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当然是句感人的格言。
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在影片开头,Charlie开头给Donald的剧本提出了一个开玩笑的杀人方法:一个文学教授解剖活人,自称deconstructionist(解构主义者)。
Charlie和Donald是两个风格不同的编剧。
电影频繁地借用Donald之口说剧本“结构”,事实上电影本身就用了几重元叙述的方法,把结构给解构了。
正如开头这句玩笑一样。
想要分析这部电影,首先要从“结构”上来说:在迈阿密惊心动魄的“考夫曼1”是由上完编剧课的“考夫曼2”编出来的。
溯回到影片前半段,我们被告知2在创作1,但彼时1和2是分辨不开的。
直到电影最后一句旁白“谁来演我比较好呢”,突然告诉我们,凯奇所演的考夫曼1和2,是由背后的考夫曼3创作的。
但是这个考夫曼3还仍然是Adaptation剧本中的角色考夫曼。
真正的电影编剧考夫曼……可能边笑边着看我写1234吧。
这里一环套一环的分析,到《纽约提喻法》就没有用了,它才是从各个层面真正把结构给解构了。
当然《纽约提喻法》更强调一种哲学上的虚无,和时间的弃用,也就是《改编剧本》的考夫曼2想要追求的“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答案都没得到,什么结局都没有,每个人都早就死了或尚未生存,同时所有的事都发生了,所有的人都在经历所有人”的那种故事。
后半段的“好莱坞式”故事,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镶嵌的反讽。
从另一种角度,也可以看作现实和虚构的界限的虚化。
那这里就要说到Charlie和Donald到底是不是同一个考夫曼的两面?
我觉得这个问题用Charlie的一句话也能解决:You and I share the same DNA. Is there anything more lonely than that?“我们有着同样的DNA,还有比这更孤独的事吗?
”
《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突然想起了这首诗。
每个人都有自己本来的一面,和想成为的那一面。
我们就是这样,在自己本来的角色,和自己想成为的角色中徘徊和迷失。
Charlie,一个又肥又秃头的生性懦弱的编剧,想成为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一个不用理会别人想法的人。
Susan,一个有婚外情的嗑药的作者,想成为一个被人尊敬,家庭和睦的好妻子。
因此Charlie人格分裂出了一个Donald的胞弟,因此Susan在真相暴露以后决定干掉Charlie来隐瞒真相。
但是不行,我们最终还是回到现实,真相总会暴露。
就如兰花一样,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总会成为这变幻万物的一份子,随着世界进化,随着时间进展。
就好像开头的这首诗,当初在小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句“此情可待成追忆”描写的是爱情,现在才发现更深的一层是作者是对时光流逝和自己尚未达成心愿的感叹,就如庄生梦蝶一样,庄生希望自己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但是到头来只是一场梦。
我们总是向往美好和自由,但是等我们真正接近那分美好的时候,我们却总会被美好后面掩盖的残酷现实的真相所失望。
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年轻,现在才理解,只有年轻你才能敢作敢为,不惧一切的去实现理想。
可惜的是,等我明白一切和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已经无法去追寻了。
就像John的死,还有Amelia的另结新欢。
人和人的感情,一旦失去了就无法再挽回了。
不管电影中到底哪一部分是剧本,哪一部分是现实,也许真正的编剧Charlie Kaufman只想让我们感受那种现实与梦境交错的感觉,只想让我们体验所爱和失去所爱的情感,只想让我们随着角色,一起哭,一起笑。
看完了这么复杂的剧情和环环相扣的故事,也许我们最后只能记住这么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
也许这才是编剧真正的意图。
扯的有点远了。
无论如何,Charlie还是孤独一人,我也已经老了。
一个肥胖,快要秃顶的神经兮兮爱絮絮叨叨自言自语的编剧,在改编一本书时念叨着这是一个关于花的故事,关于兰花的故事。
可是剧本结束的时候,却是一堆可爱的雏菊随着日出而开,日落而闭的画面,使得看完这部电影的人,脸上会有淡淡的笑意。
就如他爱的那个女孩回头对他说,我也爱你的时候,脸上幸福的表情。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叙述方式,不同的人物口吻之间的转换一点也不显的突兀。
那个看似冷静理智的女记者Susan其实是一个寂寞的人吧。
她常常躺在熟睡的丈夫旁边,自言自语着,想要生活改变些什么,可是当改变突然被那个想知道她内心真实想法的编剧带到她面前时,她却慌乱,企图用杀人来将一切发生的都掩埋,回到以前的生活。
John是个很可爱的人。
从电影里可以看到很多角度的描述。
Susan在《兰花贼》里以采访对象的身份,对他从一开始的不了解到熟识之后的被吸引。
Charlie在决定剧本开场镜头时一遍又一遍念叨的他的样貌和破旧的卡车。
还有Susan和她的朋友在一起谈论他,嘲笑他,而她那是是昧心的,对他丝丝的好感已经产生。
他就是一个没有门牙,总是说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爱向她谈起他的收藏品的有各种稀奇古怪爱好的男人。
而那个男人,用鬼兰提炼出的化学物质为那个看上去有点悲伤的女人快乐,为那个女人的想法用枪对准了Charlie,为那个他爱的女人葬身沼泽。
Charlie是个自卑的人,自卑又怯懦。
他的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就如他与他弟弟之间的关系,但矛盾却终于归于一体。
他面对陌生女人时会流汗,紧张的不知所措,面对喜欢的女人时,不敢表白,不敢亲吻。
就像电影中说的,他总是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
而与他弟弟在沼泽的一晚,弟弟说的那些话,仿佛开启了他人生从未到过的世界,让他充满希望的走下去。
不得不说,整部电影里面都充满了反讽以及台词的巧妙配合。
嘲笑弟弟用教材中的框架创作的剧本,认为毫无创新,却得到经纪人的赞赏。
讨厌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想创造自己的模式,却在精疲力竭后,求助于曾极其厌恶的所谓大师。
对着封底Susan的照片对她好感百倍而最终发现她真实面目后的反差。
一切的一切,都让这部电影变得吸引人。
p.s.冲着Nicolas Cage看的这部片,看他增肥又秃顶的出卖色相,一人分饰两角,演技又那么到位,实在是更喜欢他了。
这个电影能够引起我的共鸣,它对我来说就是一部好的电影。
生活就是如此,没有跌宕的剧情,但你需要去好好的渡过每一天。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么令人羡慕的想法。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如此,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要去争取,争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坐以待毙。
“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 ”我想就是这部电影的精髓。
绝对震撼的结构,无比扎心的哲理。
前半段是一潭死水般的现实生活;后半段是紧促精彩、不断崩坏的“好莱坞剧本”,非常讨巧的表现形式:又当又立。
它既靠商业电影式激烈的收束博得了眼球,又在批判这样的逻辑缺失。
但正像电影里不断强调的“这些话不用旁白要怎么说?
”,想给观众造就一份跌宕起伏又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又不想要观众哭过笑过之后觉得自己像个傻逼,不用这种断裂的居高临下的表达方式又能如何呢?
所以这剧本真的称得上是天才之作。
但我最爱的却并非天才的才气,而是天才的猥琐与自卑,天才的自我剖析和自嘲,这才是能让我共情的部分。
尽管后半段节奏陡然加快,其实我还是更喜欢沉寂又迷茫的前一个小时。
考夫曼连珠炮式的“我不行我丑我胖我自大我自卑我不该这样我的生活一团糟,I‘m suck”,唐纳德傻子一样永远乐观感性的外表下通透的心,都让我无比动容。
梅丽尔线的动人则来自无比贴近自然靠近心灵的力量;热爱的力量,宁静的力量…鬼兰那么美。
尼古拉斯凯奇的表演令人陶醉。
世界永远在轰轰烈烈,但人生永远是在波澜不惊中慢慢死去,我们能做的只有抓住弥留之际的最后一丝热爱,去努力活着。
如果全世界的导演都去拍轰轰烈烈,那谁会走进我多愁善感的心里最孤独的角落?
I suppose I do have one unembarrassed passion. I want to know how it feels like to care about something passionately.If you really loved something, wouldn't a little bit of it linger? Laroche just moved on. Sometimes I wished I could do the same. 永远缠绕的,永远沮丧的,拿不起也放不下的。
一般的电影作品,就如同程序员的代码一样,看多了没有啥感觉,看到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只不过是kill time而已.改编剧本则不同.好有一比,好比在做软件开发的时候.那个偷兰花的人: 最终用户,操作业务流程.那个作家: 甲方的科技部门,负责整理沟通用户需求.那个编剧: 乙方的系统分析员,来尝试通过作家的书,改变成一个合适的剧本,然后导演就可以开始拍摄了.这个过程呢,就是业务建模了.但是这个可怜的编剧,或者说系统分析员,在最初整理的系统需求进行整理的时候,发现总有些地方走不通,走不下去.于是乎就尝试走进真实的人物生活来整理,试图得到灵感.结果他发现作家在说谎,没办法生活就是由谎言构成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真实的,其实呢,同时也是虚幻的.在电影中,发现了真相的编剧被干掉了;在现实中,发现了真相的系统分析员基本上也干不下去了.这个电影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太过认真,要学会从谎言中构造新的谎言出来,绝对不要试图去寻找所谓的真相.尤其对软件开发人员,即使你发现了真相,往往也只能徒增烦恼而已.难得糊涂.
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听到这句话,心里颤了一下。
考夫曼兄弟在沼泽的一棵枯树后面的谈话,真切深情,是此片中最感人的一幕。
或许,也是一次心灵的对话。
《改编剧本》以大名鼎鼎的编剧查理·考夫曼为主角,讲述他改编故事的过程。
起初平静甚至令人发闷,查理与原作者的故事不断交织,而展现的情景也都平淡如水,甚至戏谑似的加上生命诞生进化的过程以及爱因斯坦的研究画面,让人觉得这片子就是一次joking,一个编剧自己玩的游戏但是耐着性子一点点看下去,逐渐竟被它吸引住了。
查理为了自己的剧本绞尽脑汁,脑子里充满泄气的想法。
他自卑,重视别人的评价,否定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失去了创造力,并因此时时烦躁、波动、陷入混乱。
这让我觉得熟悉,大概是因为自己也是一个自卑又爱面子的人,常常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别人的看法,全盘否定自我,燃不起对生活的热情,只觉得烦,想一走了之,想无限逃避。
于是很想看看查理怎样完成自己的任务,怎样面对自以为不可逾越的困境。
查理有一个孪生弟弟,与他的性格完全相反,自然、随便、满不在乎,对生活保持热情并带着永远的调侃味道。
他也写剧本,风格与哥哥完全不同,常遭到哥哥的批评,但拿出去还是受到肯定。
他衷心的欣赏自己的哥哥,支持他,服从他,帮助他,最终也是在他的帮助下查理完成了剧本,也完成了性格的转折。
或许,这个孪生弟弟,便是现实中查理·考夫曼的另一重人格。
沉闷的与活跃的,自卑的与自信的,严肃的与调侃的,时时交织在一起,产生矛盾,也产生灵感的火花。
或许,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只是没有这么明显的对立而已。
剧情逐渐跌宕起伏,当查理去寻找原作者苏珊,两个故事合为一体,并演变出了偷窥、暴力、性、凶杀等等刺激剧情所需的一切因素。
故事让人觉得荒谬,但你知道他在说我在这样生活。
查理与弟弟一起度过许多时间,他开始思考自己与弟弟生活的不同,他觉得自己浪费了生命,因为太过重视别人的看法,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不是生活。
是啊,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所爱,而不管你对我的评价如何。
这是我的感情。
即使是你,也没有办法剥夺。
要轻松、真实的生活,不是吗?
最后,尼古拉斯·凯奇一人饰两角,一是秃顶、微胖、背有些驼、没有自信、说话就流汗的悲观男人,一是风流、自信、大胆、敢于冒险、精神焕发的乐观家伙,都非常传神。
赞~
尼古拉斯·凯奇MS只演过2个平常人,一个是天气预报员,还有一个就是这个剧作家了~不过这次是一人分饰两角,两兄弟,但是性格差别很大,而且经常想象和现实交替,比较有难度~前半段故事基本上让我以为就是讲兰花的,因为这段故事就和兰花一样平常,但是这种“鬼兰”引出了后半段不平常的故事~
Charles,a screen writer,who has a twin bro looks just like him,Donald.他们一样胖,秃顶,奇怪。
但是Donald总是躺着,能睡着,欢天喜地不慌不忙的生活,总有妞泡,总有事情发生在他周围。
跟Charles相反。
Charles,天才的改编者。
而这次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他接了一个丝毫没有“故事情节”的小说需要写成电影剧本,他喜欢一个二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却总是停留在口头表达感谢的程度上,他爱上了从未谋面的小说作者,想象她对自己说情话,他的弟弟写着他觉得是三流的剧本却得到经纪人的赏识……Pathetic is his brand.当他最后发现他喜欢的小说并非真实,博拉图爱情对面的人原来只是一个又孤独又可悲的“瘾君子”老女人,当他发现面对喜欢的人说“爱”其实很轻松,当他知道无论自己怎样嘲笑讥讽不耐烦弟弟,弟弟仍然爱他,他发现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总觉得那个胖胖的教剧本编写课的老头儿,是个耶稣一样的存在。
他的话改变了Charles的一生,也让电影急急转向了另一个方向。
虽然他的骗技是那么的显而易见,但是,对Chales,他也许就是耶稣那样的意义。
我喜欢Nicolas Cage的片子,无论他当初是什么动作巨星,还是现在改了风格拍文艺片(其实我蛮讨厌这个称呼),他的片子总有他的调调,就是不管他单纯作为演员,还是参与到了幕后的创作,他的片子就是有他的调调。
找个机会再写一篇关于《Matchstick Man》的。
最后废话一句,John Cusack & John Malkovich真的都是顶级演员。
大爱,哈。
2012-02-08向陆客唱蝗虫歌的只是些香港愤青http://kankan.xunlei.com/vod/mp4/42/42699/221122.shtml#5033667
意识流的创作过程如同难产 令人窒息 白瞎了这么多大牌
已知的兰花超过三万种,有的像乌龟,有的像猴子,有的像洋葱,……有的像老师,有的像体操选手,有的像高中时候皮肤细嫩的女同学,有的像纽约的知识分子礼拜天在床上玩纽约时报字谜游戏,有的像中西部选美皇后,也有像艾米的,有的神采飞扬,有的眼光中带着哀伤。
Laroche: Point is, what's so wonderful is that every one of these flowers has a specif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sect that pollinates it. There's a certain orchid look
Kaufman惯用的小把戏~
这部电影真正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它的叙事的独特,一个编剧写的关于一个编剧写一个编剧是如何编剧的故事。然后故事就在编剧的笔下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穿插交汇,让观众惊叹一个编剧的一场头脑风暴。
电影的前半段很好,后半段的故事有点失望,不过台词很棒,凯奇很棒。
没看出真意,那个兰花贼倒让人印象深刻。
这特么喜剧标签是谁加的?
当电影开始以程式化的节奏推进,满足观众的所有期待时,创作者已经死了。
阵容强大,每个人都有个镜子把另一个自己照出来。不想麦基讲课的结局,结果走入生活发现最刺激的也是这些,情理之中。
用鬼兰来隐喻生命的奇异莫测,孪生兄弟诠释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太在意别人看法以致行动力丧失,另一个“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苏珊光鲜衣着下掩藏悲伤灵魂,吸毒与采访者厮混上黄色网站图片。每人都有自己的阴暗与光明,碰撞
完全不行,无聊的想死
尤其是在这个时候,看这片子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此编剧的电影到此为止。阿门。
很是无聊的电影,前面是心理片 后面是惊悚片 而且衔接不上来 看着好像两个电影一样
补记待重看。非虚构纪实文学到了好莱坞也会变成美式陈词滥调,去TM的麦基!
天马行空,让人啧啧称奇。
赞叹这个剧中剧,以及真正编剧的深厚功力。不过与其解读背后的小聪明,我觉得还是直接把这个故事直白地读更有味道。---正如老头所说,这个世界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没发生?那个女人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一句实话,包括最后想重来。她根本就是厌倦了没搞砸的无聊生活。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
对好莱坞编剧的讽刺。前面大半部枯燥无味昏昏欲睡,后面二十分钟性+裸照+毒品+追车+枪击+车祸+人兽大战+男女主角幸福快乐地在一起+颠覆公众人物形象,一股脑都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