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波希米亚狂想曲:摇滚传说(港),波希米亚狂想曲(台)

主演:拉米·马雷克,本·哈迪,约瑟夫·梅泽罗,格威利姆·李,艾伦·里奇,露西·宝通,艾丹·吉伦,汤姆·霍兰德尔,麦克·梅尔斯,阿隆·麦克卡斯克,梅内卡·达斯,迪基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波西米亚狂想曲》剧照

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2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3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4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5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6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3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4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5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6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7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8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9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20

《波西米亚狂想曲》剧情介绍

波西米亚狂想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是对皇后乐队、传奇主唱弗雷迪·莫库里以及他们音乐的致敬盛宴,这是一段充满爱、痛苦、接纳和音乐的旅程。 弗雷迪·莫库里(拉米·马雷克 饰)曾是希思罗机场的一名普通搬运工,对音乐满腔热血的他,与布莱恩·梅(格威利姆·李 饰)、罗杰·泰勒(本·哈迪 饰)、约 翰·迪肯(约瑟夫·梅泽罗 饰)组成皇后乐队。这个殿堂级乐队的从无到有,从疏离到重聚,从低谷到巅峰,仿佛就是弗雷迪一生的缩影。在最后的日子里,弗雷迪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在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拯救生命”大型摇滚乐演唱会上,将所有热血付诸于歌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刘少奇的故事异星怪兽之荒野求生主播科搜研之女2022我的小天地女校召灵奇迹狗恋夏38℃珠玉在侧鬼妈妈帅哥不可以我的名字是:穆罕穆德·阿里东北新青年怒火12小时像我们一样年轻心智相投救了一万次的你魔豆传奇残忍的心拳王高校回忆哈莉·奎茵第一季我本坚强:吉米大战牧师不良执念清除师极限追捕野性侵袭男生日记泰勒瓦八角笼中我的名字叫可汗

《波西米亚狂想曲》长篇影评

 1 ) 精彩必将继续《Classic Rock》杂志专访布莱恩·梅,讲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背后的真实故事

“这部电影就是以逼真的、诚实的娱乐手法揭示真相” ——布莱恩·梅博士转自微博:Queen_皇后乐队,微信:QueenRockBandThe Show Must Go On ——著名摇滚音乐杂志《Classic Rock》2018年11月刊专访 Queen皇后乐队吉他手布莱恩·梅博士 Dr. Brian May,讲述主唱弗雷迪·莫库里 Freddie Mercury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背后的真实故事。

网络版地址:https://www.loudersound.com/features/brian-may-interview-how-queens-bohemian-rhapsody-movie-was-mad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终于登上大银幕之际,Queen皇后乐队吉他手Brian May布莱恩·梅回顾了电影创作的坎坷之路,小报的“狗屎”谣言,以及如果选择Sacha Baron Cohen萨沙·拜伦·科恩饰演Freddie Mercury弗雷迪·莫库里为何会成为一场灾难。

——Henry Yates

炒掉的导演们,离开的男主们,运气糟糕透顶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艰难推进的八年——布莱恩·梅如今可以对这一切一笑了之了。

“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前看,不要再回头。

”当问到最头疼的时刻时,这位一向娴熟应对媒体的皇后乐队吉他手如是说。

最终,《波西米亚狂想曲》上映了——尽管电影的诞生如此艰难,上映之初的迹象表明这将是这么多年来最伟大的摇滚传记电影。

无论是细节堪比调查取证的场景和服饰,还是收录了从未发行过的现场演唱歌曲的原声曲目,对皇后乐队的狂热粉丝而言就是一部时光机器。

但如果没有Rami Malek拉米·马雷克的领衔表演,这部电影就一无是处了——他的精准表演正是梅以为无法找到那块拼图。

“他演技爆表,”这位吉他手说,“不仅是演得像,而且已经弗雷迪附体了。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项目有可能永远都不会完成?

哦,真的有上千次我们都怀疑这部电影拍不下来了。

一路各种颠簸,但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啊。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顺畅发展,也许正因为这样才会更好。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映射了乐队的真实历史。

我们皇后几乎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历经困难却能让你更强大,这部电影也是如此。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认为电影拍得非常棒。

♔你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的感受是怎样的——开心、伤心、怀旧?

是的,都有。

快乐和恐惧和悲伤还有所有强烈的情感。

我现在已经看了成百上千次了,从一个个片段到逐渐成片,这部电影依然让我动容。

我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太感人了。

电影讲得全都是弗雷迪。

是的,我们在里面,但讲述的是弗雷迪的故事,这个目的一直没变。

很明显弗雷迪对我们而言太珍贵了。

当初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编剧】彼得·摩根说:“这是一部关于家庭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家庭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好的,有不好的,有离家出走,寻求独立的,还有家庭的培育和成长。

电影在某个层面上讲述的是这个主题,同时又讲述了弗雷迪不断显露的才华,他令人惊叹的坚韧精神和幽默感。

♔这部电影以皇后乐队在1985年的“拯救生命”Live Aid慈善演唱会上的表演结束。

当初是否有想过讲述之后的故事呢?

没有。

我认为将这个高潮作为结尾是很自然的。

从最初的剧本开始一直都是这样。

我们觉得这就是顶峰——完全不是某些去他妈的所谓什么都知道的人在媒体上说的那样。

某个我不愿透露姓名的人说:“哦,他们会在电影讲到一半弗雷迪就死了,剩下就讲没有弗雷迪的生活。

”这完全就是狗屎。

这部电影全都是讲的弗雷迪,而且我认为拯救生命演唱会是个非常好的结束点。

谁知道呢,说不定会有续集呢(笑)。

♔作为皇后乐队的成员,在拯救生命演唱会上表演是人生中最伟大的时刻吗?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美妙时刻。

而且基本上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因为我们是最后一个确定要演出的乐队,在宣布我们加入之前门票已经售空了。

所以我们知道台下观众并不是来看皇后的。

我们去参演的时候没有什么期待,有点像是个外人。

看到那样的反应简直被震翻了。

你会在电影中看到这种震撼——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也是一样,因为纪录片是无法感受到的。

你看到的是梦幻般的场景,但是逼真地让人惊叹。

♔寻找对的人来演弗雷迪的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噩梦,对吧?

我想我们一直都认为非常难。

甚至一度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拉米一出现,我们立刻变得非常开心。

♔我想如果萨沙·拜伦·科恩最后拿到了主角的位置,你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找到拉米?

那可能近乎于灾难了。

我想我们及时意识到这样做可能会是一场灾难。

其实得出这个结论并不难。

但确实,这就是我们差点撞上的礁石之一。

我想在启动选角程序时,我们都很紧张。

因为想想就觉得很难啊,让别人来演你。

饰演我的格威利姆·李Gwilym Lee,我花了很多时间和他在一起,所以他能了解我。

他可以模仿我的言谈举止,知道在什么样的情景下我会做什么样的反应。

所以在录音室里,当弗雷迪和我对峙时,非常真实。

某些场景是即兴发挥的,但正是基于他们对我们从内到外的理解,才能如此发挥。

♔这部电影是完全歌颂弗雷迪的吗?

还是会展现他的缺点?

啊,会展现他的每一面。

没人认为弗雷迪是完美的,但是他一定是不同寻常的。

你可以看到所有的一切,但都是有理有据的。

这部电影不会拍成一个糜烂放荡的片子,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决定。

♔但这不会是一部纸醉金迷的嗑药片?

不会。

不需要这样拍。

这些元素都在里面。

但是没必要把那些纵欲放荡的场景拍摄出来。

而且弗雷迪本人并非如此。

我知道有些人就是想看这些。

但是不会,这部电影就是以逼真的、诚实的娱乐手法揭示真相。

♔你认为弗雷迪会认可并喜欢这部电影吗?

是的。

我想他会认为这片子拍得很公允,真的。

电影展现了他所有的伟大之处,他所有的弱点,和他的不安——所有的所有。

我认为电影非常真实地展现了真正的他,并没有歌风颂德,但是以一种欣赏他的才华的方式展现出来。

因为他真的是独一无二的。

我这一生中从未遇过像弗雷迪这样的人,之前之后都没有,也许永远也不会再遇到。

♔你觉得弗雷迪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电影演员?

不可能。

他没那么多耐心。

曾经有人邀请他在伦敦西区演音乐剧,他说:“好呀,我去演。

一周要演几场?

”人家说:“八场。

”他说:“我只演一两场。

”他不喜欢做重复的事。

弗雷迪缺乏耐性。

我想他可能会觉得每天准时去现场都很困难。

我想他肯定坚持不了多久。

(笑)♔电影中你最喜欢哪一幕?

我最喜欢的拉米时刻就是弗雷迪鼓起勇气告诉我们他去做个人专辑的那一幕。

这一段演得相当精彩——而且好多对白都不在剧本中。

我看到这一段时感觉这太弗雷迪了。

他会轻声地说着,吸一口烟,不想说出来。

最后他还是说了——用那种毋庸置疑的语气说出来。

但你能看出他内心的焦虑。

那一段差点就被剪了——这是个小秘密——因为总是面临要把电影剪短的压力。

但我们力争将这段保留了下来,因为这里展现的真实性让人肝肠寸断。

对我们而言那是一段艰难的时刻,弗雷迪几乎都要离开他的这个家了。

♔你在更新版的皇后乐队3D图片传记《Queen In 3-D》中新增了在电影片场独家拍摄的照片,片场探班是怎样的感受?

各种各样的情感。

早期由【导演】布莱恩·辛格Bryan Singer执导的时候,感觉弦绷得非常紧,很紧张,有时候我觉得我不应该在现场,我觉得我是在插手拍摄。

但是到了后来,当德克斯特·弗莱彻Dexter Fletcher接手后,就像是进入了另一个宇宙,每个人都非常放松开心。

我觉得电影受益于这两种不同的模式;在非常严肃的基调上又带有一丝轻松,让人真正感到快乐。

♔你觉得这部电影会让皇后乐队的硬核粉丝满意吗?

是的,我觉得会。

这部电影让我们很满意。

我们认为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电影中大量精准的细节让人难以置信。

我们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参与了,所以你在“拯救生命”的舞台上看到的那些吉他、扩音器,会发现这些都太特么完美和精准了。

而且那些【为电影】搭建“拯救生命”舞台的人员就是当年的原班人马。

当然,你可能总会挑出一些小毛病。

世界上没有一部完美的电影,而且皇后的粉丝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发现某些事件经过了调整来保持故事的合理性,他们会理解的。

当你把一个人的40年人生浓缩在两个半小时的时候,你没法不删掉很多东西。

♔我听说罗杰·泰勒Roger Taylor的袜子都和当时一模一样。

我不知道袜子的事。

说实话,并非所有的衣服都是原版复制,但绝大部分细节都在那里。

电影一经启动,就不是我们的电影了,是福斯的电影了。

他们在为这部电影出资。

所以我们当然不会跑到摄影棚去指挥他们怎么做。

但如果真的有些地方拍得让人窝火——明显不对——我们就会非常冷静地告诉导演让他去解决。

♔你真的用小提琴弓去拉你的小红吉他Red Special,就像电影预告片中的那样吗?

没有。

搞笑的是,制作预告片的团队从他们自己的电影胶片中选取素材制作。

所以电影预告片中的很多镜头都不在最后成片中出现。

我拿琴弓拉吉他的镜头是乐队实验性创作场景的一部分。

拍摄的时候我们并不在场。

所以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就想:“不,我没干过这个。

甚至都不要假装我做过,因为这是吉米·佩奇(Jimmy Page,齐柏林飞艇吉他手)干的事儿,这不是我。

”但是制作预告片的人喜欢这个。

我只能说这么多。

但是不,你不会在电影中看到这一幕。

♔电影原声大碟中收录了从未发行的“拯救生命”慈善演唱会上表演的歌曲对吧?

是的。

里面有些非常不错的演唱会版本的歌曲,有些从未在唱片中发行。

但是,还有一些早期就没有录制过的歌曲。

比如,弗雷迪来看我和罗杰作为微笑乐队(Smile,皇后乐队的前身)演出。

电影呈现了这一幕。

这样我们就可以为电影重新制作这些音乐,让人很开心。

蒂姆·斯塔菲尔(Tim Staffell,微笑乐队主唱)真的过来和我们一起录制,于是电影原声碟里就有了一首微笑乐队的歌曲【Doing All Right】。

♔你是否认为自己今后能长期成为好莱坞这个机器中的一部分呢,或是这样的生活最终会让你紧张崩溃呢?

人的适应能力真的很有意思。

你可以一段时间内很享受作为这个大机器一部分的乐趣,但负荷太大了。

这些数字——钱的数字——比我们每天经手的数字高出成百上千倍。

这是不一样的世界。

而且浪费量也相当惊人。

但是很多神奇的事情会发生。

而且我觉得这是一部具有魔力的电影。

♔截至2018年12月30日,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全球票房(不含中国内地)已超过7亿美元(成本仅5200万美元),获得第76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电影、剧情类电影最佳男主角提名;第25届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群戏、最佳男主角提名。

IMDB评分8.3,豆瓣评分8.9,烂番茄观众爆米花指数90%,CinemaScore评分A。

 2 ) 好莱坞尽了全力,也无法复制Mercury和他的时代

1990年,Freddie Mercury的身体已经衰弱到几乎无法走路,他还在录制自己人生中最后一张专辑。

录制专辑里最后一首歌的时候,吉他手Brian担心Mercury太过虚弱无法唱出歌里的高音。

在录音室里,Mercury只回了一句“I'll fucking do it, darling”,然后龇着牙喝干一大杯伏特加,完成了乐队历史上最完美的一次录音。

巧合(必然)的是,这首歌叫“The Show Must Go On”。

自知时日无多的Mercury,绝不想给自己和乐队的音乐画上句号。

一年后,主唱谢幕,但乐队演出继续至今。

非常遗憾,电影里没有把这一段拍出来。

故事在1985年的LIVE AID曲终后戛然而止,不免给路人观众一个错觉,好像Mercury把最牛逼闪闪的自己扔在了那个舞台上就没能再捡回去,艾滋病败给了舞台上的他然后马上击垮了现实中的他。

并不是这样的。

那场演出之后,Queen陆续又出了3张专辑,还做了创纪录的全球巡演,Mercury更是挺到去世前一天,才向公众承认自己患有艾滋病。

这部电影里的另一个遗憾,完全属于自然灾害,与人力无关:绝对没有人能复制Freddie Mercury的神迹。

Rami Malek已经做得够好了,他对Mercury进行了从板牙到腋毛的全方位模仿,好到已经被评论界认为值得一个明年奥斯卡的提名。

但是,撇开唱歌的能力(实在没什么可比性),电影中的Freddie还是少了一种……劲头。

这种“劲头”可以是男人味和压迫感,还是那股跨越性别的风骚之气,Malek那双太大的眼睛也不如Mercury的那般充满神采。

就算刨除这些正常人难以挑战的要求,Malek的板牙是不是也有点太大了?

Mercury的神采和嗓音没法复制,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也不行。

1970-1980年代,不管是对刚刚从殖民帝国手里独立的非洲,还是刚刚从精神疾病名单里删除的同性恋,大西洋两岸的年轻人们,都还抱着也刚刚萌发的同情心。

那是一个好意还没有泛滥,善举还没有被劫持的美好时代。

在如今的世界,残酷的理性正在逐渐回潮,摇滚青年们的理想越来越渺茫,连摇滚乐都失去了舞台中央的主流地位。

就像是美国的政党轮替一样,这倒说不上是进步还是退步,但那个时代走了就是走了。

我只是觉得,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在同一家小酒馆里偶然凑齐的愣头青乐队,就是比满街星探苦心挖来的天才少年团,更能撩得起少年心气。

但是有些东西可以复制。

这就是一部,纵有再多遗憾,单靠最后20分钟的神级发挥,不仅能值回票价还能赚走眼泪的电影。

如果在观影之前看过那段祖传的超低清4:3画幅LIVE AID现场录像,你一定会被这部电影的最后20分钟震惊到失语。

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和最可贵的贡献,就是对摇滚史上最生猛华丽的20分钟,进行了分子层面的细致还原。

从上场开始,Malek就对Mercury的每一个动作进行了ctrl+v级别的模仿,其中包括每一次挥拳、每一次咧嘴;场景中所有肉眼可见的物件,小到钢琴盖上的那几杯可乐和啤酒(我比较了摆放位置和液面高度)以及舞台上杂乱的电源线,大到整座温布利球场,也都跟录像中一模一样。

最重要的是,电影成功还原了1985年现场的气势。

拜技术进步所赐,我们终于能够跳出了舞台上下那几个固定机位,让镜头从体育场上空俯冲下降,掠过7万观众头顶,再聚焦在Mercury挥舞的手臂上。

摇滚传奇伸手可触,山呼海啸近在眼前,让曾经需要脑补出的东西都变成现实,是整部电影最美好的地方。

对我来说,这种感觉就像是玩到了VR3D高清重置版的超级玛丽,或者用意念控制的全息投影版乐高积木,终于不用追忆似水年华,而是直接青出于蓝了。

祖传原版录像

从预告片里截出来的复刻版最后还要吐个题外槽。

想当初(19世纪),没见过大世面的香港华人,把“Queen”这个词想当然地翻译成“皇后”,于是有了香港的皇后大道和皇后像广场,并且凭着惯性将这个错误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女王乐队”终于被贬成“皇后乐队”,万岁降格为千岁,遗害整个华人社会。

风骚清高如Freddie Mercury,怎么可能甘愿当个后宫总管,他明明是要修理世界的那个人,他口中的Queen,只能是女王,绝不是皇后。

 3 ) 「我们都不合群」:重温《波西米亚狂想曲》

有些人,我们注定看不到他们老去的模样。

他们的死因或许没那么的「光彩」,但在我们心中,却是神一样的存在。

2019年,第91届奥斯卡,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获得包括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三项大奖。

这是一部关于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 Mercury 的传记电影。

才华横溢而又肆无忌惮的他,曾因为双性恋倾向而挣扎在媒体的窥探、孤独与病痛中。

但最终,他被爱的人所拯救,与自己和解,用他最擅长的音乐形式,向世界表明了自己的勇气。

今天,我们依旧循环播放着皇后乐队的作品,依旧因为佛莱迪传奇的一生而感到动容。

那些对于自身认同的困惑与逃避、渴望被爱的小心翼翼、颓废、在巨大名利下的迷茫……总有几个场景能够引发观影者的共鸣。

或许我们并不能成为佛莱迪那样的巨星,但在挣扎、犹豫、痛苦过后,我们总会重拾对于某份事业或人的热爱,总会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Freddie Mercury 由演员 Rami Said Malek 扮演《波西米亚狂想曲》不是一部以摇滚乐团 Queen (皇后乐队)为主的电影,而是讲述 Queen 双性恋男主唱 Freddie Mercury 传记的电影。

即使你对 Queen (皇后乐队)乐队不了解,但是对他们的音乐,你肯定耳熟能详,比如经常在运动场万人合唱的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

然而他们经典的歌曲远不止这些,片名《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就是皇后乐队最经典的歌曲之一,也是英国史上目前销售量最高的单曲(没有之一)。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一部个人传记片,展现了主唱佛莱迪( Freddie )叛逆狂妄、善良温存却又饱含争议的一生。

他出生在东非,在印度度过了青少年时光,随后才和家人来到英国。

在希思罗机场当搬运工的他,出于对音乐的热爱,主动结识了布莱恩( Brian May )、罗杰( Roger Taylor )、约翰( John Deacon ),四人组成一支独立乐队。

佛莱迪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不满足于小打小闹,想尽办法去做他们的第一张专辑,甚至将四个男性的乐队组合名字从温和的“smile”改成了霸气的“Queen”,他说:这源于至高无上的皇后,代表着肆无忌惮。

70年代他们完美的将华丽摇滚,前卫摇滚,古典音乐及重金属熔为一炉,创作出很多经典,而他们的视觉风格更是大胆,佛莱迪甚至还穿着女装表演,营造出妖艳又邪魅的风格,影响了无数音乐人。

Lady Gaga 的艺名就取自皇后乐队经典歌曲“Radio Gaga”。

但随着名利而来的也有人生困惑,来自经纪人保罗(Paul)的强吻开启了佛莱迪对同性性倾向的探索(影片情节有所改编,佛莱迪现实中的第一任男友是唱片高管 David Minns )。

一开始他也不敢直面事实,因为他深爱着女友玛丽,并已经向她求婚了,他叫玛丽答应他,永远不要取下那枚戒指。

意识到自己喜欢同性之后,佛莱迪决定向玛丽坦白,他们虽然还爱着对方,可这份爱,却变成了脱下戒指的另一种爱。

保罗的出现并不受其他乐队成员的待见,不是因为他的性倾向,而是因为他的傲慢(他曾用他和佛莱迪的亲密关系威胁其他成员)。

可是因为孤独,佛莱迪需要保罗。

和玛丽和平分手后,他也有过几任男友,媒体和大众更是大肆窥探他的私生活。

影片中记者会的一段尤为犀利。

媒体逼问佛莱迪,希望获得他性向有关的更有料的新闻。

佛莱迪面临巨大压力,勇敢做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来佛莱迪个人才华被唱片公司看重,他脱离乐队单飞,但过的并不好,名利让他变得高高在上却又异常孤独。

他在豪宅举办奢华派对,想通过这种表面上的热闹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散场之后,偌大的豪宅里,只留下他一人,和一个素不相识的服务生吉姆(Jim)。

吉姆告诉他:“如果你想解决问题,应该找个真正的好朋友。

”佛莱迪对他说:“我喜欢你。

”“我也喜欢你,但是,等你真正开始喜欢你自己的时候,再打电话给我吧。

”随后起身离开,从此便短暂地消失在了佛莱迪的生活里。

当佛莱迪发现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他和生活中所有人都断了联系,可是依然爱着他的玛丽在一个噩梦之后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将他叫醒。

他重新找回了自己的队友,并在 LIVE AID 演唱会上大放异彩。

1985年7月13日的 LIVE AID 演唱会,被誉为迄今人类最伟大的一次表演。

演唱会持续了16小时,分别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同时举行,目的是为饥荒筹集资金,集齐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超级大腕儿:U2,鲍勃迪伦、麦当娜、保罗·麦卡特尼..……英国温布利体育场中72000名现场观众和全球15亿电视观众共同见证了这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演出,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也在观众席中。

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观看表演皇后乐队成为那次演出停留在舞台最长,演唱曲目最多的乐队。

现场的观众,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伟大而传奇的乐队主唱,会在不久之后与这个世界告别。

而他的人生就像这场盛大而狂放的演出,让他拥有“把天吼出个窟窿”的勇气。

在最后的日子里,佛莱迪接受了自己的“与众不同”,接受了自己的性倾向,接受了自己身上的缺点,也接受了艾滋病,他只想用生中命最后的时光来做最好的音乐,毫无保留,将自己献给音乐事业。

后来,他还找回了吉姆,带他见了多次家长。

直到去世,都与他相伴。

佛莱迪留给了吉姆50万英镑,以及与他共同在爱尔兰老家投资建造的房子。

吉姆一直住在那里到去世。

佛莱迪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佛莱迪说过: 我们都不合群,特立独行,所以我们的音乐是做给和我们一样的人,那些受排挤处在人生低谷的人,我们正是为他们而唱。

每个时代都有像佛莱迪一样的人,他的才华,性倾向,魅力闪闪发光。

他们冲在最前面,挑战权威和僵化的教条,甚至用生命为他人照亮前路。

很难讲是时代造就了他们,还是他们影响了时代?

然而更多的,是坐在观众席等待被点燃的人,是平凡的无名之辈。

或许成为不了佛莱迪,但可以成为有勇气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本文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作者:马富贵编辑:DY

 4 ) 记录碎片

孤独的人多种多样,孤独的姿态只有一种。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存在着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可我自己是生活的懦夫,很遗憾,有时我自诩能看清生活的本质,可就是无法热爱它,可能有些人生下来心就是沉的,灵魂苍老沉甸甸,压在胸口喘不过气。

看《波西米亚》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莫名其妙沉重的情绪和freddie的孤独连上了线,释放了出去。

生日的家庭聚会中,freddie接到电话,说john reed要见他们,要经纪他们的时候,大家都超级激动,freddie的爸爸坐在餐桌前,面无表情,用手拍了一下桌上的照片,那是小时候的freddie,这是除了结尾的拥抱,freddie的爸爸与他最亲近的一个表现,显然儿子成为不了爸爸心中那种有规范举止和谈吐的人,现在,一个大门向freddie敞开了,那是他自己的路,父亲的动作,像是鼓励,又像是告别,从此后,freddie走向向他敞开的大门,离家人,越来越远。

freddie的孤独感在片中逐渐展现,跟mary分开后,freddie要求mary住在自己对面,夜晚跟她隔着街开灯,安慰自己,虽然跟mary分开,但是她还在自己身边,自己并不是一个人,但是分开后的mary心也越走越远,并不是说她不在乎freddie,但毕竟freddie把她从自己的生活中push开,她只能更理智的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freddie了,她无法再参与他的生活,分解他的的孤独。

freddie让窗后的mary给自己倒杯酒,陪他喝酒的时候,mary不再join他,而是哄着freddie,我已经倒了一杯酒,快睡觉吧你。

freddie希望被自己爱着的人时刻同感着,所以在他感受到mary的变化后,他感觉被抛弃了,他无比惶恐与空虚,于是他马上要办一个party来填补他的内心。

身在party中的freddie仍然是孤身一身,表面上的他要融入人群,刻意而用力,但他无法真正的融入进去,mary不在,其他乐队成员无法容忍他的任性,纷纷离开,他的心也不在了。

另一个程度来说,他这一刻像一个孩子,他急需关注,需要他在乎的人的关注,而他用的方式是粗鲁的将他们推开。

像一个执拗的小孩,在试探父母的底线,看我多操蛋,但你还是要爱我,我真的需要你的爱,快证明给我看。

哦,jim也是个神奇的存在,他是一朵白莲花,没有贬义。

真实生活中他不知道freddie是谁,幸好他不是那些围在freddie身边的果蝇,之后成为了freddie的灵魂伴侣,陪伴他到最后,让我想到了德里克加曼的HB,谢谢天使,出现在freddie和加曼这些孤独灵魂的生命中,给他们陪伴和温暖,孤独的温度真他妈太低了,但是只有那个人才能温暖你,你心中的黑洞,只有他,才能填的满。

谁说了,幸福就是你真的能够享受孤独,尝过了爱的滋味,谁他妈能?

也许被逼到一定份上,只能去选择苦中作乐,前提是你的苦是恒量,但是我觉得吧,没有人能在世俗红尘和超凡领地来去自如。

freddie的孤独达到顶峰我觉得是在慕尼黑,单飞之后,paul隔绝了他的信息源,在慕尼黑孤独地躺在黑暗中,mary的到来就是一道光,他说mary你留下吧,就我们两个,是啊,我想要跟你呆着,你留下来我就会好的,(那时候freddie已经得病了,他知道自己病了,同时,创作也不顺利),但是mary告诉freddie她怀孕了,就像freddie要靠近她的时候,她在中间突然设了障碍,freddie半天没说话,最后来了句你怎么能?

how could you?我靠,太无力了,freddie感觉自己被抛弃了,又像个孩子一样,只能来一句无力的质问,你怎么能这样?

你怎么能抛弃我?

我怎么办?

连你都不要我了!

人家怎么不能这样?

后来mary离开,freddie追出去,站在雨中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心被掏空的孤独感和恐惧感把他包裹了,他什么都抓不住,也没有人能够把他从这黑洞中拽出来,他突然像个做错的孩子一样,重新补上了一句,祝福你我为你开心的话作为道歉……mary告诉他,你不属于这里,可是freddie属于哪里?

他也不知道,所以转过头跟paul撕了后,他没有进屋,而是走进了雨夜,他哪里也不属于,他没有家,没有归属之地。

还有一处感动的是,freddie自己去医院检查艾滋,离开的时候,坐在走廊上的艾滋病小哥认出了他,两人像暗语一样心照不宣的哦哦了一下,小哥笑了。

这里,Freddie在给予了,他的力量是很大的,他能给予的东西很多,只是以前他一直都在索要,他的心是个黑洞,无法填满的黑洞,这是他成长的地方吧,给予别人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

愿每个可爱的灵魂都能有处安放,愿你们都能被认真对待,被爱……

 5 ) 看《波西米亚狂想曲》,你也许想要知道这些。

《波西米亚狂想曲》今天开始在内地上映,在观影前,首先需要知道两条信息。

首先,请务必选择IMAX或杜比等音效更好的放映厅观影。

因为这是一部音乐传记电影。

第二,本片需要看到最后一秒结束,请不要在人物画面结束后就离席,那样你将错过最后一首歌。

最后一首歌名为《The Show Must Go On》,是Freddie在人生最后阶段录制的,这首歌作为单曲发行后的40天,Freddie离世。

歌词中描写一位表演者面对死亡豪情万丈,笑看生死,因此,也经常被认为代表了Freddie当时看待死亡的态度。

作为本片结尾,是最适合不过的Ending。

做好这两点准备后 ,就可以开始尽情欣赏这部电影了。

传记电影并不是纪录片,因此电影中的部分事件并未按照真实发生时间排序,而是根据剧本效果的要求打乱,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影片中一些情节和真实故事也有出入,但电影的呈现获得了QUEEN成员和影片中其他原型人物的认可。

也许有人看出电影后会发出疑问:这到底是主唱Freddie的传记片,还是QUEEN的传记片?

不用怀疑,这部电影就是以Freddie为主,乐队成员都希望以这种充满爱意的方式来纪念Freddie。

QUEEN的档案保管员Greg Brooks、QUEEN成员Brian May和Roger Taylor、Freddie的前女友Mary Austin等最熟悉QUEEN和Freddie的人,全程保驾护航,为这部电影还原QUEEN和Freddie的历程提供了大量帮助。

电影名来源于QUEEN于1975年发行的同名歌曲,这首歌在欧美广为人知,虽然繁复,但传唱极广。

电影从2010年开始计划到拍摄完成,历时8年,中间一波三折,最终克服种种困难才得以完成。

在正式拍摄剩余不足三周的时候,导演布莱恩•辛格因疏忽职务被终止导演工作,随后由德克斯特•弗莱彻接任导演一职。

但辛格仍为本片的记名导演,弗莱彻则是执行制片人。

片中Freddie的清唱部分由加拿大歌手Marc Martel演唱,他被认为是现在模唱Freddie最像的歌手。

其他大部分演唱片段是Freddie原声,还有一些他生前未唱过的片段则由Rami、Marc和Freddie的声音合成。

Rami为演好Freddie做了相当多的努力,他和肢体教练一起去研究Freddie所有细小的动作习惯,舞台风采。

他还有口音教练,学习唱歌和钢琴教程。

他在所有的时刻都在练习Freddie的动作,也在研究Freddie本人的内心世界。

要演好Freddie是极难的,他是全世界范围内知名的音乐人,风格鲜明,在舞台下害羞内向,在舞台上奔放热烈,内心世界丰富敏感而饱含热情,加之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不遥远,现在的观众对他并不陌生,因此如果Rami的演出有不恰当甚至细微的不合适,都会被观众指出来。

所幸Rami做到了。

他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项的阿拉伯裔演员。

对了,他和饰演Mary Austin的Lucy Boynton也因戏结缘,成为情侣。

饰演Brian May、Roger Taylor和John Deacon的三位演员,Gwilym Lee、Ben Hardy、Joseph Mazzello,也同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全部在Brian May、Roger Taylor的指导和帮助下自己练习全部演奏部分,剧组为他们准备了手替,但是所有人都没有用,而是自己完成表演。

最后的LIVE AID部分是整部电影最精华的部分。

这是一场现代技术和演员表演带来的完美复刻,堪称史诗级再现。

剧组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精准再现这场盛事,制作团队把整个舞台复制出来,带到邻近一个机场,搭建团队就是当年的原班人马。

观众由100个群演组成,以技术手段扫描复制,制作出了几万人的大场面,里面的服装和道具则由乐队成员提供或者通过记忆让剧组复制出来。

整场live包括《波西米亚狂想曲》《Radio GaGa》《Hammer To Fall》《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但正式上映时《CLTCL》和《WWRY》被剪去,因此公映版本只有四首歌。

油管上有好几个当年录像和电影的side by side同步比较视频,可以直观的看到这场Live的神级还原水准——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道具再现,观众反应,都细致入微。

而现代技术还为这场Live补充上了全方位的镜头拍摄和无与伦比的震撼音效。

Live Aid这场演出对于QUEEN来说意义非凡。

当时乐队遇到一些小困难,Freddie的嗓子状态也不好,医生建议他不要上台。

他们也是最后才确认参加Live Aid慈善演唱会的乐队,彼时票已经卖光,也就是说现场没有特意冲着QUEEN来的粉丝。

但是他们以一场神级发挥的live征服了所有人,天时地利人和,使这场live在摇滚史上名留青史,也成为QUEEN的粉丝最为津津乐道的现场。

Live中那段万人互动赫赫有名。

也因这场Live,电影上映一段时间后在部分地区曾有“欢唱版”上映,让观众可以在电影院体验演唱会大合唱的效果。

复刻到底有多牛逼,进了电影院亲自体验一回就知道,那是任何家用设备都无法超越的震撼效果。

对许多只能遥望那个时代的年轻歌迷来说,知道自己此生不会有机会看一次四人QUEEN的现场,因此这部电影的最后二十分钟,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Live Aid,算是了了一个心愿。

在Live Aid的部分结束后,影片紧接着播放了QUEEN的《Don't Stop Me Now》,代表了影片虽然在Live Aid戛然而止,但QUEEN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他们依然全速向前,而后接上的《The Show Must Go On》,如上所说,既是最好的结语,也是永不停步的勇气。

QUEEN的歌曲影响范围太广,随便列举几个事例:《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大家都知道了,是著名的体育赛事专用歌曲;Lady GaGa的名字来源于《Radio GaGa》;宇多田光第一次大型巡回演唱取名为BOHEMIAN SUMMER 2000,是受到《波西米亚狂想曲》影响;席琳迪翁2008年的世界巡回演唱Taking Chances Tour每场固定演唱《The Show Must Go On》向Queen致敬;林志炫曾在《歌手》中翻唱了《Somebody to love》,翻唱也是神作;詹一美曾说希望自己的葬礼上放《Don't Stop Me Now》;影视作品里用到QUEEN歌曲的也很多:《Love of my life》曾被台版《流星花园》用作插曲;木村拓哉主演的日剧《Pride》以《I Was Born to Love You》作为主题曲。

……太多了。

有相当多的音乐人参与了本片的宣传。

有的完全是自发组织。

很多人都是QUEEN的粉丝。

电影本身就和QUEEN的经历一样励志。

上映前没有人知道它会成为史上最卖座的音乐传记电影,与评论界的反映不同,票房一路逆袭,观众口碑爆棚,在颁奖季也大放异彩,斩获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电影和最佳男主角,奥斯卡喜提4座小金人,不包含马上要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票房,本片的全球票房已经超过8.7亿美元,是2018年全球票房第6位,连连创下记录。

而它最大的海外票仓,就在东亚。

在韩国上映时一再逆行,第四周逆袭登顶,第七周又登顶,观影人次近千万,在日本更是2018票房年榜第一,突破百亿日元大关。

去年11月在香港看时,本以为因其中的LGBT元素大陆无缘上映,但最终还是得以引进。

引进的消息确定之后,最受关注的就是删减问题。

大陆公映版本大概删减了4分钟左右,主要都是LGBT相关的内容。

具体已经有看过点映的博主整理完毕。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几句。

本片原本上映版本134分钟,定级PG13,12岁以上皆可观看。

影片当中对于Freddie同性恋身份和经历的描写部分已经被一些评论家批评“不够触及”“有意识脱离”,说白了就是对于他认同自己的性向后的感情生活和性经历处理得太隐晦。

其实它没有什么限制级的地方,对于“性”这个部分描绘得非常隐晦。

乐队成员也不希望着重去描绘Freddie的隐私生活,电影中LGBT的部分其实是为了呈现Freddie的迷惘与痛苦,是为了帮助观众去触摸他的内心。

换句话说,是为了塑造人物。

原本乐队成员就希望它是一部PG级电影。

大陆公映版本删减这件事,使这部电影的LGBT元素在这里被放大讨论了。

电影的聚焦点是音乐以及乐队和Freddie的经历,因此无法、也没有想要绕开Freddie的性向这个点。

不谈论这点就无法理解Freddie。

对于这部分的剪辑会引发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比如,人物情感被粗暴对待,情绪无法串联,情节被强行割裂。

坦白说,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任何电影(不包含LGBT题材)在国内上映时做出的删减都不会比这部电影来的无法承受,直接影响了影片主角的核心。

但这部电影的聚焦点和最值得观看的部分又确实是自我认同和音乐。

尽管删减了,但这部电影依然值得去电影院体验。

理由有很多,最直接的一条就是我上面说过的最后那20分钟Live AID。

这部分实在没法用家庭设备电脑音箱或者最贵的耳机替代。

而我也由衷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这部电影了解QUEEN和他们的音乐,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之一。

因此,我不同意任何“抵制去电影院看删减版”这种看法。

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意义就是呈现音乐的魔力、QUEEN的魔力、Freddie的魔力。

电影做到了,做得很好。

 6 ) 他们从不迎合,他们只是创造!

摇滚,作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类型,一直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原因就在于它实际上是诸多音乐风格的总和,鼓励实验和创新,因而极具生命力。

与此同时,每一年都会有人感慨,如今的摇滚不行了,音乐模式化了,现在这些小屁孩听的都什么音乐啊,想当年。。。

作为对各类音乐风格还算Open的我,一直觉得这些摆谱的人很好笑,一方面热情歌颂摇滚的自由、叛逆、包容和不拘一格,另一方面又说摇滚应该这样,音乐应该那样,一副自以为是的精分样子实在可笑。

但是,我也确实感叹,摇滚最具影响力,感召力的时代还是上世纪60到80年代,在一个躁动的年代,一群躁动的人捣鼓音乐,五花八门,英雄辈出,而皇后乐队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创造者之一。

2018年,聚焦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的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横空出世,再现了这位天才摇滚大师与皇后乐队的瑰丽人生,也让主演拉米·马雷克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男主。

在大银幕上,摇滚电影很多,但是归类起来基本可以分类两类,一类是传记题材,从某个角度切入摇滚历史人物的经历,唤起曾经因为他们音乐而沉醉的观众的共鸣。

这类电影的成功通常要避开流水账似的人生全景描述,一定要从传主人生的一个特别角度切入方能打动人心。

还有一类则是于平常人等的摇滚梦想挖掘,弘扬每个人心中都有摇滚之火种的精神,以激情澎湃的故事点燃观众心中的火种,比如《海盗电台》、《摇滚校园》。

显然,《波西米亚狂想曲》属于前者,那么问题来了,弗雷迪的音乐生涯如此成功,人生经历在当时又有些争议,该从哪里下手?

事实上,电影的片名已经体现了这点,《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是皇后乐队的代表作,但是与时常伴随更大众的体育主题响起,曲调风格也听上去更带感的《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相比,全球性流行度又稍弱了一些。

但是,将这首歌的歌名作为片名正体现了导演的切入角度,那就是音乐依然是影片的主线,而开放而包容的精神则成了影片打动人心的情感线索,至于弗雷迪的个人情感生活以及其中的争议性,导演也并不回避,但是也只是穿插于主线之间。

《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首歌体现的其实真是皇后乐队的一种开放性的音乐态度,听过这首歌的人都知道,这首歌很难描述,因为这首歌也只是近六分钟,但是让你感觉实际时间更长。

这首歌同时融入了多种音乐风格,形成了几个层次的风格切换,切换时让你乍一听感到突然,但是最后听完又感到无比自然,这简直就不是一首歌曲,更像一部六分钟的歌剧,皇后乐队的天才之处在本曲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弗雷迪和皇后乐队也正如这首《波西米亚狂想曲》一样,在音乐上一直秉承着一种博采众长的开放性和探索性,他们乐于尝试新的东西,也愿意去世界各地展示他们的音乐,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与中国观众擦肩而过。

而本片也充分体现了皇后乐队在这方面的探索,尽管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弗雷迪的,但也没有把他神话,片中常见的是整个乐队对各种风格和形式的探索,事实上皇后乐队本身就是素质极高的乐队,这里不光是说他们的学历,更是每个人几乎都有可以独当一面的能力。

比如片中揭示《We Will Rock You》的诞生就源于乐队成员试图寻找一种让观众更方便的互动,更尽情释放的方式,于是伴随经典的节奏击掌声,观众得以重温这首令人下意识的举手点头的金曲。

不断再现皇后乐队舞台上经典时刻是本片的一大亮点,这需要导演对整部影片的主题明了,节奏掌控得当。

毕竟,观众看的是一部电影,不是一场演唱会,但是作为一部摇滚电影不来些让观众沉醉其中的音乐也说不过去。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模式是交代前因,再现结果,就如《We Will Rock You》的诞生,如《Bohemian Rhapsody》的编排过程,整部电影你会时刻感觉音乐是其中的主角,而弗雷迪的爱情与同性生活,以及身患绝症都自然的伴随其中,但是并不“抢戏”。

你可以感受到弗雷迪的焦灼、迷失、困惑,但是整部影片的人际矛盾冲突并不激烈,常常刚刚要爆发就又在皇后乐队一段音乐伟大时刻的光芒中淡去,在音乐的包容中人与人的不同和矛盾显得就不那么重要了。

终于到了影片结尾的时刻,那最经典的向经典的致敬,那影片的20分钟,那摇滚史上最经典的时刻之一,弗雷迪在那场Live Aid的现场留下了永恒。

对于皇后乐队的死忠,或许还在纠结对经典时刻的再现是否到位,或许还感觉马雷克扮演的那时的弗雷迪的身材还有些瘦小。

但是,对于更多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已经在这20分钟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摇滚精神,弗雷迪已经深知自己身患绝症,但是他依然投入和沉醉,依然发出最有力的歌声,振臂一呼带出全场最震撼的呼喊。

所谓摇滚精神并不是刻意的叛逆,刻意的特立独行,事实上伟大的摇滚乐队始终入世,他们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时刻吸收着生活大地的养料,然后以爱谁谁的态度将其谱写成首先属于自己,接着属于中意于这种风格的乐迷的乐章。

他们从不拒绝掌声和金钱,但是也从不刻意迎合世俗的标准,因为一旦他们放下身段也就意味着迷失自我,意味着一种风格的衰落,而真正伟大的乐队不会迎合流行,他们创造流行。

一如弗雷迪和皇后乐队,也曾迷失,也曾困惑,也曾矛盾重重,但是他们的伟大就在于始终能回到摇滚精神的脉络之上,因为他们是Queen,伟大的Queen!

《波西尼亚狂想曲》的好就在于它时刻洋溢属于音乐的精神,不刻意称颂什么,也不有意猎奇去迎合什么,来自音乐和自由灵魂的感动永远在片中流淌。

我非常喜欢本片的结尾,并未贯穿到弗雷迪生命终点,而是在那伟大的摇滚时刻之后,面对台下的山呼海啸弗雷迪回头望着同伴,宛如即将走入天堂的精灵,而这定格的一刻值得摇滚乐迷永远铭记,永远欢呼!

原文地址

 7 ) 摇滚盛宴?你确定不是在搞笑和歪曲?

一句话,电影就是不及格的!

内容不尊重事实,各种想当然,而且表述和模仿都太流于表面,幼稚而且肤浅。

都什么年代了还在讲艺术被商业迫害,要知道摇滚在那个时代就是主流,更不要讲皇后乐队就是靠着八十年代的商业现场发家和扬名的,有什么立场在这里装受害者,装可怜?

导演到底知不知道为何皇后在乐评界不受待见,就是因为过于商业化同时作品的艺术性和摇滚风格不够,电影的这种描述方式是想给洗白吗?

可笑的是还在因为异装的负面新闻苦恼,还在觉得六分钟的曲子过长,仿佛皇后开创了异装和摇滚长曲,这种意味不明而且不符合事实的夸赞实在让人反感。

如果说异装会成文众矢之的,那么大卫鲍伊必然首当其冲,但事实如何呢,宝爷没有因此挫折,反而开创了华丽摇滚,并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潮流,你现在和我讲墨丘利因此被负面新闻困扰,简直是无理取闹。

再来讲讲曲子的时间问题,摇滚长曲在当时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齐柏林的专辑拉出来,里面几乎每首都是七八分钟,还不是大卖?

平克的月之暗面,其中作为hit曲目的Money有六分半钟。

所以电影试图用坚持长曲的方式来渲染皇后的艺术和摇滚精神,在我看来真是无比可笑。

再谈谈电影本身。

人物的塑造简直灾难,各种脸谱化、想当然、立人设,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立起来了的,包括墨丘利。

反复强调梅校长是物理学家,罗杰是牙医,这和当今娱乐圈立人设的风气有什么区别,我知道有人要讲他们是有真才实学,但是这种刻意的强调难道不是突兀而且别有居心吗?

完全看不出为电影服务的地方,倒是引起了反感。

电影里的罗杰就不停在怼人,约翰时不时来理性一把,保罗就像男宠一样分裂乐队成员感情,墨丘利从一开始就是受害者,是不为世人所理解的天才,每个人在电影里的性格甚至作用都过于扁平、单一、脸谱化,你说这是一个传记?

不好意思,我感觉简直就是小学生作文的水平。

电影整体的结构松散,从头到尾就只是想讲一个不为大众所理解的音乐天才站上舞台,受挫,然后在绝症之下重新辉煌的套路故事,一切都在围绕这种意淫展开,至于事实是什么样的,人物是什么样的,导演似乎从未关心过。

而且剪辑凌乱幼稚,谁讲话谁就切谁,每一处特写都相当刻意和尴尬,就这样还能拿奥斯卡最佳剪辑,简直把观众当瞎子看。

电影基本就照着维基百科念了一遍,过于拔高皇后的地位,还有各种想当然的、意淫的成分在其中,作为改编电影估计都难以合格,更不要讲这是一个传记!

最最基本地,请尊重事实!

 8 ) 《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有哪些彩蛋?

文末放上⚡被误认为是彩蛋的地方先讲彩蛋1、电影后面live aid那段,国外细心影迷发现“DavidBowie"(以下简称宝爷)和“EltonJohn”悄悄客串了一把。

两旁的小图分别是当年的elton和宝爷本尊

假的elton和宝爷来张清晰一点的2、还有电影最开始的live aid,也是演员演的宝爷,记者还喊了声David

除了被挡脸的宝爷,反光车皮上竟然还有elton!

(标志墨镜和帽子) 这真的…强迫症剧组啊……3、电影开始还说邀请到了戴安娜王妃夫妇,紧接着这段录像是当年的实况。

(Queen吉他手BrianMay,鼓手RogerTaylor,以下分别用国内粉丝团公认简称梅、花)

圈出梅花cp本尊,图中靠右边的帽子是elton耶

花在跟宝爷说什么4、墙上贴的海报是上世纪好莱坞著名女演员玛琳黛德丽,牙叔的偶像。

玛琳黛德丽是一位很有个性很炫酷的女神

牙叔的交叉手也是在致敬她5、电影开始的live aid,假牙叔登台之前遇见的是著名的U2乐队。

电影中

当年实况6、玛丽和团团成员在牙叔家吃饭,看的是真牙叔童年照的高仿版,因为电影好像拍摄了一段牙叔童年,但后来删了。

电影里可以看出和下图boy发型不一样

真牙叔和妹妹 (AI修复了一下,画质依然不太好😂)

梅爷本尊&电影里演牙叔童年的小朋友7、乐队与唱片公司发生争执,乐队律师(后来的经纪人)JimBeach看的这张专辑是英国著名摇滚乐队Pink Floyd的。

争执过程中说到它,应该是因为这张专辑里的歌时长都挺长的8、电影里,团团在BBC表演Killer Queen,梅爷本尊入镜!

(图片来自微博@Queen_皇后乐队 @席虎牙梅爷剪头发还是戴了假发?

不过这藏得也太深了……)

详见下图

最右边拿报纸那位“大哥”就是梅爷,下图露脸

圈出梅和花,目前还没找到花在哪个镜头有可能被删了,电影最初版本据说有四个小时

导演弗莱彻的夫人发的剧照(2019.3.24最新消息,电影上映后有些城市开了ScreenX三环屏版本,BBC梅爷报纸挡脸这段,花就在左边屏幕)

梅花cp补一张年轻时候的短发梅,顺便带上其他三位的青葱照

9、电影中牙叔决定出个人专辑时,问了问贝斯手John Deacon(简称囧)某首歌——歌名是Spread your wings,现实中这首歌就是真囧写的。

这是句歌词,电影中把your说成my不知道是不是有意而为10、团团在BBC表演Killer Queen,观众群里有梅爷亲闺女。

(这卷发随爹吗啊哈哈哈)

右边第一个就是11、感谢评论区豆友留言,然后找到了实锤,卡车司机是Adam Lambert(Queen的现任主唱,演出常以“Queen Adam Lambert Tour”为名,2016年曾和梅花来中国巡演)。

电影里

Adam Lambert12、影片中的清唱片段都由加拿大的Marc Martel演唱,他是目前公认的声音最像牙叔的模仿者(b站搜“Marc Martel”,有视频可以围观)。

电影中还有一两段牙叔生前没有唱过的片段是Marc、拉米、牙叔三人混声,其余就都是牙叔原声啦。

Marc Martel分割一下————————————————^ω^⚡⚡⚡以下是被误认为彩蛋的地方:① 电影中live aid现场两旁的大屏幕不是原版

电影里身材和脸型不是牙叔因为评论区有豆友留言,所以特意找出来对比了一下,唱完曲末的“of the world”之后的表情,也不一样

电影里唱完曲末的“of the world”

真实牙叔和上面表情不一样吧② 脚手架上这两位不是梅花!

熟悉Queen的朋友们应该看得出这两位和梅花的相貌并不相似。

(电影中其他地方确实有梅花,但他们都乔装打扮过,藏得相当隐蔽,详见上文彩蛋8)

图片来自微博Queen超话

电影live aid拍摄花絮

拍live aid,梅在与演员交流演奏动作

拍live aid,花在与演员交流演奏动作所以脚手架上面那两位真的不是梅花😉③ 电影里live aid快结束时,观众群里有个老爷爷,注意,这不是花!

(梅花在电影里的造型详见上文彩蛋8)

电影里,远看有点像,但眼睛明显不是

花和儿子看这笑脸和上图不一样

梅和花

 9 ) 舞台的王者与生活的局外人

1《波西米亚狂想曲》,不够狂,也不够幻想。

不客气地说,影片就像是有关皇后乐队的影像版维基百科,全面而笼统,处处浅尝辄止。

它能够提供的是人物简介和生平事迹,并运用简单的时间线和因果链穿起人物命运,却无法提供更深度、更复杂的解读空间。

其实我能体会导演的难处,他的面前站着两群人:影迷和乐迷。

他可以选择像鲍勃·迪伦的传记片《我不在场》那样,拍一个纯电影化的作品。

不复刻经典瞬间,也不制造回忆杀,而是试图走进一个传奇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看见芸芸众生的普世烦恼。

也可以像迈克尔·杰克逊的纪录片《就是这样》,做个完全粉丝向的作品,诉诸于真实再现和屏幕前的狂热,以及最终的煽情时刻和完美落幕。

但是很显然,导演想要得更多。

他想同时抓住乐迷和影迷,让他们在同一部影片中各取所需。

这个想法当然不错,可问题在于,他忽略了这两个群体的需求实际有着天然的矛盾。

乐迷要的是朝圣般的体验,是在影像中看见偶像精神的复活。

而影迷要的是真实可信的人物,哪怕是传奇巨星,也无法豁免于人性的幽暗。

这两者就像是一道“是非题”的两端,鲜有中间地带。

而《波西米亚狂想曲》却试图找出第三种答案。

这样的寻找当然是很无力的。

转化为影片中的尴尬就是,导演每每有深入人物内心的企图,却又因为束手束脚而显得局促。

他只有小心翼翼地收起锋芒,对所有可能失控的指摘都点到为止。

比如主唱弗莱迪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他是个同性恋者,生在传统的宗教家庭,又是移民伦敦的少数族裔。

他在很长时间都无法接纳自己的性向,甚至一度结婚、离婚。

再比如弗莱迪与乐队成员的决裂。

在皇后乐队如日中天之时,弗莱迪选择单飞,很不成功,于是终日沉湎于性爱和毒品。

这两处堪称人物的至暗时刻,极为珍贵。

拍一个无懈可击的人物有什么意思?

传记片要捕捉的就是光环表面的裂缝,那才是真正走进人物内心的机会。

可是影片对此的态度,却显得极为保守,甚至有些想当然。

先是引出父权和宗教的压力,让它们成为笼罩在弗莱迪头顶的第一片乌云。

随后把弗莱迪对妻子玛丽的情感,由起初的懵懂之爱,到坦然出柜,再到后来如“缪斯女神”般的眷恋,完全规避掉了任何可能的道德瑕疵。

至于弗莱迪与乐队的决裂,则干脆把责任全都推在“男宠”保罗的身上,底层逻辑其实与“红颜祸水,女人误国”无异。

如此近乎于“甩锅”的做法,使得弗莱迪这个舞台上的王者,成了生活中彻底的无辜者。

而无辜者的另一个别称,是局外人。

于是我们渴望看到的那个舞台之外真实的弗莱迪,却被“生活局外人”的处境重新逼回了舞台,以至于走近他的所有努力,最终全部落空。

这种尴尬的处境,也反映在影片的剧情脉络上。

前面110分钟,导演以好莱坞经典叙事进入一个前卫人物的内心世界,却不可避免地使得人物的先锋性被很大程度平庸化了。

而后面20分钟,影片以极高的还原度重现了皇后乐队在85年Live Aid上的精彩演出,才像是历尽千帆后,终于寻回了人物的灵魂。

这就是《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真实写照,它的好都在舞台和排练室里,而对于人物的生活和内心却始终无力观照。

2一部好的传记片,到底要看什么呢?

我想起2016年的电影《飞鹰艾迪》,也是《波西米亚狂想曲》导演德克斯特·弗莱彻的前作。

与《波西》不同,《飞鹰》的主人公艾迪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当然这个失败是世俗意义上的失败。

艾迪患有腿疾,却是个天生的梦想家,他很小就立誓要参加奥运会,后来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竟然真的参加了1988年冬奥会的高台滑雪项目。

可最终的结果没有奇迹,艾迪排名垫底,以远远落后于其他选手的成绩获得最后一名。

就在艾迪完成最后一跳之前,他在电梯间与世界冠军马蒂相遇。

马蒂说,“你知道吗?

你跳得很烂。

”艾迪不知怎么回答。

马蒂接着说,“不不不,你误会了我的意思。

我是说你之前有过更好的表现。

”实际上,艾迪这次跳了60.5米,比他的最好成绩只少了0.5米,而马蒂刚刚跳出了114.5米。

马蒂接下来的话格外动人,“其实名次啊,输赢啊,这些不过是渺小的人们在乎的游戏。

记住,你的滑道上没有我,我的滑道上也没有你,我们这样的人从来都不是为冠军而起跳的,我们为的是释放灵魂,感受飞翔。

”听到这段话,相信你能瞬间明白一部传记片的意义。

看一部传记片,就是看“特殊”如何走向“一般”。

是从一个刁钻的切口进入,最后走向广阔世界,走向芸芸众生。

尽管屏幕上的人物是传奇巨星、旷世奇才或奇葩loser,但最终在这个特殊的生命身上,我们却看到了更普世的困境和与之反抗的精神。

再比如《艾德·伍德》,讲好莱坞烂片之王艾德·伍德的传奇经历。

他一生拍了无数烂片,一败再败,却从未停止追梦。

这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实在无法提供给我们任何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整个观影过程,也像是看一个中二的奇葩如何一次又一次狼狈亮相并承受观众的臭鸡蛋。

直到影片最后,艾德在一家酒馆偶遇了奥逊·威尔斯。

从谈话中我们恍然明白,原来天才也好,蠢材也好,面临的困难是相似的。

他们同样苦恼于灵感和资金的匮乏,以及蛮横制片的无理要求。

哪怕天才如奥逊·威尔斯,电影同样要从第一个镜头艰难的起步。

最后艾德问道,“你觉得这一切值得吗?

”奥逊·威尔斯回答:“只要电影开拍了,就值得了。

”这场烂片之王和影史最伟大导演之间的对话,为我们拉开了一个时空,把世间一切的追梦人都囊括其中。

它也让我们从一个奇葩身上,看见了自己,看见了那些自以为独特的困境,不过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寻常。

于是特殊就此走向了一般。

于是那一次次失败,成了比成功本身还要迷人的“追梦”本质。

这是身为影迷的我,最希望看到的那种传记片。

我当然也乐见于传奇的上演,但那只是开胃菜,不是目的地,我更想绕到传奇的后台去看看。

或者说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传奇,不是因为他站上舞台的一刻,而是因为他在寻常困境中爆发出的超越常人的能量。

这才是真正的“励志”。

一个天才,理所当然地成功了,我们会为他喝彩。

一个loser,毫无悬念地失败了,但他付出的所有,却构成了一个真正可以挑战世俗“成功”概念的励志榜样。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成功了,而且注定更动人。

 10 ) 盛名之下 其实平庸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比他们的音乐更疯狂的,只有他的故事”——《波希米亚狂想曲》的预告片打出了这样的宣传语。

作为一部音乐传记片,它有着不错的观赏度,男主角Rami Malek不遗余力贴近角色的演绎,再现现场轰动效果的舞台演出,和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

同时也可以轻易想象到它能击败《一个明星的诞生》成为金球奖宠儿的原因(虽然后者看起来也少有闪光点),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身上的标签——少数族裔和双性恋者的酷儿身份要比旧片翻拍更能体现出电影对于多样性的关注和认同,皇后乐队音乐创作的自由精神和反主流的追求也都符合当下好莱坞对于“优秀电影”的政治诉求。

然而电影本身,却很难像宣传语那样当得起皇后乐队的盛名,与他们的音乐相形见绌。

电影里曾出现过这样一幕,1974年《Killer Queen》取得成功之后,百代唱片的办公室里金牌制作人希望乐队能通过“follow the formula”(遵循套路)来再现前作的辉煌战绩,然而乐队却拒绝循规蹈矩:“we don’t follow formulas”,他们想要创新和革命,引入古典歌剧的元素来寻求摇滚乐的融合和突破,因而才有了《波希米亚狂想曲》这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歌曲诞生。

电影确实找到了一首足够概括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生平的代表歌曲作为命名——《波希米亚狂想曲》,它代表了一种Mercury式的生活态度和音乐风格,古典的、华丽的、史诗的、柔情的、花哨的、金属的以及那种孤注一掷的生命激情,是在摇滚音乐的黄金时代,拒绝被归入程式化的产物。

讽刺的是,以此命名的电影却像是皇后乐队所嘲弄不屑的流水线商业产物一样中规中矩、缺乏灵韵。

在政治正确和多样性的标签的层层堆叠之下,它叙事流畅、富于感染力,浮光掠影地将摩克瑞和皇后乐队成名前后的的标志性事件罗列其中:印度族裔出身、传统而保守的家庭、初恋和婚姻、成名与天赋、成谜的性向和靡乱生活、与乐队成员的分崩离析、和他耗尽生命最后力气的表演,都被逐一浓缩在这135分钟,导演和编剧将节奏把握得一丝不苟恰到好处,没有可以指摘的差池、但也没有任何惊喜可言。

正因如此,电影对于皇后乐队的成长历程和几首代表作品的灵感诞生的再现,充满了一种了如指掌的笃定,而不是深入其境的感应,似乎打打节拍、拨动琴弦,“We will rock you”就这样轻易成形,迪斯科风格的融入就成为经典。

在这样的“后见之明”心理暗示和求全责备的引导之下,电影将舞台上下的细节仓促打包进通往成功的速成之路,从而也消灭了成长中未知惶恐的冒险体验所带来的复杂有趣,原本可以被丰富出毛细血管的传说显得简单苍白。

摩克瑞这样一个神秘而传奇、妖异而先锋的人物生平,被嵌套在古典而工整的结构公式之中,几乎可以看作是俗套的英雄成长和救赎故事的复刻。

电影开头1985年援救非洲难民的 Live Aid 巡演成为经过精心计算切入生平的关键刀口,以此为起点和终点,电影所刻画出的轨迹解剖出摩克瑞仍然是个印巴裔男孩的脆弱敏感内心、在家庭和主流价值夹缝中挣扎的酷儿灵魂、在成名后迷茫而唯我的孤独,他的成长之旅和内心救赎不时流露出旧瓶装新酒的说教意味,在饱满光润的面具下却从未在某一个特殊时刻真正触及到摩克瑞的精魂。

和那些俗套成长故事中的英雄一样,他们在声望和盛名中迷失自我,在算计和非议中生存艰难,摩克瑞不可避免地背叛了乐队成员,被桎梏起自由的小人所禁锢、陷入夜夜笙歌的彷徨失意,最后笼罩在他身上的还有艾滋病的阴影。

于是在电影里,Live Aid 巡演被塑造成为摩克瑞生命中最为光彩华章的一页,成就了他与乐队成员的和解,见证他被不接纳他的家庭所认可、与致命且羞耻的艾滋病的抗争,电影浓墨重彩地重新演绎了“Radio Gaga “和“We are the Champion”等等歌曲,似乎在此刻,摩克瑞在舞台上的奔跑、倾力演唱,是在对抗和挣扎、在和解与救赎、在才华和声名的裹挟中再次找到自己、重获新生。

为了能达到这一震撼人心的效果,电影将诊断出艾滋病的真实时间(1987年)整整提前了两年,以此凸显在舞台上以单薄之力抗争生命无常的激情张力,回应“Live Aid”的响亮声音。

本片编剧Anthony McCarten的另一些作品会让我们回想起他笔下的熟悉配方:2014年的霍金传记片《万物理论》和2017年的丘吉尔传记片《至暗时刻》,无一不是制作精良、庄重工整、以演技精湛著称的奥斯卡提名作品。

《波希米亚狂想曲》也是如此,佛莱迪·摩克瑞身上的各种标签和经历、天赋和苦难让他充满着被重新书写的素材,想要从他的出身、他的种族、他的爱情和患病中找到解开这个传奇人物身上的钥匙,而摩克瑞身上那些更为迷人的部分,他飘忽不定性向、耽于享乐的狂欢、舞台演出的性张力在电影中的再现显得十分克制而平淡,镜头浅尝辄止于摩克瑞投向精壮男子进入厕所前的目光中、止于他在光怪陆离的声色场所中的游弋,却从未对此进行更为大胆的探索。

《波西米亚狂想曲》短评

跨四个八度音阶的唱将传奇,迷失和寻找自我的璀璨之旅。难得的是没有因为换导演而烂尾,反而颠覆了很多外界对这位双性恋巨星的误解。温暖而澎湃,就像皇后乐队其他成员写给Freddie Mercury的一首爱歌。最后的拯救生命演唱会感动得人灵魂出窍啊,贯穿全片的原声非常过瘾!(IMAX燃燃燃燃燃燃燃燃)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如果没有最后一场大戏神还原那场伟大的演出,整部片子就完全的垮掉了。看完后我真的没有很多人的那种激动,整个片子对于情感、人性的刻画实在苍白,那个摇滚乐伟大的年代的自由 和平 爱的精神完全感受不了。实在没有办法给高分。

12分钟前
  • yuci2
  • 还行

1我都震惊了,编剧会这么无聊,似乎没有心思潜入角色的内心,很多东西都是程式化的去铺垫,该转折的时候转折,毫无趣味,没有真实感。而且对音乐方面也没有发力,虽然表现了一些经典歌曲的创作,但是仍然是没有挖原因,只是段纯表现出来而已。2那个龅牙让人厌烦,真人不是那样的。太烂了。还有肤色!3感觉男主并不神似,而且差别很大。我看到这个演员,脑子里怎么也想不起费雷迪。4最烂的来了,这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的电影,剪辑超烂,不管是从大的节奏上,还是一个场景内的小的剪辑,都很烂!极大的影响观影,非常不流畅。有时候过碎,且毫无意义。真不知道他们脑子怎么想的。就为了这一点,我打1星。5整体上说,看不到什么艺术构思,毛病还很多,演员不像。最后复制演出倒是还行,不过竟然切了一个EMI制作人的灰头土脸的镜头,显示出创作者极其小气

17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很差

Rami Malek该拿个奥斯卡提名了,台风简直神还原。最后Live Aid拍出了那么点伟大的范儿,我特意去油管看了原视频,电影这段还原得原汁原味,高空航拍越过人山人海的观众,然后镜头直接连到主舞台钢琴下对Freddie的特写,这个合成长镜头实在太酷了!万众瞩目,集全宇宙之光于一身的感觉;开头唱到Life had just begun就开始泪崩,结合他之前跟乐队成员说出自己得了艾滋,再看Bohemian Rhapsody的歌词,感觉每一句都是重磅催泪弹,于是才明白为啥这部传记片要用这首歌名当电影名;Live Aid上演出的每分每秒,都是Freddie燃烧生命的表演,这是他传奇人生的伟大谢幕。

20分钟前
  • 小四不象
  • 推荐

没有新东西。

22分钟前
  • 迷思C
  • 较差

我为什么不直接翻看当年 Live Aid 现场…… 这样的片子居然能直逼9分…… 就算高分能吸引来更多人去了解Queen去听他们的歌,还是无法接受。所有令人感动的点是因为人物和歌曲本身,并不是因为电影。Queen 很牛逼很伟大,但这片儿就是 totally bullshit。

23分钟前
  • 恶猫顽童
  • 较差

看了一场不属于自己年代的演唱会,Queen的音乐真是太棒了,尽管觉得剧情和剪辑上有瑕疵,却仍旧下不去手给四星。

27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Queen的现场实在是太有感染力了,真的难以相信人类曾经拥有过这么伟大的乐队。上个世纪末是什么样的黄金年代啊,全世界都欣欣向荣。而我们像是末世被遗留下的拾荒者,只能坐在一片废墟里仰望着曾经文明的辉煌,哀叹光明的消逝。

30分钟前
  • 夜寻
  • 力荐

特理解为什么这部专业评分和大众口碑相差很大,因为除去音乐的部分, 拍得实在乏善可陈。可舞台的灯光一亮起,音乐鼓点和拍手声一响起, 一切就都不一样了。把十几分钟的Live Aid放在最后也实在很聪明,试问哪个观众听完We are the champions走出影厅不是血脉贲张得像刚看完演唱会。这些五星和高分与其说是打给这部电影,不如说是人们对这支伟大的乐队和这些经典的作品, 以及为这个世界留下了这么多宝贵legacy的Freddie Mercury的一次致敬。(演Roger Taylor的那个男孩子也实在是有点漂亮的)

34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无比震撼,热泪盈眶。伟大的乐队,永不落幕。。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钢琴声响起,一下子回到了那些挂着垃圾mp3听着摇滚晨跑的日子。皇后、滚石、枪花、涅槃、蝎子、披头士、鲍勃迪伦、平克·佛洛依德,一整个青春时代啊。

37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大烂俗剧本,搞成这尿性,为何不给大家直接放个纪录片呢?

40分钟前
  • 大炎
  • 较差

乐队成长史和弗莱迪的自我认知过程两条线,很常规的叙事。一切都中规中矩的情况下,导演把这个故事拍得很燃很有气势,当然拉米·马雷克的表演也是很厉害的。[B-]

42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有两位皇后乐队的老成员保驾,这部表现7、80年代风靡全球的摇滚乐队主唱费雷迪的传记片几近纪录片式的真实,特别是最后二十分钟的“非洲慈善义演”非常震撼。为了用这个高潮煞尾,编剧将后来发生的事情移前表现,也应该是可以接受的。遗憾,由于我们生活的时代与这个乐队及摇滚乐完全的排斥与隔绝,看片时就没有多少共鸣,只好打个及格分。

4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热泪盈眶难以理智打分,都别嘴炮儿说没活在QUEEN的年代了,赶紧买机票去看你喜欢的那些还在的乐队才是正经事

4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音乐电影真的还是要去影院看效果更好

50分钟前
  • 喜儿喂鸭正经地
  • 推荐

之前,只知道Queen是个乐队,然后就啥也不知道了;电影看到30分钟才知道这是一部关于Queen的电影……全程一边Google学习一边看……发现原来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都是他们唱的……感觉自己是个文盲

55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还行

就这么公益了-3/23/19 at 广州天河太阳新天地中影国际影城

58分钟前
  • sheepfield
  • 较差

看过不少queen的现场蓝光 这部传记电影甚至连音乐部分都是不合格的 调色没有合理匹配出氛围 马雷克饰演的freddie不够骚气也不够有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建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比如蒙特利尔现场的那个版本 至于对freddie其人的理解 如果有兴趣的话 真的还是推荐去看一些货真价实的纪录片 比如rock the world都好 总体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传记电影

1小时前
  • 文泽尔
  • 还行

这不是Queen,电影弱化了Freddie的同志身份,删减提前了他最重要的艾滋经历,他的享乐主义(夜店咖),对性欲的大胆追求以及和Jim在夜店相识的经历也被篡改,无怪乎萨莎·拜伦·科恩拒演。如果不尊重人物的真实经历而只是避重就轻,那和瞎编有什么区别?人物肤浅、只有花边新闻没有人物成长,更没有内心。反感某些乐队成员一心想洗白的功利心,把浪荡全部推给了Freddie,还让他自我救赎(恶不恶心),真是毁了这部电影。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较差

超长MV,如饮白水

1小时前
  • 乐观的狗头熊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