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欧嘉
Já,I, Olga Hepnarova
导演:Petr Kazda,Tomás Weinreb
主演:米哈利娜·奥利尚斯卡,马丁·佩奇拉特,克拉拉·梅丽斯科娃,玛丽卡·索波斯卡,尤拉伊·恩沃塔,玛塔·马祖雷克
类型:电影地区:捷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语言:捷克语年份:2016
简介:1973年,七月十日的布拉格,剛滿22歲的歐嘉開著一輛失速的卡車衝上人行道,造成八人死亡。歐嘉對警察說,她是故意的! 幾天後,地方的報社收到了歐嘉在案發前寄出的自白書,字裡行間不只是她的冷漠與殘酷,更透露出了一個被世人所拒絕的破碎靈魂:中產階級的家庭中她有衣食,卻沒有雙親的關愛,精神狀態與孤獨令她在工作與生活上屢..详细 >
片子尺度好评。虽然诉求的东西略显刻意,可是女主这么美,她说什么我都觉得对。
我觉得挺好的,整体感觉很喜欢。
黑白摄影和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都只是表面上的手段,并没有起到对影片整体塑造的直接效果,除了两段大尺度女同戏之外也没有太让人印象深刻之处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七月十日我生日。女主太美。
你们说的都不对
原来真的有穆谢特影响……比穆谢特差了100个穆谢特吧
影片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整体气氛比较压抑,中间加了几段pub的场景,算是调节了一下节奏。主题是讲复仇社会的不公,但关于女主被羞辱和虐待的片段其实很少,比较详细的叙述只是体现在最后写信时的独白,如果有更多细节铺陈,最后的谋杀和庭审时的昭言会更加自然一点。
一盘散沙。
一开始一直认为女主角是患了抑郁症,怎么最后又成了精神分裂了?其实全片对于女主角精神问题成因的探讨极为粗浅,大多数时间都只是对生活状态的白描,以至于后半段女主的犯罪动机转变变得略牵强,此外女主全程叼烟冷漠脸,忧郁气场爆棚但演技平平,唯一切合影片主题的恐怕只有黑白影像风了。★★☆
颜值不错,像是娜塔莉的升级版。
……该长的时候不长该短的时候不短,对着门拉二十多秒的空白镜头完全无意义只会让人感到厌烦,结局却又极其仓促;对欧嘉童年伤痛的刻画严重不足,后面的极端做法也就没有任何说服力了,我第一次从一部传记电影中获得的信息竟然还没有在百度搜到的对原型的一两句描述多。很少打三星以下的分数,但这部片子确实是不及格
不得不说,黑白光影很有意思,颇具年代感,不纯的黑白比例又有后现代的审美,结构相对讨巧,而镜头则是不带感情、麻木地进行记录的,可一个关于女性内心郁结而自我毁灭的可探究的故事却因为没有重点的剪辑和故作深沉的气氛而变得模糊不清,倒不是层层深入,更像是碎片拼接,得出的不是所谓的causes,只有reback后以作结束的result。
每次看到片名都看成了我是欧豪。。。。
感觉很一般。
黑白电影很有时代感,全程沉闷昏昏欲睡,一个中产阶级出身的女孩居然利用这样的方式去唤醒社会上其他像她那样在无爱家庭中长大孤独得寻求自杀方式解决自己的人,悲壮得唏嘘。
#16柏林电影节# 3.5 | 真实故事改编,叙述和镜头很工整,该涵盖的元素都有了。通过自述和逐渐疏离外界展现心理变化,从受害者心理变为报复社会,但细节处理不够清楚,后半段的情绪表达太严肃。反社会元素主导,目的是警世但对仇恨心态下得笔墨太重加黑白显得极度压抑(其实对摘抄的那几句挺有共鸣)。
本以为是个同类会找到共鸣,然而这货怎么永远是充满敌意的眼神?问她生日礼物都是那种答案。。一点也不可爱,也许她说的没错报复社会我只是没有这个勇气,但她不值得同情,孤独不是这样子的,至少我不是
有意思的题材,黑白影调的运用也挺适合,但在实现上略显乏力。部分原因来自于导演对于人物处理的犹疑,既不想认同于女主角,又不对之进行批判,原来这种位置便不容易,稍一处理不好就会让人困惑不已。导演提到有受到《穆谢特》的影响,但是感觉与之比起来还是相差太远。
没看完,感觉有某种刻意,想到布列松但是高下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