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雪
五月雪,Snow in Midsummer
导演:张吉安
主演:万芳,蔡宝珠,郑人硕,俞宏荣,陈俐杏,王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潮州话年份:2023
简介:夏日飞霜,冤情难遣。每个地方都有难忘的血腥纪念日。张吉安永志的是1969年5月13日,马来人与华人在马来西亚大选后展开全武斗,死伤枕藉。小女孩观看粤剧中途几乎遭毒手,仅凭躲入后台逃过种族屠杀一劫。半世纪后,已远嫁他方的她再逢大选,魂牵梦萦,旧魄不散,时空摺叠于无主孤坟,光影如真似幻,人注定迷走歧路。真人真事改编,..详细 >
在没有了解历史背景下看得一头雾水~后面了解了,就这样吧~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五月雪,五月血。很压抑含蓄的表达,即使看之前已经大概了解过513事件仍很恍惚。明朝皇帝饮苏丹洗脚水的那一幕好魔幻,我还挺喜欢的。(釀電影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和采访真的特别好,好喜欢台湾的人文风气...)
第48届香港电影节第27部。80届威尼斯日入围。题材特别好,但观感确实比较无聊,用了很多低机位的全景镜头让整个画面看起来就像一出戏。
并非所有人都是侯孝贤和阿彼察邦
(2/5)依旧喜欢不起来张吉安,一贯的远景长镜头,艺术表达依旧晦涩生硬。一直关注着本土的民俗文化与事件,这点虽然挺好,但还是老问题情感联结断线~
事件是沉重的,但拍得真让人无感。
6.3/10 ucla亚太中心举办的映后,老实说体验不算太理想……先说电影,喜欢长镜头,喜欢空间与人物的相互影响,喜欢把探寻过去的主动权交给观众。固定的广角镜头让历史像一出戏,仿佛所有的沉重都被放置在舞台上,没有直接的血腥与杀戮,与历史直视的所有人都被埋葬(矫情地翻译了导演的话)但是,简单的故事也不算问题,可是总感觉一切都靠第二折的“说”,怕观众不懂还要“唱”,唉……可是当阿英坐在坟地中哭泣时,横跨五十年的所有悲伤与哀悼莫名让我觉得“大象无形”……回到映后,总觉得抛弃电影本身去聊文化与政治,多少有些左支右绌。
又想讲暴乱,又不拍暴乱,所有的剧情隐晦得乱七八糟,只感觉莫名其妙。
对《悲情城市》的东施效颦
固定机位,对称构图,长镜头。旧色调,年代感。513,1969—2018,马来华人的悲情与希望。大象的隐喻。镜头没有直接对准那个暴力的场面,但了解那段历史的观众都知道,电影在讲述什么。
伤痛的确很漫长,但是仅靠这点是无法撑起一部电影,而且节奏太缓慢了,哪怕你拿几个长的空镜头来表达无言也好。
五月十三日的大华戏院着火,再也无法敲开戏院的门。普长春戏班的后台鸦雀无声,盖上棉布以为可以听不见枪声。把人血咖喱当美味的王长出狼牙,坐上权力的大象便开始嗜血。远嫁马六甲的公主无法阻止武斗,剥开贿选的榴莲贪腐仍在蔓延。乱葬岗的娘惹糕无法让弟弟的疼痛消除,窦娥六月飞雪,我们五月消失。
【对历史背景几乎一无所知,但依旧会被触动】也还是年轻导演在“审查”制度下的新作,但是气氛和表演都很好,无处不在的杜sir也是质量保证。期待这个话题被更多人拍,嗯,我不止说马华。
好伤感啊……
我可是抱着看完《南巫》后的巨大期待走进戏院的呀!好吧,我还是期待《摇篮凡世》和《地母》的。但這部為什麼會比《南巫》高分啊?!
槟城酒店。
2.5/5 張吉安第一部《南巫》好就好在處女作的靈氣猶如復刻了是枝裕和的《幻之光》般,在侯導風格的實踐下拍出了他鄉的身份認同探索,第二部就升級到訴說馬國的歷史創傷,以資歷還有執行力來說還是太快了,對513事件不太熟悉,全片只能用旁邊視角一窺這段歷史,第一折是事件陳述,第二折是多年後的傷痕哀悼,鏡頭調度上更加貼近侯導拍《悲情城市》的冷冽感,但這份冷冽感拿來捕捉513事件的始與末,整體顯的單薄又長鏡頭氾濫,真要說共情僅憑收尾前的萬芳長鏡頭哭戲,又差點意思,最多只有做到歷史訴說,不能做到全然與之共情,當然能否共情每個人感受不同,只能說張吉安還需要再時間磨練,侯導畢竟也不是第二部作品就拍出《悲情城市》,另外杜篤之的音效設計是一大亮點。
犹太人在好莱坞年复一年拍摄自己民族的苦难史,但中国的电影人为同胞的苦难做过什么呢?即便是晦涩难懂,也要鼓励张吉安,大马华人的苦难史要拍,印尼华侨的苦难史也要拍,这些才是最好的警示:当你的民族落后时,你躲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会受屈辱;你要赢,你才有话语权。
看完电影还要去找资料补个课……
题材好 电影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