的演技一样毫无变化。
虽然我很喜欢严宽,但是故事平平,女演员从头到尾一个表情,声音有气无力,唉,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这样的题材拍好才是,而且这个名字,em……
讲真,这种题材的电影很少去看,但应朋友之邀还是去了,整体还可以,故事稍微有些平淡,二人的感情线来的莫名其妙,也可能是时长关系,台词翻译过来有点生硬,刘亦菲倒是让人惊喜,演技很走心,有几段戏很戳内心,看得出来对这部电影是真的很用心,最后感叹一下里面的音乐,国外的音乐是真的牛,加分!
故事的调子淡淡的,说给懂的人听。我不太能够理解这些年的崇日情怀,即便没有刻骨的民族仇恨,我对那个地方也就是淡淡的无谓有无,每每有人宣讲日本环境好,我就想告诉他“亚洲不只在东北角”。
太多剧情上的bug+故事太平淡+选角太出戏
所以刘亦菲到底演了个什么东西……
我平时不喜欢看这种战争片的,但是这部很惊喜,故事很完整也很抓人,BGM非常加分。虽然台词翻译部分有的地方不太准确但是瑕不掩瑜。几个演员很出彩,严宽也太帅啦!!!刘亦菲进步很大,台词情感表现的都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