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ixed race family with an adopted Chinese girl. 以开茶叶店的白人男主的视角讲述一个“cultural techno”杨的故事。
元素很多:sci-fi, memory/experience, father/son. Is this Orientalism? NOT JUST a techno programmed to share Chinese fun facts, but still in service of a sense of bourgeois identity?影片打开了不错的讨论空间。
杨奇妙地缝合了多重身份:a caretaker who performs affective labor suturing the crack in the family (busy wife and adopted daughter), a storage space for lost memory (make it available for nostalgic gaze), an innocent boyish eye legitimating the male protagonist's voice, solving his middle-aged crisis. 杨陪男主人回忆往昔,为女主人做蝴蝶的百科全书式介绍(ps原话老庄没说过),为女孩弥合与家庭的裂缝。
很美好,也很被动。
They replayed Yang's memory; his prehistory, consume him in the name of care. What makes his Chineseness? 电影不断引用道家,end is beginning; 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 有无相生。
Did Yang cross the binary between human/techno, or is he trapped in the role of other? 影片仿佛站在一个东西方文化contact zone (its interiorized middle-class US family ver.)的裂缝边上,杨依然在深渊里。
另,文化和科技能否融合到一起,这是否可以算是一个Asian scifi? 还需另想。
有点受不了了 说到grafting 这他吗不是我吗…整个又何尝不是一种拟人呢 不爱看科幻的我直接看的心脏激动 郭共达你怎么这么会?
大提琴盛夏的果实响起直接想流泪 记忆的延伸 温暖悲伤阴郁浪漫 梁祝化蝶 女人和东方盆栽The end is also a beginning 只有人类才会问techno会不会想成为人 可是人有什么好的 怎么样才算是亚洲人?
But I imagine things like you are walking through a forest and there are leaves on the ground, it just had rained, and the rain has stopped, it’s damp and you walk, and somehow, that is all in this tea
整部电影,其实都是在对记忆的探讨。
首先问自己,你自己的童年记忆。
其实就和杨一样,都是一些图片,画面。
然后我们再按现在的“常识”去解读画面。
因为我们的“内存”和杨一样,都会满,都会需要去压缩。
引用一下:https://www.jianshu.com/p/37083a447e14回忆是对已发生事件的重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另外,我们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就像盲人摸象。
当你被带入另一个盲人的视角,那就有了更多的画面,会重塑“不同”的记忆。
而且,男女主现在都很忧伤,所以,明显的,他们带入了伤感。
真实的记忆:是当时在和杨正常聊天,只是被杨说的话微微打动,其实并没有往心里去。
然后:用现在的感觉再次解读杨的话,所以杨的话被复述。
再然后:加入此刻的感情,把自己对杨说的话变得伤感,就像知道亲人就要永远离开般的语气。
这部电影真不错,非常感人,满分。
在正式踏足影视创作这条道路之前,作为当下最出色的视频论文作者之一,郭共达精于寻找和锚定经典电影中的基本元素或常用技巧,从而通过一支支论文式短片迅速提炼作者导演的风格。
这些短小精悍的剪辑实践,已然将他对电影的细致观察展现得淋漓尽致。
美籍韩裔导演郭共达因此,无怪乎在长片首作《在哥伦布》中,这位新人导演初出茅庐即显露出高级的审美水平和成熟的控制能力。
经由外在的建筑空间,他富于设计又不着痕迹地建立起独特的影像空间,并在这个精密的空间中,极为松弛地展开对一段都市男女情感关系的刻画。
2017《在哥伦布》影片《杨之后》是郭共达暌违四年的软科幻新作,电影的叙事场景从外景转向大量内景。
他依旧克制、轻盈,同时更有野心,也更具智慧。
而随着《杨之后》《弹子球游戏》等作品的成功,郭共达也已然成为影迷们心目中的潜力股。
2022《杨之后》郭共达的电影无意于构建一个大而无当的世界观,而是尝试探索更加浩渺、幽深的心理空间,在家庭关系中思考人与机器人的联结。
在他的诸多影像作品里,我总能看到和他的视听技巧一样丰沛的情感表达。
美学的师承:小津安二郎相比于其他近未来的低成本科幻片,如《降临》和《机械姬》,影片《杨之后》的特效含量显然更低,“机器人”的科幻母题也相当常见。
但郭共达感兴趣的并非人工智能的意识觉醒,他在老生常谈的话题上找到一个小而美的切口:家庭关系中的情感与记忆。
在戛纳的采访中,主创进一步透露了电影的基础设定与创作理念:因为一场巨大的气候灾难,所有城市面目全非,因此故事不再发生在原著中的底特律,而被进行模糊化处理。
考虑到影片叙事场景大多在室内空间,导演希望“科技是不被察觉的,未来是有机的”;所以在美术设计方面更倾向于自然主义的装潢,而非硬线条的极简风格或者是光怪陆离的赛博朋克。
而在摄影风格上,导演和摄影师将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画面作为参考,着重使用全景和中景镜头。
熟悉郭共达视频论文的影迷知道,小津安二郎是他最喜爱的导演之一。
事实上,Kogonada(郭共达)这一化名,就是来自于跟小津合作多年的编剧野田高梧的英文译名。
小津安二郎和野田高梧在2012年与2016年,郭共达曾两度推出关于小津安二郎的视频论文:前者名为《小津:过道》,以双屏的形式匠心独运地关注小津对过道空间的使用;后者名为《小津之道》,更以三屏的形式详尽解析了小津作品中反复运用的镜头范式。
2012《小津:过道》
2016《小津之道》在电影《杨之后》当中,郭共达努力地尝试着对小津电影美学的继承。
影片所展示的是一个很奇妙的重组家庭:白人父亲,黑人母亲,华裔女儿,以及机器人“儿子”。
这个独特的四口之家的构成,天然就带有一种多元族群的张力。
家庭,也是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恒久的叙事空间,他总是在微妙变奏中不断讲述着“嫁女”的故事。
家庭成员的离开,无疑将破坏先前保持的稳态,从而引出“接纳”的主题。
2016《小津之道》相比之下,小津的主人公总是在离开与否之间拉扯,怀恋着某种旧秩序;而郭共达的主人公则试图接受离开这一既成的事实,正如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的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短路的记忆:尽在此茶中杰克(科林·法瑞尔 饰演)在跟杨(贾斯汀·闵 饰演)谈论茶道时,提到了这样一个让他难忘的纪录片段落,他模仿着影片中的德国人形容茶的滋味:“我会想象走在森林中,地上有落叶,刚下过雨,现在雨停了,空气潮湿,而你就这么走着走着,不知怎么,这种感觉都在茶里了。
”
这个段落的原片出自2007年莱斯·布兰克执导的纪录片《尽在此茶中》,杰克模仿的德国人则是在该片中短暂出现的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
《尽在此茶中》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商贩为寻求最佳绿茶走遍整个中国的故事,而《杨之后》里的杰克则是在追寻杨的秘密。
2007《尽在此茶中》在三次呈现回忆的段落当中,郭共达又出人意料地用不同素材的声音和画面制造出细碎的重复。
这就像是一种记忆的短路现象:当你努力回忆某个过去的场景时,回忆的画面却仿佛被灼伤,无法清晰地呈现;每次回忆之间带有逻辑重音和情绪的微妙区别,它们回旋往复、相互交织,就像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
那种感觉难以言表,就像你无法描述出茶的滋味。
情感的秘境:盛夏的果实坂本龙一为《杨之后》创作了一首《Memory Bank》,并被安插在电影最重要的叙事段落上。
而本片的配乐师松宫飞鸟则根据这段主题音乐,发展出全片完整统一的配乐。
配乐中有一首《Mizuiro》,改编自日本女歌手UA的《水色》。
在中国,这首歌有一个更著名的翻唱版本,莫文蔚的代表曲目《盛夏的果实》,“时间累积,这盛夏的果实,回忆里寂寞的香气……当看尽潮起潮落,只要你记得我”,几句歌词与这部电影意外地相配。
很难想象,竟然会在一部美国科幻片里听到这首歌,仿佛经年之后,在岁月的荒原上与故人重逢,才发现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大提琴如泣如诉,许多一厢情愿的回忆在颅内炸开,如同也打开了记忆宫殿,霎那间泪如雨下。
电影片尾处,妹妹美香独自来到哥哥的空房间,跟他做最后的道别。
妹妹用笨拙的中文说,“我想你了,哥哥”。
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在另一部电影里,曾经有一个小男孩也在葬礼上说,“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
美香:我想你了,哥哥。
2000《一一》洋洋:婆婆,我好想你。
落幕时,妹妹哼起哥哥生前最喜欢的歌,"I wanna be just like a melody, just like a simple sound, like in harmony." 那也是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片尾曲,惨绿少年站在青葱的麦田戴着随身听,幻想生命的可能性。
他渴望着爱与被爱,但终究只能孤身一人离开。
2001《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电影的文法:碎片与反复导演小津安二郎认为,电影没有文法和定式。
除了世人皆知的“榻榻米视角”之外,对话戏中越轴的正反打同样也是小津作品的一大标志。
——不同于一般的过肩镜头,他让两个演员在对话时正对摄影机,这样一来便破坏了经典的180度轴线原则,却也因而重塑了影像中的空间关系。
小津安二郎在片场在影片《杨之后》当中,数次出现了夫妻俩直面镜头的视频会话;郭共达也由此在形式上“正当”地致敬了小津,对轴线的破坏则强调了两个角色的疏离感。
影片中演员们的表演都极尽克制,正如小津在指导演员的方法论中所说的:“导演最应该关心的事,不是如何引导演员流露感情,而是如何引导他们收敛感情。
”
对小津的召唤之外,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反复”。
除上文提到的“记忆的短路”,杰克在读取杨的记忆画面时,由于存储空间的限制,每次只能播放一个几秒钟的片段——记忆宫殿如星河璀璨,可记忆本身却不过是一支支短暂的视频片段。
观众跟随主角,不断地重看着这些碎片化的生活影像;这些记忆片段是通往真相的线索,也是打开情感的钥匙。
随着画面交叠,剪辑和配乐的加入,电影的魅力充分浮出水面。
它让我们真正相信,只有经过认真的凝视和组织,我们的生活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出它的意义。
记忆注定会重新焕发新的光彩,生命的联结终因情感的存在而更加珍贵。
记得小津有一句箴言:“所谓电影,拼的就是一个余味。
”而影片《杨之后》的余味,就藏在每位观众的记忆宫殿中。
作者| 晚不安;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像做了一场冥想的呼吸练习。
After Yang的观影体验就是这样一回事。
第一感受是,电影的质地和《Her》给我的感受很相似。
二者都在描述一种乌托邦式的乐观未来:科技发达并用于征途而不是毁灭世界,人们生活安定琐碎,用高概念的科技去做生活里最平常的事,由于科技十分发达于是不需要用视听元素去强调科技的发达,以至于他们的所处的未来看起来很接近现在。
这部电影的可爱之处和可恨之处都是相当明显的,而且两者重叠度不高。
恨的人会因为直观的“可恨点”讨厌它,而爱它的人也能感受到电影中明显的不自然之处,但并不影响他们总体上对“可爱点”的热情。
先说可恨点。
有些观众会批评它作为一部“科幻片”太软,过于平淡,科幻元素的存在感不高,这是期待与所得错位导致的,没什么好讨论的。
另一些观众会嫌电影节奏太缓慢,家长里短含量高信息密度低,电影里的妈妈和爸爸不像是真人,永远都语气温柔但蔫巴、有气无力,连沮丧生气都是淡淡的向内的。
再加上机器人杨一些似人非人、似是而非的哲学讨论,不断闪回重播的镜头,很有故弄玄虚的嫌疑。
再加上电影的剪辑有些地方切换太快太频繁,不自然的感受会让本就挑剔它不足的观众更难进入到电影的频段里,也就无法一同共振。
再就是文化挪用的嫌疑。
电影中的中国小女孩有一个日本名字,做茶叶生意的爸爸用的是接近日式的碎茶叶还是茶粉。
电影中人物的衣着也是中式和日式的混杂风格。
而导演是韩裔。
宽容的解读是:导演想要通过把亚裔和亚洲文化捏在一起去表达亚裔在北美的自我认同问题,也想借此阐述亚洲文化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相生相长的特点。
但无论如何,这种表达方式还是太贴近文化挪用了,是一种谁都不讨好的做法。
而这部电影值得喜欢的点同样明显。
它塑造的未来世界里,科技为人服务,科技带来的问题落点也自然地回归到“人”这一概念上,包括克隆体和机器人的广义的人。
喜欢杨脑海里的记忆碎片,喜欢人通过杨的记忆望向自己的那些瞬间。
杨的记忆映照着观看者自身的生活,是什么构成了生活?
是夏日的树影,溪水旁的灌木丛,散步的森林和家人相聚的细雨。
喜欢重复出现的杨看向镜子里自己的镜头。
尽管他不介意人生尽头之后什么都没有,但每次望向镜子杨都在确认自身的存在:平和,悲伤,宁静,喜悦,失去的可能复得但也可能是永恒的湮灭。
公园的一个晴天,吃剩的一碟橘子皮,雨水带来的湿润触感和茶叶无法描述的味道,逝去的人在出现在眼前时心痛和心动同样汹涌的海啸。
人类的存在和记忆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无关紧要的思考,没用的问题,羞于说出口的好奇背后是不是人之所以为人最深刻的秘密。
无关紧要和终极疑问之间只隔着阴和阳的距离。
喜欢在和当下有距离的地方看见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
就像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投射到未来的想象都是当下擦身而过时在我心上留下的淡淡淤痕。
大概六七年前,b站有一个做电影解说的up团队,叫“看电影了没”。
粉丝不算多,直到23年停更也只有六七十万。
整个大学时期加半个高中时期,我都在这个账号上看电影解说。
解说一期十来分钟,最长的也不超过二十分钟,非常适合吃饭的时候消磨时间。
解说通常是两位女士换着来,一位嗓音温柔,一位嗓音略沙哑。
我就在这样的陪伴里,看完了讲小姑娘被自己的情郎送出嫁的《八两金》,讲成年人也可以“I can't”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讲童年不幸陷入旋涡一路沉沦,但依然温柔的《倒带人生》,讲拉斯维加斯里妓女与酒鬼边缘恋情的《逃离拉斯维加斯》,讲旧上海长三书院妓女日常的《海上花》……还有许多许多。
《杨之后》是自“看电影了没”停更后,我播放得最多的一期。
有时候是在临睡前,设置成“播完暂停”,听着声音睡去;有时候是在伤感时,在搜索栏里敲下“杨之后”,然后静静地看。
结果这么多次,我也还是记不住《杨之后》的剧情。
脑海里只留下一个,“在坏掉的家庭机器人里发现很多家庭回忆,主角们都被治愈了”的大致印象。
放那么多遍,主要还是沉迷那种伤感和治愈混合的感觉。
像一片冰下的阳光。
此外也很喜欢导演的拍摄手法,克制的,冷静的。
尤其美香父亲邀请杨品茶那一段,讲喝茶就像在森林里漫步,他迷恋这种感觉。
我迷恋《杨之后》,大概也是这种感觉,有一种韵味在里面。
这种感觉在配乐“盛夏的果实”旋律出来时达到顶点。
电影里是纯音乐,但我觉得带莫文蔚带人声的版本也不错,“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
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
”有些东西,以为已经没有了,但其实存在过,就还可以怀念。
有些东西,在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失去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印象深刻。
“看电影了没”在的时候,我其实不关心背后团队的运营,甚至很少点赞。
基本是当一个电影解说工具在用——点进去,就能播放最新一期的解说。
23年,她们发布告别视频的时候,也没有太在意。
市场上的解说工具太多,我可以点别的。
只是有一点点疑惑,21年都出专门的app了,怎么还会停更呢?
我以为这个实力已经算得上一家小传媒公司了。
直到有一段时间,晚上睡不着,反复点开《杨之后》听。
有时候也点别的熟悉电影听。
“看电影了没”有超过900期投稿,总能找到我想听的。
然后发现她们其实还是在的,只是不会更新了。
哎,那么多年,我至少应该留言说句喜欢啊。
她们停更之后,我就不怎么看电影解说了。
这两年去影院看电影,花钱看了很多烂片后,也不怎么看电影了。
真抱歉,喜欢你的时候没有说。
谢谢你,做了这么多好电影。
是什么让你成为你?
是什么让你时常怀念另一个人?
是你看过的窗外阳光明媚,是你路过的大树绿叶葳蕤,是你藏起来的暖风春雨霏霏;是你们呼吸过的沁人心脾,是你们摇摆过的轻舞飞扬,是你们挥不去的羞涩细语喃喃。
大概东方人最能感受、理解并细腻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微妙、内敛的情感。
含蓄,是东方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韩裔导演郭共达的第二部长片《杨之后》出色地演绎了东方文化视角下的亲情、友情、爱情与人生。
在未来世界,一对美国夫妇,爸爸白人,妈妈黑人,收养了一名华裔女儿Mika,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他们买来一台机器人助手“杨”。
某一天,杨突然宕机了,爸爸想尽办法修复他。
当杨离开之后,他们才发觉杨已经成为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寻找修复方法的过程中,杨储存的记忆也逐渐被爸爸和妈妈看到,他的过去不再是空白,他也有他的故事。
好的电影能让人忘记标签,种族混合的家庭,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克隆人,每个标签都有巨大的扩展空间,但在这部电影里,这些都成为背景。
导演说:“尽管《杨之后》是科幻故事,但它仍然属于一个日常生活的世界。
”科幻只是故事的壳,人的情感才是故事的核。
杨的记忆被一点点挖掘,我们也跟着爸爸逐渐走近杨的过去,带着好奇,带着不解,最终,带着不舍。
杨太爱大自然了。
风,树,草坪,阳光,他的世界总是绿意盎然,香草芳菲。
杨也很爱Mika,他的生活里几乎都是她,陪她说话,玩乐,成长,告诉她什么是“嫁接”,让她理解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也是爸爸妈妈。
杨会和大家谈论中国文化,和爸爸谈茶叶,和妈妈谈哲学。
他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中国人”,但他也会思考是什么让他成为中国人,成为亚洲人。
杨认识了一个女孩,金黄短发,沉睡的脸庞,酒吧霓虹灯下的眼神。
爸爸好奇地问别人,机器人会有感情吗,会因为和人类在一起时间久了就有自己的思考吗?
不知道,没人能回答。
杨的修复逐渐成为不可能,他正在分解。
爸爸偶然打开了他的深层记忆,那些来到自己家之前的记忆。
他们不是杨的第一个家庭。
那是一个单身妈妈带着小儿子,儿子逐渐长大,离家求学,孤单的妈妈,伤心,落寞,生病的妈妈请来护理师Ada,Ada照顾妈妈,热情开朗,与杨分享秘密,杨的眼睛离不开Ada,Ada的遗照摆在树下,年轻的笑容依然灿烂,曾走过的草丛依然葱茏。
Ada和金发女孩长得一模一样。
女孩是Ada的克隆人。
偶尔,杨会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在想什么,亦或难过,亦或迷茫。
杨喜欢收藏蝴蝶标本。
杨对妈妈讲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人认为,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
妈妈笑了,说,我喜欢这句话。
妈妈问,你真的相信吗,结束也是一种开始。
杨说,我不知道,我没有被设定为这样的思维方式。
你呢,你相信吗?
妈妈说,我愿意相信。
有时候我会想,人类被设定为相信这样的事情,但我不知道这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最好的。
杨说,我想对你说实话。
我不介意最后化为虚无。
妈妈疑惑,是吗?
杨说,也许我是被这样设定的。
沉默。
妈妈问,你因此感到过伤心吗?
杨低头,笑一笑,说,有无相生。
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爸爸妈妈很困惑,杨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从何而来,是制造者帮他设定好的,还是经历了聚散离合之后感悟到的。
面对生死,面对过往,人和机器人,陷入同样的迷茫。
是记忆让我们彼此牵绊,让“我们”成为“我们”。
没有存在,就没有记忆。
存在是什么,不是种族,不是民族,不是人与克隆人、人工智能。
爸爸,妈妈,女儿,决定向杨告别。
女儿一直喊杨“哥哥”,杨的确很小,只是有一颗历尽沧桑的老灵魂。
他爱着曾遇到的每个人,感受着每个人的爱,由浓烈到消散,由消散到浓烈,每段爱都如彩霞,如朝露,转瞬消逝,只有他留在原地,千回百转,无言诉说。
杨能做的,就是对得起每次轮回。
从头至尾,杨都是最孤独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
也许爸爸理解了杨的孤独,最终放弃了努力,不再执着于让他回来。
记忆太多太多,离开是种解脱。
电影里充满了深深浅浅的东方文化符号,难得的是并不违和,嫁接的水果,茶文化,蝴蝶,老子,民间传说,面条,绿树浓荫的庭院,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动人的是大提琴版的《盛夏的果实》,虽然原作是日本歌曲,但中文版的歌词却很奇妙地匹配这部电影的氛围。
也许放弃 才能靠近你 不再见你 你才会把我记起 时间累积 这盛夏的果实 回忆里爱情的香气我以为不露痕迹 思念却满溢或许这代表了我的心不要刻意说 你还爱我当看尽潮起潮落 只要你记得我
阅读原文不可避免将郭共达的新片《杨之后》和他的前作《在哥伦布》相比较,二者的差异掩藏了统一其间的观念。
《杨之后》是一部科幻电影,它设定在一个模糊的未来时间,地点不明,似乎在美国;主角是一个仿生人,或称“科技智人”;《在哥伦布》郭共达2017年拍摄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背景设定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并以海莉·卢·理查森 (Haley Lu Richardson) 饰演的年轻女子为中心。
《杨之后》是一部反乌托邦与想象杂糅的作品,而《在哥伦布》则是对其时空的细致写实。
尽管如此,这两部电影的推动力是相同的:精神生活的艺术基础,及美学政治。
《杨之后》根据亚历山大-温斯坦同名短篇小说改编,一对郊区夫妇凯拉(朱迪·特纳-史密斯饰)和杰克(科林·法瑞尔 饰),在一个名叫“杨”的机器人的帮助下抚养他们的小女儿米卡,他的功能是特殊定制的。
米卡是从中国领养的,凯拉和杰克都不是中国人(一个黑人一个白人)。
这对夫妇购买了杨,一个“文化机器人”,他有着中国人的样貌,对中国文化非常了解,从而为米卡在她的祖国文化中打好基础。
但杨出现了技术故障,这个故障意味着死亡——他的人形皮肤甚至会开始腐烂。
由于米卡对杨十分依恋,杰克不想换掉这个仿生人,希望能想办法修复他。
这并不容易:为了省钱,杰克从第三方供应商那里买的杨是二手的,而非官方渠道购入,即一家名为“兄弟姐妹”的公司。
官方维修中心无法提供帮助——公司规定禁止对科技智人的 "黑匣子 "进行修补。
但杰克找到了一个非法的维修人员,一个名叫拉斯(里奇-科斯特 饰)的技术员,他具有反叛者的气质,并同意侵入杨的身体(从而触犯了法律)恢复他的记忆——他向杰克透露这些记忆是 “间谍软件“,如果兄弟姐妹公司回收这个机器人,“他们会掌握很多关于你家庭的令你头晕的数据。
”这个家庭甚至称杨为米卡的 "兄弟"——毕竟是她的哥哥,通过为他们的女儿带来一个友好的伴侣,杰克和凯拉已经使自己成为持续和秘密监视的对象。
老大哥在看着他们,这是墙上挂着一面美国国旗,上面印有“红白蓝中没有黄色”的标语,还有一张印有“黄色皆祸害”的海报的拉斯告诉他们的。
他可能是一个偏执狂,一个民族主义者或种族主义者,或者只是在为隐私、自由和独立尽一份力。
(《杨之后》的主要弱点是它未能唤起其构建的未来世界的政治,仅止于调侃。
)拉斯与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审美上的对比。
在电影中,未来是光洁的:这家人的家里有大玻璃墙和推拉门,空旷低暗而有光泽,其锋利的线条和柔和的色调与官方服务中心的极简装饰相配,无人驾驶的、胶囊状的汽车散发出纯净光泽,一家人乘坐其中在隧道中安静地滑行。
相比之下,拉斯的商店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家:它可能是一个现在或1950年代的车库车间,在粗糙的旧木头的隔间里堆满了备用零件和工具,装修让人感觉是手工制作或搜刮来的。
《杨之后》并不清楚非华裔美国人收养华裔儿童的基本问题,也不了解它所暗示的美中之间的任何政治联系。
然而,无论环境间谍和官方入侵感背后的具体未来主义政治是什么,电影世界观中的高阶设计和纯粹的功能效率是某种压迫和危险的组成部分。
在《杨之后》中,角色们生活在一种软科技法西斯主义的小享乐和迷人表面中,郭共达大胆、狡猾地渲染了这种吸引力。
在影片开头,他提供了一组镜头,主角家庭和其他家庭在家里进行同步舞蹈比赛(就像一场互动舞蹈的革命),这套游戏性的动作很有趣,而它强加的统一性和它所依赖的监视技术又令人不寒而栗。
在家中监视他们的合成视频语音平淡地宣布:"3000个家庭被淘汰......9000个家庭被淘汰",念叨着他们需要模仿的舞步(“收集TNT炸药......引爆......地震......龙卷风时间”),并将失败者作为 “被终结”踢出。
(在他们被淘汰后,杨仍然继续跳舞,家人知道他已崩溃——这是一个类似于不服从命令的机械故障)。
令人恐惧的统一和受监督的舞蹈的拟真快乐既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威胁,就像这家人闪着纯净光泽的密闭无人驾驶汽车和冷静而有条不紊、毫无摩擦和冲动的家庭行为,似乎是社会生活强加的或内化的标准。
表面来看,设计、灯光和人物的动作确实很美——郭共达有一双颇具审美感觉的眼睛——但是,在《杨之后》中,他把注意力放在了这种个人倾向上,使他的个人美感具有自觉的诱惑力和潜在的嫌疑,让影片观众成为这种美的压迫性力量的同谋。
这一点通过与《在哥伦布》中美的作用进行比较即变得清晰,《在哥伦布》的背景是一座充斥着伟大现代建筑的小城市。
影片中心的年轻女子凯西在众多建筑杰作中长大,她对建筑的热情关注扩大并完善了她的感受力。
影片的戏剧性在于她与一位韩国中年知识分子李真(约翰·赵 饰)的相遇,后者帮助唤醒了她对建筑全新的激情,并找到了发展这种激情的实际途径。
(和李真一样,郭共达是韩国人。
)对郭共达来说,美不是一个绝对的价值,因为它不是一个线性的价值,不仅仅是视听满足的问题。
它是多维度和体验性的,它要求的不是单纯的狂喜,而是一种内省的自我质疑和想象力的飞跃。
凯西从贝聿铭和埃罗·沙里宁等建筑师设计的复杂和具有公民意识的建筑中得到的教育,有别于企业主导的设计和由此产生的礼仪的人造光环。
《在哥伦布》中,伟大的建筑是一个活生生的感性王国,是一种看待生活和艺术的方式,而《杨之后》则展示了对美的品味是多么容易被玷污、颠覆、扭曲和被权力滥用。
杨在家庭中的作用是既让人舒心又让人不寒而栗的:正如凯拉和杰克所承认的,他的教诲主要以“中国趣事”的形式出现。
然而,杨的作用在米卡的生活中由于其父母的心不在焉被放大了,凯拉长时间在一个未指明的公司工作,而杰克则长时间维持他的茶店运营。
结果,这个机器人不仅仅是一个临时保姆和一些平淡无奇的文化拟像来源,也成为了孩子的主要照顾者。
米卡对他的爱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她对杨的依恋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并促使杰克采取特殊措施来拯救他。
这些特殊措施的结果,即提取杨的记忆以防止其落入邪恶的公司手中,将电影推向另一个戏剧维度和另一个思想境界。
杨的记忆位于杰克设法插入他的虚拟现实眼镜的芯片上。
(它们类似于带有不透明镜片的普通老奶奶眼镜。
)不是过分剧透,但杨保存的记忆碎片反映了他自己对米卡的爱。
郭共达戏剧性地美化了机器人的记忆,通过类似于星星的三维灯光阵列唤起了它们。
它们揭示了,与人们对机器人的所有假设相反,杨有着复杂的情感生活,远远超出了他所能描述的词汇范围。
更重要的是,他的情感依恋延伸到另一个被收养的中国孩子身上,这个孩子是最初拥有杨的家庭的一员,也延伸到一个名叫艾达的年轻女子(由海莉卢理查森饰演),她是一个克隆人,而杰克(似乎不是杰克一个人)对这一类人有偏见。
《杨之后》几乎没有考虑将像杨这样有知觉的类人视为财产的恐怖,没有解决像米卡这样的孩子因“拥有”一个“大哥哥”而面临的骇人听闻的社会和情绪调节问题,也没有考虑像艾达这样的克隆人的公民身份。
这部电影仍然指向了这些方向,暗示了一个社会的残酷和腐败,在这个社会中,这些问题至少仍是问题。
当杰克接受了杨丰富和强烈的情感生活,他了解到杨的基本人性和他自己的人性。
他观看杨的记忆,一方面是来自家庭的家庭电影,另一方面是来自家庭外的杨自己的家庭电影。
杨对一台老式的35毫米单反相机非常喜爱,他用它拍摄静态照片,但他的记忆,不是用相机记录在胶片上,而是用他镜头般的眼睛记录在芯片上,实际上是个人电影的最高形式。
这些图像未经设计且随机生成,但它们的美,源于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
远远超出有趣的事实或科技渊源,杨的记录是身份的艺术。
作者:Richard Brody翻译:鞘翅目来源:The New Yorker原文链接: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the-front-row/the-politics-of-beauty-in-after-yang
人工智能是科幻片中屡见不鲜的题材,从20多年前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成为划时代的标杆之后,不少导演都在这个题材上推陈出新,从斯派克·琼斯的《她》到亚历克斯·加兰的《机械姬》,再到去年柏林电影节获奖的《我是你的人》,令科幻片展现出与别不同的面貌。
最近又有一部名为《杨之后》的作品继续给这个题材注入崭新的血液。
影片导演是出生于韩国的郭共达,他之前凭处女作《在哥伦布》俘获了不少影迷的欢心。
《杨之后》是他的第二部长片,入围去年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
这位擅长拍摄影像论文的导演首次接触改编科幻小说,影片讲述在未来世界,一个跨种族家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意外损坏了,父亲在把机器人拿去维修的过程中,发现它身上的秘密……
▲具有人类意识的智能机器人核心角色——智能机器人在一开场没多久就宕机了无法重启,关于这个角色的重要情节以回溯的形式展开,而这种回溯并非完全依赖家庭成员的回忆场景,而是来自男主角提取查看机器人内存条的画面。
类似的题材很可能会在这些记忆上大做文章,比如间谍阴谋论、人性阴暗之类的话题。
然而,导演却反其道而行之,并没有跳进这种惊悚类型的套路里,而是在这些记忆片段里引出不少引人深思的话题:亲情、死亡、亚裔身份和东方哲学等等。
影片展示了未来社会中新颖的家庭组织形式:不同种族已融为一体,白人父亲、黑人母亲、领养的中国女孩,而且机器人和克隆人也可成为家的一分子。
这种关系的描绘在并非首次出现在同题材影片中,以往的人工智能往往以亲情替代品的角色出现,比如《人工智能》里的小孩、《她》里的魅力十足的系统女声,人类与人工智能难以跨越界限而建立起亲情联系。
不过在这部影片里,智能机器人“杨”并非是弥补家庭关系或感情缺失的定位,他除了照顾女儿生活,还负责传授文化知识,与女儿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甚至后者还亲昵地称之为“哥哥”——女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跨域种族和物种的家庭相比之下,父亲的心思较为复杂,他一开始将“杨”当作是一件家居智能用品,甚至从他排斥邻居克隆女儿的表现得知他对非人类物种的歧视。
然而,他却在维修“杨”的过程中接触到他的记忆片段,渐渐扭转高傲的人类心态。
从“杨”记忆中那些富有诗意的空镜头画面中,男主角和观众了解到,他不限于完成日常的程序设定任务,还对人类和周遭环境充满了好奇心。
剧本由此引出人工智能是否有独立意识的探讨,“杨”不仅是记忆的载体,还从中逐渐习得人类的各类感情,并将这种复杂的内涵据为己有、予以亲身实践。
“杨”多年前服务过一位老妇人的家庭,彼此建立起深刻的关系,老妇人死后多年,他找到老妇人的克隆孙女,并对克隆女孩产生依恋的感情。
撇去这些老生常谈,这位导演还在跨文化与亚裔身份层面上引出思考点。
最明显的莫过于用植物的嫁接技术来隐喻亚裔的身份,深入浅出的类比易于理解。
而大量东亚文化的象征符号,从室内设计布局、服饰穿着,到餐厅的食物等等,洋溢着浓郁的日本东瀛风情;关于茶文化和蝴蝶标本这两处则是抓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前者在茶的味道上挖掘出与时空密切联系的记忆,而后者则是生死轮回的哲学观,“死亡不是终点而是新生”,这种富有禅味的观点与影片的美学风格彼此契合。
也许是导演的亚裔身份所致,他成功地将神秘的东方哲学观点与恬淡的美学风格嫁接到这个西方科幻题材之上,诞生出所有物种和谐共存的奇妙观感。
低饱和度的色调、严谨的构图、间离的摄影、舒缓绵延的节奏,合力谱出一种暧昧的时空感觉,这种东亚思维对未来世界的感知与构建给我带来异常亲近的感觉。
更不用说采用了坂本龙一的配乐、莫文蔚《盛夏的果实》的大提琴版本、岩井俊二作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的英文歌,使故事染上了伤感而梦幻的色彩。
随着“杨”的记忆为家人所了解,人类和智能机器人的亲情关系显露出来:“杨”的离去并不是仅仅意味着一件智能家居用品损坏而已,因为他承载了家人彼此互动的记忆,而且他本身已具有不可忽视的人类意识。
准确的说,他的离去与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离世都有着同等份量的意义。
从这角度来看,这个科幻题材的表现力得到意想不到的提升,甚至可以说,这很可能就是小津安二郎想拍摄的科幻电影。
第一幕已经抓住我了,一家四口幸福合照,接着立马切给了昏暗房间里孤身一人的杰克。
未来世界,家庭构成可能不再严格地有机结合,机械结合或许成为常态。
与没有血缘关系的MIKA成为一家人后,杰克买来Yang这一款仿生人作向MIKA传输中国文化用,同时Yang以哥哥的身份进行陪伴(不过设定是中国小孩为什么要叫MIKA,像个嵌合体)。
可是Yang非常突然的宕机无法重启,如人死去无异,杰克为了MIKA,全力想办法修复Yang。
接下来就是电影着重呈现的“记忆”部分。
人对某件物品倾注了感情,即与之产生连结。
对于无法进行同级交流的事物尚且如此,对着与人外形一致、能完成逻辑思维并沟通交流的仿生人,产生爱的感情实在不足为奇。
反之,仿生人究竟对人抱有何种态度?
最初的最初当然是按照写就的程序运行,一代又一代产品如果有细微的脱离控制的偏移,又将如何呢?
高等智能是否能够产生情感,是否将变得与其创造者无法区分,他们将如何自处,人又会如何面对他们?
不过这不是影片要讨论的,《杨之后》没有如《黑镜》系列里部分探讨两类群体关系的故事呈现出的尖锐不可调和的矛盾——其节奏缓慢,基调略带感伤与无奈,Yang的记忆里,呈现出与他为中心地波纹般扩散开去与他人的连结,他交谈时奕奕神采,这些都让人难以把他视为普通的陪伴仿生机器存在了。
借克隆人之口,电影里说了一个我一直想提出的看法:人总是意淫着其他物种有渴望成为人类的想法。
由此生出了多少神话与鬼话,只感动了编故事与听故事的人们自己吧。
影片里大量空镜里呈现着无限物美与禅意,如杰克看的电影里,德国人对茶的评价一般,《杨之后》也难以几句话评价概括,回味实无穷。
而得不到与失去都是常态,After Yang,After all this,we should let it go.
她睡不着,他睡不着,我也睡不着了
非常可惜,实际类似加斯帕·诺的电影,服用药物后的类生理致幻视觉影像,而本片的风格就像法瑞尔讲述的那个令他沉醉的关于茶的故事一样,强调品饮茶水般沁人心脾的静谧意境,但如茶叶般漂浮在水面的形式下,沉淀下的表达终因文化的壁垒而空乏,亚裔创作者们暂时还不能实现共同进化为一个高概念的典型整体,谁也无法代替谁来回忆,当一位韩裔导演拍摄出一部聚焦华裔哲思性格的美国电影,我们似乎也只能局限于为作品诞生的瞬间欣慰,至于它是否真的理解自己试图作为影像方法论的他国文化并进而具备贴切的前瞻性和概括性则很难明确,曾经的传统白人观众浅薄的认知还无法区分黄皮肤间的不同,而这样的电影,不经意间也被类似的思维所蒙蔽,它描绘的后人类学未来图景,却恰恰是最缺乏客观事实规律根基的落后过去——切莫走向急功近利的贩卖与故作姿态的浅薄。
I didn't feel connected to any of the characters...一开始以为是个thriller,看了一半发现是个散文,最后半小时没看下去
典型的故作玄虚的臭流水账电影,毫无艺术性。
手松一点点可以四颗星,对新家庭组合的探索,科幻是皮,东方文化是点缀,最后还是讲亲生和领养,同族和外姓,死了和活着,这些八点档热衷的议题,谁家没有一两个消失了却活在家族记忆永不散去的人呢。这仿生人也是怪,文科学的倍儿棒,跳个舞就散架了,盗版确实质量不行啊。
【D+】
着实无聊透顶,所有人都在慢动作,三倍速播放毫无违和感。平铺直叙,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记忆点。科幻概念极弱,完全是情感戏,而情感的代入感也很低,无法共情。
【2.5】越来越觉得A24体系“泯灭人性”,粗暴地构建出视觉和表意体系,而后在既定范围内做着所谓探索。记忆或情感只供观测,文化“嫁接”并未实现,只是没主流电影那般傲慢和野蛮而已。
连日本名字韩国酱名都分不清就别强行zzzq了好吗
建议a24出一些家具catalogue。
爱 死亡和机器人
机器人翻新再出售不恢复出厂和全格式化这是很严重的隐私问题吧 可能是想从侧面表现一下未来大公司对普通人的不重视 这很赛博x 都已经是机器人了直接记忆卡拿出来放另一个机器人里面不就完事了 还能顺带讨论下意识和躯壳的问题 就现在这样的表现和普通人类搞记忆提取也没什么区别毫无机器感 片里说是中国但中日韩不分还不如直接说是亚洲就行了还没那么麻烦 总之整体非常无聊不知所谓一点不科幻 也就音乐还算能听
探讨人类情感关系本质,不管你认不认同这一套,这部的视角足够独特。配乐听到《盛夏的果实/水色》很奇妙。
3.5 像是维伦纽瓦拍小津,站在唐人街街口,但好像又没进去。韩裔导演用日本办法拍了个中国女孩和仿生人的事情,风格不太突出,进三大主竞赛还有一段距离,好在剧作完整层层递进情感纤细,比《小小乔》好一点。
故弄玄虚。👋
EIFF
好的科幻最终要落到人,不是战争,不是臆想,不是概念,而是人。从这点上,这部片真的用空缺的杨讲了一个好故事。
无聊透顶,浪费时间
Spielberg可以把《Super 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一个那么闷的科幻故事讲得那么精彩,而这个片子就只是用影像的方式讲了一个小故事而已,没什么创新,而且设定也不新鲜,感觉把亚洲文化狠狠地利用了一把,但明明对中国文化很不了解。视觉效果确实算挺美的,但是绿的滤镜太浓了。全程很无聊,科幻片真的不是这么拍的。
《克拉拉与太阳》
延续了Columbus中建筑和空间音乐的美学,但在叙事上它太繁复,显得做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