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很多年以后,那个胡乱挽了长发披着睡衣在大清早弹风琴的小姑娘挺直了脊背坐在华美宽广的大厅里认真地听冗长的咏叹调,素净白皙的双手安静地交叠了放在膝上,眼神恬静清澈得一如往常。
然后他走进来,那个身影无论曾经是令人多么的心慌意乱刻骨铭心,越过二十年的光阴抵达她眼里的时候,已经浅淡得如同那个遥远的开头。
他说,很荣幸见到您,Miss Jane Austen。
一个平淡的故事而已,甚至不比P&P甚至S&S多一点波澜。
他曾经总是不记得她的名字,如同她故意的一样。
他的Pride她的Prejudice,一个恍惚就分明是Darcy与Lizzy的影子。
相识和相遇是愕怒与尴尬,针锋相对的咄咄逼人,他们是那么的相象。
明明是不想看到不愿理会,心思却不自觉地飘转过来。
再多的形容词都不足以表达出的懊恼,或者只是生硬而不成功的掩饰。
他嘲笑她的小说,她愤愤地抱怨他的自以为是。
舞会上怎么也寻不见他的影子,只有赌气地和他人跳舞。
然后不小心一转身,正对上他含笑的眼。
安静的树林里,嘈杂的房间中,小说中的人物一一登场。
势利的母亲软弱的姐姐愚蠢的牧师专横的夫人,其实很多很多都不一样。
Little trouble But Happy Ending。
她就像Lizzy,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乡村姑娘,固执坚强又倔强。
可他不是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一起要面对布帛菽粟以及该死的土豆.她可以不在乎,所以干脆地拒绝掉牧师先生僵硬的求婚。
然而她不能假装看不见他——他的母亲他的兄弟他的姐妹,他们需要他,她无法就这样将他自私地夺走。
于是她离开。
毛姆说,小说的结局无非两种,死亡和结婚。
死是一切的了结,所以是一个故事的总收场;而用结婚来结束也很合适;那些世俗的所谓大团圆,自命风雅的人也犯不着加以鄙弃。
而简的小说从来是后者。
一直都以为它们不过是另一个灰姑娘的故事,无论是P&P还是S&S,高傲的王子为爱情低头,屈尊满伦敦地寻找一对私奔的小情人。
而他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有情人终成眷属。
她说,我的主角们虽然受尽磨难历经波折,却终于会有完满的结局。
而她自己的,却不是。
所以时光再次重叠的时候,她微笑地看他挽着年轻的Miss Lefroy缓步走近前来,停住。
那个和她有着相同名字的少女注视她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热切和崇拜的光芒。
他会不会记起他装作不屑一顾的评语?
破例的朗诵,又是在读给谁听?
用那曼妙的英伦腔调——“She began now to comprehend that he was exactly the man who, in disposition and talents, would most suit her. His understanding and temper, though unlike her own, would have answered all her wishes. It was an union that must have been to the advantage of both; by her ease and liveliness, his mind might have been softened, his manners improved, and from his judgment,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of the world, she must have received benefit of greater importance. But no such happy marriage could now teach the admiring multitude what connubial felicity really was.” 微微泛起的波澜,是在谁的心里。
Lefroy年老时,一个儿子问起他和Jane的传闻.It was such a young love--仅此而已。
如同在关于Jane Austen的传记里,那段和Lefroy的初恋只是云淡风轻的一带而过。
什么才是历史的真实,我们无从得知。
或许每个小姑娘心里都曾经希望自己能成为Jane,一个故事一座碑,那样的永垂不朽着。
哗啦啦翻过书页的少年时代奔跑着远去了,那么再次回望的时候,看到的又是怎样不同的故事?
终于在可爱的柠檬大人的提醒下看了becoming jane,她说我会对这个感兴趣的。
确实之前有些期待,不过没想到这么快就能bt下载了。
并不想让我的页面充斥着简奥斯丁,但最近的所谓“文艺生活”仅止于此了。
怎么说呢?
只想一语概括,还不错的片子,音乐风景都挺美,but,not becoming jane,和奥斯丁本人没什么关系,即使这是传记电影。
一开头让我极为反感,养的猪,跳的舞,男女主人公相互的“挑衅”?
都像极了05版的傲慢与偏见。
而发展到私奔未遂,再到年老时相见的遗恨与平和,好歹让我产生了一些好感。
只是平心而论,这些情节也和奥斯丁无关。
真的,和那终身未嫁的女作家没有什么关系。
好像是在简迷会看到这么一句话,奥斯丁本人应该是在舞会中默默观察着别人的那个人。
从此角度来看,这位大眼大嘴的jane有些过于光芒耀眼了,她的才气来得过于矫情。
而真正的jane的生活,我不认为会充斥着那么多戏剧冲突和矛盾,jane的自信应该更内敛,而并非影片中的锋芒毕露。
剧情不符合事实是一回事,传记文学往往有那么些煽情的成分,电影就更得靠冲突来推动发展。
但剧情下的人物,太过单薄,让人难免心生失望。
jane的姐姐太灰暗,爸爸和妈妈都是比着p&p来的,情人tom则类似于古惑仔(虽然我还是被电到一两下)。
只因要求太高。
何必去指望传记里写的人物那么深刻,那么丰满,那么有史实可考?
总归强过一本曾经差点儿让我吐了的《萧红传》。
除去女主人公的长相(总觉得这个女孩还是适合穿prada,打扮得无比时尚,而不适合古典装扮,片子里有条裙子那叫一个丑啊),所有的人的性格之外,还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一句话,抛开jane ausen本人,抛开jane笔下的英国社会田园风光生活礼仪道德风尚云云,电影还是可以打动人的。
只是我逐渐成为一块石头,一点点的煽情痕迹,都会被我的大冰山冻结。
over
看《成为简》前囫囵吞枣地看完玛甘妮塔.拉斯奇的《简.奥斯丁》。
其中对于简与汤姆.勒佛伊的那段“年少之恋”简单带过。
就如同简给Radecliff女士的评价“生活表面平静如水”一样,简的这段芳龄20之时的爱情就如她生命中许多未能解开的谜,留给读者的永远是问号。
简是只把这段感情视为年少之爱?
还是在内心深处一直爱着汤姆?
《成为简》正是大胆却又不失合理地填补了这段空白。
简的生活平静如水,尤其是在我重温了玛格莉特.莱恩的《勃朗特一家的故事》之后,我忍不住这样想。
但在电影为简的这段初恋的补白几次弄得我鼻子发酸之后,我认定那是在夏洛蒂丰富、完整(较之简)直抒胸臆的书信与勃朗特研究者日后渐渐挖掘的愈来愈多关于她们短暂生命痛苦的佐证所书写的动人篇章下产生的错觉。
无论简与夏洛蒂拥有多么不同的读者群,她们俩的生命多么令人遗憾的只有短短2年的交集,毕竟同为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英国工业革命动荡岁月中的妇女,伊莉莎白年代也好,维多利亚年代也罢,她们经历的辛酸--妇女地位低下所造成的关于婚姻、关于事业的重重困阻怕是相同的吧!
频繁的死亡与抑郁孤单的日子成就了夏洛蒂那从表面就能让人垂得一把辛酸泪的一生,而简的辛酸则是掩藏于她那六部小说风趣嘲讽的背后,在一个个微小的细节中,诉说着那个远去的年代的女子的不幸。
《成为简》有着优美的景色,精制的镜头,悠扬的音乐。
这一切都令我们感到熟悉,因为不胜枚举的简的作品的改编电影已向我们展现出简的生活的那些丰盈的细节。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中流畅的镜头,比如卡桑德拉得知噩耗时下的那场雨;简与汤姆互诉衷肠的户外的那幕也十分唯美,清辉在黑夜中勾勒出人物的轮廓,色调虽冷,却挡不住观者感受到那爱意融融的暖意;在汤姆对简与他的未来表示悲观后,简与姐姐在海边散步的那段,同样展现了以相反的元素来表现人物的手法:大海无垠、蔚蓝、沉静,本该让人舒畅不已,但此时刚刚失去汤姆的简悲伤难抑,爽朗的海风中感受到的只是凝重的苦涩,可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简与汤姆的故事是以两人都不富有而最终劳燕分飞画上句号的吗?
私奔的桥段是真实发生的吗?
然而无论属实与否,我以为这样一来更强调了简的性格,除了表面的雄辩,才气逼人,更有一份能为真爱向世俗挑战的勇毅。
但简不是莉迪娅,她深谙受人接济的生活的艰辛,因此她选择离开,就像她选择和汤姆远走天涯时一样果断。
影片结尾处给了30多岁的简一个长镜头,那细微的鱼尾纹、消瘦了的脸庞、端庄的发型,让人唏嘘年华的易逝。
戏剧性的,简与汤姆再次相逢,而一阵令人难堪的尴尬被一位父亲轻柔又略带责备的“Jane”所冰释。
那一刻,简心中那块柔软的角落一定被触动了,她挽起汤姆的女儿的手,她知道,这个特殊的读者的父亲是给予她青春甜爱的人,这份爱她未曾遗忘,他也未曾遗忘。
安静的字幕打出,我们知道了简始终没有向缺失了爱情的婚姻退步。
我们更温暖地知道--也许与导演构想出所有的起始源时一样的惊异--汤姆给他的长女起名为“简”。
在没有看过电影《成为简》以前,我并不熟知这个知名女作家。
只读过她的一本《傲慢与偏见》。
那本书并没有十分的打动我,连那个完美的达西先生也没有十分的打动我。
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我总觉得这本书里所描写的爱情,就像是现代偶像剧的范本一样:过于完美,也异常的不现实。
再一次走进简奥斯汀的世界,便是在最近观看了这部半带自传,半带杜撰的讲述这位女作家初恋和人生的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观后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用一辈子坚守自己完美爱情乌托邦的女子。
然后才了解,原来那本《傲慢与偏见》就是她用完美主义,向那个年代的无比现实却残酷的婚姻制度的一次浪漫的冲击。
电影中的简,清丽但不是脱俗。
尽管她骨子里和后代读者眼中认定的自己,的确是才华奕奕与众不同的。
但自家房屋的简陋,卧室里镜子的点点锈斑,以及围上围裙就要走进猪圈的无奈,无时不刻不在打击着她的梦想。
她的梦想除了写作,还有专属于如花青春的少女特有的,对于完美爱情的一种向往。
但命运的戏弄总是这么令人措手不及。
简生命中遇到的两个人,合并在一起,才是最完美的达西先生。
爱她的两个人,一个给不了她想要的爱情,一个却给不了她想要的最起码的安定生活。
简对于完美婚姻的设想,一旦没有了现实的根基,她也只能放手。
毕竟——简奥斯汀一直是一个不脱离现实主义的完美主义者。
不管是自己的作品,还是对于自己的情感原则,都是如此。
于是,电影里最让我感动的一段,是发生在将要到尾声的时候,简的姐姐失去了最爱的未婚夫,简坐在桌前,继续完成她的《傲慢与偏见》。
姐姐问她:“你在写什么?
” 她说:“写一个有关于两个姐妹的故事。
一开始很糟……” “后来呢?
” “越来越糟。
” 两人相视而笑。
然后姐姐问:“最后的结局呢?
”她微笑,眼神里带着憧憬:“最后她们都得到了最幸福的爱情。
”两个在现实中终不得爱情的女子,在简的小说世界里,却得到了一个最美好的补偿,虽说有些海市蜃楼,有些空中楼阁。
但简奥斯汀的确用了最美好的想象,最美好的信念,带给了无数在当时嫁给婚姻嫁给财产却唯独嫁不到爱情的女子,一个最贴心的慰藉。
也许,简的执着,不仅仅是献给那个后来娶妻生子,功成名就的汤姆的。
更多的,她是献给了一个理想,一个对于真爱的理想——没有爱情的婚姻,她不稀罕。
“我靠我的……笔来生活。
”一个柔细但掷地有声的声音,从那个时代,传到今天。
不管真相如何,我现在,的的确确爱上了这个电影中的简。
上周末看了一部电影,《Becoming Jane》(《成为简·奥斯丁》),是关于简·奥斯丁的爱情故事。
很老套的题材,很普通的情节,我却在看到一半时难以克制地哭出声来。
我为男女主人公迫于世俗压力、道德准则和所肩负的责任不得不一再放弃爱情而感到深深地悲哀。
我敢肯定你必不曾看过这部电影,正如我敢肯定你不曾看过我所钟情的大部分书。
我们是那么地不一样,我一开始就知道。
你一眼扫过我手中捧的书已觉不对胃口,最多便是问一句书名;我亦无法融入你的世界,参与你的活动、你的忙碌。
我们的共同话题是如此有限,有限得只剩下生活琐事、饥寒饱暖。
一开始,Jane和Lefroy亦是格格不入的。
Lefroy听到Jane念出她的作品,只觉幼稚、冗长、无聊,甚至能够听到打瞌睡;Jane则看不惯Lefroy作为一个城里少爷的自负、夸夸其谈和滥情。
但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以及每次相遇必会上演的针锋相对的争论,还是让他们相爱了。
他们,毕竟拥有如此重要的共同点,不是吗?
中国古代文化讲究“求同存异”,对爱情,尤以Jane和Lefroy的爱情为甚,也是同样适用的吧。
Lefroy曾带着Jane拜访一位住在伦敦的知名女作家。
在那个年代的上流社会,小说被视为下等人的读物,小说的作者自然不会有太高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当这位作者已经嫁作人妇。
当Jane看到这位女作家安静地坐在豪华的房子里,却不得不容忍丈夫在这房子里与别的女人通奸时,她惊奇地发现作家的生活与其笔下浪漫而充满冒险的故事多么不同,她后来只得无奈地将其归结为“外表看似平静,内心汹涌澎湃”。
而当女作家得知Jane写爱情小说却未曾结婚时,她微微一哂:“还可以想象。
”这只是Jane伦敦之行的一个小插曲,寓于其中的沉重意义却不容小觑。
住在象牙塔里的文人啊,难道总与现实相分离?
Jane和Lefroy曾两度因世俗放弃他们的爱情。
一次是Lefroy向他所倚靠的舅舅——法官先生提出与Jane结婚的请求,却遭到严词拒绝。
如失去法官先生的支持,Lefroy将一无所有,同时也是对长辈的违逆。
于是Lefroy选择放弃,Jane伤心地回到乡下。
很快,Lefroy订婚了,但无论如何按捺不住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决定与Jane私奔。
这一回,做恶人的是Jane,她在Lefroy的口袋中发现了一封家书,发现他的父母、弟妹全都依赖Lefroy每月薪金生活,一旦Lefroy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他的一家老小将无以为生。
临上火车前,Jane再也无法坦然地享受爱情而置Lefroy一家于不顾,两人就此分开了。
他们不是不爱,只是屡屡受世俗牵绊。
一开始我以为最后扮演恶人的会是我,既然我们于世俗所不容,最后总得有人站出来扮演这个角色。
只是我没有料到做恶人的是你,还将时间提早那么多。
我同样不知道你是出于什么心理来做红脸,是“扮演”还是“本色”?
世俗舆论的力量那么大,大到你终于也没有像Lefroy那样回头,不,你很坚决。
反正最后终要舍弃,我也许该感谢你让我保有世俗眼光中受害者的美好形象。
当多年后Jane终成为蜚声文坛的作家时,她与Lefroy相见了。
Jane仍独身,而Lefroy已有十来岁的亭亭玉立的女儿——她也叫Jane,并深深为Jane的小说沉迷。
Lefroy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他与Jane的爱情,似乎算是有结局可考了。
我们呢?
我好多次想象多年后与你相见,看见你老去的脸庞和身体。
而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我呢?
或者仅仅是记得我?
这个一生写出6部爱情传世之作却终身未嫁的女人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的追捧,这些追随者自发成立了各种组织,总称“简迷”(janeite),这部电影应该可以被归入“简迷”对这位女作家的私人生活做的诸多白日梦中的一个。
这同样是我这个半个“简迷”的白日梦。
等到世俗已经不成阻碍,爱情却失去了激情,因为他们一早就敌不过世俗。
你有没有爱过一个人 浓烈 狂热 奋不顾身!
明天如何我不清楚 但在当下我愿意付出一切!
曾几何时 这是我对爱情的解读 我向往这样的爱情 并把它付诸实践 然而理想会被现实打败。
爱情不单单是两个个体的结合 更应该是两个家庭的融合。
年轻的时候很爱傲慢与偏见 家里有五个版本的这本书 数次搬家后 有些已经不知所踪 仅剩的两本一直是我的睡前读物 。
在没有这部电影之前 我对作者简奥斯汀的印象也仅停留在她终身未婚这一点认知!
所以当时看这部电影只是因为我非常喜欢安妮海瑟薇。
到看过之后 真的让我非常惊喜!
海瑟薇的颜值和演技从没让我失望过 就连男主也非常满意!
(后来我看x战警的时候就一直觉得教授眼熟 后来才想起这不是詹姆斯么!
)全剧120分钟 作为一部人物纪录片 时长稍显紧张 故事的结尾可以处理的再细腻一些 。
关于剧透我这里不想说太多 因为 我还是希望大家能自己去看一看这部电影!
为之倾泪!
保证您这两个小时不浪费!
这里就聊聊爱一个人这件事。
简奥斯汀终身未婚 这在200年前的英国社会并不常见 那时候的女孩没有财产继承权 她的财产只能通过她的丈夫获得!
套用傲慢与偏见书中开头的一句话:“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简与汤姆的爱情浓烈炙热 两颗心碰撞出火花的 甚至由于家庭的阻力 两人选择私奔这种!
但最后简选择了放手 理智战胜了情感 婚姻并不是他们两个人的事 这里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和义务!
简后悔过么?
我想不会的吧 因为在简的小说中 她已经给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
我想那是她对这段美好爱情的答案吧!
你有没有爱过一个人 如果有 不论结局如何 都希望你勇敢 因为你 为爱活过!
对一个女人来说,最容易被诟病的就是不结婚了,无论身上有多少优点,最后都会落得一个庸俗的结论——“哪又如何呢,她又没嫁出去”。
对于一个女性创作者来说,虽然让你关心上她的是作品,可是让你谈论的还是会滑向她的私生活,添油加醋之后变得更无比回荡,八卦好像真的似的。
可想而知,200年前没有结婚的简·奥斯汀面临的是更加艰难的处境,刺耳的声音像泡沫塑料之间的摩擦,让人浑身难受。
简·奥斯汀200年诞辰纪念日,我跟BBC的记者一起在她故居外的草坪上做采访,路旁的古树是她当年亲手载的。
相比较与巴斯的短暂住处和温彻斯特的临终之处,这里被奥斯汀称为她创作的“伟大的宝库”。
我们有红学,英国有简学。
举行完仪式,有一些学者发言,其中讲到她生前为什么不结婚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团队的摄像大哥静默之中地掏出了薯片和瓜子,露出吃瓜群众的目不斜睛,口水都要滴在器材上了,我保证他对《傲慢与偏见》没有对这八卦更感兴趣。
可我又好到哪里去呢,耳朵竖得的像天线。
简·奥斯汀的姐姐卡桑德拉·奥斯汀小姐,就曾恐惧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的窥探,也担忧学者们的无端揣测以及不怀好意的流言蜚语,她焚毁了大量妹妹生前的信件,可我们还是在落网之鱼身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比伦敦警察纠察开膛手杰克还卖力。
发言的研究员读到简·奥斯汀给她最心爱的侄女范妮·奈特回信中的一段话:“Nothing can be compared to the misery of being bound without Love. If his deficiencies of manner strike you more than all his good qualities, give him up at once.”当时范妮·奈特正为自己的婚姻问题苦恼,向来睿智的姑母给出自己最直击的价值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危险的。
六本小说都是关于爱情,恋爱、调情、婚姻面面俱到,当时觉得,这个女作家一定感情经历很丰富吧,至少也是行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少人。
不同于张爱玲,简·奥斯汀总给自己笔下的人物安排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她是不是一个对爱情持有乐观精神的人呢?
这种揣测正暗合了人们对于女作家这种生物的猜想。
像是她们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最好还得配上泛滥的爱情体验,阅人无数才能攒够写作的素材吧。
而简·奥斯汀的一生,简直是对这一刻板印象不动声色的回击。
简·奥斯汀毕生住在汉普郡乡间,所著的6本小说,都在描写她最熟悉的、体面人家的生活和交往,充斥着卷发、印花棉布和交际舞会。
简·奥斯汀生长的家庭,正是她小说中集中描述的那一类,在乡间不失体面,却也未及富贵。
她的父亲,毕业于牛津大学,母亲有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背景,并在婚后常提及自己是因为爱情下嫁给简奥斯汀的父亲。
虽然家庭背景体面,但由于父亲做牧师的工作薪水微薄,所以全家长期面对经济拮据的窘迫。
尽管如此,她和姐姐从小却不得不学习各种才艺,音乐、跳舞、绘画、针织,旨在培养出一种气质,以便增加未来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
11岁,她在父亲的海量藏书中,获得了另一种安慰。
同很多与她时代远隔的作家一样,文学成为简·奥斯汀不满现实的唯一救赎。
16岁时,简·奥斯汀亲眼目睹自己貌美的姨妈,为了金钱不得不远嫁印度,最后牺牲了后半生的快乐。
她以此为雏形写了第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她愤怒地反问,“难道为了金钱而结婚,最终失去快乐的人生,是值得的吗?
”然而,一己的愤怒,如何撼动如山的现实,那个时代的英国女性,经济来源只有两种,要么来自父亲,要么来自丈夫。
婚姻制度更像一个复杂的经济决定,女性的财富与婚姻市场息息相关。
女性的财富由父亲传给丈夫,丈夫控制着她们的财富直到她们去世。
大量女性为了金钱订婚,男性也会倾向娶一个能为自己家土地和生活方式提供资金的妻子。
关于这一切,简·奥斯汀写下:“没有钱,女性就没有自由。
”200年前她就说出了至今都不过时的经典之语。
尽管在小说中,她创造出女性通过婚姻获得金钱,最后爱情金钱兼得的大团圆,但遍布暗讽的桥段,让我怀疑她是否真的相信或期待这样的人生。
简·奥斯汀一生唯一的爱情,在电影中已经演过,19岁时,她爱上一个爱尔兰年轻律师,却因为对方家庭嫌弃她不够有钱而失之交臂,从此两人再未相见。
这段爱情之后,简·奥斯汀一生未嫁。
并非没有机会,而是她拒绝了所有建立长期关系的可能。
1802年,21岁的简被朋友的兄弟哈里斯·比格-威瑟求婚,对于当时的女性结婚年龄来说,简算相对老的了,而比格-威瑟比她小六岁。
她接受了求婚,第二天醒来就后悔了,又解除了婚约。
200年后,我坐在她故居前的草坪上,想着她当时何以有这样的透彻,或者叫坚持。
我相信她忠于自己,绝不让自己成为婚姻市场上金钱的交换物。
并且,在那样细致地观察过同时代女性的婚姻生活后,她对此也有了清醒的认知。
“婚姻生活是否能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
一对爱人婚前脾气摸得非常透,或者脾气非常相同,这并不能保证他们倆就会幸福。
他们总是弄到后来距离越来越远,彼此烦恼。
你既然得和这个人过一辈子,你最好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
”多少身在婚姻中的局中人,一生都难了悟这样的现实。
或许是因为她一直是局外人而能看得更清,也可能她根本不再对当时的婚姻和爱情抱有玫瑰色的幻想。
如她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说出:“女人们往往会把爱情这种东西幻想地太不切合实际。
”一个女人的清醒,可以拯救自己的人生。
一个女作家的清醒,可以唤醒许多沉溺于幻想中的人。
一百多年来,英国发生过几次在文学趣味上的革命。
大部分作家都无法跳脱出这样的宿命,即因读者的趣味变化,而造成声望的上升或坠落。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写“爱情小说”的,作品竟能红过200年。
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曾说过:“在所有伟大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
”丘吉尔等一大票直男,嘲讽她小说里只有男女之间磨磨叽叽的日常琐事,没有悬疑或冒险,不担心法国大革命,也不关心拿破仑,茶杯中的文学,算不上伟大。
要我说,也要看如何定义什么才是人间大事,她的小说里承载着历史背景、女性地位、婚姻法和习俗、财产制度、遗产法、生活方式、社交、变革……每一条信息可都是国家大事啊。
“简·奥斯汀敏锐地观察到了人们的荒唐愚蠢、自命不凡、装模作样和虚情假意,但她并不为此苦恼,反而觉得有趣,这实在令人钦佩……实际上,即使在她最具讽意的言词中,我也看不出任何恶意;她的幽默是真正的幽默,是以精细的观察和坦率的心态为基础的。
”简·奥斯汀所写的,从没超出过自己熟悉的生活范围。
她在给亲戚的信中提及,她所能做的,只是“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
”当时的英国摄政王非常痴迷简·奥斯汀的小说,但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却建议奥斯汀写题材大一些的作品。
简·奥斯汀在回信中说:“我不写传奇。
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
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
”正如古代的希腊人在德尔菲神庙上,铭刻下他们认为人一生最重要的问题——认识自我。
认清自我,忠于自我,才是简奥斯汀一生坚守与追求的真理,无论面对人生还是写作,还是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勇敢的爱情和婚姻的探索者。
在我们的文化里,诞生了许多诸如“搭伙儿过日子”这样的短语,可见生活对于老百姓来说,稀里糊涂的也能过。
往往越是清醒的人,越是跟简单易行的世俗背道而驰。
不过,拥有老公、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未见得就比独身幸福,孑然一身也不意味着就悲惨,选择每一种生活都有其的未知和风险。
爱打探女作家隐私的我们,最终没得到多少消遣,打破沙锅难免发现了世间残酷的真相:爱情里的浪漫总是转瞬即逝的,幸福的婚姻全靠运气。
影片结束,我坐在电脑桌旁久久不愿站起,耳机里的片尾曲愉快的回旋,不断变换节奏,引人入胜。
每段音乐都是那么妥帖,或轻快,或低回,或想往,或惆怅,带着各自特有的情节氛围,若一幕幕的人生,酸甜苦辣,千回百转,但都直达内心。
简在伦敦拜访女作家拉德克丽芙夫人。
女作家问:“你想写什么?
”简沉吟着答:“人的内心。
”拉德克丽芙夫人投以一笑:“你了解吗?
”在那个英国时代,写作是用来愉悦生活,或者道德说教,真正表达内心、反映生活的作品不是正途,作家们多是通过想象,编些故事,讲些道理。
就像汤姆推荐给简的书,恶行带来苦难,美德带来回报,坏人没有好下场,是道德准则的浅白说教,缺少真实而直达人心的文学感染力。
简是真有独到见解的女子,能发当时别人所未发,她的文学要展现生活的真实性,人物真实的想法,故事发生的原貌,反映一言一行的来源。
她的文学,是从骨子里与众不同的,直到今天,在灿若星海的作家群里,她依然是独特的一个。
她讲的故事都很平凡,却能讲得如此不平凡。
说到汤姆,我一直认为他配不上简。
他差的太远了。
只是穿着大城市里时髦的天鹅绒礼服,顶着青年才俊的美名,故作矜持的公子哥儿,适逢其会地来到汉普郡的乡下,俘获了简的春心。
褪去了浮华的外衣,汤姆有什么?
经常流连于酒吧妓院,没有战胜情感的理智,缺乏责任感,如果简真的跟他私奔而去,结果不是鸡飞蛋打,就是两人颓唐的度过一生。
没有《傲慢与偏见》成为经典供我们唏嘘。
他不配拥有简的爱情,他只是简怀春时一个遥远的梦。
但从这段梦里,简的文学观也深化了。
她不再认为文学就应该完全执着于生活。
文学也应该是一个梦,一个美好的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她的《傲慢与偏见》,她笔下的人物,在经历磨难之后,会得到他们想要的。
“故事的开头,很糟,后来,更糟了,结局,她们都得到了幸福,幸福的婚姻,和很有钱的男人。
”深深地记忆着简私奔的早晨,走出家门,四下里寂静,偶尔一两声鸡啼,音乐舒缓,面孔黯淡,衬托着内心如鹿,抬头看到了路口等待的汤姆,忽然莞尔一笑,奔向自以为是的幸福。
没有为了爱情抛弃一切过就没有年轻过。
理智与情感本就是矛盾的事实。
简当她认为那是她的真爱时她选择奔向幸福,为了汤姆她放弃了家庭、地位、金钱。
当她偷读汤姆的家书,意识到汤姆的家庭责任和私奔代价时,她毅然回头。
因为,那是一个注定的不幸,对汤姆,对她。
她宁愿孤寂一生,怀念一生,做一个老处女,不选择和汤姆一生庸碌,毁掉他美好前程。
她在命运面前低头了,不完全是为了自己。
她又没有在命运面前低头,她可以放弃爱情,但唯一不肯放弃的,是她的笔。
多少年后,歌剧院里,简的脸上分明留下岁月的痕迹。
她的目光依然专注,黑色长发挽于颈后,更显面容瘦削。
还是那么敏感,会被音乐深深打动。
突然间看到汤姆,眼神中的黯然魂消,仿佛度过了一百年,又仿佛相隔只是昨天,其实十余年也就是一生了,像爱玲笔下的曼帧。
欲言又止,叫住了他又能怎样呢?
还不如不相见,彼此相忘。
我想汤姆也是这样想,他肯定也发现了简,也想过来相见,可只是在远远的地方,一抹身影,转身,想离去。
最终还是相见了,汤姆和他的女儿简。
怀念一个情人,莫过于用她的名字为女儿命名。
到这里,我才开始有点喜欢汤姆。
朗读后,简将书本放在腿上,双手抚书,凝然而坐,两眼饱含深情望向汤姆。
我一直认为,这个动作是人类所有姿态中最优雅的姿态。
安妮·海瑟薇,留下很好的印象。
比起《公主日记》里,高贵依旧,但不再浅薄。
沉稳,优雅,像世情之外的天鹅。
音乐是值得一赞的地方,妥帖,烘托,简直无所不能。
但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本片对细节处的把握,简直得了简·奥斯汀的真传,用矛盾的事实深挖人物内心,用细节的剖析寻找生活的原委,人物内心的成长,选择,徘徊,无奈,执着,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矛盾,辩白,差异,化学反应,互相理解,人与世情的矛盾,适应,无法抉择,理智与情感,以及英国乡村生活,简单的快乐。
情节从小处着手,细细致致,人物内心在情节发展上不断变动,娓娓道来,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最终走向成熟。
说到英国乡村生活,也是本片所长。
阴霾的天气,湿润的树林,灰白的房舍,迷离的灯火,油画一般,美轮美奂。
断断续续观影,终于在国庆看完《成为简奥斯汀》。
这部看似波澜不惊的电影,却让人在观影之后深深回味。
爱情,理想,生活,名誉,各种与人息息相关语汇在我脑海辗转不停。
原味英伦乡村古堡,风景美丽乡间小道,优雅的乡村舞会,勾勒出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
简便是生活在这里,她美丽聪明,思想独立,文笔流畅,我们可以从眼神中读到她高傲的灵魂与自由的精神。
绝不因为金钱向爱情低头,也会为爱情放弃一切。
因为爱,她拒绝家产丰厚的绅士的求婚,因为爱,她和心爱的人汤姆私奔,甚至放弃她所热爱的写作。
她的爱执着,勇敢,不顾一切,让人心疼,温暖,又酣畅淋漓。
而物质与世俗的压力,熄灭所有美好。
正如简的妈妈所言:爱情的确令人向往且甘甜如蜜,而物质却是必不可少!
当爱情和世俗与物质之间发生冲突,我们到底应该选择什么?
城市里爱情总是如此复杂,有些人结婚,不是因为爱,有些人离开,不是因为不爱,有些人不能相爱,不是因为不爱。
赖以生存的物质,无处不在的道德,无法逃逸的责任,不可躲避的世俗与巨大的生存压力,总是扼杀着一个一又个原本美好爱情!
我们应该抗拒吗?
那生活怎么办,贫穷拮据能维持爱情吗?
我们应该私奔吗?
那如何面对未来,自责,内疚终究会淡漠爱情!
我们无从而知,总之,最后简最终没有与汤姆守候一生。
影片的最后,简与汤姆再次相遇,竟是20年后。
汤姆带着17岁的女儿出现在歌剧现场。
容颜老去,他们还是他们吗?
当简破例为汤姆的女儿朗诵文章,当汤姆为大女儿取名为简时,我们看见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封藏逝去的爱情。
眉宇间,远去的哀愁此刻竟是如此伤感美好。
我想,有时爱情并非脆弱,只是在现实面前有些无力或者无奈。
不能相守一生并非爱情消逝,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沉默保藏……在梦想里,人才能真正自由,在爱情里,人才能真正幸福。
简奥斯汀与汤姆心有灵犀,却因为现实的不成全而彼此分离。
我最喜欢的是他与她在藏书室见面的情景。
汤姆一针见血告诉简若要写出大师级的小说,就必须有丰富的经历。
或许也就是在那一刻,简才真正的爱上这个喜欢跟她"作对"的男人吧。
我猜想简后来在文学上的成功是不是与这个男人的告诫有关系呢?
噢,这只是我的猜想而已。
能够写出《傲慢与偏见》这样的名作,她应该有不止影片中的经历吧?
我读过《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我喜欢故事里美好的结局。
可是《成为简》这部影片所展现的简的一生,并不是很圆满。
她善良、聪慧、性感、漂亮,可是她的爱情却在深爱中戛然而止。
面对现实,他们好理智。
刚开始,我真的不明白她在与汤姆私奔的路上为什么反悔。
等我把自己放在了她的位置来思考的时候,我意识到,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选择拒绝和他私奔。
得不到外界成全和祝福的爱情不会幸福,至少不会完美。
爱情,真的是宁缺毋滥的。
奥斯汀不会屈就于权贵与金钱,在她的爱情观里,两个人相爱才能在一起。
她永远不能容忍自己与一个不爱的人生活一辈子,即便一辈子也不长。
我赞同她的爱情观,或许在骨子里,我也是这样一个人吧。
在想看和看过之间能不能有一个“看到一半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这个选项?美式浪漫轻喜剧,只不过是把高中校园里的故事移植到了十八世纪的英国乡村,并且充斥着美式的夸张的喜剧效果,但是既无微妙味道也无复杂性,并且完全是打着奥斯汀的旗号作为噱头而已。
Jane Austin's love story ended when she was so young. very touhing, but also very sad!
不把它当作奥斯丁看,还是部较美的爱情童话.但偏偏这里是奥斯丁,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有过这样的故事
抛开背景就是两个文艺小青年的爱情故事,最后因为各种原因各种无私没法在一起。为最后的结尾和量个喜欢的紧的猪脚加一颗星。是在是喜欢这种绿油油湿淋淋的英国乡村调啊。
大嘴和简奥斯汀哪里像了?!
她开始认识到,他无论在个性方面和才能方面,都是百分之百最适合他的男人,纵使他的见解 他的脾气和自己不尽相同,却都叫她称心如意,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她从容活泼,让男人心境柔和 作风优雅,他精明通达 阅历颇深,让女人也得到莫大的裨益,可惜这样的幸福婚姻已不可能实现。
Tom出现在舞会上和Jane相似一笑时感觉爱情真好。片子的结尾,Tom把那个我怎么看都以为是Lucy的那个女儿取名为Jane时,我宁愿没有伟大的女作家,也宁愿他们在一起。最后,他抬起戴着戒指的手鼓掌时,而她合上书时那只干净的右手时,我差点眼泪要掉下来了。
kao...什么东西
3.5。据说跟历史不符,好在还是个动人的故事。跟小说对照,显得简·奥斯汀的犀利讽刺背后有颗格外柔软的心。风景加分,海瑟薇的口音不太对。
简无法和爱的人步入婚姻,也无法和不爱的人步入婚姻。婚姻并不是生活里必需品,热爱才是。
Anne Hathaway / James McAvoy / Julie Walters / James Cromwell / Maggie Smith / USA / UK / Julian Jarrold / 成为简·奥斯汀 / Kevin Hood / Sarah Williams / English
靠,你丫真以为自己是傲慢与偏见啦
突然发现对叫James的男的木有抵抗力
现代社会也一样吧,嫁个有钱人的思想盛行,门当户对也还行,共同奋斗的万中挑一;爱情不等同于婚姻,人生啊,说不清楚......
百看不厌的万金油故事。编得一般,但还是能让人心动。
刚开始总以为在看《傲慢与偏见》,有点跳戏,不是很好。虽然是编写的,也不能照抄啊。女人比男人在爱情方面更能委曲求全一些,我可以为你私奔,不在意名声,放弃金钱。但如果想想,你为了我,会生活更加困难,我就可以为了你,放弃你。在好多电影里都能看到类似的情节,也不是女权,就是觉得女人更能体谅对方。
本来想给五星的。但...海报不好,没有电影本身的味道;女主角演得还不错,但感觉比真正的简多了点什么(词穷);结尾不够好,字幕出来感觉画蛇添足,不过理解导演向真实靠的意图,但偏偏对简的性格渲染在末了又淡了。有几幕还是挺感动的。
昨儿star movie看的时候扫了几眼。男主角是Narnia里的Mr. Thomason!,怪不得看着眼熟呢...古装扮相还挺好。不了解太多有关Jane Austin的生平,感觉戏剧化成分太多了点。
虽然我很喜欢海瑟薇,但是她的确亵渎了austen
Entertaining enough. 7 out of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