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幻影# 《抵达之谜》,把青涩的样子遗忘在现实里,繁华的忙碌之下,背影里没有孤寂,只留刻薄。
1、爱情不能微笑的时候就会流泪人在年少青春的时代,如果不格外跑偏的话,一般来说对爱情都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憧憬的,只是每一种味道都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
有人获得了爱情,有人把握住的放手了,有人挣扎求索,有人一次次悲哀的失落,虽然形形色色的选择着,但是这像是生命无法逃开的一道选择题一般,总要有几种模式摆在那里参考,题目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
但是真正的答案里,快乐的人是少数的。
爱情不同于婚姻。
婚姻那是条条框框规定的,社会属性的意义。
爱情却是自由的,没有定义,只有每个人自己特性的爱情。
而能不能遇见专属的缘分,那也是运气来的说。
少有人不会在爱情里流泪。
很多时候我们在爱情里面是在吃糖的,可是糖吃过了,甜味却不容易持续更久,总有一些夺眶而出的冲动要打破现实,因为现实,一直锤炼着人心。
像是《抵达之谜》里这样年少的爱情,有时候看着会会心一笑,有时候又会觉得辛苦,甚至在某些时刻,感到有一点难堪。
我是从来没搞明白过异性的那些思路和感受,也是学不会着应对,但是看看别人的,总觉得有趣。
然而一眼望过去,原来人在年轻时的爱情有时候竟然可以那么尴尬,男性的憨态里藏着令人不知所措的笨拙,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青涩也只能留在镜头里,可是现实,要狡猾得多。
又或者是大环境不同,我没见过那样的相处,只能看一看,做做想象。
可是想象,好难哦。
2、青春的皮囊真的是一种资本好看的面孔与身体就是有价值的,千万别说一点价值也没有。
老天爷给出一份美,美就是要拿来欣赏的,当然你愿意打破也是可以的,但是美好的一切本来就是老天的礼物,不该被轻易的糟蹋。
影片里的一众年轻人,说好看到也都谈不上特别好看,但是胜在够青春。
于是那一张张的脸都透着水灵,不管是胖的还是没梳洗打扮的,总之顶着一张青春的面孔就特别有愉快的样子,仿佛脚步都是轻松的,时光都能倒退个三五年,看青春多好,就真的像是灵丹妙药一样,可以活了人心,也突然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人人都爱青春的面孔,就是一片太阳光芒四射的样子呗。
电影故事其实还是有意思的,可惜故事讲得有点随意。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过分恣意,没有铺垫好的感觉,那么影片转折之后的后半部,感觉就好像主题已经和主人公一样,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目标是什么,不知道要寻找的人在哪里,胡乱地走在轨迹里,找不到自己的出口。
我以为电影会平述铺开的,实际上开始抓住很多细节喋喋不休;以为电影要着重说明的,影片里轻描淡写的带过了;以为有内涵要表达的,实际上晃一晃什么都没说就结束了;以为不需要特别强调的,电影里的人们真是咬死了不放。
我觉得我整个人的判断都凌乱了。
影片的演员们还是有一定的把控能力的,但是他们在整部电影里像是一盘散沙。
虽然每一个角色握在演员的手里,都尽了最大力气的去建立和培养,可以说,单个人物来讲其实是相对比较成型的,虽然有些时候不够立体,但是人物勾勒还是起来了。
可是他们放在同一个框架里,他们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他们讲述着同一个故事的时候,这事儿就配合得好像不在一起了。
这大概是导演需要自己好好思考的问题了,演员靠自身都努力过了。
3、不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写着写着又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
但是我知道,这部影片我哭了。
当冬冬拍着画报,赚着块钱努力为那一切作补偿的时候,我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或者电影是青涩的,或者有很多感受是不足够的,但是青春的岁月里,因为喜欢一个人,爱着一个人,用尽全力的去对那个人好,想方设法的为他度过难关,那样的女子,那样的爱情,多美好啊。
这一场关于死亡的故事,其实只是谁也不愿意再去提起的真相而已,但是这个真相就一直摆在那里,实际上根本没有做过任何改变。
人们都是小心翼翼的避开话题,但是埋下的雷,哑着都是威力。
多年后,年轻人们老去,他们看着属于青春的那个样子,看着画报上的美丽冬冬。
他们会想念她,他们会提起她,他们会揣测她是不是依旧活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他们会连声称赞那份持续了许久的美丽的打动,但是他们就算拿到了那份钱,也不会明白,那个女孩子,在那样匆忙的夜里,为着偿还这份金钱的报酬,而做出了怎样的奉献。
他们永远也不知道,那画报上的美丽和笑容,是为了让他们,是为了让他——小龙,可以不受制约,可以过他们继续自由的生活。
有些人悲伤的离去,而人们,甚至忘记了他们真的离去了。
我其实哭得挺难过的。
替她,不甘心。
不知道如果她还有一口气说出心情,她会不会遗憾,又会不会后悔了。
只是,这世上已经没有如果。
这世上没有真正的谜,但是有永远的看不清。
作者:小佛搞特
导演和编剧很可能是以自身的男权意识来想象、要求、规定女性,使女性从属于男性的暴力、力量、金钱、欲望。
而女性的主体地位,则一直受到压制。
虽然有不少人写了《抵达之谜》的影评,但少有从性别角度切入的。
近年来“性别”正成为最能牵动共情和引爆公众的话题之一,女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在国内的互联网空间,“女权”一词在很多时候已成为贬义词,主张女权在很多场合被讥为“一手好拳”“拳师”。
怎么看待性别?
如何看待“女权”?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但笔者以为,我们至少应该能够察觉到《抵达之谜》中明显的男权意识形态和对女性的不尊重。
男权心理的典型表征,就是暴力。
在这部电影中,暴力贯穿于电影的始终,成为近乎空气般的存在:群架,脏话,放火烧船,打砸店铺,黑社会帮派,绑架……男性先天的力量优势和冲动的荷尔蒙随时准备着将任何事件诉诸语言和行为上的暴力冲突,影片中的男性几乎达到了不动手不快的地步。
他们甚至对女性动用暴力,冬冬的死亡,就是由暴力导致:大四根本不听冬冬的解释,将头脑中臆想的推测强行当做现实,指责冬冬,与其发生肢体冲突,误将冬冬推下江。
没有男性暴力,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悲剧性结局。
这部影片被分类为青春爱情文艺片,听起来好像是较清新的类型,但片中如此多的暴力,实在让笔者难以将这部影片和“青春”“文艺”这样的词语联系起来。
有人说,八九十年代的社会上那些小混混就是那样,这部电影描写得很真实。
没错,电影当然需要正视历史现实,《抵达之谜》也确实描绘了八九十年代社会的真实图景。
但关键点在于,导演是以什么样的眼光去观照历史的。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似乎看不到导演对历史的反思,对男性热衷于暴力的反思,反而影片流露出的,是隐隐约约的对那个暴力年代怀旧、留恋的氛围。
有人将这部电影定义为“成长”题材电影,但很可能,主人公的“成长”是未能实现的,甚至是失败的。
当影片的四个主人公来到现代时,他们看似改邪归正,成为有工作、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而他们的男权心理并未消退,只是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金钱和物质欲望。
高级温泉会所,豪车,高档料理,汽车美容金卡……这些金钱和物欲,是男权意识形态的另一表征(我们可以参考顾城的概括说法:“他们喜欢外向有力的东西、概念的东西”,将暴力、物欲、名誉、战争等划为男权心理的典型内容;也可以参考贾宝玉的“女儿性”理论,他认为女儿比男人更洁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男人追求功名利禄而女儿不追求)。
而更为直接、明显的表现,仍是暴力:四兄弟在温泉会所中重聚,肢体冲突再现。
暴力的基因,在四个人身上没有减少。
男权心理在四个人(包括男主)上没有减少,所以,我们也许可以说,男主的“成长”是不成立的。
我们再来看最关键的问题:女性。
导演似乎将本片中的两个女性刻画成了失去独立自我的男权意识形态附庸。
女性喜欢上男性,竟然是因为欣赏他们的暴力基因(痞气、流氓气),比如欣赏他们在摩托车上用气枪打气球。
当几个男人耍无赖,对一个中年男老师动手时,冬冬竟然同情他们,放弃了校车而选择和他们一起回去;当男性去偷油而被群殴后,冬冬非但没有鄙弃他们、与他们断绝关系,反而继续同情他们,因为暴力而爱上赵小龙,替他们还钱……笔者身边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女性告诉笔者,那时确实有很多小混混,但绝大多数的女孩子根本不敢也不会和他们混在一起,甚至极力避免和他们搭话,所以她很难以理解影片的叙事逻辑。
试问当下的女性们,你们所欣赏的异性,你们的爱情观,真的是《抵达之谜》中冬冬那样的吗?
电影中对女性价值观、爱情观的描绘,不是对你们真实心理的部分歪曲吗?
这部电影对女性心理的想象,很可能是男性导演和编剧站在男性立场上的主观臆造。
而且最关键的是,笔者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女性自我意识会觉醒,反思过去,逐渐走向独立,如果这样,那这部影片无可厚非;但实际上,导演和编剧并没有这么安排,两位女性从始至终没有摆脱男权的桎梏:小梅之后成了陪酒女,步入中年后嫁给将冬冬推到江里的大四,成为一个普通的黄梅戏老师;冬冬一直同情四兄弟,甚至自己拍摄卖弄风情的照片来为他们还油钱,却被大四推入江中丧失性命。
两位女性自始自终都是男性伤害的对象。
时间和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使两位女性走向独立,她们自始至终似乎都是男性的附庸。
在这部电影中,女性看似没有失语,但实际上却好像是幕后的男性导演和编剧替她们开口讲话,女性的话语权事实上是被男性剥夺的。
导演和编剧很可能是以自身的男权意识来想象、要求、规定女性,使女性从属于男性的暴力、力量、金钱、欲望,女性的主体地位一直受到压制,女性的心理、思想被部分歪曲。
2020年,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起一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
在这法律上已经规定男女平等的先进时代,已经有人怀疑“性别不平等”这一命题的真实性。
显然,怀疑的人多是男性。
男性自身并非女性,难以对女性的处境产生共情,所以在很多时候可能无法感受到女性遭遇到的不平等,甚至在无意识中可能成为女性的压迫者。
成都14岁少女被性侵坠亡,杭州杀妻案,浙大强奸犯,中小学男教师性骚扰,家庭暴力,职场性别歧视……这些新闻无时无刻地提醒我们,女性在当今社会仍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和不公正对待;所谓的”性别平等“,距离真正的实现还道阻且长。
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许可以将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归为男性。
即使是所谓的“女性自身的缺点和局限”,归根结底,似乎也是男性造成的:男权作为强权,以其难以挣脱的力量笼罩在女性之上,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规定、要求女性,使女性自身对歧视、伤害麻木,甚至伤害自己的同性。
很多女性已被父权社会的关系结构和意识形态逐渐同化,自身融于其中而不知。
当今中国的互联网空间里,“女权”一词已被污名化,在很多场合成为贬义词,因为公众认为一些女权者走向了极端。
其实,这是一些“女权主义者”自身被男权思维同化所致。
比如就2020年的“papi酱孩子不该随父姓”事件来说,那些批判papi酱让孩子随父姓的女性,她们的批判本身就是男权的:孩子姓氏随父还是随母完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想要剥夺别人的选择自由的这种行为,别人的选择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就大加批判的行为,就是专断的男权思维。
《抵达之谜》的导演、编剧主观上不可能有歧视女性的意图,但作为男性,他们对自身的男权心理是不自觉的,他们的创作“无意识”将自己固有的男权意识形态不知不觉地铺展在整部电影之中。
伦敦艺术大学校长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曾发出论断:“世界上所有问题都能归结到一个病根:有Y染色体的人的行为。
”这当然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偏见,但似乎确实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我想,只有男性对自身男权心理有自觉性的认识,只有女性察觉、反抗男权话语体系的笼罩,社会在性别问题上才能取得更多进步。
(本文仅从性别角度评论影片,不涉及对演员演技等其他方面的评价)
⚠️剧透警告⚠️小镇青年年少轻狂,做尽了一切混蛋事,抽烟喝酒打群架,蹦迪撩妹看h片,有一辆走私摩托车就仿佛把整个世界都骑在身下,青春明晃晃,耀得人睁不开眼,仿佛他们在这个年纪做什么事都理所应当。
所以赵小龙、方圆、大四、三皮偷汽油仅仅是为了想换一辆本田车,理所应当;所以事发后四兄弟被油主暴打,方圆听了武义的教唆决定烧船报复,理所应当;所以大四看见兄弟暗恋的女人冬冬和别的男人不清不楚,决定为兄弟讨公道,理所应当;所以三皮目睹惨剧发生,懦弱胆小的他决定逃跑,也理所应当。
冬冬的消失被定为失踪案,武义承认烧船被拘,大四莫名其妙砸歌舞厅吃了牢饭,方圆学起了汽修,三皮也转学去了牙科,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归宿,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受到了惩罚,每个人都认为过去的事已经不值一提,只有赵小龙,仍然在原地打转。
他执着地找冬冬,固执地找真相,他在已经选择遗忘向前走的人群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尽管赵小龙和方圆、三皮、大四整日一起犯浑,但他在几个人之中,的确有些不识时务,不合时宜。
冬冬单独约他,他碍于情面把兄弟也叫上,不合时宜;大家聚在餐馆插科打诨,兴致高涨喝酒碰杯,他骤然离席,不合时宜;偷油事发,大家聚在武义餐馆商量对策,他一言不发走到关公面前把位置摆正,不合时宜。
这种「不合时宜」直至多年后也没变。
中年的赵小龙做玻璃生意,他介绍的客户没收到款,老板找了一堆借口搪塞他,他还硬闯办公室要着不属于他自己的债,不合时宜;四兄弟多年后好不容易重聚,他偏又追问起年少时的因果对错,场面尴尬,不合时宜。
这种不合时宜对于赵小龙来说,是他的底线——他不要活得不清不楚,不要囫囵吞枣,他要活得真实,要把生活嚼得有滋有味,哪怕到最后血肉模糊一嘴沙,也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赵小龙是隐忍的,在看着方圆为冬冬剥菱角时,在看着冬冬叫方圆陪她买药时;赵小龙是偏执的,在大四说着别找了你找不到了仍然坚持要找时,在方圆骂着兄弟还要不要做了仍然逼问三皮说出真相时;赵小龙是暴戾的,在绑架武义追问冬冬下落时,在因气愤扭曲着脸将武义恶狠狠按进水里时。
赵小龙是矛盾的,他在该勇敢表白时不勇敢,在该理智阻止烧船时不理智,在该停下给兄弟们一个体面时不体面,又在即将撕破脸彻底结束这段友情时戛然而止。
他是还没有被磨平的顽石,倔强的保留着少年时的锐气与天真,他坚信所有的事情都要讲道理,他坚信正义会胜过平庸的恶,他的棱角在无数「不提以前了提一杯吧」的碰杯中,孤独地矗立着,执执拗拗地滚过他的一生。
赵小龙幻想中的自己在最后如愿以偿的把大四叫来居酒屋,让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头破血流地忏悔,结束了这场荒唐悲伤的闹剧。
但现实中的赵小龙却看着大四和晓美的婚纱照,看着走之前晓美为大四披上的那件外套,让他在中途下了车,一个人在车上落下了一滴泪。
反骨终被磨平,这块顽石最终还是向世俗妥协,承认了「不是所有事情都讲道理」这个操蛋的歪理,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了。
「这几天老想起江边的芦苇,毛茸茸的,摇摆不定」我们平凡的一生也是如此啊,摇摇摆摆踉踉跄跄糊里糊涂得过且过,所有往事都会在时间的洪流中变得微不足道,所有的荒唐和邪恶最后也会被岁月美化成少不经事的错,终于鼓起勇气向世界这个大锅炉骂了声操,回敬我们的,也只是相同的这一个字,而后又迅速淹没在汹涌的洪流里。
影片节奏缓慢,有些冗长,五年前的李现各方面表现都很青涩,在角色的诠释上还不够完美,还带着刚出校门的稚气和良好修养下的正经,说实话这份「正经」扮演起小痞子也略微有些不合时宜。
但好在瑕不掩瑜,大篇幅的眼神戏李现把握的都恰到好处,这张经得起放大的脸对于观众来说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作为复工后的第一批新电影,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抵达之谜》之所以说有点偏文艺性,主要是因为故事需要回味一下,并不是一语道破那种。
故事讲述的是四个青年肆意挥霍青春所做的荒唐事。
以烧船事件引发了女主冬冬失踪,男主赵小龙苦苦找寻,终得知被哥们大四误会后掉入河里而告一段落。
多年之后在哥们聚会时,得知原来三皮当时也在场,没有及时救助,还瞒了赵小龙这么多年,赵小龙气愤至极想讨个公道,怎奈哥们情谊难舍,最后用无可奈何的眼泪回复了自己的心。
影片认真看,还是值得一看的片子。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抵达之谜》似乎在表达对周遭的世界无所适从,赵小龙是个好人,但他在别人的眼中是个不合时宜的人,李现又是怎么理解这种困境?
“换成我自己来说我觉得还挺好理解的。
以我自己的人生为例吧,因为我人生出演第一部戏《万箭穿心》是个文艺片,从那之后,我所接触到的经纪人,制作人,导演都跟我说‘李现,趁着年轻多去演一些偶像,演一些小鲜肉,这些东西适合你,也是大众所能接受的’。
但是我说,我不太喜欢这些东西,我觉得靠脸吃饭不太好,平常看看戏、看看书,研究角色是我热衷于做的事情,他们就觉得我不合时宜,会觉得我和大众的娱乐圈的视点不合适。
因为都是小鲜肉天下,你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你做什么实力派,做什么艺术家?
有很多经纪公司跟我聊完之后会认为跟他们所希望的类型不一样,就不了了之。
”
世界上最可怕的是爱情片融入了文艺片的元素,不仅故事挺烂而且连好看的图片也都没得看(但其实有些镜头拍的很不错,感觉安徽也挺好看的刚开始还挺尴尬到了后来加入了很多沉默和空镜(人物又不说话,可能是为了表现内心的沉痛,但是很难带入,时间还是太短了感觉不仅有女性凝视(女主角就像一个谜一样的存在,虽然漂亮但是漂亮的又很诡异)还有男性凝视(不知道男演员在干嘛...)三皮到底为了啥存在???
但是关键是,到了大四揭露真相的时候,我开始明白导演前面为啥那样拍了,从那一刻开始我终于知道导演想讲啥了,有一种终于恍然大悟的清醒快乐感,但是未免把中年男人的形象刻画的太过分了一点?
用不同的滤镜和色彩表现女性因为前面实在不知道这些主角要干什么,所以好困。
对比一下就希望知道,其实就算是文艺片,也希望有带入感。
不然真的很难投入。
配乐挺好的 《野花》和 《我想你了》国内合作片外商承包的太多啦小镇青年的社交:学校,餐馆(还以为是杨德昌),偷汽油打架(非法,1995年改革开放对于内陆城市的影响),烧船,死人,分崩离析+重聚。
这些就好像是青春段落的拼接,太蒙太奇了太破碎了。
不过好像那个时候我们就是这样飘来飘起,每天什么也不想干。
电影票是婷公司发的,抱着不看浪费的心理去看,其实影片也没有那么糟糕。
光看海报你很难知道这部电影想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看了电影之后也是一样。
:-I 我只能说出我从影片中看到的内容。
一群青春期脑残少年,把打架破坏当生活的主旋律。
他们把自己当英雄,所以认为自己应当配美女。
虽然说女主角确实很漂亮,有点像木村拓哉的女儿。
故事就跟着男男女女的吃喝玩乐展开。
一群街溜子不可能不犯事,他们偷油被讹上了,钱没搞到反遭到一顿毒打。
但是街溜子们年轻气盛绝对不会就此罢休,就报复性的烧了船。
在这件事情发生过程中,女主角一直游走故事边缘,直到突然失踪。
接着影片就是跟随男主角的视角寻找女主角失踪的真相。
影片的高潮应该就是街溜子四号坦白他失手把女主角推进河(海?
)里淹死了。
婷一直吐槽影片的价值观,因为结局是男主角因为兄弟情谊终于放弃追究责任了,她觉得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即使是好朋友杀了一个陌生人也应该收到处罚,更别说杀的还是自己的马子。
我觉得她的吐槽很有意思。
确实很令人费解,影片的原作者和编剧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是想表现年轻人的意气用事吗?
是想表现那个年代的价值观念吗?
还是只是写出埋在自己心底的故事呢?
跳出剧情,影片的街溜子二号方圆这个角色还是很可爱的。
可能是董博睿演技比较好吧,我觉得他有点儿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意思。
今天看的这部电影,名字叫做《抵达之谜》。
初看题目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抵达之谜”,抵达什么地方?
又有什么谜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我们都不知道,但是看完整部影片之后,我知道了,什么叫做“抵达之谜。
” 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的长江边的小城市里面,赵小龙遇上了心爱的女孩儿李冬冬(ps插句话:我觉得李冬冬好美哦!
),赵小龙其实挺喜欢李冬冬的,但是赵小龙不敢表白,两个人眉来眼去,可就是不敢要走出下一步。
李冬冬也喜欢赵小龙,李冬冬要去参加比赛,于是李冬冬就去找赵小龙,两个人在鱼摊打了一个赌。
打赌的时候,李冬冬说:“你说这条鱼有没有鱼籽?
” 杀鱼经验丰富的赵小龙说:“当然没有鱼籽。
” 李冬冬说:“我们来打赌吧,输的人要答应另外一个人一件事。
” 然后赵小龙就说:“我赌这条鱼没有鱼籽。
”李冬冬赢得了比赛,要答应冬冬一件事,可他偏偏讲起了不合时宜的兄弟义气,居然带着另外三个人一起赴约。
这位兄弟....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反骨叛逆的男孩赵小龙遇上心爱女孩冬冬及其好友小梅后,随着初心萌动,与几位好友:方圆、大四、三皮、武义走过肆意张扬的青春时光,这段青春随着冬冬的失踪戛然而止,几个人不说是反目成仇,但是也互不联系了。
“李冬冬,我很想你,你那么那么迷人” 李冬冬失踪了之后,赵小龙一直一直都在寻找她,只不过可惜了,那样美好的一个生命,就这样消失在人海之中,杳无音讯。
后来方圆再去寻找李冬冬的时候,偶然之间碰到了路边有人在往江里面丢死去的猪娃。
其实这个时候,方圆就已经开始在胡思乱想了,方圆觉得李冬冬应该也已经消失在了大江里面,失去了性命。
因为兄弟四个人偷了别人的油去卖钱,结果不仅仅没卖多少钱,还被油的主人给盯上了。
人家让他们兄弟四个赔偿比卖油更多的钱,兄弟四个人还不起钱。
李冬冬去帮助他们拍挂历照片(虽然这个照片在我们这个年代其实是可以引以为傲的),但是李冬冬在拍摄了照片拿到了钱之后,就去找武义,想要把钱给还上。
而武义根本就不想要还钱,武义只想要怂恿兄弟四个人去烧掉他哥哥的船。
武义看起来是靠着他哥哥,但是其实武义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因为烧船的时候,武义根本就没有动手...他只是在旁边递着火把,然后说着鼓励大家的话。
李冬冬失踪了,赵小龙一直一直都在寻找着她,因为李冬冬是赵小龙生命里面的光,没有了李冬冬,赵小龙根本就不知道应该如何继续生活下去了。
赵小龙一直一直怀着李冬冬没有死去的希望,寻找着。
对于赵小龙来说,李冬冬就是赵小龙生命之中的希望。
“李冬冬:即使离去,我也依然很爱你” 看到了最后,我才明白了整个故事的脉络。
大四以为李冬冬水性杨花,表面上看和方圆在一起了,实际上又是喜欢赵小龙,最后还和武义不清不楚...出于兄弟义气,大四气得不能行,觉得说怎么一个女人可以这个样子呢?
于是大四把李冬冬推下了江,但是其实他是不小心推下去的。
等到大四反应过来了之后,李冬冬已经掉下了水。
等到了故事的最后,我才明白了这部电影为什么叫做“抵达之谜?
”原来是因为等到了赵小龙兄弟四个人重新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小龙想要知道事情的真相,被方圆阻止了。
方圆说:“没必要再纠结一个结果了,事情已经过去了。
” 可是当时,在小龙的内心深处,还是没办法走过这样残酷的事实。
小龙想要当着大家的面说出当年的事实真相,可是其实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只是没有明面上提出来而已。
最后的最后,小龙接上了大四之后,还是对生活妥协了。
小龙把车子停在了路边,对大四说:“算了,没必要了。
” 因为说出来的话也不过是兄弟反目,大家大打出手,以后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又何必呢?
这就是赵小龙所谓的“抵达之谜...”抵达终点之后,赵小龙觉得其实没有必要在纠结一个结果了,没有必要再知道结局了,没有必要大家再闹得并不愉快、 可是赵小龙又开始迷惑:“这样真的对吗?
” 我觉得现哥真的看起来好刚哦,不管是现哥杀鱼的动作还是现哥咬手上死皮的动作都很帅气,真的让我觉得眼前一亮;这个动作真的是细节好评哦。
总之呢,就是很青春的一部电影呗。
知道《抵达之谜》这部电影源于现哥,去看也是因为现哥。
从这部电影名字上看略带有深层含义,“抵达”何为抵达,从明面上理解是抵达心中最深层的疑惑。
抱着对电影名字的大致理解和对现哥的喜爱去看了这部电影。
纵观整部电影,在叙述上整体节奏稍慢,慢得容易让观众进入疲惫状态,其次这是现哥多年前拍的电影,客观来说可以看出演技的青涩。
回归电影本质,这部电影讲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小镇青年赵小龙在面对心爱女孩冬冬离奇失踪后十几年不肯放弃寻找的故事。
由此可以知道电影《抵达之谜》的迷指的是什么?
这指的是赵小龙对女孩冬冬的无缘无故失踪心存多年的疑惑。
整部电影围绕赵小龙从冬冬失踪到不断寻找的过程及态度、心理进行展开,在多年后的朋友聚会上,一个无意的点再次点燃了赵小龙内心的疑惑,导致朋友间埋藏多年的往事被揭开,矛盾一触即发。
朋友们努力摆脱青年时犯下的纵火事件被小龙再次挑起,众人一再强调“过去就过去了”而小龙还不罢休,执意要知道事情的缘由。
这个众人青年时期犯下的过错背后跟冬冬失踪失踪又有什么联系…这是这部电影要讲述的。
电影过后,深层次回顾、细品,可以理解到影片最后的一个眼神存在的含义,也说明了赵小龙最后知道了这个寻找多年的答案:赵小龙和冬冬他们彼此相爱,他们甘愿为彼此付出,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对方为自己具体做了什么。
电影结尾处冬冬的回眸,知道真相的小龙崩溃…让人心痛!
深爱彼此的两个灵魂,只有短暂的交汇,却成了小龙一生的伤痛…这部电影属于文艺片范畴,需要观众慢慢琢磨,且需要有一定的欣赏阅读水平,如果仅仅表面观看这部电影就否定他的艺术表达,拿文艺片和商业片对比,那只能说不懂得欣赏。
因此我认为要看这部电影就要摆脱对主流市场电影的观影印象。
这部剧是我朋友推荐我看的,观后感就是感觉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有让我惊喜!
结尾不是那种老掉牙的男主最后与女主甜蜜的生活在一起,这也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情况。
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所有事情的结局都是美好的但是事实就是事实没有办法改变,只能坦然接受而且男主寻找女主那么长时间没有放弃也感动到了我,但凡有女主的任何一丝消息男主都没有放弃寻找。
这很难得。
此外男主的整个造型不太像现在这个时代的审美,感觉很独特,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还有他的眼神戏也很棒,代入感极强!
如果有同样经历的看完电影应该蛮难走出来的!
男主还有一场哭戏,备受争议,但是仔细想想,人在很绝望的时候哭真的没啥声,然后是突然爆发的那种感觉,感觉男主演绎的很好。
给了5颗星,值得一看,真的太喜欢了!
好像回到青春时,野蛮生长的时代。看到了迷茫,青春
青春的友情和爱情,两方面一个都没有讲好。
尴尬无比的作者电影,完全是因为李现撑完了这部片。原本最多二星,因为李现多一星
龙龙子哭戏比韩商言好
太稚嫩的电影了 强行悬疑让人难受 两颗星都给23岁的李现
带着文艺片的预期看的,可惜气口混乱,个别单场戏还不错,整体不好。友情,应该更深更复杂和更耐人寻味
太难看了
尬到脚趾抓地with honey
我喜欢电影的画面,女孩飞扬的发丝,乘着风的摩托车后座,闪回的灰色,模糊的记忆,野花的声音,和最后一场大雨。我爱电影院
这故事并不好看,人物不够饱满,立意不够强化。情感太牵强。不理解女主为什么那样做,因为影片没有交代深刻的情感。后期的日式聚餐,稍有张力。但李现不适合这样的剧情或者说不适合电影,有些演员就是电影演员,而有些的确还需要磨炼些……这社会需要用灰色融入,却不乏真实本真的人。他们的人生才精彩!
‘’不合时宜‘’的小龙,执拗,固执,一条道走到黑。抵达内心之谜了吗?也许答案真的没有很重要。小龙很好,李现加油。
优秀到成功打破我观影时间的一部作品,看了五分钟就出来了。
前段以为要讲的是兄弟和爱情之间的冲突,在他们的歌声中镜头渐渐歪了,感觉不稳定感到了最大值。但是后面感觉就变了味道,找人的过程太碎片,冗长又没法串联。李现的台词太平淡,感觉不到人物。还有,旁白为啥是三皮?
穿越回九十年代,用数个PPT式的流行文化符号与集体记忆,试图捕捉那些独属于青春岁月的无聊、荷尔蒙与欲望,在观影过程中“抵达”旧地。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的利益与想法去选择对记忆不同的解读和复刻。只可惜在四人成年后的对峙这场最关键的戏中,仿佛魂穿“男版《小时代》”,打破了前半段情境塑造的一些很独自美丽的时空感。李现整体的表演也较干,如果他的形象糙一点,又全部选择方言对白,会变得更具说服力。
2015年的电影,在当下看来依旧能有值得深思的问题,电影想表达的矛盾冲突非常值得深思,我至今还在思考如果我是小龙,我会做出什么选择,影片前期我不知道是不是剪辑的问题,让我并不能很好理解冬冬和小龙的感情,但后期弥补回来了一些缺点,怎么说,还是很惊喜,五年前的李现虽然在某些细节上不能给我很好的冲击感,但他总体上还是很不错,给了我很大惊喜,期待他的下一步电影,想看看是否成长了
李现也拯救不了这尴尬的电影,可惜
五年前的李现也很棒
2020第一看,有点饥不择食,可惜了我的兴致!希望接下来的排片给点力,但好像不太对劲,难道是故意让人不要去电影院?
青春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旅行 多年后回首 发生的那些开心的不开心的 其实都是一样的 皆如过眼云烟 看到最后 我是希望冬冬是没有死的 我希望大四没有告诉小龙真相 我希望多年后聚会上的四人 都能真诚的抵达自己的内心……
有血有肉 有青春有故事 抵达心灵 学会珍惜身边人 看完感触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