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寻枪,与《神探》的悲剧结局不同,《PTU》甚至有一种大圆满结局的意味,坏人都被绳之以法,警务人员人人有功,看起来似乎和谐美满,但实际上真是如此么?
嚣张跋扈,惹怒混混,被打丢枪的肥沙——结局:2枪击毙走私贩,有功。
徇私枉法,暴力执法,在新人劝告下,或者说迫于压力最后一刻前往阻止,误打误撞参与枪战的阿展——结局:带队击毙走私贩,有功。
PS:穿PTU警服的华哥真是帅到爆!
对阿展徇私的行为坐视不理,被偷钱小孩意外引至广东道的琪姐——结局:带队击毙走私贩,有功。
在枪战间因胆小害怕而躲在车里,事后空放两枪的重案组CID张警官——结局:协助击毙走私贩有功。
欲为子讨个说法而不带任何手下,却以为被肥沙出卖而拔枪射击大眼的秃头——结局:被大眼枪杀。
手下自作主张杀害马尾而毫不知情,却以为被肥沙出卖而拔枪射击秃头的大眼——结局:被秃头枪杀。
砸车窗偷零钱的小孩——结局:因枪战而被忽视,最终无人追究。
相信大家通过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就如同这部影片,如果你只是因为看到最后的结果而大舒一口气,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看似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结果,实际上就是最大的悲哀。
我相信这也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只看重结果,结果并不意味着真相,实际上过程才更真实可靠。
叶念琛的《十分爱》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放在这里我觉得很合适:这个世界什么都是掩眼法,看见的未必是真,而真的,你没那么幸运看得到。
杜琪峰是一位个人风格非常浓烈的导演,即使在以黑帮警匪片见长的香港电影圈,杜琪峰的黑帮警匪片仍然能独树一帜,带着十分鲜明的个人标签。
说到杜琪峰,不能不提他的暗战、黑社会、枪火、夺命金。
但要说到哪一部电影汇聚了他最多的特色,个人推荐“机动部队PTU“。
最近又重温了一下这部电影,这部13年前上映的片子,即使放到现在,依然是一部佳作,甚至可以说在华语警匪片领域,依然无人能出其右。
90分钟的电影,描述的其实是不到12个小时的故事。
影片从夜晚开始,以林雪饰演的反黑组沙展丢枪、黑帮老大儿子马尾被杀两个偶然事件开头。
随后,围绕着任达华带领的PTU小组帮忙寻枪、黑帮老大帮儿子复仇、重案组介入调查凶杀案这三条线索展开了整个故事。
随着故事的推进,三条线交织在一起,警察、黑社会分子的众生相被慢慢揭示,枪支的下落、林雪和任达华的命运牵动人心。
当矛盾被激化到最高点,在观众以为警察的职业操守问题会在第二天被曝光时,又一件偶然事件的发生,使得这一切嘎然而止,林雪和PTU部队”化险为夷“,抓住了林雪小辫子的重案组督察也被林雪抓住了小辫子。
于是,在天光大白后,夜晚发生的这一切又潜入了水底,再次归于平静。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作品,是电影但更像是小品,立意深刻,人物塑造也很高明。
杜导在影片中描述了三种警察部队,反黑组、PTU和重案组。
这三类警察被导演烙上了不同的符号。
林雪反黑,却常年游走在灰色地带,道德水准和行为举止与黑社会离不了多远,才会在丢枪的第一瞬间想着瞒而不报,还把任达华拉下水。
任达华把同事当“自己人”,看似很讲兄弟情谊,却滥用暴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黄卓玲饰演的重案组督察作风正派,在同事面前看似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却在突发行动中暴露了技术能力不足的缺点。
在杜琪峰的镜头下,香港警察部队的问题被一一剥开、曝露,很多的细节耐人寻味。
影片的结构完整、布局精妙,开头埋的伏线在故事中段和结尾被掀开,首尾呼应,让人恍然大悟。
全片没有一个多余的情节和镜头,许多看似不经意的画面,其实都是在为故事整体服务。
第一幕PTU坐在出动的车上,广播里报道的银行被抢的新闻,任达华说的那句“穿起制服就是自己人”,其实是重要的伏线和点睛。
黑夜里那个砸汽车玻璃偷东西的小孩,反映的是香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杜琪峰的电影,光影是一绝。
最精华的地方莫过于任达华小组去一栋旧楼寻枪,在漆黑的环境里,几支手电筒在楼梯上下移动,仿佛在徘徊的不是灯光,而是人心。
杜琪峰的电影,配乐又是另一绝,离奇的故事情节配上那特殊的蓝调音乐,让人觉得荒诞中带着点喜感,反讽意味立现。
杜琪峰的电影,喜欢挑战尺度,黑社会老大把赤身裸体的手下关在铁笼子里,让人对黑社会的残忍手段过目难忘。
待到影片结束,细细回味,你会发现这是一部讽刺意味非常强的作品。
片中几乎没有好人,即使是象征正义和道德的警察,也喜欢挑战底线,隐藏着诸多见不得人的秘密。
然而更讽刺的是,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却在天亮前因为偶遇抢银行的劫匪,而立下了“大功”。
大功之下,他们的不端行为再一次被掩盖,而且很有可能会更变本加厉。
林雪在最后,发现他的枪根本没有被抢。
原来折腾了大半夜,丢的不是枪,是心。
一部PTU,让我对杜琪峰懂了很多,很过瘾。
期待杜Sir下一部佳作。
银河映像二十年之际花了一整天时间重温了PTU系列,虽然该系列在银河映像作品的风头远不及《枪火》《暗战》《黑社会》等,而且最成功的也只是杜琪峰2003年的第一部PTU,杜琪峰也凭借该片拿下了第二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而后续五部都是由其监制他人代劳的在08,09年扎堆制作上映的跟风系列。
<图片1>第一部《PTU》,编剧欧健儿(神探)游乃海(枪火),摄影郑兆强(暗战),剪辑罗永昌(黑社会2),美术冯乐斌(枪火),配乐钟志荣(枪火),再加上导演杜琪峰这块金字招牌,强大的制作班底可以称得上是银河映像的黄金一代。
整个故事设定在尖沙咀街头一个普通的夜晚,借片头巡逻车里任达华饰演的PTU沙展何文展告诫下属的一句台词:穿着这身制服就是自己人,已经埋下了该片非关正义,没有对错,只分你我的心态,接着由几个简单的换位引发的火锅店冲突一戏,正式拉开这个不同寻常的夜晚大幕,黑帮太子马尾哥遇袭横死街头,神秘杀手的消失引发黑帮冲突,重案组介入调查,大战可谓一触即发,夹杂其中的林雪饰演的反黑组警长肥沙也因此丢枪,不得不求助于PTU展哥,由此引发了一场寻枪的街头追逐。
片中万年配角的林雪咸鱼翻身大放异彩,任达华率领的PTU小队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的游戏厅和后巷等戏也把香港警方黑了个底朝天,废楼搜索一场借着简单的手电筒明亮气氛好到爆,结尾街头枪战多方火拼颇有枪火之味,整体剧本上不完美的就是肥沙的那把假枪没能玩出火来,四个突然出现准备跑路的大圈帮也有点突兀要是前面可以串一下就好了,邵美琪饰演的PTU沙展Kat带领的一队也比较弱,一直游离在这一线的那个砸车侏儒倒是给圆了回来,结尾最后一个长镜头,重案组反黑组PTU巡逻车胜利而归回去交差,看似黎明即将到来的街头骑行车的侏儒反方向驶来,也有种逃过惩罚的意味,什么正义什么原则都不过如此。
在杜琪峰强烈的个人风格掌控之下,是一场精彩的不可宿命的黑色幽默,片中角色的塑造,场面的调度,人物的站位,配乐的运用,氛围的营造都算的上是银河映像的巅峰之一。
四星推荐。
<图片2>而后的《警例》《同袍》由第一部的剪辑罗永昌(每当变幻时)执掌,《绝路》《伙伴》的导演则是刘国昌(五亿探长雷洛传),《人性》是吴耀权的作品,依然是任达华邵美琪和林雪的主演,不过何文展变成了李永森,Kat姐也成了张佩仪或阿May阿美,两人还是PTU的沙展,故事也随着PTU发生,不过角色位置结构重心都已经不同,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任达华的警号7366和邵美琪的26316,林雪的肥沙也只是出现在刘国昌的两部作品里,其他则变成了肥棠。
都是圈钱水平远不及杜琪峰。
<图片3>罗永昌的《警例》编剧是叶天成(黑社会)+司徒锦源(暗花),《同袍》则又请出了第一部的编剧游乃海和欧健儿,还有第一部的摄影郑兆强,不过不是摄影是摄影指导,两部的剪辑由导演本人和梁展伦(毒战)完成,其他基本为二线制作班底。
这两部基本也算是一天内发生的故事,《警例》放大了任达华带领的PTU小队不黑不白的暴力执法之上,《同袍》的重点在PTU内部任达华和邵美琪之间的矛盾之中。
两部戏的剧本都还不错,而且还有丝丝关联,任达华在《警例》中暴力执法造成不良影响,可以看作是《同袍》里得不到升迁与上级排挤,而邵美琪得到重用造成两个小队矛盾的由来,而林雪扮演的重案组肥棠在前片被夺枪,接着在后者里则扮演下放到PTU里开车的司机。
罗永昌的两部片为了铺陈故事和收尾,搞了一天之前之后的一些头尾情节,略显多余,《同袍》的气氛稍比《警例》的好,也许是场面大的缘故,《同袍》里那个斗鸡眼老头蛮亮眼的,可那个对钱包有着执念的朋友就搞不懂了。
整体节奏都还不错,比较中规中矩,无功无过。
《警例》三星,《同袍》三星半。
<图片4>刘国昌导演的《绝路》,编剧是司徒锦源+邓力奇(导火线),摄影林志坚(伊莎贝拉),剪辑曾国祥(主演兼剪辑,曾志伟之子)+邱志伟,《伙伴》的编剧是谭广源(打擂台)+吕冠南(暴疯语),剪辑邱志伟(龙门飞甲)+梁展伦,配乐都是韦启良,美术叶淑华也是刘国昌两部的美术设计。
刘国昌的两部丢掉了一天内发生的故事模型,任达华邵美琪林雪都变成了故事的配角,而主角换成了PTU之外的帮派小人物身上,《绝路》中庙街底层盲辉,《伙伴》里的新移民维路。
两个故事都从社会边缘小人物的视角出发,还原挣扎在PTU与帮派之间讨生活的悲哀,夹杂少许对人性的探讨。
《绝路》保持了对警察暴力的继续放大,可惜最后被任达华良心发现的正能量给挡回去了,曾国祥的演技不错,小人物盲辉的塑造的很好不过刻画太多,最后吃力不讨好,而且各种悲惨之后结尾对于盲辉反抗这一主题的表达却含糊不清,基本就是太惨了,然后就over了。
摄影有加分。
《伙伴》的话题延伸到了移民犯罪种族歧视的问题上来和一个PTU菜鸟警察成长的主旋律故事,兄弟手足情加同僚伙伴情,还扯了一段邵美琪的爱情线,或许是在上一部里把情用的太狠了,到这里简直淡出鸟来,《绝路》里起码铺陈了半天虽然高潮不怎么样起码还算有点,这部完全就没有高潮,这让高潮迭起的杜琪峰情何以堪啊!
《绝路》两星,《伙伴》一星。
<图片5>《人性》导演吴耀权,电视剧起家,电影作品里这部就是顶点了,编剧叶天成,剪辑邱志伟+梁展伦,故事的线索又一次集中到了林雪饰演的重案组警长肥棠身上,结局却没有黑色幽默,变成了主旋律,硬生生的把每一部里都脑满肠肥的废材警察林雪扭转成伟光正,大圈帮悍匪也变成了劫富济贫的爱国好汉,倒是公安身份带来一点讽刺意味,PTU没多大用武之地,内地水准的警匪片,不过林家栋倒是有点银河映像的味道,想知道贾樟柯的《山河故人》里的几何问题还是代数问题这个梗是不是从这来的或者还有前作,一星半。
<图片6>杜琪峰开创了PTU,也给这个系列画上了最精彩的一笔。
罗永昌照猫画虎,学的不怎么样倒也还算一种坚持。
刘国昌换了个角度思考,却不伦不类。
吴耀权则整个游离之外。
这个系列可以看作港片衰落的一个写照,原来的辉煌在内地市场的冲击之下,香港电影跟风而起,但伴随着审查制度而形成的怪胎。
虽然很多人都在吹捧港片已死,的确,看这个系列连十年都不到就搞成这个样子,十年都不到呐!
希望有一种坚持依然存在!
(树大招风不能多说闷声发大财五十年不动摇)
这片子太TM酷了。
故事很简单,但是构图、站位、配乐、枪战、慢镜头、布景、打光完全是杜sir风格化的美学。
杜的广角镜头,浅焦小景深造成了一种畸变的美感。
单单一个上楼梯的戏构图就可以把空间玩弄出这种效果。
故事内容上则是十足的黑夜幽默,一把“失踪”的手枪引发的血案,结尾不忘探讨下人性。
顺便一提,片中的中国冰室有些眼熟,简直就是家乡的某个小餐馆
1.70年代,也就是杜琪峰导演入行电视台打杂的时候,香港正是鱼龙混杂,警察与黑道不分家的年代。
众所周知,那年代黑道朋友们热衷于影视事业。
高层靠电影洗钱,中层插手制作,而龙虎武师也往往是老大们的打手。
大哥们还饶有兴致地客串演出——遥想当年杜月笙,也是资深票友呢。
大概因为见多识广,杜sir电影里的黑社会既不是官方叙事中的大奸大恶,也谈不上”忠”与”义”,无非都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黑社会和警察,都靠着港人的精明劲儿,守着自己行当中那些不能明说的规矩。
2.杜sir利用路灯的锥光,把夜晚的尖沙嘴变成了话剧舞台,让两个小分队一明一暗地巡游其中。
小分队路过了一家又一家银行、超市,化妆品店。
在夜里,这些上班族们流连的机构都已熄灯拉闸,为夜行动物们让出了活动空间。
3.黑社会这些”化外之民”,信奉的是道上的不成文法和权力等级制度。
但辈分高,当大哥又怎样?
遇到警察序列中最低一级的军装PTU,照样要打落牙齿往肚里吞。
一切权力遇到国家权力,都只有被碾压的份。
游戏机厅里那个不知天高地厚挑衅阿sir的寸头小子,正好拿来杀鸡儆猴。
4.警队也有警队的不成文规定。
展哥(任达华)带的B队一路上就在展示:帮同事平事,避开监控干脏活,(适当的)刑讯逼供,等等。
展哥精妙地掌握了逾越与规矩之间的平衡,肯为兄弟担责犯险,又不至于傻乎乎地把自己搭进去。
他在楼梯上手持电筒居高临下审视跟来的传令员,瞬间就判断此人可以接纳;把Kat(邵美琪)当自己人,果然Kat没有透露失枪的半点消息。
这等识人御人之术,真是惊人。
5.与魅力型的展哥不同,Kat姐能当上头头,靠的是坚韧不拔,心细如毫地干好每一项琐碎的任务。
在后巷发现肥沙的是她,耐心检查每一辆被盗车的也是她。
想必Kat的警队纪录是完美的。
另一方面,Kat也深知警队,不成文规定如果打破,也就别想再混下去了。
失枪事件,Kat虽然摆出了强硬的姿态,但终究还是为肥沙让了路。
在女人受歧视的警队,她就是这么微妙小心地带着自己的小分队前进。
6.重案组女督察,平心而论,是个敏锐又尽责的人,并没有做错什么。
但唯独她和她的手下全场穿着笔挺的西装,与所有人格格不入,办起差事来又一板一眼,不懂”自己人要护着自己人”的硬道理,被避之不及等着看她笑话。
杜sir最后强行给她安排了个搞笑的结局。
看来杜sir虽然常穿西装戴领结,心还是属于底层大众的。
7.个个都是聪明人,唯有肥沙愚笨地过分。
不过在这荒诞巧合的一夜,让他交点好运吧。
杜琪峰在银河映像的十年形成了他独特的影像风格,即使过了多少年,你还依然能记得PTU的阿Sir们身穿制服,浪漫地踱步在香港的夜景中。
这种风格一脉相承,和早几年的《枪火》出奇地相似,只是把主角从阿Sir换成了黑帮雇佣的保镖。
即使在多年后,杜琪峰想要摆脱这种风格,寻求一些变化。
但这几年的杜Sir却早就是我心中的巅峰状态了。
如果说《PTU》拥有千禧年后最好的香港夜景影像,一点也不为过。
前两天看到室内滂沱分享修复的蓝光截图,美的不可胜收。
摄影郑兆强和杜琪峰从99年的《枪火》和《暗战》就已经开始合作,影像风格非常合拍。
他们创造了一种夜景中的聚光灯般的效果,黑夜好像是一个舞台,戏中的人物轮番上台舞蹈。
灯光打到他们脸上,观众几乎能感受到角色们的呼吸。
原po:https://www.douban.com/people/ElephantBoy/status/2522561668/配合着安静的黑夜以及远处一点点的白噪音,杜Sir创造了一种迷人的张力。
就像是西部片中决斗的牛仔在拔枪射击前的那个长长的瞬间,你不知道是不是下一秒某一方就要血溅当场,而悬着的心却一直不能放下。
《PTU》中有许多这样曼妙的时刻,不论是任达华一行迈着舞步搜查废楼、马尾和林雪在餐厅相爱相杀、还是结尾处几波人马的最后冲突。
最后释放的时刻已经没那么重要。
也是得益于香港有那么多好演员,杜Sir的群戏导得非常漂亮。
那么多角色需要铺陈在短短的90分钟里,对白不多。
演员们用精确的表情、简短的对白、细微的动作勾勒出许多立体的角色。
这里的人物塑造,不用去告诉观众每个角色的前世今生,而是独独在这个浪漫的夜晚,在这个镜头路过的片段,就已经足够了。
影片在警匪片中风格可谓独树一帜。
导演杜琪峰电影里面的正派人物总有虚伪阴暗的一面,反派反而因拍摄或细节等原因显得温暖有血性。
人物虽“静”但特点鲜明。
本片故事充满巧合,尤其是结尾处两帮派、PTU展分队、肥沙、大圈帮、Kat分队因巧合碰在一起发生枪战。
肥沙找到枪的方式讽刺意味十足,就如一切被命运戏弄一般,留下一个大大的玩笑。
天快要亮,才发现一切从未在掌握之中。
多线交汇,意外走势,夜色之下,香港街道无比宁静,法律与道德边界开始模糊,警察都成一股黑势力,铺垫了八十分钟,才迎来依然不动声色的高潮,皆大欢喜的背后才是真的阴暗。
四点钟,莫行广东道,最后绿衣执枪,够酷,好看。
再一次的精致旅行,不能离开画面一分钟,要不然会错过很多。
银河的这些逻辑电影着实耐人寻味,杜琪峰的内敛真的很酷,很有后劲。
剧情不用多谈了,游乃海的一贯风格,需要细细品味,尤其是当剧中所有人物在同一场景出现而又短时间内发生一个意外结局的时候,这种画面效果和电影节奏的处理只有杜琪峰拿捏得最舒服,那个最后枪战的场景艺术到家了,外加上绝对顶级的电影原声,不得不说银河映像还是那么牛。
PS本片比较讽刺警察的灰色规则,并且有些反社会的意图。
这是影片中最精彩的一场戏,在这场戏中,我们看到,肥沙,马尾,衬衣男呈一个三角形分布,同时不间断地响起电话铃声,但由于三人的电话铃声都是一样的,所以一个人的铃声响起总是引起三个人的反应,最终我们看到,在纷扰的铃声中,马尾被衬衣男捅死。
随着影片循序渐进,我们看到,叙事驱动力从一开始肥沙想找回他的手枪这一点逐渐演变成最后的黑帮大战,而肥沙的手枪戏谑般地出现在他第一次被打的垃圾堆里,于是我们开始回想,这场“闹剧”是怎么演变出来的?
这件事情从什么时候开始焦点已经形变了?
莱布尼茨杜撰出一个“不可并在性”的概念,他认为,来自可能的,不是不可能,而是不可并在性,所以过去可以是非真实的。
就像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一般。
因此产生了新的结构,叙事不再是真实的,意即他不再声称是真实的,以便彻底变成虚构的。
这绝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变性,而是接替和取代真实形式的虚假强力,因为它提出不可并在的现在共时性和无需真实的过去的并存性。
这样一种叙事被“二手描述”充斥,不再被规则与法律规范,而是里面所有的人都可以充当嫌犯,侦探,受害者。
正如雷吉斯所说:某人重复一个从他人处获得的故事,而那个人为了证明自己使用了另一些人的证明,这些人又不是那个以各种方式乔装的第一人……”于是每一个人都在他者身上获得“形变”,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同他一样“虚假的人”。
我们来看下面几场戏:
kat 选择向上级汇报手枪丢失一事,被何文展阻止
肥沙归还(实则无意中掉包)了的马尾的电话,同时在这场戏中出现了叙事中的另一个外部力量,重案组。
肥沙被告知大眼找他,但我们知道他的电话已经被“掉包”,所以无从得知,并获知大眼成了“凶手”。
何文展想call肥沙,但肥沙本人的手机落在重案组手里,于是重案组获知了马尾手机在肥沙身上这一事件。
肥沙被秃头质疑,其勒令肥沙马上找到大眼,并保证会归还枪支
通过电话的传讯,一场使得大眼,秃头,肥沙最后都到场的戏.
重案组最后也到场 最后博弈开始,死伤惨重,而肥沙的枪却在垃圾堆中被找到了,整个事件也没有被如实上报。
在这些情境中,我们看到其中的影片驱动力不再是寻找,而是“讲述”,(同时亦存在一个讲述媒介的形变而导致的述说形变,就是手机被掉包)。
每一个人获取新的新息都是从上一个人的讲述中获取的,每一个人因此在每一次接收中,在看,说,听中建立了一些新的关系。
于是,属于“过去”的枪支丢失事件不再被需要,而是一个个无法并存的“现实”引起了影片的核爆,最终导致黑帮的博弈。
但最后,这场博弈亦没有真实地被上报,这件事情最终终止于在场者的述说。
于是,每一个人都是说谎者,每一个人都是这条造假链条中的共犯。
为什么他们会成为造假者?
因为私欲,因为责任,因为权力……但因此这些情景成为了一些纯粹的情境,演员在听,看,叙述中发现事情的演变。
这些行为不是经验性的,起码不是属于传统破案行为的经验的,而是即刻的,在场的,出于个体主观感受的(私欲),甚至是随着事态发展“随机应变”的。
于是,摄影机得以从一点跳到另一点进行纯描述,叙事与能指也因此受到形变的侵害。
因此,我们不能用传统的叙事方式界定,这是一种隶属于时间,听觉,视觉的存在,是一种更纯粹的“虚假的强力”。
本片悬念丛生,多条线索交织,所有的矛盾在结尾以令人意料不到的方式得到解决,令人欣慰而又意犹未尽。
中国冰室、大厦、茶餐厅、广东道,熟悉的街景,地道的香港本土味道。
警察与匪徒,性格鲜明,处事凌厉,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发生在一个晚上,登场人物包括警察方面:展哥和琦姐带领的机动部队、反黑组沙展肥沙、重案组张帮办,匪方面:马尾及其手下、大眼、秃头及其手下、抢劫犯四人组。
银行抢劫案导致一名警察牺牲,晚上机动部队加强巡逻。
肥沙与马尾发生冲突,被马尾的手下寻仇,摔倒时不慎遗失配枪。
而当肥沙与小的们周旋时,马尾被对家大眼的人暗杀。
肥沙被机动部队救起,恳求展哥帮其暂时隐瞒配枪遗失事件,为找线索,肥沙打开了作为证物的马尾的手机,并不慎对调了手机。
重案组MADAM张负责调查马尾被杀事件,并对拿走手机的肥沙产生了怀疑。
马尾的爸爸秃头威胁肥沙,要其协助找大眼复仇。
展哥率其手下帮肥沙查找失枪线索,琦姐调查汽车失窃事件,最终所有人在凌晨4点的广东道相遇,发生火拼,最终大眼、秃头、劫匪全部被击毙,肥沙找到失枪,所有警察立功。
影片的构图很有个性。
画面经常是五个人错落有致地走向观众,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随便一个镜头便是一张有情节的电影海报,这是杜琪峰式的美学。
记得杜导在《无涯》中笑着解释过原因——身形略显瘦小的亚洲人在宽大的电影屏幕上显得单薄,于是通过增加画面中的人数来增强气势,而人物所在的位置,都是颇有讲究的,这种美需要靠导演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机动部队去大厦找马尾跟班的窝点那个桥段很有嚼头。
前面的铺垫是五个警察在是否应该违规帮助肥沙隐瞒失枪并暗中帮助其找枪这件事上有了分歧。
警察们缓缓走在小巷,沉默不语,或明或暗的灯光打在他们的脸上,每个人各有各的心思,简单而独特的电音响起,缓慢的节奏,配合着警察缓慢而警惕的步伐,营造出肃杀诡异的氛围。
队长自顾自地一个人走向大厦,在黑暗中打着手电筒摸索上楼,大有一副跟不跟悉听尊便的架势。
剩下的四个在楼底,气氛冷峻,眼看着队长的灯光一层层升高,楼下的手足逐渐流露出担心的神色,毕竟影片一开头就有新闻关于一个警察独自对抗四个歹徒牺牲的报道。
不一会,其中的一个队友悄然跟上,两人在楼梯上机警地汇合,又有一个、两个选择了和队长共患难。
突然黑暗的楼道中听到石子坠落的声音,队长和第一个跟上的队友高度戒备地拔枪指向楼下,电筒光下对面是三个同样戒备的队友拔枪指向楼上,就这样,四个跟随者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整个片段没有一句对白,完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发挥,大家在紧张安静的氛围中暗潮汹涌,大量的心理戏通过面部表情、狭窄黑暗的旧楼道、忽明忽暗的灯光渲染出来,很有意思。
游乃海编剧曾笑道这种场合是否应该编点对白,被杜导断然拒绝,说这些角色有的是默契,大家心照不宣,完全不用说什么。
果然,影片的效果无声胜有声,这是本片中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杜导凭该片获得了23届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导演。
影片还获得台湾40届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香港金紫荆奖的6个大奖等,相当厉害。
配乐还是一如既往的突兀到恰如其分,片子说到底,是有灵魂无身体的慢半拍。
杜琪峰还是适合做这种小格局下多线索的危机叙事,每个人的戏味都好足。不过说实话各部门到底是干啥的看完也不明白啊,反正都是警察,不像《寒战》真把警匪片当科教片拍了,只能说香港的警察系统真他妈复杂。
这么多年一直维持高产还能把水准控制得这么平均的也就只有一个杜琪峰了。无巧不成书的一晚,节奏感控制得真TMD好!
重看。重要的不是决斗,而是决斗前的搜索、吃饭、走路、报告,这和安东尼奥尼是如出一辙的,重要的不是争吵,而是争吵前的行走。银河的戏剧作上就是几乎每个场景至少要三股势力相遇,类似《龙门客栈》,其实这戏编得有点复杂了,但正是因为更重视人物在城市中的行走这一点,在三幕剧寻找—完成的圆满性以外,增添了那些节外生枝的魅力时刻。
太丰富了,各种意义上的丰富。不仅有堪比科恩兄弟般的机缘巧合、黑色幽默编织而成的叙事迷宫(特别是对“联系”的建立,用小细节创造大转折、用局部的拼出整体的),场面调度更是形式感的尽善尽美,浪漫的、庄重的、炫目的、惊心动魄的,而在此之上呈现出的是一个荒诞又立体、诙谐又严肃,有情有义又晦暗无比的社会剖面。
优点:不啰嗦(虽然我觉得楼梯手电那段有点自我陶醉,好在及时收手了,没浪费太多时间),对执法人员有多角度的刻画。缺点:把巧合的度量尺用光了。
PTU:一个说话办事面无表情,出场便自带BGM的神秘组织。ps:邓超为什么被灌水…… 【笑cry】
终于在5年之后才看到完整版,原来还有一个将近两分钟的结局。就是这个结局可以完成从4星到5星的升级。本片演绎的哪是情义,而是警察之间的关系,以及跟黑社会的关系。老杜慢工出细活的典范。
多年前看过,当时觉得值五星,今天再看,匠气太盛,刻意营造的东西太多。另外让我很不舒服的地方是警察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坏人毫无顾忌地打击而不被监督。如果此片的主旨是在宣扬而非批判机动部队,那我真的很难认同。看到片中多处沆瀣一气,互相包庇,尸位素餐,一团和气,看透不说透,无声胜有声的情节,让我想到了大陆的官场文化,恶心感油然而生!就算主旨是批判我也完全get不到,因为机动部队里除了那个四眼一脸丑恶,其它人的形象刻画得也太正面了!
全员皆恶人,黑色结局,压抑、焦虑的情绪贯穿整个观影过程,让我真心喜欢不上这个片子。哪怕我知道这种多线条叙事和黑色主题能讲成这个样子真是牛逼。看完胸口闷着一口气,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
港味?請允許我沒找到好看的點
白痴故事
好难看啊。。。。故事一点张力都没有。。。
与其说是机动部队,不如说是机械部队。沉闷,想继续《枪火》里的辉煌,却不如《黑社会》。杜琪峰骨子里是瞧不起警察的,在他眼里警察只能沦为权力阶层的打手,连一个小帮派都不如。
瞌睡醒来,好容易盼来了最后决战,没想到一干“悍匪”拔出的居然是烧火棍,打不死人不说,枪响处喷出阵阵浓烟,这是哪国造的劣质枪弹,还能产生Pm2.5重污染哦!小杜同学,你什么时候也开始玩文艺片了?我怎么觉得比看人妖表演还变态。
又见中国冰室,配乐不忍卒听
绝了,最蠢的一个起因带出一夜间一整部群像电影,各方心怀鬼胎,最后同流合污,各种不靠谱竟然都被整合到合理之中。
这部是我最不喜欢的老杜作品,不过其中仍有非常老辣的设置,比方开头的对话和火锅店杀马尾那段,都让人难忘
#重看#无论何时重温银河印象都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体量小而叙事高效,极致跌宕的剧情,错综的人际关系,精心打造的视听,御用班底的轮番上场,银河的迷你宇宙。第一场戏,三张桌子三拨人三个手机,话语权掌控的变迁,叙事支线的展开和接拢,节奏马上推进轨道;与此并进的是,各方的内部冲突开始浮现(司法体系的派系和作风都有交代),交织着各种偶然而又必然的误会和错过、宿命般的选择和放弃,事件的失控嵌入命运的荒唐,细节牵动着全局,一切都在走向决定性时刻。楼梯手电接力,配乐绝了,这是杜琪峰独有的浪漫;广东道高潮段落,调度满分,站位虽不如《枪火》花哨,但几方人马的汇聚交锋足见精妙,黑色幽默的苦涩贯穿始终;深夜的顶光如俯瞰众生的视角,好一首城市空间的诗。
★★★ 杜琪峰也开始装了。楼梯间大家拿手电筒照那段,真给雷倒;在街道走,队型排的真是无语,还要慢动作,给点倒影啥的,怎么看都别扭。幸好剧情比较流畅,内容也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