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切地道的太原方言,龙潭公园,梅兰芳剧院,小东门,熟悉的场景,平实生活渐渐呈现残酷,残酷中亲情涌动,有些镜头催人泪下,有些镜头不忍直视,有些镜头惊艳而凄美。
山西导演新作,真诚扎实的电影。
质朴良善,像太原人。
这样的电影居然在太原排片这么少?
搞不懂太原的影院这么纯洁地只想赚钱吗?
这是鼓励电影人都拍长津湖吗?
人家又拿龙标,又高票房?
另外,特别为山西的电影人叫好。
刚赞叹过爱情神话,又有了来处是归途,山西电影人牛逼。
他们都还年轻啊!
上周日参加了电影《来处是归途》观影会,我非常喜欢,可惜广州市区没有任何排片,惟一的影院都得到顺德交界才有。
豆瓣上有不少骂声,说片子讲了很多问题却没有聚焦,蜻蜓点水,我则不是这么看,毕竟没有谁家的生活天天都是tvb电视剧吧。
何况,其实刘导演已经表达了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就看你有没有这个素养与基础了。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患、病患长者与照料者所衍生的问题,包括不记得亲人、容易走失、大小便失禁、流食、轮椅无法上楼得靠背等等,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真实,恐怕是得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拍得如此全面吧,你完全可以当纪录片来看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个过程,在中国不被伦理和法律所允许的安乐死问题,其实对于患者本人和家属都非常需要和有用。
而戏中的长者非常平淡地接受着这一切来自命运的安排,寿衣早已备好,并“策划”好了应该如何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回到来处。
不淡定的反而是女儿夏天,如果那一刻她真的把父亲的氧气关掉,父亲舒服了,她也解放了,但下半生也需要面对故意杀人罪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这种纠结,恐怕是很多键盘侠所不能理解的。
而这下其实她已经有点抑郁状态了,也希望社会上有更多人可以给抑郁症这个群体多些理解吧。
影片去除污名化的,还有“婚外情”,希望大家少一点指责与批判,其实不过是一段经历与其它亲密关系相同生命周期的感情罢了。
虽然母亲一直劝说着不要碰结了婚的男人,爱情就像煮菜要控制好火候,但夏天就是追求着那种荷尔蒙带来的快感和激情,这是一个女性基于自由的选择,这是在影视作品和大众传媒中,少有的有女性的声音,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性需求和欲望,很赞!
当然会令不少观众感到不适,试问如果那句话出自一个直男口中,是否会变得顺理成章很多?
夏天、秦牧、“渣男”的爱情观在某种程度上映射着时下年轻人的快食面爱情,因燃点的欲望+催婚压力而在一起,夹杂着买车买房的压力,再因现实困境(婚外恋、夏父病情等)而随手可“该扔的都扔了”,与父母辈那种相伴一生,携手而去的无性别灵魂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导演也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只是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供大家自由选择。
不过这也是有点理想化的状态,现实中很多这种体制内办公室恋情(无论婚外还是单身),更多的是互相满足利益需求,与权力关系息息相关,性满足反而变成了次要的存在。
说到权力关系,在影片中提到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领域的权力关系,撞破了领导与同事“好事”的下场是被扣上莫须有的污名帽子,当权者随手就可以左右一个螺丝钉的前途,这事时至今日还是可以如此“成也萧何败萧何”“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所以闺蜜夫妻要想尽办法去讨好领导,送礼不够,还得想是不是要去给领导的母亲当护工。
在现实生活中,远比影片更残酷。
第二个层次是私领域的权力关系,全片都是女性撑起一片天,既要工作也要照顾家庭,秦牧想帮忙却还是生理性不适。
这不是赤裸裸的现实么,多少家庭里的男性只需要等吃就好?
嗯,这其中还点出了长者性需求这个议题,哪怕是患病中的迟暮直男,都很希望可以得到性关怀。
虽然有点刻板印象了,但不能不说这是现实,直男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哈哈哈。
也许是我过度解读了,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一段,在青梅竹马的闺蜜结婚那一刻,夏天除了高兴,还有失落:“过去她説‘我們’都是指我跟她,今天之后,‘我们’代表的是她和老公,我有點不適應。
” 导演说他没有想过要表达同性恋,至于这是什么情感,你们看完自己判断好了。
反正这种几十年的感情也不一定必须有个名称,更加像是一种习惯吧,也许就是从此灵魂缺了一角。
不得不再赞一下导演的乡土情结,他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所以片名是《来处是归途》,吃山西地道的食物,职业是晋剧演员,死去之时也要回到老屋,希望呼吁大家多回到家乡去。
片中老人们说的是地道山西话,年轻人却不说了, 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方言退化现象。
我相信对于广州人来说非常熟悉,有多少广州土著家庭的零零后一代连听懂粤语都成问题了!
而我们这座十二年前经历过粤语保育散步的城市,却没人能把这种状况如此拍出来,此处我强烈心痛了一下。
刘导演说,他拍电影不为赚钱只为圆梦,我听着就觉得心疼,投进去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虽然有情怀,但没人想扔钱进咸水海吧,我想这大概是独立电影导演们的阿q精神,然而我还是很希望多些人能去支持一下,目前这部片子的票房和排片都不尽如人意,我想大家会觉得值回票价的!
影片来处是归途观后感。
这不仅仅是一部都市生活电影,它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再现。
我没想到我们山西也有这样的作家、编剧、导演、演员。
演员演技如此到位,夏父将一个老年病人演的活灵活现,夏母母就是现实中的一位贤妻良母,姑娘夏雨通过一组组镜头把一个家有病人的子女的无奈展现在观众面前。
导演通过一组组镜头告诉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家庭面临如此艰难现状。
患病的老人不易,照顾病人的老伴和子女的更不易。
老年病人想自杀、老伴发此内心的呐喊“你别再折磨我了”、夏雨的男友害怕拖累几乎和她分手,都是活生生的现实。
夏雨为照顾父亲精神几乎崩溃,通过舞台表演、洗浴、用窗帘将自己裹起来都是一种情绪的表现。
影片告诉我们一是老年人身上一定要带一个小袋袋装上联系家人的方式以防老人走丢。
二是告诉我们,医生一定对病人家属说实情对已无治疗意义的病人让其回家有尊严的离去。
三告诉我们看看公园的众多锻炼老人我们的社会已进入老龄社会,好好锻炼身体避免将来给家庭和子女填麻烦。
小男孩的多次出现寓意老人的来处也有小时活泼可爱的经历,最后小男孩看见老人去世也是他的归途。
夏家的小女儿夏天,是这个家最鲜活的生命,虽然单身大龄,但无论是照顾家人,还是处理事情都是一个很有担当的人!
家人为她的终身大事操心,因为没有成家,所以是夏家老夫妻最大的牵挂。
夏妈妈一直把夏天当成小孩纸,觉得她虽然三十几岁的人了,在感情问题上还是不让人省心。
大家都觉得父母健在的时候,自己永远都可以像孩子,无忧无虑、肆无忌惮、撒娇任性,可是当父母永远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世界可就瞬间塌方了!
真是有父母的地方才叫家啊……
这部片子里面的镜头和语言让人感觉很温馨,有点纪录片的感觉!
内容以家庭叙事为叙事核心,聚焦家庭问题、婚恋问题及生存问题,还有社会老年群体的心理困境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
真实的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啦,还是很能get到我的小心心的。
制作水准杠杠滴演员演技在线,特别是山西话剧舞台的老演员yyds!!还有导演把家庭单元住房内的众多场景调度得蛮到位的。
真诚、动情、深情成为观众感受最深的关键词,属于看完不后悔系列哈!
其实我原本已经忘了的那些离我们而去的家人记忆,没想到在这部电影中被唤醒了,飙泪
过年刷了这部电影,观影体验蛮不错的!
在外地剧团工作的夏天为帮助母亲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病的老爸爸调回本地工作,随着父亲病情的日益严重,原本安和的家变得鸡飞狗跳,焦虑与恐惧的情绪围绕着整个家。
女主在家庭变故之后陷入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怀疑中,并开始重新思考生存和死亡的意义。
影片里对老年群像进行了具体形象的刻画还是蛮到位的,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当今社会中国老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与心理活动,养老、敬老、爱老的主题让更多年轻的小伙伴建立起关爱老年人的思想并及时行动起来!
过年期间最适合一家人重温的好电影无疑了!!!
深处挖掘对于生命的思考,里面融合了对生命意识和人道主义,总的来看确实高度还原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大众。
我和父母非常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电影内容,特别是老年人看过之后非常能够感同身受的想要不给儿女添麻烦,但是身体衰老的事实摆在面前又不得不让孩子照顾的心理让人不安与自责。
我很喜欢女主人公,夏天这个角色作为现代的年轻人,她在面对一些列事件的时候心里微妙的变化都一览无余地呈现给了观众。
不认识导演,但对这样事关生死大义的影片,本能有着好感和好奇心。
我不得不说,看完我还挺失望的,一般来说,作为导演处女作你得鼓励,你得爱他呵护他,但在我这,我可不惯着你,不行,或者不行在哪里,我都会说出来,不吐不快,因为你毕竟浪费了我一个多小时。
但总感觉不对劲,仔细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我太苛刻吗,我想不是,豆瓣6.4分,也就是勉强及格。
看了导演访谈,再看了本片,我不得不啰嗦两句。
首先是题材,阿兹海默症,这个题材虽然已经被玩烂了,比如哈内科的《爱》,简单质朴的剧情,却是那么打动人心。
再比如,同样的题材,同样是新人导演,法国作家泽勒能够拍出《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在题材视角处理上不做作,不刻意,但却另辟蹊径,视角独特,泽勒是把这个题材当恐怖片来拍的,老人的视角让我们更有代入感和同理心。
应该说导演出发点是好的,阿兹海默症,女性视角,但是我却很难跟女主共情。
我想问导演,为什么不去深度挖掘一下女主的精神世界。
不去好好刻画,而只是做几个梦,产生一点幻觉,就凑合了。
因为这些机关设计出现的时间节点不对,或者就是有些唐突。
女主频频的作妖,动不动就产生幻觉,实在让人无法共情,让人出戏,我总感觉夏天不是老夏亲生的。
其次是剧作,从结构和情节设计,都有一些问题,这些细小问题的积累,导致了本片一步步走向尴尬。
视角太多,导致我频频出戏。
情节上,多处情节不合理,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比如课堂上,讲到中央集权制,跟本片主题和主线副线有关系吗?
如果课堂上,老师讲生死,或者讲爱情,都是跟主线的死亡议题和副线爱情线有关系的。
遗憾的是,导演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再比如,姐姐和妈妈的矛盾爆发,怎么就那么突然呢,前面有很多时间可以做铺垫,如果从家庭内部矛盾出发,这也是很好看的戏。
演技方面,老头的演技真的可以,老头儿真的是看的人特别心疼,我曾经数次为他共情,我甚至后产生了老无所依的后半生的后怕感了。
反而这些年轻人我觉得很奇怪,尤其这个女孩儿,女主角儿这个,这个演的太过了,但这个女孩儿,哎呀,处处都是她的戏,感觉太使劲儿了,应该自然一点。
比如女孩用针管给老爷子注射食物,感觉就在逗小孩吗,哪里是对自己爸爸,人活到了针管吃饭的地步,是多么难受和悲哀啊,你却演绎的跟逗小孩一样。
女主的演技让我尴尬到我的脚指头想扣地板,我突然想起了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留下的脚印。
再比如,男友在病床上对女孩动手动脚,我想问导演,这么尴尬的剧情,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看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走神,某一个瞬间,我突然想明白了,我为什么喜欢看文艺片,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跟我有真正,发自内心的交流。
本片试图和观众建立的联系,被他的剧作,结构,表演,给瓦解掉了。
我不得不说,很遗憾。
我的总结就是,一会儿贾樟柯,一会儿又毕赣,结合的又不好。
这样的题材还是保守一点处理,别玩花活,别整虚的,你就老老实实现实主义,多好!
某某买了外网的戏剧节资源,我也看了一下。
这个片子整体上压抑着的表演情绪很到位,在随处可见的夸张的表演中这种格调实在已经是很难得了。
故事改编自李艳蓉《等待》,小说原著没有看过,这里聊聊剧情。
丁涛先生在《戏剧三人行——重读曹禺、田汉、郭沬若》中数次明白无误地批判我们的文学传统已经被简单化地归结为“批判现实主义”,这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然而现实情况是:创作者们的偷懒现如今变成了一个很令人头痛的普遍现象:感觉没有必要谈的则坚决不谈了,如同老舍在《茶馆》当中张贴的那某句告示一般了。
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有不少人没有能够走出五六十年代以来的一些基本论调,导致我们在主流文艺界所看到的东西是一遍遍一模一样的:几十年来的讲述风格是差不太多的,只是部分东西变了变。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
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已于2020年10月10日-10月19日在平遥成功举办,其中入选“从山西出发”单元的影片《来处是归途》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并于10月19日获得【观影团之选·“从山西出发”·最受欢迎影片】荣誉,这部电影讲述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展示了每个普通人都可能会遇到的困境、落寞和苦恼。
该片导演刘泽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但这个山西故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使很多从全国各地赶来观看的观众都产生了共鸣,在平遥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刘泽导演,希望本次采访能帮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部电影。
以下为采访实录,记者:安托万安托万:您在这部电影中放置了多重主题,比如死亡、养老、家庭、爱情等,看得出您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那您加入这些表达的出发点是什么?
刘泽:原小说其实是以男主角秦牧为视角,由他去见证夏天家庭的变迁,这个家庭当中这些人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提前把寿衣准备好等待老夏的死去。
包括寿衣店王先生说的那段话也是小说本身就有的一段话:死亡也是一种解脱,是到下一个阶段去,要干干净净地去。
但是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吗?
我认为未必,也许死亡只是对死去的人是一种解脱,对活着的人也许是另一种灾难。
另外因为这是一个家庭题材,我觉得需要把家庭关系放进来,放进来以后我就不想把这个故事做单了,不想单纯去讲一个女儿照顾父亲的心路历程这样简单的故事,还是想让它厚重一些,有点社会性的东西,让每个人物都立体一些,多做一些社会切片,在家庭关系基础之上为了让人物更立体,才加入一些现在大家看起来有社会议题性的内容。
安托万:我记得在片中结尾的部分有一个废墟的场景,是一场夜戏,每个角色都是无实物表演,充满了荒诞感,这部电影整体上我觉得是现实主义基调,加入这样一个相对魔幻的场景是什么意图?
刘泽:在写剧本的时候我就在想,怎样能把人物内心的情绪和状态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于是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放一些非现实的东西进来,同时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在里面,废墟既是故乡的废墟也是内心的废墟。
从我的个人体验来说,我经常不在家乡,很早就出来到外地求学,然后在其他城市生活、安家,但从内心深处来说我觉得那并不是我的故土,我心中的家其实属于我曾经出生、长大的那个地方,但是现在可能有种孤魂野鬼的感觉,飘离四方没有归属感,当你回到故乡的时候却发现这个地方其实已经回不去了,记忆里的那个故乡在自己内心深处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很多地方确实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然后我觉得在废墟上可以做一些文章,通过影像呈现一些我的表达。
但是置景的时候没有完全还原出我的想象,大概只还原了30%,原先我想的是有纵深感,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都有通过无实物表演呈现的生活状态,有做饭、打麻将、乘凉等等这样的情景,然后通过这样的方式回到故里。
安托万:这部电影的主线是女主角照顾她生病的父亲,但片中还有一处情节是关于主角的闺蜜向红,向红单位领导的母亲也生病了,然后向红正好借这个机会去献殷勤,这里就出现两条照顾病人的情节,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那您当初安排向红的这一处情节是有什么用意。
刘泽:夏天的戏和向红的戏当时在设定的时候就是让她们有一个反衬,夏天是家里有老人,她是真正在经历这件事,而向红不是,在原片删减的部分里,向红因为照顾这个生病的老人,也就是她领导的妈妈,她才真正体会到女主角夏天的困境,后来我把这条线整个弱化掉了,只保留了一些社会层面的信息,例如要不要生孩子、怎样巴结领导等。
安托万:我看到片中人物遭遇事件的情绪起伏是相对比较大的,但演员的表演很多时候比较收一些,并没有太外放,这是有意识的处理吗?
刘泽:是的,我不想做成一个催泪戏或大起大落的戏,包括在情节设定的时候我也尽量在冲突上少一些激烈的东西,而是往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结走,包括演员的情绪等各个方面,我尽量还是让他收着不要太外放,到某一个节点的时候该放再放出来,我觉得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大喜大悲,生活本身就是这样,还是要收一些。
安托万:这部电影从筹备到成片之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又是怎么解决的?
刘泽:最大的困难还是拍摄当中场地和各个细节比较难实现,这类家庭戏最好的方式其实是置景,因为棚拍的话许多空间可以更自由地操作,比如墙可以移动,让机位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预算去置景,只能在现有的空间里去选择,这样的空间很难从质感上、陈设上靠近我们原初的想象,没有各方面都特别合适的。
最后我们找的这个房子是在6楼,这就给我们造成一个困难:没办法从窗外进行打光,只能在室内做一些点光源的补充,这就从影像上面造成一个缺失,有时候光线没有太多层次,对影像损伤很大,所以现在看起来好像是追求纪录片式的自然光的状态。
安托万:您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有没有受过其他导演或作品的影响?
刘泽:有影响,我的美学最早是受侯孝贤、贾樟柯等导演的影响,后来又特别喜欢杨德昌的《一一》以及是枝裕和的一些片子,他们可以说从美学方面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我。
到了写这部片子剧本的时候,我在写之前有意识地去放空自己,留出一个空白期,在一段时间内不看片子,以免受到干扰,但实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发现还是很难逃脱他们的影响,会根深蒂固在你骨子里。
比如说是枝裕和的家庭戏我觉得做的是最好的,特别擅长从细节入手,那我拍这部电影时也会想着从生活的琐碎细节去靠拢一些,怎样将故事做的平静一些,但是这部片子拍完我发现并没有做到“平静”(笑),就像你们说的还是偏戏剧化、有一定波澜的。
安托万: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等待》改编的,小说里哪一点最打动您、使您产生改编的动机呢?
刘泽:就是对等待死亡的描述,其实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爱情、等待死亡、等待亲情、等待和解,还有人等待突围,比如秦牧就是在等待突围,所有人都想突围当下的困境,都是一个等待的状态。
我觉得改编未必要照搬小说,而是要把小说原有的底蕴保留,保留的前提下有一个升华,而不是完全从事件上照搬,这就需要做取舍——小说当中哪些要保留、哪些要去掉,然后把导演的体悟移植进去,导演有了自己的体悟他才能拍得真诚。
其实这部电影不光是改编自《等待》这一篇小说,还有李艳蓉老师另外一两篇小说的小部分内容被移植过来,比如夏天的闺蜜向红的那条线,其实是李艳蓉老师另一篇小说的故事线,我把它移植过来放到这部电影里面。
安托万:这部电影已经成功和平遥的观众见面了,目前有哪些是让您觉得不满意或感到遗憾的地方?
刘泽:遗憾的地方有很多,最明显的一场戏是公园那场戏,手风琴之前是一个现实的状态,手风琴之后是一个非现实的状态,但是我处理的不够极致,那场戏如果在烟雾升起时,父亲直接站起来以一个很健康的状态和女儿跳一段舞,这样的话非现实的感觉会比较明显。
但目前这个版本父亲站起来那一刻还是有点颤巍巍,这样会对观众造成误解,以为这里还是现实状态,而如果是现实状态的话父亲现在能站起来,后面怎么又病的那么严重,导致前后产生断裂和跳脱。
安托万:我在映后听您提到您爱人的姥姥也是患有阿尔兹海默症,那片中还有没有与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地方。
刘泽:确实你会看到有些生活细节是取自我的现实生活,比如说米粉肉这个情节就来自我奶奶,逢年过节去奶奶家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都会聚到一起吃这个东西,所以我对这个场景的印象特别深刻。
另外比如说日记本的情节,夏天读的日记是真实存在的,是我姥爷现在正在写的一部回忆录,他认为这样做会使自己的脑袋清醒,不至于傻掉,他写了很多,我专门挑出一本,从里面择出两小段作为夏天的台词,夏天读的那两段都是真实的,包括她念的名字也是我姥姥的名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时间倒影
很现实
我吐了,这tm的拍的是个啥啊,我tm第一次看了半个小时后就愤然离场,演员演技尬到脚趾扣出马里亚纳海沟,台词离谱到奶奶家了,无语透顶了🤮
这个片子等了很久了,色调非常喜欢,好过很多的独立电影,看得出来真的很用心了。长镜头很多,看似很细节的处理得基本都是模仿别的电影,没有非常特别的。父母的演员表演好过女主太多了,特别是那段读故事的场景明显的表演痕迹,实在有些尴尬。
【2020年10月13日-「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从山西出发Made-in-Shanxi」-小城之春厅-全球首映】很平常的家庭故事,唯独公园烟饼那场戏有些突兀,而且最后一场戏多余了,女儿给父亲洗澡是全片亮点。两位老人演技很自然;年轻演员台本痕迹过重,没有生活逻辑。掌机的情绪节奏控制太差。
HIIFF#4 这次体验最深刻的一场了 回去再写写感受刘泽导演加油!
从山西出发,来处就是归途。作为平遥谜之味道的影展单元,本片在诉求表达上,有原文本的基础,方向非常之明确。处子作导演最容易犯的错误,从中学课堂上的中央集权,到频频招魂《爱》,想要的东西太多,出现的闲杂视点和细枝末节太多太杂,它也全都犯了。好在这些都有心理准备,毕竟看一部新人作品,你所看到的错误,往往大于或等于它的优点。区别在于,你用什么角度去对待。当然,第二部或者成熟导演就不能如此看待了。
尚有来处,只剩归途!
映后跟朋友讨论,朋友第一句话就是:这导演是个长镜头之王啊!!!拿了龙标,快快上映,我要二刷!!!!
已经对这种展示东亚民族生死观的电影脱敏了,因为看得太多了,长镜头非常棒,调度可圈可点。有一句台词说男人是没有进化完整的动物。结尾的超现实没必要,本来是一部生活流的家庭电影,加这些乱七八糟的魔幻处理很出戏。
感觉女主有点出戏,特别是推着轮椅带爸爸往雾中走了时候,舞台感有点强。好多长镜头还挺不错的,一直在家中的小空间转,有种大家都被困住的感觉。
女主从头到尾状态就没对过,生硬的台词毫无电影感。就像里面所说的寡淡无味,其实叙事也是这样。超现实段落很诡异,我最想知道的是秦牧的职业是什么?还有为啥要打码,有必要吗?
【平遥电影节展映】世界首映。阿兹海默症题材。讨论了“病人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的严肃命题。医院急救室外的长镜头唤起我曾经在医院的见闻,真实而残酷。虚实莫辨的拍球男孩是很有灵气的点睛之笔。可惜缺点同样很多。饰演母亲的演员表演用力过猛,不如父亲演员表演自然。年轻演员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前半部剪辑转场较为生硬,婚礼、浴室、公园等桥段有明显的刻意感。克制与煽情并存。结尾意味不明。以及,与《小事儿》不约而同地,回忆中的高中教室墙上又出现了“核心价值观”。两星半
7.0 好怪,一切都怪怪的。崭新且局促的家庭场景,莫名其妙的泳衣洗澡聊天,还有女主明显在这个家庭里出戏的标准普通话…
平遥目前为止看到最惊喜的片子,泪点很多,抓心挠肝又不矫揉做作,关于生命尊严这件事其实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直击现实,打到你的内心深处!导演的处女作发挥的却十分四平八稳,喜欢!!
观感奇怪但好在不无聊,前一秒意料之中后一秒马上意料之外。餐桌喂食那场戏以为要致敬《爱》了,结果画风陡转,果然这里是中国!女主和男友像走错片场。据说同场有人看哭了,我也想哭,比死亡更可怕的是看护病人。
太无奈,好压抑
与昨天的《野马分鬃》完全是两种观感,尽管也充斥着大量的长镜头,但本片却显得异常残酷、凝重,相比于温情与浪漫,生活的不堪和苦涩被赤裸裸的呈现在观众眼前,随着父亲病情的加重影片也愈发令人窒息,让人不禁扪心自问,假如换做自己,会如何面对这折磨人的生活?有趣的是导演并非完全遵从写实主义的手法,而是加入大量超现实的符号隐喻,亡故多年的哥哥拍着皮球,烟雾缭绕中女主与父亲起舞,以及水中漂浮的女主形象,都让影片具有了更丰富的解读空间;表现手法上影片多次在同一镜头内完成虚实空间的转换,尤其是女主角和男友回学校的一场戏,镜头在旋转摇移中将过去和现在的时空勾连,与《雨月物语》里那个虚实相生的长镜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影片的最后,女主角在与父母的温情中猛然惊醒,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同样在这一刻惊醒,回归不堪的现实。
充满温情,充满关爱,夫妻、父女、母女、姐妹间互相关心、扶持。父母总是为儿女着想,不想拖累,儿女希望父母健康长寿。当父母不在时会发现,自己将独自面对死亡,那个挡在你前面的人,已经走了。妈妈演得真好,就象过过这种日子一样。
会想到日本的电影《不痛的死法》。大陆这类电影还是比较少的,相关题材应该多挖掘,单纯从这部电影本身来说,选题是值得鼓励的,具体的呈现触及程度还是有不少需要深入的地方。说心里话,大多数人在面对自己的父母大小便失禁以后,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和抉择呢?这个极其考验人心。
补标映后和导演浅说了一下看法,我个人觉得如果老屋已经被拆不在,被改造成了别的建筑,这样或许会更有意思一些。导演也解释了一些bug,比如真正老年痴呆患者是想不到要自杀的,但是这个bug放在全片里极具张力,虽是bug,但足够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