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温度》第二集《路的尽头》第三集《烧水煮茶的事》第四集《他乡,故乡》第五集《时间为茶而停下》第六集《一碗茶汤见人情》台本摘录:茶的世界,人来人往,有的人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有的人实现了灵魂的救赎,有的人发现了生命的诗意,有的人重建了与祖先的联系,而更多的人把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茶的馨香,让我们停留下来,或者,奔向远方。
茶是一种人生。
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
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而融合是茶的天性,茶与奶,茶与油,茶与药,茶与花中国人认为,茶如人生,苦尽,甘来。
它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它被当做一味解毒的药方。
几千年前,它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为一道可口的饮品。
它步入了唐朝诗人的殿堂,它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
它藏进僧侣的行囊,与佛法一起东渡日本,并在那里上升为一种生活的信仰。
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想象。
它丰富了英国文化中最精致优雅的礼仪,并跟随日不落帝国的脚步在世界各地生根。
它走过漫长的旅程,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
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内容梗概(部分取自网络):第一集 土地和手掌的温度布朗族的小茶罐布朗族人一年四季不熄的火塘边,总是少不了小茶罐的身影。
布朗族人把茶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来保护,将茶作为一种图腾来崇拜,他们视茶为祖先的恩赐,灵魂的盛宴。
意大利人唐云,带您体验最真实的龙井,和茶农一起做茶。
茶是一门功夫——龙行十八式长嘴铜壶,翻转腾挪,提壶把盏,准确将水注入杯盏中。
每一式均模仿龙的动作,式式龙行云动,招招景驰浪奔,令人目不暇接,心动神驰。
濒临失传的绝技——蒙顶黄芽一种分寸感极强的茶,一道含蓄内敛的茶,制作考究,稍不留神就功亏一篑。
那紧结的茶形,高昂的香气,清甜的滋味,宛如窗外春雨飘洒的气息自心底发起,又仿佛那山野间茶树发枝抽芽的声音,这,正是桐木关的气息…茶香之路走得最远的,非乌龙茶莫属,武夷岩茶中,说起“岩骨花香”之韵,人们最先想起的总是大红袍,是什么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
人与阳光的合作——白茶一道茶,便是一种人生,一杯耐得住岁月的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品味茶之香,精彩可期待。
请你随着王冲霄总导演的镜头,一起穿越全球,探访茶人茶事。
——绿茶:零发酵茶,清汤绿叶,——黄茶:微发酵茶,黄汤黄叶,成都蒙顶——白茶:不炒不揉福建福鼎白茶 白毫银针——乌龙茶:半发酵,香气千变万化武夷岩茶(大红袍)绿叶镶红边——黑茶:发酵时间最长游牧民族,甘露之海老枝叶,耗时长,反复揉捻,溜茶,渥堆发酵四川雅安毛茶——红茶:全发酵,兼收并蓄鼻祖——正山小种红茶,福建武夷销量最大,black tea第二集 路的尽头讲述茶在中国如何从产茶的地区向无茶之地传播的过程。
讲述一片看似普通的叶子把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不同背景的人群连接一起的故事。
茶,是一段旅程。
从茶的产区,到无茶之地。
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
人们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在路的尽头,有安放我们心灵的家园。
昆仑雪菊——以生命为赌注的寻找前面的陡岩峭壁,有希望,也有万丈深渊,为寻找那朵小黄花,不惜以生命为赌注,无茶之地,路,却因它而生。
广州凉茶——传统也嘻哈年轻的群体,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着与这座城市及古老传统的关系。
南糯山斗茶——为部落的荣誉而战斗茶,斗的是人与茶融合的深度,并能以最细腻的方式,将这种理解表达出来的人,才是当之无愧的茶王。
古道背夫——肩膀上的茶路走一趟需要半个多月。
后背是三百多斤的份量,脚下是仅容一人的小路,一不留神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这一条茶马古道,不是马蹄踏出来的,而是靠人的肩膀背出来的…马背上的民族,除了放牧外骑马外,融进他们血液的,还有奶茶。
一碗奶茶,见证成长的喜悦,也饱含了亲人的祝福与期望。
茶叶被虫吃掉,经过虫不足两厘米的身体,被虫排出体外。
走过这不足两厘米的路程,茶叶发生了怎样神奇的变化?
酥油茶——朝圣路上的生命之饮偏远的藏北高原是人类生存的极限地带,也是信仰与生命的融合之地。
五十岁的卓玛,因为一个简单的愿望,在最寒冷的十二月启程,踏上了朝圣之路。
信仰给了她心灵最坚定的力量,而茶则是她一路上必不可少的生命之饮。
新茶昆仑雪菊非茶之茶:保健,广东凉茶斗茶:杀青,揉捻茶马古道:川藏茶道,茶背子奶茶:蒙古族,马背上的民族,奶酪虫茶:以茶叶为食的虫的便便,豹皮樟西藏酥油茶第三集 烧水煮茶的故事茶走出国门,讲述茶从唐宋以来在东方传播的故事,首先传播到了日本,在日本上升到了美学宗教的日本茶道,讲述的是中国茶文化的演变和日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演绎的故事。
她从小闻着茶香长大。
十七年前第一次接触到日本茶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专程去日本,学习感悟茶道的精神,如今已是职业茶道师的她说:“日本茶道动作规定太多,太程式化,但我觉得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虽然中国人已有几千年的饮茶历史,但茶从饮料上升为道,是从唐代的陆羽开始。
陆羽在《茶经》中详细叙述了唐代煎茶的仪式,每一件器物,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细节。
唐茶,对当代以推崇茶道的整个东亚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
恩施玉露——唐茶的滋味蒸青工艺,是唐代制茶的重要工艺,目前中国主要的茶产区,以炒青工艺为主。
唯独在湖北的恩施,仍然保留着这项唐代制茶的工艺。
径山寺——日本茶道的祖庭浙江余杭的径山寺,在日本的名声要远盛于国内。
日本人奉径山寺为禅宗的祖庭,日本禅宗流派大部分都起源于径山寺。
日本僧人将茶与茶道带回国,径山寺自然也成了茶道的祖庭。
但曾经闻名的径山茶宴,却在国内失传,在日本以四头茶会的形式保存下来。
白玉酥油茶——宋代点茶法的痕迹宋代点茶法在中国几乎已经绝迹,但在偏远的高原,因为某种机缘巧合,点茶法竟然保存在一个藏族部落的习俗中。
茶道里千家——武士与茶人这是日本最受尊敬的茶道家族,四百年来,这个家族一直以茶道的“和敬清寂”,制衡着习武之人的恐惧与暴力。
合欢树——抚慰灵魂的茶道一个花园,一个老人,一间茶室。
年近九十的宫城美惠子,用茶道安抚着他收养的残障儿童。
功夫茶发轫于明代的潮州工夫茶,是泡茶法的活化石。
在这里,可以看到潮州城中洋溢的茶香,看到中国当代泡茶法之美,工夫茶也是功夫茶。
——日本茶道:规定严格程序繁琐,茶粉茶汤,形式即内容即态度——功夫茶:茶馆茶楼,随性散漫潮州功夫茶——中国茶艺术的活化石凤凰单丛——乌龙茶——唐茶:茶圣陆羽《茶经》,茶程式的形成恩施:茶油汤,玉露茶蒸汽杀青——日本:静冈茶:取自中国的茶道——浙江余杭径山寺,点茶,宋朝茶道与禅宗、剑道、武士精神、第四集 他乡,故乡他乡,故乡。
他讲述茶种植和生产技术在世界传播的故事,探索急剧扩大的茶叶版图对世界的影响。
每个民族对茶的喝法都有独到的见解。
东南亚地区的人们习惯喝加冰的奶茶,而在曼谷小哥尼克的手里,奶茶不仅是一道饮品,更是一道魔术。
如果想要领略泼水节期间,天使之城曼谷欢乐至上的味道,请不要错过第四集。
美斯乐——金三角的救赎金三角一直是很多领域充满迷雾和禁忌的话题。
金三角里的故事,不是香港枪战片里毒枭那么简单,茶与毒品有怎样的关系,中国人不忍诉说的历史,都讲述在美斯乐的故事里。
茶叶猎人——从中国到印度的茶叶旅程茶叶贸易在历史上一度为中国人主宰。
西方人为了获得茶,尝试了各种办法和手段。
马凯白瑞庄园——印度人的乌托邦大部分的印度茶园被英国人主宰。
而一位印度王子,励志要将自己家族的茶园,打造成这个世上少见的乌托邦。
祁门香——风靡世界一百年的中国红茶为了对抗印度红茶对中国红茶市场的冲击,一款来自皖南的红茶横空出世,它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在这里可以看到祁门茶人的辛酸与骄傲。
格鲁吉亚刘茶——一个中国人创造的奇迹一个世纪以前,一个姓刘的中国年轻人,来到黑海地区,他带来了茶种和茶苗,从此以后,高加索大地上风靡了一款刘茶。
茶——拆字:草木之间的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关于茶的渊源——东南亚奶茶 拉茶在泰国美斯乐种茶的中国老兵 东方美人茶——印度殖民时期开始的茶产业印度大吉岭红茶——中国祁门红茶:世界三大顶级红茶: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锡兰红茶,祁门香——苏联格鲁吉亚 刘茶第五集 时间为茶而停下讲述了英国的茶文化饮茶皇后——爱与孤独之茶她是一位皇后,从她嫁到英国后,英国从不知茶为何物成为世界上人均喝茶最多的国家。
这位皇后一生寂寞,丈夫情妇无数,陪伴他的,只剩茶而已。
松萝茶——最早风靡欧洲的中国绿茶虽然英国人最推崇的是红茶,但他们最早尝到的还是绿茶。
如今这款茶依然在国外倍受欢迎,最远甚至卖到了非洲。
贝蒂茶屋——因茶而变的摩托骑士一个茶屋,见证了一段刻骨的爱情。
一位摩托骑士为妻子选择平静的生活。
如今,斯人已逝,茶让他走出阴霾,端起爱的茶杯。
英式下午茶——时间为茶而停下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直到今天,英国已经形成了深入人心的下午茶文化,成为了一种社交方式。
英国的下午茶里的茶只是个“前奏”,它奏出的是随之而来的各式点心和一系列有关下午茶的传统。
茶舞会——当淑女遇见绅士在中国,琴棋书画是茶的知音,而在英国,一场尽兴的下午茶会,怎么能少了舞蹈呢?
川宁——服务皇室一百年川宁茶引以为傲的,除了最传统的英伦风味,更重要的是,他们为英国皇室服务了一百年。
泰格斯南——英国惟一的茶叶种植园几乎所有人都认定英国不适合种茶。
但在泰格斯南,有人几经周折建起了英国唯一的茶园,这些茶,嗅着海风,与古堡为伴。
英国: 下午茶文化,不種茶卻全民飲茶的國家下午茶:4點后,茶屋,茶,點心,茶舞會第六集 一碗茶汤见人情讲述各类与茶打交道的人观音阁——四川老茶馆的最后时光四川彭镇,老茶馆观音阁是彭镇人久未醒来的一场梦,这场梦里,茶馆的市井味、泥土味和人情味,正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逝去。
茉莉花茶——九窨的芳香一道好的茉莉花茶,有着极其繁琐的工艺步骤。
采花人要在八月的三伏天工作,制茶师傅几乎整个夏天都在熬夜,因为茉莉花不但生长在三伏天,还只在夜间开放。
寻找茶魂——美国摄影师的寻茶之旅一个美国摄影师,他认为茶叶有自己的意识,这些意识被人所传递,他希望从无数中国茶人身上,寻找茶的灵魂。
百岁茶人张天福——只为一道干净的茶他是中国茶界的泰山北斗,他历经北洋、抗日和解放,身体在一天天老去,不变的是推动中国茶叶现代化的一颗拳拳之心。
方守龙的有机茶——好人做好茶有机茶是很多茶人的理想。
为了做出一道干净的茶,方守龙在寻找最有机的肥料。
峨眉山茶农——一片茶叶的历练这是一片茶叶的视角。
一片茶叶,从采摘到走上茶桌,它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和历练呢?
丹下明月——治愈战争创伤的茶她是一个日本人,但她也认中国为自己的祖国。
因为身世,她怀着对中国复杂的情感,走在自己心爱的茶道教学的道路上。
李曙韵——茶席是造梦的舞台她是一个行走的茶人,在她的眼里,天地万物都可以成为茶席的一部分,她要用这一切打造一个茶人的梦想。
老茶馆茶人: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饮茶人茉莉花茶:茶叶→茉莉花→窨制→篩茶張天福:茶葉現代化有機茶:福建安溪鐵觀音:春、夏、秋三季(一般茶只春一季)四川峨眉竹叶青
ep1 土地和手掌的温度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形成六大茶类:不发酵的绿茶,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茶叶的鲜度;轻微发酵的黄茶,比绿茶更多了一份柔和;不炒不揉的白茶,最多地保留了自然的原味;半发酵的乌龙茶,创造出千变万化的香气;发酵时间最长的黑茶,曾经是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与其他五大茶类相比,全发酵的红茶兼收并蓄,是当今世界消费量最多的茶。
云南景迈山布朗族的普洱茶,每年的茶祖节,一年一小祭,四年一大祭,用牛祭祖先。
四年一次的茶祖节大祭,用山泉水泡茶洗浴神像,以自家最好的新茶供奉茶祖。
杭州的龙井茶,“龙井”是茶名,是地名,是村名,也是泉名。
中国古人认为这口井与海相通,其中有龙,所以叫龙井。
龙井属于不发酵的绿茶,绿茶是中国人喝得最多的茶,绿茶具有抗癌的作用。
龙井茶的色泽,绿、黄两色浑然天成,浓淡相洇。
乾隆最爱西湖龙井中国人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四川的茶馆很拥挤,于是发明了长嘴铜壶,如今种手艺被演化成一套炫目的技艺,名为“龙行十八式”。
四川雅安有一座蒙顶山,相传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一个叫吴理真的人在蒙顶山种了七株茶树,后人在此建了一座茶园,取名皇茶园。
黄茶,是一种分寸感极强的茶,既保持了绿茶的鲜香,又多了一份柔和的特质,做茶的火候必须恰到好处。
蒙顶山的茶园历史上大多属于寺院。
茶叶发酵36小时后,再烘焙,如此制作出来的黄茶,黄液黄汤。
同绿茶相比,轻微发酵的黄茶,口感更加温厚平和,对肠胃清寒的人尤其适宜。
黄茶制作考究,稍不留神就功亏一篑。
如今黄茶在中国的四川、湖南、安徽等地都有生产,这是一道含蓄内敛的茶。
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茶于中国明朝时期在福建武夷山茶区诞生。
今天世界80%的茶叶市场属于红茶,红茶传到西方之后英文称为black tea。
在中国的茶叶分类中还有一类后发酵茶,叫做黑茶。
在藏族文献中,黑茶被称为甘露之海,青藏高原高寒缺氧,蔬菜水果匮乏,藏民需要分解油腻补充维生素,而这都离不开茶。
对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的游牧民族来说,黑茶都是生活中的必需品。
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古老的黑茶工艺已存在上千年。
黑茶有着各种制茶工艺中耗时最长的流程。
要想制成的毛茶结实饱满,就需要对粗老的枝叶反复揉捻成型。
但在现代揉捻机出现之前,这是最消耗体力的一项工作。
今天中国的黑茶生产现代生产线早已全面取代了传统工艺。
渥堆发酵是黑茶的独特工艺,湿漉漉的茶叶堆紧压实,微生物的活动促使茶叶发生转化,堆心温度达到七十多摄氏度时,要进行翻堆,使温度均匀,反复多次。
一周以后的茶叶颜色变为黑褐色,渥堆发酵激发出了黑茶独特的保健功能。
今天不仅是游牧民族,受都市病困扰的现代人也开始喝起黑茶。
黑茶最后一道是被压成砖形或饼形,然后走上漫长的茶路。
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
今天最顶级的武夷岩茶被称为大红袍。
在摇青的时候要很讲究,而且在水分适当的时候,茶的边缘开始绿叶红镶边,标准发酵的过程就出来了;杀青、烘焙。
福建福鼎,白茶是一种古老的制茶工艺,用晒干或阴干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茶叶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当地人常常把白茶当作消炎杀菌的药品。
ep2 路的尽头昆仑雪菊也被视为茶饮,寻找野生雪菊。
广东凉茶,二十多味药材在砂锅里慢火熬制出来,凉茶更像是药。
西双版纳斗茶比赛从云南和四川出发的茶马古道有许多支线,大部分最终到达西藏,并从那里穿越喜马拉雅的沟谷,远涉印度、尼泊尔。
云南的茶马古道是马帮的蹄印踩踏出来的,而四川的茶马古道是依靠人的肩膀背出来的蒙古本身不产茶,蒙古人将茶和奶结合贵州赤水人的虫茶,是人与自然合作的结晶西藏的酥油茶能驱寒暖身、止渴充饥,还能补充营养和消解油腻,对藏族人来说,茶就是活命之水ep3 烧水煮茶的事日本茶道喝的是用茶粉冲泡的茶汤陆羽的《茶经》很详细地记录了当时喝茶的方法和做茶的方法。
唐代的茶大部分都做成了茶饼。
唐茶的关键是煎煮,也叫煎茶。
宋代人日常喝的是茶粉,点茶的工具是茶筅(xiǎn)。
湖北恩施土家族人的油茶汤日本的静冈茶,以蒸青和手揉闻名。
今天日本禅宗二十四流派中十八家都出自径山寺。
四川白玉县河坡酥油茶日本现在的茶道更多地受到中国宋代的影响。
南宋初年,僧人荣西两次来到中国学习禅茶文化,荣西带回茶种后,日本才开始真正大规模种植茶树,日本才开始真正大规模种植茶树,荣西后来被奉为茶祖。
随着宋朝的结束,中日文化交流日渐减少,两国的茶道也开始沿着不同的方向各自发展。
明朝初年,中国的饮茶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炒青取代蒸青,散茶取代茶饼。
茶,不再被吃下去人们更乐于通过泡茶品味茶的原味和香气。
潮州人最常泡的是凤凰单丛茶。
ep4 他乡,故乡在17、18世纪,英国的主要财政收入都来自茶叶。
1824年,一个英国军官在印度阿萨姆发现了野生茶树,这大大坚定了英国人在印度开创茶产业的决心。
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 福琼深入到武夷山茶区,希望获取红茶的秘密,找了八个无名茶工为印度茶叶奠定了基础。
安徽祁门红茶一直到今天是世界高端的红茶之一。
ep5 时间为茶而停下英国是全世界人均喝茶最多的国家。
福州港因茶而繁盛,飞剪船云集,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随着蒸汽动力船的兴起,曾经的海上之王 飞剪船 结束了它的传奇。
让英国人认识茶叶价值的是一位葡萄牙公主凯瑟琳,时间是1662年。
她嫁给了国王查理二世,她完全不知道怎么在英国生活,带了茶叶过去,人们学她的样子泡茶饮茶,茶流行起来。
18世纪初,英国人几乎不喝茶,到了18世纪末,英国几乎人人爱茶。
茶,在工业革命时代融入了普通英国人的生活。
英国,这个几乎不产茶的国家却凭着国民对下午茶的偏好,依托日不落帝国时代的影响力,使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成为庞大的茶叶生产国。
在英国主导的茶叶工业体系中,种植、粗加工基本在海外茶叶产区完成,而核心的拼配工序却要在英国总部进行。
每款英式红茶,都有一个神秘的配方。
ep6 一碗茶汤见人情
【第一集】[茶与人生]茶,它经过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与我们相遇。
茶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
[景迈山普洱茶]尽管景迈山的茶大多被制作成普洱茶饼,但布朗人自己还是习惯喝存放一年以上的散茶。
“那么在喝新茶的时候,按照我们的茶文化,要把它制成烤茶。
”烤茶的器物都是就地取材,土法烧造。
抖动,使茶叶和火炭充分接触,以去除茶叶中的杂质和寒气,并由此调出浓郁的花香。
(取茶进土法烧纸的陶器茶壶,放进木炭抖动,充分受热。
取出木炭,将茶壶放于木炭堆之上,倒开水,茶壶里滋滋的冒着热气涌出来。
)每年要举行一次茶祖节,如果是小祭,它的高潮在16日。
如果是大祭,它的高潮在17日。
大家都要上到山顶上祭牛。
“布朗族每开辟一块新的茶园,种的第一棵树,叫做茶魂树。
树桩把它栽起来,就代表它的魂,魂在守护它的茶园。
”四年一次的茶祖节大祭,整个山上的布朗人,都汇集到怕哎冷寺,用山泉水泡茶,洗浴神像,以自家最好的新茶供奉茶祖。
布朗人的茶祖叫帕哎冷,传说一千八百多年前,是他在面对族人大规模遭受瘟疫的危难时刻,发现了茶叶可以治病,从而拯救了自己的族人。
[茶的发展]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茶树,一路向东南延伸,在自然与先民的调养下,逐渐演化为易于采摘和管理的小叶种灌木。
正是这些低矮灌木上生长的鲜嫩芽叶,精制成中国的众多名茶。
[茶亲]每年春天的茶季,中国各地的茶农家里,经常会有爱茶人前来借宿,他们希望品尝到最新鲜的好茶,更希望体验一盏好茶背后的甘苦。
他们住在茶农家里,与茶农一起劳作生活。
[龙井]“龙井”是茶名,是地名,是村名,也是泉名。
中国古人认为,这口井与海相同,其中有龙,所以叫龙井。
“乾隆到这里喝茶,路过了龙井村。
他认为这个地方的茶,他也不讲好,也不讲差,时隔三年以后,带着他的侍卫到了这里。
他写下了“龙井乾隆御览制”。
龙井,属于不发酵的绿茶。
绿茶是中国人喝的最多的一种茶。
人们喜爱绿茶清汤绿叶的品相,更看重它的健康功能,尤其是绿茶抗癌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
龙井茶的色泽,绿黄两色浑然天成,恰似中国水墨画的墨迹,浓淡相洇。
龙井茶的味道香郁若兰,而茶农的说法更平实——“油煎蚕豆瓣香”。
[蒙顶山黄茶]距离成都一百多公里的雅安,有一座蒙顶山。
相传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一个叫吴理真的人,在这里种下了七株茶树。
后人在吴理真种茶树的地方,建了一个茶园,取名皇茶园。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成为好水沏好茶的象征。
“我们今天采的茶是用来做黄芽的,长度要在一点五厘米到两厘米,采的时候要掰,不能去掐。
”“杀青的温度,一般在一百六十度以上,锅底离手心要在一尺二的距离,要感觉到烫。
”茶叶要在铁锅内用手翻炒四五分钟,脱水、杀青。
“第一道杀青主要是要使那个鲜叶去掉青草味,然后让它焕发出芳香味。
我们黄芽的发酵,它主要是靠闷黄,让它的发酵程度不超出百分之十。
每煮一锅起来,要用草纸包起来,纸是透气的,不会把茶闷坏。
如果你用其他布,它可能就对茶有影响了。
这个要三十六个小时,才可能转化。
”蒙顶山的茶园,历史上大多属于寺院。
僧人们相信,种茶、做茶、喝茶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修行。
茶叶发酵三十六个小时后,再烘焙。
如此制作出来的黄茶,黄叶黄汤。
同绿茶相比,轻微发酵的黄茶,口感更加温厚平和,对肠胃清寒的人,尤其适宜。
黄茶制作考究,稍不留神就功亏一篑。
如今,黄茶在中国地四川、湖南、安徽等地都有生产,这是一道含蓄内敛的茶。
[茶与人生]我们泡一杯茶,茶都是浮在面上的,然后逐渐沉入杯底,这就是我们领悟到人就是这样的。
开头你不成熟的时候,都是浮在面上的,但是随着你的经历多,你的知识增加,社会阅历增加,你就沉下去了。
[六大茶类]同一片茶叶,经过中国人灵巧的双手,演绎出了无数种口味,形成六大茶类。
不发酵的绿茶,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茶叶的鲜度。
轻微发酵的黄茶,比绿茶更多了一份柔和。
不炒不揉的白茶,最多地保留了自然的原味。
半发酵的乌龙茶,创造出千变万化的香气。
发酵时间最长的黑茶,曾经是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
与其他五大茶类相比,全发酵的红茶,兼收并蓄,是当今世界消费量最多的茶。
[桐木村正山小种]三百多年前,世界上第一款红茶,诞生在这个偏僻的山村(桐木村)。
“明末清初的时候,从江西桐木关来了一支部队,山里人没见过世面,茶叶就不管了。
等第二天一看,茶青没办法及时处理,已经发生变化了,就是发酵了。
很急,马上放到锅里去炒,炒完了就焙,焙完了颜色黑黑的,泡起来汤红红的,就不像原来的绿茶了。
心里想这家伙坏了。
但总是茶,总是心血,送到星村。
星村当时有很多闽南的商人,交给他们托看看怎么卖掉。
闽南商人就找到我们家说你去年那个查我卖了,是原来茶价格翻了一倍。
这个茶出去了,比绿茶好卖,口味欧洲人更适应。
”今天,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茶叶市场属于红茶。
红茶传到西方之后,英文称为“black tea”。
[黑茶]在藏族文献中,黑茶被称为甘露之海。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青菜水果匮乏。
藏民需要分解油腻,补充维生素,而这都离不开茶。
不仅西藏,对新疆、内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来说,黑茶都是生活中的必需品。
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古老的黑茶工艺已存在上千年。
每年春天,四川雅安的茶农在采完第一拨嫩芽之后半个月,就开始收集黑茶的原料了。
别的茶类弃之不顾的粗枝大叶却是黑茶的主要原料。
徒手采茶困难,所以采茶人要带上一把特制的刀子,被称为刀子茶。
黑茶,有着各种制茶工艺中耗时最长的流程。
要想制成的毛茶结实饱满,就需要对粗老的枝叶反复揉捻成型。
但在现代揉捻机出现之前,这是最消耗体力的一项工作。
如今,只有雅安长沙村的老师傅,还能用最传统的方式揉捻茶叶。
蒸一下,可以使这些原料变软一些。
再装进麻袋,防止被枝桠扎到。
传统的揉捻技艺,需要一块木板来帮忙。
这道工艺至少要重复三次,被称为溜茶。
(45°放置的长木板,还有两段的扶手,类似楼梯。
将麻袋放在木板上端,两个人踩在圆筒麻袋上缓缓往下走。
走到底再将麻袋拿上去,重复。
)[武夷山大红袍]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
今天,最顶级的武夷岩茶被称为“大红袍”。
这个名字来自于天心永乐禅寺后山峭壁上的六棵古茶树。
“在武夷山来说,最精品的岩茶叫’三坑两涧‘,落坑落涧的茶,茶的品质都特别好。
日照时间短,叶片也比较厚,泡出来的汤水比较醇厚。
“做茶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一的时候,茶才能做到极致。
在摇青的时候要很讲究,而且在水分适当的时候,这个茶的边缘开始绿叶红镶边。
这个茶标准发酵的过程就出来了。
杀青两百多度的锅,只要稍不留意,手肯定被烫起泡。
揉捻是用齿状的揉捻筛,就像我们打太极一样,你的手要很巧,左右地摇摆,让青叶卷起来,用的都是内力。
这个精品茶要微火慢炖,我们要用炭火去烘焙二十小时。
”传统大红袍,做得最极致的可以烘焙九次,这样做出来的茶轻滑有光泽,如同泥鳅鱼一般,故名泥鳅火。
“我们讲武夷山的茶,他在品茶的时候一定要品出声音,对茶是一种赞美,(含一口,往里吸两下)它叫啜茶。
啜茶的过程是让你整个口腔里面每个部位都要接触茶的汤水,这泡茶所有的好、坏,在你的舌面上全都体现出来。
”[白茶]白茶,是一种古老的制茶工艺,用晒干或阴干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叶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
当地人常常把白茶当做消炎杀菌的药品。
(福建福鼎柏柳村,每年三月中旬开始)“早上不能太早,早上雾很多,很大,对茶青色泽有影响。
晚上要早一点收起来。
中午晒的时候,太阳太强,一晒会糊了。
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就很难。
要眼观其色,我们看它颜色怎么样,或白、或黑;手摸其干,看它的干度怎么样。
晒白毫银针,我们要细心地去观察它。
等火烟消完了,我们才把银针放下去。
温度不要太高,一高等一下就糊了。
”顶级的白茶,以清明前壮硕多毫的茶芽精制,入水根根挺立,白毫闪亮,名为白毫银针。
今天,大受欢迎的白茶,是一百多年前,从附近的太姥山上移植过来的。
“晒青的时候,要非常细心。
如果用手铺好了以后,就不要再去碰它。
如果天气好,像西风的天,就晒的比较多。
”这在天无三日晴的太姥山顶并非易事。
“[茶与人生]我们这边到清明都很冷的,晒白茶很不容易,在太姥山上存一点白茶是珍品。
喝茶的时候要用这颗心,坐禅的时候也用这颗心,茶味和人生的味道一样,跟禅的味道也一样,因为茶也有生命,它跟人一样,你对它越了解,你做的茶就越好。
”“慢慢地,你发现万法回归内心,生活还是回归平淡最快乐。
喝茶也是这样的,以前是追求种种的茶,茶香,茶汤,茶的颜色怎么样,慢慢地,现在只要有一杯清淡的茶就可以了。
”————————————【第二集】[斗茶]比赛的过程很短,选手们只要完成初制的毛茶即可。
而手工制作的毛茶,其实最见茶人功力。
真正的高手在翻炒时,能感受茶叶最细微的变化。
结束杀青的时机,往往就在分秒之间。
经过杀青的茶叶,还需要用双手反复揉捻。
双手力道要足,才能将茶叶中的汁水揉出。
[蒙古奶茶]茶来自内地,为了方便运输,压制成茶砖,茶砖厚实到需要用锤子砸,砸下来的碎茶装在网兜里,先放入滚锅中煮。
整锅汤水呈现褐色的时候,加入鲜奶。
[赤水虫茶]村民们把采集回来的树叶发酵,这会使叶子散发出清香,从而引来化香夜蛾等昆虫,在茶叶上产卵繁殖,长出的幼虫就以这些茶叶为食。
通过这些幼虫食道后的产物,再晒干过筛,稍加炒制,就制成了当地别具一格的饮品,虫茶。
————————————【第三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的动作,繁复而漫长。
最严格的茶道,要持续四个小时。
“仪式,或者是说它的形式,其实是它的内容。
呈现给你的这个形,表达给你的这个状态,你不可能是没有一点感受。
每一个动作它的角度,或者是它的手的高低都规定的非常严格。
”日本茶道喝的是用茶粉冲泡的茶汤。
茶道的关键步骤是用茶筅将茶汤搅拌均匀,叫做点茶。
如今日本茶道已经成为日本传统文化代表,但这种古老的方式中,依旧保留着许多的唐宋遗风。
[唐茶]唐代的茶,大部分都做成了茶饼。
唐茶的第一步,是加工茶饼。
“把茶饼先烤香了,烤香以后再研磨,研成茶末。
另外它有一个罗盒,它的罗盒旁边有一个空间,你就推来推去,这个茶就可以筛出来了。
”唐茶的关键是煎煮,也叫煎茶。
“烧水的东西是用铁锅,它还很讲究从哪里来的水。
第二个,很讲究温度。
怕水太开了,把水倒进去将水温降低。
另外一边水要烧开了,茶就放进去,盐、姜、桂那些调味料放进去,这种口味跟我们现在有一点差距。
”(举碗齐眉,敬天地。
双手大拇指和食指握住茶杯。
)[油茶汤]传说,曾经有人试着将茶叶炸透后,加入汤中熬制,以此治疗湿热带来的疾病。
在贫苦的年代,茶也曾替代肉类,作为年货出现在年三十的油汤里。
“放一点调料,花椒、盐都可以,待汤开了以后,就把这些放到碗里面,这样就可以吃。
”将茶吃下去,是中国人对茶最原始的品茶方式。
[恩施玉露茶](唐代蒸青绿茶工艺)用蒸汽杀青,可以带来更纯粹的绿色和鲜美的口感。
蒸汽杀青,只需要四十秒的时间,杀青后的茶叶,先在五十到八十摄氏度的焙炉上悬手揉搓,抛散初干。
在一个半小时的纯手工制作中,茶吐露出清香,变为松针的形状,这就是恩施的玉露茶。
[日本静冈茶]日本的静冈茶同样以蒸青和手揉闻名。
每年春天,茶师们都会聚在一起切磋技艺。
将针叶状的茶叶摞在一起,摞的越高,说明茶的规格越统一,针形越饱满。
[河坡酥油茶]河坡酥油茶的喝法与其他藏区不同。
打茶之前,茶饼要在碾子里反复碾碎成粉末状,然后以水冲泡。
在河坡,点茶的工具是藏族的木筒。
这里喝茶的方法在宋代形成,至今仍然没有改变。
[潮州功夫茶]“我们这边说功夫,讲究到火、水、器具、冲泡的技艺。
最终的目的是怎么泡好这杯茶汤。
其实冲泡有一个顺口溜:高冲低斟,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做茶是用心做的。
一个茶的好坏,这一喝就知道当时做茶的心态是怎么回事。
”凤凰单丛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以香型多样闻名。
”做茶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把茶做的顺口,再高级就做出有没有香气。
“[茶的发展]明朝初年,中国的饮茶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炒青取代蒸青,散茶取代茶饼,茶不再被吃下去,人们更乐意通过泡茶,品位茶的原味和香气。
————————————【第四集】[祁门红茶]祁门红茶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并称世界三大顶级红茶。
西方人欣赏祁门红茶的香气,为它创造一个专有名词”祁门香“。
阴雨天对做茶有影响。
“当天的叶子必须要当天做完,不能过夜,时间一长茶叶就不新鲜了。
”鲜叶的萎凋,需要小半天的时间。
阴雨天空气湿润,这个过程会更长。
萎凋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揉捻。
茶青在双手的反复揉搓下破裂。
揉好的茶被放在竹篾中。
半青半红的茶叶,在几个小时里充分发酵,最后在炭火上烘干,祁门红茶的香气开始凝聚。
老谢自己喝茶,一天粗制就够了。
但在茶厂,粗制的差还需要一轮精制,精制环节有十七道工序,先将粗老的茶筛出,在布袋中打碎,再通过网径不同的筛子,将不同直径和长度的茶细分。
规格统一的茶叶,冲泡起来能激发更好的口感。
————————————【第六集】[茉莉花茶]做茉莉花茶的第一步是加工茶叶。
“通过蹚踩(脚上套布套,把茶放在筛子里跺茶),就是茶取出来梗保留。
”做茶的第二步是处理花蕾。
看似静止的花蕾,内部的温度却在升高。
有经验的制茶师傅讲手伸进花堆,就能知道合适将花再翻动。
等到花瓣和花下虎爪充分舒展,茉莉花的香气就开始溢出了。
“筛花的时候要着力(用手摇动筛子)差的花要分掉,收跟推两个放在一起。
”第三个步骤是窨制,这是最关键的环节。
让干燥的茶叶吸收新鲜茉莉花的香气,茶与花混合的比例和时间是最难掌握的技巧。
窨制时需要定时翻动,所以人是不能离开的。
整个过程要持续到第二天的早上(茉莉花晚上才开)。
茶叶吸足了水分和香气,原先水灵的茉莉花已经枯败,用细网格的筛子将茶叶和残花分离开。
炭火是昨天晚上已经焖好的,最后的工作就是将茶叶烘干,这算一次窨制。
顶级的茉莉花茶最少要九窨以上,一次窨制要三天。
[安溪铁观音]中国大多数名茶只做春天一季,而铁观音一般可做三季:春茶、夏茶、秋茶各有风味。
[峨眉山竹叶青]峨眉山最好的茶园,隐藏在海拔八百米到一千二百米的原始森林中。
竹叶青最初就是山上的僧人创制的。
八万棵芽心仅能制成一斤竹叶青。
“茶不离手,手不黏锅,若一手擦到锅就要烫到手。
杀青重要,理条也重要,辉锅还是重要,这几道哪个不注意味道就不好。
”如果想成为珍品,还有最后一道关口。
“选茶的标准就是要完整,不能太大,不能太小,颜色要均匀,不能有一点瑕疵,像熊猫竹叶那样的才能要。
从一千五百克原料里选出三百克茶叶的样子。
”[茶与人生]一片茶叶,历经磨难,一次次死去,一次次重生。
水的呼唤,帮助它完成了最后一次涅槃。
而这段不平凡的历程,在喝茶人端起茶杯的那一刻,得以圆满。
广东凉茶需要20多种药材。
套马是为了避免马儿变野。
云南名茶兰罄雀舌。
赤水虫茶,茶汤类似红茶。
绿茶和红茶不兴煮,福州的茉莉花茶,茉莉花只在晚上开放。
张天福是茶界泰斗。
福建铁观音可以做春茶,夏茶,秋茶,容易得虫病导致滥用农药。
福鼎白茶很贵,方守龙的白茶万元起步。
峨眉山竹叶青。
泰国拉茶。
东方美人台湾代表茶乌龙茶的之一,远征军美斯乐。
印度大吉岭红茶,安徽祁门红茶,斯里兰卡锡兰红茶是世界最高端茶之一。
福建的红茶和乌龙茶大多销售到英国,英国创造了下午茶文化。
飞剪船。
空腹喝绿茶会醉茶和低血糖类似。
安徽松萝绿茶,打通国外市场的安徽的茶居多。
英式下午茶从下午4点开始,由下层托盘往上,由甜到咸的,由轻的到重的。
红茶包容性强与牛奶,糖,香料都能调和。
川宁比立顿贵,伯爵茶。
所有的文化讲形式。
恩施的玉露茶是蒸青杀青的茶。
尺八乐器,宋代的劲山寺茶宴。
宋代是点茶,明代潮州是功夫茶。
心一旦静下来气质就起来了。
它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它被当做一味解毒的药方。
几千年前,它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为一道可口的饮品。
它步入了唐朝诗人的殿堂,它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
它藏进僧侣的行囊,与佛法一起东渡日本,并在那里上升为一种生活的信仰。
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想象。
它丰富了英国文化中最精致优雅的礼仪,并跟随日不落帝国的脚步在世界各地生根。
它走过漫长的旅程,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
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茶,源自中国,扬于印度,远至几内亚,偏可格鲁吉亚。
无国界的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品。
同一片茶叶,经过中国人灵巧的双手,演绎出了无数种口味,形成六大茶类。
根据各种的茶的特点、制作手艺、代表品种,特整理如下。
茶的分类不发酵的绿茶,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茶叶的鲜度。
轻微发酵的黄茶,比绿茶更多了一份柔和。
不炒不揉的白茶,最多地保留了自然的原味。
半发酵的乌龙茶,创造出千变万化的香气。
发酵时间最长的黑茶,曾经是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
与其他五大茶类相比,全发酵的红茶,兼收并蓄,是当今世界消费量最多的茶。
茶
先说结论:画面唯美,内容零散没有主线,过度将故事、情怀,没有实际内容。
不适合我这种想要了解茶的风俗、历史渊源的人看。
1、每一集,他讲N个故事,没有主线,每个故事之间没有明显联系。
就是单纯讲这个人的故事,他的生活,拍拍他制茶、喝茶时的样子。
结尾升华,也就是讲讲禅啊,道啊,人生如茶苦尽甘来啊,略空泛;2、视频里有很多涉及英国人喝茶的,挺好,全球视野,但内容也是如第一条中所述一样。
对于茶叶为什么会流行到英国继而全球,如何流行的,讲的内容过于浅显粗糙,没有深度;3、一部6集的主题纪录片,当然讲讲故事看着消遣也是一个方式。
但我没有看到我想看到的。
比如茶的主要种类有哪些及各自特点,茶文化的起源及如何在全国流行,又是因何机缘远销国外,各个不同地域的茶文化大致如何,茶的功效及适合的饮用方式等等,都没看到,或仅仅看到零碎信息无法有整体视野。
纯属个人意见。
小结:好的是他引发了我对茶的好奇心,如上疑问完全有其他途径去学习了解。
同学的安利 一直就很想知道茶叶怎么回事 等我看完之后再来评价 20200302第一集看完啦 土地和手掌的温度 剪辑确实有点问题 但是瑕不掩瑜 充满禅意的开头 明天继续
202000303第二集 路的尽头 高能画面就是川藏线的茶背子了吧 画面的消失人的离开 但是他们所做的东西总有人记得 茶和其他物质的融合其实也是生命与生命的融合20200304第三集 烧水煮茶的事 其实就是茶道的故事 每一个茶人都在修行自己的茶道
20200305第四集 他乡故乡 茶传播到泰国 印度 俄国的故事 每个地域以一个人为主题 茶的世界人来人往 茶让人停留下来或奔向远方 20200306第五集 时间为茶而停 英国茶的故事 中国和英国 茶叶与鸦片 总拼配师工作感觉很有趣 但是故事太多 听的要睡着 有凑时长的感觉20200307 第六集 这集也是听故事的一集 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
——分割线——这是一部凌晨四点的纪录片 是不是想给那些喝过茶睡不着的人看呢?
看纪录片之前以为讲的是中国的茶 但其实并不是 6集内容里包括万象 茶是融合 是中国与世界的融合 名字叫一片树叶的故事 真的都是故事 每一集都是由一个和一个小故事穿插起来 由某个人开始讲述 历史和现实结合 故事与茶叶结合 采访者同时也是讲述者 这一方面能让观看者共情 但是另一方面有的故事过长 有煽情的成分 强行文艺美中不足的是不知道是不是时长的关系 还是怎么样 剪辑真的有点乱套 往往一个事还没说完就跳到另一个板块去了 总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而且对于中国的六大茶系讲解的略微带过 希望能出一个纪录片专门讲解中国的茶系分类 最后表白片头片尾的设计 真是太好看了
本来想给三星 多的一星合格茶本身完结撒花🎉
第一次出关于茶的纪录片,无论情节多么糟糕,思路如何混乱,我都顶了。
总觉得,只有中国人才有资格出关于茶的纪录片,甚至比美食更有资格,更能丰富。
随便点选什么都是精华,都是一贯中国的博大精深。
本片总体拍的思路稍显乱和仓促,各种穿插有时有些突兀。
缺少了些许元素,如煮茶泡茶的器具,泡茶的水等。
但仍然是不可多得的好片。
拍摄的画面,如此精美宽广,看到茶叶在水中沉浮,看到茉莉花蕊的绽放,看到少数民族的祭祷,看到英国精美的下午茶,看到日本繁复严格的茶道,都生出无限感动。
从最粗糙到最精细,那些带给人的震撼都是一样的。
这是一个爱茶的人,对一部关于茶的纪录片生出的无限感动,无限遗憾以及无限希翼。
希望真正的茶文化,重新兴起。
在中国,在内地。
在中国文化的进程中,有两种树木对我们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第一是茶树,第二是漆树。
这里说到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的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今天喝茶时,常会忽视很多心理感受。
比如大家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可能会觉得茶具很漂亮,但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
最重要的感觉还是今天是喝什么茶,聊什么天。
今天是喝绿茶,红茶,黄茶还是黑茶?
至于喝茶时我们的内心感受,变的不是那么重要了。
对于喝茶这件事,应当是用心去品茶。
现代人被忙碌的生活压的透不过气来,自然没有时间去细细的品茶。
若在喝茶的过程中,投入真性情,用心去品,会渐渐的体会到喝茶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宁静致远。
一种对茶的欣赏,对茶的感受,对茶的思考和体会,又凭借不同的喝茶形式进行着传递。
无论是独饮或是约上友人茶聚。
喝茶的同时,我们会感受到茶里面在传递着一种讯息,在很短暂的时间里,茶把自已的生命极限全部活出来。
在水的冲泡下,茶在水中舒展着原本干瘪的身躯,由浓转淡,由厚转薄,由醇爽到平和。
它的一生就像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若一粒沙里见世界,想必一壶茶中也能见人生。
茶人人生如茶,苦尽甘来 茉莉花茶,晚上开放,福州城12分钟茶寿张天福福建安溪铁观音,茶季长。
有机茶园羊粪,福建福鼎,畲族人有机白茶,峨眉山,竹叶青绿茶峨眉山的猴子抢茶叶4月初,日本茶道流派单月流丹下明月礼和静乐台湾人淡如菊茶书院李曙韵,剧场香格里拉宇宙剧场北京国子监胡同。
学习茶道
茶是纪录片的引子,或者是一条线,串起了过去和现在茶文化的演变,拼贴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与茶结缘的生活百态。不愧是央视手笔,文案、摄制、音乐都是一流的。但看完总体感觉还不是很尽兴,我还是想更深入了解一些关于茶本身的知识,但记录片可能还是要更追求适看性,更侧重了一些人文的东西,所以这可以说是茶的宣传片,不能是茶的科普片。
看了两集就看不下去了 可能是因为我不懂茶吧 但还是给两星 因为这是中国人才拍得出来的东西
按央视这个节奏,岂止能拍6集,60集都能拍得出来
落脚在茶“文化”,抱着看科普的心情来看的,太抒情不满意呢。
我觉得前两集拍得最好,可是越往后看越觉得无趣,最后一集跌到谷底。然后一看,原来前两集和后面的导演不是一个人。
茶是包容的,无论你是什么国籍,什么肤色,什么年龄,你都可以感觉到茶的魅力。
纪录片不错哦
在中国,茶品种多,历史久,一部纪录片涵盖不全,一集取两三个故事足矣,拍具体,拍细腻,拍出以小见大的感觉。
都是舌尖的风格 戒不掉了 太单一。没有别的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成果吗?
画面真的美哭了好吗?有很多人的故事都非常动人......当然我必须说下还是有些地方过于煽情了,没必要说得那么高上大,就以简单纯朴的感情打动人即可。点到为止,过了就显得画蛇添足。不过总的来说文案还是不错的,过分文艺的段落比较少。
1、央视纪录片一贯的毛病:情怀太过渲染,大段大段的片儿汤话和片儿汤镜头浪费观者的时间。就好比200字完全可以说清楚讲明白的事,为了感动你非要再加一大堆啊哦啊,凑500字给你。2、第二集讲蒙古人做奶茶,可你花大篇幅讲蒙古小伙儿学套马不是跑题十万八千里么?最后的奶茶只一闪而过,镜头连一分钟都没有。后面的藏民酥油茶也同理,酥油茶的具体材料和制作方法你好好讲讲不行?非大段地讲藏民磕长头。藏民的信仰我尊重,也很让我感动,但对不起这些内容和茶基本无关。第四集一打开,前4分钟全是和茶毫无关系的铺陈。就想问央视导演,你小学语文老师没教育过你写作文要简洁么?怎么总是这么多废话?!最后2集,扯什么玩意儿呢?
不同的导演水平也不尽相同,片子是高开低走的态势,最后的几集都是什么东西,太造作。
就日本那段有点意思。其他的,我该说啥。。
假装高潮
大而全不如小而美,总体不错除最后一集!
关于茶的纪录片,都特别注重讲述文化和传承,反而是对茶本身的介绍,诸如类别产地生长条件采摘时节,描述得越来越少了。
可真心没少抄bbc
东扯西扯感觉有点儿乱,最后在香格里拉露天喝茶那个装逼赶上刮风下雨真是喜大普奔
拍得很美,情怀太多,结果茶变成串起各地各阶层的人的线索
从各个角度去看中国茶,画面很美,作为一部普及茶文化及知识的纪录片,算是十分优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