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尔
Retour à Séoul,回首尔后(港),Return to Seoul,All the People I'll Never Be,Sans retour,No return,리턴 투 서울
导演:周戴维
主演:朴智敏,吴光禄,韩古卡,金善映,约恩·齐默,路易多·德·朗克桑,Hur Ouk-Sook,Son Seung-Beom,金东硕,Emeline Briffaud,Lim Cheol-Hyun,Régine Vial,Cho-woo Choi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比利时,韩国,罗马尼亚,柬埔寨,卡塔尔语言:英语,法语,韩语年份:2022
简介:出生于韩国的弗雷迪,自少便被领养家庭带到法国生活。25岁那年原本要去东京旅行,却因遇上台风而转游首尔,继而开展了一段寻根之旅。在法国成长的她,与亲生父母有着全然不同的文化,使这趟突如其来的旅程引发出更深层的身份思考,也将她的人生引领至始料未及的方向。详细 >
对我来说太难理解了 女主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活动的
看过~
【柬埔寨】更喜欢原先的那个英文标题,“所有我绝不会成为的人”;但不同的都市霓虹灯和城市片段、记忆现时的交织还有交错的语言和文化,都在推动和拉扯着她“成为”。节奏上可视作“摇曳”的讲述和镜头会被邀请参与了这场充满着谜题却又同样莫名赶上的身份寻找之旅,即使有的时候稀碎得明显,并且还伴随着突兀的跳跃。它是让人喜欢的那类角色剖析式的电影,但显然可以完成得更精干。
# 75 Cannes 一种关注# 全片分三个阶段描述如何寻找身份认同,生在韩国却被母亲遗弃,在法国成年后回到韩国,从第一阶段法国人到第二阶段身份摇摆再到第三阶段归属韩国身份,演员诠释的很完美
没看过燃冬 但看时候想起燃冬 想象中应该是这种调。后来一看周戴维今年还是一种关注评委啊..
空洞冗長
窦靖童怎么演电影了。
以为会很喜欢的,结果所有那些作为diaspora的剧烈情感张力都消散在被字幕抹平的时间里了
前半段充满张力的代际冲突差点儿没被后半段给毁了,由此可见剧本还是不知道怎么收尾。被生母出现的那场戏击穿,sentimental...
2.5
觀影前段實在太過疲憊忍不住睡著,中段嘗試進入故事,後段極度不耐。導演意圖明顯(粗暴音樂剪輯斷點看似風格十足,實際鏡頭處理非常缺乏靈氣,也看不出獨到之處),角色課題明確(尋母、被拋棄感、identity)卻也極度單薄,全片懸浮於某種沒完沒了的狀態,乾冷的跨文化笑話,以及幾處過膩的情感流瀉瞬間。若是再小一點時看此片,或許能某種程度同理那種青年迷惘,甚至也能被那些似是而非的掉書袋台詞忽悠到,然而此時此刻,卻只不耐於痕跡過重又生硬淺薄的劇本,便宜行事以「幾年後」區分,不論是在性別、文化、家庭等多個層面上,都嚴重缺乏深刻度。
第一段完成得最好,除去寻亲部分,两个女孩的性格对比和之间的dynamics都很有意味。之后的都是啥??演员也没把角色撑起来blank face毫无情绪表达看得莫名其妙。看完最大感想是用Tinder找工作这种技能我需要学习。
三星半,血缘和民族的错位,身份认同的危机,本来是好题材。前半段的人物塑造和内心冲突也完成的不错,让人身临其境易于共情,更随性也更真实。但此后的过渡和衔接差点意思,削弱了收尾剧情的力度和强度。
一个月前的我看这部“电影”,我甚至可能半途掏手机玩,因为人看片子就是期待故事/转折/跌宕/起伏。但现在的我,默认这是一部”纪录片”,无数可以产生故事的时刻,都用平凡生活的日常叙述了下去。我不再追求一个常见母题(身份认同)的新奇,我放开自己,任由主人公的情绪带着走。喜欢结尾处的音键,biological mom or dad是否和自己产生连接,不一定再重要,重要的是与当下的自己好好在一起。
文化不断的碰撞撞击 最后那神之一笔 最终告诉我们 就这样了 不会再改变什么了
前半部分很好,后半部分直接割裂成国产烂片哈哈
3.5 故事第一部分東西文化碰撞時的「尷尬」氛圍拍得太好,法文、韓文、英文來回切換的繁瑣和笨拙,以及由此展開的小幽默(帶有主觀修飾的口頭轉譯、翻譯機的「冷漠」語氣)恰到好處。後面隨著女主年紀漸長,「內斂」、「成熟穩重」(更為無聲無息地傷害他人和自己)代替了最初的外向,追尋生母路上遭遇的連番挫折讓她更加孤獨,而直到片尾女主依舊在多重身分含混不清的汪洋大海漂流,8年時間並沒能解決跨語言的隔閡(還是得依靠翻譯與機器的幫助)。換個角度想,「沒有和解」不也是一件好事嗎?
肉体没有归处,精神也无家园!只好像一个孤魂野鬼游荡在两个“陌生“的世界之间
#HKAFF 标签化严重,有些许French-born Korean的优越感存在。Q&A结束后和导演聊了两句,他懂的真的很多,是个好导演。
都已经被法国夫妇收养了,还走不出来的东亚孩子们,以及二十多年未见,一见面东亚父亲就要给女儿安排一个韩国丈夫,真的典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