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真实!
艺术学院的学生满怀对艺术的热爱,却怀才不遇,临近毕业难免被卷入现实的洪流……影片在结构上非常完整,主角开头拍出的那一板砖,结尾结结实实地拍回了自己头上;由一幅画来开头和结尾全篇不仅呈现的是艺术学院学生的普遍焦虑,还有女性学生的焦虑:优秀且怀揣音乐梦想的女学生,不得不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去酒吧驻唱、去嫁人……编剧虽然是男性,但他细腻地呈现出了女毕业生在“成家立业”的十字路口中的不同选择。
在艺术学院的讲座上,老师一板一眼地讲一些很大很空的理论,而学生们却提出一些现实又尖锐的问题,这让我想起昨天刚结束的导演课,老师说,现在很多学生比老师还要现实。
老师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学生却只是暂时的身份而已。
关于结尾文字对每个人的交代,感觉是为了正能量和戏剧性完整而强行价值上扬一样。
而现实真的有这么好吗?
也许是我太悲观了吧。
特别真实!
艺术学院的学生满怀对艺术的热爱,却怀才不遇,临近毕业难免被卷入现实的洪流……影片在结构上非常完整,主角开头拍出的那一板砖,结尾结结实实地拍回了自己头上;由一幅画来开头和结尾全篇不仅呈现的是艺术学院学生的普遍焦虑,还有女性学生的焦虑:优秀且怀揣音乐梦想的女学生,不得不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去酒吧驻唱、去嫁人……编剧虽然是男性,但他细腻地呈现出了女毕业生在“成家立业”的十字路口中的不同选择。
在艺术学院的讲座上,老师一板一眼地讲一些很大很空的理论,而学生们却提出一些现实又尖锐的问题,这让我想起昨天刚结束的导演课,老师说,现在很多学生比老师还要现实。
老师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学生却只是暂时的身份而已。
关于结尾文字对每个人的交代,感觉是为了正能量和戏剧性完整而强行价值上扬一样。
而现实真的有这么好吗?
也许是我太悲观了吧。
“丙烯颜料比电影票贵”,电影中看似调侃的一句话,但在现实生活中被应验。
本片讨论了梦想(艺术)与现实,非常贴合现代年轻人的现状,临近毕业或者已经走上社会的我们,现在所选择的职业和生活,是否是我们所向往的,而不是被迫向安稳妥协的结果。
电影中有一段关于婚姻的探讨,在1994年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更容易遭遇隐形PUA,比如说对于女性来说嫁的好远比个人能力更为重要。
虽然身为观众我们替郝丽丽觉得可惜,但我认为对于郝丽丽而言,她是最懂自己的人,我相信她一定是在父权和夫权反复选择和挣扎之下,选在了对于当下的她而言,最适合她的生活。
看到结尾真的笑了好久,完全没想到的伏笔。
那一板砖砸晕了一个人,但也却砸醒了一个人。
这是一部很奇妙的电影,全篇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90年代背景下,艺术学院学生群体的真实状态。
一切由艺术开始,什么是艺术?
谁来定义?
是要坚持传统,还是要不断突破创新?
……对未来的迷茫,对未知的渴望,对现实的无奈等等,不光是影片里这群年轻人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正在这个年龄里的青年都会有的问题。
很开心最后影片结尾时给了每个人理想的归宿,也给了正在年轻的朋友们希望的光!
不得不说影片中的配音演员全是大牌,而且每个人和角色非常贴切,尤其是大鹏和仁科,有点灵魂附体的感觉,都已经有真人出演的画面感了🤭🤭🤭
自嗨之作,胜在真诚。
导演舍弃了许多枝节,专心做艺术学院的故事,故事重心是音乐与绘画系的男女,与他们相关的都是分枝,比如后半部分兔子的女朋友,他的老婆香玉。
人物对话很有意思,符合时代和人物特性,艺术是什么,艺术有什么用,谁能决定是艺术,艺术要追求个性,艺术必须有用吗…文中探讨了种种问题,但导演没有给唯一答案。
我反而很喜欢校长那句话,从这个地方走出去,能走到哪里,还是这里。
张小军和郝丽丽的故事很现实 他们的相处让人会心一笑,面对心仪女孩子的张小军,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让人心里发急。
丽丽内心有些成算。
高红急公近义,言语犀利,但容易被爱情蒙蔽。
绘画系追求艺术,音乐系追求自由和爱情,如何追求艺术?
是坚守贫穷还是挣到钱再追去艺术,张小军和林给出自己的回答。
前半部分诙谐幽默,有些恶俗,这就是艺术生干的出来的事。
迷茫大学生干的出来的事。
陈粒歌声之后,大学生毕业在即,故事转入平淡和分离,兔子和老婆搬出宿舍,丽丽回家,高红地下驻唱,分手的分手,在一起的在一起,考研的考研,工作的工作。
这就是他的青春,导演只是展示给我们看。
我喜欢结尾的空空的足球门,故事结尾,就该有个足球门。
“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电影开篇,乔伊斯的箴言随着一只甲虫攀爬墙壁的画面浮现,甲虫不断爬升又摔落,西西弗斯式的循环成了整部电影的第一个隐喻。
1994年的南方艺术学院,美术系学生张小军和“兔子”站在刚完成的画作前,开玩笑地讨论着拒绝“全球美展”领奖的场景;音乐系的郝丽丽在琴房反复练唱,瞳孔里映出家庭规训与自由意志的博弈;高红被酒吧驻唱的高额报酬吸引,暂时偏离了纯粹的艺术追求,理想与现实的对撞无声上演。
影片里二月兰、凤仙、松塔菊在南方湿润的空气里生长,教学楼砖墙的纹理清晰可见。
前景的人物却显得生硬简约,仅靠嘴巴和眼睛表达情绪。
这种刻意为之的不协调,让观众被迫从喧嚣的对话中抽离,凝视90年代本身的质地。
当台湾收藏家郭思乡走进男生宿舍,用开画廊的身份“物色新人新作”时,资本的车轮已碾过校园的门槛。
而赵有才从“赚钱是为了搞艺术”到“艺术就是赚钱”的逻辑转换,更是提前预言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转向。
郝丽丽站在长江大桥上对张小军说:“我想做一条鱼。
”那一刻,她与琴房窗台上鱼缸里的金鱼身影重叠。
玻璃鱼缸的材质和光线反射让鱼看不清外界,青年的迷茫同样如此。
原生家庭的期待、社会规训的枷锁、毕业去向的未知,化作无形的缸壁围困着每个生命。
鱼记忆短暂的特质被浪漫化为每7秒重启人生的机会,现实中却无人能真正抹去过往。
影片最后,林卫国找人打伤张小军,此时崔健《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的歌声响起......“在雪地撒野”的状态,恰是艺术创作最本真的模样——无畏、无悔、充满热力。
躺在雪地上的张小军突然读懂了那些未完成画作的意义,于是他回到画室,拿起画笔,落下既有对过往迷茫的回望,又有刺破现实迷雾的锋芒的线条。
艺术不提供完美答案,只给予在困惑中前行的勇气。
走出影院的时候,夏天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想起片中甲虫仍在墙壁上缓慢爬行,金鱼在打破的鱼缸旁奋力呼吸。
艺术的追问不会停歇,每一代青年都将在被定义的世界里,争取“不被定义”的权利。
艺术学院1994 (2023)6.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动画 / 刘健 / 董子健 周冬雨
“嫁人嫁人,好像你自己不是人似的”太犀利,太好笑啦!
作为曾经的半个艺术生,看到这部电影很有感触作品是本来就伟大而被留下来,还是恰巧被留下来而变得伟大呢?
那些得到的会不会以另一种形式失去呢?
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总是爱提问,等快毕业了,又总是沉默,各自奔着以为的光明前景,那些崇敬的老师也兴致寥寥,似乎只想关在自己的世界里。
观念艺术到底是什么?
我真的是艺术家那块料吗?
大人们让我走的路到底适用于我吗?
同学们热衷的事情为什么我一点都不感兴趣?
118分钟好像重做了大学四年的路,尽管后来学了别的学科,现在从事着与艺术完全不相干的事业,也还是感谢大学让我形成的审美观感谢艺术,感谢那四年,感谢遇到的所有人和事刘健导演,你真的做到了给予我们勇气用多米诺骨牌让火柴烧起来搞行为艺术,这真的很“仁科”!
很幸运映后也看到了仁科,和我想象的一样,青春洋溢,松弛感十足,美好的夜晚啊!
感谢小红书!
感谢刘健导演,杨城制片人,演员兼音乐人仁科!
很傲慢的一个片子。
把没上过艺术学院的当傻B。
我踏马念音乐的有好几个学画画的哥们。
我们艺术生真不是这样的。
我们都是正常人。
美院音院的可能是这样的疯子。
他妈的还给我扯上学院派来了。
演到现在45分钟不知道在讲什么 没有明确的主旨没有感情线 要是主旨是对艺术的追求我跪在电影院切腹自尽我都不知道怎么拿奖的。
靠评委那种上过艺术学院可怜的自尊心吗?
一直端着,无耻恶心傲慢……。
最好失望的一个片子……怒水西流都没这么恶心……。
南京,好多南京元素!
艺术,讲90年代艺术生!
人可能都会美化没有选择的那条路。
前些天和朋友聊起,我们法科生真是没点硬核手艺,看人家艺术生,画笔一挥、乐器一响,都是真功夫!
结果这部电影让我看见,艺术学院的学生们,正和我们一样。
我们羡慕他们灵魂自由,他们或许也在羡慕我们(想象中的)清晰职业路径。
焦虑这玩意儿,它不分专业,只分人类!
这部全手绘动画简直是把90年代南京搬到了眼前!
汗津津的夏天,操场上漫无目的溜达、水西门鸭子、讨论着“艺术到底有啥用”的长发青年,夜晚长江大桥上的浪漫幼稚小游戏…… 那些南艺的后门区、南师大随园校区(尤其是国关楼和女生宿舍!
)被描绘得纤毫毕现,真实到让我怀疑主创是不是在南师大音乐学院有过刻骨铭心的故事,懂的都懂!
1994年,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热搜,电影里年轻人的迷茫和追问特别聒噪,我到底行不行?
梦想是不是太远了?
要不要换个活法?
他们担心学艺术“身无长物”,出路渺茫,和我们担心法条背不下来、实务搞不定,本质上都是对“未来饭碗”的朴素敬畏和慌张。
镜头扫过他们疲惫的侧脸、争吵后的沉默…… “真本事”的背后,是同样日复一日的枯燥打磨和对自我价值的反复拷问。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妙的是,它只呈现,不教育。
电影里那些具体而微小的生活细节,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存在证明”。
与其羡慕别人手里的“硬通货”,不如像这部电影一样,诚实地记录并表达自己走过的路,管它是法条、音符还是颜料,成功的,失败的,开开心心随它去。
你的真实呈现,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以一种近乎随笔式的方式记录了中国90年代艺术学院学生的精神状态。
其实感觉30年来没有任何改变,我们现在依旧在做类似的事情“一群青年在自我认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迷茫。
”影片节奏缓慢,中间我甚至睡着了,直到高丽和郝丽丽吵架我才被吵醒。
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影片中大量出现了尼采、福柯、柏拉图、马列维奇、杜尚等哲学家与艺术家的名字,一方面像是在刻意展示艺术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涵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种空泛而不接地气的文化姿态。
我们读了太多的理论书籍,谈了太多抽象的思想问题,却在现实面前仍然手足无措。
也许只有在大学这段日子里,我们才能毫无顾忌地探讨意义、沉浸在些关于“艺术本质”的思辨之中。
毕业了就不得不直面现实的一盆冷水。
现在也正值毕业季。
毕业让我们脱离了学校这所摇篮不得不去面对现实去面对就业还是升学。
不仅是一个阶段的终结,更是青年人开始真正面对社会、面对自我的时刻。
选择为了生存去追求“能赚钱的艺术”,还是选择继续升学,试图延长这段“安全的思考时光”。
这些选择背后反映的无疑是艺术与现实、理想与生存之间的拉扯。
整部电影对于经历过艺术院校洗礼、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过的人来说,它像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封写给过往青春的告别信。
对话写的太无聊了,理想对于现实的妥协流于表面。而且没有预想中学艺术的人应有的癫,说着各种主义和革新,实际上思想又那么传统。还是喜欢娄烨镜头中的90年代
全片出现的“艺术”多得我要应激了 男的应该克制一下自己回味过去的表达欲 里面的女性角色看似在说话 却又全部失去真正的声音
装蒜玩
艺术学院里有许多振聋发聩的片段,而我独在这里深深羁绊:落霞与孤鹭齐飞,从此在心里有了印记,是青春的样子,是美好的离殇。终于 快 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感喟生命的痕迹了,有那么些时候,我们以为前程似锦啊,其实已经是最好的时光。喜欢冬雨配音那个角色,她是唯一超越了时代的,以她自己唾弃的方式。艺术学院,多么奢侈的青春回忆。Bravo。
谁在乎你那点逼事啊。
柏林电影节我的第一场。追着导演看的,还是导演的风格,意想不到的是老外看这电影跟我的笑点还挺重合的。整部电影虽然主要围绕着什么是艺术这一件事情讨论,但是很值得细细品味。其实导演在一开始就告诉你了这个故事,就是那只努力往上爬却每次都跌落的天牛……
帮大家数过了,“艺术”这两个字一共出现了249次。
松垮垮拎不起来
充满自以为是的俏皮话。“艺术”二字恐惧症。不过papi的配音确实意想不到。
有趣的是,短评中大多对于文本内容的批判,也是这部电影对自我的嘲弄本身。时隔多年之后,无论我们变成如何可恶的成年人,无论怎样理性地回看荒诞岁月里可笑的爱与愁,那些笨拙的金子般的骄傲、坦诚与困惑,才是那个自由时代真正宝贵的东西。愿你的痛苦与时代的痛苦相连,愿你在痛苦中创作出真正伟大的作品。
女性塑造好粗糙,男生宿舍可以谈杜尚梵高,女生宿舍就只是照着镜子画红唇,探讨的就是嫁人,周冬雨那个丽丽直接水龙头凉水洗头,把我都看惊呆了。高红丽丽开撕那里秒变8点档肥皂剧台词。让我在扣一星是结尾的字幕,完全和“洗心革面去自首”或“犯人们得到了应有惩罚”如出一辙。
3.5,可看性很强,美院的男的就是这德行
不是动画爱好者,在柏林看这部首映也是处于机缘巧合,看完有点意外,打破了我对动画的刻板印象,反而想象不到这部电影如果是真人演绎,会是什么样子,幻想一下都觉得味儿一下子就不对了。而且让我感动的一个点是,这画面一看就很中国,在异国他乡看到这样的电影和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场景,想家了
(7.7/10)该如何定义“艺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说法,就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选择。后果自负,冷暖自知。
这个电影真的好难看啊,导演确定知道电影和肥皂剧的区别吗,不一定要讲故事,不一定要有节奏,起码你表达的人物有点生命力吧。如果只是重复生活本身的乏味,又配一大段电视剧台词,讲的内容都如此安全和乏味,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这些绘画的人呢
这四星是送给高红的
【14thBJIFF】
没见过现实中有人说话这么慢的,一字一句像读课文。台词空洞又刻意,全是脱离生活的文艺腔调。把网上段子东拼西凑就敢叫自我表达,人物情绪悬浮,无缘无故就开始痛苦。艺术只是标签,装逼才是目的。导演编剧自我感动得不行,求你们土点吧,别张口闭口艺术了。
1.papi酱的配音一骑绝尘,甚至比绝大多数科班出身演员配得还要好,简直要追上斯嘉丽的《她》,黄渤第二,看得出是有脑子的配音;2.这个动画是20年前的flash吗?如果电影宣称是“flash大电影”我可以再加一星;3.当初看分太低本来挺犹豫,但“为了艺术”还是决定要看,中途睡着好几次,看来我还不是百分百文青……
是真好奇砍了多少才残缺成这样,通篇一直反复地强调艺术艺术艺术,你却看不到到底什么是艺术,以及何谓对艺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