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这部电影的间隙我有短暂的睡着,导致那段影像和我恍恍惚惚的梦境有过一段不分虚实的重叠,是一种奇妙而不可言说的体验。
整部电影的画质透露着90年代浓重而陈旧的粗糙颗粒感,挂在阳台上的CD影碟反射到屋内白墙上形成点点光斑,一年前过世的爷爷坐在沙发上静静观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窗外的阳光明媚刺目,时间安详而静止。
女主叶子恍惚了一下再转过头去,思绪终于回归到现实,狂风骤起,暴雨将至。
很多时候我们不相信一个人早已离开,于是“鱼花塘”出现。
神秘的鱼花塘收留无家可归的“人”——无论是由于各种缘故导致无处可去的小妖精,还是徘徊在人间久久不愿离去的亲人。
类似这样的地方可能会存在于很多人童年的记忆中,或是大人为了管教而吓唬小孩的说辞,或是一些都市传说,亦或是自己内心的某种期待。
总要有这么一个地方,承载孩童天真的好奇心。
这部电影情绪颇多,导演对于童年记忆碎片的细腻捕捉容易让人产生共情。
整个故事结构被打碎后重新拼凑,鱼花塘的妖精牵着叶子的手,从真实的生活走进诡异虚幻的另一维度空间,重塑了回忆的质感。
昏昏欲睡的午后,似乎被某种神秘力量控制着的、停摆了的老式挂钟,逐渐失去时间感知力、喜欢看闯关节目的奶奶,变成大灰狼在深夜与叶子告别的爷爷。
或许你会感知到这种混乱中的有序——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或是感受,早已触碰不到却知道那些零散情绪曾经真实存在,他们被你典当给了悠长岁月与成长,此刻被陌生人赎回。
成长即是交换。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夜色已深,感觉仿佛是做了很久的梦,我从梦境中走出来,回头只看见五岁的自己手里握着糖葫芦,被姥爷背在背上,渐行渐远。
看完之后 散步回家 在回来的路上 平时夜晚比较吓人的路都感觉充满了童趣 一切都好像特别可爱和明朗。
最终促使我来看这部电影的因素 还是因为爷爷在前几天的去世 我感觉确实有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来 可能真的神了 今天来参加放映的观众 都有爷爷奶奶推着我们来 可能我的爷爷真就在和我一起观影 我们确实一直都在讨论生死这个巨大的话题 亲人的离世我们总是免不了难过伤心 也害怕去面对 但是死亡这个话题 我知道 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 导演给出的答案就是亲人会一直在你身边。
导演是个爱笑的女孩 爱笑的女孩运气一定不会差!
导演说到合肥这座城市的特点就是 人们的休闲就是发呆 在观影过程中也感觉到影片中把生活用艺术的表达出来非常好。
映后主持人说似乎还没看到把长沙质感拍出来的电影 确实比较遗憾 但是也给了我一种想要表达的冲动 这部电影还挺给我力量的 给了我一种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表达的思路。
包括今天看的CODA 真的越来越觉得电影的真诚表达很重要了。
电影中真诚的一些情感流露 不做作 却有打动人心使人共鸣的力量。
最后夸一下影片的美术和灯光 画面简直太梦幻了 光影的运用很梦幻。
青年电影人 加油。
影片讲述主人公的爷爷去世了,奶奶独居在家。
屋子里充满了奶奶关于过去的记忆,这些记忆甚至固化成了物品、动物和人,有了自己的生命,而奶奶,则像是失忆了,在失忆的人面前,时间彻底失效。
电影在讨论我们如何面对死亡,面对告别。
曾经居住的房间成为记忆的容器,生命的化在空间中。
观影的前半段睡着了,这是源于拍摄贴近于生活化人眼的视角:闲言碎语、午睡、纱窗、门、公园的雕塑、池塘,和鱼……粼粼的光闪烁着,那是悠长而无聊的日子,手指不是捏着一缕头发绕指头,便是托着腮帮发呆。
慵懒散漫得眯一下,醒来脸上印好了凉席的印子。
从现场的互动环节了解到,影片投资来自导演的母亲,母亲帮助女儿实现讲述自己母亲(奶奶)的故事。
所以成片被导演处理得非常个人化、碎片化,毫不顾忌观众感受:使用大量带有炫光、明暗转换过快的画面、沉入个人主观的旁白。
影片片尾所有演员合唱的歌曲唱得毫无技巧,但专注用力的样子,搭配简单直给的歌词,我非常喜欢。
请不要离开请你请你留下来请为我留下来就在这深夜有太多欢笑为何不留下来请不要离开不要不要离开为我留下来——《请你留下来》/原唱:黄贝玲/专辑:青春恋曲 2022年看的电影恰好一头一尾是两位女性导演各自的首部长篇院线电影:《爱情神话》和《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前者给了一年荒诞喜剧式的开篇,后者将整理情绪。
当春节回老家看到曾经奶奶经常坐的那个房间,翻书柜时发现夹在书本间奶奶留下的红包,默默然的感受着、面对着,静悄悄的。
我很讨厌“阵痛”这个说法。
有所谓的影评人或电影爱好者说,这片子是叶子告别成长的阵痛,我不赞成。
不管是什么痛,都绝不是一“阵”的,而是如埋在骨血的钢钉,每逢阴雨天就酸痛难忍。
再不济也要在医院复检的时候恶心你一回。
前半部分看得困。
细碎的光影像明亮的怪物;人参果的咚咚咚是临别倒计时;忽好忽坏的老式挂钟;和咯吱作响的锈风扇。
每一次对奶奶的呼唤,和无应答的敲门声,都让我觉得是生命走向终点的前奏。
但又每一次都起死回生。
小雨导演以风格化明显的拍摄方式来讨好文艺片爱好者们,但又很固执的把最私人的一部分套用在里面。
每一帧都在讲她自己的故事,我们所看不懂的、觉得无趣的那些,反而是她最珍视的。
催泪落点意外发生在触底反弹之后的“极乐”。
人、妖,动物,手牵手唱歌跳舞。
一半是现实意味特别浓特别生活化的方言台词,一方面又是很割裂很荒诞的视觉表述,观众被反复来回地拉扯到一个情绪的至高点然后“啪”——落地了。
我没什么兴趣参与别人的童年创伤,只是觉得插曲的作词特别有意思。
“所有生命都在显化痛苦的一面,像一道光线窥视着黑暗,太阳之下人们勉强支撑着笑脸。
”“为什么有人对我上下的打量,我觉得我很美我没不正常。
”我为这首词而哭。
整个片子的基调是稀碎而荒诞的,是关于导演的一场不愿醒来的梦的电影。
这种电影传达的记忆和感情很私人化,但是他对梦的表达我认为是很贴切的——我最近常常做梦,在梦里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你会有很多你不认识但你叫的出名字的人,会有一些荒诞的记忆和行为,而这些行为在梦里只是一种普通的日常,而中间穿插的导演对话更像是睡得迷迷糊糊半梦半醒之间的某个瞬间。
我在想,能把导演自己抽象的梦——或者说是她设计出来的一个梦——以具象化的影像形式展现在大荧幕上,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事情。
至于很多人看得想睡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谁还没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梦呢。
我感觉,我跟导演有一种共鸣:意识流+元叙事的巧妙结合!
故事是讲:导演在2022年在对着她奶奶拍电影。
而电影故事发生在2013年,就是她爷爷去世那一年,而当中穿插了大量闪回。
时间被模糊了,来回从电影中的2013年与现实中的2022年交叉。
奶奶说的话,已经分不清是戏里还是戏外。
影片一开始女主叶子在医院进行检查,而帮她检查的医生是怀孕了的。
从后面的叙事上得知,那个医生就是她奶奶年前的时候,而她走过鱼花塘的桥时,会有个中年男人站起身看她,那个男人就是年前时候的爷爷。
奶奶在算命时得知她的女儿(也就是女主的妈妈)会离婚,奶奶和爷爷要抚养ta们的孙子。
而这个信息,在奶奶一次跟女主叶子说她做的梦时提及了(在发生在2022年的现实)电影一开始采用大量的固定镜头,拍的很沉闷。
但是在这期间,出现了很神奇的光影的变化。
这预示着进入了女主的梦境(或者说是女主的意识流)当光影很非常理变化时,女主叶子见到了她小时候,奶奶给她讲故事的人物(离家出走的女生,熊孩、还有很多小妖怪)我觉得这部电影不需要苛求去理解导演的叙事逻辑。
因为这部电影就是导演自身的意识、梦境、幻想和情感的展现。
而导演就是通过这种反叙事逻辑的方式去表达她的情感。
重要地不是去用理性分析叙事,而是感受导演传达的情感(每当女主叶子见到那些故事里的小人唱歌时,我都眼眶湿润了)
曾入围并提名第74届洛迦诺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单元,荣获FIRST青年电影展“一种立场”奖项的影片《不要再见啊,鱼花塘》今日上映,虽然,首日票房遇冷,但在微博,也是得到了包括演员周迅、袁泉、易烊千玺、文淇,以及《爱情神话》导演邵艺辉的支持鼓励。
电影《不要再见啊,鱼花塘》讲述了大学毕业后的叶子回到家,和奶奶一起度过自己最后一个暑假,从小无比熟悉的环境,在这个夏天似乎有了些许不同。
家中的物品,甚至透过纱帘的光斑仿佛都有了生命,失去记忆的奶奶反复梦见爷爷,叶子也不断被家中神出鬼没的记忆骚扰——会说话的熊孩、在鱼花塘做“妖怪”的精精,还有日思夜想的爷爷。
一切真实到让人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
奶奶困在记忆中,叶子却沉浸在回忆里。
最终在一个晚上,所有人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告别,但可能这也只是奶奶的一场梦,在梦里,大家永远在一起了。
作为青年导演牛小雨的首部长片作品,影片以独特的视听语言和富有想象力与梦幻色彩的影像风格。
凹凸镜DOC专访了牛小雨导演,听她讲述从第一部剧情长片制作的过程,以及关于童年,关于鱼花塘的林林总总。
“我不相信时间是线性的,奶奶会在3333年醒来” | 专访导演牛小雨采访:张劳动编辑:张新伟凹凸镜DOC:你读书是上的实验学校少年班,属于少年早慧吗?
影片有很多灵感是来自于你的童年,能不能讲下你的童年生活呢?
牛小雨:我的学校,宗旨是开发常态儿童的潜能。
入学有好几轮考试。
会测智商,记忆力,动手能力之类的。
大概有三轮考试,有一轮面试。
最后会选60个学生,分成两个班,这两个班的学生,会一直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
小学上四年,初中上三年,高二的时候,就可以去参加高考了。
关于童年生活,我是属于每天都在搞大新闻的那种。
但是我们的老师都非常的包容。
我是少年班的倒数第一名。
永远就是在影响其他的同学,是一个“害群之马”。
我又特别爱搞一些帮派活动。
像女主角叶子、影片中年轻的奶奶(扮演者),还有一帮朋友,就是会组织一些集体的事情,比如上课的时候,传一个巨大的纸条,就像聊天室一样。
或者就是一起排一个剧,或者就是一起搞一个组合,做一个表演什么之类的。
凹凸镜DOC:影片中,音乐剧的灵感也来自于你小时候参加文艺会演的经历吗?
牛小雨:对,像是小的时候那种六一儿童节的元旦文艺汇演。
我不知道现在的小孩还是不是这个装扮,反正90年代的时候,大家都是这样,还贴那种塑料的贴画在耳朵上边,有星星,月亮什么的。
凹凸镜DOC:现在估计也换汤不换药,剧本中的情节和你生活的关系大吗?
牛小雨:摘取了我的生活背景。
整个的环境是差不多的,但是,具体的情节还有人物的状态大部分是虚构的。
或者是一种我对印象中的童年和人物的一种夸张吧。
凹凸镜DOC:刚才也讲到女主角的扮演者叶子是你同学,作为非职业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是你在指导她吗?
还是说就让她自由发挥呢?
牛小雨:她参演过我的前两部短片,我一直相信她是有这个表演天赋的。
在《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拍摄前,我让叶子做了非常多的准备。
因为她是素人,也不习惯镜头。
所以,在进组之前的一个月,我让她每天都要拍30张自拍,发给我。
她其实是一个很害羞的人,还要让她每天靠墙站一个小时。
让她写“叶子日记”。
我觉得写“叶子日记”是帮助她很快进入角色的一个事情。
她看完这个剧本之后。
会根据这个剧本里边描述的情景写,每天都要写日记,大概写了一个月吧,几乎每天都写,我也会检查她的作业。
到表演的时候。
其实也是一遍遍地试,就是看她怎么样可以达到我想要的那个状态。
刚开始,更多的时候是在调节她的情绪,语气,会不断地跟她描述这个情境,让叶子理解她现在为什么会说这些话。
也会调整她的形体。
到了中间和后半部分的时候,她已经可以完全进入表演的状态了。
凹凸镜DOC:你的两部短片作品,叶子都是你的女主角,《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是你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制作成本很高,压力也很大,为什么还要选叶子呢?
有没有想过找一些职业演员?
牛小雨:我一直就很拒绝换演员。
演员选用奶奶和叶子的素人表演、一定要在坚持在这个房子拍摄,这两件事情,是最开始我就认定的,是不可能变的。
大家后面也有建议过我说,换演员。
甚至也提出了一些方案。
可能也真的能找到,我都拒绝了。
一方面是因为前两部短片女主角都是叶子,创作其实还是有延续性的,我始终要拍奶奶和叶子在这个房子,其实是在把时空的拼图继续拼凑。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小的时候跟叶子认识,第一次见她的时候,我就很希望她以后可以当我的演员,我觉得她有表演天赋,而且我很喜欢她的形象,觉得是可以被拍摄的形象。
凹凸镜DOC:合肥在人们心中,好像是一个很低调的省会,但其实这几年它的发展很快,你有没有发现童年很多地方都已经变了样子?
影片是不是也想给这个城市留下点什么?
牛小雨:有,而且感觉很强烈,有的时候都觉得这个城市稍微有点陌生了,疯狂地建了非常多的楼、高架,有很多商圈,但是很好玩的是,虽然这个城市在不断发展,但是人的状态没有发生过变化。
合肥人的状态是非常的休闲。
凹凸镜DOC:拍摄《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是不是也是想留给这个城市留下点什么?
牛小雨:对,我也是有很强烈的紧迫感,而且确实,我拍完之后,鱼花塘边上换了一个更亮的路灯,湖边也有护栏了。
凹凸镜DOC:会不会那些传说慢慢淡去了,因为好像已经没有那么多秘密的感觉了?
牛小雨:会的,反正有点失落,毕竟我(走)的那条路20多年了,将近30年,第一次看到湖边装护栏了就很难受。
凹凸镜DOC:你们搬家了吗?
还是说家还在那里?
牛小雨:2019年拍完这个片,2010年年底,奶奶的身体病得非常重,必须得住院治疗了。
奶奶住去医院,医院又距离我们老房子太远,所以慢慢的我们就不住在老房子,现在就住在妈妈的家里面。
凹凸镜DOC:最后一次去鱼花塘是什么时候?
牛小雨:今年过年的时候,因为我们虽然不住在那个房子里,但是还经常去那个房子找东西,我们其实没有彻底搬走,我们还是不舍得走,因为奶奶是房子主人,奶奶去住院之后,房子我们就没办法继续维持了,但是我们又不愿意真的离开那个房子,所以所有的东西都还放在那,只是我们住到另外一个空间去,每周几乎都会去老房子里,找我们需要的东西,用完了我们再放回去,还希望一直跟房子保持一个连接。
凹凸镜DOC:有时候也会发现,比如说有个房子,如果没有人住,这个房子就老得很快。
对这个房子你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情吗?
牛小雨:会,那个房子比之前更黑了,感觉整个光线都变暗了,变得有点阴森了,有点像不太真实的感觉,而且确实它整个光线好像都变得更黑了,可能因为东西我们都不整理,家里堆得很乱,透光率就会降低。
凹凸镜DOC:再说回到你的前作,《鱼花塘》(2013)和《青少年抑制》(2018)短片的创作对你的长片有什么帮助呢?
牛小雨:我觉得有很多负面的帮助。
凹凸镜DOC:比如说你的片子第一次去电影节以后,很多人会提很多意见,当然有夸的也有不好的评价,但是可能对于创作者来说,自己脑海中就有了所谓的观众意识,再拍片子可能就不像以前那样了,你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牛小雨:我是一个很没有自信的人,2013年,《鱼花塘》入围CIFF(中国独立影像展)的时候,我都没敢去,我觉得自己拍得很差,很粗糙,他们发了邀请过来,我假装没有看见,我很害怕我作品面对观众,那时,我也没有觉得自己将来会是一个导演,可以持续创作。
2013年拍完《鱼花塘》,14年毕业之后,我没有再继续拍电影。
2016年开始读研,是因为2015年生了一场大病,我做了腰椎的手术,那一次我才开始思考,我将来是不是还要继续创作,那时候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了。
2016年我开始读研,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因为爷爷去世,我突然又有了表达的欲望,拍了《青少年抑制》,从《鱼花塘》到《青少年抑制》,在技术上,没有任何的长进,都是我一个人拿着相机,又自己录音,拍叶子和奶奶,后期也是我自己做,后期声音、剪辑、调色都是自己完成,所以非常的粗糙。
但《青少年抑制》入围FIRST青年电影展的时候,我咬着牙去了,还带着全家人都去了,那次经历是给我拍《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最直接的动力。
2013年CIFF的年代,大家的作品都是很粗糙的,但是到2017年的时候,工业水准不知道为什么一下提高了,跟我同场展映的其他的短片作品,都非常的成熟优秀,挑不出什么毛病,甚至还有很多已经拍过长片的导演,又拍短片过来参加这个比赛。
凹凸镜DOC:文牧野就是连续两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短片得主。
牛小雨:我们那一年,跟我同场竞赛,还有杨潇导演的《榴莲榴莲》,还有中国台湾的两个已经拍过长片的导演,一个是《运转法则》,还有一个是《你的电影我的生活》,我的电影放在这些作品中间,就像一个小学生在跟大人赛跑,我没办法完整的告诉观众我脑海中的画面到底是什么,那种感觉就是把你绑在椅子上,给你眼睛也蒙住,嘴也塞住,你还特别想讲话,你根本都没有办法从椅子上站起来,百口莫辩。
我当时觉得我一定,要拍一个真正的电影,不要让技术上的瑕疵会影响到我和观众的交流,也影响到观众对于我视听上的感知。
凹凸镜DOC:就像我们说的脑和手要协同的感觉。
你不光有大脑,你还要在手艺上要做得好一点。
牛小雨:电影节其实给我的是这种反向的动力,一直在推着我去完成长片。
我也不能苛责观众去为我着想,大家觉得声音底噪太大了,我听不清台词,字幕连黑边都没有,因为我以前看的那些中国独立电影,我甚至以为,字幕就是特地做那样,观众觉得没有黑边字幕都看不清。
凹凸镜DOC:我翻看一下豆瓣评语,很多人都说,和自己的童年故事和自己的经历很有共鸣,我觉得这可能也是有一部分观众会喜欢的。
牛小雨:我一直都看豆瓣评价,《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其实评价比之前的短片好多了,因为我把“这道菜”做得很精细了,但是之前《青少年抑制》(短评)确实有些伤害,有些观众没有办法忽视技术上的瑕疵,而且我没有足够的钱,或者没有团队的支撑,我的想象没办法被解放,有些戏我就是没法拍,我只能用便宜的方式弄,你只能弄一个概念,观众没办法从你这个概念里看到你的更大的世界。
凹凸镜DOC:但是电影节它不用去认可那种商业上成熟的片子,电影节就要鼓励创新鼓励年轻创作者的想法。
再说回剧本,你将自己的经历与梦境作了结合,在四个时空之间剪辑,会不会让剪辑师头秃?
牛小雨:其实不会。
我们剪辑指导胡老师(胡树真),我们合作的过程非常顺利,胡老师非常能理解我的创作意图。
凹凸镜DOC:你怎么跟剪辑师去沟通,把你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剪辑师,她能接受到你的信息吗?
牛小雨:我不是那种很会跟主创沟通的人,我也没有太多跟主创沟通的经验,之前一直自己搞独立电影,所以我只能把前期的工作做得特别的详实,比如说剧本写的时候,它就非常的具体了,里面会有分镜,会有光的提示,声音的提示,甚至演员表演的提示,连服装的提示都有,跟主创沟通的时候,我也会明确的把那些层级梦境写的都特别清楚。
拿到剧本的时候,在执行层面,大家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要是想去讨论更多的东西,我们就可以慢慢再去讨论别的,但是不能对执行的计划,有不明确的地方,除了剧本以外,我还会准备大量的视觉参考和影片参考,所有我能准备的东西都会准备好,会有一个大的资料包发给主创们。
包括在剪辑的时候也是,我在跟胡老师一起合作之前,自己就已经剪了三个非常完整的版本,其中一个是顺着剧本的,还有一个是我自己发挥的,还跟另外一位剪辑师,我们又一起创作了一个方向,我自己觉得已经剪辑到我的极限了,我所有的意图在这几个版本的剪辑里面都已经展示出来了,我就把所有的这些,加了剪辑的资料包再发给胡老师。
基本上她看完所有的资料,已经非常了解理解这个影片了。
我们再讨论说我们新的方向是什么,那个时候沟通就很轻松了,她大概最后再跟我确认一遍,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她就开始剪,很快就剪出来了一个版本,再根据这个版本我们再继续讨论下去。
凹凸镜DOC:中间你在剪辑上会有一些反复吗?
比如说会推翻自己之前的想法?
牛小雨:在每次开始剪一个版本之前,会有个方向,基本上在后面剪的时候就会不断的深化这个方向,不会再推翻现有的东西了。
比如说前面讲的那三个版本,其实都是不太一样的三个方向。
凹凸镜DOC:以前的私电影大多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不要再见啊,鱼花塘》采取了很多意识流及先锋的影像风格,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是不是也跟你的求学经历中,动画教育体系有关系?
牛小雨:我觉得有很大关系,因为我本科的是学动画的,研究生学的是实验影像,学动画也好,实验影像也好,首先肯定是从视觉入手,而且动画的世界也是开源的,它不会受限制。
实验影像这个专业也是思维方式,我们拿到影像媒介或者说视听手段的时候,我们想的肯定是怎么拓宽材料的可能性,所以我很自然的就会想用,特别的方式来制作一个东西。
凹凸镜DOC:有跟你的导师或者说你的长辈们聊过剧本,他们有没有一些什么建议和意见?
牛小雨:在学校的时候确实没有,而且我的导师是特别好的一个人,永远会鼓励你,你给他看什么,他都说特别好太棒了,一定要继续下去。
凹凸镜DOC:你是学实验影像,拍摄了一部剧情电影,你怎么理解这种跨跨专业的创作?
牛小雨:我觉得电影学院可能就是这个氛围,其实动画学院的专业课已经算很多了,我们有海量的作业真的得做出来了。
每一个系它都会开设自己的公共大课,在学校如果你愿意一直上课,学到的东西是差不多的,而且你也可以去别的系蹭课,老师也不管,因为学生也很少,一届一个班就那么几个人,你要去听别的班的专业课,你也进得去,所以大家可能就会大串联搞这些。
凹凸镜DOC:据说徐浩峰的课特别难抢。
牛小雨:我是徐浩峰的脑残粉,我上高中的时候就看徐浩峰的小说,因为那个时候很上高中很喜欢王小波,我看完王小波所有的小说之后,我还不满足,还看他的周边。
那个时候有一个系列的周边叫《王小波门下走狗》,他们出了一套书,里面就有徐浩峰的作品,当时我觉得很好玩,徐浩峰写的我还记得叫《处男葛不垒》,发现他是一个电影学院的老师,我本来也正好想考电影学院,就觉得缘分天注定,我10年入学,那个时候是徐浩峰的课渐渐火起来的一个前奏,后来我必须得提前三天去占座,把我的一切生活用品都摆在那个桌上,才能不被别人挪走。
凹凸镜DOC:你会受他影响吗?
我不是说片子吗?
或者说一些思考的过程,因为他的作品其实也和别人蛮不一样的。
牛小雨:我还真觉得很奇怪,因为如果从作品上来看,我跟徐浩峰老师应该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我完整的听了他4年的课,而且看了他所有的书,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影响我的,可能文化上影响,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他不是说电影的内容,他说一些文化的(内容),因为我是一个文化程度很低,不怎么看书的人,我都是在他的引导下才开始看书学习,看真正的书,《锦灰堆》(王世襄著),不是小说的那种书,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
凹凸镜DOC:这片子上映从拍摄到最终大荧幕呈现其实还挺艰难,影片19年开始筹备,2021年入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再到11月25日影院上映,从拍摄到最终大银幕呈现,您认为最难的环节是哪一块呢?
是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呢?
牛小雨:每次我的回答都是,每一步都是最困难的那一步,克服都是硬克服。
比如说2019年一定要拍的时候,一定要拍,硬要拍,所以最后,逼的家里只能卖房子,找亲朋好友去凑钱,剧组的人员就是呼朋引伴,稀稀拉拉的都进来,来帮助我完成这个事情,虽然大家当时都觉得还没有准备好,但是硬干了这个事情,包括整个去拿龙标去审查,去洛迦诺电影节也是,我们时间都很短,硬来,不停的去找各种办法,催这个进度,就是头铁,去硬催,去洛迦诺电影节也是硬去。
凹凸镜DOC:为什么你说必须在2019年拍了?
牛小雨:也是因为奶奶,2019年奶奶的身体已经非常糟糕了,我觉得我不可能再等了,而且当我说出这个原因的时候,大家也不会再说什么了。
其实上映也是,我很希望奶奶能看到她自己影片,我奶奶也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她年轻的时候就很爱看电影,我一定要实现这件事情。
凹凸镜DOC:所有都克服困难以后再回头看,你还觉得哪个是最困难的?
牛小雨:其实还是钱,我家真的不是那种很富裕的家庭,每当我看到一些短评里面说“有钱真好”的时候,我都在哭泣了,他们根本不知道我每天现在吃些什么,确实家里边是倾家荡产,砸锅卖铁做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
最早我妈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她是骗我的,她说我找到钱了,你拍吧,我说哪来的钱,她说你不要管了,你不要问了,反正我找到钱了,是老板的钱,我才做这个事情。
拍到中后段的时候,我才知道是妈妈在把自己的钱往里放,但那个时候你停不下来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拍下去了,包括拍都拍完了,海药继续把它做完吗?
但是一路上都还是要再往里继续花钱,压力始终我都没有办法消解。
凹凸镜DOC:但最后结果是很好,包括FIRST你也得到了“一种立场”的荣誉奖项,你的努力确实被很多人看到了。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其实里面还有很多虽然时空错乱,我理解是你对死亡和记忆的一些解读,在你影像里是如何设想让逝去人返回?
牛小雨:我一直还是觉得这样,比如说我之前也有分享过,爷爷去世之后,我会觉得家里的一些光线,一些影子,一些光斑,那些都还是爷爷的化身,他可能以某种宇宙能量或者宇宙生命的方式,继续陪伴着我,他还环绕在这个屋子里面,我始终还是相信是这样子的。
在我自己的概念里面,我也不相信时间是线性的,我觉得时间是线性的这件事情是一个便于管理人类生活的方式,我们需要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情,我们需要一个标尺,所以我们发明了时间,我们需要理解三维的,肉眼可见的世界,所以我们把它用这样的方式去解释,让大家都可以接受。
这个看起来好像是稳定的现实,但是我不相信真的就是这样,肯定还有更高维度的可能性,或者在我们的意识世界里,或者在我们肉眼不可见的世界里,当我们打开了意识的开关之后,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不用被限制在这种有限的生命和三维世界的这种悲凉当中。
我相信,过去的时间和现在的时间和未来,可能是同时存在的。
爷爷不是说他走了,再也没有了,他在过去存在,他还存在于现在,所以他那个时间是一种团块状的混沌的状态,像一个切片,我们把这一片,比如说面包也好,或者切片切下来的时候,同时可以看到上面所有的东西。
所以在影片里面也有叶子想象出来的人,也有叶子记忆中的小的时候和爷爷在一起的形象,甚至还有叶子都没有见过的爷爷奶奶年轻时候的样子,奶奶还没有开始生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更早之前的过去,她还有未来我们最后一场奶奶醒来的戏,奶奶是在3333年醒来,这些所有的东西我都把它搅碎,织在一起,呈现在《不要再见啊,鱼花塘》里。
我希望用这个东西来,呈现出这种同时存在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在同时存在的概念里面,不用受那种有限之苦。
凹凸镜DOC:像他们说,电影是把人的生命延长三倍,而且我觉得电影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形式,能够把这个东西给呈现出来,疫情这种情况下,能够电影上映是一种胜利了,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能让更多人在影院里感受到这种情绪在里面。
因为毕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记忆,每个人都有长辈和自己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谢谢您能接受凹凸镜DOC的采访。
关于电影:《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导演: 牛小雨编剧: 牛小雨主演: 叶子 / 郑圣芝类型: 剧情 / 歌舞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 / 合肥方言上映日期: 2022-11-25(中国大陆) / 2021-08-12(洛迦诺电影节)片长: 100分钟又名: Virgin Blue内容简介:爷爷去世了,奶奶独居在家。
屋子里充满了奶奶关于过去的记忆,这些记忆甚至固化成了物品、动物和人,有了自己的生命,而奶奶,则像是失忆了,在失忆的人面前,时间彻底失效。
叶子毕业回到家,过最后一个暑假,不断被家中神出鬼没的记忆骚扰。
这些记忆有些像是爷爷、有些像是小时候的自己、有些谁也不是,是陌生人、一只猫或是一丛草。
关于过去的记忆在万物之间流转,叶子从害怕到慢慢接受到爱,是接受伤心的童年、是爱爷爷到爱一切,用这样的方式和世界在一起,重新认识和爱这个世界。
家中的奶奶也得以和记忆中的故人们重逢,终于,在一个晚上,所有人一起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告别。
可能并不是告别,这是奶奶的一场梦,在梦里,大家永远在一起了。
导演介绍:
牛小雨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内地女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分别获得动画专业和实验影像专业的学士、硕士学位。
2013年,执导个人首部短片《鱼花塘》。
2018年,自编自导剧情短片《青少年抑制》,该片提名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最佳剧情短片。
2022年11月25日,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不要再见啊,鱼花塘》上映,该片提名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发展中电影计划单元、第16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长片,获得第16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一种立场”荣誉奖项
在NYAFF看到这部电影,气质从众多亚洲电影中脱颖而出。
我十分佩服导演的勇气,她的将自己解构再放进故事里的勇气,以至于放映结束后我都不敢下笔为这部电影写影评。
观影过程中我被影片里极其细腻的私人情绪包裹着,像是泡热水澡似的,有一点陷在回忆里的窒息,但是也有回到子宫般的温暖。
电影里流淌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庭联结,那样精妙的动态关系我觉得不是美国人能轻易理解的。
导演用夏天的热度渲染了整部影片的氛围基调。
我本身就喜欢夏天,特别是夏天的雷阵雨,下雨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水分子的味道。
所以当影片里的雨落下的时候,我对这部电影的偏爱又多了一些。
在整体的风格上,导演玩味十足。
用最夸张的类型融合拍最简单的故事,大概是导演想做到的事情。
最夸张的类型融合指的就是伪纪录片和魔幻元素的融合。
在影片中我们能听到导演和她的奶奶(也是主演之一)的有关拍摄的对话,也能看到鱼花塘的妖怪带着女主叶子走进梦幻空间。
真实和魔幻跨越了多个维度里的出现,让观众不断失去时间感和空间感,只能沉浸在这一段像是记忆的旅程里。
看到一些评论里在诟病的结构零散问题,我反而觉得这样的手法是在重塑记忆的质感,一边观影一边拼凑着回忆,个人很享受的观影体验。
抛开技术上的一切,我对于这部电影最欣赏的,是台词和表演。
不知道导演是如何与非专业演员合作并且指导他们表演的,但是呈现出的结果是我觉得在这一代青年导演中少见的真挚。
奶奶们的打趣,与孙女的闲聊,每一次交谈,他们开口的一瞬间就能把我带入到场景里。
台词没有一点做作,也没有一点冗杂,全都服务于故事,可同时又完美地融入在导演已经创造出的情绪里。
两位老奶奶坐在餐桌前讨论智能台灯的那一段本身没有什么情感高潮,只是眼泪控制不住地从我的眼眶里溢出来。
我觉得我从荧幕上看见了自己的外婆:她时常说着说着就忘了自己在说什么;她会本来想叫醒午睡的我去吃晚饭,但是看见我还睡着就坐在我身边,等到我醒过来;她喜欢一边择菜,一边和她的姐妹说小区邻居的八卦,谁谁家的老婆跟别人跑了。
我时常看见她坐在房间的一角,好像有些迷茫,也好像有些胆怯。
我明白以共情来评判电影不够客观也不公平,但是在这部电影面前我好像没有办法不把我的主观情绪掺杂在评价中。
不过缺点也是有的,而且不少。
电影后半段故事发展略显疲态。
影片整体画面平淡,后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有一个镜头里甚至我看到了剧组人员的穿帮......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改进的。
即便能看出导演的青涩,也丝毫挡不住影片本身散发的魅力。
这是极其少见的国产歌舞长片,我觉得就算冲着漂亮的舞美也值得一看。
希望导演能再接再厉,很期待之后的作品!
其实没想到会被这部片子打动,因为我的想法更像那只小妖怪——“他爱的是他女儿,不是我。
”这句话几乎一字不改,我跟朋友抱怨我妈的时候说过几百次。
但为什么还是很喜欢呢?
观影的时候最直观的喜欢,是导演对虚实世界的处理:玻璃窗倒影和非线性叙事。
我想电影里大概包含了四个世界吧,叶子幻想中有爷爷的鱼花塘妖怪世界①、爷爷去世后叶子的世界②、影片中的导演孙女和演员奶奶的世界③、以及我们作为观众的现实世界④。
世界①与世界②并列交织,世界②内部有非线性叙事,世界②③因为有世界①②混淆的前车之鉴(即玻璃窗倒影)而混淆;世界③拍摄着世界①②,世界④拍摄了世界③,且世界②与世界④有打破第四面墙的互动。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不知身处于哪个世界的叶子直勾勾地盯着镜头,盯着我们,冲我们摇头。
起初我以为是深陷世界①的叶子让我们不要劝阻不要跟随,放任她留在温暖的幻想中;后来又觉得,是世界②的叶子要放下过去往前走,在与世界①中作为妖怪的“我们”告别。
导演后来在分享里说,虽然影片视角跟随着叶子,但其实出发点是,这是奶奶的房子和记忆容器,奶奶与叶子共享了同样的回忆,所以呈现出同一个视角。
所有的时间线都是并行而非线性,现在的叶子与从前的奶奶可以出现在同一个时空。
我才明白最后那个镜头让我流泪不止的原因——因为那四个世界,都是真的,都在共存。
1月7号看了导演场的鱼花塘,观影体验挺好,电影结束后还有四十分钟与导演交流的机会,但我太社恐了,即便被不停怂恿仍固若金汤,哈哈,还是来豆瓣夸夸。
《鱼花塘》是个很私密的电影,大概就如同导演说的,影子是爷爷,光是爷爷,奶奶是奶奶,叶子是叶子,就连房子,也是真的房子。
这是她梦的切片,以她的个人想法为中心发散出来的,是她的过去与将来,是无法以上帝视角指指点点的故事。
对于观众来说同样是私密的,我可以透过导演的童年看到自己,电影里出现的每一个镜子,能反射出影子的玻璃门,大概都是提醒我们,不如想想自己。
于是我看到了男生女生向前冲,看到了超级变变变。
与电影中安静炎热的夏天一样,我们怀抱着黏腻的空气,穿着松松垮垮的衣服,坐在客厅吃着干脆面,看着电视机里的节目,爷爷奶奶拿着巨大的蒲扇,一下一下扇动着,这画面刻在我记忆里从没改变。
我们每个人童年时代都有一个鱼花塘,或许是经常途径的公园小区,或许只是一棵树,我们在下面乘凉了许多年,虽说我们是对着鱼花塘说着不要再见,但割舍不下的是自己。
不要再见啊,搬家后走丢的小白狗;不要再见啊,小铁锅里煮的卤蚕豆;不要再见啊,微风刮过的小院儿;不要再见啊,我的爷爷奶奶;不要再见啊,我始终割舍不下的少年时代。
《鱼花塘》的故事节奏很有意思,像个回合制的游戏,太阳落山了,就进入了梦的世界,太阳升起来,才是真正放不下的世界。
叶子是平静的叶子,但只有入夜时分我们才能窥见她内心的不舍,是在太喜欢那条粉色裙子,有一种小时候吃的鲜花生日蛋糕的感觉。
第一场梦出现的时候,当黑熊开始唱歌,《鱼花塘》才真正出现,被困在房子里的叶子和走近鱼花塘的叶子,一个不舍,一个挽留,当小叶子穿着粉色毛衣出现的时候,大概是真的要告别了,叶子穿上小时候的毛衣,表达出自己最后的感受:不要告别,但不得不告别了,黑鱼精,女孩,熊,他们安慰着叶子,叶子坐在餐桌前回头看着我们,真正关于离别的情绪瞬间迸发出来,拉扯着我们,原来告别就是那么痛苦。
很喜欢《鱼花塘》里出现的光,外婆躺在床上,叶子站在身后,树叶的影子晃悠着沐浴在光里,亮堂的不像是真实的世界,记忆中的夏天就是这样,蝉鸣和亮的让人睁不开眼的阳光。
每当《鱼花塘》拉扯着叶子时,音乐就像一条流动的小溪,叮叮当当哗哗啦啦,有种童话般的感觉,在叶子与黑熊女孩手拉手转圈的时候,我不争气的流下一滴猪泪,真的真的,不想长大啊。
真的好喜欢导演的小漫画,如果说强烈的灯光变幻与音乐是打开梦境进入鱼花塘的钥匙,那小漫画就是真正的梦,是流动的,抓不住的,只能捕捉片刻的,情绪。
电影里每一段画面都是情绪,叶子和奶奶,奶奶和王奶奶的对话,听着听着就像是从电影院一下子飞回了老家的旧房子。
好喜欢情绪饱满的作品,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也没有让人听了之后感觉到疲惫的笑意,时间就那么从眼前流淌过去,我的过去也一泻千里!
真的抓不住啊。
太喜欢电影里打破第四面墙的对话和镜头了,最后所有人在草坪上跳舞,大小叶子站在一起,穿着粉色毛衣,我大哭,我大哭啊!
为什么我们必须要说再见啊,为什么啊,可恶!
导演在最后说,当现实真实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梦,我始终认为梦与光影是对现实的模仿,《鱼花塘》就在暧昧的画面下表现出了一种现实里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是我们普通人的童年故事。
没有什么大的坎坷与一夜暴富般的命运转折,我们就在平淡的,一次次告别中体会着人类最宝贵的体验与情感,生死之外无大事。
刚刚从奶奶家回来,下周六去给爷爷烧纸钱。
这次是真的要说再见了,我的鱼花塘。
吹了半天就这? 没学好怎么拍电影,已经学好了怎么在电影节发表获奖感言。
nyaff 可能因为导演对记忆和空间的感知方式跟我很像以及我小时候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里面有所有能trigger我的童年记忆的东西:晃动的光斑、昏昏欲睡的下午、看风和树叶一起呼吸、音墙内让人走神的钟表声、永远在看冲关节目的爷爷奶奶、假装在忙耳朵却在抓大人们聊的所有八卦,我是一个沉默又胆小的小孩,但脑子永远在忙着处理光线、味道、情绪。像被抓回2010年的夏天,放学路上跟自己玩游戏、奶奶背着书包在后面追,回到家又是无所事事的午后,躺在床上看小说,光在身体上游走,意识在耳朵捕捉到的每一种声音之间游走,时间永远过不完,不知不觉就睡了很久。走出电影院依旧是每天都走的街道、地铁站,我却很恍惚,好像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像是做了小时候会做的那种梦,一觉醒来就是十年后。
讲梦像毕赣,讲记忆像布米叔叔,又比两者都差点,毕赣的梦如此动人,阿彼察邦的梦境光怪陆离又真实可信
通过影像很难感受到文本的逻辑;对梦境和现实的切分没有做相应处理,也许是导演对梦和现实原本认识上就是如此,所以是将个人梦境与回忆或幻想呈现出来的一部极私人化的作品。现场连线了导演,经过导演自述,确实有逻辑在,但大部分手法像多个导演的杂糅,很刻意去营造一种氛围,夸张来说可能有些诡异,而这些手法又因不是自己的而稍显拙劣。开片第一个镜头很有电影的质感,但后面可能因为全素人,未经修饰的日常生活显得十分不自然,更体现了全片的简陋,哦对,当然是除了歌舞,歌舞是全片最成功的,非常真实,对得起花了很多时间进行排演设置。最尴尬的是在主人公与精精的对话,相较之下巴啦啦小魔仙更胜一筹。某一瞬间感受到了主人公对童年和奶奶的留恋,紧接着的镜头和光线立马把微乎其微的感受打回原形。
导演梦境大观赏,有趣,有意思。
创伤与时间构成了本部电影的两大母题。叶子的鱼花塘被“时间”之水注满,池底掩藏着“创伤”的沙石——水能塑沙,亦能隐沙。实验性的歌舞场景同样以时间为展开轴线,三个代际的韵律声响轮番上演。更值得赞许的是,叙事文本铺设了复杂而又严密的时间结构,关键要素的初现与复现交相呼应,人物位置的在场与缺席逐渐明晰,迷宫式的推进过程或许令人联想到博尔赫斯的宇宙。随着情节逐步展现,观影者的身份亦从观察者过渡为解谜者,并且有可能最终实现银幕内外的双向抚慰。所谓“解谜”,或许挺接近心理治疗的基本视角,也就是从不时出现的图绘和音乐里发掘未被明言的往事尘埃,如就童谣而言,对于女孩的童年来说,老狼构成了威胁者,奶奶则是救援者。总之,不同代际的人物联结为生命的回环,屡屡显现的符号提示着消逝的常在。不过,拍摄时空似乎没太大必要。
“我心里堵得慌,我想找人聊聊”
感觉到医生/奶奶放生黑鱼那里就好到顶点,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
#BJIFF12# 有些失望的,不想多说什么,这个电影让我难以共情,但是导演的想法我能感受到,期待导演下一部作品吧
叙事和超现实的部分竟对我如此不奏效,超惊讶啊。感觉还是本身有点木纳,但又跳脱。停滞本身是什么感觉我也没看清。就好像在全部都是水泥的城市中心忽然看一颗瘦窄的枯树,偶尔在月光下幻化成各种样子。于是观看的全程就不自觉在等这些瞬间。但全片本质还是那么异质,那么陌生。只是在等幻想偶然降临,但没有一处真正的光影的神迹和情感的闪光。不太喜欢。感觉时代和地区总有一处我没有对上。(又或者情感的缺口来自我从未经历过亲近长辈的离世)|但如果要从各种美学角度分析像谁又不像谁,艺术构想与奇幻的空间还是很独特的!
非常适合中午看的一部电影,观影体验极佳。导演电影素养太好了,虽然能看出来受到了阿彼察邦和蔡明亮的影响,但仍然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女性视角。刷新我对大陆独立电影认知的作品,致敬!
昏昏欲睡,你滴任务完成啦!
BJIFF. 能召回前世的幽灵爷爷,学生作业版阿彼察邦,影像有几分意境,但不能过于忽略叙事,素人的表演也有些单薄,低于预期。with师妹宝!
★★★☆ 作為導演長片處女作,那些不夠盡善盡美的毛糙是可以接受的,而且相比於中規中矩甚至還是加分項,結合故事中導演的自身故事投射,充滿了私人化的個人風格。光與影、日與夜、真實與夢境、現實與電影,層層相疊的對比讓電影構建了一個多重空間,空間中的一切無一不在傾訴著對於親人的依戀和思念。
将童年的奇思妙想具象化,在私人化经历中融入90年代复古元素,故事上看起来天马行空,情感表达除了怀念亲人,也有对时光一去不返的缅怀。
我不想醒来,不想长大,我心里堵得慌,我想找人说话。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16thFIRST# 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场景,也有令人频频扶额的段落,但整体还是偏私人偏催眠了点。因为同是安徽老乡,多加一颗星吧。但还是想说,大银幕上听合肥话实在是太土了哈哈哈哈哈(算了反正安徽哪里都很土)。
硬把短片体量的故事往长片里塞,最终呈现效果就像是嗑嗨了之后被人喂了一锅乱炖。拧巴的超现实段落不知道是不是自我审查的产物。认识的朋友中途离场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像是中了催眠台灯的魔咒一样昏昏欲睡。或许对导演来说,放弃大荧幕去青少年宫做儿童剧会是更好的选择。
导演的表达通感到每个人。亲人离世的瞬间我们的内心确实没办法接受,甚至第一时间哭不出来那情绪就像台词里说着,我心里堵得难受真想找个人说说。在电影里我们回到不同的时空里感受着缅怀着亲人。他有时像沉默寡言的大灰狼,有时像无话不谈的小妖怪朋友,有时像一道未知的光总在黑暗里温暖着照亮着我们。导演从心出发带来一部童真童趣,且私人化的电影,这样的表达方式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达到与观众共情一起释怀掉池塘里的秘密。
又是一枚被大师荼毒的文艺女青年,除了歌舞那几处梦幻段落,其余部分相当煎熬,手法之稚嫩自恋呆滞,叫做实验影像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