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dy Allen的作品总给我这样一种感觉。
它煞有介事地开头,没头没脑地结尾,年代界限被有意模糊,写的是真实又琐碎的生活。
在《遭遇陌生人》里,这样的感觉尤为明显。
实际上,影片在一开头就点了题,用的是莎翁的话:“生活充满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有着某种异乎寻常的真实感。
人物间关系看似相互关联,但实际上,除了男主和岳母的日常互相吐槽,女主对父亲新欢短暂的厌恶外,这些人物之间并无瓜葛,各行其道。
极其现代社会。
每个人都面对着困境和机遇,始终一筹莫展,原地踏步。
没有人能有足够大的能力影响他人,没有人能在各自的生活中被改变。
人们所能做的只是在生活的波澜里,一遍又一遍地确认自己的平庸。
——这的确是特别反电影工业的剧作笔法,稍有不慎就会演变成冗长的肥皂剧。
这样一来,影片的价值观看起来就尤其通达尤其理性甚至有悲观主义的倾向了。
但是老妇人的存在点亮了整部剧。
一个迷信占星,感性又无知的老太太,看似最缺乏挣脱生活泥沼的能力,但结果拥有了看起来最美好的结局。
这大概是伍迪的某种对生活的嘲弄吧: Just don’t try too hard. Life doesn’t mean anything.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喧哗与躁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莎士比亚《麦克白》以莎士比亚经典台词作为影片的始终,首尾呼应,为一个半小时候的影片定下一个冷酷的基调。
老伍迪再次开启创作者的上帝视角,俯视并操纵众生,如同木偶艺人操控手里的提线玩偶:在每一个遭遇陌生人的时刻,开启一段新生活的可能性,旋即情势急转直下,却又放佛只是意料之中。
看起来即将拥有新生活的人儿,陷入比原本生活更深的泥沼里。
愈挣扎,愈难堪。
这是老头儿在这部片里的残忍之处,不过生活大概原本便是这么一回事。
老头艾菲尔,某一天如同顿悟,开始健身并顺势离家出走,和过往四十年的家庭生活作别。
独自的生活终不敌寂寞和欲望缠绕,老头迅速和年轻的妓女结婚,并成功将自己的老年生活陷入一团糟。
女婿罗伊,放弃可能的医生职业,一门心思扑在写作上。
而除了稍微出彩的第一本外,罗伊能力平庸,不过一个毫无前途可言的中年人。
一次车祸意外让罗伊将好友的作品据为己有,坐等出版并收获年轻女郎的爱情,而这建立于谎言基础上的美好岌岌可危,因车祸暂时成为植物人的好友,随时都有恢复的可能性。
罗伊如同时刻守着一颗定时炸弹过活。
而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如婚姻失败、想要找母亲借钱开画廊无果的萨利,沉迷于占卜和前世来生的老太太海伦娜,取消婚约和冒牌作家混在一起的红衣女郎等等,可以说每一个人都身处各自生活的烂摊子里,自知而无法自拔。
于是欺骗和谎言、通灵和占卜各行其道,人人自有其逃遁或委身的方式所在。
从开始到结束,围绕几个人物一段生活的喧哗和躁动,老伍迪想要告诉世人的无非是遇见怎样的陌生人,也无法将你从生活的泥沼里拉扯出去。
人人都是在现实烂泥里摸爬滚打的猪,心生厌恶,想要摆脱,却又自得其乐。
无疑伍迪老头世事洞察的冷峻眼神,逡巡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后脑勺之上,冷飕飕寒意悲凉。
而与此同时,老伍迪的高明之处则在于,即便是如此悲观的基调,人物命运的安排随着剧情发展变化,可谓是跌宕起伏饶有趣味。
直至影片结束,事关各个角色命运的爆点应然潜伏在那里。
观影人如剧中人,爆点何时被点燃也只有天知道。
而我们唯一知道的,不过是生活继续,喧哗继续,躁动继续,无意义亦然继续。
2012-07-25听一个朋友介绍了这部电影,说是其中一个女角色,那身材简直是杠杠的。
看过以后觉得还行,只是那口伦敦腔有点过头,那比额头还宽的腮帮子难以让人接受。
又是典型的Woody Allen(伍迪•艾伦)电影,再次来到伦敦,很多明星之间的互动,角色之间总有着牵扯不清的关系,片尾的字体都是一样的,Allen老头始终有着他稳定的节奏。
只是这一次,显得平淡了一些。
周二上午在洛伊摄政酒店的办公室套房内,记者询问伍迪艾伦是否应祝他犹太新年快乐,他轻笑着告诉记者,这样的礼节大可不必。
他说得很清楚:“那是为你们这样的人准备的礼节,对我可不适用,不过我希望自己也能习惯,这会让我在夜晚感觉好些。
”74岁的艾伦先生是一位多产的电影制作人,也是一位典型的纽约人,但他从没有过任何宗教信仰。
但在即将于下周三公映的最新作品《遭遇陌生人(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由美国索尼经典影业公司(Sony Pictures Classics)发行】中,却涉及到了有关信仰的话题。
在本片中,一对伦敦夫妇(安东尼•霍普金斯和盖玛•琼斯饰)的婚姻遭遇危机,妻子从超自然现象中寻求安慰,这对她女儿(娜奥米•沃茨饰)和女婿(乔什•布洛林饰)的婚姻也造成了无法预料的后果。
艾伦先生解释说:“预言家也好,幸运饼也好,或是其它任何有组织的宗教也好,对我来说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他们要么都有依据,要么都是瞎说,当然,他们对人们来说至少都是有用的。
”纽约时代周刊记者戴夫•伊兹考夫(Dave Itzkoff)就艾伦先生的最新作品做了采访,与其讨论此片的主题如何与导演自己的生活产生共鸣,以及此片是否于纽约拍摄。
以下是采访节录。
问:关于超自然力和前世记忆,或者至少相信这些东西的人,是你最新作品的中心思想,什么让你对这些产生了兴趣?
答:我是对信仰这个概念有兴趣,人总是需要一点幻想来继续生活,虽然这样说可能很悲观。
那些靠幻想成功欺骗了自己的人们往往比其他人生活得更幸福。
我认识些人靠宗教或算命来得到信仰,这为我的剧本提供了人物素材:一个活得很失败的女人,突然发现另一位帮她算命的女人给了她生活的希望。
问题是,她最后还是得觉醒过来。
问:我们存在于前世,或真的有上帝的存在,这两种说法哪一个对你来说更可信呢?
答:一个都不可信,我有自己的一套冷冰冰的科学方式,我只是凭感觉,所见即所得。
问:你对自己渐渐变老有什么特别感觉么?
答:这个,我当然不想变老了。
(笑)我觉得变老没啥好处,岁月流逝,你也不会变得更聪明,只会渐渐崩裂。
人们总会说得很好听,你成熟了,你开始了解到生命的意义,也学着接受了。
但若给你一个变回年轻的机会,这些你都可以不要。
我知道那种感觉,当你半夜醒来时会想到死亡,会想象它的来临,这样的想法让你不寒而栗。
这就是电影开头安东尼霍普金(Anthony Hopkins)所经历的,从那时起,他再也听不得比他更现实的老婆所说的话——“哦,你不能再这样做了,你已经不再年轻了啊。
”他老婆说的的确没错,但没人想听这些。
问:变老有没有对你工作产生影响?
在你最年来的作品中,有没有一种渴望年轻的念头在影响着你呢?
答:没有,我做事一向是漫无目的的,我只做在那时看起来是对的事,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回看过我拍出来的片子,从来没有。
1968年以来,我就没看过《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ey and Run)》,我也没看过《安妮霍尔(Annie Hall)》或是《曼哈顿(Manhattan)》。
就好像每当我在跑步机上运动时回想起之前拍的电影,我肯定不会去看,因为我觉得重看只会让我不爽,我肯定会想“天哪,这么烂的片,要是让我再拍一遍肯定会更好。
”问:最近你对一些欧洲的媒体说,在纽约拍电影太贵了,那你最新的片子实在纽约拍的吗?
答:我拍片的第一选择肯定是纽约,这是我最大的希望,在生活的地方工作当然可以算是最奢侈的特权,我肯定会再次于纽约拍戏的。
当然,我也将仅有的一些钱用在其他一些地方,包括伦敦、巴黎、巴塞罗那等等,这些城市和纽约一样都是国际化大都市,拍戏也比纽约便宜一些。
对我来说,能在纽约拍片是种特权,对于额外收费我也不介意,我只要能够拍得起。
要是在纽约拍片需要1500万,而在其他地方拍只要1200万,我肯定还是会在纽约拍,只要我出得起这1500万,但要是我出不起了,那就没办法了。
问:所以这并不是因为欧洲那些城市热烈欢迎你去拍片而纽约却把你拍片视作理所当然?
答:纽约一向对拍片给予充分的愉快合作和帮助,但欧洲国家提供的合作的确比纽约还好。
当然,我也时不时会在欧洲为我的电影拍些镜头。
我的钱总不够工作所需,这是可以理解的。
问:对于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萨科奇(Carla Bruni-Sarkozy)将在你的下一部作品《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出演,你是否准备好迎接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
答:我很奇怪她会在新闻业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她确实会在电影中出演,但只是一小部分。
开工的第一天就拍她的戏份了,结果所有的报纸都说她演技糟透了,NG了32次,其实她NG连10次都没有,只是有人胡乱编造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他们还说萨科奇在现场非常生气,而事实上他的确来了现场,但是他很高兴,觉得他夫人天生就是演员。
问:把这句话放在电影海报上肯定会是不错的宣传。
答:出于一些因素考虑,媒体总想报道她不好的一面,我不知道是不是和反对萨科奇有关,或者说这样可以增加报纸的销量。
但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异想天开。
是不是在阿富汗的问题,或者本国经济问题还有很多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上媒体都会这样乱写?
萨科奇夫人加盟演出根本就是不值得关注的小事,我说这么多啰嗦的话是想回答你的问题:由萨科奇夫人引发的大量媒体报道我并未做好准备迎接。
问:工作之余你会做些什么呢?
比如说现在这段时期。
答:我就和平常人一样啊,早上送孩子去学校,和妻子散步,玩爵士乐队。
还有,我一直坚持用跑步机,还有举重,以保持体形,所以我看上去也许没有那么衰老。
一般来说,我不会去看好莱坞大片,上次看了部《冬天的骨头(Winter’s Bone)》,我非常喜欢,每个演员都很棒。
我在巴黎的时候,有机会读了大量托尔斯泰(Tolstoy)和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的作品。
这么多年来,我总会看些东西来充实自己。
问:今年夏天举办的林肯中心艺术节中,有个改变自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作品《群魔(Demons)》的长达12小时的表演,我还以为能在里面看到你的演出呢。
答:没有,没有,我不过是个凡夫俗子,虽然读过有关材料,但总觉得是被逼读的,一点乐趣也没有,对我来说有意思的事莫过于喝着啤酒看足球赛了。
原文:http://www.nytimes.com/2010/09/15/movies/15woody.html?_r=2&src=me&ref=movies
不用我自己承认别人大概也已经知道我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所以如果我知道什么电影是要歌颂关于什么希望和美好之类的主题,我多半就会直接没有兴趣看了,我想看的电影大多是关于那些“down side"或者“fact”的。
比如woody allen这部,它讲述的,不过就是人生的一些残酷事实:轻飘飘忘了自己是谁的时候,难免会做一些自己稍后就后悔不迭的蠢事——老头子天底下没有名,利,美女从天而降这样的好事,如果你才能仅限于搭讪技巧的话——作家女婿,顺便说,他的样子很象雷蒙德.卡佛长辈们都一致反对的事情,不去做是正确的,当然20出头的时候,人都是根本不知道什么好歹——印度裔音乐博士,顺便说,我讨厌所有印度人,乐得看到他们吃亏最幸福的,或者说最无忧无虑的,永远是看不清真相也从不仔细思考,一辈子都天真无知的人——连她的自杀都显得天真无邪——老太太当然还有那个女儿,要用什么来归结她的事情呢,she've done nothing right,从嫁了个没上进心的老公又收编不了,到成家了还依靠爸妈付房租水电,明知是骗子还叫天真的老妈去算卦,还有工作场所爱上老板,知道老板和画家同学搞上了居然还去问老板是不是也喜欢过自己,只能说再有什么本事也敌不过情商低,情商低最牛逼,再惨也没人同情你。
当然,最后,不管怎么样,你都不得不要迎接那个tall dark stranger, 两腿一蹬,神马都是浮云,所以“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并且最终毫无意义。
”几百年前人家大师就定论了,后边的人一代又一代还是看不透。
电影由母亲海伦娜喝父亲阿尔菲的婚姻破裂开始,阿尔菲沉迷于一位年轻女郎放弃婚姻,海伦娜因此精神崩溃转而相信所谓的前世今生,实则是被一位江湖骗子戏弄图谋钱财。
于此同时罗伊和莎莉的婚姻出现问题,罗伊因放弃医学教育背景转而投身写作,却在出版一部好作品后灵感枯竭,致使莎莉不得不奔波养家。
罗伊爱上了对面楼出现的富有魅力和浪漫情怀的女子,莎莉对年轻有为的老板暗生情愫。
由四个人不同的感情进展展开故事的叙述,其中有对生活的本质的深刻剖析,有对爱情和荷尔蒙关系的巧妙诠释,四段感情截然不同。
引人思考,爱情对于塑造个人和生活的意义。
故事的开始就展现了生活剝脫了愛情浪漫的外衣,只剩下赤裸的現實的真相的样子,那些柴米油鹽,那些為生計奔波才是生活的本質和真相。
主人公们努力从这样七零八碎的生活之中跳脱出来,遇见新的人给自己以美好的体验。
却发现生活大部分時候是瑣碎和平淡的,愛情的本質也許其實本來就是荷爾蒙作祟,我不否認激情和刺激對於生活的意義。
可回歸生活本來的樣子,那些平淡的相處,簡單的對話,或許才是人們內心力量和對生活堅信的來源。
不得不佩服伍迪艾伦塑造角色的能力,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固执的罗伊,怨怼的莎莉,每一个角色都富有极强的生命力。
开放式的结尾,戏谑荒诞,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寻找心灵与浪漫的乌托邦,而真相却总是一次次的抨击人们追求和向往爱情的内心。
我想,其实真正的浪漫应该是激情退却之后由责任共同建筑起的美好港湾吧。
电影《遭遇陌生人》,更像是遭遇陌生的自己。
在人生的新阶段,无法接纳现实,努力抓住那个熟悉的自己,让自己感觉还活着。
但这只会更糟,因为只有接受了过去的死去,现在的自己才能活着。
所以我们看到人们疯狂地抓住他们可以抓到的一切,他们抓住了吗?
海伦娜和阿尔菲结束了四十年的婚姻,阿尔菲无法接受自己的老去,找不到自己的存在。
死亡的焦虑指向健身试图延缓衰老的步伐,指向性和年轻的应召女郎应对空虚和抑郁,指向再生个儿子让自己的生命延续。
虚弱的他无法与一个女人建立亲密关系,直接用钱和伟哥来交换,不惜代价。
海伦娜习惯了依赖,甚至沿用前夫的姓氏,从按摩师、心理医生、药物、酒精、算命师那里寻求新的依赖,而她新的男友正借助神秘主义试图联系死去的前妻。
医学院毕业的罗伊一直觉得自己是天生的作家,却写不出作品,困在死气沉沉里无法证明自己,郁闷的他打开窗子勾引对婚姻充满恐惧的迪娅。
罗伊从迪娅崇拜的眼光里满足,甚至不惜盗取朋友的作品出版以获取虚假的自尊,迪娅则借助罗伊身上父亲的影子回到了父女一样的关系,找到了熟悉的自己,回避了婚姻。
莎莉像个孩子无法为自己做决定,像母亲一样放弃了自己的天分留在家里,无法稳定地工作来获得独立,需要母亲来付房租和出钱开画廊。。。
在生命的河流里,你正试图抓住什么呢?
一个电影,是让你知道故事的结局知道矛盾最终的解决更好,还是给你一个未解或者无解的方程式更好呢?
这部电影就是一个未解或者无解的方程式结局~看完会一直想每个人物接下来的发展,这可以叫做电影的余味吧~于是想起另一部未解或无解的方程式电影,一次离别,不同类型,后者带来的感受更复杂吧~几个印象深刻的小细节(真的看过有一阵子了):1 依然超美的娜奥米沃兹居然会错意,但依然和班德拉丝说了心意 2 乔什布洛林敞开衣服露着肚腩走了半条街没觉得不妥,看到心仪对象挽着未婚夫出来立刻把衣服扣上了 3 同样是望向对面楼的女人换衣服,之前是在家里看到对面的陌生女子探身仔细的看,后来是搬到陌生女子的家看到前妻换衣服视线停留了下于是关上窗户 电影很讽刺,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故事好像在说:你以为自己缺失的东西追求的东西,真的能从别人身上找到?
并且给予自己心理的满足吗?
有的东西失去就是失去了,回不来了,比如青春,比如早夭的儿子。
娜奥米沃兹的故事,讽刺的在于,你以为的暧昧情愫没发展成感情是因为你自己没放开,实际上源于对方觉得这只是交际连暧昧都谈不上。
乔什布洛林呢,偷来的名誉地位,以此换来的新女友新生活,都会在随时醒来的好友的阴霾下失去原本的意味。
以上三人最后都清醒了,也都过得不幸福不快乐,谁真的幸福了呢,娜奥米沃兹的妈妈,因为她始终相信那个骗钱的神婆,这是最大的讽刺吧。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怎样把它过好是个难题,怎样过好自己的生活,又不委屈自己,这个对于我们未解或无解的方程式可能需要用一生去解答吧~
伍迪艾伦的电影,已经成为年底的必修课。
《遭遇陌生人》里,给我们讲了一个家庭的故事,爸爸,妈妈,女儿,女婿,每个人都因为遭遇了陌生人,每个人又有了新的故事。
一个中心,五个基本点。
生活的可怕在于一成不变,每天都是从复印机里的新鲜出炉。
还好,生活里总有些陌生人。
可是,当陌生人变成熟人之后呢,难免又是失望。
美好浪漫,就像是肥皂泡,绚烂多彩,但总是会——“砰”的破掉。
突然想起那天和70后的姐姐一起吃饭。
她说,经历了这么多,她终于明白,和谁在一起都一样。
这话,真是残酷。
可是现实不就是这样么?
伍迪艾伦这个小老头,不再给我们营造童话了。
想要年轻活力的爸爸和一个比自己女儿还年轻的妓女闪婚,破了财还被戴了绿帽子。
再找回自己的结发妻子,却为时已晚。
神经兮兮的妈妈,依靠一个骗子的话做精神依托才挺过了丈夫的离开。
遇到了一个单身老男人,却又要和他死去的老婆争风吃醋。
可怜的女儿受够了自己无能的丈夫,外出谋生遇到了同样婚姻不幸的老板,自己以为老板对自己有意思,到头来却是单相思。
无能的女婿依靠花言巧语油嘴滑舌骗取的年轻的红衣女子的爱情,盗取了朋友的书稿,以为可以成名立万了,却意外的得知朋友还没死。
你看,谁的生活都不好过。
那怎么办?
伍迪艾伦告诉我们他的建议,能活在幻想中未必是件坏事。
把生活想象成五彩的肥皂泡不是你的错,而肥皂泡破掉后,你不要惊讶,不要慌张。
这原本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伍迪艾伦应该算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他能透视到最消极的部分,然后用马三立逗你玩那套去应付,要说太聪明的人不容易快乐,那一定是还不够聪明,上一部《Whatever Works》翻译过来也就是三个字:爱谁谁。
老头这回教了一句:做梦比吃药管用。
但是做梦这事儿也不是谁都玩得起,当你主动把人生卷进一个死循环里还得硬着头皮继续生活,他也就只能像上帝一样对着你一摊手了。
一年一度,这一次用捉弄满屏皮囊老化了的好莱坞大明星展开一副鸡零狗碎的伦敦卷轴。
五官虚焦的霍普金斯躲在厨房为自己重新焕发的青春偷偷嗑春药,金发美人娜奥米沃茨人到中年尴尬的抬头纹,当年明月班德拉斯遮住后移的发际线蓄起刘海,加上全片最大挫点乔什布洛林可歌可泣的挫人挫事,想到这些就够暗爽一会儿了。
莎士比亚说:“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判断句作为旁白放在了影片的开场。
其实想想最挫的事情,就是在任何时候提到莎翁,你都不得不承认他已经先于我们几个世纪把该说到的都交代明白了,这种捷足先登的智慧已经足够让人挠墙了。
秩序先是被霍普金斯打乱了,为了寻找生活的激情他休掉发妻盖玛琼斯娶了年轻的应召女郎,可怜的老妇人盖玛转而寄人生希望于占卜,作家女婿布洛林事业无成却觊觎着窗户对面的红衣女郎,女儿沃茨婚姻不顺对老板班德拉斯产生幻想。
似乎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新的支点改变自己不满意的生活,而肆无忌惮的把原本基本平衡并且可以修补的关系打破,佯装是让爱做主,结局是一塌糊涂。
霍普金斯满足不了应召女郎的需要,于是她和年轻的健身教练搞到一块。
老头回过神来找前妻,她也有了自己的选择,虽然这个选择还需要占卜来最终决定。
以为老板对自己有意的沃茨,发现老板和自己闺蜜私情的同时丈夫又提出了离婚。
而布洛林如愿和红衣女郎搬到了一起,却望着对面窗户正在换衣服的妻子失神,最挫的是,被一再退稿几近崩溃之际,他得知了一个作家朋友的死讯后偷走他的手稿并受到出版社青睐,搂着小女朋友以为人生即将开幕,却得知这个被误传身亡的朋友也即将从昏迷中醒来。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摇摆于痛苦与无聊之间的钟摆。
莎士比亚说,生活就是毫无意义的喧嚣骚动。
这个小老头儿根本已经不屑于启发和传达给你任何积极或者负面的价值观,阐释给你他看到的真相,甚至不在智力上给你什么压迫感,他说,既然反正都这样了,做梦比吃药管用。
哪怕到结尾,靠占卜过人生的老妇人当真似地以为自己前世是圣女贞德又有什么关系。
但寻死路,莫问前程。
一弹指一刹那一辈子不翼而飞。
最后只好躺下来。
《假日100天》2011年1月7日
幻想有时候比药物有效,但陌生人可能救得了一时,却拯救不了一生
对法国的厌恶反而使我无比期待midnight in Paris,anyway,赶紧离开伦敦!
死神不要来了,中产阶级在那之前都遇到一个高大阴暗的陌生人。
The time has passed...
正常吾爱
不那么犀利了?
陌生的相遇造就了一些故事,我们在不认识之前不就是陌生人吗?我们每天都在上演着遭遇陌生人的戏码,有的陌生人只是擦肩而过,有的却会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就想你我他的故事。安东尼奥·班德拉斯老了跟年轻时候真的长的不像,霍普金斯的演技还是很不错的。关键是串联这些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天才伍迪艾伦
人生很大程度上时间里在不断的选择基础上的,关键是错的时候悔改,对的时候坚持
生活充满了喧嚣与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Naomi Watts' accent reminds me Cathy......
每年看一部伍迪艾伦的,故事还是那个老故事,但也不排斥,有些桥段还很喜欢。
我不喜欢这个老男人去寻找年轻女人的桥段,得了吧,伍迪,你自己不就是在这么干,而且还辩称这么干对于婚姻最有效果。现在却装起社会普遍共识的卫道士,从这个角度看这部喜剧还有点可笑。
很差。。
每个人都可以去吃屎
作为 uncertainty 有些偷懒了 惊喜的不是那段吵架的调度镜头 反而是换家后对窗视角 红与黑
被那个小野鸡的身材吸引了,去健身房呆了一个礼拜。。唉
这大概是我看WA看得最意兴阑珊的一个片儿了。傻逼中产知识分子继续享受地活在美丽的大幻影里,只是他老头愈发悲观了。所有的爱情都是一种爱逐渐消失的过程,所有的婚姻都是一种信念逐渐泯灭的灾难,所有的人生都是一种意义逐渐无意义的徒然。而那美丽的红衣女子并非我以为的圣洁稻草,我很失望。
短平快
我門總是走在生活的盡頭尋找著開始....
雷同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