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不年轻的传教士,每天的颂唱祈祷救死扶伤,他们在离家乡遥远的北非守护着这一方教堂,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他们为了和当地的村民更好的在同一个地区生活,他们学习了一些古兰经的只是也会了一点阿拉伯语,这个过程里他们建立了跟紧密的联系,也让我看到了宗教之间的兼容性和真正的“爱”在这些使命者身上的体现。
矛盾出在一群极端分子身上,当极端分子扰乱了社会治安,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伤害,杀害了外来的务工人员,对国家的和平和外交产生了诸多影响并成为了当地军方的眼中钉的时候,他们生病了是否还要救治?
他们的生命是否也该在上帝面前一视同仁呢?
这是一道选择题,也是一道无解的题。
这些传教士们坚守了他们的信仰,一视同仁的救助了生命,就必然扰乱了这一方土地上的斗争,但这一刻也是神性的降临和真正的大爱的展现。
他们成为了人质,他们服从了命运的安排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更多人的利益。
人与神之间的差距也许就在于精神是否能超脱肉体本身的自私和欲望,人会为了保全自己害怕退缩产生怀疑和逃跑的想法,而神爱世人,牺牲是不可避免的重点吧。
我并不信奉宗教,甚至也有大量的影片和事实去展示宗教被有心之人利用的后果,沦为恶的孵化地,但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而生活里不止有他们,还有很多为正义或者为人权斗争的律师,为他人治疗殚精竭虑的医护工作者,甚至很多平凡却用自己的微光照亮他人的人,哪个又不是我们身边的神呢。
我曾无数次感恩生命,也曾无数次被身边的如此慈爱的人温暖照耀,他们的灵魂会永远被铭记,他们的高尚是他们离信仰最近的一步棋。
影片夹带着少许现实主义,那些神的人们与平民、政府、军队、恐怖分子都有着接触;更多还是被强烈的理想主义所包裹,诵经代替了所有的音效,Christian每次身着常服都被描绘得诗画,室内构图的严谨与人物保持中景的处理……,一切都为了形式上的服务。
关于特殊地域、特殊时期人内心的挣扎,这部影片是选取了最适合的表现方式作用好了自己的题材。
弗朗索瓦·奧宗(Francois Ozon)的《八美千嬌》是一部好看的有八個女主角的電影,因為把八個女人湊在一起即使沒有故事也會有戲看。
而此片導演畢沃斯硬是反其道而行之,冒險將八個循規蹈矩的修道士的原本就平淡無奇的生活展現出來。
然而儘管電影不斷地重複著那些諸如祈禱、詠唱、耕種、醫治的場景,但預想中的沉悶並未發生。
八個遲暮老男人輕輕鬆鬆便將故事的結構支撐起來,影片所需的質感塑造出來,每一個人的演技都讓人嘖嘖稱讚。
在這裡我並不想去討論殉教者的虔誠與疑惑,那些基於種族與信仰的屠殺在人類短暫的歷史上從未息止過。
我擔心的是,將一件曾經發生過的且廣為人知的事件虛構成真實的影像,導演有多大把握。
看了幕後花絮才知道導演為拍攝這個本身已無懸念的故事在私底下做了多少細緻耐心的功課。
所有那些不起眼的細節和並未刻意展現的背景,讓電影真實感人。
前几天失眠的时候,在半梦半醒间看完了这部收藏已久的电影。
好像听了一首温柔的诗歌,心境中的浮躁和不安都被抚平了,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对生命的信仰和回到家园似的安心感。
这或许归功于电影中所使用的音乐,归功于摄影师对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美丽景象的捕捉,归功于导演平静、克制、温柔含蓄而有力量的叙事控制。
梵蒂冈应该为这部电影和导、演团队颁发杰出荣誉奖:因为它展现了关于神的信仰方面最好的一面。
耶路撒冷应当为它在石墙上刻一滴眼泪:因为它宽容、富有同情心地描绘了众神和他们各自的信仰者,无论迷途者还是圣徒。
这是一首浅吟低唱的史诗,因为它所追忆的人和歌唱它的人一样,都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温柔心肠,哪怕这个故事里有软弱、恐惧、被流的血,也掩盖不了善良、信赖与爱的存在,以及最终宁静慈悲的力量。
新春佳节,按民俗传统,国人兴择个吉日前往庙堂烧香拜佛。
即便是平素很少进入这类清规戒律之清净圣所,无论是初一挤归元寺抢头香,还是初五拜财神,抑或去道观求签问卦,国人可谓不遗余力,凑足热闹——虽然对于绝大多数在指导性正确三观教育下长大的普通人,宗教信仰还是很生分的一种东西,却并不妨碍他们在世俗生活中将信仰的形式感运用得淋漓尽致。
难说是因为信仰导致了举动,还是因为热闹一把烘托了信仰。
西欧人都有着很深的基督教情结,哪怕本人不是教徒或者仅仅是个挂名教徒(出生就受洗,非自主选择),相关宗教带给他们历史上的影响也是深刻而不可磨灭的。
关于宗教类题材的电影一直很是热门。
当然,在世俗化的大环境下,宗教也受到属世人性的影响,哪怕是冠以导向性无误的宗教信仰也面临着现世的侵染和危机。
拍摄于2008年的《虐童疑云》算的上是体现其阴暗面的片子了。
这部片子由百老汇的名话剧改编,故事虽简单但剧情发展扑朔迷离:一所教会学校的修女院长以严格刻板的规矩管理学校,新来的Flynn神父以其开明的作派和老修女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老修女逐渐发现神父对校内唯一的黑人学生有着不正常的关注度,整部片子就是在修女和神父之间不断地揣测和斗争中逐步发展升级,情节紧凑且具有相当的张力。
《虐童疑云》虽然显得比较标题党,但是原文为Doubt的名字其实更偏向在“怀疑”的过程中——各种怀疑和猜测构建了事物的发展轨迹,这些蛛丝马迹的细节和疑虑的心理战都为此片添色不少。
个人以为《虐童疑云》最高明的地方是在于结局的不确定性。
它并没有让剧中人物交代到底Flynn神父是否有娈童的确凿事实。
很多观影者都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并都佐以推论证明——然而很多暗示是不用明说的,Flynn神父的那句“有些事我不能说”已经清楚地默认了他的所作所为。
但是关于当事人究竟有没有犯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其实是背后折射出来的关于信仰危机的现状。
在近两年不断爆发的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娈童性丑闻应该是本片的现实背景之一,而电影中的结局正是这种现实的无奈而残酷地写照——修女院长动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赶走了她认为娈童的神父,甚至不惜违背了不可妄证的第八诫——但结果如何?
神父被上级教区调走在另一处学校任职,严格来说,是升职了。
最后老修女的哭泣是点睛之笔,既有对自身所为的忏悔,又有对现实的无奈。
因为她发现这个世界“水太深”。
根本是像尔等小角色的人物无法撼动的。
这里要简单说明下,天主教内实行的是神品制,各等级都是有着严格的划分的,修女对于有司铎品的神父来说就是下级,而在修女们发愿中的一项就有“服从”,严格来说像电影中这样“以下犯上”的诘问和质疑是不合规矩,也是不被允许的。
但是老修女为了维护和确认自己的观点,也是为了保护那位黑人学生,牺牲了巨大的代价却只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背后复杂的原因更是影片中所难以言喻的。
强大制度下的缺陷和阴暗面是她所无能为力的,这一点足以能令人对此深表叹息。
2010年的《人与神》却是从另一个角度让人看到了信仰本来应该呈现给人们的一面。
和《虐童疑云》不一样的是,《人与神》是根据1996年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真实存在的事件改编过来的。
在北非隐居的八位法国西多会修士被恐怖分子以宗教冲突为由绑架并杀害,这种殉道的方式是漫长的基督教发展史上苦难而荣耀的标记。
鉴于片中表达的宗教信仰上牺牲奉献精神和尚属被认可的价值观使得该片不仅赢得当年的戛纳评委会大奖和今年凯撒奖的提名,也罕见地获得教会认可;罗马教廷甚至在其官方媒体《L'Osservatore Romano》报上撰文赞誉该片所传达的信仰精神。
电影拍的很文艺,属于小众中的大众片,最为诗意的镜头是结尾处修道院长以旁白形式做出的遗言,配合着被洗劫后空旷寂静的积雪的小修道院画面,唯美而蕴含哲理的语言描述了信仰之间的冲突,现世的不完美和面对牺牲的无所畏惧。
对于过自己尘世间小日子的芸芸众生,很难理解这些修士们为甚么会坚持为了一个信念上的东西而做出看来毫无意义的牺牲。
然而这也正是持续了千百年的信仰得以流传下来的强大动力。
宗教不完美,因为人不完美。
人性中的各种弱点会导致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宗教信仰的偏差。
但是对于人来说,坚持固守一个绝对的东西却是必须的;正因为人性的缺陷,形而上的对绝对真理的需求才会显得更加迫切。
本质是孤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一定会在自己力所不能及之处表现出对未知力量的恐惧和敬畏。
即便是在多元化思潮并存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即便在无信仰的前提下,也会自动地寻找的能够替代信仰位置的寄托和参照物。
英国文学评论家Chesterton有句名言:“当人们不再信仰上帝时,并不意味着他们什么也不相信,反而意味着他们相信一切。
”不似中世纪那样大环境下强制的宗教信仰,现代人的信仰缺失一定会在其他的方面得到补充。
有人迷恋星座,有人玩转塔罗,有人通过迷恋某种生活方式来获得满足。
传统宗教也被带入了诸多的世俗分子,无论是烧香拜佛还是静修祈祷,求得现世利益的趋势正不可避免地侵染了古老的信仰。
无论信与不信,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崇拜和期许获利是人类的天性。
如今,充斥于互联网和现代传媒上的各种大小消息填补了每个人心灵所需的慰藉,人们从中挑选自己所需求的,将其填充入本性所需求“信仰”这一栏的角色,就如同从超市的货架上拿下来一件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一般。
媒体急不可耐地将各种五光十色的消费观点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允诺推销给广大受众(或者说潜在的消费客户,这才最要紧),宣扬的信条和手段也同教义如出一辙:一旦您遵从,就能得到心有所想——叩门,就给你开门!
传媒的话语权地位某种程度取代了过去的教会,在受众面前获得了居高临下的教导地位,然而很少有脑子清醒的受众——亦如当时很少有偏爱较真的教徒——去考虑其合理性。
“做到以下十条,您就可以变得更美丽”或者“购买××产品,能让您脱颖而出,成为瞩目焦点”——以上类似宣教的推广词,众生愿意信哪个呢?
当然,目光所能及之处的事实是——如教徒般趋之若鹜的消费者们的热情,确实不亚于真正的信众。
————————————————————ps:前一天刚发了影评,今儿就得知消息恺撒奖公布获奖名单,《人与神》获最佳影片,此外《影子写手》获最佳导演、改编剧本和配乐,翻滚~祝贺!
一直以来都关注宗教题材的作品。
《我的名字叫红》不怎么看的懂,但也总能体会一些;《穆斯林的葬礼》更能接近我们的年代和思想;对于《都铎王朝》和《狼厅》我更关注宗教改革;《圣殿春秋》中菲利普对信仰的执着,汤姆、杰克对建设大教堂的终身奉献,总能感动着我这样一个毫无信仰的人。
问过自己,我有信仰吗?
似乎没有。
儿时接受的教育根深蒂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英特耐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难得不算是信仰吗?
可为什么每当国际歌想起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淌下泪水。
2010年的法国电影《人与神》,没有很强的情节、没有动作、没有特技、没有美女,频繁的长镜头和特写耐心地展示着:远在阿尔及利亚的偏僻山区,一个简陋修道院中八位白衣修士的日常生活:祷告、阅读、劳作以及和穆斯林村民的和睦相处。
但阿尔及利亚的内战(伊斯兰极端分子与政府军的对抗)打破了这一切。
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必须作出选择——“离开”还是“留下”。
在一次次的圆桌会议上,修士们最终一致选择留下,也就选择了死亡。
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修士们的死因至今仍是个谜,凶手到底是谁?
是恐怖分子?
是政府军?。。。
这不是导演所关心的,导演侧重展示的是修士们从分歧到达成一致的心路历程。
看完电影,回响在耳边的是修士们诵经时每每唱响的圣歌,动容的是他们在恐惧中选择用圣歌唱响自己的信仰。
那一句话会永留我心——“野花不会因为寻找阳光而移动,只因上帝的照料让他们不管在哪,都能够丰饶美丽。
”阿尔及利亚山区让我想起新疆广袤的土地和喀什的老城。
对伊斯兰教、对穆斯林总感到好奇。
走着喀什的街道上,那种异域的感觉是从未能体验的,可兰经、安拉、麦加、穆罕穆德、清真寺、阿訇、做礼拜、肉孜节、斋月、主麻日、古尔邦节,还有很多很多。。。
没有信仰也能生活,有了信仰生活会更美好吗?
信仰到底是什么?
它会让人更有寄托还是让人更痛苦?
我的寄托是什么?
我能向谁敞开内心?
我的归宿在哪里?
政治角度讲,由于是殖民一方法国拍的,所以我们看到本片模糊了殖民地反抗法国殖民的政治背景,着重描写伊斯兰教徒的极端宗教信仰,以及法国传教士跨宗教、快种族的大爱。
宗教角度讲,法国传教士无视自己法国人的身份,天真地希望模糊政治立场,与被殖民地的人民共患难,纯粹用宗教来感化所有人。
片中医生读到一段:人类只有在奉宗教之名时才会如此彻底和愉快地进行邪恶之事。
把这句的“邪恶”改成“疯狂”;把“宗教”改成成“信仰”也未尝不可。
O(∩_∩)O拍得是不错,可是影片背后想要传达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我不喜欢。
当Michael Lonsdale扮演的老道士,和初恋的姑娘谈起爱情,我以为这以后的情节应该是别趣横生的;但是当看到Lambert Wilson扮演的院长,一个人在河畔走着,内心居然有着莫名的恐惧:我不是在看鬼吹灯吧从那些举着枪的极端分子一出现,那些镜头就开始摇晃起来,我觉得上了贼船了。
本来就想安安静静的听下赞美诗,结果象看了本侦探小说般纠结。
但是那些道士就义前的空镜,那些雪地里稀落的十字架,实在是让人感慨啊:如果影片早点解决了这些道士,然后以倒叙的蒙太奇,也许会拍成另一种悬疑的氛围。
这份影感只是为了疏解,压抑了两个钟头的阅读疲倦。
问茫茫苍生,谁主沉浮?
迷信让人懂得牺牲!
现在就是未来!
这个没有道德的世界!
个人评分:8.6分
影片淡化了叙事,更像是一种呈现,呈现事实中该有的矛盾冲突,这个冲突有两个方面:宗教之间、政治与宗教之间。
让我们深入叙事本意,信仰与现实的反差才是影片所表现的核心。
有时,生命面前横亘着道万丈深渊,仅有的出路是紧闭双眼、纵身跳下,让该来的迎面而来,让身躯粉碎炸裂,但胸中的恐惧,却抑制不住地放声呐喊,哽咽喉头。
要怀抱多强大的爱,才能停止双腿的颤抖,走进这样的惊惶与害怕?
《人神之间》是2010年的法国电影,获得当年度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和法国凯撒奖最佳影片奖。
由于当年的戛纳影展将金棕榈奖颁给了没有多少人看得懂的泰国作品《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因此获得第二名的《人神之间》便备受观众的关注,在许多国家都开出亮丽的卖座记录。
《人神之间》由年仅43岁的法国导演扎维耶-波瓦执导,故事改编自一起发生于1996年的北非阿尔及利亚的真实事件“提比邻事件”,当时阿尔及利亚陷入内乱当中,伊斯兰圣战组织与当地军政府之间发生激烈战斗,8名法国籍天主教修道士不顾法国当局的撤侨命令,执意留在当地,后来其中7名修道士遭到绑架并杀害。
这几位与当地居民相处良好的传教士为什么执意留在当地,以及是谁杀害了他们,至今仍旧成谜。
《人神之间》这部电影便企图还原事发当时的情况。
《人神之间》是一部难度很高的作品,其难处在于事件涉及宗教与政治这两个高层次的议题,不仅牵扯到伊斯兰教与天主教的立场,也牵扯到阿尔及利亚政府与法国政府的立场,因此对这起震惊国际的事件进行诠释和理解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轩然大波。
最终影片从“人性”这个角度切入,从一个超越宗教与政治的高度上观察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结果不仅法国人民高度认同这部作品,连罗马教廷也强烈赞许,是少数电影作品里,既在影评人与观众之间、又在宗教人士与普通百姓之间,取得平衡与认同的一部。
■阿尔及利亚地处北非,是非洲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南非。
在二十世纪初,阿尔及利亚全国都被法国纳入殖民范围,直到1962年,历经7年半的民族解放战争后,才脱离法国成为独立的国家。
因此,法国在奉伊斯兰教为国教的阿尔及利亚留有不少血债。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获得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的作品《隐藏录像带》,内容便是影射此一血债。
虽然阿尔及利亚与法国当局之间有历史上的纠葛,但提比邻事件当中的八位天主教修道士却与当地居民的关系非常融洽。
这八位修道士住在村子的修道院当中,靠着耕种自给自足。
平日专注于清修,免费为村民们提供医疗和学识上的帮助,虽然村民们从来不参加他们的礼拜活动,但日常里经常和他们交流各种私人问题,也会邀请他们参加家庭活动。
这八位修道士也从不介意参与伊斯兰教活动、听村民念诵伊斯兰经文。
八位修道士的平静生活后来被当地伊斯兰圣战组织给打乱了。
伊斯兰圣战组织主张要回复可兰经里的教条与教义,以极为激进的手段对付不守教义的百姓以及国外人士。
阿尔及利亚内乱的情势越来越紧张,很快就蔓延到修道士们所在的村子,一位为修道士们工作的外国人遭到逮捕和割喉的处置。
法国当局很快便下达撤侨的命令,更请官员直接联系修道士们,要求他们尽快撤离。
八位修道士们的立场很复杂,虽然村里的居民都是伊斯兰教的信徒,从不来参加天主教礼拜,但是村里人却仰赖修道士们提供的包括医疗在内的各种帮助,一旦修道士们撤离了,村民的生活将会陷入无助、倍感艰辛。
当一位村民问起修道士们是否要离开时,修道士们说:我们是枝头的鸟儿,还在观望。
这位村民回答说:我们才是鸟儿,你们是我们脚下的枝头,你们一旦走了,我们便没有立足之地了。
在内乱之前,修道士们一天要看近100位病人,在内乱开始后,一天看病的人数便增加至超过150人,如果修道士们离开了,这些人该怎么办?
在决定出家的那一天起,修道士们便清楚知道,自己不再是世俗之人,而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是代替神来传递爱与信仰的,于情于理,他们都不应该离弃这些村民。
但是,他们终究是人不是神,对于迫在眼前的危机,对于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心里不能不感到害怕。
八位修道士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些人觉得应该立即撤离,有些人觉得不应该,有些人则尚在犹豫当中。
每每遇到这种难以解决的问题,修道士们就会聚集在礼拜堂,同声合唱圣歌,让上帝的话语抚慰他们的心灵。
军政府曾经提出要派军队来保护修道院,但却被修道院的院长克里斯丁回绝了。
对此,修道士们有些人感到不谅解,但克里斯丁认为让腐败的军政府派军人保护,将会在修道院与村民之间筑上藩篱,也就失去了留在这里的意义。
后来圣战组织的人在夜里上门讨要医疗用品,也被克里斯丁回绝了,他说他们不应该资助游击份子,不能和他们有牵扯。
就这样,修道士们在克里斯丁的坚持下,保持了政治上的中立态度,但却也多少得罪的双方。
情势越来越危急了,修道士们必须立即决定是否撤离,否则想撤也撤不了。
到这个关头,所有人竟然都决定留下来了,毕竟,虽然心里万分恐惧,虽然明白留下来便是拥抱死亡,但要在主的面前,在弟兄的面前,选择背离自己数十年来的信仰,却是一个更艰难的抉择。
没多久,一个从外地来的修道士为他们带来的各种药品和补充物资,也带来了道路被封锁、危险迫近的消息。
那天晚上,九位修道士在餐桌前共用晚餐。
这此,他们拿出酒水饮用,而且破例不念经文、不唱圣歌,而是播放录音机里的一首曲子。
那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就在暴风雨来袭的狂烈选段中,修道士们怔忪失语、默然寂静,难以抑制的泪水被心中的恐惧与悲伤带出了眼眶。
虽然是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但眼前的万丈深渊还是让人心生悲凉,守护伊斯兰村子的坚强勇气,在这一刻,还是让位给了心中的挣扎与恐惧。
夜里,圣战组织的游击份子来了,他们带走了所有的药品,以及七位修道士们。
其中两位侥幸逃过他们的抓捕。
这七位修道士们各自被录下一段录音,表示他们状况良好,并在录音中传递了圣战组织的要求,用他们来交换人质。
之后,只见游击份子带着七位修道士走在茫茫的雪地中,一步一步地向森林走去,并最终消失在人们眼前。
旁白里,听到克里斯丁的声音,缓缓地述说着自己的临终遗言,虽然他不明白这一切事情发生的目的与意义,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相信,在这一切过后,自己将回到神的怀抱。
而这就是他生命的意义。
■在被绑架二个多月后,七位修道士的尸体被发现,当时没有任何一方出面承认对此事负责。
一般相信是圣战组织所为,但法国机密机构的文件显示,七位修道士是在阿尔及利亚军政府试图营救时所误杀的。
虽然电影中对于修道士们的死因没有进行描绘,但是在影片中的呈现上,游击份子对修道士们的态度是尊重而友善的,而是政府军的态度反倒是猜忌和怀疑的,这多少也暗示了大众对修道士死因的猜测。
提比邻事件的真相是什么,各方立场孰是孰非,其实早已不重要的了。
就像今日伊斯兰教与西方国家间的问题,要找出事情的最初源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比起探究根源,更重要的应该是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
而这正是《人神之间》这部影片想传达的意义,唯有爱和相互包容,才能让人们彻底放下仇恨。
伊斯兰教的村民们全心的接纳那几位天主教的修道士们,不去注视他们在信仰上与自己的差别,不去注视他们在国籍上与自己的不同,只用心去体会他们的善意与善行。
而那几位天主教的修道士们,也从不认为传递信仰的目的是让人们放弃他们的理念、走进自己的圣堂,反而是以自己的真心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获得他们所生活上需要的。
如果世间真有神,这些不才是一个神会秉持的态度吗?
《人神之间》的拍摄手法多少带有宗教色彩,毕竟讲述的是天主教修道士的故事,尤其是修道士们最后用餐的场景,影射着基督的“最后的晚餐”,人物们内心的挣扎,更象征着基督在面临死亡时,从人性的恐惧里挣扎而出,最终选择上帝的爱以及上帝对世人的爱,因而毅然赴死。
除此之外,可见到导演刻意降低宗教色彩的努力,无论是在修道院内的场景光线上,还是村民与修道士的互动上,都营造的是质朴、诚恳与真实的氛围,连修道士们合唱圣歌的部分,也是由演员们同声清唱,而没有使用一般的大规格弥撒曲作为配乐。
含蓄而低沉的调性是《人神之间》这部片子成功的关键因素,如开头所说的,影片的议题极其敏感,要在多方立场当中找到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又能有所感动和体会的视角并不容易,因此在在色彩和节奏的控制上,必须是不愠不火,在抹去所有棱角和冲突之后,还能让人有所感触,也唯有依靠真实和质朴。
法国影片,根据西多会修士Tibhirine1993年到1996在阿尔及利亚修行传教的故事改编。宗教色彩很浓,太闷了,看不太进去。
拍的太长了,剧情松散乏力,音效有点问题,镜头还可以,描写教士有什么生死挣扎心里斗争没啥劲,选材上就没新意。
很好。信仰的力量,从最后的晚餐中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和泪水当中体现了出来。《天鹅湖》配上每个人的特写,非常棒。
用et的平等关系去并置人与神,消隐了形与形而上的落差,同时这种平等关系本身已经囊括了上行的路线与下行的路线。电影中基督教、政府和伊斯兰教三者的冲突、互补其实是对上升与降格之途的探索。
没有什么其他要补充的,请搜索“杨家坪隐修院”。
法国神父在中东建教堂,为附近的居民看病。恐怖组织疯狂虐杀平民,当地军队提出驻军在教堂,眼镜神父拒绝,当地官员劝神父们回国,眼镜神父不肯,有神父想离开,眼镜神父劝他们留下,眼镜神父给受伤的恐怖分子治疗。恐怖分子抓走神父们,两个神父躲起来没被抓,被抓的神父们都被杀了。影片最后说不知道是谁杀了神父,莫名其妙,明摆着是恐怖组织杀的
39
宗教的意義為何?在我看來宗教的最本質教義是導人去愛,愛眾人、愛眾生。一眾傳教士在槍炮的威脅面前,艱難選擇,是選擇繼續宣揚上帝之愛而停留,還是選擇人之自保而逃離?他們選擇了前者,在影片溫水煮青蛙般的敘事與節奏中,影片出刻畫一副群相,傳達著一種堅持。
如果信仰可以在斗室里通过思辨完成,那么他们留下来的选择就显得可疑。可对比《安吉里卡奇遇》来看,或许神在民谣里,而不是柴可夫斯基里。
谢谢有被闷到,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也救不了。@法文
啊啊啊啊啊啊啊
困!
超级大闷片啊 强烈不建议观看。。
尽管有着双向势力带来的波动,依旧呈现为一种沉稳的日常与抉择,日常场景也是Beauvois电影中最迷人的时刻。教士的脸,教士离去后的教堂,摄影机停留的时间是相等的,非常匀称。
节奏拖沓缓慢,宗教说辞太多,是走是留就磨叽了俩小时,看完【人与神】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还要具备修士一般的顽强意志。纵使细节描写得再细腻,也无法改变本片只能成为小众经典的命运。
4.5。爱与殉道...!如诗,高贵,圣光笼罩,神化为人,湿了。前面日复一日的生活琐碎很喜欢,以及对几个角色不动声色的塑造很高级了。
Des hommes et des dieux (2010)
给你安静和平和的心情,且听电影细细道来
镜头挺漂亮.
宗教、信仰、种族、战争和人质,这些标签足以让这部电影变得很特别。信仰像监狱一样困住了这些曾经热血的男人,在信仰和孤独的睁着之后,意外的绑架和死亡似乎给了他们一个更好的生命出口。活的很无奈,死让他们变得伟大,让他们解脱的很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