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假设读者已经看过电影,所以也就不写影片内容的梗概和分析了。
图1,图2,小男孩看向门外,两个小孩(大的大概5岁,小的大概3岁)正在水边玩耍,边上没有任何大人看护;紧接着是图3,大人正在讨论如何度过三天的假期,没有人注意到也没有人想到小孩此时在什么地方;图4是小男孩用冷峻的目光看着屋子里讨论的大人。
图5,伊丽避开众人出去打电话,但没有人留意她去了哪里,歌什菲出去寻找伊丽碰上小男孩,小男孩告诉歌什菲,房间里没有信号,伊丽去打电话了。
图6和图7,其中一个小孩落水后,小男孩一边奋力奔跑一边脱掉上衣跳入水中向海里游去,从图7可以看到小男孩已经游离海岸很远了,在这个画面里已经看不到海岸了。
这些镜头除了图4是一个短暂的特写,其他镜头都是闪过的,但只要留意到这些镜头,看完电影之后,这些镜头在影片中的用意就会是相对明显的,注意只是相对明显的,这里同样不作分析,因为分析起来就会变得啰嗦而又复杂,而且往往不得要领。
通过这几个简单的对比,影片可以被概括成两点:1、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如何表现;2,如果你是剧中的人物,你会怎么做。
没有结局,伊朗电影的题材不得不避开政治和女性权益等敏感地带,有些导演将人文关怀的视角对准了孩子们。
每个人都极力去维护各自内心的安宁,不管代价如何;结果有时情况会越来越糟糕,因为他们只追求一时的安宁。
通过对澄澈、质朴的童真世界的自然披露,令观众看到底层民众对艰辛生活的隐忍之心及蕴含的道德之美,引人回味。
影片的最大特点是画面简洁、干净、不拖沓,心理刻画尤其细致入微,同时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伊斯兰文化给电影注入的本土气息。
这部剧不能说是悬疑剧,它没有悬疑剧那种精致的巧合设置,相反,它让生活在电影结束时戛然而止了。
可能不这样也不行,这是伊朗电影,伊丽最后能怎么办,又逃不出去的。
这部电影从头至尾描述的是一次旅行,几家人凑在一起旅行。
为了不让从德国回来的单身汉孤单,伊丽作为其中一位主妇的朋友也一起上路了。
伊丽其实有未婚夫,但是她想退婚。
不过这种事在伊朗阻力太大,基本没可能。
另一方面,不明真相的众人在撮合她与单身汉,单身汉对她也有好感,姑娘年轻漂亮又温柔,谁都会喜欢啊。
故事由于只是描述一次旅行,因此需要许多枝蔓来填充,几对夫妻各自有各自的问题,各种矛盾冲突,各种波波折折,但是这些都不如伊丽的困境,她只是强颜欢笑,她知道自己无法摆脱安排好的生活,最后她在海滩上不见了。
我觉得,导演是不忍心说她自杀了。
真的,谁都不忍心啊。
《About Elly》关于伊丽,主角却是人性,反派是那教义有个伊斯兰国家,叫伊朗,时尚不再是黑纱罩身,风格可以是仔裤皮包。
周末假日携家出游,是中产阶级有钱有闲的写照;LV老三彩手提电话机,是现代文化强势渗透的痕迹。
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早已完成,而在这个以宗教为立法之本的国家才初显端倪,何以见得?
不只是女人们被脑袋上摘不下的裹布约束,整个国家的人都在意识里褪不去的教义前却步。
意外来临前,她是男人口中的好妻子,女人眼里的似天使;意外发生后,风筝被她带起,孩子被人救起,很快伊丽不见踪影,大人忙着脱洗。
风筝不会水,刚落水便被急浪卷走,天使不忍心,刚下决心就被自私判死。
不喜欢的未婚夫不在乎她的死,重拳出击想知道自己是否被爱着;“关心”她的好朋友只在乎自己,谎话连篇保全头巾下畸形的脸。
只不过伊丽不是她的名字,生的美丽神秘,走的悄声无息。
“痛苦的结局总比没有结局的痛苦好”,痛苦的结局留给活着的自私鬼,没有结局的痛苦则是她要背负的罪责结尾,所谓两全其美。
秘密都随海声隐渐,死人不需要脸面。
在德国生活着很多伊朗人,阿莫德就是其中一个。
在阿莫德回祖国度假的时候,他偶遇了美丽的幼儿园老师伊丽,刚刚离婚的他很快坠入了情网。
就他还没来得及发动爱情攻势的时候,伊丽就离奇的消失了。
大家伙开始分头寻找,直到法院介入了这桩案件,也未能找到什么线索,伊丽还是没有回来……每个人的心理都生动的表现出来,由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阶段引发出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心理进而引发出不同的动作和言语。
影片前面1/3是愉快轻松的家庭聚会,也是伊丽与艾哈迈德相亲机会。
伊丽试图融入这群友好的朋友聚会中,但面对塞碧德朋友们热情的祝福和未解的烦恼,显得不知所措,她仍坚持聚会到点就离开的想法。
在伊丽说了一句:“我真的该走了。
”之后,传来了排球撞击窗户的一声惊吓,故事随即转入中间的1/3的各种焦虑和猜测气氛:“伊丽到底去哪里了?
该如何向她家人交待?
”随着“伊丽哥哥”登场,故事最后1/3大伙随即陷入了如何摆脱“我们邀请了订婚女子参加了这次相亲聚会”的罪名的焦虑。
这是一种道德的罪,伊丽的声名被无形地绑在未婚夫身上,也是她苦恼的来源。
众人为了安全和自身的声誉,要求塞碧德撒谎。
当未婚夫问:“我花了三年时间在她身上。
我只想知道她是否拒绝,这对我很重要。
”塞碧德不敢直视地说:“没,她没有拒绝。
”未婚夫听了之后,即使看到死去的伊丽,即使在返回德黑兰途中看着伊丽的行李,他都有一种释然的悲伤,仿佛在说:“你没有拒绝。
”众人之中,只有塞碧德陷入说谎的痛苦。
网上有评论说伊丽逼于教条压迫选择自杀。
我觉得夸张了!
影片中导演给予了无声的批评——沾污伊丽声名的行为是有意、有序地进行。
也透露了伊丽意外死亡的答案——她决定离开未婚夫,也不想结婚,关心不能激动的母亲。
我喜欢伊丽在海边玩风筝的镜头,那是她最自由、最快乐的笑容,在蓝灰色的海洋背景中,像飞上天空中的风筝。
首先我最大的观感是,很晕。
人很多,对话很多,背后的道德伦理逻辑很复杂,镜头很晃,所以看得很晕。
但并不是说电影拍得很混乱看不懂,还是能看懂的。
导演用镜头讲故事的能力很强,群戏也很强。
其次是节奏的问题。
说实话我最激动的时刻是下水救人的那段。
一开始我没想到这只是前奏,后面的争论才是故事主体。
所以看到后面一长串的争吵我是有点不耐烦的,一直在想为什么还没结束,结局为什么还没出来。
再说背后的道德伦理逻辑。
一开始大家争吵的是伊丽是救人溺水了还是不告而别了,如果是溺水了,道德责任在谁,是在于被救孩子的父母,还是在于邀请伊丽到来的女主。
后来,随着伊丽有未婚夫的事实暴露,争论的点又变成是要装作不知道这件事,还是把真相和盘托出。
其中关系到伊丽作为女性所应遵循的道德伦理问题。
争论很复杂,也很中东。
最后,女主害怕道德压力,还是说谎了。
伊丽的未婚夫质问女主,在邀请的时候,伊丽是否拒绝过。
女主躲闪着说没有拒绝。
其实伊丽是有拒绝过的,这在女主向大家坦白的时候说过。
伊丽是在女主的坚持下,最终才决定参加,但要求女主对此保密,并且只参加一天一夜,第二天就走。
谁也没想到之后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
整部电影在叙事的过程中,埋了一个又一个道德伦理争论:被围攻起哄的单身女性、救人溺亡所产生的道德责任、女性瞒着未婚夫会见异性有违风俗、面对巨大的道德压力是应说谎保全自己还是诚实说出真相。
大家始终在不停地争吵,道德压力轮番压在每个人身上,对此每个人的表现各不相同。
其实一开始我不理解大家为什么要争吵。
当然背负上人命这种事情,每个人都不愿意碰上,但如果确实是救人溺亡也无可奈何,大家如实相告不就好了。
后来问题不再限于伊丽是否救人溺亡了,而是她为什么会来参加这个活动,她参加这个活动是否符合道德伦理。
对此大家又是一番争吵。
我一开始不理解,有了未婚夫就不能参加社交活动吗?
只要不说出意图是会见异性,单纯只是受邀参加朋友间的活动不行吗?
这是什么大事吗?
为什么不能和盘托出?
后来我意识到了,电影正是想讨论这些道德伦理问题,而道德伦理的轻与重、简与繁,在不同的地方是存在差异。
而在中东,女性乃至所有人,都背负着界限分明、非常复杂的道德伦理压力。
电影的最后,大家合力推陷在沙滩上的汽车,这一幕极具象征意义——电影中的所有人,甚至现实中的每个人,大家都深陷道德伦理的漩涡里,难以自拔。
这个冷热无常的季节每天都能四点醒也是一件幸事儿,泡杯咖啡躲到平台上看部两个钟头左右的电影,顺便还能观赏片刻被建筑物遮挡得残缺不全的日出。
看完《关于伊丽》正好6点15分,鸟叫,微风,一点儿东边的微光反射到对面的玻璃上,淡粉色的带点儿紫色光晕,就像伊丽在海边失踪前放的那个风筝,踌躇了一会儿,转瞬即逝。
法哈蒂的片子快刷完了,除了06年的《烟花星期三》目前对伊丽的喜爱超过了《一次别离》… 生活化的开端,几对男女带着孩子进行着一次看似普通的度假,繁杂的对话和不停穿插的镜头,日常的群戏漫不经心的交代着人物关系,一些细微的情节断续在为后段的矛盾焦点做着铺垫,预示着孩子会溺水,暗示伊丽隐藏的焦虑,每个人的心照不宣和自私的流露。
作为故事中心的伊丽在全片进行到三分之一时就神奇的消失了,是死是活,是逃避还是自愿?
接下来是众人的寻找,群体关系的剥离,每个人都进入独立的情绪点,态度的差异…关于伊丽真实背景的挖掘,发现,继而到责任的推诿,暗示道德指标的论证。
关于伊丽死亡的原因,我觉得已经交代得很明确了,就是单纯的救孩子,一个抹了护手霜然后去和孩子一起放风筝的女人怎么会突然就选择去自杀呢,与其硬说成逃避现实去死不如说是死亡在这一刻选择了伊丽,伊朗的社会背景下,伊丽的现状和她选择的做法已经足够让她脱离不了死亡的阴影,被道德伦理宗教捆绑的她也许活下来也是与痛苦交缠的一生…… 伊丽放风筝时开心得像个孩子,奔跑 大笑 天空中飞起来的那抹颜色也许就是她向往渴求的自由之身吧,她最后的一句台词是“我现在要走了”…死亡恰好迎接了她。
伊丽与阿默德在车上的聊天,问及阿默德离婚原因时,阿默德说:“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 听完之后伊丽的微笑缓慢消失,继而面目表情的看向前方…点睛之笔。
好人与坏人之间才会发生喜剧。
《关于伊丽》讲了几对伊朗的年轻夫妇去海边旅行然后遇险的故事。
他们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人,有不同的烦恼,性格各异,但是彼此尊重,恪守道德。
当发生不幸时,他们也尽可能不伤害他人,但也没有承担罪责的勇气。
他们是典型的城市人,以自己的家庭为利益个体,与其他家庭保持一定距离,不想给人添麻烦,也不想被其他人的麻烦所牵连。
导演设计了一个微妙的事故,人们无法确定伊丽是淹死在海里,还是不告而别。
当伊丽的同行者以为前者的可能性较大时,他们就会感到负疚;而当后者的可能性较大时,他们又会感到伊丽行事莽撞,害的身边的人担心。
当伊丽失踪后,海上出动了救援船,但是没过多久便无功而返。
他们一开始的说法是,不得不停止搜救,因为风浪太大,搜救队也有被海浪卷走的可能。
但是当伊丽的朋友们纠缠不放时,有一个救援者说出了让他们难以接受的实话,时间太长,肯定是活不了了,如果要尸体,晚上或第二天在海滩边自己找。
其实,这才是停止搜救的真正原因。
人已经不可能生还了,没有必要再进行下去。
现实中也是这样,一旦发生重大灾难或事故,在可能生还的时间过了之后,搜救工作往往还会继续下去,但实际上,真正参加搜救的人心里早就已经放弃了。
这时的搜救工作不过是对遇难者家属的一种同情和安慰。
伊丽临终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放风筝,这段单调的镜头花了很长的时间,我没耐心看完,差点就要点跳过了。
最后,我们听到的是伊丽把放高的风筝交给身旁的小朋友,而她究竟是怎样遇难的,电影并没有任何交代。
遇难原因,或者说是否遇难,就成了电影的最大悬念。
正因为伊利的生命戛然而止,当我第二遍再看放风筝的镜头时,一点都不觉得长,只希望她能多享受一段像风筝一样自由飞翔的快乐。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里,一群年轻人开车去海边旅行,当汽车通过漆黑的隧道时,他们按耐不住心底的激动,把头伸出车窗放肆喊叫,释放过剩的兴奋。
而命运的安排没有给他们丝毫的征兆,他们并不知道上天会如此残酷的把生命夺走,也不会想到在人生的紧要关头,自己的种种艰难选择,结果都是明哲保身。
在审查制度和宗教律例的严格监控下,伊朗电影的题材不得不避开政治和女性权益等敏感地带,有些导演将人文关怀的视角对准了孩子们。
通过对澄澈、质朴的童真世界的自然披露,令观众看到底层民众对艰辛生活的隐忍之心及蕴含的道德之美,引人回味(相关作品有:《小鞋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影片的最大特点是画面简洁、干净、不拖沓,心理刻画尤其细致入微,同时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伊斯兰文化给电影注入的本土气息。
作为一部涉及女性情感困惑及道德抉择与宗教礼法间的冲突的伊朗电影《关于伊丽》,虽然在拍摄手法上也具备以上特征,含义却复杂得多。
导演通过一个略带悬念的故事将想要表达的东西若隐若现地埋藏在影片当中,留待观众自己去探索。
故事从一场为期三天的海滩度假之旅开始。
三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同行的还有两个单身男女——刚离婚不久从德国回来度假的伊朗男子阿莫德,漂亮的幼儿园老师伊丽,一个略带忧郁的神秘女人。
这样的安排是别具心思的,作为旅行的发起人——家庭主妇赛碧德,心里想的是从中做媒,把自己女儿的老师伊丽介绍给阿莫德认识。
而对于伊丽的身世,除了她以外旁人并不知晓,包括她的丈夫在内。
假期刚过去一天就发生了意外,由于一个孩子落水,大家手忙脚乱地去救人。
与此同时伊丽也失踪了,她是为了救孩子被海水卷走,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擅自离开?
大家在筋疲力尽地猜想和寻找过后一无所获,只好去追问赛碧德,因为伊丽是她邀请来参加旅行的。
随着事态的渐趋严重,作为影片关键人物的伊丽在出场不久后即消失,对于她身份的探究(她是谁,从何处来,又为何失踪)在一场场或温和、或激烈的谈话场景中逐渐明朗化,真相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伊朗电影终究是深植于伊期兰教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的,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这个国家的历史。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运动取得胜利后,依据领袖霍梅尼所著的《伊斯兰政府》作为治国纲领,在国内推行了“全盘伊斯兰化”的政策。
在法律上以《古兰经》为立法和司法的最高法典,强调用伊斯兰道德规范净化社会,不但禁止赌博、贩毒、卖淫等社会陋习,甚至严格规定公共场合中的女性着装、男女相处以及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所以片中的伊朗女人无不是面纱长袍,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即便她们可以穿着代表现代服装潮流的牛仔裤,传统服饰也是不容替代的。
穿着上如此,精神生活领域更是受着宗教律法的种种制约。
随着伊丽的死亡渐成事实,警方开始介入质询,伊丽的未婚夫也闻讯即将赶来,赛碧德再也无法保持沉默。
她不得不说出了伊丽早已订婚的事实,只是相处下来发现对方并不适合自己,打算退婚。
于是,原本对伊丽的安危表示关切的人们霎时倒戈,他们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俨然道德警察。
要知道,根据伊斯兰律法,未婚女子与陌生男人会面是有伤风化和不道德的,更何况她已有婚约在身。
这个时候他们无暇再去责备赛碧德的过失,只是一门心思想要隐瞒住这个秘密。
可以想象,如果伊丽的未婚夫是个易怒之人,知道女友受了朋友怂恿瞒着自己去相亲,一时冲动起来杀人都是有可能的,而且律法明显对他有利。
只有赛碧德是真正伤心难过的,对于伊丽的死,她内疚、自责,她想对伊丽的未婚夫说出实情,还死者一个清誉。
那就是伊丽本不愿来(她正为未婚夫不肯放手而烦恼不已),要不是她再三恳求并给对方看了阿莫德的照片。
而且伊丽事先说好只待一天,结果赛碧德把她的行李和手机藏了起来,让伊丽无法离开,才酿成了悲剧。
赛碧德不忍因自己的过错令伊丽至死都要背负一个不洁的罪名。
可是,赛碧德的丈夫以及其他人完全无视这些,他们唯一想做的是就是如何逃避质疑和责难,最好置身事外撇清干系。
他们要维护的是宗教不容破坏的平静氛围和自身的平安无事,至于死去的伊丽,已经无关紧要了。
影片最终都未交待伊丽的真正死因,她是因救孩子溺水身亡,还是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出轨”而心生恐慌,选择了自杀,答案留给观众去猜想。
作为以《古兰经》为基准而制订的律法,在对公共责任和社会道德的约束方面确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在严苛的同时是否也具备人性化的体察与情理范围之内的个人伸张,就不得而知了。
2007年5月,伊朗曾有一名妇名因婚外恋被判以石刑(石刑:即通常把男性腰以下部位、女性胸以下部位埋入沙土中,施刑者向受刑者反复扔石块。
如果是对已婚有孩子的妇女行刑,她的孩子必须到现场观看。
行刑用的石块经专门挑选,以保证让受刑者痛苦地死去)曾引起国际社会对本位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大讨论,大部份人对这种极刑持反对意见,并表示过于残忍。
在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的伊朗,相信不止是女性,其他人群如有任何违逆于宗教条例的言行举止,必将受到比我们想象中严厉得多的惩罚。
迫于众人的压力,赛碧德最终撒了谎。
她独自在屋中哭泣,没有人去安慰她,大家感到如释重负。
沙滩上,几个男人正试图将搁浅的车子推到岸上。
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至少维持表面的平静也让人心安理得。
面纱背后,那明眸皓齿的顾盼之美令人心醉,只是谁能知道有些生命的来去曾苦苦挣扎过,并且永远成为了秘密。
与奇遇相对应,一个女人离奇失踪后,东方人在摊责,西方人在乱搞
"一个痛苦的结局,远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这句男主角前妻离婚那天对他说的话也许能代表整部电影。
海边小屋室内群戏,伴随全程的浪声,手持摄像,镜头调度,把观众也带入到其人性窘境中去,一起接受着关于伊丽的各种拷问猜测。在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失语的Elly和好心办坏事被不听指责的Sepideh代表的那部分处于弱势地位的伊朗女性。8↑
群像调度太妙。伊丽的消失让伊朗社会的生态暴露无疑,女性无法拒绝婚姻,无法拒绝来自社会的规劝(歌什菲的邀请),隐瞒是其仅剩的自由,然而所有人联手打破了她最后的尊严。
伊朗电影有其独特的味道
伊朗电影喜欢多人讨论问题的场面
第一次看,剧情有些纠结,也有出彩的地方
6/10 打卡发哈提的电影;还是更喜欢《一次别离》的强情节设定吧
借用《奇遇》框架以生活流开始叙事,讲故事依旧法哈蒂将原因埋在最后层层递进去挖掘,人伦道德问题慢慢浮现。较之《一次别离》略散,格局也略小。
掉水里的男孩子的父母亲人品真的不咋滴
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一个没有结局的痛苦。
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第一个镜头有点牛啊(个人吐槽,我本来想通过头巾颜色分辨女角们的…)女性压抑?故事有点弱
还行吧
(窝窝)虽然名字和伊丽相关,但她的故事其实相当简单。整部电影以她的到来和失踪为支点来开展故事,重点却在群像的对话和互动上,每人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和计较得失,以至于让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复杂。
没最后的警方发现,更映衬电影里那金句
为什么豆瓣评分那么高?我觉得后半部挺无聊。
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伊朗人的淳朴,也能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艰辛
又情不自禁的重看了一遍,阿斯哈·法哈蒂已经成了我心目中最会讲故事的人。★★★★
是从这部开始有意避免呈现核心事件来营造悬疑的吗?可每部都用这招儿,对圣斗士可是无效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