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短片是某种意义上的天才之作,它把人们内心隐约一直想说却说不出来的东西,以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说出来,或者应该说是“吐出来”,在你眼前爆炸。
无论你是什么肤色,本质上都只是人,歧视只是人们自己加诸的桎梏,这点大家已经看得很明白,我就不多说了。
我关注的是克里斯蒂,也就是那个白人小男孩的母亲,因为她代表的是大多数人。
正如我们,往往只是在新闻里、电视上、手机里看到黑人与白人之间爆发的种族冲突,很少亲身去参与这样的暴力冲突;短片中的克里斯蒂也是一样,她旁观了整个事件,几乎没有采取任何与暴力相关的举动,但实际上,她是在助纣为虐。
就像沉默的大多数一样。
克里斯蒂很爱她的儿子,一直很想保护他,在他父亲试图让他射击西瓜时,在他们饭后讨论到“冲浪”时,都能看出她的不安与保护欲,但她有没有阻止他们的行为呢?
没有。
虽然她看到孩子拿枪时很不安,虽然她在听到儿子问能不能冲浪时直接说了不能,但最后男孩都跟随父亲做了这样的事情。
尽管她试着阻止过,尽管父亲可能是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带儿子去“冲浪”,但她在事后也并没有批判或者惩罚他们做出了这样的危险举动,让儿子意识到不该这样做了。
克里斯蒂为什么这样纵容他们呢?
因为她得到了好处。
在儿子开枪射击西瓜后,她得到了美元作为回报,这点回报带来的快乐压下了她心中对于儿子开枪的不安;在儿子与伴侣讨论是否需要冲浪时,她虽然立马说了不许,但在儿子表现出沮丧并且立即看向父亲,伴侣也表示出隐约的不悦和要求时,她就做了隐形的让步,要求他们二人收拾碗筷,作为冲浪叛逆的补偿,也就是默认了他们可以去冲浪,在儿子冲浪后还表扬了他。
儿子因此看到了什么呢?
“妈妈不许我做很多事情,但实际上爸爸允许了我就可以做,并且做了之后妈妈其实也很高兴,所以妈妈说的话可以不听,爸爸说的话才作数,爸爸做的事情才是正确的。
在爸爸对黑人出言不逊时,我虽然很不安,但爸爸怎么可能是错的呢?
妈妈虽然试图阻止爸爸冲过去,但妈妈说的和做的都是无用的,所以我还是学习和相信爸爸吧。
”这就间接导致了父亲的死亡。
直接导致他死亡的,是他自己。
是他教的儿子开枪,是他教的儿子仇恨黑人。
他是那个放纵儿子犯罪的人,她则是那个纵容儿子犯罪之人。
如果她当时及时阻止了伴侣教导儿子开枪,如果她在儿子冲浪后严格批评了他,并且严格命令他们不再在这样做,也许还有关禁闭或者扣零花钱这样的惩罚,那么儿子也许不会那么不把她的话当回事,也许他会在父亲闯入家中时听从母亲的话躲在床底,避免悲剧发生。
然而结局你们都看到了,他杀了他的父亲,因为父亲(曾经)的教唆与母亲(曾经)的纵容。
很多时候,沉默的大多数,其实就是在无声地纵容罪行,因为看似与我们无关,反对罪行看似无法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
当我们在新闻评论区或平时的讨论中看到了仇恨言论却不反驳,在现实中目睹了恶行却不揭发不反抗,甚至还为那些发出仇恨言论的人点赞时,我们就是在纵容。
这样的纵容,会导致许多人认为恶行反而是对的,善行反而是错的;会导致在恶行即将发生时,没任何善意能够阻止它,没有任何人出来阻止它。
如果说黑人与白人之争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够贴切,那么对于穆斯林的误解就普遍存在与我们身边了。
不管一个人信仰什么样的教派,ta本质上就是一个人,一个直立行走的哺乳动物,与我们的本质没有一点不同。
如果汉族人围上面纱,那么看起来也与穆斯林没什么不同。
正如汉族人中也有罪人,穆斯林中也有罪人,我们都不能以一部分人来概括所有人。
但“不能以偏概全”这个已经说得快把人嘴皮子磨破的简单道理,还是阻止不了国内甚嚣尘上的反穆言论,谈绿色变。
相关的新闻与话题讨论里,不乏激进之声,然而反驳他们的人却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支持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认为因为与己无关,反驳他们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
这不就是与克里斯蒂相似吗?
没有好处的事情平时不做,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就难了。
现在穆斯林是少数,谁知道哪天我们是不是少数呢?
谁知道我们会不会也在被“以偏概全”呢?
在互联网暴力普遍存在的当下,想要畅意直言,想要直抒己见,想要说出那逆耳的忠言,是多么难,又是多么有价值啊。
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因为那是在助纣为虐。
跟朋友@纽扣讨论了剧情之后,我的一个疑问解开了,补充在这里。
我的疑问是:为什么短片要以父亲给儿子理发作为切入点?
朋友回答:身体发肤,可能是因为头发和皮肤都属于身体吧。
这个回答点燃了我的思维火花。
是的,头发和肤色一样,都属于外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发型的效果虽然没有改变肤色那么极端,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改变了人们对这个人的印象。
父亲为儿子改变发型,也为下文父亲被迫改变肤色埋下伏笔。
双方印象的转变,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后果。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儿子的肤色是父亲与母亲共同给予的,但发型是父亲给予的,接受了符合父亲审美的外观,也意味着儿子完全按着父亲期望的道路发展,儿子口无遮拦反而受欢迎的玩笑与跟着汽车上的音乐一起合唱都证实了这一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父亲一手打造了自己的死亡。
还有,父亲选择亲自为儿子理发,一方面是体现父子间全然的信任和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父亲的控制欲与排他心理。
他不仅有意无意地控制和安排儿子的命运走向,连儿子的发型和审美取向都必须在他的掌控之中。
这又凸显了一个问题:家锁。
家人的爱如果建立在彼此尊重对方自由和独立的前提上,就是安全的;如果是建立在牢牢的掌控和不对等关系上, 就变成了有害的家锁,想要把家人用爱牢牢缩在掌心中,然而这样往往有窒息的风险。
这点在中国父系社会也很容易找到共同点,掌控欲过于强势的爱,很可能埋藏危险的后果。
先从剃头讲起,父亲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如果手不够稳的话很可能会刮伤儿子的头皮,剃刀也未必经过妥帖的消毒,但出于掌控欲,他选择自己动手。
他们玩的冲浪游戏也很危险,更别提冲浪的过程中还要儿子举起手来表示加速,但父亲却全然自信、儿子盲目信赖、母亲阻止无效,甚至还在超市里和儿子用购物车玩赛车游戏,在父亲的掌控下,三人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家锁,看似无比幸福,却无视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危。
家,锁住了幸福,却错误地建立在危险的悬崖上,摇摇欲坠,粉身碎骨。
可见任何控制、排斥、歧视,无论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都是危险且害人害己的。
因为回复我的评论大部分都与穆斯林有关,在进行了无数次循环往复的辩论后,我认为有必要把几个争议点直接在影评中总结出来,避免有感而发之人浪费力气发同样的内容。
争议点1.我见到的穆斯林跟你见到的不一样,我见到了暴力的穆斯林,所以我们应该反对他们。
回复:的确,可能在你见到的是暴力者,我见到的都是和平者,但这恰恰说明了穆斯林群体中存在着不一样的人群,不能以偏概全,以暴力者的行为作为理由否定这个群体和宗教。
争议点2.我知道有和平的穆斯林,我们还能成为朋友和平相处,但这不代表我们不应该警惕他们啊。
回复:谁都知道应该警惕暴力的人!
不管是汉族人还是穆斯林还是佛教徒,都可能出现暴力伤害他人之人!
这些人都应该警惕!
这还用你说吗?!
问题在于,为什么只强调要警惕穆斯林?
为什么要强调暴力者的穆斯林身份?!
暴力者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儿子或女儿,那么为什么不强调要我们警惕全天下的孩子呢?!
因为你们恐惧的其实就是这个人的身份——“穆斯林”。
你们对这人可能有了解,但你们对这个信仰没有了解,不了解就是恐惧和排斥的起源,正如我们自然而然会对陌生人抱有警惕之心一样,一旦你了解了这个人,就会觉得没什么可怕的了,正如你如果跟他们成为了朋友,就会发现也没什么可怕的,不过就是一个人罢了,并不是什么可怕的宗教魔鬼。
我发言的重点在于,在大家都表现出了对穆斯林的恐惧和排斥时,我们应该发出的声音是理性和包容的;在大家强调暴力时,我们应该发出的声音是和平的。
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人都在扮演这部短片中的角色,强调他人暴力的,叫嚣着以暴制暴的,是片中的白人父亲。
因为以暴制暴而受害,反过来用暴力报复的,是片中的纹身师们。
对于暴力袖手旁观的,是片中的克里斯蒂。
里面唯一缺少的角色是谁呢?
就是试图理性调和和解决问题的人,一直没有出现的警察也强调了这个身份的缺席。
如果你对穆斯林中的暴力者怀有恐惧,我完全理解并且认同反对暴力,但反对暴力的方式不应该是语言攻击,这相当于网络暴力,本质上也是在以暴制暴,像片子的结尾一样,不会有好结果。
我们需要成为的,就是这个调停者、问题解决者的身份。
在网络暴力事件发生时,我们阻止暴力,让施暴者得到惩罚,让无辜者不受牵连。
这意味着,强调穆斯林中和平者的身份而不是一昧强调暴力,组成穆斯林与汉族人的相互理解认同而非加剧隔阂。
在最后,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未来,你想看到的是无论什么人种都没有隔阂地在一起愉快生活,还是不同信仰和肤色的人群相互排斥和怒骂,永远争端不休,血流不止?
如果你选择前者,那么就选择理解和理性发声,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少谈一点别人的缺点,因为这些谈得已经够多了。
如果你选择后者,那我们没什么好谈的,因为我不打架。
我突然想起一个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
想在评论中痛斥穆斯林的人,你们还记得这个名字吗?
是共和国,不是共战国。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们为了这个名字付出了战争和鲜血的代价,不是为了战争和内斗的延续,而是为了共和。
你们痛斥他人为的是什么呢?
首先是情节梳理:其乐融融的白人一家,父亲为儿子理发→与朋友们驾车游玩射击→超市遇到黑人,发生冲突殴打→饭桌谈话和冲浪→白人父亲被绑走纹身→回家后被儿子击毙。
文章两条线:明线写白人家庭和白人小孩的教育,自由,快乐,视暴力为勇敢,视放肆为玩笑,喜欢冒险。
暗线写黑人家庭和黑人小孩的教育,黑人父亲是一个友善的、擅长散发善意的人。
黑人小孩……后面分析。
我对比着写一下。
白人家庭一家三口在超市里大喊大叫,推着购物车横冲直撞,父亲给儿子买的是一箱啤酒。
黑人家庭只有父亲一人出来买东西,妻子儿子都等在车上,那个用来逗白人孩子的小玩具显然是给自己儿子买的。
白人小孩有点傻白甜,天真放肆,自由自在,活泼外向。
他看到父亲被绑架时会开车门跑出去,并追着车跑。
黑人小孩沉默,但他在目睹父亲被打时选择摁喇叭,而不是下车,他和母亲一直都在车上。
母亲报警说不出有效信息他也没有抢过电话自己说,为什么呢?
因为白人小孩的世界是善意的,哪怕他喝酒冲浪玩枪。
他属于暴力施加者一方,是社会强势群体,他会盯着陌生人手里的玩具,并对陌生人微笑。
他知道不会有人伤害一个孩子,所以他敢下车,敢追车。
黑人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暴力的,他是被暴力的一方,他知道不会有人因为他是孩子就不打他,所以他不敢下车,他不信任警察。
他在车上记住了白人的样子,然后跟父亲的朋友们一起进行报复。
从两个孩子的性格,就可以推断出社会对他们的态度。
为什么友善的黑人父亲会有一个参与绑架的儿子?
为什么暴力的白人父亲会有一个爱笑的傻白甜儿子?
原因想比大家都明白了。
剩下的在情节里分析。
首先理发这个情节高赞影评有分析,我就不说了。
驾车游玩时,儿子开叔叔玩笑(过分),并与全车人一起唱fuck the world,大人表示很欣慰“会开叔叔玩笑了”,鼓励如此。
在射击情节中,父亲让儿子打西瓜,表示一击必中,暗示在家教过,说明孩子的家庭教育一直如此,一直向父亲的方向成长。
母亲有所阻止,但未成功,收下钱后还表示高兴,并未对儿子从事危险活动不听自己阻止的行为表示什么不满。
另外,根据评论@高三六班捣蛋员和@moonchild的补充,打西瓜也暗示种族歧视,因为西瓜与黑人有很大关联性,暗示黑人。
父亲多次表示对儿子很满意很骄傲,是自己的继承人,包括冲浪之后他也说过类似的话。
而那时母亲的态度依然是冲浪前反对→小好处妥协→结束时高兴(做好饭并表示为儿子骄傲)儿子亲吻有花纹的蛇,对蛇感兴趣,此时他应该是知道这蛇虽然有花纹却没有毒,而饭桌谈话之后,他在父亲影响下转变观念认为有花纹的蛇都有毒。
花纹蛇暗示黑人。
超市里母亲的购物车赛车行为也表明她的纵容。
儿子对黑人的态度最开始是友善的。
母亲阻止父亲挑衅殴打,无效。
白父说黑人吓唬自己儿子,嘴唇太厚说话不清。
在后来殴打完黑人后,他吓唬了黑人小孩,将白牛奶倒在黑人脸上。
最后他被全身纹黑、丰唇、说话含糊不清。
全是呼应。
黑人被殴打时,黑人妻子报警,因太过恐惧悲伤说不出有效信息。
但,真的是这样吗?
当电话对面问道你们在哪时,她哭着回答:“我们只是来超市买点东西。
”她没说出的话是:“我们什么都没干,我们遵纪守法,我们没有事先挑衅,我们只是来超市买点东西。
”或许她并非因为太过害怕而说不出信息,而是她明白,即使报警了,她和她丈夫的权利也无法受到保护。
另外,黑人男子被打之后无声无息,白人男子被绑架后上了社会新闻。
纹身的时候,我只认出了一个法西斯的标志,评论朋友补充法西斯标志与种族歧视3k党有关。
其他的等大佬分析吧。
母亲在全篇有三次阻止,三次无效,事前没教育儿子对错,事后也没有对儿子惩罚。
所以最后她让儿子躲在床下,儿子没听,反而拿枪击毙父亲——这不是母亲的做法,这是父亲的做法。
试想如果真的有入侵者,父亲肯定也会鼓励他这么做。
还有一个细节:绑架纹身事件中,黑人小孩参与了,但其父母不知道。
想不起来别的了,想到在补充。
黑白一短片《肤色》评析这是一部2019年奥斯卡获奖小短片《肤色》。
大致讲述的是一个白人无事生主端去了一个黑人,最后被其它黑人纹成黑色的一个故事。
此影片的主题非常突出,就是欧美国家随处可见的白人歧视黑人,许多餐厅和酒店只允许白人入住,根本无法体会到公平,而是被白人的歧视。
首先,这部短片运用大量细节来表现人物和主题。
比如一刚开始的特写镜头拍出自人帮子孩子剪头发的时候,拍出人物造型,大量的纹身、烟和服装,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力。
就知道他不是什么好角色。
开枪射击和坐沙发开车冲浪是白人小子衣的课余活动平时的奖励是啤酒,这是父亲给予孩子的家庭教育,也为孩子后面敢于开枪打杀自己的父亲作出铺望。
白人在黑人好子和儿子的注视下打黑人,却不敢开门出去阻挡,而是在车里做无力抵抗,形成对比的是在白人被抓走时,白人小子孩直接下车追赶,可以看出黑人根本没有公平可言,就算是警察出现,也不一定会帮助黑人。
其次,道具在其中的运用也诠释白人对黑人的歧视。
在河边玩枪支射击的时候,白人小孩在与一支蛇玩要,而且在分别的时候给了蛇一个吻,点明了白人小子孩是很喜欢蛇的。
在后面吃饭的那一场戏当中。
小孩在解释颜色对于蛇的看性,父亲直接说出就是根据皮肤颜色来判断敌人,后面小孩看到是黑色皮肤,直接开枪打杀了自己的父亲。
在停车场殴打的那一场戏中,最后准备离开的时候,将一瓶色牛奶倒在黑人身上,将他变成色的,暗喻着如何果你是白人,可能就不会发生,嘲讽他是一个黑人。
最后,影像的风格就是给人一种真家感,更容易产生共情。
在停车场的那场戏中,拍摄黑人被欧打时,是从车里面拍出,这种类似主观镜头,给观众一种看着自己的父亲被打,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感觉,什么都做不了。
且在走路之类的行为中,大多数以跟镜头。
手持拍摄和长镜头的方式拍出,比如白人从超市中跟出准备打黑人和在白人母亲准备拿枪自我保卫时,给人一种紧张的压迫感身临其境,更好地产生共情和实出主题。
平淡的音乐,质朴而客观冷静的镜头,干净的画面,清冷的色彩彩,让我们享受在视听的饕餮盛宴的同时领悟到某些人生道理和平友好比对待每一个人,公平公正的对待社会,消除种族歧视的心理
耐人寻味,这是观完《肤色》后最直观的感受。
短片使人不禁思考,片中一切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为何物。
偏见,偏见异于误解,偏见是有可能先天即为形成不加思考而得出的产物。
误解就像短片中讲述的一样,白人父亲误解了黑人看他儿子的动机。
但是白人父亲却对黑人父亲不假思索进行辱骂,这就是偏见,美国社会当今依然存在并且严重的种族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经过周边环境影响而产生于人们的心中。
短片陈述的很明确,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一样,最开始都是天真无邪的,认为周边的白人黑人跟自己没什么两样,但是经过耳濡目染他们会发现,周边黑人(白人)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可能是人品顽劣的也有可能是教养极高的,但是人们都讲究第一印象,很多时候对于一个人的看法往往是最开始你对他的认识。
片中白人父亲是一位合格的父亲,他爱他的儿子,带他的儿子出去玩,也会保护他的孩子。
但是由于自身教育的缺乏,他的教育方式很糟糕,无论是从言语谈吐之间还是为人处世,充斥着暴力、歧视,这就为最后的悲惨的结局埋下了祸根。
同样的,黑人小孩也是如此,即便美国社会为白人所主导,但是由于白人父亲殴打他的父亲他随后也对染黑白人冷眼旁观。
短片极具现实意义,明确告诉人们种族之间的隔阂就由偏见开始,消除偏见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小开始的教育。
如果白人父亲能在挑衅黑人之前的时候多思考一下,询问一下孩子情况,从小不对他进行暴力式的引导,那么最后他的儿子真的会开枪杀死自己的父亲吗?
同样,黑人父亲的朋友不会暴力还击,进而让白人小孩内心充斥着,黑人即代表危险的信号,毫不犹豫向黑皮肤的父亲开了枪。
偏见就是悲剧的开始,毕竟,没有一个悲剧比儿子杀死亲生父亲更悲惨的了
奥斯卡最佳短片获奖很合理:政治正确和天才编剧的双重加持,配合一流的拍导团队,在很短的篇幅里让观众迅速进入情绪并持续发现惊喜,足见功力。
先讲编剧,看完大赞编剧牛,叙事结构非常严谨,比如两个小孩先后看着父亲被绑架的呼应,白人小孩抱蛇和绑架黑人父亲后饭桌变色蛇的交谈呼应(也通过生活化镜头隐喻主题),还有白人小孩开头练枪和片尾枪击父亲等,并且呼应程度刚好,迎合大部分观众所在的观影层次,每次看到后应都会想起前呼继而深入思考其对主题深化的作用。
导演视听语言也一流,叙事节奏掌握非常好,看过的短片有一些了,很少见这样在15分钟内不急不拖沓丝滑完成叙事的,开头不突兀结尾也余音绕梁,恰到好处。
视听语言上印象深的是黑人为白人纹身是一系列特写和慢镜头交叉剪辑,配合音乐很有层次地推进观众情绪和悬疑程度,为后续反转做好足够的铺垫。
歧视的种类太多,无处不在。
性别民族地域,省与省,县与县,村与村。
CN人还没表现出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我考虑是因为CN人还没有感受到家乡被侵蚀的威胁。
毕竟那些黑人密集的省份和学校已经出现大规模事件和现象。
我的意思不是是黑人侵蚀白人地盘,是当其他人种不是像马可波罗一样稀缺,而是大量迁居在你的家乡的时候,你就会有被侵蚀的危机感。
没有什么可笑的,更多的应该是思考。
种因得果好像是看这个电影最大的感受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因为开始黑人大叔逗白人男孩被白人父亲以为黑人目的不纯故意的嘲弄以及不带一丝犹豫的下手很想问黑人到底做错了什么要遭受毒打。。
白人自带的优越感,他们对种族的歧视刻进了骨子里白人男孩与黑人男孩相互望的那一眼就注定了故事不会如此简单报应轮回了白人在一次回家途中落到了黑人团伙手里他全身都被刻成了黑色是的,他失去了他引以为傲的“白”消失十天,再一次出现便是以这副样貌回到家中妻子不识最后死在了儿子的枪下这个结局很残忍,可却是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有这样的父亲才有了这样的孩子令人深思
༡. ཨ་རི་མི་ནག་ཚང་གི་ལོ་རྒྱུས་ལྷན་ཐབས་སྟེ་ཤ་མདོག་དཀར་ནག་གཉིས་ཀྱི་ནང་འཁྲུག་བརྗིད་ཅན་པོ། དེ་ནི་མཇེ་དང་བསྟུ་ཡི་བྱིན་རླབས་རེད། ༢. བོད་པ་ཁ་དཀར་ཚང་གི་ལས་དོན་རླབས་ཆེན་ཏེ་ལྷ་ཚོགས་ཀླུ་ཚོགས་གྲུབ་མཐའི་གྲོང་ཆེན་པོ། དེ་ནི་ཕ་དང་བླ་མའི་འཁོར་བ་རེད། ༣. རྒྱ་ནག་ཐོད་བརྐམ་ཚང་གི་གསར་བརྗེ་ཆེན་པོ་སྟེ་གསར་རྙིང་བླ་བཙག་ཆོས་འཁོར་འགྲོས་ཅན་པོ། དབྱར་དང་དགུན་གྱི་སྨོན་ལམ་རེད།
2005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撞车》以其绝对的政治正确击败了当时热门的《断背山》为焦点,就愈发张扬的显示出奥斯卡的政治属性。
短片《肤色》也正是借用肤色、种族问题在两代人(父与子)的冲突矛盾之中展开,肤色问题也如同美国发展史一样,早已渗透历史、人文、政治之中,如同14年前的《撞车》一样,《肤色》所代表的种族问题即是历史现实的重现,也是一种现当代视角下的“政治正确”型创作。
黑与白的强烈对照,是电影化思维对现实的重写。
黑人与白人家庭的对比,显示出主流意识形态下的“美国式”矛盾不可避免的爆发。
片中白人家庭是典型的美国底层边缘群体,不同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他们更像是被美国主流社会所遗弃的边缘人物,通过对他们的装扮、娱乐活动(枪击瓶子)、口语脏话的表现,塑造出一个以父亲为代表的暴戾、多疑、敏感、偏激的白人形象。
而黑人则是相反的中产阶级形象:和善、顾家、宽容,面对暴力只能嘶吼与呐喊寻求庇护。
通过设置这样一种预设的家庭情境,将黑人与白人的矛盾置于更加一触即发的敏感状态。
看似黑白分明的主题表达,仍旧是以白人视角作为最主要的立意阐述。
白人的主动视角不言而喻,首先它作为开片所主要铺垫的白人家庭,埋下种族歧视和孩子作为矛盾爆发点的种子。
黑人则不过是作为偶然介入白人(挑逗白人男孩)群体,却遭受到白人语言暴力的攻击,白人仍旧占据着强势的地位与力量。
电影的最大矛盾爆发点,也仍旧是将白人作为最主要的承担着来推进整个影片的结束。
白人父亲的挑起争端到最后白人小孩用“枪”终结父亲的戛然而止,所带来的震撼和思考仍旧是对于白人主体性的阐述。
黑人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是作为白人主体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客体。
男孩作为事件的导火索和终结者,承担着更为跌宕的情节效果和震撼力。
无论是白人男孩的“肤色歧视教育”,还是黑人男孩隐瞒的“去白为黑”的报复,都可看作是成人世界的“污染”而造成的伤痕重现。
甚至,仍可以溯源去探究美利坚民族从诞生一来就存在着的种族问题,从百年前的林肯“解放黑奴”到极端种族主义的三K党,再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黑人平权运动,种族问题早已成为美国老生常谈却难以解决的难题之一。
并且,两个男孩作为父辈们的继承者(或反叛者),一方面是黑人男孩对父亲的隐瞒而进行的“白人黑化”,另一方面造成的是白人男孩设射击“黑人”父亲。
两个情节点皆由(黑人或白人)男孩来承担,这层意义上本身就足够讽刺,种族主义已经植入到如此幼小的孩童身上,并且造成的毁灭性后果,足以引发某些价值观上的正面思考。
《肤色》以其精巧的情节架构和对种族问题的残酷呈现,表达出创作者对于现实的黑暗剖析和价值输出,在如此浑浊世界中即使充斥着矛盾与绝望,同时也要高喊着:“放下偏见,共享生活”的响亮口号。
完全按照应试模板写,轻喷 以影为镜,可以视人心 ——《肤色》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肤色》获得了2019年的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不到30分钟的剧情却反映了当下美国的社会问题。
肤色问题像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而美国已经被感染了数百年,早已渗透历史、人文、政治之中。
自作自受的始作俑者——白人爸爸 电影一开头,利用特写镜头拍摄白人爸爸将自己孩子金黄的头发剪落以及男孩白皙的脚,突出了影片中白人男孩的肤色种族,更显示了白人对于自己的种族自豪之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男孩的肤色是父亲与母亲共同给予的,而发型是父亲单方面输出,男孩不仅接受了父亲的审美观,也暗示了父亲一直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
父亲教男孩使用枪,辨认有毒无毒的蛇,口无遮拦的玩笑无不体现着父亲的暴力和控制欲以及对黑人的歧视,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自己最终被儿子枪杀的结局。
助纣为虐的缔造者——白人妈妈 在影片中,白人妈妈带着儿子在超市飞车时,运用运动镜头丰富了人物情感,揭示了动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对于种族问题大多数人采取不参与但默许的态度,而这个角色就代表大多数人的观点。
在丈夫对黑人采取暴力行为时,她试图阻止,但并没有实施于行动,这是她对于丈夫的放纵。
在儿子用枪射击时,在儿子想去冲浪时,她的紧张和不安使她试图阻止,但马上得到了金钱和收拾碗筷的补偿,于是她做出了让步,这是她对于儿子的放纵。
在儿子的心里就留下了父亲说什么都是被允许的,而母亲说的都是不管用,与后续母亲让他躲到床底下他却不理睬最后开枪射死父亲相互呼应。
受尽屈辱的被施暴者——黑人爸爸妈妈 蛇的隐喻就是黑人,而影片中的黑人爸爸妈妈就代表了一群生活在美国社会的黑人群体。
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蛇都有保护色,而白人爸爸将它们的保护色定义为“颜色越鲜艳,毒性越强。
”这句台词暗示了在白人眼中将一切黑人归结为坏人,因此不辨是非的对所有黑人采取暴力攻击的行为。
殃及池鱼的被害者——白人小孩黑人小孩 在描写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时,利用了对比蒙太奇,产生相互冲突的作用,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对比感。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白人小孩虽性格开朗阳光,但却生活在暴力之中,所以最终也变成了施暴者。
黑人小孩是被施暴的对象,当他看见父亲被打时,他不像白人小孩般会立刻下车追着车跑,他选择不反击,他仅仅是按喇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害怕。
站在小孩的角度上看,他们都是被害者,一个无奈施暴,一个无助被施暴。
这部影片在表达种族歧视的基础上,加之以父权主义揭露了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带来不同的思想最后产生不同的结局。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时代,种族歧视虽无法完全消除,但黑人也不该成为我们泄愤的工具。
而在父权主义的影响下,本来单纯毫无偏见的孩子也被迫带上了有色眼镜,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种族歧视的问题不可能会消除,只有放下歧视,我们的世界才能真正的和平。
典型的探討暴力訴諸暴力循環題材。風格屬混合犯罪類型。結構完整,意言直白。敏感題材,但現今來看表達上未免俗氣。
据说黑人相关在美国既是正义与政治正确,黄种人亚裔也来一部吧。
表面上看,灌输仇恨的人,死于自己灌输的仇恨。实际这里面的问题非常复杂……孩子最开始懂得分辨动物有没有危险,他会亲吻看似危险肤色的蛇,他会在超市和黑人逗趣;可是当他的家庭用“有花纹就是有毒”、拿牛奶给黑人洗脸染白之后,他的判断能力退化成了父母的样子。
高级复仇,自作孽不可活。
总之我很讨厌拉开两大阵营的脸谱化的故事。
讽刺啊讽刺,白人拍了一个tian黑人的片,还是奥斯卡?
有点渗人。
最恶心的是,导演披着大快人心、肤色伸张的皮囊,输出的还是「黑色就该吃枪子」的恶毒倾向
佛了 审美疲劳
有新意只是惊奇不多,人设正邪太刻意了,还纳粹标志,当然该死了。可是世间的误会纷争往往双方都占情在理,最后悲剧结尾,才是人类的常态
恐怖片。
—— Karma
两个小孩儿在片中的角色很微妙,脑中挥之不去的是the hate u gave里的种族教育。btw剧中白男即我平日最躲着走的那类人
一场误会上升到种族歧视的高度,然后进行了超规格的报复。
1优酷视频。2颜色越深的蛇越是有毒,但也有可能无毒,这只是它们的保护色。3恨是双刃剑,用起来很爽就是了……
你给的仇恨。
暴力衍生的悲剧,非要强行往skin上扯
一般甚至不喜欢。染黑也叫创意?二十分钟老套且刻意加了个蛇的隐喻又怎样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真人短片。世界上最恨的报复,不是无动于衷,而是亲手把你变成你最轻视的样子。「这里面的因为“皮肤”产生的矛盾,让我想到以前看过的电影《通天塔》,最初人们都是同样的肤色,用着同样的语言,只是有天人类想造塔上天,上帝一怒之下将人类变成不同的皮肤,改变人类的语言,土地四分五裂。」Troy对蛇非常了解,吃早餐的时候,他对着父母侃侃而谈讲着自己对于蛇的伪装、怎么分辨毒蛇,父亲插嘴说:“ 确认蛇有毒,就该看他的肤色。” 但是最终,因为肤色,他能辨别出毒蛇,却因为肤色,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影片戛然而止。动物伪装肤色驱赶天敌,人类因肤色自相残杀。
挺好的,这属于“围绕主题,情节随便开脑洞”那类片,白人小孩的枪法,父亲殴打黑人时候的反应镜头,两个小孩的对视,其实都把结尾漏得干干净净,导致毫无惊喜可言,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