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候出来的片子,那时候我完全不甩韩国片,好朋友看了告诉我两个字,“很惨”。
去年才看,总觉得再不看,张东健就要老了。
而且老看Minwoo在节目里模仿他的声音,就想那么有名,还是得看看。
我回不定时的把我要想看的所有5年以上历史的经典电影找出来,一个一个挨着下,下完挨着看。
朋友?
如何定义?
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能够互相来往的相处对象都能称之为朋友,但这里想谈的是兄弟的概念,就是一个人对于情义的条件反射信息,他是能够深度地参与你的生活,并影响你理智思维的对象!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接近成人的思维判断跟情感表达的开端!
影片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从个人角度上讲,在这个时期,我也收获了人生第一拨真正的朋友,这些人你可以长时间互不来往,但只要在一起,都能够互诉衷肠,掏心掏肺!!!
第二拨情义的发酵期在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收获的是一批相似背景成长起来的哥们,社会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利益成分的渗透,这又退回一开始聊到的点,初心在于内心对情义的抉择,能一起走到最后的必须是志同道合的!
时代背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但决定一个人人生选择的因素往往都是家庭环境,东洙敏感、孤傲,元瑞内敛、霸气,山泰单纯、保守,迥异的家庭出身造就了悬殊的性格,也最终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注脚!
十多年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停留在《古惑仔》热血青春的桎梏里,认为真正的友情是能够抛弃一切杂质的,所以无法理解元瑞的情感偏向,霸道专横的他处处维护良好家庭出身的好学生山泰,对相似背景出身的东洙却是简单粗暴,这种错位在于对自己身份的鄙夷以及内心深藏的自卑感,但他又是最重义气的!
最终东洙与元瑞因误会而决裂并走向覆灭的结局是最让人不愿承受的重量!
对待兄弟,我愿意赤裸裸地坦诚相见,即使知道自己将面对的有可能是血淋淋的现实……
我以为元瑞会离开,但是,他留了下来:我一直以为死的会是元瑞,然而却是东素;只有一个我以为对了,在法庭上,元瑞承认了当天的事......元瑞的手下询问:"要不要杀死他的得力助手"?"我父母的葬礼他出了很大的力,想都别想."在下雨的夜晚,他们瞒着元瑞去刺杀东素,东素愤怒的声音:是谁下的令?是不是元瑞?"东素愤怒的杀红了眼,可是在愤怒后面,是不是还有失望和伤痛?后来的谈判"我从来没有怨恨过你,如果你是我,你也不会,我们只是奉命行事.作为朋友我请求你帮我最后一个忙,去夏威夷."东素看了元瑞半天说道:"你去夏威夷." "好,我去."元瑞站起身离开.东素回忆起他刚才的话,红了眼眶,要去机场,他去机场干什么呢?是去为朋友们送行,如果是,送的又是谁?还是也决定离开?只可惜我们没机会知道,只知道他身中30多刀倒在血泊里,临死之前都没能合上眼,他知道是元瑞杀他吗?或许他会以为,是他的老板.我希望是后者,东素总觉得是元瑞的奴仆,可他的心里,元瑞是第一个帮助他的人,在心里柔软的地方一直有元瑞的位置......在法庭上,法官问道:"你认识韩东素吗?" "他是我的朋友."满庭喧哗."是你派人杀了韩东素吗?"沉默片刻"是".人们再次喧哗.在元瑞的心中,东素不是奴仆,不是下属,是朋友! 隔着铁丝网,山泰问:"元瑞,你为什么要那么做,为什么要认罪" "因为迷惑,我和东素都是黑道,黑道不应该迷惑." 在东素和元瑞的心中,对方是自己的朋友,可比起生命,也许朋友的力量太过于薄弱彼此间的不确定和不信任,致使东素倒在了血泊......"朋友之间不言歉"影片中反复出现,其实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应该相互信任!相信自己的心,相信朋友的心,相信曾经走过的日子在心上留下的烙印,相信朋友之间的真情!
如果对韩国电影感兴趣的话,《朋友》这部电影应该不用过多介绍,2001年上映打破了《生死谍变》所保持的韩国票房历史纪录;第22届韩国青龙电影奖最受欢迎电影。
一连串此类头衔或许除了令人目眩外并不能给人带来其他的触动,不过它确实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对朋友这一再熟悉不过的关系的认识。
故事发生在1978年的釜山,总是名列前茅的山泰,黑帮老大的儿子俊硕,家庭贫困的东洙和能言善道的容贺,他们四人是形影不离的朋友。
中学时俊硕和东洙由于为山泰出头,被学校开除,加入了黑帮,俊硕与容贺则考入了大学。
1984年,两位大学生寻找自己昔日的朋友,但他们一个在戒毒,一个进入了监狱。
失去父母的俊硕重新振作起来,东洙却不再效力于他的帮派。
一系列矛盾和误会逐渐使二人反目,成为敌人。
1990年,美国留学的山泰回乡度假,目睹在友情中掺杂着的利益、感情等种种恩怨。
面对曾经的朋友,每个人的心中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俊硕在给山泰的信中写到:“我和东洙反目后整天在家,思索朋友的真正意义。
我不知道朋友的真正意义,直到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那是‘长久亲密的伙伴’。
爸爸说人要正义地活,但我现在很迷惘,我分不清什么是义和不义。
”前些日子引发议论的《老炮儿》结束时的镜头也同样会让我们思索这个问题:什么是“长久而亲密的伙伴”?
那些过去与你分享一碗泡面、睡一张床、只要一句话就肯你两肋插刀的兄弟,经过岁月的洗练,是否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还为彼此存留着一丝不可撼动的情感,抑或变成了因为谁买单而勾心斗角,为了几百块的礼金而斤斤计较,仅仅为了面子和礼数而勉强维持,强颜欢笑?
时间可以无情地改变很多东西,曾经可以祸福同享伙伴,无话不谈的同桌,曾经许诺天荒地老的朋友。
随着年龄的变化和经历的不同,各自朝向了不同的生活方向。
有的成了领导、经理,风光无限;有的做小生意,勉强维持生计;有的是道德模范,有的却锒铛入狱。
如果朋友和自己身份相差太大,甚至对立,一个人是否还能像过去一样真诚地对待彼此?
俊硕常对山泰说:朋友之间不需要道歉。
对不起这个词实则是在偿还心理上的债务。
真正的朋友不需要致歉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因为他并不觉得被亏欠。
同样,真正的朋友也不会因处境不同而对同伴另眼相待。
在俊硕沦落吸毒、囚禁监狱的时候,山泰并没有因为自己已经获得很好的社会地位而嫌弃昔日的朋友,仍然真诚相待。
而在俊硕得势时,山泰面对他坦诚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为我们真正诠释了朋友是什么,朋友应该做什么。
“我感到困惑,东洙和我都是黑帮,我们不应该感到困惑”。
在被山泰询问为何承认自己指使杀死东洙时,俊硕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拥有财富、地位和令人羡慕的妻子的俊硕,本可以选择像父亲一样的生活。
但他在完成黑帮的日常事务时却产生了羞耻感,这对于黑帮来说或许是致命的。
逃亡在外的俊硕反复思考着朋友的含义,他可以躲过法律的制裁,却躲不过自己的内心,躲不过这个带给他羞耻感的东西。
困惑于几十年的朋友,为何会走到今天互相残杀的这一步?
困惑于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的对错和意义。
其实,前去机场的东洙又何尝不对此产生困惑呢?
我们往往对与自己性格大相迥异的人产生兴趣,而忽略了与自己相似的朋友。
俊硕对东洙就是这样,黑帮和博士可以成为朋友,但和黑帮却很难,何况还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
能够成为朋友的人,必然在内心上认为对方和自己是平等的,俊硕忘记了这一点,但东洙记得。
除此之外,共同语言也是必要的,在外读书工作的人,几年不同环境的隔离,回到故乡看着已有家庭和孩子的儿时伙伴,或许在心底里还是值得相互信赖的朋友,但在心理和认识上却有了无法抹去的隔膜,万般滋味,那些沉重的东西已无法表达,不过只剩几句寒暄。
过去的朋友和同学,大部分在我们的人生中匆匆而过,无论曾经留下过多么深刻的印象,多么美好的回忆,因为一些无法抗拒的原因,我们丢掉了再一次打开他们心房的钥匙,所以只能在门外徘徊,揣测着门内的事情。
有时相见甚至不如不见,在此的遇见不过平添尴尬;有些人则不同,他们长久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回忆之中,牢牢地占据着一个位置,时间荏苒,岁月如梭。
即便被世俗的利益一时蒙蔽了眼睛,它仍然会不断拨弄我们的心弦,拷问我们的良知。
无论见或不见,总愿去了解他们的近况,却不是为了知道对方的好坏和自己对比寻找心理平衡。
对这种感情的存在,我们要有自信。
有时候,近在咫尺每日相处的人,在心中的位置未必高于远在天边杳无音信的那个人朋友,兄弟,发小,闺蜜,哥们,我们用很多的词定义不同的关系,定义不同的人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但“朋友”能包涵的实在太宽泛了,有时是相视一笑,有时是紧握的双手,有的寡淡如水,有的情深似海。
有时候所处的生存状态或者一些突发状况,让我们自己感到力不从心,也懒得去思考,究竟谁,对自己而言,是什么。
社会和现实用层出不穷的事例试图掩盖着什么东西,但只有真正经历过,才懂得,有些东西,可能无法掩埋,或许这些经历只是为了让真正那些值得珍藏在心中的东西认识到它的价值。
而此时或许就不再困惑。
刘五性和张东健的《朋友》,真是一部很男人的电影。
当时的新闻说导演郭敬泽是从自己的黑帮朋友中得到的创作灵感,并因此把电影收入的一部分支付给了黑帮。
电影从青春到长大,一路以来都充满着男生特有的友情气息,这种气氛贯穿于整部电影,直到最后的死亡与入狱,依旧弥漫着浓烈的男性荷尔蒙。
朋友,长久亲密的,伙伴,这个最终的答案虽然是教科书般的解释,但是,却也是元端给出的,伙伴两个字,也在最后回想四人小时候的画面时,有了更深刻的含义,让“朋友”的解释不再那么单调,伙伴两个字更多有的是童年时那些无忧无虑的真诚表露。
看似是乌托邦的青年时代就那么一笔掠过,但是却别有用意的刻画出着什么。
首先是每个人的人物性格,其次也就是元端(俊硕)和东素的微妙关系。
东素即隶属于元端的下级,但也能从很多细节看出一颗不甘的心,这就包括在元端家因为女主唱发生争执和每次打架都是东泰在最开始叫阵、最后教育被制服的人,而元端永远都是那个沉默的,但他会在背后告诉山泰道理。
但这时的东素知道自己还没有能力能够和元端抗衡,可能很多事情也没发展到那没有考虑过那么深。
但不可否认,虽然刚开始有这些小的细节,但是大的环境他们四个还是要好的朋友,只不过东泰更边缘化些,这也就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在山泰回国和元端偶遇,当时的元端经历过丧父、低谷、失势后,俨然已经变成帮派的老大,虽然见到山泰时还是那么青春般的激动,但是从他前后境遇对比,可以联想到他中间经历过怎样的磨难沉浮,让一个瘾君子成为帮派大哥;而东素虽然也已做大,但是是在别人的罩护下,而且没有经过像元端一样经历那么多的磨难,这里也已经给最后死的是东泰而不是元端埋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
在元端找东素去四个人聚会时,好久不见的两人,明显可以看出元端的大度,这不仅是一个朋友应有的,更应该是一个黑社会大哥应有的。
而东素的不礼貌也把他的不成熟恰恰表现出来。
“为什么到现在我什么都还要听你的?
”这句挤压已久的话,终于在这一刻迸发,当天晚上果然也没有去。
可以说是一种发泄,但更可以说是东素的一种任性。
接着,东素必然的结局,倒在了街上,大雨冲刷着他的鲜血,他最后一句话竟是那般的温柔。
在火热的鲜血和冰冷的雨水冲刷下,他回到了本真;同样,在这种冲刷下,元端也已感到,那份感情,其实从来都没有消失甚至减退过。
这也让他最后坦然的认罪。
最后,山泰和元端的对话,那样的激昂,不像刚进监狱人的心态,却如此生动的表现出了元端的心理活动,他得到了救赎,他说,黑道是不容困惑的,当年这句话让他决心杀了东素,现在这句话更像是在告诉所有人,他已经过了那个还读不懂什么是朋友的阶段,更或是一切的错误之后,他看清了所有,得到了答案。
的当狱警押他回去的时候,前面的路是光明的白色,这也和他父亲葬礼那天和东素谈完话之后东素走进黑暗,有了一个完美的呼应。
最后四个人一起抱着泳圈从深水往回游的时候,还是会有酸酸的感觉。
那时候的他们,不会为谁在海底游的快而争论的头破血流,而是当他们觉得危险的时候,一起努力的度过。
但这就是最后想表达的,朋友,长久不分的,伙伴。
元瑞给即将远赴美国求学的山泰的信里写道:“我和东素反目后整天在家,思索朋友的真正意义。
我不知道朋友的真正意义,直到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那是‘长久亲密的伙伴’。
爸爸说人要正义地活,但我现在很迷惘,我分不清什么是义和不义。
”这是韩国电影《朋友》,在元瑞写信之前,四个自幼便在一起的伙伴已经经历了童年和少年,共同走过了十几年的岁月。
可是“长久亲密”又能怎样?
多年不见,难得聚首,然后又要远隔重洋,四人的圆圈却已多了一个缺口。
元瑞特地邀请东素时,东素正眼也不看他一下,只是冷冷地说:且看我有没有空。
然后,一边是三个老友相聚,热闹的气氛难掩浓浓的忧伤;一边是黑帮的火并,滴血的刀锋闪着幽幽的寒光。
元瑞写完信,默默地整理行囊,有些事情正在压抑的气氛中发生。
他要再去见东素一面,或者从此要浪迹天涯,或者将是儿时伙伴的永诀?
他不知道。
这个黑社会的冷面老大正经历像当年丧母后一样的迷茫和痛苦。
十几年的朋友,怎么就到了这一步?
看过了《美国往事》和《教父》,看这部韩国电影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
如果最初的几十分钟里我还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挑它的毛病的话,那么这时候,它前半部的煽情,韩国人一贯有些夸张的表演,它的商业意图,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已深深地打动了我,对我来说,这只是个关于友谊和成长的故事,四个年轻人的友情和它的断裂,像寂静的冬夜,覆雪的枯枝干裂作响,脆弱而让人心碎。
小时候,电影用山泰的口吻介绍他的朋友:东素三年级转来我们班后和我们成了朋友,两年后我们知道他的爸爸是殡仪员。
这是个多么自尊而敏感的孩子!
用我现在成人眼光来看这个故事,一切悲剧已经包含在这一句里。
当他不愿别人,即便是他的朋友知道他的家世;当他无论何时都只能听命于元瑞,在同学眼里永远是个“二老板”;当他心爱的女孩被元瑞介绍给羞涩用功、有个幸福家庭的山泰,对他的不满甚至以死相胁,那么,东素后来的叛逆和偏激就都在情理之中了。
可是这些都只能是我度过那个青涩年龄之后远远地回望才能明白的,当年,青春飞扬的你我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冷静和警醒?
在那个年纪,我曾经也是个山泰一般的少年,永远让人无法指责的功课,适度的叛逆举动,骄傲却不出格,就像元瑞对东素,和自己相像的同学反而最易被我忽略。
后来长大了,当年的同学相聚,说起彼此的相似都觉得遗憾,如果再要一点点努力,也许就会是最好的朋友——可是没有,就这样永远地错过了。
我最要好的两个朋友却都是老师所谓的坏孩子,如同元瑞和山泰,也不知道彼此是怎样走到了一起。
也许人人都是这样,特别是少年,都被与自己异质的东西吸引,贪婪地想像另外一种人生。
我从他们那里体会群殴、反叛的乐趣,他们困惑的时候也乐意接受我的意见。
在那个北方小城里,冬天我们挤在一张床上取暖,或者熄了灯,围着熊熊的炭火,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说各自心仪的女孩子,朋友把从我头上拔下来的白头发扔进火里,然后“嘶”的一声,看着它卷曲,发出难闻的焦臭味。
夏天,小河涨水的时候,我们一起逃课去河里游泳。
成熟的季节,我跟着朋友来到他乡下的家里,白天收获苞谷,晚上躺在空旷的麦场上看着塬上清冷的月亮,像熟透的梨子挂在树梢。
然而这一切,现在想来,都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每个友谊似乎必然要经受时空的煎熬,自从我去外地读大学,父母也离开了小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面,偶尔会通信,信中多的却是工作的不易,环境的恶劣。
后来,信都少了,只是年节时的一声问候。
再后来,就断了联络,没了音讯。
以前看藤井树一篇文字里说,缘分也有用尽的时候。
真是那样吗?
我知道,在心里我们仍然是朋友,可无论什么也改不了一个现实,我们早已在空间、心理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我的两个当年脾气暴戾、性格飞扬的朋友,他们怎么适应各自的成年?
现实不像电影,没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戏剧冲突,但时空终究无情地横亘在我们面前,像一个永无尽头的长冬,一点一点冰冻着友情,甚至记忆。
几年之后,终于有机会回去见到一个朋友。
他性情大变,木讷温和,女儿都上幼儿园了,被他宠得不得了。
他还烧得一手好菜,在单位是个人缘极好的厨师。
我们又挤在一张床上,却不知从何说起,一夜无话。
而另一个——那个童年不幸,从小吃苦,像东素一样敏感的朋友,去了异乡闯生活,仅仅因为一件小事,口角之争,伤了自尊,失手打死了人,被判死刑,永远葬在了异乡。
我却连在他的坟前烧一炷香、洒一杯水酒的机会也没有。
元瑞去了。
为了朋友,他本来也许打算自己远走他乡避一避的,可是东素的决然,由不得他。
终于,东素被捅死于雨中的街头,而他在逃亡两年之后也崩溃了。
在法庭上,他平静地承认,是他授命手下杀死了他的朋友。
今夜,窗外又沙尘弥天,空气中都是呛人的土味。
人们像自己的感情一样,紧紧锁闭门窗,蜷缩在水泥的丛林里。
那一方小小的荧光屏上,慢慢现出碧绿的海水和四个天真的少年来,一股像海风的腥味一样浓浓的忧伤扑面而来,却像是来自我心里。
感谢电影,在这个夜晚,我几年来第一次想起了我的朋友,还有那苞谷和泥土混合的清香……
看《七剑》时,唯一印象深刻的角色就是金素颜饰演的女奴绿珠。
无论屠刀当头,还是正受着凌辱,她都会挣扎着走向食物。
又想起另一部韩剧,金喜善饰演的妹妹有一句台词:我从小吸乳汁就比别人用力,无论多么冷的奶水我都会喝,所以就把姐姐送人,让她到别人家吃好的去了。
总觉得韩国人骨子里有一股狠劲。
哪怕那些唯美的爱情手帕剧,也蕴含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执著。
他们喜欢狠狠地爱、狠狠地得绝症。
那种从一而终的精神,和咱们古代的烈妇有一拼。
有时候觉得韩国人蛮喜欢走极端的。
他们的电影给我的印象,不是和“复仇”有关,就是和“救赎”有关。
《朋友》是我较早看的一部韩国电影。
最初仅仅是因为张东健,但是越看到后来越被其貌不扬的刘五性所吸引。
曾经有影评说《朋友》延续了香港黑帮片的风格,但是却达到了刘伟强等人所一直追求却未能实现的艺术性和人性化。
我觉得这样有点言过其实了,但是这样一部电影绝对不可能产于香港。
香港的黑帮片有点像武侠片的一种变形,他们的主题是“江湖”,讲述的情义是“江湖情”。
而《朋友》的主题就是“人情”。
说得更直白些:《蛊惑仔》的故事只可能发生在蛊惑在身上,而《朋友》的故事则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年少时对性的懵懂、与学校的对抗、和家庭的冲突……导演对这些的着墨要远远多于主人公们黑帮这一身份的特有矛盾。
所谓“江湖”只是一个不抢戏的背景。
《朋友》结尾很特别,刘五性扮演的俊石在法庭上承认是杀害东舒的主谋(其实不是)。
他对来看望他的相泽说:我觉得我对东舒的死付有责任。
他所谓的“责任”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广义”上的责任。
他仅仅因为内疚,不仅承担了莫须有的罪名,还担负起我们看来根本和他无关的责任,并且将余生都留在了监狱。
如果这是一部香港电影,俊石一定会终身为东舒的死感到内疚,他可能继续作大哥,也可能退隐江湖,但无论怎样他会先为兄弟报仇。
如果这是一部日本电影——这种可能性好像不大,日本的黑帮片似乎传承武士道精神,更强调对组织的服从,而冬洙是被他的组织处理的,那么俊石作为另一个团体的成员,他的负罪感会小得多——但是假如最终俊石要赎罪,他应该会采取更决然的方式,比如自杀。
俊石的选择,似乎包含了点基督教式的“罪感”,又有点佛教的“出世”,仿佛还有点“苦修”的意味,但又不完全是这些。
这个在金基德的《萨马里亚女孩》中表现得跟彻底。
到现在,我还不能理解。
看完电影,辉辉说:这里面张东健除了帅就没什么了。
唉,他的外形也太抢镜了,抢了角色的镜。
05.8.11
有人说,人在22岁以后就交不到真正的朋友了。
这句话其实是在说明少年时的友谊最纯洁,它不会沾染社会上的铜臭味,没有受到任何利益的浸染,如同圣洁的雪莲花,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影片中的结尾部分为我们展现了:1993年,在法庭上,元瑞深深的忏悔。
而接下来他要在监狱中度过余生了。
而他想起小时候四个小伙伴在海上一起抓住一个游泳圈,探讨着天真的话题,一起划向岸边。
可是如今,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元瑞曾经在给山泰的信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表现出他对那份友谊的追念和对现实的困惑:“我和东素反目后整天呆在家里,想朋友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不知道朋友的真实含义,直到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那是‘长久亲密的伙伴’。
爸爸说人要正义的活着,但我现在很迷茫,分不清什么是义和不义。
”那么我们自己扪心自问一下什么是朋友?
淋漓种种,酒桌上的,事业上的,从小玩到大的,球场上的,学生时代的……无论那一阶段的朋友,总会有那么几个让你一辈子难忘,除了在心中默默告诉自己珍惜之外,再也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让自己沉浸在拥有朋友的喜悦中,可是有一种悲哀是每个人都不愿意承受的东西,就是当你认定了这个朋友却不为人所公认,朦胧中不知道究竟是那里出了错,就这样疑惑,怀疑,思虑,渐渐的甚至可以忘记怎样去体会那种信任别人与被人信任的温暖,这才是最最伤感的,不仅是因为他人,更是自己,因为我相信,朋友,就是可以心甘情愿为之牵挂付出不去计较的那个人,那才是朋友。
最后我们一起唱响周华健的《朋友》These years a person 这些年 一个人The breeze also leads rain to also walk 风也过 雨也走There are tears to have a fault 有过泪 有过错Still remember persistence very 还记得坚持什么True love's leading would understand 真爱过 才会懂Woulding be lonesome will look back 会寂寞 会回首Have dream eventually to have you eventually in mind终有梦 终有你 在心中 Friend's whole life walks together朋友一生一起走 Those days no longer have 那些日子不再有A words lifetime 一句话一辈子Whole life feeling one glass wine一生情一杯酒 The friend is never solitary to lead 朋友不曾孤单过A friend will understand 一声朋友你会懂Still have already stilled harm to have a pain还有伤 还有痛 Still need to walk to still have me还要走 还有我
真没看出什么友情,简单明了的阐述下四个主角。
首先是那个爱耍嘴皮子(这片子名字好难记),此人对山泰还行,对另两人真看不出什么友情,就是个有事第一个跑的家伙,和主题完全不搭。
第二山泰,这人属于闷骚型,学校长有此类人,比较早熟,对于喜欢的人不爱表露,此人对元瑞将女角让他接触这一事较感动,以至此后还主动联系元瑞,不过也可能是想了解女角一些情况。
从影片看出这人对东素完全无友情,不管在校期间东素替他打架还是毕业后,一直没去联系过东素。
第三元瑞,对山泰很好,看出点朋友的味道,还主动将女角让给他。
对东素较心狠,当了这么多年的仆人,还真只有仆人和主人的情谊而已。
第四东素,这人太傻,被友情害死。
属于少说话,多做事一型,对于朋友的事会主动帮忙,但不挂嘴边,可惜被另三个抛弃,最后还被自己一直最看重的元瑞给做了。
韩国有挺多好片子,杀人回忆,恐怖直播,卑劣的街头等等,可惜这部片真看不出哪里出彩,被评分骗了!
当元瑞唱起那首My way...
对于我很难下咽的一部电影,为了帮派,兄弟反目成仇,到底为哪般,理解不能
世纪之交,无审查繁荣发展期中的票房榜。视听不出众,是对韩国黑道片的感伤主义怀旧,也可以说是复制。能看出影片有一个试图通过人物群像的流变,来侧面反映经历了三代政权更迭的韩国近代史中的社会状态。是有这样一个立场,但几乎是隐身的,我们至多看到的是政府职能消失与黑帮迭代下的社会面貌。它无关反抗国家、历史清算等问题,只是限定在平凡人与自己身边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捕捉属于他们的命运和死亡。
你刺我刺够了,走吧。
究竟怎样才是朋友?
很老的主題。但卻很感人。。黑幫其實更重義氣。
有点乱~但还是喜欢的 ” 朋友之间不言谦“
故事蛮普通的,但是影片像秋天的傍晚一样真实。没什么血脉喷张的剧情,如果我也遇到过,那便会流泪。朋友。
韩国的黑帮真是弱爆了
时过境迁我们也都不复当年,能够反目成仇还是好的,大多曾经以为会共度此生的朋友到头来也不过成为陌路。
谁没有朋友?谁没有能出生入死的朋友?!
小处精致,大处粗糙。故事可以设计得更好。
我是崇拜偶像的人,冲着张东健去看的~四个人的成长,友情的成长,或许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成长~
我不知道朋友的真正意义 直到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那是“长久亲密的伙伴”。
徐泰和在片里有肛肛的感觉
我对这种假了巴唧的友情实在不感冒。
所有棒子票房大片里叙事最利落,煽情最克制的一部
好电影就像音乐,你不需要经历,也能为之感动
想做成韩国的美国往事,但关系架构偏弱了,镜头也有点莫名,只学了个皮毛。
我们常常把友情放在不算重要的位置,在拥有亲情和爱情的时候,它被理所应当搁浅在一边。而在没有亲情和爱情的时候,友情却挽留下生命最后一丝暖意。它从来不离不弃,在生命的一旁,绽放微弱却永恒的光。对于友情,我们缺少着对它的信仰。