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贺岁片。
冲着文章看的。
喜欢它的结局。
选择去英国还是留下来那段,我本心想,作为一个好妻子,应当理解丈夫对于事业的追求,如此要求太过任性,我要是文章,肯定选英国,就算是留下来,内心也是一堆不服之气。
但,之后的剧情发展让我看明白了。
倘若丈夫为事业的奋斗是为家,为妻子的话,那他便应该清楚妻子要的是什么。
剧情没有破绽,合情合理。
只是现实生活往往没那么简单。
一起过日子的话,沟通,契合度,三观这些都很重要。
看到有人说不理解丹丹为什么拿丈夫难得获得的事业机会和陪家人过年做赌注。
认为丹丹的行为很无理。
可是我想说,丹丹的人物性格是那种在生活中几乎百分百的支持老公的人,可她也只是一个女人,她一定会有她觉得害怕,不确定的时候。
因为她爱她老公,所以可以无条件的支持他,赞同他。
可是一个人付出太多,终究会害怕,迟疑的。
我个人就觉得文章除了砸了老板一酒瓶子的那一刻特别男人,其他时候几乎没看到他有什么对丹丹特别好的地方,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完全沉溺在“接受爱”的世界里,而没有什么付出。
像丹丹妈妈说的那样,“你这么爱他,你确定他也一样爱你吗?
”虽然丹丹可以回答妈妈“我确定海伦爱我。
”可是我想她心里一定还是会有些许迟疑的。
而跟妈妈的打赌也是为了寻找一个答案,她也希望自己心安,希望知道老公也可以跟自己一样为了自己什么都可以放弃。
并不是需要他真的放弃一切而选择自己,而是要让自己知道,他会那么做!
他一定会那么做!
或许有人会觉得无理取闹,但是女人就是这样。
对女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感情。
男人可以把事业当最重要,女人也愿意支持,但是请别忽略女人的感情。
女人其实是在生活之中会默默付出很多的。
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在PPS上看到新片里有《亲家过年》,而且里面还有我比较喜欢的文章,于是点开来开始看。
我承认,刚开始的还是很欢乐的,比如参加同学会blahblah,文章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刘芸的尊重,对同学会会遇见前女友的事情都会一一向老婆交待。
刘芸也表现出了对老公的百般依赖、爱和贤惠。
所以电影一开始还是蛮欢乐的。
一直到差不多两家子长辈一起到北京准备过年吧!
当然,蔡明和妈妈的出现也给电影增加了很多喜剧成分,女方的家庭感觉是很欢乐、很其乐融融的家庭,一家从老到小都是那种傻逼呵呵的乐天派。
反倒是南方的家庭是读书人、是喜诗书的文邹邹的家庭,文章的老妈是个极爱文学极不爱动的人。
但是剧情随着谎言的揭穿开始狗血起来!
蔡明是个有钱的妈,而且段小楼说的明白,人家女孩肯定不是图你的钱、要不然也不能嫁给你。
从电影一开始大家知道他们是大学就在一起的那种,所以不是毕业后所谓很实际的恋爱关系发展出来的吧!
所以女孩儿能爱的如此死心塌地掏心掏费一点儿也不稀奇。
而且时间长久、肯定彼此都非常非常了解对方吧!
但是女孩儿是初恋,能走进婚姻自然不容易,但个人浅见认为,初恋的人不见得深谙识人之道。
也就是所说的“比较”。
刘芸没有交过其他的男朋友,所以自然也就没那么多经验,我是指在恋爱方面。
所以大胆猜测,她或许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不知道自己适合的是什么。
也正因为没有过多的经历,她会一味的对老公好。
这一点从电影中的细节便可知。
为了男友筹钱、不惜找色迷迷的老板blahblah。
在这里多插一点吧,是关于文章饰演的角色的问题。
他在电影中演的是张雪伦。
论角色,我自认为有点儿不成熟。
女友去找色老板借钱,带着自己去了。
你是爷们儿你敢喝,两瓶酒猛往下灌,牛逼。
但是最后一酒瓶给小欧开瓢,这点儿经商的人不能不知道吧,我自认为没这个必要,你也不知道事后人家会不会再搞你是不是?
虽说老板理亏,但谁也说不好老板是什么人,会不会追究下去。
暂且不细究这点的话,也无所谓了。
另外从整部电影中也能感觉得到,雪伦这角色,真心有点儿狗血。
最2的剧情就是最后,就算前边儿蔡明误会了房子女主人的相册是雪伦的前女友。
但后来谎言揭穿后该知道了,雪伦在感情上是很干净的人啊,在面对事业上一个绝好机会之时,她却生劝女儿测验他对老婆的爱到底有多少。
这点大家很多肯定也能明了,太2了!
是,小两口结婚后第一个年,不同往常,该大家在一起热闹热闹。
不仅增进爱情又能增进亲情。
可是当口卡得巧啊,人家大客户能从英国飞来见你,诚意摆明了,叫你去英国谈事业谈细节,这种时候,作为一个极懂事极支持老公的媳妇儿,理应支持到底啊。
可怎么就受了老妈蛊惑,非要“能不能听我一回”…唉,实在是理解不能啊…多说一句,从头看到尾,实在感觉电影的紧凑度有些稀松、都拖拉成电视剧,某种程度上都感觉像在看《裸婚时代》了。
一度我在思考,最后要怎么制造一个冲突、一个故事中的矛盾来引起电影最后的高潮,可是看到最后、看到一个如此的高潮以后,完全失望了= =
很久没有看电影看得能够湿润眼眶,2012年的第一部电影,在我心情极度郁闷的情况下,关掉手机,断绝一切的外在联系后,想看看一个个温馨的画面,想让自己也温暖点。
总是觉得文章饰演的人物好像既真实的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又好像离我的生活很远,也有为金钱烦恼的时候,可是好像爱情可以打败一切,最后总是爱让一切都幸福美满了。
挺佩服丹丹这个女孩,为了爱的人做任何的事情,只是为了过真实平凡的生活,这要求多么容易满足呀!
一直我都在想,如果我是丹丹,我会怎么做,我也会爱海伦,因为他值得我爱,可是我的爱能够为他做多少事情呢?
我会为了爱人去找讨厌的色老板吗?
我想不会吧!
我会把妈妈给的嫁妆卖了吗?
我想充其量我也只会租出去吧!
我会一切都听你的吗?
我想我也没那么乖!
所以结论终于出来了,我爱的是自己。
其实看这个电影完全是因为文章,我承认我是带着感情色彩打的分,嗯。
前面还好平平淡淡,就像中国其他的文艺年片一样一个套路。
完全是看文章在里面才看的下去的。
当镜头转至丹丹带着雪伦去见老板借钱,雪伦为丹丹挡酒,两瓶快下肚,雪伦眼前一片混沌,好像世界都飘忽,老板的无理要求换来了雪伦的酒瓶一挥。
雪伦搂过丹丹走出酒店。
在路上,雪伦一路跌跌撞撞,丹丹一路帮扶,丹丹抱着雪伦哭着说对不起。
雪伦拍着胸脯说:你是我老婆,钱的事。。。
那一刻想必是很多女生都渴望的一瞬间。
在一起生活的时候,遇到了瓶颈,可是两颗年轻未曾经历过挫折的人却相拥而抱,男人扛着所有重担,保护着心爱的女人。
内心的所有委屈,不安全被这臂膀推开。
电影最后丹丹妈妈要考验雪伦的时候,雪伦英国的合作伙伴突然来电话,一边是雪伦的峰回路转,一边是两个相爱的恋人第一个年。
一个是事业未来,一个是家。
留下,错过的机会不一定再会有;走掉,爱情也许会变质。
不管怎么样都是一个艰难决定。
最终的最终雪伦留下了,为了丹丹,为了他们的爱情。
这样美好的结局。
这种东西其实只有电影里才会经常出现,如果雪伦娶的不是丹丹这个富家女,最后做决定的时候,他真的会那么从容的决定留下来么?
这个问题只有我们现实中的人才会知道答案吧。
我怎么就那么看不上那个丹丹过年就把机会放弃啊是、你的世界里雪伦最重要但是雪伦的世界是男人的世界不是只有家的世界有些机会来了要抓住要不然一辈子都不会再遇到过个年就得放弃梦想、放弃事业、那这样的年过着真的开心么
随便写几句也当是跟你一起分享我的感触吧,首先直接说结局吧,给我的感受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过年是件开心的事,很多事情不是说有钱住五星级宾馆,吃山珍海味就是幸福,幸福也许只是一家人开开心心的住在一起过个年聊会天看会电视。
再说整个故事情节吧,轻松喜剧的情节却有许多感人的片段,人生不一定会像电视剧一样那么轻松那么欢乐,但也可以像电视里的两个人那么喜欢对方那么甜蜜,女生可以为心爱的男生吃苦放下自己的自尊尽一切努力帮自己的老公支持他的事业,但她的内心不一定就希望她的男人是比尔盖茨是乔布斯那么成功,也许她内心深处只是希望两个人能在一起欢欢乐乐的,开开心心的,平平常常的日子也是一种生活,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甘于这种平淡也许显的很单薄,但我想现实生活中不止女主角一个女生甘于过平平淡淡的日子,渴望一份平淡而又温馨的两人幸福。
对的,丹丹家有钱,不缺钱,没有吃过什么苦,选择不算富裕的雪伦,不是为了钱,只是选择了这个人。
雪伦像大多数男生一样想为自己心爱的人创造一份幸福的生活,奋斗着,努力着创业,想拼得一份事业,但并不顺利,一堆的问题,一直的努力换来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却换来事业与爱情的最终选择。。。
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份渴望成功的心,但是当真面对爱情与事业抉择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不会像男主角一样选择爱情,而是选择了事业。
就像雪伦他爸说的可能你给的不一定是她想要的,你要先了解丹丹她要的是什么。
电影还是电影,电影中的喜剧可能现实中变成了悲剧,电影中的两家父母的幽默开放可能现实中的亲家父母很难是这个样子,大多数的父母可能因为现实中的一些条件和问题而在孩子婚姻中起到了反作用。
我内心中是羡慕雪伦的。。。
这部电影怎么说呢,特别像裸婚翻版,可又有细节的差别。
好有爱的小两口,好有爱的一家人。
雪伦他爹送丈母娘鹿鞭的时候真是碉堡了!
虽然好多地方好假,不过没有什么事是完美的,只是希望导演以后不要出现这种低级的错误,那个车号真是坑爹啊。
文章演80后丈夫真是一绝,小男人的大世界。
还是司令管教的好呀。
男人,就应该给自己的女人想要的生活、。
整部影片完美展现了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从张雪伦和郑丹丹的身上都能看到不少打工者们的身影,比如拿房抵债等等。
到了春节前夕也就是过年时,也都会选择回老家与家人团聚。
本片也充满着中国人过年期间合家欢的团圆与欢喜的氛围。
然而在这对小年轻双方父母纷纷去他们打工的地方一起过年时,一幕幕闹剧正式开演,发生了无数啼笑皆非的事。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能时刻乐在其中。
似乎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小心思,但是合在一块都是一家人,心永远连在一起,在团圆时刻依旧能保持一片和谐与吉祥。
文/李昱琨影片的前一个小时还是不错的,包袱什么的抖得虽然没法和《失恋33天》比,但是还是能说得过去,看着也挺欢乐的。
后半个小时开始转温情路线时本来也是挺好的,“硬伤”就是刘芸要求文章放弃去英国谈事签合同,而要求其留下来陪她和家人过年。
我真的没法理解编导们怎么会以为文章在刘芸的压力之下做出的留下来过年的决定会有那么感人。
好莱坞的剧作书上说了“在压力之下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性格”。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个人的压力越大他做出的选择更能反映出其真实的内心需求和性格。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非常有钱的不差钱的人捡到一万块钱想办法找到了失主还给了他;另一个人是在几个月没发工资又欠房租又欠物业费取暖费什么的情况下也捡到了一万块钱也想办法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
这两种情况当然是后一个人的压力更大,他做出了把钱还回去的决定就更加能反映出他的性格、(他内心对道德什么的需求比对钱要大)也更有戏剧性。
可是,在《亲家过年》刘芸明明知道文章去英国给人看文章的产品什么是文章等了很久的机会,却还以“这个是我们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你一定要和我们一起过”来给文章压力。
文章在刘芸的压力之下选择留下来过年真的就能体现文章有多爱刘芸吗?
这样逼迫老公的老婆真的可爱吗?
我觉得如果改成这样:刘芸对文章说虽然我很希望你能和我们一起过年,但是我知道你等那个机会有多么的不容易,你无论怎么选择我都支持你!
我会说服我妈让他也尽量理解你的。
(我指的是把刘芸说的话改成这个意思,不一定具体就是这个台词)然后,让文章不表态是去英国还是留下来过年(或者让其表态谢谢老婆理解还是要去英国的,因为这个机会多么的重要等等。
)但是,在影片的最后文章最后一个出现在去云南的飞机上给全家人一个惊喜:他意识到过年和家人在一起有多么的重要。
(他内心对老婆的爱什么的需求比对事业成功的渴望要大,当然这个地方也可以再加上英国人也理解了中国的过年传统、等他到年后再议事,皆大欢喜、符合过年氛围,不加这个也行)这个时候才是他在压力之下的能反映他性格的选择。
或许按我说的编也有问题,但是我反正觉得原剧作中的刘芸逼文章留下来过年有很大的问题,是一处非常硬的硬伤。
喜剧图个热闹,有个这样的媳妇真不错。
两块钱呢。。。
适合过年看。。
前半段还成,八零后的电影呗。后半段突然就开始看不懂地不伦不类狗血起来
最后那是怎么回事呀?怎么就不能去英国了?不理解呀。
闹而不乱,挺温情的
文章能不能不要每部戏的角色都这么完美。。。
没想的那么差,还可以
其实住帐篷挺好的...全片也就只认同这句话了。文章怎么演都一个样,反正你们都爱看;广告一时爽,全片净YY,笑点泪点雷点都是坏点。
丰毅老师的小蜜蜂真可爱!
赶工出来的快餐料,太糙,一切都很模式化,王小贱式人物的变奏和复刻,套在模式化的人物关系网与谎言圆局故事中,还有更加模式化的最后一分钟机场救援来圆局。最令人生厌的是它对苗族的丑化。
觉得还行啊
.
裸婚成就了文章也毁了文章
陪妈妈看的'挺欢乐的
女主的情绪转换或者说对文章的需求转换实在是有点儿诡异啊。文章是完全陷在她自己的那一套戏路里出不来了,不论怎么演,什么向南小贝刘易阳 ,他们都有同一张脸同一套行为和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文章。
没啥意思,应景片?????
挺好的啊。我觉得很不错。
和父母一起看得心惊胆颤,小两口欲求多口味重没问题,导演你不能拿这个下饭啊!!!看完一句感慨,男人难做啊,事业,老婆,双双亲,两只手是绝对不够的!!!所以亲你懂的
张丰毅演的真不错哎~尤其是大家饭桌上说道雪伦名字的那段。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