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蒋珈伊因为有过《爱情的牙齿》,因为有过《万箭穿心》,所以颜丙燕在《盛先生的花儿》中的绽放,并不意外。
在我的理解中,《盛先生的花儿》中的主角并不是盛先生,而是花儿;这也不单是一个养老的故事,而是女性自立担当的故事。
花儿温软如棉花,是一个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老人的保姆,她离乡北漂,因不能生育而被丈夫抛弃;已无女人黄金的青春,40多岁意外怀孕情人却不敢担当;她成为被照顾的老人盛先生心心念念的老伴苗华的影子,也用自己的选择投射出千千万万拥有独立强大自我的女性内心,让结局看到希望。
还有艾丽娅扮演的盛先生的女儿,这朵花儿精明利落,内心苦楚却外表强悍。
编剧一定是爱偏爱女性的,片中的男人们个个都有弱点和痛点,而女性角色却在平淡中散发着光彩,仿若苦难中开出的洁白的花,一切都被她们治愈。
会演戏的女演员魅力秒杀一切整容网红脸,影片将女主角颜丙燕拍出了铅华褪尽的女性之美,她在朴素中俯仰生姿,哭笑宜人,具有能够撩动所有直男的女性质感。
听说导演编剧都是新人,能有找来王德顺为花儿们做绿叶的眼光,实属厉害。
在《盛先生的花儿》中,王德顺饰演患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盛先生,风烛残年的盛先生,双眸呆滞、老态龙钟,画面寂寥。
片中的老人就像个小孩子,喜怒无常,偶尔还误吃狗粮。
艾丽娅饰演的女儿有时候都会控制不住脾气对他大发雷霆,但颜丙燕饰演的棉花用了极度的耐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让这位心中有创伤的老人在晚年感受到人性的温度。
导演朱员成对于叙事和写人是有功底的。
靠人物的举止、饮食、玩笑、浅淡的对话、说话的潜台词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
细节看似平淡如水却能叫人津津有味。
《盛先生的花儿》作为一部故事扎实的剧情片,表面没有猛烈的冲突,但每个角色背后的故事都有用心铺陈的层次感,用白描的手法牵出温暖与世故交织、怀疑与信任共生的人物关系。
颜丙燕一直没有很红,她错过了一个女明星走红的最佳时间。
在《甘十九妹》、《红十字方队》等早期作品积攒了一些人气后,24-32岁,据说在母亲生病的八年间,她暂停工作、全心照顾母亲,只为重修与母亲的不睦关系,弥补在青春叛逆期对母亲造成的伤害。
这八年,她只能存在感很低地在剧组串戏,不敢接女一、女二号。
这个过程让颜丙燕经历了蜕变,她在一个采访中说过,如果没有暂停的八年,她可能更有名,但心智绝不可能这么成熟又明亮,轻松驾驭平淡流年中大社会背景下的小人物。
经过八年的沉淀,一个演员对人生,对生活,对亲情、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表演需要的珍贵体验。
也许因为经历过这样的人生,才有了今天《盛先生的花儿中》棉花的绽放。
本来是想看完原著再写的,结果在网上发现找不到原著。
但是本着支持的心,还是先简单谈谈看法。
《盛先生的花儿》之于我也是一部命运多舛的电影啊,感觉最近这个词真是用的相当频繁。
本来在百老汇电影中心首场点映的时候就已经买好了票,结果因为加班只能放弃。
最宿命的是为了另一部文艺电影《黑处有什么》的宣传而加班。
为了一部文艺电影放弃另一部文艺电影,居然莫名的有点魔幻啊。
看完电影,第一感觉是名字的释义,原来讲的是《盛先生和花儿的故事》这里的花儿,既是盛先生和棉花(颜丙燕)共同的记忆——甘肃民歌,也是棉花(颜丙燕)的昵称.起初觉得导演有点野心太大,不过后拉知道这不过是导演研究生毕业的电影作品,那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给予多一点的宽容整部电影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关系都有点不清不楚,意犹未尽。
人物也有点面目模糊。
还好在映后的交流会上,导演有提到一个词我觉得还蛮有趣的,那就是人物之间的三角关系。
是一个很好的比喻。
首先在人和人之间,一说到三角关系,大家多半都是会心一笑,有点不可说不可说的意味在里面。
然而在数学体系中,三角其实是最稳定和稳固的一种关系。
电影中的女主和女配都是自带气场的人物颜丙燕饰演的小保姆棉花(颜丙燕)外柔内刚,平时看着温顺贤良,但是遇事不慌,自己有分寸。
丈夫嫌弃她不能生育便离了婚,来到大城市做工。
但是离婚和不能生孩子似乎也并没有阻隔她追求幸福的勇气。
只不过,这个良人也是有家庭的。
她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小三。
棉花(颜丙燕)(颜丙燕)——何顺子(李乃文)——何顺子(李乃文)在外地的老婆构成了一段三角关系,每一段三角的关系中总有一个面目模糊的人。
我们从棉花(颜丙燕)闺蜜的口中听说了何顺子的老婆不如她好看。
但是在电影中,这个正房总是没有正面出现,唯一一次和棉花(颜丙燕)的遇上也只是一个背影,导演唯一呈现的是那件特意要送给棉花(颜丙燕)而棉花(颜丙燕)拒收的连衣裙。
我真是想堵在何顺子(李乃文)面前问问这天下的男人,给老婆和小三买一样的衣服就是证明同等的爱么。
难道不怕两个人同时穿上后在同一地点同一个人面前撞衫么,还是说那人的本意就是想看看妻和妾谁穿上更好看?
真是想大嘴巴抽他。
另外几段三角关系总觉的其实可以做得更好棉花(颜丙燕)——盛琴(艾丽娅)——盛老爷子(王德顺)这三个人的关系比较奇特,很少能直接出现在同一个框里,然而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关系,棉花(颜丙燕)因为和盛老爷子(王德顺)的前妻重名,当然看到最后我们发现是个事实婚姻,被老爷子莫名依赖,甚至女儿都对小保姆产生了妒忌和怀疑,最后的婚礼不得不说是个败笔,可能更符合中国人内心美满结尾的期冀吧盛琴(艾丽娅)——儿子——丈夫张国庆从盛琴(艾丽娅)的家境来看家境不错,到底是丈夫对家庭的贡献还是盛琴(艾丽娅)是个女强人这一点不得而知,从儿子在马场的爆发中我们也能隐隐滴看出,也许他的丈夫也在外面成为了别人的丈夫,大家心知肚明,只是没有捅破而已。
盛琴(艾丽娅)——盛老爷子(王德顺)——盛鼓盛琴(艾丽娅)对老人的照顾不可谓不周到,甚至我们可以说,已经算做的很好了,我想她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老人推开她的手只要棉花(颜丙燕)时,她不是不委屈的,而她给盛鼓打电话的意思,也并不是要求盛鼓去承担老人的花销,及至我们在后面知道盛鼓和她是同父异母,她的母亲甚至没有等来一个婚礼时,我们其实可以发现,这个刀子嘴厉害的女强人的内心,其实还有着一点柔软和作为女人的脆弱。
看完后和朋友微信讨论,比较能共识的有点就是导演其实有点贪心,想要表现的太多,其实这里面随便一个人所牵扯的家庭关系都是一个故事,导演想主写棉花(颜丙燕)、盛老爷子(王德顺)、却又不舍得放弃盛琴(艾丽娅)、放弃何顺子(李乃文),甚至于放弃一个拾荒老太和她所养的一条小狗,租后甚至于不舍得放弃一个医生口中可能有残疾的孩子。
然而,有舍才有得,不愿意放弃的后果是整部片子失之于脉络太散乱,感觉每一个故事都想铺陈开来却又曳然而止。
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纯粹是参加了主演对谈之后的个人想法,就是王德顺老爷子提到最初的剧本里其实是有老人在棉花(颜丙燕)给他换衣服时,拿着棉花(颜丙燕)的手向下身移动,这个有着明显的性暗示的动作最后在老爷子夫人把关剧本的时候删掉了,当然综合我们的国情来说也无可厚非,不过这个讨论让我想起来李沧东导演的《诗》,其中有个镜头是老太太为了拿到给孙子的赔款,主动和自己做保姆的老头做爱,两相对比来说,导演的功力以及审查制度的宽容性,无须多言。
当然,以电影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来和大导李沧东的获奖组作品来比较似乎有失偏颇,不过,我觉得作品无分大小,关键在于敢于触碰的痛点在哪里。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当你老了,有没有一个人在身边,照顾你的饮食起居,关注你的喜怒哀乐呢?
《盛先生的花儿》这部电影将视线对准这一社会问题,讲述了一个夹杂着无奈、挣扎和误会,却又很温暖的故事。
盛先生80岁了,因为摔倒而行动不便,儿子在国外,女儿一个人跑来跑去,照顾不过来,就请了家政阿姨来照顾他。
可是请来的人没有一个省心的,于是辞了再请,直到棉花的到来。
棉花勤快爱干净,脾气好,对老人极有耐心。
盛先生行动不便,记忆力也很差了,心里嘴里唯一念念不忘的是妻子苗华,他的青春恋人。
盛先生看到棉花时,把她错认成了苗华,于是上演了一系列的尴尬又感人的生活小插曲。
电影改编自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养老计划》,由青年导演朱员成执导,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最受传媒关注”四项大奖。
这里不得不提到主演王德顺与颜丙燕,两个实力派最接地气儿的神级表演。
王德顺老人是个奇葩,年纪越大越凸显出独特魅力来。
《重返20岁》里那个个性鲜明的老头儿,被他演绎得很惊艳。
这部电影里的盛先生则像个“可怜的小孩”,他哭,他笑,他闹,他生气,他需要爱,都在一扭头一扬眉,举手投足之间真实流畅地呈现。
尤其是棉花有一次晚归,几个房间里找不到盛先生,原来他坐在厨房里黑着灯等她。
他先是坐着不说话,木着脸生气,然后愤然起身回房,随手关门,把棉花挡在门外。
像极了一个盼爱人回家,又生气赌气的年轻大男孩。
上次看颜丙燕主演的电影是《万箭穿心》,她将一个困境中的“女扁担”演得细腻而生动。
在《盛先生的花儿》里,她再次如花儿般的绽放。
棉花从乡下来到北京,质朴柔和有耐心,却也陷在自己的困境里。
因为不生育而被前夫抛弃,与一个同样北漂的有妇之夫在一起,感情与生活都毫无希望。
当她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一刻,飞奔出医院,仰起脸看太阳,看着看着,笑着笑着,眼里便含了泪,把一份惊奇惊喜演绎地那样生动而具体。
颜丙燕的美是一种朴实的美,就像棉花,盛放在阳光下,热烈的,全然的。
当实力派遇上实力派,竞技与辉映,自然碰撞出一场精彩大戏。
另外两星一个给颜丙燕,一个给艾莉亚,一直很喜欢的两位演技派女演员。
这个电影拍的如此写实,就好象周遭发生的故事一样,李乃文的表演也是相当的赞。
这样的写实主义的电影,深刻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拍的文艺了一些,如果还能深刻的揭露很多养老问题,政策问题,那么这个片子就更加成功了, 导演非常不错,很多镜头很有意思的。
结局还是太理想化了。
若我写,棉花带着那只狗背着那个娃,行走在北京雾霾的天空下, 就结尾了,留白给大家。
颜丙燕的花儿一直都比较关注颜丙燕老师,从《甘十九妹》的尉迟兰心到《女人一辈子》的大兰子再到《万箭穿心》的一个母亲,颜丙燕演技成熟,人物拿捏准确,表演有张有驰、真实自然而不做作,看后让人记忆深刻,意犹未尽。
有幸参加了颜丙燕的新作品《盛先生的花儿》“治愈”首映发布会,能够成为《盛先生的花儿》的首批观众并能与偶像相见让我激动不已,电影中的一些桥段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在《盛先生的花儿》中颜丙燕所扮演的角色叫棉花,甘肃人,是王德顺所扮演的盛先生家的保姆。
在电影中颜丙燕说了两种语言,一种是普通话,一种是甘肃方言,当她跟老乡在一起时说的是方言,还有当盛先生因“调戏”而激怒她时,她心直口快地说出了方言。
在语言表达上,颜丙燕还能过正常语速和慢语速来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当她跟盛先生对话时的慢语速,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就像妈妈在教自己的孩子说话和识字一样,让我倍感温暖,也体现了棉花温柔善良的性格。
颜丙燕观察生活入微,一些细节的表演表现了她对真实生活的还原,也表现出了她对演员职业的敬业。
当棉花知道自己怀孕后从医院跑出来,抬头看着天空,正午灼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也灼痛着她的心,上天喜欢跟人开玩笑,当你想要的时候,上天偏偏不让你心满意足,当你已心灰意冷时,上天偏偏又后给你一惊喜,上天就是这么喜欢玩弄人。
棉花此时的内心是喜的,因为她怀孕了,她的前夫因她不能怀孕跟她离了婚,此时她怀孕了,证明了不是她的错;棉花的内心又是悲的,这孩子不是她丈夫的,而是一个有妻室的一个男人的,说难听点也就是这孩子是个野孩子。
此时颜丙燕的棉花是喜而又喜不起来,是悲而又不能太悲,是喜中带泣,乐中带悲,笑中有泪,哭笑不得。
这段表演让我印象深刻,表演自然不做作,如果太过就会煽情至深,如果没有情绪又体现不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颜丙燕的表演征服了我,相信也能征服其他观众。
当盛先生悄悄地走进她的房间,躺在她的床上对她说想跟她结婚时,既像开玩笑一样好笑,又像自己梦寐以求想要的那样一种幸福,只不过是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人说出了自己内心渴望的话。
棉花希望她的情人跟她说想跟她结婚,因为她怀了他的孩子,可是他的回答刺痛了她的心,让她失望,让她无助。
盛先生说出了想要跟她结婚,如果这话是从她的孩子的爸爸嘴里说出来的话,那她肯定是无比激动和幸福的,可以事与愿违。
此时颜丙燕的棉花看着躺在她的床上盛先生像个孩子一样,我觉得可笑;她两腿蜷曲坐在床上,蓬乱的头发,双手搭在膝盖上,想想自己,又觉得可悲。
可笑又可悲,孤独的她在床上是那么渺少,那么无助,时而抬头看盛先生,时而把头靠在搭在膝盖的胳膊上,眼神悲伤而又坚强。
影片结尾时,棉花背着自己的孩子,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盛开棉花,这一次她真的笑了,笑的是那么可爱,那么轻松,那么释然。
她回到了她的家乡,一个盛产棉花的地方,在这里她要开始她的新的生活,她有了孩子,有了希望,有了可以更好地生活下去的激情。
此时颜丙燕的棉花没有开怀大笑,更没有皮笑肉不笑,很真实地自我陶醉自然地笑。
最后,棉花背着孩子,拖着行李,牵头一条狗走向远方,我们希望她能有着跟这条狗原来的主人(一位孤独的老奶奶)不一样的人生,希望棉花能够走向幸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盛先生的花儿》是2016年华语片的惊喜之作,这部影片投资有限,当然不能和《奇异博士》、《神奇动物在哪里》这样的好莱坞大剧作比拼,但电影内容却能够触及人的心灵,让人看到社会现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这部戏剧最大的亮点就是有王德顺和颜丙燕的表演,主要配角艾丽娅和李乃文的表现也很好。
这部电影首先是写出了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找到了合适的演员,从而成就了演员们集体出色的表演。
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上都没有大的问题,从而筑就了这部精彩之作。
最最主要的是,本剧讲述的养老问题非常现实,尤其是当下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身边到处都是老人,如何让他们安享晚年,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
治愈系轻喜剧电影《盛先生的花儿》,根据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短篇小说《养老计划》改编,讲述了家人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找来一位保姆照料他的起居,但老人时常把保姆当成自己已经过世的妻子的故事。
影片涉及到养老、家庭生活、家政保姆、婚外情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对家庭亲情困境、城乡思维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差异进行了由浅至深的刻画,体现出难得的现实主义眼光。
电影用一个老人的童心和一个女人的淳朴,对城市人的情感伤痕进行了一次有力的修复与治愈。
三位主演演技精湛细腻,把握角色特点,值得大家点赞。
《盛先生的花儿》 从一个局部的空间映射了事件百态,好的,丑的,属于历史的,属于当下的,它就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没有歌颂什么,也没有批判什么,就像是我们每天的生活那样,有糟粕也有幸运,有阴影也有阳光。
全片节奏流畅有秩,结尾富有寓意令人深思:在丰收的地方,我们向着阳光微笑,带着未来和生命,在看不见尽头的路上,坚定迈出脚步,不再回头。
时间是借口,陪伴是回答,你老了,有我在。
影片以痴呆老人盛先生与保姆棉花的一段特殊“情缘”为主线,聚焦了当下社会最热门也是最现实、最棘手的养老话题,同时又有机植入了小三、出轨、北漂、移民、亲子教育、中年危机等热辣级的焦点现象,从而让影片从头到尾都浸润着现实主义色彩。
接地气,近生活,超强的代入感和存在感,使其成为近年来甚为鲜见的现实主义力作。
盛先生是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女儿虽然在身边,却忙于生计而不能每时每刻陪在他身边。
儿子移民海外,对其不闻不问。
之前请来的保姆与老人都很难和谐相处,直到棉花的出现,一切才有了改观。
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层出不穷。
棉花、盛先生、盛琴等人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盛先生的花儿》用略带喜感的镜头语言,呈现出了普民草根的生活日常,情感悲喜,让人笑中带泪,泪中揉笑。
在年关岁末的电影档期中,显得尤为另类、惹眼。
既极具人文关怀、人性关爱,又不乏商业元素,黑马潜质,清濯可见。
养老话题虽然沉重,但《盛先生的花儿》却在沉重中点缀上了丝丝暖色,从而令人倍感温情、温馨与温存。
片中,人物之间对立矛盾的关系被呈现的颇有现实批判性,但也总能从些许细节里找到希望之光,正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盛先生和棉花都是不幸,也都是幸运的。
毕竟,棉花替盛先生圆了梦,了了一生的心愿。
而棉花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盛先生的精神支持,终于如愿有了自己的孩子。
一个老无所依的老头儿,一个是无所依的保姆,成为彼此支撑的力量,不仅仅是一场生命尽头的临终关怀,而是互相支撑,完成了彼此生命中的那些未完成。
本着支持国产文艺电影的心态看完了。
虽然看得出是学生作品导师指导痕迹明显,但比起烂俗网大和商业片泛滥的时代,这股清流还是值得一看的。
电影用娓娓道来的方式,直面社会养老问题。
片中的“花儿”也不单指保姆棉花,耄耋老人怀抱着相册,手里摩挲着逝去爱人的相片,黯然伤神,陷入回忆,真正点明了“花儿”的含义。
而棉花这位勤劳朴实的女子,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热诚,用生活赋予她的苦难,积累出生命的厚重感。
又俗又烂,多老套的题材还写,也没用出彩的地方。北电硕士拍成这样,还上院线,怪不得国内电影现在没落至此。
我觉得其实还是不错的,乍一看好像是一个“屈打成招”的故事,仔细想想才发觉社会对老人关爱的缺失。演技确实有不如意的地方,保姆就是唯唯诺诺的,主人就是趾高气扬的,演员情绪的变化也过于唐突。不过感觉导演还是感觉到很有潜力的。
挺狗血的
颜丙燕怎么老演苦命的底层女人,
四星减,居然只有我一个人看,相当于包场了。不错的反映现实的片,三个主演演技都不错,老人的皮肤稍微显得太好。
@2019-10-13 14:02:27
理解剧本为什么会被选上,太典型的电影学院风格,现实主义,底层群体,一星给剧本,很花了心思,老爷子过去的感情和棉花现在的感情节拍都对上了。一星给演员,可怕的演技,真实到不敢想象,可惜导演太次,乱用景别,角度,全靠演技撑,镜头给不到任何帮助作用
哪一朵才是盛先生的花有点别扭有点好看不过总感觉棉花是老头的牺牲品,附属品
这才是真正的演员,真正的电影,挺你
什么都有了,但就是剧本太平,拍得太平,CCTV的水平。哎。
能理解谢飞爱徒的心
盛琴这个角色很出彩,跟着她看到后面还挺难受的
平实的故事加上完美的表演。舒服的电影。
王德顺老人的一记勾拳打醒了冷漠。想起安藤樱的0.5毫米,颜丙燕演技固然没话说,但是只有可怜未见可爱之处,就像映射的社会诸多大问题一样,触及表面。结尾的圆满像看一则励志报道。棉花地的莞尔令人难忘。
剧情不好看 多一颗星星是给演员们滴
王德顺老爷子 实力演技派 点赞
硬伤和问题太多了
中规中矩,演员都很出色,人物也立得住,颜丙燕演得尤其好,棉花这样坚韧的女性是可贵的;王德顺老爷子卖的一手好萌,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是全片泪点;上映版或许会删减浴室戏和激凸镜头。
三个人物身后的故事都是细细道来,点到为止,几场哭戏都很克制。一些小细节很喜欢,特别老爷子喝壮阳酒,唱“两只蝴蝶”,还有老喊“饿”,总觉得是隐射情欲,他应该是把对已故“媳妇儿”的亏欠投射在了棉花身上。关于棉花和琴姐的刻画,是有“温度”的“女性主义”。
颜丙燕怎么还不火,王德顺都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