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主打的就是一个首尾呼应,开头是,真奈的视角结尾到了小堇视角,当中插叙了旅店的女儿以及经理去世的事情,可能有点突兀,但从中得出的道理又为结尾小堇的视角做了铺垫。
最后小堇,等电车的时候,画面是逐步的走向大海,也证明了开头。
这个主题令人深思,但我并不觉得是以爱情为主线。
就好像小堇用自己的相机记录,记录的可能是这个人也可能是经历的事。
她们之间绝对是有爱情在的,但是因意外没有走到那一步吧,小堇自己也并不坚定。
总之是含蓄而又内敛的……
这电影看的时候太闷太慢了,以致于我看的时候特意停下来,看了一会豆瓣上的短评。
看到很多人都说它太慢,而且慢得毫无道理,我才放心继续往下看。
自己选的电影,跪着也要看完。
然而过后我不时地想起这部电影,每每想起都有一种美的感受冲上心头。
看到有评论觉得因海啸丧生过于脱离生活且没有必要,而我觉得这恰恰是这部电影的精妙。
抛开这是一部311纪念片不谈,这很契合日本的美学根基。
记得高中的时候读过语文课本上《边城》的节选之后,因为觉得书中的湘西很美,不爱看悲剧也还是买了书来看。
看完之后,被全文的最后一个感叹号震撼到了。
根本就不悲凉嘛!
后来看各种文学评论,似乎都指向了这一点,中国的文学底色是希望。
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广袤的大陆蕴含着无限的机会和可能,就会产生这样的文学。
就像是《活着》,再大的苦难,也还是要活着。
相比之下,日本就是相反的存在。
被大海圈在岛上的一群人,面对着不知何时到来的自然灾害,无力反抗也无处可逃。
我想大海对于日本是极为特殊的存在,这一点或许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但不难想象,这作为世界边界的无常的大海,造就了日本人多少对稍纵即逝的美的珍视。
是的,在日本美学中,会消失的事物才是最美的,于是逝去的堇的美感得以凸显,成了比太阳更耀眼,比月光更柔和,比大海更神秘的存在。
除了已经溶解在大海中的堇,其他人又何尝不是终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归向大海呢?
注:标题中的“届く”,在日语中特指送出去的东西的到达,比如信件,讯息或者声音的传达。
电影中的其他人也将“终归大海”大概只能是我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前几个星期看到pv的时候还在想这是伪百合吧,今天看到了电影资源,想着为了美波看一看…电影前面一大半基本上觉得太文艺没意思,直到电影进入尾声,换了视角觉得好看了起来,最后部分的动画叙事最好看,走马灯,岸边的她,终归于大海点题。
整部电影的感情关系最让我捉摸不透的就是真奈对于堇到底是恋爱的喜欢,还是对于挚友的依恋情感,或是两个都有。
然后是关于堇对真奈的感情,显然堇肯定百分百是喜欢真奈的,美波把角色的细节都表现了出来,零零散散叙说了和男友的关系,和母亲的关系,和对真奈的感情这些都让只出现在回忆里的人物角色饱满了起来。
感觉每次的换发型也都在暗示她不同阶段的决心,大学入学时是黑长直,和母亲吵架决心不屈服于没有自我的人生时离家出走的时期是挑染的及肩中短发,步入社会后决心放下对真奈的感情时是干练的短发。
或许终归大海的还有没能说出口的告白,和关于相识的零钱包的秘密。
电影尾声的动画有一幕是海水转化水滴滴在地上发芽长出花朵,让我想起须藤佑实的一个短篇小漫画里的一段内容:至少让这些眼泪融入海里,让它们化作乌云,辗转成为雨水,去敲打你的后背啊。
电影的中期节奏较慢,进行了空间上的延伸,把女主探寻的对象从抱有朦胧爱意的已逝挚友扩展到了整个因为海啸而失去亲人、爱人、友人的群体中,让原本奔着看爱情的我有一些倦怠,但耐心的继续看,就会发现这是导演借影片中人展现出对生与死的思考的过程,为结尾的情感爆发打下的铺垫。
在结尾,艳阳天下,独自旅行的女孩在海边等待着电车。
“电车,什么时候会来呢?
”她对着一同等车的老奶奶喃喃道。
……………………“电车,再也不会来了。
” 导演没有用写实的手法直接拍摄海岸被海啸淹没覆盖的一瞬间,而是用铺天盖地的蓝色蜡笔画动画来隐喻了这一切。
在蓝色中,有什么东西悄然消融,但最终,又有一线光芒从深蓝中焕发,不断蔓延向远方、向彼岸、向我们不知道的世界……悲伤中却又充满了重生的味道,就像在世者们对已逝者的释然与美好祝愿。
非常值得一看的安静的电影。
电影前半段是快进看的,看的出来真奈对堇的特别感情,但堇呢?
她到底是以怎样的眼光看待真奈的?
在聚会上亲了真奈、帮她催吐、借宿真奈的家、不排斥真奈握住她的手,但是却交了男朋友...我迫切的想知道。
当镜头以堇的视角呈现时,我为真奈欣慰,我想去告诉真奈她是喜欢她的,双向奔赴,原本我也和你一样对新生活动避之不及,但当我看到你的那一眼开始我毫不犹豫“切换”性格,只为靠近你。
看完电影是晚上十一点,我却哭的停不下来,我伤心永远也不会在一起的她们,我伤心自己,啊,如果现实中有第二镜头我想我也会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你的想法,即使现在天各一方,即使交集沉没在十年前的时空“大海”中,如今的我只奢求知道你的想法,即使“终归大海”也便无所遗憾。
我觉得导演可能是想透过两个女生之间的故事,表现出那些在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中失去亲朋好友的人有多痛苦。
这样整个电影就有两个主题(其实导演想表达的还有更多其他的),表面上看是两个女生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其实是想表现那些在意外和灾难中失去至亲至爱的人的内心痛苦。
导演似乎是想把这两个主题同时呈现给观众,但结果好像是讲了一半的故事,一个主题没有结尾,一个主题没有开头。
但我觉得这个电影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没有循规蹈矩喋喋不休地去讲述两个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两个多小时时长,很多人会以为两个女生之间会有很多故事,但其实少的可怜,只有几个场景,几个眼神,几个动作,几句对白,少到很多人怀疑真的有那么爱吗?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真的有那么爱!
总体来说还是推荐,很适合在阴雨天观看。
这部电影其实有一部是我能共鸣的地方,我也有个很好的朋友,她总是能很好的与别人相处,人源非常好,但我与她认识了2年,玩了一年,天天一起吃饭,上操等,我也把我的心事说给她听,她慢慢也会说心事给我听,我原本以为我和她的距离近了一些,最后发现她始终跟我保持这距离,就像电影里那样她不过在像手音机那样不断的调频,但可惜的我不是电影里那个人,不是那个能让她展现自我的人,这段关系我有时会在想是不是我在自作多情,有时会想她会不会累,有一次她也无意中同意我说的她的好相处很公式化,很多时候并不是喜欢你,只是这是个'公式'她需要去套,她的家庭氛围也是这样鼓励的。
有时我也能看出她很累,所以有时她也会爆发。
像逃却逃不掉的感觉,但她有时也沉醉其中。
其实我也像女主那样羡慕那些能与任何人都玩的好的人,但现在又有一些改变,我的看法是与其化着层层的妆带着厚厚的面具,不如当一个不怎么合群的自己。
一开时因为电影介绍及影评,我也以为不过是日本两个女孩之间的友情,但是从电影人物的动作、情节、台词以及最后的动画,这些导演有意的设计中,都能看出绝对不是简单的朋友关系可以概括。
男朋友、妈妈都从堇的死亡中走出来,继续生活。
但女主一直都忘不掉、放不下堇的死亡,堇的生命停在了过去,女主对董的感情也暂停了;亲吻、咬手、欲吻的近在咫尺,听到女主说已经找到助自己寻找自我的人但是要保密时的睫毛颤动;歌谣说是妻子在等待葬身大海的丈夫的寓意、动画中捧脸亲吻的两个女人……这些都能证明二人的关系比所谓的闺蜜更微妙。
当然我偏向于二人的感情状态是无法变得更亲近所以远离,又难以放下所以仍有丝连。
最后的动画也表明人往前走了。
逝去的人成了活着的人的生命的一部分,生者往前奔流。
结尾的动画1
结尾的动画2
结尾的动画3
也许为了贴近主题大海,堇是喜爱蓝色的。
也许正是如此,堇被一身深蓝色衣裳,不苟言笑穿梭在人群中的真奈吸引了。
即使面对一群前辈的围攻,真奈也没有露出一丝迎合的笑容。
被母亲形容为像猫一样不亲近陌生人的堇却能立刻换上可爱的微笑融入其中。
一方面为真奈解围,更多的是迅速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两个文学部的女生加入了毫无兴趣的网球社,真奈是半推半就,而堇是因为真奈。
在迎新会上虽然隔桌,她的眼神却几乎一直追随着真奈。
主动报名、为真奈催吐、接吻解围、搬去真乃家。
堇似乎都是更主动的那一方,染发、离开无主见的母亲,但堇却知道自己的本质和母亲一样,要将自己的频道不断调整,怯懦的迎合着这世界。
而真奈却流露着自然而然的倔强,那种自己所缺乏的坚强深深吸引着堇。
某次旅行,导演巧妙的利用了两人衣服的色彩搭配映射了两人相互辉映的关系,红、白、蓝。
让我联想起侯麦《女友的男友》用衣服颜色反应四人真实的爱恋关系。
草帽缎带(蓝白)、衣服(蓝白)、领带与鞋(红)堇说要找一个安心的人,而她在真奈家里就会安心。
镜头拉到上帝视角,慢慢推向大海,预示了两人与大海连接的命运。
堇说在调频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发现真实自我的人,其实在说自己找到了真奈。
而真奈望着她内心回应(我发现了你)。
个人认为这里堇应该没觉得真奈说的那个人是自己,所以她咬了她的手以示内心小小的失落,也在不久后便向他介绍了男友。
堇的男友和妈妈都在身心上步入了没有堇的新生活,而真奈还会在工作时为她流泪。
一直用“还没找到的朋友”来描述堇的状态,无法接受她已经与自己不在同一个世界的事实。
保留着老旧的手机听她打来的语音留言(直接拿起来就听说明一直充着电反复聆听)。
留言分别来自2009、2010、2011堇头发染回了黑色,提议与男友同居。
年轻时听金属摇滚的店长每日放着并不喜欢的爵士乐,渐渐的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
他们都是普通人,选择了社会认可的频道。
搬家时堇将镜头慢慢拉近,留下了真奈脸部的特写镜头,是不舍也是为了回忆。
两人在车上一路无言,进门后真奈含泪看着堇,堇本来只是因为内疚眼神闪烁不敢直视堇,而当她看到堇哭了后眼泪也瞬间泛出,不得不找借口出门独自哭泣。
我想到这里堇应该已经知道了真奈对自己的感情,本来朋友与男友同居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如果只是好友最多抱怨嗔怪,而不是这样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搬家这里应该是真奈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堇与男友同居的地方,因为她连堇的房间在哪里都不知道。
双唇之间的距离就像她们的感情一样,堇的离去将它定格在永远无法相触的地方。
饰演真奈的岸井演得很好,与堇对视的眼神道出无尽的思念,或许还有悔恨。
为何她近在眼前时没有吻下去?
最后的动画昭示了导演对死亡的态度,他认为生与死是一种循环,死后我们不过以另一种物理形态继续存在。
而堇化身为一滴雨水孕育了真奈阳台的花,以花的姿态陪在了她身边。
奔向天空 致敬高山奔向天空 回归地面奔向天空 随河流淌日复一日 终归大海
你知不知道,你望向我时,我也看着你
1、猫咪钱包和发圈。
猫咪钱包在被真奈捡到后就一直在真奈那里,到雨夜夜谈堇误以为真奈有了喜欢的人后决定放下对真奈的喜欢搬出去时才看到猫咪钱包,并且拿走了。
捡到,这份感情的开始。
拿回,决心放下这份喜欢。
两次错过提猫咪钱包时机。
第一次是拿回时,转头真奈就不见了。
第二次是最后一次见面在车站分别,开口提了猫咪钱包,巴士却来了,堇笑着说“没有什么”。
错过的不仅是提猫咪钱包的时机,也是向真奈表露心意的时机。
结尾真奈面对录像机除了说天气就是说发圈,既然如此,发圈就不可能仅仅代表发圈这么简单。
“错过了把发圈还给你的时机”,错过了向你表露自己心意的时机。
“等我想起来时已经找不到了”,等我明白自己的心意时已经不可能向你表白了。
“我应该也没扔掉它”,你已经不在了,可我依然喜欢着你。
2、时间线。
2004年,认识。
2005年3月2日,第一次同游。
(两人认识是在社团招新会上,新生入学一般在4月或10月,说明是在2004年认识。
)2006年,住在一起。
2007年10月25日,搬走。
(堇:“今天要搬离这个住了一年多的地方了”。
)2009年11月2日18时34分,第一封语音留言。
2010年6月13日11时07分,第二封语音留言。
2011年2月21日20时21分,第三封语音留言。
2011年2月28日到3月7日之间,最后一次见面。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9.0级东日本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
(最后一次见面堇说下周要去看海,还让真奈等她回来约她见面。
)2016年5月13日,真奈从堇遇难地回来后录制视频。
3、堇的东西你是怎么处理的?
电影中的现在时是2016年,堇离开后的第五年。
在这五年里,真奈一直未能接受堇已离世的事实,一直坚持是“没找到”。
堇的男友和妈妈都已接受堇的离去,不愿保留过多关于堇的物品与回忆,已经向前走时(远野要丢掉堇的遗物,订婚,搬新家;妈妈没有留下录像机),真奈还停留在原地,等待着她,期盼着她有朝一日回来。
远野察觉到真奈不满于他要丢掉堇的遗物,问:你那里有堇的东西吗?
真奈:有啊。
远野:怎么处理呢?
真奈:就那样放着。
朋友去世五年,一直保留她的东西。
如果这都不是爱4、互相呼应的台词与情节。
店长自杀后,厨师:店长在我看来是一位和蔼但令人猜不透的领导,但对真奈你来说是不一样的吧。
在妈妈和远野眼中就算在身边也觉得距离很远的堇(妈妈说堇和家中的小猫三四郎很像,都很害羞,不容易和外人亲近,远野表示认同。
又呼应了堇的猫咪钱包,说明堇确实如此),在真奈心里却是与自己亲近的、始终如初的(远野问过真奈你真的觉得堇一直没变吗)且不普通的(真奈说堇可不是普通女孩,远野并不认同)。
真奈在一开始就是神奇般的可以让堇做自己的人。
为了真奈摘掉了社交面具,一别于在社团招新时为真奈解围时的强颜欢笑,亲吻了真奈,不留情面地回击了无聊的男人。
堇被夸赞像洋娃娃。
洋娃娃的确漂亮可爱,可是洋娃娃没有灵魂。
堇调整自己的波长融入他人,不再是真实的自己,但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能让她做回自己的人。
05年一起旅行时堇说“安心”是被深深地爱着,而在堇看来,真奈的房间就像海底,让堇感到安心。
「补充:那这是否说明,堇在被真奈深深地爱着,而她未能察觉,她们未能及时察觉,没能有勇气去确认?
」电影的开始真奈直白地对远野说,我一直不太会和你相处,我不太喜欢你。
堇第一次向真奈介绍远野时,堇去给真奈买饭,剩下真奈和远野两个人四目相对,面面相觑。
真奈的表情透露着不悦与低落,只是因为堇在,强颜欢笑。
真奈在堇恋爱时应该是尽可能地避免了与远野的接触,不然好朋友怎么会不知道朋友的房间在哪里(去拿遗物时问远野堇的房间在哪),不会是没去过朋友家玩吧。
店长问她喜欢的音乐,她说因为朋友喜欢puffy。
堇和远野一起唱puffy的歌时,真奈的目光都在堇身上。
5、黑色的海水与触摸的高墙。
这是无意间发现的蛮有趣的点。
看片尾动画,黑色的海水淹没了堇的脚,屏幕黑掉,寓意着死亡,感受到绝望。
搜了311日本大地震的海啸视频,发现冲击来的海水,真的是黑色。
真奈踏上堇最后的旅途,走过长长的高墙,是日本政府在灾后建的防海啸冲击的。
6、什么时候明白的呢?
真奈在堇最后一次看到的海边,自言自语(大意):难以想象她会在这里。
不过当然了,人是会变的。
她可能只是想,多少把我忘了吧。
这是否说明真奈此时已经明白堇是喜欢她的,也知道了堇当时内心的挣扎。
可又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呢?
是看到堇遗物中的猫咪钱包时吗?
还是堇离开的五年间在希望和绝望中回忆与堇的一切时逐渐明晰的呢?
「这段需要更正,我看的那版翻译有错。
真奈在海边说的应该是“我想,我也在慢慢放下她吧(大意)”。
」7、三段电话语音留言。
三段语音时间跨度三年,有上午打来的,有傍晚打来的,也有下午打来的。
是不是堇在随时随地想起她时,又踌躇着决定打了电话表达思念吗?
“真奈,好久不见。
你过得好吗?
我只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我会再打给你的。
”“我只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8、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
结尾真奈通过录像对离去的堇说:“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
”回顾初见,堇只是提了一嘴自己是文学部的,当时一脸懵的真奈就记住了,团建结束还主动说自己也是文学部的,说明真奈在一开始就对堇印象深刻且感兴趣。
对初见的你念念不忘,哪怕已经不可能再见到你,听到你的声音,也不会忘记你,不会忘记我们的开始。
9、没有可能的可能。
看到的一个想法。
认为堇的头发越来越短,不再穿可爱的裙子,而是穿帅气干练的西装风衣,也不再调频和别人同步,说明堇已经开始做自己。
那等她看海回来之后是不是会和真奈坦白心意?
我看不明白。
提猫咪钱包了却又不打算说,干脆利落地坐上巴士没有回头,这都像是已经放下,可是语音留言是怎么回事呢,偶尔的见面呢,希望真奈在自己看海回来时约自己,穿上曾经一起旅行的红色鞋子独自旅行。
不过这一切都已经是不可能的可能了。
结束语。
电影拍得一般,但是两个人的故事令人在意,情感表达得含蓄又细腻。
刚开始看时并不知道是这样一个故事,看到后面才明白这是一个暗恋的故事,还是双向暗恋。
所以在清楚了故事的始终后再回顾,会看到许多当时因为不知道而忽略的细节。
感触颇多,写得很乱,感谢阅读。
如果有补充又不能修改的话会发在评论区。
欢迎讨论
"那时你为我绑发的发圈,感觉我错过了把它还给你的时机"故事讲得不尽如人意,但拍的很好,有时候安静得只有人声,有时候又很嘈杂,人物们也很有魅力,点睛之笔是最后半小时从小堇的角度描述同一个场景前后,展示了拍摄时她的状态与心情,可惜滨边美波的戏份不多在「周日晚上左右」里活泼又话痨的翔子,变成了本片中内向而寡言的真奈,不容易亲近,在身边也让人感觉很远的小堇,就像是「我的大叔」里的朴东薰,也总让我想起「致最爱的你」和「漫长的告白」看似和每个人都能轻松的小堇,在我看来就像INFP,眼神叛逆而又纯粹"如果一个人去世了,事情总有办法继续下去",不过在意的人心里会留下一个长满花草的缺口那个小猫钱包里究竟装的什么呢,它连接起了小堇和真奈的缘分,但最终都像小堇一样,留下了谜一般的神秘魅力
错过,便是一生
剧太慢了事太小了
離開認為其沒有主見的媽媽來到東京上大學,離開了將其命名為三四郎的貓,進入文學部,三四郎在醫院中一道走廊上初見心上人時覺得其躬身致意時脖頸像羽毛飄落般向前傾,是會銘記的一幕,堇掉在大學開學日那天的地上的錢包讓湖谷撿到,就像三四郎在去往東京的火車上在命運的指引下結識到那位後來失去蹤跡的女子,二人當晚在一所旅館同房下榻,堇與家裡關係惡化後找到湖谷在她家住了一年多,同住的第一晚臥在榻上互相訴說著近況,外面雷雨交加,認為兩人不可能一輩子如此這般一直在一起的堇執意壓抑自己對湖谷的情愫,正如美禰子如一隻她口中迷途的羊一般執意拒絕三四郎的心意,兩人乘著列車前往海邊,僅及腳踝的鋪在大地上的淺海上一座孑然的車站,在眺望大海的高處表達著寄寓於大海的深深的情感,大海裡寄寓著那些被天災奪去未來的人的靈魂和生者的希望。
一般
题材很好,可惜导演拍叙事奇差,该深入的点没有深入。最喜欢的镜头是mana幻想的没有吻下去的吻时那一滴眼泪。两个女孩子都很美好,因为这样隐晦含蓄但如此真实的感情而落泪了。
太闷了看的头疼,抑郁症要犯了
老是有人骂中川监督,我只管他把我喜欢的演员拍得熠熠生辉;某雪乃穿着那件风衣好像某人
我又在镜头前哭得像傻逼一样 从头哭到尾 导演太细节了 各种呼应 摄影太会拍了 动画的引入和导出也很绝 最后的视角转换也很绝 虽然是插叙 叙事很慢 还有大段没有台词的镜头 可是一点也不觉得枯燥 就是很安静 很压抑 很绝的一点是 两人是大学相识 又有同居一年的经历 但是编导几乎没有用篇幅去描述两个人的大学生活和同居生活 却能让我从一个人的视角感受到两人之间的情感 两个人的感情 和两个人的存在 都让我感到“很不现实” 因为太美好了 关于堇为什么要搬出去没太看懂 等我心理状态好的时候二刷
以“目光”串联起的电影。从中段隔开的对称结构,死者生前的凝视借由一部摄影机倒映在生者的视线里,死者借由生者的目光得以永生,但一切都只是倒影,所以现实中的追寻越是平静寡淡,记忆中的回望就越是汹涌。所有劫后余生的人们,请你们永远不要停止凝视,不要停止讲述,离开的人们就因为你们的凝视和记忆才永远不会被抹去。
什么玩意去死吧
昨天下午发现了十几年前cc开玩笑似的表白,晚上又偶然刷到的这个剪辑,竟觉得女主真奈有些像记忆里的cc。但是今天找到片源,好难静下心看进去,电影节奏太奇怪了。集体创伤想想还是很难受。漫画挺喜欢。人长了嘴一定要会说话!渡边美波没有传说中那么美,演技也不是听说的那么烂。新生代的日本俳优我是真认不得几个了
很美,淡淡的悲伤与光明过渡,像是海天交融一色。过于温柔的人,他的痛苦是不是也算一种自私的牺牲,直到找到同频的人才能解救吗?这得多难,勇气少一点点就会错过宝贵的机会。但也许这是一个死循环,如果勇气本就够多,不一定需要这个同频者。
这拍的啥玩意乱七八糟的,导演水平真差,浪费这么好一个美波。美波这张脸,这个角色,都是很有魅力的,但这导演毫不夸张地说,基本没啥审美。服设、假发,蓝裤子红鞋子,多么丑啊!(还有对焦也不往美波脸上对)/// 剧作层面,单从电影表现的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女同故事,你甚至并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故事。美波的微表情好像在说她暗恋女主,身体却很诚实选择了和男友同居,令人费解。女主这边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会儿悼念友谊,一会儿老同事自杀感叹人生无常,一会儿又去关怀海啸遇难者… 可能是想套个女同壳子表达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吧,但里面的因果关系实在太松散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艺术水平很低,基本浪费时间,但美波很漂亮的电影。:)
听到你喜欢男友的侧颜,所以词语接龙的第一个词是失恋。年少时的隐晦爱意从来不敢说出口,便纠缠在钱包与发圈。试探得到的答案把勇敢也丢掉了,强装说笑都是虚张声势,明明内心正在发生着海啸。酸涩蔓延到眼睛,再倒流进心里,仍不敢告白。用毕业当做离别的借口落荒而逃,藏得太好,所以你无知无觉,我不敢逾越。小猫隐喻了你,歌谣隐喻了我们,多年后才找到了答案,然而已经来不及。蓝色的你终归大海去,蓝色的我会陪伴在你的身边。
2024.2.1C⁺ 画面唯美。节奏太慢有些看不下去。双视角叙事,美波视角稍微弥补了剧情上的单薄。开头迎新会的吻很中意。
一些后3·11伤痕文学。各个零部件都有不错的delivery,却是个徒有其表内核空洞的缝合怪。希望男导演/脚本家不要再yy着女性之间的情愫打擦边球了。但是雪乃哭戏真的很强!许愿下次再主能碰到更好的项目。
令人分秒煎熬难忍的日影(PS既然脸那么不对称为什么还要往弱点上怼特写镜头 导演有毒吧)
缅怀那几年的地震海啸灾难是日本电影的主旋律,三星给互相暗恋。滨边很像白夜行里的女主子役,虽然不是。
看了这导演的两部作品都是在怀念死去的朋友。拍得很真诚,但是冗长得让人打瞌睡,总是在感慨的台词也让人感觉生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