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萨亚斯这种纯意识流的作者表达,一般人都消耗不起,全程基本上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匍匐前进九十分钟,在最后时刻来个第六感模式,稍微挽回点时间价值,无福消受这种法国文青范。
本片基本上属于小K的个人show,没有其他重要角色,全程撑着一张死气沉沉的脸诠释了一个重度孤独症患者,表演还是在线,只是受剧本所限,缺乏了多维度的立体感。
另外,她在影片中的轻解罗裳及自慰戏份完全找不到必要的支点,纯粹是腐朽的法国假文艺作祟,简直浪费!
那是你吗,路易斯?
不,你不是。
或许,那是我自己!
该怎样讲述这个奇特的故事?
那座郊区的大宅中,昏暗的傍晚,女孩总能感觉到什么,看到墙壁上和桌子上划出的十字架,还有那突然自动流水的龙头。
终于,灵魂现身了,人形灰白的一团雾气,肆意冲荡,那般狂暴,似要将女孩吞噬。
这不该是我的哥哥。
女孩吓得冲出房间,再也没有回来。
可是,这所谓的鬼魂似乎并不打算从女孩的生活里彻底消失。
火车上莫名的短信,仿佛黑暗中一双敏锐的眼睛,洞察所有。
正是这个不知名的人,怂恿女孩打破禁忌,穿上明星的美丽衣裙。
我想,身为采购员的女孩,平凡得甚至有些落魄,内心深处,肯定也是想穿上那些价值不菲的衣服,注视着镜中的自己,好好欣赏一番。
女孩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巴黎市中心的街道中,男友远在异国,没有多少朋友的她,孤单在所难免。
同时,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死去的哥哥,真的在守护自己吗?
女孩一直等待着所谓的信号。
网络上雨果在偏僻海岛上证实灵魂是否存在的视频,还有那本女艺术家创作的诠释精神世界的几何式画作,似乎都是佐证。
那场残酷的凶杀,或许也是女孩心中恐惧和焦虑的外化。
很多韩剧当中,也涉及到所谓鬼魂不去,徘徊人间,希望传达情感的故事。
但都是围绕爱情和亲情的陈词滥调。
鬼魂最终都能了却夙愿,甘心散去。
但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似乎在用这一萦绕不去的鬼魂,暗喻着个人身份认同的混乱与焦虑。
路易斯真的出现了,拿着杯子从女孩身后的窗前轻轻移过。
杯子掉落碎裂,女孩并不知道那就是路易斯存在的痕迹。
女孩决定放下一切,离开巴黎。
当然也不再替他人采购从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珠宝和衣裙。
不可否认,潜意识中,她也一直在渴望那些奢华不实的装饰。
可为什么,沐浴着中亚的阳光,来到旅馆,看着铺在地上的床垫,女孩又看到了那只杯子,听到了鬼魂的回答:砰,砰,砰。
或许,什么都不存在,只是女孩自己的不安与幻觉。
如果女孩本身并没有感到生命的缺失,并没有身陷厌倦自我的泥潭,就不会被所谓灵媒的诱惑所魅。
刺客聂隐娘中那位歌姬之所以会被邪气所绕,就是因为身怀有孕,体制虚弱,同时担心被夫人嫉恨的担忧所致。
最佳导演奖的获奖作品,总是独特得令人迷惑,但同时,也确实带来了某种不同寻常的视野和思考的角度。
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看待事物!
以下是关于悬疑部分的梳理:给Maureen发短信是Ingo,Maureen向Ingo谈及双胞胎哥哥Lewis的去世以及afterlife相关的话题,Ingo说Kyra要和自己分手并且强调他们之间只是physical,Maureen收到的其中一条神秘短信是I want you, not physically,很明显Ingo在欲盖弥彰。
他开始只是想引诱和挑逗Maureen毕竟她年轻又漂亮,对Kyra的谋杀是临时起意,并且当Maureen身处案发现场时,Ingo也在,Ingo在前后推那扇开了一点的门,让Maureen误以为那是Lewis的sign。
这也可以从他们在Kyra家的对话推断,Maureen说Lewis会给留下sign,Ingo追问是什么样的sign,后续Maureen提到vibe并说那是you see this door, it’s only like sightly ajar. Maureen对于vibe的形容完全和她在案发现场见到的那扇门一样,而此前她去Lewis家并没有发生任何符合她心中期望的sign,所以我认为Maureen当时和凶手也就是Ingo共处一室,Ingo为了脱身而晃动门。
同时警察反复提到了首饰,Mureen在进了Kyra家之后把袋子放到餐桌的椅子上,去警局的时候身上明显没有袋子,从警局出来到Kyra家门口取车也没有袋子,说明袋子一直在Kyra家。
后续Mureen通过短信知道是Ingo使用备用钥匙将首饰放进自己家,所以Ingo是何时从Kyra家拿出首饰的?
时间只可能是Mureen吓得跑出去骑车的两分钟里Ingo从Kyra家出来并拿走首饰。
如果只是发送短信Ingo其实不必如此紧张到威胁Mureen,Mureen和Ingo共处一室才是Ingo做贼心虚的原因。
而我认为事后Mureen也发现了推门的人是Ingo因此她更换了手机卡。
首饰在Kyra的谋杀里非常重要,它是Ingo作案的间接证据,能从Kyra房间里把它带出来的除了凶手不会有别人。
Mureen去酒店找Ingo的时候是有提首饰的,她之所以能从酒店毫发无伤的出来是因为他们达成了某种与首饰有关的协议,比如她同意将这个证据交给Ingo(虽然Ingo从酒店出来手上并没有提东西),总之是消除Ingo的嫌疑。
此次事件对于Mureen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即Mureen否认Lewis的存在。
其中有个镜头是Lewis端着杯子从窗边一闪而过,关于该情节我比较倾向于导演是为了展现Mureen的矛盾—她相信Lewis存在但不敢承认,而不是代表Lewis真的存在。
电影通篇都是用一种sign或者vibe去表达灵,因此我觉得这个明示过于突兀了。
结尾的分析:结尾Mureen的对话是与雨果和灵的交流相照应,一次表示肯定,两次表示否定。
Lewis?(没有回应)Are you here?(咚) 我在这Have you been waiting for me?(咚) 我在等你Are you at peace?(咚) 我平静Thank you.(没有回应)-到这里Mureen其实相信Lewis的存在,但还是抱有怀疑,不管是对Lewis还是自己,于是她继续询问。
她认为如果是灵,灵会按照一次表示肯定,两次表示否定的方式来回答她。
因此接下来她问了一个和之前一样的问题只不过回答从“是”变为“否”。
Are you not at peace?
(咚)我不平静Mureen期待的答案应是两声咚(实际上只有一声),表示他平静,并且Mureen这里有等待另一声咚的表现,可灵只回应了一声代表他不平静。
这显然和他几秒钟前说得相反,于是Mureen接下来的情绪就变得激动说:Are you playing with me?
(没有回应)由于得不到回答,Mureen比之前更加希望得到两声咚,因为在她看来如果是两声咚她就能说服自己,所以她问了一个Lewis无论如何都会回答NO的问题:Do you mean harm?
(两声咚)不会伤害你Or is it just me?(咚)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它让我想到拉康关于自我的解读,比起寻找Lewis,Mureen是在寻找Lewis的过程中寻找自己。
那些sign和vibe是否可以认为是心中大写他者的表演,Mureen的欲望是寻找到Lewis从而开启了象征,自我因此缺失,结尾的咚不是释然而是Mureen需要找到的答案。
最后想说观影是一件极其私人的事情,毕竟我们往往是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事物而非通过它们来充实自我。
对“伤痛”的演绎和感知充斥着整部影片。
有人说,影片的故事线不够清晰。
也有人说,影片太显碎片化,让人摸不着头脑。
可是伤痛不正是弥漫在生活的每个瞬间之中的吗?
伤痛便是故事线本身,像一条弯弯绕绕的细线,穿起了镜子碎片般的生活瞬间,让你在低沉且平静地陪伴主角走到故事的结局。
——2024.12.24 平安夜
所謂眼見為實, Maureen於兄長身故大宅等待逝者留下訊息, 她自稱同哥哥有通靈能力, 信念是根深柢固的個人觀點, 不易抹去, 不理它是否現實還是屬魂, 相信就是來自感覺的多疑猜測的持守不息, 不信的就是身歷其境都會以各樣借口推翻, Maureen置身哥哥死亡處在, 他身前思想殘留, 妹妹早上醒來發現牆壁標記似是十字架痕跡是否亡兄發出訊息? 還是碰巧的穿鑿附會? 妹妹有先天心臟病, 身體檢查時她告訴醫生她不知能活多久, 她有隨時病發身亡領悟, 她的這份厭世讓她要在尚可呼吸時希望能與哥哥通靈, 她信靈體, 目睹的印記增強了她的信仰, 要鞏固信要有實則支持, 她討厭的工作帶來了接收資訊良機, 衣服採購員不時要乘英國倫敦往巴黎約二小時半火車, 她打開手提電話網絡聆聽靈異境界賦予抽象畫家靈感節目, 不知不覺小睡, 她抵達那刻醒轉, 視頻尚未播交完畢, 人同靈接觸的殊途詭異早於女子閉目小休時傳輸入腦, 現代資訊發達, 網絡發佈資訊氾濫, 哪些是實? 哪些是虛? 眼見未必是在, 耳聽可以是虛, 妹妹一往傾注要同亡兄的通靈先以發現橫直交錯痕跡立據, 再以記載影片加強所持, 妹妹看、 聽得到的訊息是她於私人及工作期間得到, Maureen隨時命休的生命依賴她要了解胞兄的死扛著; 她往返英國巴黎兩地火車行程她急於閉目聽沒有科學憑證的超自然視訊加重倦怠, 她的靈魂是依附哥哥亡靈而活, 以上是她單方的願意接受。
然而, 妹妹獨留大屋樓上浴室水喉自動開啟; 煙霞繞室靈魂浮游的吐納唬得妹妹蹲下不敢直視, 哥哥到底要給親人什麼訊息? 她茫無頭緒。
妹妹不正確聯絡方式帶來的是深刻恐懼。
Maureen朋友說她知道通靈法門是通靈者問了問題, 靈以震動通靈者數掌按壓桌面次數多少轉成是何字母組成句子作答, Maureen稱這麼費時方式是胡說八道, 可是她看了網絡片段說服她先前說的不信, 她信靈界不能常理判斷, 她寧可採用網絡世界不分真假資訊, 能與哥哥通靈任何方法要試。
互聯網是匯集文化歷史、千奇百怪藏庫, 通靈是偏方, 網絡搜尋的珍貴奇異節目可能對症下藥, 通靈片段方法一試無妨, 哥哥亡魂未知尚留多久, 能用的法子多怪都要用, 這是妹妹將會應用奇謀理由。
畫面是4:3比例的拉近影片看來是電視電目, 逐漸擴展影片原來是手提電話播放的網絡節目, 體積小且隨時隨地接受世界各地資訊手提電話取締了只可安坐家中收看經年甚久電視機。
輕便聯絡工具卻可以是幽閉地方, 以及人流甚廣公共場所的恐懼溝通凶器, 連串不即時答話立馬問題轟炸屏幕的嚇唬是都市人Maureen不論在列車廂、街道均低頭焦急掃手機, 生怕過時瀏覽短訊會招致不測, 儘管Maureen勇敢經酒店房門防盜鏡看出面是否有人造訪? 手機用戶的恐懼是網絡的無形監察, 濫用, 或是兇手利用Maureen著急要與兄長通靈借刀殺人的網絡殺局。
Maureen工作是替名媛選購衣履鞋飾, 她衣著隨便, 一身皮衣牛仔褲搭著一副嚴肅臉孔步入時尚名店接洽在職人員談論買手穿衣配搭, 她經常給更適當雇主出席名人聚會時裝配襯予職員, 女士愛美, 亦有把自己裝扮時髦漂亮的虛榮, Maureen樣貌冷峻, 不長肉, 穿起品牌不輸老闆Kyra, 她要給予高跟鞋的長髮男子不要告密, 她穿了, 並仔細端詳這對貴不可及鞋子, 世上哪有不沾葷腥的貓? 有的是罕見, Maureen不會自拍留念, 萬一給他人發現告狀肇事者仕途泡湯, 她穿戴高貴衣物變成名門淑女, 時刻雖短, 但她明白剎那華美永存心裡, 不需要於介紹名人網站刊登照片, Maureen只要穿上雇主衣服於她的床塌躺下嗅出名人沾有貴重衣料摩挲華服, 自瀆, 代入名人的淫蕩圈子, 她算是沾上上層門縫。
私人採購員看了一會手提電腦Kyra穿著她代為購買衣物網頁闔上面版, 她同意雇主與香奈兒首席設計師Karl Lagerfeld合照是時尚愛好者夢寐以求的幸事, 雇員穿上品牌可以登大雅之堂, 就是名氣不及, 人脈不廣, 她只能背後穿上老闆稍後穿著衣服代入一會, Maureen討厭巴黎是她是名人背後不能曝光的幽靈, 她不能於雇主與律師談事務打擾一下提問, 她的卑微不見便服員工在名店取走雇主訂購衣物, 而是Kyra不賣帳給詢問公事職員。
妹妹問靈魂是否和她開玩笑? 數下碰撞聲音答覆不能釋妹疑竇, 她是不是遇到亡兄靈體? 還是身處英國巴黎出差積壓出來的精神病? 她重獲自由的可見一片天相信是導演給予女性可以是時尚潮流卻困身名利場的品牌奴隸, 能放下離開是飄流遠方休息的通靈女子。
Patrick Chan寫於2017年5月7日。
跨类型:时尚都市、通灵惊悚、谋杀悬疑女主角是一个时尚大咖的个人买手助理,她同时也是一位通灵者(medium),在同胞兄弟死后,她住进老宅等待着她们约定中的信号以知晓对方真的还存在着,一切所谓通灵都是真实的,而不是他们的臆想。
但是老宅里只有一个女鬼而没有她的兄弟。
而她的工作身份又说明她也是一个物质主义者,她向往老板的高档华丽的大牌时装,也终于在一个神秘的短信通信者的鼓动下穿上了她们。
自由的在老板的豪宅里穿着她中意的华服的、睡在她的床上,她似乎实现了一直以来期待着的反抗。
但是灵异再次出现。
第二天老板被谋杀,而她是第一个目击者,同时灵异又在豪宅中显现。
她仓皇失措逃离了现场后又回来报了警,奇怪的是她从卡地亚帮老板取的珠宝以不翼而飞。
原来是老板的情夫?
还是那个灵异?
答案总在两者之间,她们都出现在了那个酒店、从那里走出了酒店大门。
一个是可见的实体的具体的人,一个是不可见的、灵魂的、欲望的力量或场…p.s. Kristen Stewart 演技在成长。
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但还是不敢说自己完全看懂了,不过也正是它教会了对于任何一件事,感受远比认知更重要。
尽管如此,对它新的认识还是要说说的~①哀悼与放手。
莫林突然失去孪生哥哥,为了等待来自哥哥的sigh留在巴黎。
她如此执拗,旁边很多人如哥哥的女友和挚友都已经开始了新生活,只有她不肯放手。
片中的各种主观镜头(可能)都向我们表明哥哥的鬼魂确实存在,他跟随妹妹,向她发出微乎其微的信号,就是告诉她是时候放手了。
②电子媒介、自我映射与沟通。
在电影中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这些电子产品是完整的“角色”,如莫林用手机发信息的正反打和她与男友视频聊天的场景。
莫林用手机看视频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做的,几个镜头在视频画外音播放时给到了拥挤的人群,表明在电子产品的影像下人们不知不觉间失去了“沟通”的能力,电子产品将自己和他人隔绝开来。
现代人的情感疏离,也表现在莫林会轻易将自己的内心透露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至于通灵,我认为它恰恰表现了现代人的迷茫内心,所以那些抽象画的作者才会说她的作品至少在20年后才会被理解。
电子产品也是每个人内心的映射,我有个大胆的想法就是莫林的男友盖瑞根本不存在……这个角色只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且画面十分模糊,当莫林忙碌时不会想到他,当她需要引导时男友就会在自己的选择下出现,包括最后前往山洞遇到哥哥的鬼魂。
“男友”盖瑞是莫林内心的映射,他代表着自己的另一种可能性。
③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
莫林始终声称自己是灵媒,但除了一个鬼魂实体的现身,其他时候我们并不能感觉到她的通灵能力。
死去的哥哥一直给她传递信息,可莫林始终没有察觉。
而哥哥的好友,坚信他的鬼魂就在身旁,对此她只是一笑而过。
这时哥哥直接现身,通过打碎水杯的方式告诉妹妹——“我就在这儿”,可莫林的反应是这水杯只是被人无意碰到的罢了。
到最后在山洞里,莫林都不肯相信和她交谈的是自己的哥哥。
她认为的,自始至终什么都不是,这才是最让人叹息的。
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作为女性也作为私人采购员,莫林羞于谈论自己的欲望,尤其是有关物质的。
影片前段,莫林采购衣服时,所有人都会问她是否想试穿,她都是先拒绝再犹豫地接受了提议。
她看到奢华的珠宝的心仪的华服会停下,却一直抑制欲望,这也是她会被短信中的陌生人利用的根本原因。
片尾的对话是解读全片的钥匙,信息量巨大。
莫林说到自己总是跟随哥哥的脚步——无论是灵媒还是私人采购员,都是她从哥哥处接手的。
也行从这儿我们能感觉到莫林等待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她没有做好“一个人”的准备。
她对自己的未来是迷茫的,她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因此死死守着在他人看来毫无希望的来自哥哥的信号。
哥哥给她的那些信号,从这方面看也在告诉妹妹要自我觉醒,他之所以没有发出清晰的信号是想让莫林一个人摸透,可惜最后还是要通过山洞的交谈让莫林明白“This is just me.”可以说阿萨亚斯没有在影片中给出任何答案:是否哥哥鬼魂真实存在?
凶杀现场的光是为何?
男友为何始终没有露面?
这些我们或许全都不得而知,但唯一确切也唯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和莫林『自己』有关。
或许你对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这个名字除了颜值 和<暮光之城>系列 就没有了好感 但是人的主观意识往往会对你造成错误的引导
这样认为的你 一定是没有看过<锡尔斯玛利亚><某种女人>
她们活得很用力 又或许有些厌世情绪她完全代表了一类 或者说是一个时代的女性角色
本片<私人采购员>中 小K饰演一位名叫莫林 位在巴黎的年轻美国女孩她的工作是替一位有名的女士照看衣橱她讨厌这份工作 却找不到更好的来负担她在巴黎的开销
作为一个灵媒 她等待着 等待着她最近去世的双胞胎兄弟——Lewis的消息因为他们约定 那么无论谁先过世 都要千方百计用各种方式 用种种迹象暗示对方 自己还以某种方式存在着
她的手机突然开始收到一些陌生的匿名消息灵异的事情开始发生 莫林被无端卷入一场凶杀案
一个充满疑惑的 匿名短息
突然的凶杀案 有点血腥 有点迷茫 所以 你可能会发现 本片<私人采购员> 集齐了犯罪 惊悚 和文学的部分但是幸好的是 导演把这些事情讲清楚了
剧本涉及afterlife这一哲学问题 满足了导演要在文学上的创作的要求涉及灵异事件这样的背景 实现了他在选材上对惊悚题材的偏爱有了这些前提铺垫 剧情在进一步走向血腥犯罪的阶段的时候 也显得比较成功了
那扇凭空打开的电梯门、酒店门 是灵异事件 还是人为?
罪犯是抓住了莫林的弱点
她生活得压抑 一定程度上“羡慕”Kyra的她 试穿了她的衣服事后她也觉得这样做不对 甚至感到羞愧
但是灵异的短信 加之她灵媒的身份 在苦苦等待哥哥信号的莫林很自然的把这些联系在一起
有弱点的人 受到蛊惑的时候是最盲目的人 凭借此片获得 第69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最佳导演的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是法国当代最富知识分子气的作者导演 阿萨亚斯的电影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一 是文学性很强 引发思考和搅动舆论的能力很强 喜欢在电影中做纯粹的电影艺术创作如 《夏日时光》、《锡尔斯玛利亚》 其二 是他有着自己对恐怖片、悬疑片在电影史脉络中自成一体的想法和探索 电影选材上 偏向于有惊悚 灵异 犯罪元素的故事 如 《魔鬼情人》、《登机口》
<私人采购员>这部文学性+犯罪惊悚元素的片子 也是导演颇有把握的讲故事方式 或许是连导演本人也没有想清楚 如何把灵异现象和最终的结尾联系起来 结局不清不楚 看得观众一头雾水故事 感觉匆忙间就结尾了
莫林一直在沟通和联系的人 其实是自己那么之前所感受到的 也不是Lewis的信号完全是自己吓自己?
在生活中离开了Lewis的莫林 身心可以得到释放嘛?
大家都希望她能不缅怀于过去 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但是Lewis放过她了嘛 还是我们该问 她自己放过自己了嘛因为大家都有了新的开始…
导演拍了个惊悚片之后 还是想要告诉大家 世界上不存在死后的灵魂一事 结尾处也鸡汤的 表达了对亲人的爱 超越了生死的概念但是未免牵强了
不过抛开这个不清不楚的结尾《私人采购员》的导演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 依然有极多令人回味的地方这种慢条斯理 娓娓道来 构建鬼故事的方式 与传统恐怖片以悚人视听来渲染 构造惊悚剧情的廉价手段 截然不同
我相信每一部电影的表演 都会对一个演员的心境和演技有所锤炼你或许会说她是没有演技的“面瘫脸” 可是情感的宣泄不一定是要疯狂的她用不夸张的姿态 依然能够表现出莫林面对未知短信、对枯燥生活、对Lewis的困惑 忧虑 怀疑
小K用不同类型的片子 为观众呈现了不同的世界让年轻人在影片中 找到自己 看清自己的问题她是一个时代的演员 她从暮光女成长 她给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她是一个有才华的演员毕竟欧美市场重视的是演技和塑造力 与国内市场还是有所不同的最后一句 不是在黑国内市场哦 哈哈哈…
其实看过 暮光系列的盆友们 应该也对罗伯特·帕丁森 有所了解曾经的男主角 也转型了……今年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上 他也带来了自己的作品 <好时光> 收获了一众好评所以谁还没有在进步呢?
期待他们的新作品 上映 文章的最后 想要告诉大家 光xiu 也开始写公众号了 哈哈哈 希望大家喜欢这样一个温暖的 光xiu 微信号: 一束热热的光xiu OR xiuxiuxiu_light 光xiu 还有很多光芒 希望分享给同样需要光芒的你
这部电影有很多缺点,但导演依然在电影中倾注了自己关于“自我”这样一个主题的表达。
当我在无聊的碎片时间里断续的看完这部电影之后,静下来去回忆电影的结构和主题,反而觉得这个电影好像并没有我观影时体会到的那么差。
影片的主题表达跟叙事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
电影的主线是莫林对已故的双胞胎哥哥路易斯的追寻。
双胞胎兄妹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设定,同时这个设定对理解电影的主题也至关重要。
在各种媒体报道和民间传说的渲染中,双胞胎之间往往有着超现实的某种联接,且不说这是否属实,这种设定对于大众早已是一种潜意识的认知。
莫林对路易斯的追寻,其实是对自我定位的迷失。
主角莫林的personal shopper这个职业的设定也同样耐人寻味。
这同样是一个在别人身上映射自身的设定,而且导演强调了雇主对莫林的限制,即禁止她试穿自己的搭配。
这其实加深了莫林对自我的间隙,而莫林受匿名短信的引诱,而打破了这层禁忌,但在短暂的沉迷后却感受到了抗拒。
这其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体验,我们常常面对着镜像中自我假象的完美形象,但当我们把自身实现成镜像中的自我时,却会尝试一种不适应感。
拉康在镜像理论中对这种精神状态做了详尽的分析,我实在所学甚浅,词不达意。
另外,影片中有两个小的情节设计很有意思。
一个是莫林在雇主被谋杀的惊恐中拒绝了与匿名短信的沟通,当她讲手机的飞行模式接触后,短信传递了危险一步一步逼近的信息,同时由于开启飞行模式所带来短信的延时性,发送时间的一点点逼近制造了紧张而又绝望的情绪,很独特有新意的表现形式。
还有一个就是在酒店里,电梯和感应门的开关设计。
其实这是导演故意制造的引发剧情讨论的点,相较于前一个剧情,我觉得这个略显笨拙,这种技巧并非导演独创,杜琪峰在《神探》的结局也用了同样的手法,其中隐藏的剧情和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及其丰富,而本片中的用法就相形见绌了。
Kristin Sturt是我很喜欢的好莱坞年轻明星之一。
在各种渠道中都展现了一张不羁的自信美,很吸引人。
但也仅是一个明星,小K近几年开始尝试一些有深度有思考角色,在《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中也展现出来可圈可点的表演,相信有一天会有一个适合她表现的好的作品。
这是我的第一篇影评,这部电影真的是烂到我忍不住写影评。
太差了……叙事差,演技差,镜头也差,还偏偏拿着文艺片的腔调。
浪费了我人生中宝贵的三个小时。
所有人都没有演技,所有对话都像是纪录片访谈,光是短信界面就占了一大半(那我干嘛不直接看小说啊!
淦!
)看了半天大概知道讲了什么,逻辑牵强,人物单薄,凶手也毫无悬念,但是电影却演得仿佛大家看不出来,也许这就是自欺欺人式叙事吧。
唯一的优点可能就是给了我许多个吐槽的理由。
太烂了,实在是太烂了。
太久沒看裝逼片了。
【B-】
被满布的悲伤、迷惑和尴尬感染了,k-stew的个人魅力功高至伟。
女子试穿他人的华服,以畸形之心攀附触不到的富贵;鬼魂披附人类的画皮,借玄异之迹展示说不透的灵谕。她骑着摩托往返异国,羞耻心无法压制褫夺的欲望;它借着短信玩起游戏,好奇心不能驱动还魂的夙愿。幻影跌碎了玻璃杯,穿梭于旧宅酒店古堡,它在守护还是捉弄?遭遇神秘主义,肉胎凡身只好束手就擒。
只是裝得很前衛,但內裡空空如也。所謂深刻身分探尋? 好幽默喔。故弄玄虛可以概括整部戲。主演的Kristen Stewart也沒把角色撐起來
3.5
小k还是不错的
“在21世纪以屏幕为沟通媒介的时代,圆桌降灵会仪式以敲击次数书写语言的神秘仪式会发生迭代吗”——观看时不断涌出的书写欲望,影像没有深入展开的讨论翻译进短篇写作就是一个绝佳的小说梗
其实电影情感好浓,女主角的遭遇让电影给人一种脆弱的感觉,可真要从这个剧情里品出点什么,也困难,全然当作惊悚悬疑片来看,还挺喜欢的,甚至觉得颇有味道,尤其是它冰冷的气氛让本来就神秘的剧情多蒙上了一层面纱,只是最后一场戏破坏了这种感觉。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演得挺自然的,看着也挺舒服的。
wtf……我去看victor hugo in jersey了
用鬼魂与通灵物化的主角哀痛历程是影片内核,阿萨亚斯对混合在片中的恐怖与惊悚元素有刻意的降调处理,凶案现场的黑影与在酒店电梯与大门间穿行的幽灵,安静的短信对话中映射出的角色内心,以及高效且优雅的演员与摄影机调度,这些都体现出阿萨亚斯对存在于片中现实的和超现实元素的有力掌控与优雅呈现
这是一个有着杰西艾森博格式神经质女生想要穿一款高级背背佳而不敢,然后在siri的帮助下勇敢穿上的故事
苍白是其次的,如此讨巧的场景与镜头设计就显得不迷人了。
作为童颜巨乳的我很羡慕斯图尔特的平胸…
第一次觉得斯图尔特的路子对了 她的确需要多和欧洲导演合作 中和掉她身上容易被美国导演庸俗化的特质 PS 第二次看见摄影师朋友在阿赛亚斯的电影里客串摄影师 偷笑
小k跨国帮老板拿衣服做火车那段真的把一个打工人的卑微和疲惫“演”很好。以及一开始还在想在在大街上大摇大摆拿着一堆奢侈品为什么没有危险,才想到原来飞车党就是主角自己。
KK好pio亮😢
倒是没什么令人讨厌的地方,拍得也没毛病,演得也没毛病,探讨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也不是不行吧,可是这也没探讨出啥来啊,拍了一个多小时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阿萨亚斯。。。
为什么存在?我是说这片。好流水账的感觉,也没发现有特别出色的调度。
一直当鬼片看,没想到结尾还有惊喜,原来都是她一个人闹的鬼,所以人是谁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