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受朋友邀请了看了那夏,朋友是胡歌迷妹本人也算胡歌路好便一同前往。
胡歌里面戏份不多满打满算大概十几分钟吧,但演得还是很有突破的,完全褪去了印象中的梅宗主的样子,变身变态杀手,每每出场引发全程惊呼。
演妹妹的小演员也很不错,眼神很到位。
其他演员演绎就比较平淡,可能角色发挥的余地不大。
但平心而论节奏不太好,比较拖沓,故事演绎得更加悬疑会更具观赏性。
但这些都瑕不掩瑜,电影真正想传达给观众的其实是当代社会因为家庭的亲情缺失导致的种种悲剧的发生,亲人之间的不信任冷暴力,为了名利忽视家庭等等,而在非正常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如绑匪如小樱,伤害家人社会的同时,也导致自我的毁灭。
作为一个家长看完也不仅唏嘘,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工作,多陪陪家人多陪陪孩子了。
看完电影来看评论,惊呆了,一堆打一星的,一看原因,嚯,胡歌毁容脸,胡歌演的太烂,胡歌太尴尬。
有意思,再来看看五星的,非常耿直——“五星就给胡歌”。
查了一下,这片子投资1310万,首日票房,在下午的时候便超了1100万,回本绰绰有余。
一个悬疑片,宣发不好,排片差,有这个票房我估计片方正在弹冠相庆吧。
说句对主演不好听的,估计这票房大半都是冲着胡歌来的。
人红是非多这句话真是没错,真看完电影的,我估计是不会说胡歌演的烂毁容,不是说他演的多好,首先他戏份不多真的看不出来演技咋样啊;当然我觉得他演的还是不错的,毕竟大部分露个背影捅个人就行了台词都没几句能演砸比演好还难。
其次,这片里,大多数人的演技,都好烂啊!
就说那个爸爸,您到底是哪个年代的棒读啊?
您的台词是找讯飞语音有声阅读出来的吗?
还有家栋大哥,不是说您演的不好,就是您表达焦急能换一种方式吗?
老是撞人让人觉得有点不礼貌啊......此外全片下来就看到两个警察,两个!
多请几个也花不了多少钱啦好歹给家栋大哥充充面子好不啦?
这部电影可以吐槽的我能给你吐个船出来,本来以为评论区能开一场愉悦的吐槽大会的,结果全是骂胡歌的,这样想这部片子真的要感谢胡歌,拿着客串的钱,又要艹票房又要被骂,要是我是片方我该爽死了。
这告诉我们,客串也不能随便接,真的,人越红,背的锅越大,蜘蛛侠早就告诉我们了,正经脸。
或许有人觉得我太为胡歌说话,当然了我喜欢他。
而且用我活了二十多年学到的逻辑来看,我觉得胡歌被骂得莫名其妙,我一直以为胡歌这种人,大家都喜欢他呢,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黑,果然嫉妒的力量是无穷的。
但说到底,没有胡歌这个片知名度也会少一点,看的人也少一点,对这个片的期待度也不会那么高,甚至有可能延续之前的逃档两年的传统继续逃档,那样大家也就不用看到这个烂片了。
还是希望胡歌以后客串也能遵循高标准要求吧,虽然说这话不太好,但这种片以后就别接了好吗?
电影《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讲述了童年时被绑架的女孩阿樱在12年后被找到,回归家庭,可是她回来后,母亲、父亲、姐姐相继发生意外,而阿樱背后的故事和影子般的人也渐渐地浮出水面。
相比作为悬疑惊悚片,我更想把它作为一部心理学影片来解读。
电影里的三个主角阿静、阿樱、绑匪,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人,尤其是孩子,在一段关系中要被“看见”,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被“看见”,这能量会变成光明的能量。
如果不被“看见”,这能量会变成黑暗的能量。
被“看见”并不是单纯的注视,而是在一段关系中被关注、被爱,得到来自对方的链接、反馈和肯定。
光明的能量会向外传递爱与善,而黑暗的能量会向外变成攻击性。
阿静阿静和阿樱是姐妹,阿静是姐姐。
妈妈更喜爱阿樱,注意力更多投注在阿樱身上。
阿静感觉被忽视,她的感情需求没有被妈妈“看见”,她内心的能量变得黑暗,向外投射成为对阿樱的嫉妒和责怪。
少年时的她把年幼的阿樱独自留在院子里,间接导致阿樱被绑架。
之后的岁月,她一直活在对妹妹的愧疚和自己的心魔中。
阿樱阿樱的童年是在被宠爱中度过的,她的内心应该是明亮的。
使她内心能量转化的关键事件并不是被绑架,而是被绑架两年后回到家,发现家人都已经搬走,产生了被抛弃的感觉。
这种被抛弃的感觉是最大的不被“看见”,致使照耀她内心的光源一下子熄灭。
阿樱的黑暗能量向外投射,变成对当年绑匪帮凶老蔡、对父母姐姐的憎恨,她杀死了老蔡,并协助绑匪伤害家人。
但回到家后,阿樱的内心又被爱照亮,最明显的一次是在母亲代替她被凶徒袭击之后,母亲努力抬起手去触摸她的脸,让她想起了小时被母亲宠爱的情境。
绑匪说阿樱回到家以后就慢慢变了。
内心的能量被照亮,使阿樱发生了改变,所以在结尾,绑匪试图杀死阿静时,阿樱开始反抗,转而帮助这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姐姐。
绑匪胡歌饰演的绑匪是这部影片中命运最悲惨的人。
他是阿樱大伯与舞女的私生子,他出生后就被阿樱的大伯抛弃,随后母亲又在贫病中去世,他从孩童时期就没有被“看见”过,他内心的能量一直都是黑暗的、扭曲的、充满破坏力的。
长大后,他不仅没有获得被照亮的机会,反而被父亲要求去绑架阿樱,负能量进一步被强化。
他绑架了阿樱,对外宣称已经撕票,却一直豢养着她,因为他需要一段关系能够使他被“看见”,感知自己的存在。
但是同样黑暗的阿樱也并不能给他爱,给他改变的力量。
他的黑暗能量最终使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阿樱的父亲、阿樱父亲的情人,试图杀死阿静,老蔡、老蔡妻子的死、阿樱母亲的遇袭背后也有他的身影。
在看到阿樱背叛自己后,他一边毫不犹豫地杀死阿樱,一边说阿樱是他最爱的宝贝。
这一切源于他的内心暴怒的破坏力与控制欲,无法控制就毁灭。
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人们常常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记得,所以忽略孩子的感受。
却不知道,孩子是内心最有力量的人。
父母在童年的孩子心中种下的种子,终有一天会长出茂盛的果实。
好的果实带给家庭幸福,坏的果实甚至会带来一个家庭的毁灭。
被看见,被爱,被感知是如此重要,它可以让人如处天堂,也可以让人置身地狱。
但愿每一个夏天,每一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都能够被看见。
乍看片名,错以为是部清新的爱情片,但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蹩脚伐善的悬疑故事,导演对整体掌控的不力和对恐怖效果音乐的滥用,使电影如若非是演员演技的撑场,那么这部电影几乎同诸多的烂俗悬疑片如出一辙。
在一个平庸的悬疑故事中,电影其实有着很好的两个角色担当,一个当是颜卓灵饰演被绑架的少女阿樱,另一个则是胡歌饰演的绑匪,电影中阿樱的台词虽然并不太多,但这个角色却极为苛求于演员演技的情绪表达,在面对长达十几年所经历的痛苦,那份看似乖巧下的阴冷透过一个眼神,在颜卓灵身上已然尤为出色的已呈现,而胡歌更是戏份很少,但他所担当的这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反派人物既有着变态般的恶面,亦也有着对阿樱的畸恋,对这一人物游刃有余的把控,为人所见于他精湛的演技。
电影其实在伊始就摆错了重心,身负悲情宿命的绑匪和心态转变居然能反杀家人的阿樱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人物内心由善到恶的人性转变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而并不是将剧情自作聪明的放在何般牵强的悬念转折上,更不是滥用音乐去刻意的突显恐怖氛围,将一个其实本就已然能为人不寒而栗的故事变的尤为突兀。
对于这场以美国真实事件为灵感的嫁接,其所见仅只是导演对悬疑类型片执导能力的不善,使那本自爱与亲情下扭曲的人性,既不见夏天的炽热,亦难谈动人的情感。
怎么说呢,这部片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但功力有限又把握不全,所以挖掘的点都太浅了。
比如一开始姐姐嫉妒妹妹导致妹妹失去看护被绑架后,姐姐如何自责的,妈妈如何怪姐姐的,妹妹如何生活的导致这么憎恨姐姐的,以及最后妹妹回来了,姐姐如何待妹妹而成为妹妹最后倒戈的基础,这些影片都有涉及但都很浅流于表面,所以观众的情感就沉入的不深!
而爸爸的出轨其实应该也造成了妹妹心灵的伤痛,使得她也同意报复爸爸,这点也涉及了,但更浅,所以更缺乏说服力。
另一条线,即绑匪这条线,他的爸爸如何因为不被两个女主的爸爸妈妈看不起而心生怨恨,又如何待自己的情人和私生子的,私生子即绑匪,生活的如何落魄所以对自己的爸爸以及姐妹的父母心生怨恨的,绑匪是如何矛盾的对待妹妹的,是什么使得他如此变态并执着的憎恨姐妹一家的,等等,都交代的太浅了,所以使得绑匪和妹妹的复仇显得突兀残忍又变态。
如果再深入挖掘,其实这些都能成立。
另外,这片不算悬疑片,因为其实他自己在过程中就完全将真相公布了,悬疑气氛不明显。
恐怖片和惊悚片也谈不上。
因此性质上就有点尴尬,不伦不类。
再说角色,小宋佳和林家栋的角色其实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无奈导演不知道为何,把两人的戏份剪得这么尴尬,导致两个角色不出彩。
尤其林家栋的角色,最后居然这么直接开车进来就把绑匪撞死了,英雄救美这也太突兀了,完全没有用武之处。
可惜了!
相对出彩的是颜卓灵和胡歌的角色。
颜卓灵将妹妹的惊恐害怕无助无奈以及因为憎恨而一瞬即逝的冷漠都准确的表达出来了。
胡歌的绑匪对他来说,则是完全新的尝试,将绑匪的变态执着矛盾也都立体化的展示出来了。
主演们都很给力,但无奈最后成片还是不太理想。
其实,片子真的想表达很多,包括对二胎教育的心理探讨,家庭的冷漠和背叛等。
只能说可惜了。
首先声明,这是一部很一般的悬疑片。
事实上,他一点都不悬疑,全靠一惊一乍的音效和背景音乐吓你玩。
画面正常几个人说话,然后背景音乐就突然变得很恐怖??
为什么啊,要伏笔也不用这么明目张胆的伏吧。
一开始就告诉你小女孩儿有问题,有个坏人,坏人和小女孩儿有关系。
这。。。
还拍个什么悬疑片?
整部片子节奏快的都不正常,没有一丝丝让人要稍微回味的地方。
第一个人死了,2分钟后告诉你小女孩儿弄死的,第二个人受害前,基本上就把她会怎么遭罪告诉你了,第三个人刚死还配上了一段及其尴尬的cg...然后一个坏人背影就告诉你谁弄死的,第四个人死的时候直接展现了犯罪现场:)一时间感到,我仿佛在看法制在线。
从我来看这剧本顶多值两分。
从表演的角度上来看,其实还可以。
演员们都把自己的角色演出到位了啊。
我胡就客串了10分钟,演一个自幼丧母的变态,也确实把那种毫无人性,狠戾的感觉演出来了,当然也绝对谈不上什么奉献出最佳表演的地步。
优良吧。
主演是小女孩儿和宋佳,就这部的角色而言,也到位了。
只是有的时候小女孩儿的台词有点让人出戏。
其他的演员都还好,平淡如水,除了演小三的那个人确实、确实、太丑了...配上那嗲声嗲气的配音...我...笑了...我觉得剧情上的亮点在于小女孩儿的反杀,至少三观对...但是,又觉得没有表现出小女孩儿和胡歌演的那个人之间的感情。
只有恨也好,微妙的感情也好,稍微表现出来还能让角色更丰富点...这么处理,就给人很没劲的感觉了。
对了,警察永远出现在剧情需要他出现的地方,还配上了半吊子的和宋佳的感情戏。
这是一部聚集了一些能演出好片子的演员拍的一部其实题材不错可以变成好电影的无聊的片子。
感觉也到不了烂片的地步,就是平淡如水毫无特色还一言不合就拿音效吓人。
剧本两分,胡歌小女孩儿一分,总共三分。
希望那些没看就乱黑,打一分的人原地爆炸,蟹蟹。
ps.作为一堆香港人,你们的普通话过于通顺了;)宋佳还带北京腔;)
她所从事的职业与她妹妹的遭遇分不开关系,她一直对她妹妹充满愧疚,因为她小时一直嫉妒她妹妹,经常欺负她妹妹,她的愧疚促使她从事开导小孩的这一职业,后来她妹妹回来,她也尽量弥补,事实上,她也做到了,结尾的部分与开头相呼应,她把缺给妹妹的爱补上了,这也是促使妹妹后来醒过来的原因,任何恨在爱面前都不会起作用。
妹妹阿樱: 童年的不幸经历是颠覆她人生的罪魁祸首,这令她心里充满了恨,也给她的性格造成不可弥补的伤痕,她的归来一直都是堂哥的阴谋。
她一直是一个渴望得到家人的爱的人,终于家人的爱让她醒悟的过来。
她的事迹让我们关注那些从小饱受创伤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她的死亡,呼吁世人不要再让此类事件再发生。
堂哥: 堂哥纵然是是阿樱归来的主谋,但他也是一个受过伤害的人,从小父亲就抛弃了风尘出身的妈妈和自己,这在小小的他心里埋下了恨的种子,而且父亲为了自己的利益还让他去杀人,这时的他,心中的恨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终酿成悲剧,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家庭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请关注你身边儿童的心理健康。
结尾纵然令人惋惜,但是却也给了我们希望--爱,同时也告诉了我们爱的重要性,悲剧总是有批判性的,我们总是能从别人的悲剧中找到提高自己的方法。
我也是一个姐姐,我也有一个妹妹。
看到这个姐姐嫉妒妹妹的时候也想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对于爸妈把注意力全都放在她的身上,我也嫉妒过,伤心过,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非常感谢爸妈给我带来一个世界上除了他们以外和我有血缘关系的人,让我有所牵挂和思念。
那个时候我十一岁,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也不知道妈妈要给家里添小成员了,每天就知道吃了玩,玩完偶尔再做做寒假作业。
当时对于我即将成为一个姐姐还没有多大的概念,也不知道一个妹妹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一直以为我就是爱的中心。
过年的时候有一天,在奶奶家吃完午饭,突然爸爸叫了车,叫了外公,把我送到小姑家,他们就去医院了。
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妈妈是给我生小妹妹去了。
晚上快要睡觉的时候,爸爸回来了,说生了个女儿。
当时我还不知道为什么爸爸看起来有点不开心呢?
后来长大了我才明白,原来爸爸和妈妈都是想要一个儿子。
不过还好,爸爸妈妈也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一切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给她喂奶、逗她笑、陪她玩…我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成为姐姐的责任感。
只是记得她特别能吃,老妈的奶水不够,她就吃奶粉,别的小孩都只喝一瓶就够了,她要喝一瓶半。
那个时候爷爷还感慨:哎呀,要养不起这个小家伙了。
后来慢慢的,我们都长大了,是她,才教会了我原来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就是家人之间的爱,也教会了我怎么样去爱别人。
现在时差会怀念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整天等我放学回家会给我唱儿歌、表演舞蹈,会吵着闹着让姐姐抱抱亲亲,那个时候不懂事,总觉得她好烦,我还有一大堆作业要完成。
现在她长大了,慢慢的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不会总是围绕在我身边,有什么小秘密不会再跟我讲,现在反而是我依赖她,不太想让她出门去找她的朋友去玩,只想让她在家里陪我。
但是每次当我大学从外地放寒暑假回家的时候,她永远是站在路口等我的那个人,也是唯一一个让我心心念念给她买好吃的的人。
现在我们都长大了,但我越来越觉得她是我的小公主,看到她受委屈,不行;看到她没考好,我比她还难过;甚至有时候想到她将来会有男朋友,我都会无比的嫉妒,是谁有那么好的运气,能够赢得她的芳心,如果那个人敢对她一丁点不好,我想我会跟他拼了。
现在身边的人都说我俩长的越来越像,连说话的语调和语气都很像,但我一直都觉得她长得比我好看,不过听到别人这么说还是很开心的,毕竟小家伙现在越来越不重视我了,整天总想着找同学玩,我很吃醋啊。
👿岁月悠长,很感谢爸爸妈妈给我一个这么可爱的妹妹,让我也有了一个贴心小棉袄,让我能够有所念想。
偷偷告诉我她的小秘密
前几天加班,她说么么哒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都亮了
我俩最近的合照我也要好好努力,努力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她。
💝
先放结论:一部不错的片子,有80年代香港B级片的feel,在故事架构、角色设定、拍摄技巧和音效烘托上都有浓浓的老港片风情,一张张熟悉的tvb脸更是频频勾人回忆。
事实证明,虽然香港的电影工业如今衰落了,但毕竟人家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一套流水线工序打磨得无比圆滑,照着操作手册来拍,合格之作。
但在承袭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老港片惯有的瑕疵。
即使如此,它仍是这两年来华语市场少见的一部家庭伦理佳片,包在悬疑和暴力这通俗易懂的糖衣之下。
家庭,尤其是成员众多的大家庭,所有的和睦全靠大家的倾力合作。
一旦有人用力过猛或者用力不够,情感的天平便会倾斜,从而造成一系列蝴蝶效应般无可挽回的悲剧。
偏偏电影中的袁家,倾斜的天平太多了,母亲对孩子的偏爱,姐妹间小小的妒嫉,父亲对兄长的苛责,兄长自暴自弃下搞出来的私生子……人人的情感天平都斜了一点,最终造成了大雪崩般家破人亡的惨剧,而且,在这场雪崩之中,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在《那年夏天》里,袁先生对哥哥的苛责是一切悲剧的导火索。
在弟弟巨大的光环之下成长起来的长兄,面对本该依附自己的幼弟,充满了敬畏和不甘,却又无能为力,在半是自暴自弃半是报复心理的作祟下,和来路不明的女子乱搞,生出了个私生子。
事业有成的袁先生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家庭不闻不问,长期跟身边的女秘书搞破鞋,在女儿被绑架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报警,在女儿被误报死亡后的第一反应是搬家,对家庭成员的精神需求和内部的分崩离析毫无察觉。
面对丈夫的冷漠,袁太太把满腔热情都扑在了两个女儿身上,可惜的是,她对乖巧、伶俐、聪慧的小女儿偏爱异常,对大女儿却不太上心。
父母的冷漠大女儿全看在眼里,对大人她不敢发作,但面对小她许多的妹妹,她毫不留情,仗着体力上的优势任意施以欺凌,最终导致了妹妹被绑架,鲜血淋漓的花朵也终于从仇恨的土壤里开了出来。
快乐不能一起分享,痛苦无法一起分担,大家庭里的每个成员只能自己面对心灵和身体上的伤口血痂,像困兽一样低吼踱步。
这些小情绪、小细节,应该是最能打动中国观众的地方,许多观众应该对其有天然的共鸣:这不就是最最常见的中国家庭的相处之道吗?
每个人都在以自以为正确的方法与家人相处,却不知是在用最快的利剑把对方刺得遍体鳞伤。
没人在意对方的感受,只想让彼此活成自己心目中幻想的样子。
这就像袁太太在影片中对大姐所说的一样:“我只是想你有个姐姐的样子,你却连这个都做不到!
”但她有没有想过,对方不仅是个姐姐,也是一个女儿呢?
袁先生在苛责哥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对方不仅是兄弟,也是一个跟他地位平等的独立人呢?
哥哥在急于甩脱自己私生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对方不仅是个包袱,也是一个需要父爱母爱的孩子呢?
姐姐在欺负妹妹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对方不仅是个争宠的敌人,也是一个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亲人呢?
一大家子人互相猜忌,互相憎恨,但碍于血缘,不得不在同一屋檐下面和心不和地过日子。
这恰恰是最残忍的地方。
如果是陌生人,我们大可以一走了之。
但家人,是一辈子都丢不掉、甩不开的羁绊。
这些猜忌和恨意不会消失,只会随着岁月流逝不断累积,最终成了恶性肿瘤,无药可医,一家人都为它而丧命。
每个人天然以为家人能百分百理解自己,信任自己,殊不知,如果缺乏细致的沟通和关怀,家人也能反目成仇。
最可怕的是,这些仇恨往往比陌生人来得更铭心刻骨,加上他对我们的了解,明枪暗箭无处可躲,招招直入命门。
香港不愧是走在中国最前沿的城市,对这些后现代家庭感情伦理细微处的变化,嗅觉特别灵敏。
前两年大火的一本小说《无声告白》,描述冷漠和偏爱造成的家庭悲剧,作者也是一位美籍香港移民,和这部影片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反观内地,许多家庭的矛盾还掩饰在旧道德旧伦理的外衣之下,纵使察觉到了,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说出来。
影片敏锐地捕捉了些微妙的情绪,虽然没能深挖下去,导致许多角色不够饱满,可仍是瑕不掩瑜。
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市场受众的限制,毕竟,要相信家人是潜伏在自己身边最狠的野兽,对许多人来说还是太难接受了。
这部影片是值得去电影院买票一看的,不仅是因为胡歌老师触电大荧幕的噱头。
剧本能够自圆其说,对人性的挖掘可圈可点,剪辑流畅音效到位,演员表演在线,整体没有逻辑上的硬伤。
至于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我就有点看不懂了,有点莫名其妙。
刚看完还有点没回过味来。
当时上映排片太少没赶得上去看,专程为老胡补上。
老胡戏份不太多也不太少,演得完全没有说的那么不好,但也没发挥到自己最佳水平,不过对于一个友情客串的角色来说真的能让人不出戏已经很可以了吧。
然后这部电影感觉演技上没有一个掉链子的,演员表现方面真的很棒棒了。
剧本打磨得也可以,本来会是一部挺好的片。
但是镜头语言不够精炼和准确,有些情节的展示本来可以很惊喜但这部会让人有无趣感,这对于一部电影尤其是惊悚悬疑类的电影来说就是很致命的弱点了,有点可惜一批好演员和比较好的剧本了。
不过看过不会后悔,总体评分6分吧。
豆瓣评分确实偏低了。
故事不复杂
我要来先占坑,明天去看我男神啊啊啊,原谅一个脑残粉的蛮不讲理。
想法挺好 复仇的人能力太大
★★★★★也没你们说的那么差,打五星拉高一下评分。
看了1224圣诞首映场,还以为是小清新,结果被惊悚🙀。大致讲述了有钱人家的小女孩被绑12年后重回家庭复仇引发的一系列血案。悬疑部分略牵强,惊悚部分略无奈。关键是,一言不合就杀人,爱已无法感化恶😳。从未料想还有这样的胡歌,演反派,当变态,至极。
或许大多数人都没有get到片子的黑暗属性
故事还不算太差,差的是怎么讲故事。
还好啊 最起码不出格不离谱 全程弹幕王俊凯 胡歌也是够跳戏的
宋佳还是蛮漂亮的。角色毁了胡歌。。。
什么烂俗技法都用上了。都什么年代了还整灯管一闪一闪的惊悚效果,可笑。
来看颜卓灵的,好冷的样子。。
胡歌的脸在大银幕上简直辣眼睛
评论里有些人“小时代打满分”,这部电影一分的那些脑残,豆瓣真心不适合你们,去微博吧。
那些年,我追过的胡歌
比较黑暗啦~处处跟自己所想的不符。编剧和导演的水平有待提升,演员倒是不错。可惜了~袁家死了那么多人 -0-
颜卓灵
很中规中矩的一部悬疑片,摄影挺有风格,叙事方式也还可以,败就败在故事基础不好。正常给三星,额外给爱豆一星。胡歌老师演得挺好,但是作为迷妹很难入戏。
电影本身是小制作,但觉得节奏紧凑,基本环环相扣,剧本立求反映一种引人深思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演员选择都不错,演技都在线!说明制作导演起码是在用心做光影,演员们都在用心演绎角色⋯⋯
不太难看,就是剧情也经不起推敲,被绑架的惨也没表现出来,胡歌根本不像神经病好吧
港产悬疑惊悚片,最后还是姐姐赢了,没有后患还有邓sir还有遗产。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