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姿势
Poziţia copilului,爱的占有欲(台),婴儿式,孩童式体位,孩子的姿势,孩童式,Pozitia copilului,Child's Pose
导演:卡林·皮特·内策尔
主演: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博格丹·杜米特拉克,娜塔莎·拉布,琳卡·高伊娅,弗洛林·扎姆菲雷斯库,弗拉德·伊凡诺夫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13
简介:三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巴布(Barbu 伯格丹·杜米特拉彻) 飙车撞死了一个男孩。等待他的是时长3年到15年的刑期。他是一名富人子弟,他的母亲科内莉亚(吕明妮塔·杰尔吉乌)60多岁,是一名成功的建筑师,属于罗马尼亚的上层阶级。她的书架上堆满了并未曾被翻阅过的赫塔·米勒的 小说,平日里喜欢炫耀装满了各种各样信用卡的钱..详细 >
讲的事情太有中国特色了
母亲的形象深入人心,武断,独立,充满力量,同时也可悲,可怜
很值得的金熊影片。新浪潮的称呼是国际媒体给的,罗马尼亚一直有自己的镜头语言。译名方面,Child是指34岁的儿子,Pose是position的意思,而Child's Pose则是瑜伽的一种姿势。男主角Bogdan Dumitrache是2011年的洛迦诺最佳男演员。中国去年也有一位洛迦诺最佳女演员,但是该页无法显示。
一个懦弱暴躁胆小怕事又逃避责任的废物居然有洁癖!结尾的痛哭和听不见的道歉其实是确定危险解除后的一种庆幸反应,可视为其卑劣本性的彰显。至于强势者溺爱的程度,科内莉亚和梦鸽或可遥相唱和,但处理善后的方式,却异为人兽。算是熟悉的罗国拍摄风格,干脆直接到猝然开场又戛然结束且拒说废话。
如果以羅馬尼亞以金熊獎來說此片沒應有的水平,人物關係女角表現是此片最讚部份,但以羅片來說就有點平庸,至於手持忙碌過後的留白及趨於平淡是一貫的慣性用法此片亦沒見突出,緊湊不足亦過於累贅,羅片應以簡潔意賅但反而有點gentle,所以以羅片以金熊的來頭就有點不足,但撇開這兩個因素以戲來說是可以一看
这位母亲的行为模式 即使在中国也是非常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 故事主题简单明确 手持+对话看时间长了真的好累
故事结构没影评写的好
2020.6.28重看,活着的在流动,发声,呐喊,被撞的孩童有的只是一个永恒的死亡姿势,没有声音。
构思上是蛮巧妙的“两个母亲同时失去自己的孩子”,微缩场景下戏剧张力是够的。但我看了很不舒服的一点是,对强势母亲的刻画类似于一个精神疾病或者人格缺陷的人,想去探讨爱和控制的区别,但以一个病态的人作为讨论的基准点,真的合适吗?如果她不是精神疾病或者人格缺陷,对“母亲”身份的恶意会不会太大了,这样的性格如何形成难道不是更值得讨论的?微缩的场景不具备延展性。
母亲所做的一切缘由皆出自对子女的爱 母亲爱得无私 爱得麻痹 却也是悲剧的始作俑者
电影场景少,母亲主要忙于两件事:对外为儿子开脱,对内修复母子关系。最后一场,儿子从车里走出去,向被撞死的孩子父亲忏悔,最终两人握手,儿子回到车里,电影便戛然而止。结局落在这里,并不突然,很妙。
人类的故事总在重复,不幸的是,悲伤的也重复。这一次重复的是,富贵人家宠溺儿子,儿子成年犯错,母亲动用各种办法试图洗脱儿子罪名。
相比《一次别离》勾勒整个社会,这片的气度小得多。为晃而晃的手持摄影搞得我到现在还恶心。但母子关系的刻画真的太切中肯綮了,母亲以爱为名的控制,和儿子试图作出抵抗姿态的懦弱可悲。证明了情感的荒谬和沟通的虚伪。结尾母亲终于unlock了儿子。#HKIFF#
三星半,阶级是永恒的母题
【131221】★★☆镜头晃得我想吐。女权膨胀家庭长大下的人物心理描述倒是很到位。
手持的视角其实还好,关键是为了刻画强势且装腔作势的母亲导致戏里角色失衡,说实话最后一场痛哭戏更多是无奈而不是感动,最后的戛然而止也对阶级差距的批判性没有任何帮助
于是可以概括罗马尼亚新浪潮就是长篇累牍的室内长镜头加对话和比比谁更苦逼么。。并不讨厌这种形式只是这一部真是太平庸了
又一部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而已,没什么特别的,套路化的东西,竟然就擒了只金熊,从头到尾晃动的手持摄影,好在几处的镜头调度很不错。片名隐喻母爱像子宫一样对孩子的保护,罗马尼亚社会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问题搬到我大天朝肯定也毫无违和感,又一个富二代的坑娘故事,因为爹都是摆设。★★★
问世间母爱为何物,多少热脸贴了冷屁股。浅了讲,这是两个家庭的悲剧,深了看,这是上层社会母爱的极度扭曲和过度溺爱的结果,为了帮儿子拜托牢狱之灾,不惜动用关系网,贿赂证人,最可悲的是儿子不但不领情,还泼了父母一身冷水。
太平庸了。罗马尼亚梦鸽-李天一忏悔录,用最外显的纪录片式运镜包装一下居然就金熊了,不可思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